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连载㉔ | 向全国一流现代化灌区迈进(一)
 作者: 2023/11/29 11:34 0收藏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

图片

向全国一流现代化灌区迈进(一)


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区历经引水工程、排水工程、灌排配套、节水改造4次大规模水利建设,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三大历史性跨越。

  灌溉支撑下的河套灌区,近年来年均粮食总产量达25亿千克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

  2019年,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组来河套灌区考察时,各国专家盛赞河套灌区“非常奇妙”,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的遗产”。专家认为,河套灌区为多泥沙河流引水灌溉、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型河流无坝引水低影响开发以及干旱区大型灌区盐碱化防治、土地改良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借鉴。同年9月,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填补了巴彦淖尔市在世界遗产领域的空白,对展示河套灌区水利文化、促进河套灌区水利发展、带动巴彦淖尔市全域旅游、提升“天赋河套”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灌排配套开启发展新篇章

  灌排配套的水利工程是河套人民对河套平原“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而没有排水就没有稳定的真正的灌溉农业”认知的生动实践。

  1983年,时任国家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同志率专家组视察河套,指出“合理灌溉、保证排水”是解决河套地区土壤盐碱化的根本措施,并力促河套灌区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开展以排水工程建设为主的灌排配套工程建设。

  当年,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黄河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规划》(即“八三规划”),1985年该规划获水利部批准,从此加快了河套灌区排水和配套工程建设进度,排水工程建设也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投资最大、发展最快的阶段。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水利部等中央有关部委的直接关怀下,1986年河套灌区引进世界银行贷款6600万美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和农民自筹共投资8.25亿元。项目从1989年开工建设到1997年结束,完成了总排干沟扩建、总干渠整治“两条线”及东西“两大片”八个排域315万亩的农田配套工程,涉及原巴彦淖尔盟的临河市、杭锦后旗、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的44个苏木乡镇。其中,排水工程主要完成总排干沟169千米的挖深、扩宽;新建了亚洲最大的斜式轴流泵站——红圪卜扬水站二站,同时改造了一站,使红圪卜扬水站排水能力由30米3/秒提高到120米3/秒,与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共同构成灌排配套的关键性工程;扩建了总长度达到1416千米的6条干沟、20条分干沟、140条支沟和大量的斗农毛沟,完成了46处小型扬水站等各类建筑物的新建和整修加固。

  1996年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溢出资金和剩余物资对总排干上游31.8千米进行了疏通扩建。

  至此,总排干全线贯通,大致可划分为202千米主干段、30千米乌梁素海段、25千米出口段三个部分。配套工程完成后,项目区外的各级政府又陆续疏通6条干沟、32条分干沟和53条支沟,使灌区骨干排水工程基本疏通,灌溉面积也发展到861万亩。

  1997年8月30日,河套灌区灌排配套工程进行总验收。河套焕发出勃勃生机。

  河套灌区配套工程的实施使河套灌区基本形成了“引水有保证、排水有出路”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灌区盐碱化蔓延发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并开始向良性转化。据资料显示,红圪卜新站1991年建成以来,排入乌梁素海的水量达167.68亿立方米,排盐3236.43万吨,总排干两侧地下水位由原来的不足1米逐步上升到现在的2~2.5米,土壤盐碱化加重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可以说,排水系统的建设和配套对河套土地排盐治碱、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功不可没。

坚持走节水发展之路

  河套灌区配套工程完成后,灌溉面积迅猛增加,同时在农业生产种植上,套种增加,高产品种增加,这使灌区灌溉矛盾日渐突出。河套灌区作为黄河流域最大的用水户,用水量占黄河年径流量的1/6。

  1997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同志视察河套,指出:“河套要发展,必须走节水的路。巴彦淖尔要顾全大局,既要实现自身发展,还要为沿黄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节约出更多的水资源,有力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1998年,河套灌区被水利部列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试点项目区。这项工程的目的是要通过工程设施的改造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河套灌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及农业生产的灌排保障能力。

