河套地域品牌 “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 走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发展之路----系列十二
 作者: 2018/04/09 10:04 0收藏



乌拉特后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属巴彦淖尔市管辖,乌拉特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县之一。北于蒙古国接壤,南距巴彦淖尔市所在地临河区50公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是巴彦淖市国土面积最大的旗县。边境线长195.25公里,东西长210千米,南北宽130千米。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的少数民族边境旗,总人口6.5万人。阴山山脉呈东西走向横贯巴彦淖尔盟,把全盟截然分成南北两段,巍然如屏,北拒寒流,南阻暖气,隔开了气候迥异的农耕区和游牧区,而位于巴彦淖尔市北部的乌拉特后旗恰好被阴山横贯,旗境内形成了南粮—北牧—中矿山的格局。而靠近中蒙边境的地带,干旱少雨,人迹罕至,一派荒漠景象。鲜为人知的是,这里生活着大量当地俗称为“戈壁红驼”的红骆驼。它们和养驼人相互依存,成为当地荒漠草原生态的一部分。



经过科研,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中发现“精血全基因细胞”,所以,“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确定为研究骆驼全基因品种资源。它将在研究“戈壁红品种资源”中发挥特殊的科研依据和巨大利用价值。

更值得高兴的是,2013年9月在俄罗斯召开的“莫斯科国际双峰驼产业发展论坛”上,国际双峰驼学会为乌拉特后旗颁发了命名奖书—“奖励命名养殖戈壁红驼品种资源做出卓越贡献乌拉特戈壁红驼之乡—乌拉特后旗”;俄罗斯畜牧学理厅、俄罗斯农业大学颁发了“奖励巩固和发展戈壁红驼饲养保护特别贡献”奖励书。乌拉特后旗保护和发展戈壁红驼的贡献被国际认可,并享有了盛誉。骆驼摄影作品《中国大地》、《奥运五环》成为人们热忠的收藏品之一。

乌拉特后旗地处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交汇点,被誉为“中国戈壁红驼之乡、驼球之乡、速度驼之乡、国际双峰驼之乡”。戈壁红驼体大、毛厚,所产驼绒纤维长、绒丝细、颜色纯、产量高,1988年曾获得“安美桥第二节国际驼绒奖”。

乌拉特后旗是戈壁红驼的集中产地,乌拉特后旗茫茫的戈壁草原是戈壁红驼的乐园。“戈壁红驼”毛色紫红、体形匀称、身姿优美、耐力好、奔跑速度快、性情温顺。千百年来,红驼一直陪伴着草原牧人穿越寒暑沙暴、不离不弃,成为人类最忠诚可靠的朋友。因此,戈壁牧人非常珍惜崇拜,将骆驼视为珍稀动物,做为五畜之王,被奉为“苍天赐予的神兽”、“苍天神羔”,在长期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戈壁红驼文化。

骆驼归属于十二生肖的神奇动物,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自古以来,羊驼人视骆驼为天赐至神武、把骆驼用以供奉习俗。“祭祀”是一种传统民间文化,不仅是研究民俗民风的重要根据,在研究骆驼文化和骆驼饲养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祭祀活动中有及其丰富的人性化内容,产生了诸如“功臣驼”、“劝奶歌”、“骆驼赞”、“祝颂词”等大量的拟人文化,是民间文化和人文思想的传承载体。除保留民间信仰、体育竞技、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的原生态外,还传衍着、善待环境、崇尚自然地朴素道理,蕴含着因势利导、言传身教的生活态度,传递着温柔敦厚、默契和谐的人生哲理。在促进守望相助,自然传承的民族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牧民文化生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历史记载 现代骆驼的祖先4千5百万年前生活在北美(现已绝迹),在大约3百万年前才横渡至亚洲,并进而达到中东和非洲。发源于伊朗和土库曼斯坦南部的家养骆驼和养驼文化至晚在公元前1000年就已扩散到中国北方和西北部。到了西汉前后,匈奴在今天的内蒙古高原牧放的“橐驼”就是骆驼。据研究者考证,戈壁红驼的驯养史约有200多年。

骆驼是沙漠骄子,更是沙漠精灵。追寻历史的足迹,汉唐时期各少数民族便在驼背上创造了当时世界上堪称先进的牧业文明,至今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品。作为“草原五畜”(骆驼、马、牛、绵羊和山羊)之一,蒙古族驯养驼至少已有800年历史。在蒙古族传世文献《蒙古秘史》中,也早有对骆驼的记载。

自战国起,这里就是匈奴游牧之地。两千多年前,秦将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阴山一带自然也是防御重点。在乌拉特后旗的巴音前达门苏木,至今可见秦长城遗址。然而,此地却大不同于内蒙古东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水草丰美,砂砾石戈壁高原和沙丘戈壁沙地占了全旗总面积的近七成,人畜生存殊为不易。

