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奶牛生产技术规范
 作者: 2019/05/10 09:15 0收藏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奶牛生产过程中引种、育种、繁殖、环境、饲养、消毒、用药、防疫、牛奶收集和废弃物处理应遵循的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包头地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的奶牛饲养与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GB 16568  奶牛场卫生规范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20804  奶牛复合微量素维生素预混合饲料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T 1172  生鲜牛乳质量管理规范

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30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47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T 5049  无公害食品  奶牛饲养管理准则

奶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第二版)

3  术语与定义 

3.1  

净道

牛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奶车出入的专用道路。

3.2  

污道

粪便等废弃物、淘汰牛出场的道路。

3.3  

牛场废弃物

主要包括牛粪、尿、死牛、褥草、过期兽药、残余疫苗、疫苗及药瓶和污水等。

4 引种、育种、繁殖 

4.1 引种

引进种牛,按照GB 16567进行检疫。

4.2 育种

4.2.1 选种选配

4.2.1.1  每年10月对全场牛群按父代公牛谱系进行分类。同时计算出成乳牛经校正后305天产奶量的平均水平。以全场牛群外貌进行调查与评价。对全场牛只的系谱构成,外貌性状和泌乳性能与父系性能的优劣对比做到记录在案。

4.2.1.2  成乳牛的比例数占全群牛的60~65%。种用母牛群占成乳牛群的55%~65%。与配公牛精液的选择要符合本奶牛场定向培育要求,与本场母牛结合好,无近亲关系。

4.2.1.3  后备牛培育各阶段指标。初生重:≥35kg;三月龄:97kg;六月龄:178kg,体高106cm;十二月龄:320kg,体高122cm;十五月龄:360kg,体高125cm;十八月龄:416kg,体高131cm。

4.2.2 牛籍档案

4.2.2.1  牛只编号:采用终身制,12位制。符合中国奶业协会制定的《中国荷斯坦母牛品种登记实施方案》中的命名规则。牛场可以使用国家统一牛只编号的后6位作为牛场内牛只管理编号。

4.2.2.2  犊牛出生3个月后,及时向中国奶业协会申请良种登记。

4.2.2.3  出生日期和花纹:牛只在出生24h内应登录编号,出生日期,性别,出生体重和描绘犊牛站立时左右两侧毛片花纹(或照片)。

4.2.2.4 编号标志方法有:耳标、脚环、颈圈、尾部标号、腹部烙印、电子识别等。

4.2.2.5 编号内容:性别、出生地点、牧场编号、出生年月、序号。耳标应扎在左侧或左右二侧。

4.2.2.6 系谱:应有2~3代父母本的系谱资料。

4.2.2.7 父系内容包括:牛号、品种、育种值、女儿头数及平均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和重复率等。

4.2.2.8 母系内容包括:牛号、品种、第一至最高胎次的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等。

4.2.2.9 生长发育记录:按不同发育阶段测定和填写体尺、体重及一胎外貌评定。

4.2.2.10 繁殖记录:犊牛编号、胎次、分娩日期、与配公牛、难产、流产记录。

4.2.2.11 生产性能记录:各胎次305天产奶量、胎次、泌乳天数、总产奶量、加权平均乳脂率、加权平均乳蛋白率。

4.2.2.12 牛只去向:简要记录日期及到达地点。

4.3 繁殖

4.3.1 奶牛发情与发情周期

4.3.1.1 奶牛的初情期

初情期因品种、营养状况和气候等多种因素而有差别。包头市养殖育成母奶牛的初情期一般为6~10月龄,平均8月龄;性成熟期一般为8~12月龄,平均10月龄;体成熟期一般为16~20月龄,平均18月龄,体重达360kg,表明母奶牛可以开始配种。成年母奶牛生产后第1次发情时间平均52天,冬春季比夏秋季产犊的母奶牛产后第1次发情晚8天,分别为56天和48天。第一次发情时,应建立该牛的繁殖档案。8至14月龄无发情征候的,应及时检查,采取措施。