  1999年,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委托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黄河内蒙古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即“九九规划”)。

  在“九九规划”指导下,河套灌区又掀起了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这次建设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加强输水渠道的标准化整治,对干渠上的大型节制闸进行重建,对国管渠道上的直口渠进行重建并更换铸铁闸门,有效地减少建筑物闸门漏水和各级渠道的渗漏。同时,工程还对渠道采取混凝土板衬砌和模袋防渗,提高各级渠道的输水率,达到防渗节水的效果。

  经过10年的建设,截至2008年,河套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由0.42提高到0.428,每年可节水1.46亿立方米。

  然而,就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进行的时候,巴彦淖尔市遭遇了一场特大洪涝灾害。

  2012年6月25日,河套灌区连续强降雨造成50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据灾后统计,全市受灾面积400余万亩,直接经济损失67.71亿元,其中农业损失52.48亿元,受灾人口76.36万人。

  因灌区排水系统运行多年,老化破损,功能弱化,整体效益逐年下滑,而且灌区多年未有大雨年份,“旱涝保丰收”“重灌轻排”的思想有所抬头,各灌域不同程度地放松了管理,骨干排水沟道塌坡淤积严重,大量田间排水工程投入严重不足,管理不善,甚至出现了破坏堤陂、填沟种地等现象,灌区排水不畅的问题再次出现。

  天灾充分暴露出灌区排水工程的滞后与薄弱,截至2012年底,75%的扬水站“带病”运行,其中39.8%属于老化工程,干沟以下沟道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在全市近1000万亩农田中,仍有一半农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而田间排水不畅、排水能力减弱成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重要原因。

  从2012年秋季开始到2015年,巴彦淖尔市按照“优先骨干改造、逐级推进、上下游协同”的原则,集中对灌区排水不畅、病险老化建筑物进行了改造。通过全市上下3年多的不懈努力,工程累计投资15.63亿元,完成沟道清淤整治9687条,长度11104千米,土方5353万立方米,新建和改造建筑物10506座。灌区排水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2017年,灌区筹措资金7000余万元,在夏秋灌溉停水间隙,实施了总排干出口段整治及出口2号泵站建设工程,这也是出口段工程自1985年建成运行以来的第一次“见底”施工。这一工程的实施,彻底打通了河套灌区排水的总出路,使总排干出口段排水能力由40米3/秒提高到60米3/秒,不但可解决制约乌梁素海生态补水和科学调控的瓶颈问题,同时也将为保障河套灌区排水安全通畅,保护黄河水质安全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据相关部门统计,1998年至2019年,历时20多年的工程实施,累计下达投资43.42亿元,完成骨干渠道衬砌696千米,整治总干渠等骨干渠道1085千米,疏浚总排干等骨干沟道3713千米,配套改造各类建筑物5936座,共组建“用水者协会”258个。截至2019年,河套灌区已建成各级渠沟道灌排、灌排建筑等配套的七级工程体系。灌区引黄灌溉农田面积达到1020万亩,成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

  通过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灌区年节水量5亿~7亿立方米,建筑物工程完好率提高到75%,渠道输水能力提高15%~20%,取得了明显的节水成效,缓解了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改善了工程运行状况,促进了河套灌区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灌区粮食总产量由1997年的14.85亿千克增加到2018年的33.35亿千克,增长124.58%;农田灌上了适时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2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6133元,增长611.33%。同时,灌区土壤盐碱化与灌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由13%提高到21%。


  (未完待续)





























  • 最新资讯
  • 乌拉特前旗红山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
  • 市河长办开展河湖问题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09)巴仁宝勒格水库
  • 自治区水利厅对我市在建水利工程开展质量飞行检测工作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07)巴彦高勒水库
  • 市水利局开展在建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检查
  • 巴彦淖尔水利每周动态(8月31日-9月6日)
  • 市水利局召开防汛及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