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价值突破260亿元!第五批授权! 掌上巴彦淖尔 2023区域农业品牌发展论坛(巴彦淖尔)秋季峰会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五周年大会举行0:529月13日,2023区域农业品牌发展论坛(巴彦淖尔)秋季峰会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五周年大会在“天赋河套”总部基地举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志平出席并为获得第五批“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9家企业授牌。9月1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志平为获得第五批“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的企业授牌。活动中,内蒙古巴彦绿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作了题为“五载风雨 回首来路与初心”的“天赋河套”五周年主题演讲;发布了《2018-2022“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报告——改革创新启示录》;与会专家作了区域农业品牌发展主旨演讲;进行了议题为“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创新与持续发展”的区域农业品牌发展超级对话;举行了“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五批授权产品发布及授牌仪式;启动了第二届“巴彦淖尔十大网红农产品”评选活动。区域农业品牌发展超级对话“天赋河套”发布5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全区域品牌建设的组织架构全面搭建,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天赋河套”获评“新时代区域农业品牌十年·卓越影响力品牌”等21项大奖。2022年,“天赋河套”品牌价值突破260亿元,授权产品销售额达4.4亿元。截至2022年,“天赋河套”授权产品实现溢价30%以上,带动全市优质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本次活动以“科技赋能·助推品牌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市人民政府、中国品牌杂志社主办,市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巴彦淖尔日报社、内蒙古巴彦绿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品牌杂志社区域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市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承办。新闻深一度“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五批授权企业及产品发布9月13日,巴彦淖尔市9家企业56款产品被第五批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至此,共有5批次22家企业132款产品被授权使用“天赋河套”品牌。“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历经5年发展,严控授权准入,始终坚持“优中选优”原则,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为基础,严格执行“天赋河套”团体标准及《“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切实把好授权企业准入关。授权企业及产品内蒙古旭一牧业有限公司雪花牛排、菲力牛排、西冷牛排等21款产品内蒙古塞上绿生园食品有限公司塞上封缸肉(片装250g、1kg,块装250g、1kg)内蒙古英格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戈壁鲜驼乳内蒙古鲜农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樱桃番茄、西红柿、西瓜、芹菜、圆茄、葡萄、韭菜、黄瓜磴口县惠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磴口华莱士乌拉特中旗好联丰有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有机玉米片、有机玉米碴粉、有机黑麦片、有机玉米碴五原县大丰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傻小胖香糯玉米(200g、400g、1.8kg、2kg)乌拉特前旗昌兴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西红柿枸杞原浆、有机西红柿原浆(火锅汤料)、有机西红柿枸杞原浆乌拉特前旗丰达源农贸有限责任公司五谷杂粮(谷米、糙米、黑豆等10款产品)《天赋河套品牌创新发展启示录——2018-2022“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报告》发布9月13日,内蒙古巴彦绿业实业(集团)公司联合《中国品牌》杂志社发布了《天赋河套品牌创新发展启示录——2018-2022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编制历时1年,经过多次实地调研走访、反复研讨修改后成稿。《报告》共分为6章27小节,共5万余字,从“品牌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大背景切入,层层递进介绍“天赋河套”品牌战略、品牌发展成效、授权企业的典型案例、品牌发展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自2018年正式发布以来,将“唯一、独特、卓越”作为品牌核心价值,带动全市优质农畜产品实现了优质优价,助推了全市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第二届“巴彦淖尔十大网红农产品”评选活动启动9月13日,第二届“巴彦淖尔十大网红农产品”评选活动正式启动。此次评选宣介活动将从巴彦淖尔市“天赋河套”授权产品和优质特色农产品中评选出一批体现本土特色、体现现代农牧业科技成果的名特优新网红农产品,并进行全网宣介、传播,进一步提升巴彦淖尔优质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助力巴彦淖尔乡村振兴。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天赋河套”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农产品全网络线上流通,增强农产品企业网络营销能力,鼓励和引导更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其中,打造更多优质特色网红农产品,逐步形成产地和终端、市内和市外、线上和线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产销对接合力,实现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助力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活动由市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巴彦淖尔日报社、内蒙古巴彦绿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09/14 16:56
