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连载② | 古老灌区从历史中走来(二)
 作者: 2023/10/17 09:11 0收藏
古老灌区从历史中走来(二)


河套安 天下安

  “河套”之名,最早见诸明朝。《明宪宗实录》载有“此有兵部以河套虏众谋欲犯进”字样,可知在此甚至更早时候,河套作为一个地理称谓就已出现。

  河套之名,来源于黄河。《明史》的《地理志·榆林卫》载:“西有奢延水,西北有黑水,经卫南,为三岔川流入焉。又北有大河,自宁夏卫东北流经此,西经旧丰州西,折而东,经三受降城南,折而南,经旧东胜卫,又东入山西平虏卫界,地可两千里,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通俗地讲,黄河自宁夏经内蒙古至陕西,绕成一个大弯,这一黄河三面环绕的地区,得名河套。

  河套的地理概念一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河套,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说,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的沿河平原,居河套西部,俗称西套。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的全境,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的土默川平原,居河套东部,俗称东套。河套东部又以乌拉山为界,乌拉山以东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的土默川平原称前套,乌拉山以西称后套。而狭义的河套仅指今天的后套。本书所称的河套即狭义的河套(今巴彦淖尔市境内的河套平原)。

  河套地区地处北纬40°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水土光热资源得天独厚,对农作物的生长极其有利,因而有“塞外粮仓”之称。

  据考古资料,远在3.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河套地区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这些“河套人”属于人类演化史上的晚期智人。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河套地区出现了原始农业。

  夏商至秦汉时期,游牧民族在河套兴起。当时的游牧民族有鬼方、山戎、昆夷、薰鬻、猃狁、林胡、楼烦、匈奴等。

  随着游牧民族的兴起,河套就成了千年来多个政权冲突最频繁、交流融合也最深入的地区。

  从人文历史角度而言,河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代封建王朝,都认为河套俯视中原,扼天下喉舌,所以皆把经营河套作为巩固边防的要务,封建君主只要能力和条件允许,就在这里修筑长城,设置郡县,移民实边,开田垦荒,兴修水利,将河套地区打造为北疆的政治、军事重镇。在汉唐时期,河套是安置降附的少数民族之地;内地若发生灾害,河套则成为疏散安置难民之地。正如顾炎武所言:“河套地週迴六七千里,其土肥饶,可耕桑;三面阻河,敌难入寇而我易防守。故自古帝王及前明皆保有其地,以内安外攘而执其要也。”顾祖禹说得更清楚:“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天下安;河套乱,天下乱。”

  此外,古时黄河决溢频繁,俗称“三年两决口”。而历史上的大决大患年代,恰是河套地区自然植被破坏严重、荒漠化加剧的时期。河套地区水土流失与荒漠化增长,极大地增加了黄河及其支流的输沙量,使黄河河道淤塞,河水决堤。可见,河套地区的环境治理关系着黄河安危福祉,从这方面讲,河套安,才可天下安。

  而现在,作为国家重要粮油生产基地,河套地区肩负着“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重任,肩负着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大使命。“河套安,天下安”,在新时代更具有现实意义。

历史上河套灌区的开发

  河套平原作为黄河上游的重要引黄灌溉区域,在我国水利开发史与农业生产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河套平原与河套灌区在地理范围上意义重合,河套农业与河套水利的关系十分紧密,河套地区全域基本都是引黄灌溉的区域,水利是河套农业生产的命脉,河套平原的农业生产实质上是引黄灌溉的农业,没有水利开发就没有河套农业生产。

  河套地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历史上农业与牧业呈现交互发展、交互主导的发展态势。汉朝河套地区的农业规模较大;汉朝以后至宋朝农业与牧业交替交融发展;元明时期河套地区是游牧区域;清朝时,虽然河套地区是蒙古民族的游牧地,但农业再一次复兴。河套地区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游牧区域向农业区域转变。

先秦至东汉

  战国后期,河套地区是多个政权的缓冲和争夺地带。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经“胡服骑射”改革强大后,北破林胡、楼烦,河套地区成了赵国疆域。为了开发这片地区,巩固北部边疆,一批内地移民从赵国中心区迁入这里,从事农耕,设置了九原城(今乌拉特前旗)等城镇。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由内地向北部边疆移民的活动。

  河套所产的“穄”在当时大名鼎鼎,《吕氏春秋》记载“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穄,南海之秬”。阳山之穄,就是指产于河套一带的糜子。

  河套地区的农业开发,是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于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榆中(今鄂尔多斯北部)并河以东(今呼和浩特以南)地域;此后,又渡河(古北河,今乌加河)取高阙,迫使匈奴退居阴山以北。蒙恬率领30万人,据河套,修筑长城,置九原郡,又迁3万户开垦北假(今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夹山带河地区),设置田官,以河引水,营田垦殖,史称“北假营田”。

  秦朝后期,匈奴重新控制河套,占据河西走廊。

  西汉建立后,初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至汉武帝时期,国力大增,数次北伐匈奴,经卫青、霍去病等人的“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三大战役,匈奴远遁,河套再回汉庭,分别设立五原郡和朔方郡。军事占领之后,便是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元朔二年(前127)由政府招募10万农民到朔方郡开荒种地。元狩二年(前121),又征数万人在朔方郡垦种。元鼎六年(前111)更派遣60万人轮番到朔方等郡“开田官”屯田。到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时,朔方郡已有3.4万余户、13.6万余人。当时的河套地区,是移民实边政策下接收移民最多的地区之一。

  移民不仅将中原地区的辨土、施肥、选种、田间管理等耕种经验传入河套,还使铁农具与牛马等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更加普遍,特别是铁犁,极大地提高了农田耕种效率。

  发展农业必须兴修水利,史载“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这里已经讲得很清楚,先“通渠”,后“置田”,有了水利设施,才能田地耕种。

  另据《史记》记载,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治理黄河水患,“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证实河套等地区当时已普遍引黄灌溉。

  汉朝还设置了农都尉、西河农令等专官,专门负责农田水利事宜。

  西汉时期是河套地区农业史上灌溉农业的第一次大规模发展时期。水利设施的兴修,让河套地区的农业兴盛一时,成为汉朝的重要农垦区和塞上边郡的重要粮仓。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后,汉宣帝曾一次性送给他3.4万斛(汉朝1斛为10斗,1斗约为2000毫升)粮食,据说就是从河套境内临戎、三封一带的垦区调运的。为此匈奴民歌唱道:“田于何所?河南之土。衣食大漠,亿万之口。”昭君出塞和亲,所见河套一带“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东汉中后期,随着汉庭国势衰落,战乱导致河套居民大量内迁,农事渐休,田亩荒芜。
































  • 最新资讯
  • 乌拉特前旗红山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式开工
  • 市河长办开展河湖问题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09)巴仁宝勒格水库
  • 自治区水利厅对我市在建水利工程开展质量飞行检测工作
  • 巴彦淖尔水利知识点(107)巴彦高勒水库
  • 市水利局开展在建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检查
  • 巴彦淖尔水利每周动态(8月31日-9月6日)
  • 市水利局召开防汛及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