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巴彦淖尔人文精神特质
 作者: 2023/08/03 03:44 0收藏


                                                                          张志国

研究探讨巴彦淖尔人文精神,须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等几个方面有所把握。


从政治层面看,巴彦淖尔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中原秦汉王朝和北方匈奴民族发生过长期的战争,而巴彦淖尔地区正是一个拉锯式的战场。匈奴帝国存续期间,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汉匈关系呈现出时而战争时而和亲的局面。汉匈之间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期是西汉,汉武帝通过发动旷日持久的对匈作战,最终将匈奴挫败。其中最著名的“河南之战”,就发生在包括巴彦淖尔在内的河套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巴彦淖尔地区呈现出来的总态势是“冠带之国”和“引弓之国”的相互争夺角逐与战争间歇间的民族共和交替更迭,而民族共和的形态为社会主流。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矛盾的解决,经历了反复的实践与探索,到西汉时期的政治家文论中,已经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主张战以防守,和以羁縻。而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以突厥治突厥,开创了民族共和的滥觞。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兴利除弊,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写进宪法。
从经济层面看,巴彦淖尔地区历来以农牧并举或农与牧交替发展为主导。而以鸦片战争爆发为分界点,以往的古代河套以游牧业为主要经济形式,先后有鬼方、熏粥、猃狁、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驻牧。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正是古代巴彦淖尔地区的自然风貌。从1840年以来,由于国际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民族资本家纷纷从城市转入农村,巴彦淖尔地区的地商经济应运而生,开始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开发,巴彦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从此进入“制天命而用之”的时代。清道光五年,即1825年,旅蒙商甄玉、魏羊二人在天然壕沟基础上,首创开挖缠金渠,从而开启了河套平原人工开挖渠道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随后,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到光绪末年,基本上完成了河套平原的引黄灌溉工程,形成了“八大干渠”或曰“十大干渠”遍布套区的局面。“黄河北,阴山南,八百里河套米粮川,水渠纵横密如网,阡陌交通赛江南”,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河套农田水利开发的真实写照。
近代以来的引黄灌溉工程,又经历了晋军屯垦以及抗战时期傅作义将军的军水两治。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特别是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巴彦淖尔人民一首制引黄灌溉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此后逐步完成了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等七级灌排体系的建设。纵观巴彦淖尔地区的经济开发脉络,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是安时处顺与制天用命的高度统一,而其中制天用命的精神占主导地位。
从文化层面看,巴彦淖尔地区在古代属边远蛮荒之地。周王朝时,朝廷根据相距远近将天下分为五服,河套地区属于最边远的“荒服之地”。“荒服者王”,即中原王朝每到新君即位时,这里的部族才去拜见一次,以表示承认王的地位,可见其统治非常松散。边鄙之民既然与中原来往甚少,其文化自然是封闭而自足的。到了匈奴时代,匈汉之间战争不断,往往兵戎相见,其文化上的交往也是很有限的。食肉衣皮,牧歌悠扬,自娱自乐,是当时的基本文化形态。直到明清之际的“走西口”兴起,大量内地移民纷至沓来,才将晋陕等地的文化移植过来。巴彦淖尔地区地域广大,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近代以来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存共荣的局面。清末民国年间,打坐腔及二人台艺术广泛流行于巴彦淖尔地区。随着新中国文艺的逐渐繁荣,晋剧、冀剧及多种门类的舞台艺术也在本地盛极一时。与“走西口”同时兴起的爬山调后来居上,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唱遍黄河两岸。而蒙汉民歌相互杂糅形成的粗犷雄浑的“漫翰调”,兼具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纵观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巴彦淖尔地区的文化生态呈现出封闭落后与开放包容相反相成的局面,而以开放包容为主导。就文人墨客的专业创作而言,古代留给我们的东西十分有限,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创作才出现了逐步繁荣的景象。据初步统计,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长篇小说创作,整个巴彦淖尔不足百部,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也寥寥无几。文艺的真正大发展大繁荣,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文学创作数量猛增,舞台艺术大放异彩,书法、绘画、音乐、摄影、剪纸以及多种民间艺术雨后春笋般涌现。市文联于2017年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巴彦淖尔文化艺术名人录》,收录知名作家、艺术家、学者240多人。
从民风民情层面看,巴彦淖尔人的突出特点是厚道大气。自古以来,巴彦淖尔人就有海纳百川接纳四方人民来此谋生的气度。《五原厅志·习尚》中说:“惟俱淳朴,遇人甚亲,客有访其幕居者,无论知与不知,必善待之,供以烟茶,待遇极厚,使人有愉快之意。”这种待人诚恳热情的习惯,俗称之为“大气”,是说与人交往时,从不斤斤计较,劳动成果或一己财富乐意与人分享。亲戚朋友上门或落难之人求助,宁肯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也会倾力招待救济他人。
“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巴彦淖尔地域广大,旷野无垠,草原如海,黄河滔滔一泻千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眼界心胸天然开阔。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自古有“塞外粮仓”美誉,人民生活殷实富足。富不骄人,怜贫惜弱,是巴彦淖尔人的天性。厚道大气与嫉恶如仇并行不悖,是巴彦淖尔地区民风民情的最显著特点。
综上所述,巴彦淖尔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精神特质是:争夺角逐与民族共和交替更迭而以民族共和为主,处时安顺与制天用命高度统一而以制天用命为主,封闭落后与开放包容相反相成而以开放包容为主,厚道大气与嫉恶如仇并行不悖而以厚道大气为主。统而言之,巴彦淖尔人文精神特质可以概要表述为:崇尚共和、制天用命、开放包容、厚道大气。



  • 最新资讯
  • 试论巴彦淖尔人文精神特质
  • 致敬“最可爱的人”刘光子!
  • 河套二十风味
  • 巴彦淖尔旅游十大景点
  • 巴彦淖尔市全民国家安全教育视频
  • 9.4亿亩!农业农村部:确保粮食耕种面积只增不减
  • 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获批
  • 玉米供需持续改善 价格逐步回归合理区间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