4.3.1.2 发情周期

4.3.1.2.1 基本特征

从一次发情开始到下一次发情开始之间的时间,称为一个发情周期。奶牛平均发情周期为21天。

4.3.1.2.2 行为变化

敏感躁动,寻找其它发情母牛,嗅闻其它母牛外阴,压捏腰背部下陷,尾根高抬,爬跨它牛或“静立”接受它牛爬跨。

4.3.1.2.3 发情表现

外阴潮湿,阴道粘膜红润,阴户肿胀。外阴有透明,线状粘液流出,或粘污于外阴周围,有强的拉丝。臀部、尾根有接受爬跨造成的小伤痕或秃毛斑。60%左右的发情母牛可见阴道排血,大约出现在发情后2天。

4.3.1.2.4 发情鉴定

4.3.1.2.4.1  大多数母牛发情持续期为10~24h。

4.3.1.2.4.2  发情鉴定主要采用观察法。有80%以上的发情母牛表现站立发情症状,早晨出现爬跨的占60%,中午出现爬跨的占10%,傍晚出现爬跨的占30%。鼓励使用兽医B超,对奶牛进行发情鉴定,提高发情鉴定的准确度,以便掌握适时受精的时机。

4.3.1.2.4.3  对产后40~50天未见发情牛只,应及时检查和采取措施。依照上次发情记录,推算本次发情日期,可提高发情鉴定的效率。

4.3.2 适时配种和配种技术

4.3.2.1 适时配种

母牛流出粘液,粘丝提拉可达6~8次,二指水平拉丝后,粘丝可呈“Y”状,是配种最适宜的时段。“开始发情”后16~24小时可视为最佳配种期。通常在早晨发现牛发情的,可在下午输精;在下午发现发情的,可在次日早晨输精。观察到静立,强拉丝粘液征候,即予输精,是最佳的机遇。当诊断为母牛延迟排乳时,可进行第二次输精。

建议使用兽医B超对卵巢和卵泡发育情况进行鉴定,以便科学判断,进行适时输精。

4.3.2.2 配种技术

4.3.2.2.1  直肠检查子宫和卵巢状态及把握子宫颈输精是规范的配种技术。发情观察结合直肠检查触摸卵泡成熟状态,是提高受胎率的良好方法。在即将排卵及刚刚排卵时输精,会得到高的受精率。输精前及输精中应保持牛阴户周围的清洁及输精器具的洁净和卫生。在输精器接近子宫颈外口时,应用把握子宫颈的手拉向阴道,使之接近输精器前端,而不是用力将输精器推向子宫颈。

4.3.2.2.2  输精器进入子宫颈外口后,可用改变输精器前进方向,回抽,摆动,滚动等操作技巧,使输精器前端通过子宫颈。禁止以输精器硬戳的方法进入。

4.3.2.2.3  直肠把握子宫颈的要领:轻柔触摸肛门,使肛门肌松驰。分次掏出粪便,避免努责。避免空气进入直肠而引起直肠膨胀。从子宫颈侧面,用食、中、拇指握住子宫颈。子宫颈比较结实,阴道质地松软,子宫体似海绵体。精液的注入部位是子宫体与子宫角的结合部。

4.3.2.2.4  在技术熟练的条件下,可将精液注入排卵侧的子宫角大弯部。非一次性输精用具,在每天牛输精后应清洗,干燥消毒后备用。

4.3.3 同期发情

4.3.3.1  同期发情技术是控制一群奶牛在同一个时期发情的技术。

4.3.3.2 同期发情技术有孕酮—雌激素埋植法和前列腺素法:

a)   孕酮—雌激素埋植法。使用外源性孕激素处理9~12天,可使周期性黄体退化,抑制卵泡发育。同时撤除孕激素的处理,即可在同一个时期发情;之后,给予雌激素处理,可以提高同期发情率;

b)   前列腺素法。一次处理法:前列腺素F2a型及其类似物能使卵巢黄体溶解退化,使卵巢活动进入新的卵泡发育成熟期。在奶牛发情期的第6~17天内(实际操作多在11~13天)深肌或皮下注射PGF2a可使成熟黄体溶解退化,在2~5天内将出现卵泡成熟的发情状态。发情周期第1~5天(黄体尚未成熟),第18~21天(黄体退化期)在此两个时段内注射PGF2a将会无效。

