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连载⑩ | 百年流淌杨家河(二)
 作者: 2023/10/26 10:32 0收藏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 

图片

百年流淌杨家河(二)


杨家河的变迁


河套的渠道从清朝末期至民国经历了从私有到官有的过程。1903年至1906年,大臣贻谷奉旨督办蒙旗垦务,将河套各大干渠尽行收归官有,这是河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干渠改制。此次改制,并不是所有的渠道都收归了官有,河套仍然有一些干渠保留私有性质。而且在贻谷将河套主要干渠收归官有之后,河套的地商与农户又陆续开挖了一些干渠及支渠,其属性为私有,杨家河便是其中之一。鉴于杨家河灌溉土地多,所灌之地又为河套精华所在,对河套的农业影响重大,此后政府一直有将其收归官有的计划。
杨家河收归官有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1931年,河套只剩下杨家河为私有,鉴于其他干渠都收归官有,于是政府准备将其收为官有。掌门人杨春林把杨家河开挖经过及杨家为开渠负债累累的情况,上报给绥远省建设厅,呈请省厅缓收渠权,以此为抵偿债务之缓冲。省厅长官冯曦批示,杨家开挖杨家河花费了巨额白银,如果立即收为官有,与自己提倡人民自主修渠的本意相违背。出于对杨家的同情,冯曦准许杨家河暂时由杨家自己经管。1939年,傅作义的抗日大军进入河套,为了保证粮食的供应,必须统一水利规划和农业布局,杨家河于当年被收回官有,从此由杨家私有变为官有。这就是杨家河改制的经过。
米仓县于1942年设立,1953年撤销,在河套存在了约11年时间。米仓县是傅作义推行新县制的产物。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傅作义在河套推行新县制。为了纪念杨家开挖杨家河的历史贡献,绥远省政府决定用杨氏人名为新县命名,经过杨氏族人与政府协商,新县冠名为米仓县。米仓县政府设在三道桥,其地理位置南起原磴口县和杭锦旗的北界,北抵阴山脚下的魏柜湾和西补隆一带,东毗原临河县的太成乡和太乐乡西界,西至王爷地即乌兰布和沙漠东端。全县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人口约7.6万人。
杨家河收归官有之后,民国政府主持了黄杨接口工程,合理调配了杨家河和黄济渠的进水量,更好地发挥了两条干渠的灌溉作用。黄杨闸于民国时期开始筹划和施工,但是因资金短缺而被迫停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建成。
1949年冬天,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把新中国成立前被迫停工的黄杨闸列为报批的续建项目。以王文景为首的技术人员,于当年12月重新编制续建黄杨闸施工方案,名为《绥远省后套灌溉四首制进水闸第一期工程计划书》,包括第一总干渠黄杨闸全部工程及第四总干渠引水工程。黄杨闸工程是连接黄济渠、杨家河、乌拉河三大引水口的进水闸分水枢纽,计划引水量140m³/秒,灌地280万亩(1亩约为666.7平方米),并建有渠首进水闸。1950年2月,绥远省以省人民政府名义上报中央政府水利部批准。4月,黄杨闸工程处赴现场筹备施工。水利部对这项工程很重视,将其列为部管项目,并组织工作组实地查勘,帮助研究“四首制”规划。经勘查研究后,工作组和水利部同意黄杨闸工程按计划进行,但要求按“一首制”引水方案修改设计,尽可能将来与尚未定址的“一首制”引水枢纽和总干渠工程结合起来。水利部考虑到黄杨闸工程处技术力量薄弱,派水利专家陈子颛驻工地帮助设计和施工。为了与“一首制”相结合,黄杨闸闸址被移到旧闸址西南2千米处。1950年5月黄杨闸工程正式开工,1952年5月工程竣工,竣工典礼上黄杨闸正式更名为解放闸。
解放闸的修建,标志着杨家河的历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时至今日,杨家河依然流淌于黄河与阴山之间,灌溉面积65万亩,灌区内人口10余万。
杨家河的开挖,对河套灌区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第一,杨家河的经济效益好。它的灌溉面积逐年增加,例如1928年灌溉面积1300顷,到1931年即已达到1800顷,总有效灌溉面积可达到3000~5000顷。该渠的渠系配套设施逐步改善之后,发展潜力很大,成为河套西部旱涝保收的一块粮食基地。
第二,杨家河处于河套灌区黄河上游的优越位置,引黄条件比其他干渠好,杨家河挖成之后,无形中在西部干渠组合上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后续兴建的“引杨济黄”工程,弥补了黄济渠水量的不足,同时又促进了西边乌拉河的开挖。
第三,实践证明,杨家河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益。当时杨家河灌域百里上下沙阜连绵,已经中度沙漠化。乌兰布和沙漠东侵速度加快,并淹没了乌拉河,迫使黄河主流南移改流南河。河套地区的人们已感受到风沙的威胁,但无计可施。开挖杨家河,引进黄河水,绿化两边土地,就等于有效地在西边沙漠边缘建起一道绿色屏障,保护了河套灌区,其历史功绩是长远的、巨大的。
抗日战争时期,傅作义曾把绥远省政府设在陕坝镇,作为绥远西部的抗战根据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陕坝镇所在的杨家河灌域粮食生产比较稳定,就地解决军需民食较为容易。尤其杨家河的地理位置较为险要,西为乌兰布和沙漠,北为狼山,南为黄河,沿黄河往西是通往宁夏、甘肃的唯一通道,易守难攻。所以日本侵略军先头部队一遭反击,即迅速回撤,以免被拦腰歼灭。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傅作义即迅速制定修复水利计划,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他调派军力,对杨家河进行了重点整修,如干渠清淤,修建10多座草闸,竣挖退水渠,在口部修建黄、杨接口工程等。傅作义在用兵紧张之际独对杨家河如此重视,当能看出杨家河保障军需民食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经新一代水利人的努力建设,杨家河发挥了更大作用。截至2023年,杨家河的灌溉面积达到了65万亩,灌区内阡陌纵横,沃野千里,百姓安居乐业。
杨家河从历史走来,一路风雨,跨进现代,肩负未来,步入新的辉煌。

  (未完待续)

图片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




  • 最新资讯
  • 乌拉特前旗红山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
  • 市河长办开展河湖问题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09)巴仁宝勒格水库
  • 自治区水利厅对我市在建水利工程开展质量飞行检测工作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07)巴彦高勒水库
  • 市水利局开展在建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检查
  • 巴彦淖尔水利每周动态(8月31日-9月6日)
  • 市水利局召开防汛及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