  • 首届农博会开幕在即,记者带您提前探馆看亮点→ 掌上巴彦淖尔 9月12日,第一届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简称农博会)将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盛大开幕。本届农博会为期5天,以“科技赋能·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农博会筹备情况如何?有哪些活动?跟着记者一起来提前探探吧!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会展中心:精心筹备迎宾朋9月11日,记者来到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会展中心提前探馆看到,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展区、内蒙古特色农牧业展区、现代种业展区内一派忙碌景象,会场工作人员以及参展方正精心布展,迎接展会开幕。记者了解到,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会展中心共2层,展览面积4712平方米,共设置展位151个,涉及企业202家。一楼主要展示国内最新农牧业科技成果,设置展位151个,涉及参展企业109个,分为节水灌溉、智慧农业、农牧业生产资料、现代种业四大板块;二楼展示9个农高区、12个科研院校科技成果及12个盟市特色农畜产品,涉及企业93个。截至目前,展馆内电梯维修、监控、网络、饮水机、卫生间、空调、消防、电路等各种设施已全部调试完毕,静等盛会启幕。走上二楼,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位稳居整个展厅的C位。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们正在将巴彦淖尔出产的各类瓜果以及其他优质农畜产品摆上展台,五彩缤纷的展品与深蓝色展板交相呼应,尽显东道主的热情与活力。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刘庆元介绍,此次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展位除了展出巴彦淖尔市特色农畜产品,还重点展示了巴彦淖尔市12项高新技术、12项成果展示、12项重点项目以及12项科技合作,会展期间展位前还将设置品鉴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嘉宾们品尝到巴彦淖尔味道。在富川羊肉展位前,几位工作人员正在细致设计各产品摆放位置。该公司黄女士介绍,本届农博会他们一共布置了6个展位,其中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会展中心4个展位,主要展出羊肉产品10余款、饲料等相关产品7款、机器人1款、种羊1款,重点展示该公司从种植、养殖、加工到羊肉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国家农高区展区内,来自全国9个国家农高区的相关负责人正在紧锣密鼓布置各自的展位。来自河南周口农高区的工作人员带来了40多种特色产品和多项高新技术,其中包括周麦系列和郑麦系列小麦品种、郑单系列玉米新品种、乳酸系列产品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和小麦产业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成果等。“巴彦淖尔与周口由黄河一脉相承,如今又因‘国家农高区’亲密结缘,共同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希望通过第一届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两市在农业等领域相互促进、汲取经验,共同助推农高区建设和发展。”河南周口农高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了解到,为方便市民观展,巴彦淖尔市特设2条免费公交专线,往返市区到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会展中心。天赋河套总部基地:有序准备 静待启幕9月11日,云淡天地阔、秋高清气淳,记者来到了首届巴彦淖尔农博会的分会场——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在天赋河套总部基地16000平方米的广场上,各式各样的农机具整齐排列,不少高精尖农机更是惊艳亮相,成为整场的“主角”。在现场,可以看到农机装备展区设置了7个区域,分别是高效节水设备展区、智慧农机展区、畜牧装备展区、动力机械展区、青贮机械展区、收获机械展区和小型农牧业机械展区。各个展区还有不少空位,陆续有工作人员前来规划、布展,现场忙碌但有序。正在现场布展的组委会工作人员张庆江介绍,农机装备展区以“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推广”为主题,主要展示现代农牧业生产机械化、智能化装备,重点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牧业标准化、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智能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国内外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目前,有55家企业参展,展示各类先进适用农机装备200多种。其中包括大型央企国机集团下属的中国农机院集团有限公司,该集团旗下的华德、美诺、中收等知名品牌将展出秸秆打捆机、青饲料收获机、自走式辣椒收获机、番茄采摘机器人等最新的智能化农机装备。参观完令人大开眼界的农机装备展区,进入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巴彦淖尔优质农畜产品展同样井然有序地准备着。展区内部分为三个展厅,包括巴彦淖尔优质农产品厅、七大品类厅以及中央厨房品鉴区。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工作人员雷小雪一直忙碌地穿梭于各个展厅中,与22家天赋河套授权企业以及28家巴彦淖尔优质农产企业对接、规划和帮助他们布展。