c)   两次处理法:使用前列腺素处理9~12天后,再注射一次前列腺素,可以获得较高的同期发情率和配种受胎率。

4.3.3.3  PGF2a可治疗持久黄体型不孕症。

4.3.3.4  PGF2a有溶解黄体作用,切忌应用于有孕牛只。

4.3.4 精液的质量、贮存和取用

4.3.4.1 精液的质量

活力大于等于0.35,直线运动精子密度大于等于1000万个,顶体完整率大于等于0.4,畸型精子率小于等于20%,非病原细菌数小于等于1000个/mL。

4.3.4.2 贮存

精液封装于0.25mL的塑料细管中,贮存在高真空保温的液氮罐内。液氮罐放置在清洁、干燥、通风的木质垫板上,周围不能有化学品。罐内应保持有足够的液氮存量,液氮水平面应保持18cm以上,至16cm即添上,5cm水平是极限。

4.3.4.3 取用

需要取出的冻精,时间不超过10s,超过后应放下重新取用。需要使用的冻精,取出后置38℃水浴瞬时解冻,然后予以保温并在最短时间内输精完毕。精液清单上应包括公牛号、数量和取用记录。清洗液氮罐时,精液应快速转移,在罐外时间不超过3~5s。

4.3.5 妊娠诊断

4.3.5.1  妊娠诊断可计算预产期和安排干奶期。

4.3.5.2  奶牛场实用的妊娠诊断的方法有直肠检查和兽医B超诊断。

4.3.5.3  直肠检查应注意解剖学位置,循序渐进。直肠检查一般在输精后60天进行检胎,确诊有胎,在180~210天进行检胎,确保有胎,再进行干奶。

4.3.5.4  直肠检查进行妊娠诊断的主要特征包括,卵巢:有2.5~3.0cm,子宫:孕角有波动感,变大,180天左右下沉在腹腔内,210天后开始上升。宽韧带:子宫中动脉有震颤感、博动感、流水感、后期变粗。

4.3.5.5  利用兽医B超,可以在输精后28天进行妊娠诊断,准确率达到92%。

4.3.5.6  利用兽医B超进行妊娠诊断的主要妊娠特征包括,用5.0MHz电子扇扫和电子线阵探头通过直肠内探查,早期妊娠检查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妊囊和胚斑,探查到其中之一者即可确诊为妊娠。

4.3.6 繁殖计划

4.3.6.1 基本要求

初配月龄:15月龄以上,体重:350kg以上。 

4.3.6.2 产犊间隔

一般要求在12~13个月之间。

4.3.6.3 产犊季节

建议避开夏季最热的月份产犊,10月和11月不配种。

4.3.6.4 选种选配

4.3.6.3.1 使用优秀公牛精液,可以提高后代的产奶量,获得较高的回报。

4.3.6.3.2 在选用优秀公牛精液时,还应注意其结合效应。

4.3.6.3.3 在选种选配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公牛的受胎率,精液拮抗等因素。

4.3.7 繁殖障碍

4.3.7.1 子宫内膜炎

因产犊时或之后处置不当或宫缩乏力导致恶露滞留,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对奶牛养殖损害极大的疾病,应在治愈后进行配种。

4.3.7.2 内分泌紊乱

4.3.7.2.1  生殖激素相互和循环的作用,使奶牛的繁殖循序实现。

4.3.7.2.2  当某一种生殖激素失常、失衡时,就会发生繁殖障碍。

4.3.7.2.3  由于激素失衡而导致的繁殖障碍,可选择相应的药品,按商品说明正确使用。

4.3.7.2.4  使用药品时,要做好记录,产奶不能销售;治疗完毕后,做小样发酵实验,检验合格后,方能销售。

4.3.8 繁殖记录与档案

4.3.8.1 繁殖记录

4.3.8.1.1  记录内容:牛只发情、过情、异常行为,子宫(阴道)分泌物状况及配种、检胎、流产等。

4.3.8.1.2  牛只繁殖卡内容包括:牛号、所在地、牛舍、出生日期、父号、母号、发情期、配种日期、与配公牛、检胎结果、复验结果、分娩或流产、早产日期、难/顺产、犊牛号和重大繁殖摘记。

