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水利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生动实践(一)
河套灌区南临黄河,北靠阴山,东边是乌兰布和沙漠,西边是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是阻止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和蒙古戈壁连成一片的重要生态屏障。按照地理规律,巴彦淖尔市位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是毫无疑问的干旱地区。但本应干旱的巴彦淖尔市,在黄河的滋养下成了西北内陆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拥有了游牧地区罕见的广阔耕地和独特条件,游牧文明转型为农耕文明。阴山山脉横亘于巴彦淖尔市中部,由西向东依次为狼山、色尔腾山、乌拉山,平均海拔2000米,阻挡了从蒙古高原南下的寒流,也阻挡了黄河产生的湿气北上,使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拥有较好的光热和水土资源。但由于阴山从260万年前开始就在不断抬升,直接导致山脚的土地也被抬高,位于其山脚的黄河河道只好不断地向东部低处“撤退”,与东南阴山渐行渐远。这样一来,原本葱茏蓊郁的阴山山峦变得植被稀少、干旱荒凉,在长年的西风的侵蚀和山洪的冲刷下,与废弃的河道一起,为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侵提供了沙源。渐渐地,乌兰布和沙漠占领了黄河改道让出来的大片空地,将“领地”扩张到了今天的磴口县一带。由于河道的远离,屠申泽失去了黄河水的补给,渐渐缩小干涸,消失在了黄河的身边,取而代之的是漫漫黄沙和荒原。1850年,经年累月的风沙淤断了当时黄河的主河——乌加河。乌加河断流,黄河主流流向南河。原先的一段北河道的低洼地成湖,便形成了今天的乌梁素海。乌梁素海的诞生不仅遏止了黄沙东进的脚步,还改变了乌拉山一带的小气候:大量的水汽蒸发北上,遇阴山化为雨雪,使阴山从阿拉善就开始的干旱荒凉状况得以改善。而黄沙的创造力不仅仅体现在乌梁素海上,更体现在河套平原的灌溉体系上。被淤断的黄河主河改流向南河后,解开了河套灌区引黄灌溉的“密码”。河套平原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原先的黄河沿着阴山在低处流淌时,无法灌溉高处的土地,因此虽有沃野千里却并不是良田;而改道南河后,黄河在高处流淌,使得自流引水浇灌低处的土地成为可能。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河套平原密密麻麻总长达6.4万多千米的灌排体系被河套人民创造出来,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河套灌区诞生。河套灌区承担着分凌、防汛、排涝、抗旱以及生态补水的重要职责,在防范化解巴彦淖尔市“水害”自然事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巴彦淖尔市分凌防汛、防洪抗旱、泄洪排涝和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在分凌防汛方面,河套灌区能够有力保障黄河巴彦淖尔段安澜。河套灌区拥有黄河流域乌兰布和沙漠、乌梁素海两个极其重要的分洪区以及河套灌区4000多千米的国管渠沟道分洪通道,在巴彦淖尔市分凌防汛方面具备天然优势。每年黄河的分凌时间为2月中旬至4月上旬,分洪时间为7月上旬至9月上旬。在分凌方面,当黄河发生冰塞、冰坝等严重凌情时,分洪区通过提前分滞凌汛洪水,减少槽蓄增量,削减凌峰,降低下游河道水位,预防和减轻凌汛灾害,缓解黄河的开河压力,确保黄河巴彦淖尔段安澜。在分洪方面,灌区现状分洪能力为每秒903立方米,当黄河达到每秒2000立方米以上的流量时,河套灌区开始分洪,相当于每秒可为黄河洪峰分洪引水903立方米,每天可分洪引水7000多万立方米。同时,总排干沟北侧有15条山洪水泄洪沟,年均接纳山洪水约5000万立方米,分洪水一部分通过各级灌排渠系进入分洪区和湖泊、海子、湿地;一部分通过总干渠二闸、三闸、四闸、六闸及总排干出口泵站泄入黄河,最大程度为黄河削峰,减轻防汛压力,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保障黄河度汛安全。近年来,河套灌区年均分凌、分洪水量约10亿立方米,一方面很好地缓解了黄河巴彦淖尔段的分凌防汛压力,保障了黄河平稳顺利开河;另一方面,灌区年均投入2000多万元,用分凌分洪引进来的水量,为乌梁素海和全市重点湖泊与海子进行公益性生态补水。近年来,年均为乌梁素海补水约6亿立方米,其他湖泊、海子补水约1.5亿立方米,切实保障了湖泊湿地的生态功能,推动乌梁素海湖区水质持续改善,为巴彦淖尔市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河套灌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200毫米,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14倍。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这里很容易出现阶段性高温干旱天气,造成粮食作物减产。河套灌区优化水源调度管理,积极应对分配水指标不足、上游来水不稳等不利因素,主动协调上级部门,多方争取水源。为了切实管理好、使用好引黄水资源,河套灌区科学制定农业用水计划,逐级下达用水指标,推进精细化管理,并制定应急抗旱预案,统筹调度计划水量、备用水量和应急水量,在具体调度过程中,实时监测水情、旱情动态变化情况,适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的损失。河套灌区通过总排干沟、12条干沟、64条分干沟、346条支沟及各级斗、农、毛沟,形成了1.4万千米的七级配套排水系统,发挥着接纳巴彦淖尔市各类排水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灌区年均接纳农田排水4.5亿立方米、沿山山洪水5000万立方米、工业退水和城镇达标排放污水5000万立方米,在防范和化解巴彦淖尔市沿山山洪灾害、城市内涝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再次,在植树方面,造林和灌区绿化不断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河套灌区约有60%的树木是20世纪60至70年代种植的,严重老化,效益逐年下降,加之产权不清、机制不活等主客观原因,制约了灌区造林绿化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了充分发挥灌区水土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打造绿色灌区就成了灌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2008年以来,河套灌区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保证水利工程安全运行、促进灌区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总干渠分中心(原总干渠管理局)发动干部职工,在二黄河畔打响了植树造林大会战。经过近10年的努力,建成了全长180千米的高标准生态绿化带1.5万亩,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凸显。在不断实践中,总干渠管理局利用各类机械对2万余亩土地进行前期整理和改造。为延长造林时间,加快造林进度,提高造林成活率,他们采取四季循环造林的方法和高秆栽植、截条扦插等多种方式进行造林,大片种植区取得成效。绿色曾经是二黄河沿岸最稀缺的颜色,如今却成为装扮二黄河最厚重的“底色”。这一巨变的背后,离不开河套水利人十几年如一日“改荒换绿、接力植绿、护绿兴绿”的奉献与担当。“十二五”时期,河套灌区还利用水资源支撑,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坡耕地、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7平方千米。为了更好地推进植树造林绿化工作,2021年,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围绕建设“和谐美丽灌区”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十四五”期间“植树造林五年规划及植树造林考核办法”,旨在统一思想和行动,形成常态化管理,力争5年内完成干渠(沟)的绿化,实现“路随水行、林随水走、水清岸美”的美好愿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