在七大品类区,一进门最显眼的就是“一季好粮 粮油篇”,恒丰与兆丰两家天赋河套授权品牌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布展,“我们准备摆放恒丰的挂面礼盒、手拉面、空心面礼盒等最优质的产品,希望让更多人能够看到品尝到我们巴彦淖尔的优质好粮!”恒丰集团工作人员王欣月说。为迎接首届农博会,天赋河套总部基地最新布置了巴彦淖尔优质农产品厅,这里将展出28家优质企业农产品。昨天就从乌拉特后旗前来布展的梦香熟食加工经营者高喜峰满头大汗地在“红驼故乡 乌拉特后旗”模块展区内摆放自己带来的“喜峰蒙香驼”各类产品,“我带来的驼肉干、驼油馓子都是产自我们乌拉特后旗本地的,希望通过展会把这些好产品带给更多人,让河套美味香飘四方。”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会展中心和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地理位置↓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会展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保税物流园东北400米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关镇(国泰五谷城)巴彦淖尔日报社 作者: 2023/09/14 16:24
  • 【人民日报】闫文芝:做一名麦田守望者 巴彦淖尔党建 金色的麦浪滚滚,广袤的河套大地上处处回荡着丰收的喜悦......河套灌区小麦喜获丰收,经测算,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各旗县区小麦示范园区中,集中连片种植的“巴麦13号”小麦新品种最高测产点产量达到亩产1366.92斤,创造了内蒙古小麦产量历史最高纪录。河套小麦丰产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撑,而创造记录的“巴麦13号”则是由以巴彦淖尔市农科所闫文芝为带头人的河套小麦品质改良及绿色有机高端生产创新团队自主选育而成的。闫文芝现为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凭着对农业科研工作的热爱,她在科研第一线坚持工作36年,是巴彦淖尔市首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九批“草原英才”团队带头人,先后获得“巴彦淖尔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十几年间,闫文芝和她的科研团队春来暑往,北育南繁,一茬又一茬地试验育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巴麦13号”在2016年和2020年分别通过自治区和国家审定,从近几年试种到今年大面积推广,这一粒好种子终于播撒大地,造福天下。“我愿意做大地上的一片泥土”成熟的麦穗总是低头向着大地,闫文芝就像她所研发的河套小麦一样,总是谦逊地弯着腰深情地望着大地母亲,汲取养分的同时也在回馈着大地母亲的养育。闫文芝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成绩优异,却选择回乡搞科研,一干就是30余年。刚参加工作时,由于科研经费少、科研条件差,育种科研人员需要在作物生长季节待在试验地观察、记载、选择研究,极其辛苦,社会认可度低,单位里其他分配进来的大学生流失特别严重,但闫文芝凭着对农业科研工作的热爱,始终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做科研,就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坚持不懈,我愿意做大地上的一片泥土。”这是闫文芝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以来一直秉持的信念。凭借着在工作中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劲头,闫文芝很快成长为小麦种质资源收集与创新利用课题带头人。闫文芝个头不高,朴素干练,话不多,但说起科研工作却是侃侃而谈。“人们公认河套小麦好,但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好,长期以来缺乏科学依据。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河套小麦以麦芽酚、丁醛为代表的一类风味物质明显高于冬麦。”闫文芝带领课题组历时3年,检测上千份样本,分析几万个数据,形成河套小麦完整的品质评价报告,总结出河套小麦具有麦香味浓、品质高、品种稳定安全等六大优点,为衡量河套小麦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朴实的闫文芝就像我们见过的每一个农民一样,不善言辞,却总是面带微笑,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书记段如文说。多项国家农业部、自治区“丰收计划”等荣誉加身的闫文芝,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依旧奔忙在河套大地上。“千辛万苦只为一粒好种子”俗话说“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河套小麦品种改良进程一直较为缓慢,农户使用的籽种多为自留小麦籽种,质量不高、产量较低,亩产仅为150斤。面对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和“饿不着、穷不死也富不了”家乡父老,闫文芝主动请缨,从1987年开始,3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地扑在小麦优选改良科研工作中,辛勤耕耘、大胆创新,和团队坚持自主研发适合河套地区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并最终培育出“内麦19号”、“巴丰5号”和“巴麦13号”等小麦优良新品种。刚开始从事小麦育种工作时,她负责小麦品种资源研究课题,这项课题因为是基础性工作,难出成果,许多科技人员不愿意干。“我们千辛万苦就为一粒种子”这是闫文芝经常勉励科研工作者的一句话。她带着同事们土里刨泥里踩,坚持一线搞研究,不仅从全国各地征集回大量的优异资源材料,还建立小麦种质资源评价系统,如今存放在研究所的种质资源多达4000份,为小麦育种课题奠定了基础。在闫文芝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育成了“内麦19号”、“巴麦10号”、“巴麦11号”、“巴丰5号”、“巴麦13号”、“巴麦22号”等小麦品种,均通过了自治区或国家审定。其中“内麦19号”,“巴丰5号”两个品种在全区推广面积分别达到200多万亩和50多万亩,亩增产5%-10%左右,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带动种植户增产增收,加快河套地区小麦品种更新换代速度,促进河套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前我们种植永良四号平均产量在850斤左右,今年种植巴麦13号共700亩,最高亩产1354斤,平均亩产1253斤,相比以前每亩地的收益,现在收入翻番都不止。”