4.3.8.2 档案(月报表)

4.3.8.2.1  每月3日将上月配种检胎情况汇总列表报告。

4.3.8.2.2  配种月报表内容包括:序号、舍号、牛号、配种日期、与配公牛、配次、耗精数与备注。

4.3.8.2.3  检胎月报表内容包括:序号、舍号、母牛号、与配公牛号、配种日期、检胎日期及结果、预产期。实行电脑管理的单位,内容不应低于上述各条要求。

5 牛场环境与工艺 

5.1  奶牛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场地水源充足、交通方便但远离居民和其他畜牧场、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地方。

5.2  牛舍按照GB 7959标准应具备良好的清粪排尿系统。

5.3  舍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风速和光照应满足奶牛不同饲养阶段的生理需求,以降低牛群发生疾病的机会。夏季要采用防暑降温措施。

5.4  牛舍内空气质量应符合NY/T 388的规定。

5.5  牛舍地面和墙壁应选用适宜材料,以便于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5.6  牛场内应分设管理区、封闭生产区及粪污处理区、病畜隔离区,管理区和生产区应处上风向,粪污处理区、病畜隔离区应处下风向。

5.7  牛场净道和污道分开,污道在下风向,雨水和污水应分开。

5.8  牛场周围应设防疫河或围墙,场区设有若干绿化隔离带。

5.9  牛场排污应按照GB 18596,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

6 饲养 

6.1 饲养和饲料添加剂

6.1.1  饲料及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NY 5032的规定。

6.1.2  奶牛的不同生长时间和生理阶段至少应达到《奶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第二版)的要求。

6.1.3  严禁在饲料中添加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各种化学、生物制剂及保护剂等添加剂。

6.1.4  应清除饲料中的金属异物和泥沙。

6.2 兽药使用

6.2.1  对于治疗患疾病的奶牛必须使用药物处理时。应按照NY 5047执行。

6.2.2  泌乳牛在正常情况下控制使用抗生素药物,必须用药时,在药物残留期间的牛乳不应作为商品牛乳出售,牛乳在上市前应按规定停药,应准确计算停药时间和弃乳期。

6.2.3  不允许使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违禁药物。

6.3 防疫

牛群的免疫应符合NY 5030的规定。

6.4 饮水

6.4.1  场区应有足够的生产和饮用水,饮水质理应达到NY 5027的规定。

6.4.2  经常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

6.4.3  若有水塔或其他贮水设施,则应有防止污染的措施,予以定期清洗和消毒。

6.4.4  牛只必须有足够的清洁饮水,可采用自动饮水器。自动饮水器应保持清洁,定期清洗消毒,放牧场饮水应每天更换,确保奶牛健康。

7 卫生消毒

7.1 消毒规范

参照GB 16568的规定。

7.2 消毒剂

消毒剂应选择对人、奶牛和环境安全、且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的消毒剂。

7.3 消毒方法

7.3.1 喷雾消毒

使用有效浓度的消毒药,配备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牛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牛环境消毒、牛场道路和周围及进入场区的车辆。

7.3.2 浸液消毒

使用有效浓度的消毒药水溶液,对手、工作服和胶鞋等物品进行消毒。

7.3.3 喷撒消毒

在牛舍周围、入口、产床和牛床下面撒生石灰等杀死细菌或病毒。

7.3.4 热水消毒

通过煮沸和高压灭菌的方式杀死细菌或病毒。

7.4 消毒制度

7.4.1 环境消毒

牛舍周围环境(包括运动场)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和下水道出口,每周用消毒药彻底消毒1次。在大门口和牛舍入口设消毒池,对进出车辆进行消毒,并及时更换消毒液,随时保持有效消毒浓度。

7.4.2 人员消毒

7.4.2.1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更衣和紫外线消毒,工作服严禁穿出场外。

7.4.2.2  一般牧场不接受外来参观者,必须进入场区参观时应彻底消毒,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疫病流行期间不允许参观。

7.4.3 牛舍消毒

牛舍在每班牛只下槽后应彻底清扫干净,定期用高压水枪冲洗,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

