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 巴彦淖尔: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作者: 2024/07/01 04:18

巴彦淖尔党建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近日,在临河区八一乡的金苗苗育苗车间,一盘盘蔬菜苗青翠欲滴、长势旺盛。近年来,八一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订单育苗”方式,推进育苗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闲暇时光,五原县塔尔湖镇联丰村的草原书屋内常常挤满了前来看书的村民。“草原书屋里的书籍种类非常全,看书很方便。我农忙时卖农资,农闲时就来看书,日子很充实。”联丰村一组村民徐霞说。目前,我市共有679家草原书屋,拥有图书70万余册。草原书屋已成为我市农牧民的“精神粮仓”。

……

一帧帧生动唯美的画面,一幅幅幸福和谐的图景,勾勒出我市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去年以来,我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奋力建设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样板区。如今,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河套平原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建好田 丰产底气十足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争取到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工程,全市各地按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键”,让乡村振兴“地”气十足。

走进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已建成的1.6万亩高标准农田综合科技示范园区,过去盐碱化严重的“巴掌田”已经变成了阡陌纵横的高产田。村党支部书记刘三换说:“以前,这里的农田只能种植单一的耐盐碱作物,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这里的土地可以种粮食了。”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小田”变“大田”,还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

前些天,在番茄苗移栽时,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呼和温都尔嘎查番茄种植基地里,数台自动化移栽机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移栽作业。“我们通过土地整合,高标准农田改造,让‘小田’变‘大田’,然后整体租给企业种植,农户每亩收益预计增加1500元以上。下一步,我们将准备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让土地‘转’起来,让农民的经营理念也‘转’起来,努力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呼和温都尔嘎查党委书记包恩来说。

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77.18万亩,流转土地农户数144463户,去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76万亩,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25.08万亩。去年,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3个,核心区面积约2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余万亩。园区内开展品种选育、高效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创新试验108项,开展小麦套种辣椒等技术模式示范45项,遴选推广新品种130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8项,园区效益提升10%以上。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播种面积达到565.2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8.89亿斤,再创新高。

下一步,我市计划用3~5年时间,实施农田基础建设、土壤地力提升、深度节水控水、绿色农田建设、农田信息化建设、长效管护利用等六大类19项工程,把全市1089.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重创新 引来“源头活水”

水是农业的命脉,发展节水农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基本要求。

去年以来,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基础,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蓄水保墒、深耕深松等节水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打好农业节水增效攻坚战,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去年,我市大力推广引黄澄清滴灌、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机电井滴灌3种高效节水技术,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124.19万亩,实现节水0.66亿立方米。通过建设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采取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等措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建设7个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节水技术应用率达到100%,农业生产“四控”技术全覆盖。持续推进“十四五”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去年,项目批复投资4.75亿元,年内衬砌干渠、支渠106公里,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工程节水1.48亿立方米。

我市还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对全市2381个群管用水组织依法依规进行整改、撤销、重组,成立水务合作社358个。首批2761张《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灌溉用水证》正式颁发,河套灌区完成引黄用水确权工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引黄滴灌和低压管道灌溉,有效实现节水控水。

强“芯片” 夯实种子根基

河套灌区是国家重要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但河套小麦存在品种老化、产量不稳等问题。近年来,通过各级科研人员不断对小麦品种进行优选改良,自主选育出的国审品种“巴麦13号”,在产量、适应性、抗病性和加工品质及营养品质方面全面超越河套小麦传统品种。

“去年‘巴麦13号’亩产量高达683.46公斤,这一产量也刷新了临河区小麦大面积示范高产纪录。”市农科所研究员闫文芝说,“‘巴麦13号’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也是‘十三五’期间西北春麦区仅有的3个国审小麦品种之一。2017年—2023年,‘巴麦13号’在我市共示范种植了17.5万亩,平均亩增产49.61公斤、亩产值增长178.6元。”

去年,我市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累计收集各类农作物、野生草种等种质资源282份,采集植物标本1万多份。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集存2.75万份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种质资源、2.97万份土壤样品。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建设小麦“三圃田”604亩,包括“永良四号”“巴麦13号”“红皮小麦”3种品种。同时,打造农作物“看禾选种”平台14个,展示各类新品种农作物269个。2023年,我市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4个,培育畜禽新品种“华蒙肉羊”1个,全市农作物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0.5万亩。

今年,我市将继续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发、新品种培育及良种化水平提升等三项工作,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

优环境 提升乡村颜值

村道干净整洁,院落整齐利落……近日,记者走进杭锦后旗双庙镇太荣村,老房子“土里土气”却旧中有新,内设简洁明亮,“美丽乡愁”图景随处可见。近几年,双庙镇借助乌兰布和沙海旅游项目区建设的时机,把太荣村确定为“河套民俗旅游特色村”,将其与乌兰布和沙海旅游区有机结合并精心打造,让村里原有土房修旧如旧,保持原始风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拆除危旧房302处、煤改电4.26万户,新改建户厕4880个、整改问题户厕5641个,农村牧区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达97%以上,3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农牧区公路1033公里。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制定印发《巴彦淖尔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农村牧区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倡议书》,努力提高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水平,持续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黄景莲 林京丽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 最新资讯
  • 党建+乡村振兴 | 乌拉特前旗:鲜食玉米喜获丰收
  • 全区乡村振兴“比武争星”东部片区拉练观摩活动暨全区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座谈会在赤峰市举办
  • 【庭院经济】杭锦后旗:激活“微经济” 打造“智富园”
  • 党建+乡村振兴 | 临河区:发展特色产业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 党建+乡村振兴 | 杭锦后旗:林果飘香产业兴
  • 党建+乡村振兴 | 杭锦后旗:科技创新让盐碱地生金
  • 临河区:把“小辣椒”做成乡村振兴“大产业”
  • 党建+乡村振兴 | 乌拉特后旗:党建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