戈壁红驼在这里的出现伴随着草场荒漠化的过程。据《蒙古秘史》的记载可以推测,本地形成戈壁地貌是明代之后的事。明代以后,中国气候转寒,草场退化加剧,加之明永乐时期以后高强度的“烧荒”(指焚烧草场以抵御游牧民族进犯)破坏了这里脆弱的生态,戈壁红驼就这样悄然出现在这片逐渐荒漠化的土地上。据本地牧民说,二三十年前,乌拉特后旗有过一段严重的生态恶化期,草场沙化,沙尘暴遮天蔽日。现在虽然有所好转,但偶尔也会有沙尘暴。也正因为如此,不破坏生态的戈壁红驼成为受到欢迎的畜种。

2、驼产业链的形成于发展史 乌拉特后旗是我国骆驼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目前存量已达五万峰。其独特的戈壁红驼属于世界珍贵畜种,是乌拉特草原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在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的数量经历过一个大的起伏。随着生存环境的逐渐恶化,乌拉特后旗骆驼数量一度急剧下降。近年,为了充分保护和发展骆驼产业,乌拉特后旗紧锣密鼓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戈壁红驼的政策措施,牧民养骆驼积极性空前高涨,戈壁红驼数量呈现恢复性增长。目前以乌拉特戈壁红驼专业合作社、蒙驼集团、内蒙古腾合泰驼沙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养驼组织,带领着驼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乌拉特后旗的牧民开始逐步定居下来。到1982年建旗十年之后戈壁红驼数量增至3万峰,20世纪末,饲养1峰骆驼的饲料消耗量等同于饲养6只山羊,而饲养每峰骆驼年收入仅有100元左右,每只山羊年收入就可达80元。因此,许多牧民愿意饲养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山羊。此外,连续多年的干旱和草场确权使得可供红驼采食的草场面积日益减少,对红驼采取补饲方式又使养驼成本愈加高昂,于是牧民大量出售红驼,有些养驼户干脆将红驼整群出售。种种因素使得红驼的数量跌到了谷底。也是在同一时期,本地戈壁红驼数量锐减,时至2002年,受市场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红驼数量一度下降到了4130峰,濒临灭绝。眼看着一只只倒下的戈壁红驼,传承了几千年的驼文化一天天泯灭,草原牧民们痛心疾首,从21世纪初开始,面对红驼即将绝种的危险,乌拉特后旗政府决心恢复红驼数量。于是从2003年开始,乌拉特后旗人民开始为保护戈壁红驼而战。在2004年为保护戈壁红驼,宝音等26户牧民就自发成立了内蒙古乌拉特戈壁红驼事业协会。协会旨在保护红驼,改善畜种结构,恢复生态平衡。2007年,在协会的基础上,牧民们又注册成立了公司和合作社。这些带有集体合作性质的牧民协作组织会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红驼的养殖和贩卖,并协调驼奶和驼肉的加工,从而实现合理定价,保障正当竞争。经过了十几年的保护性发展繁育,几乎濒临灭绝的戈壁红驼呈现出喜人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当前在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合作社已成为驼产业中的领军企业。据统计,目前,戈壁红驼数量已经从保护区成立时的4000多峰发展到了现在的5万多峰,其经济价值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开发。根据保守数据,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协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230户,分布在乌拉特后旗的19个嘎查村,共拥有戈壁红驼5万余峰,固定资产1000余万元,并有戈壁红驼保护繁殖基地5处。现如今,在乌拉特后旗195公里的边境线,不时可以看到成群的戈壁红驼悠然自在地在草原上觅食歇息,乌拉特后旗的边境地区真正成了戈壁红驼繁衍生息的乐园。

3、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艺术馆 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艺术馆位于乌拉特后旗那达幕体育公园东南角,面积500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该博物馆以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额尔德尼的乌拉特泥塑作品为主,在额尔德尼看来,泥塑是乌拉特蒙古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传统手工艺,它以当地的红胶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保留了红胶泥本色,捏制对象以乌拉特戈壁红驼为主。“泥塑的雕琢必须用细腻的笔触,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以及骆驼毛发都需精致描绘,重要的是突出瞬间神态,这样的作品才能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额尔德尼如是说。管内展厅共分前言、“苍天神羔 生命恩泽”、“守望同行 共舞传奇”、“昂首恒存 艺铸驼魂”、旅游咨询中心五部分,一件件形态逼真的作品吸引了诸多前来观客的眼球。其中,泥塑骆驼中红驼或站或卧、或走或奔、甚至是喜怒哀乐的神情更是展现得栩栩如生。分别从骆驼起源进化历史、骆驼文化功能区、骆驼泥塑等方面以实景与实物的方式陈列。手工艺人额尔德尼以骆驼主题的泥塑作品《戈壁红驼》、《牧驼女》、《雄驼威姿》等成功列入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录。

 来源: 巴彦淖尔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 最新资讯
  • 试论巴彦淖尔人文精神特质
  • 致敬“最可爱的人”刘光子!
  • 河套二十风味
  • 巴彦淖尔旅游十大景点
  • 巴彦淖尔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视频
  • 9.4亿亩!农业农村部:确保粮食耕种面积只增不减
  • 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获批
  • 玉米供需持续改善 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