7.4.4 用具消毒

定期对饲喂饲养用具、料槽和饲料车等进行消毒,可用0.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PH5);日常用具(如兽医用具、助产具、配种用具、挤奶设备和奶罐车等)在使用前后应进行彻底消毒和清洗。

7.4.5 牛体消毒

挤奶、助产、配种、注射治疗及任何对奶牛进行接触操作前,应先将牛有关部位如乳房、乳头、阴道口和后躯等进行消毒擦拭,以降低感染机会和牛乳的细菌数,保证牛体健康。

8  管理 

8.1 基本要求

8.1.1  奶牛场严禁饲养任何其他家畜家禽,并应防止周围其他畜禽进入场区。

8.1.2  保持各生产环节的环境及用具的清洁,保证牛体卫生。运动场内设置牛体刷拭装置刷拭牛体,保持牛体卫生,防止污染乳汁。

8.1.3  成乳牛应坚持定期护蹄、修蹄,建议在上挤奶厅的路上设置浴蹄池,放置10%的硫酸铜溶液进行浴蹄,防治肢蹄病。

8.2 人员管理

牛场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有传染病患者应及时调出。

8.3 饲喂管理

8.3.1 饲喂管理

8.3.1.1  按饲养规范饲喂不堆槽,不空槽,不喂发霉及变质和冰冻的饲料。应捡出饲料中异物,尤其是铁钉,保持饲槽清洁卫生。

8.3.1.2  保证足够的新鲜、清洁饮水,运动场设食盐、矿物质(如矿物质舔砖等)补饲槽、饮水槽或自动恒温饮水箱,定期清洁和消毒饮水设备。

8.3.2 日粮配合

8.3.2.1  反刍动物应注意日粮中的精粗比例,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保持奶牛各种营养平衡及不同牛只的个体差异,良好的适口性。矿物质比例应平衡,钙磷比1.5~2:1;控制日粮的水分(35%~50%),精饲料水分含量不得高于14.0%。

8.3.2.2  饲料的营养指标应定期测定。

8.3.2.3  饲料的配方应要求稳定,特别是饲喂青绿饲料时,应充分考虑货源,改变日粮应分步进行,设置5~7天的过渡期,以维持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和稳定。优先保证粗饲料来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不足部分再给予精料的补充。

8.3.3 饲喂程序

将饲料按品种一道一道分发给牛只,要求定时,并给予足够的采食时间,以维持瘤胃pH值,可先粗料后精料再粗的方式。

8.3.4 TMR饲喂

TMR是全混合日粮的简称,把精料和粗料混合在一起后饲喂。精粗饲料混合均匀,改善了饲料适口性,避免奶牛挑食和营养失衡现象的发生,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增加产奶量和养殖效益。建立推广TMR饲喂方式。

8.3.5 粗料饲喂

按牛舍或按组分配粗料(青贮玉米时),可在其表面洒上粉料或汤料诱牛采食。可以把稻草铡短后饲喂,提高适口性,增加奶牛采食量。

8.3.6 精料饲喂

按牛舍或按组分配精料,供牛采食。

8.3.7 矿物质和添加剂饲喂

把矿物质和添加剂混入精料中饲喂,也可让牛只舔食。

8.3.8 高产牛饲喂

可采用开小灶,给予补料的方法饲喂。必须高度重视高产牛的饲养,提高养殖效益。

8.3.9 夏季饲喂

日粮组合宜少而精,提高饲料的营养物质浓度。适当减少含粗纤维高的饲料,特别应控制劣质饲料,以减少热增耗。供给适口性好的粗料、混合精料。根据食欲不均衡分喂,增加夜间饲喂量。供给清洁饮水。设法改善牛只小环境,安装排风扇,调整放牧时间,保证牛只休息。

8.3.10 后备母牛各阶段饲喂

8.3.10.1 犊牛阶段划分

哺乳期(初生~60天),犊牛期(61~180天),发育牛(181天~15至18月龄),育成牛(配种(15至18月龄)~初产)。

8.3.10.2 初生犊牛饲养

初生犊牛应放在单独的犊牛岛中饲养,每头一栏。犊牛出生后应在2小时内及时饲喂足量初乳,如母牛患病无乳,可用分娩期相近的其它健康母牛的初乳。犊牛5~7天后移至犊牛舍饲养。应防止不良应激,防止饲料突变,防止下痢、肺炎和脐部感染,培养耐粗性能和增进瘤胃容积和消化机能。

