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连载⑭ | 河套灌区的“大动脉”——总干渠(一)
 作者: 2023/11/08 11:17 0收藏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

图片

河套灌区的“大动脉”


——总干渠(一)



总干渠,俗称“二黄河”,是河套灌区“一首制”引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巴彦淖尔市南缘,自西向东横贯河套平原,在黄河以北与包兰铁路平行。1958 年,总干渠动工开挖,从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到乌拉特前旗刁人沟,全长178千米,沿黄河横贯河套灌区,1967年与三湖河干渠接通,全线通水。

  总干渠以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为渠道引水,到乌拉特前旗三湖河先锋闸止,全长230千米,是河套灌区输水、配水的大动脉,是黄河流域流量最大的人工开挖输水渠道,河套灌区因此成为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亚洲最大的“一首制” 自流引水灌区,滋润着千万亩良田。

总干渠开挖缘起

  20世纪初,河套灌区由八大干渠演变为十大干渠,多条开口渠从黄河上引水,基本保障灌溉了河套全部的土地,但同时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方面,各渠道从黄河引水,会受黄河水流大小变动的影响。黄河水量小时,水流难以进入渠道,无法灌溉农田,旱灾导致农民歉收或者绝收;黄河水量大时,洪水漫过渠道,淹没大量的土地、道路,造成洪涝灾害,农业发展迟缓,农民流离失所,损失惨重。另一方面,灌溉设施整体不配套,年久失修,长期处于有灌无排的困境,河套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农民淌水不打地堰,造成大水漫灌,土壤盐碱化日趋严重,当时群众称此为“水臌病”。

  来年春季在黄河上“放口”时,引水口还未消融,由于缺乏机械,大量民工进入流动着冰凌的河水里,人工捞出上一年秋天封堵渠口时塞填的麦草、石头和淤泥,才能将渠口疏通放下水。这样苦寒湿重的劳动被当地人叫作“捞渠头”。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各种物力、财力、技术等非常紧张匮乏,河套灌区没有调水闸门等水利建筑和设施,更没有控制水量分配的水利枢纽,各干渠主要采用简陋的草闸和传统技术,加之对泥沙、水量管控不精细,遇到洪水、凌汛等,就会发生各种灾害。

  随着引水问题越来越突出,河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定并通过了“五七规划”,根据规划决定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以及开挖总干渠, 抗御水旱灾害,提高灌区灌排能力。

  总干渠开挖经历了十年。


图片

开挖总干渠(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1957年,北京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内蒙古黄河流域第一个水利规划,即“五七规划”。

  1958年11月15日,总干渠土方工程第一次开工,施工在冬季,为期3个月,完成土方量208万立方米,用工86万个。

  1959年2月,总干渠土方工程因缺乏炸药和破冻工具等被迫停工。

  1960年,总干渠在拦河闸下从黄河引水,缓解解放闸及永济灌域灌溉用水问题,开挖临时口。

  1961年,总干渠进水闸建设完成, 结束了河套灌区自流引水历史。

  1962年,根据《黄河总干渠首电站至二闸排水沟技术施工设计》,总干渠首电站至第一分水枢纽左侧截渗沟正式开挖。

  1963年,改建解放闸,总干渠第一分水枢纽(简称一闸)建成。

  1964年,扩建总干渠128千米以下的渠道断面工程。

  1965年,建成乌拉河、杨家河、永济渠、北边渠等排水涵洞,从而扩大排水沟受益面积。

  1966年,总干渠163千米的红冈补隆村汽—10公路桥完工。

  1967年,总干渠土方工程全线竣工通水。



  (未完待续)























  • 最新资讯
  • 乌拉特前旗红山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
  • 市河长办开展河湖问题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09)巴仁宝勒格水库
  • 自治区水利厅对我市在建水利工程开展质量飞行检测工作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07)巴彦高勒水库
  • 市水利局开展在建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检查
  • 巴彦淖尔水利每周动态(8月31日-9月6日)
  • 市水利局召开防汛及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