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连载⑦ | “开渠大王”王同春(二)
 作者: 2023/10/23 09:50 0收藏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 

“开渠大王”王同春(二)


痴迷开渠


  有了义和渠的成功,王同春对开渠更加痴迷。《绥远通志稿》称他 “每遇疑难渠工,俯而察,仰而思,面壁终夜,临河痴立。及豁然有悟,往往登高狂呼,临河踊跃,以为生平第一快事”。

图片

塔布渠(周文廷 摄)


  王同春在光绪十七年(1891)开挖沙和渠,把刚目河附近的土地和渠道收买过来,于光绪十八年(1892)进一步开挖丰济渠。

  义和渠、沙和渠和丰济渠是王同春自己开挖的3条干渠。

  同时,他和别人合作开挖的干渠有2条,即刚济渠和新皂火渠。刚济渠开挖以王同春为主,集股续开,在刚目河上游开挖输水线路。新皂火渠由王同春和其他地商集资开挖,王同春负责选定渠线和勘察设计等工作。

  另外,王同春参与制定挖渠方案,指导开挖的干渠有5条,分别为永济渠、通济渠、长济渠、塔布渠、杨家河。光绪三十二年(1906),永济渠收归官有,王同春奉命参加改建整修工作。反复勘察一个多月后,王同春选定了一条新引水渠,并创立“吸水法”,调整坡度,劈宽断面,寻找退水出路。通济渠的挖掘在技术上以王同春为主,他还协助郭大义开挖施工,后来又多次参与技术改建工作。光绪年间,长济渠进行了3次改建,主要是改挖新口和选定退水线路,王同春均参与了改建方案的制定。王同春还建议废弃旧天然壕,将塔布渠改挖成人工渠道。王同春受杨氏兄弟邀请,帮助选定了杨家河渠线。

  到光绪三十年(1904),王同春已经拥有干渠5条、支渠270多条,为开渠投资的工银约1350万两,可灌水田7000多顷、熟田2.7万多顷。这些渠道经过历年的修挖和调整,到民国年间成为河套地区的干渠。而且,凡是经过王同春所开的灌溉渠进水无不畅通,灌溉自如;凡是他人所开之渠进水不畅者,经他亲临指导或整修,都会畅流无阻。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河套水利,至清同、光之际,后人所盛称开辟套地,谙悉水脉之王同春者,始至其地。而其先,已有川人郭敏修者凿渠放地于斯土,又有甄玉、侯应魁及郑、田、杨姓地商步伍于后,至光绪中年,遂有缠金、刚目、中和、永和、老郭、长胜、五大股等八大干渠之成功,而以王同春所开之渠为著,其尽力独多也。”

治水有方

  河套水利的强势开发,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蓬勃发展。光绪三十年(1904)后,河套地区已是渠道纵横、田畴相连、桑麻遍野的膏腴之乡。王同春修建大干渠和支渠的长度加起来超过了4000千米,所动用土方无法计算。在当时的塞外河套,在没有任何现代科学仪器设备的情况下,用传统方法完成如此浩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简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人们给王同春起了个绰号,叫“独眼龙王”。

  王同春善于察地势。当时,河套中西部依旧被黄色的沙地和丛簇的红柳覆盖着。王同春通过几年的观察发现:河套平原大地形是平坦的,小地形却是不平坦的,甚至可以说十分复杂,平原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沙梁、碱滩、海子,还有高低起伏的山坡和壕沟。而且,王同春发现河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这让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河套地势准确特点的人。

  王同春还善于识天时、辨土壤。比如,看见地鼠穿洞的土是湿的,他就肯定地下不深处就会有水;看见蚁穴口有积存的沙子,他就知道地下有明沙,不好开引水渠;看见黄河水中起泡时,他就判断黄河要涨水了。

  王同春开渠有一些独特的办法。他善于选择引水渠口,从实践中,王同春认识到渠口的水力往往与很远的上游有关系,要尽量利用水力冲刷,减少渠口淤积。他总是经过反复勘察才确定渠口的位置,多选择在黄河凹岸靠下面的地方,或者在套河上引倒漾水。他还非常注重挑选渠道运行路线,这十分关键,路线选择好,大渠流水畅通不易淤塞,而且不会轻易决口;反之,渠道就可能成为一条废渠,劳民伤财。王同春每天天不亮就骑马往黄河岸边走,边走边观察,哪里高哪里低,哪里适合渠道转弯,哪里能够做闸,都心中有数。具体勘察渠路时,他不像别人趴在地上两眼向前平视测量,而是将身体仰卧在平地上,头朝顺水方向、脚向引水方向挺直身体,头部向后观察,来确定渠路。他下雨天外出,通过观察地表水流走向为开挖渠道提供参考。施工时,他晚间在准备开渠的线路上插上一排香火,从远处察看香火的高低,来决定所挖渠道的坡度。在由低处向高处引水时,他会加大渠道弯道,利用水流三弯自急的原理,使水产生拥推力量,向高处流去。他把10个柳编水斗涂成白色,各钉在一丈(清朝 1 丈约为 3.2 米)多高的木杆上,从渠首开始,每隔十几丈立一个白水斗,10个水斗立完后,就站在第一个水斗前,瞭望地形高低,测定开渠坡度和每一根木杆底下取土的深度,木杆向前依次推进,直至渠尾——这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土制“水平仪”。通过这些方法,王同春所开挖之渠十有九成,他所开的八道大渠都是从西南方向引水,然后向东北流去,弯弯曲曲,一直流向阴山脚下,进入乌加河,继而流向乌梁素海,然后南出西山咀再次进入黄河,有进有出,灌排通畅。

  建筑渠口、涵闸、桥梁是技术性很强的工程,王同春总是到现场指导。若渠口建筑不牢固,动辄就被黄河水冲毁,水就引不到渠里;若闸箱修建不好,就无法调节水量;若桥梁缺乏,就会阻碍交通。在没有现代建筑设备、材料的情况下,王同春充分利用河套取之不尽的芨芨草、红柳等,加上红黏土作为建筑材料,一层一层地夯实建筑。

  今天的河套平原水系,就是在王同春所开渠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丰富的。

  除了高明的治水技术,和蒙古族王公贵族及平民百姓搞好关系,团结众人治水也是王同春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学会了蒙古语,可以和蒙古族王公贵族直接交谈,处理问题。他对蒙古族平民百姓以诚相待,对于他们的困难,他不吝资助,获得了广泛信任。

  民谚云:“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一套”最早仅指宁夏平原。经过王同春与河套百姓近百年的奋斗,开发较晚的后套终于也变成了“塞外粮仓”。时人曰:“由是后套垦地万顷,灌溉之利,几与宁夏相争衡矣。”后来,河套地区才有了:“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这句新谚语。


(未完待续)
图片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





















  • 最新资讯
  • 乌拉特前旗红山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
  • 市河长办开展河湖问题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09)巴仁宝勒格水库
  • 自治区水利厅对我市在建水利工程开展质量飞行检测工作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07)巴彦高勒水库
  • 市水利局开展在建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检查
  • 巴彦淖尔水利每周动态(8月31日-9月6日)
  • 市水利局召开防汛及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