8.3.10.3  “三定”饲喂

哺乳应严格掌握定时、定温和定量,乳温38℃。哺乳完,抹掉嘴边的奶渍,防止形成互舔的恶癖。哺乳期60天,哺乳量360kg。第1~3天,喂奶量3kg、4kg、4.5kg。第4~7天,喂奶量5kg、5.5kg、6kg、6.5kg。第二周,每天7kg。第三、四周,每天8kg。第五周,每天7kg。每六周,每天6kg。每七周,每天5kg。第八周,每天4kg。以后四天共10.5kg。

8.3.10.4 早期开食

出生后7天至3个月,训练其采食植物性饲料如干草、青贮与少量颗粒饲料。断奶后至6月龄,精料比例逐步降低,粗料比例逐步提高。采用犊牛代乳料可参照犊牛哺乳期饲喂方法。

8.3.11 成乳牛饲喂

采用引导饲养法,在奶量上升趋势期以“料领着奶走”,在奶量下降时以“料跟着奶走”,对牛群进行泌乳归档,进行分群饲养。

8.3.12 新产牛饲喂

分娩后喂温水,喂消化率高,适口性好的饲料。精料视食欲、消化、恶露、乳房等情况,以每天增加0.45kg。控制青贮玉米和块根,干草任其自由采食。 

8.3.13 泌乳牛饲喂

泌乳前期(分娩后2~3周至100天),料领着奶走,至奶量不再上升或食欲饱感状为止。混合精料占体重2.3%左右。精粗比40:60,体况差的牛可以添加脂肪。泌乳中期(101~200天),料跟着奶走,混合精料可渐减。精粗比50~45:50~50。泌乳后期(201~干奶),奶量明显下降,可视食欲,体膘调正日粮需要。精粗比40:60,体膘恢复到7.5成。防止过肥。

泌乳曲线是评价奶牛饲养管理的一项工具,可用测定的产奶量或DHI检测的数据来描绘泌乳曲线。奶牛泌乳高峰出现在分娩后4~8周。如果泌乳高峰不高,注意日粮蛋白质,如果泌乳高峰维持短,注意日粮能量。乳蛋白与乳脂肪之比应在0.85~0.90:1之间。

8.3.14 干奶期饲喂

精料给量根据粗料品质及体膘调整。精粗比35~30:65~70,体膘以3~5分为宜。

干奶期应饲喂专用的精饲料,符合GB/T 20804-2006的要求,其中蛋白质含量≥20%;减少食盐饲喂量,氯化钠≥0.5%;增加维生素A、维生素D3和维生素E的含量,维生素A≥27000IU/kg,维生素D3≥7500IU/kg,维生素E≥400IU/kg,维生素A、D3和E的含量分别是产奶牛的3.6倍、3.5倍和7.1倍。

8.4 饲养方式

采用舍饲加运动场方式,舍饲方式采用栓系定位饲养,将牛只固定于牛床位,实行固定操作。达到一定规模后,可按产量、泌乳期进行分群饲养,或实行散放饲养。

9 挤奶管理 

9.1 预冲洗、碱洗、配洗和清洗

9.1.1 基本要求

贮奶罐、挤奶机使用前后都应清洗干净,按操作规程要求放置。包括预冲洗、碱洗、配洗和清洗。

9.1.2 预冲洗

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软性水冲洗。时间:挤完牛奶后应马上进行冲洗。用水量:以冲洗后水变清为止。水温:35~46℃之间为最佳。

9.1.3 碱洗

循环后水温不能低于41℃。时间:循环清洗5~8min。每日1~2次。温度:开始温度74℃以上, pH11.5。

9.1.4 酸洗

温度:35~46℃。时间:循环配洗5min。pH3.5。每周1~7次。

9.1.5 清洗

在每次挤奶前用符合饮用标准的清水进行清洗,清除可能残留的酸、碱液和微生物,清洗循环时间为2~10min。

9.2 挤奶方法

9.2.1   乳房炎病牛不应上机挤奶,上机时临时发现的乳房病牛不应套杯挤奶,应转入病牛群手工挤净后治疗。

9.2.2  挤奶前,检查有无红、肿、热、痛症状及创伤。全面清洁乳房。擦干乳头。检查第一把奶,检查有否凝块,线状或水样奶。

9.2.3  挤奶前后浸奶头可有效降低乳腺炎发病率。挤奶时套上奶杯。

9.2.4  牛奶出场前先自检,不合格者不应出场。

9.3 挤奶时间

每天的挤奶时间确定后,奶牛就建立了排乳的条件反射,必须严格遵守,不轻易改变。

9.4 挤奶间隔和次数

科学安排挤奶间隔可以获得最大产奶量。每天挤奶2次时,最佳挤奶间隔为12h左右,间隔超过13h,就会影响产奶量。每天挤奶3次时,最佳挤奶间隔为8h左右。提倡三次挤奶,挤三次奶比挤两次奶可以提高10%~20%的产奶量。建议在权衡劳动强度和管理情况下,每天挤三次奶。

9.5 设备管理

机械设备应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

9.6 干奶期

9.6.1 一般为60天,根据预产期推断出干奶期。干奶前必须进行有胎复验,确定有胎后再干。

9.6.2 干奶前15天,作隐性乳腺炎检测,对有乳腺炎乳区应及时治疗,干奶期是治疗乳房炎的最佳时期,待治愈后再进行干奶。

9.6.3 干奶期与泌乳期最好不使用同一种抗生素。采用快速干奶法,到干奶这一天,挤空奶后即停奶。

9.7 生奶保存

9.7.1 生奶在牧场中的保存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牛奶挤出后,必须在2h内将牛奶温度冷却到4℃以下保存。

9.7.2 直冷式奶缸内牛奶贮存温度应保持≤4℃,贮奶缸应保持≤7℃。热奶混入冷奶时,混合奶温不得超过10℃,混入牛奶1h后,全部牛奶应达到≤4℃。

10 牛奶盛装、贮藏和运输 

应符合NY/T 1172的规定。

11 灭蚊蝇、灭鼠 

11.1  搞好牛舍内外环境卫生,消灭杂草和水坑等蚊蝇孳生地,定期喷洒消毒药物,或在牛场外围设诱杀点,消灭蚊蝇。

11.2  定期投放灭鼠药,控制啮齿类动物。投放灭鼠药应定时、定点,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做无害化处理。

12  病死牛及产品处理 

12.1  对于非传染病及机械创伤引起的病牛只,应及时进行治疗,死牛应及时定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12.2  使用药物的病牛生产的牛奶(抗生素奶)禁止作商品牛奶出售。

12.3  牛场内发生传染病后,应及时隔离病牛,必须按照畜牧兽医相关法规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病牛所产乳及死牛应作无害公处理。

13 废弃物处理 

13.1  场区内应于生产区的下风处设贮粪场,粪便及其他污物应有专人管理。每天应及时除去牛舍内及运动场褥草、污物和粪便,并将粪便及污物运送到贮粪场。

13.2  场内应设牛粪尿、褥草和污物等处理设施,废弃物应遵循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符合GB 18596的规定。

14 资料记录 

14.1  繁殖记录:包括发情、配种、妊娠检查、流产、产犊和产后监护记录。

14.2  兽医记录:包括疾病档案和防疫记录等有关记录。

14.3  育种记录:包括牛只标记和谱系及有关记录。

14.4  生产记录:包括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细菌数、生长发育和饲料消耗等记录。

14.5  病死牛应做好淘汰记录,出售牛只应将抄写复本随牛带走,保存好原始记录。

14.6  牛只个体记录应长期保存,以利于育种工作的进行。


全部评论

  • 最新资讯
  • 水生饲料喂猪的注意事项
  • 奶牛感冒的防治方法与技术
  • 羔羊痢疾的预防
  • 鸡苗孵化的方法
  • 猪场驱虫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有哪些主要临床症状
  • 猪口蹄疫如何确诊及处理方法
  • 精准营养:后备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