临河区新华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刘刚高兴地说。今天,河套小麦已成为世界优质小麦的代名词,这一切都离不开闫文芝等科技工作者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为民情怀。“让种质基石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更是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为把粮食安全的“钥匙”牢牢握在手中,从2003年闫文芝主持巴彦淖尔市农科所科研业务以来,通过建立健全单位科研管理制度,加快科研项目立项研发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种质科研水平,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目前,先后组织实施7项重大项目,项目资金累计达1000多万元,建成内蒙古优质春小麦原种扩繁基地、农业部植物新品种DUS测试巴彦淖尔分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麦试验站等科研基地。此外,积极申报和组织实施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成功转化“巴优1号”等3个自育品种,推广“巴单25”等玉米品种,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获得自治区丰收奖。她及时总结科研成果,撰写发表科技论文28篇,主持起草完成农业标准《甘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定指南》以及内蒙古地方标准《河套小麦品种选用及种子标准》。今年,闫文芝还作为首席专家组织实施“内蒙古优势特色小麦育种联合攻关”,继续在解决制约内蒙古小麦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上集智攻关。“将来还要进一步挖掘小麦单产潜力,在推动专家产量向农户产量转化、典型产量向大田产量转化等方面继续加力奋进,为内蒙古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持。”闫文芝说。我们简单算一笔账,每亩小麦增产近100斤,按照每斤1.8元计算,每亩地就能平均增收180元。假若今年全市79.9万亩小麦都种植‘巴麦13号’,单纯品种创新就能贡献新增8000万斤的粮食。这些粮食则够一个16万人口的城市吃一年。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程相文曾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目前,全市示范推广“巴麦13号”总计17.5万亩,平均亩增产49.61公斤,总计增产868.17万公斤,平均亩增收产值178.6元,总增收产值3125.5万元。计划2024年推广总面积达20万亩以上,3年之内达到全市推广总面积的50%,实现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整体提高河套地区小麦生产水平,为保障河套地区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巴麦13号’的科技成果转化,对助力巴彦淖尔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河套小麦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实实在在贡献。闫文芝就是我们巴彦淖尔的‘袁隆平’。”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局长孙立新说。2022年,巴彦淖尔农高区作为全国唯一以硬质小麦和肉羊为主导产业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新组建的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将“巴麦13号”作为硬质小麦的主推品种,列入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河套小麦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2023/09/14 16:15
  • 党建+乡村振兴 | 磴口联社:“双基联动”助推农户增收致富 巴彦淖尔党建 信贷人员到合作社了解情况近年来,磴口农信联社突出党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凝聚发展合力,提升服务效能,擦亮发展底色,以实际行动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助推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户创业致富。强化党委主责锻造业务发展“主心骨”群雁高飞头雁领。磴口联社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农信社转型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红色头雁”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党建+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三牧”的能力和水平,领导班子带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主动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自2022年以来,磴口县联社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满足嘎查产业发展和建设,相继为4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累计授信1360万元,以金融授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速发展当好“帮手”,为嘎查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注入金融“活水”。截至今年8月末,磴口联社累计投放各类贷款15.83亿元,其中支持春耕备耕6.29亿元、奶产业链3.15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1.3亿元、农副产品仓储0.45亿元,在支持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有力步伐。推进“双基联动”提升业务发展“驱动力”为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当好乡村振兴“主办行”,磴口联社与10个苏木镇(农场公司)、92个嘎查村、社区(分场)签订党建共建协议,选派38名干部挂职“金融村官”,聘任92名村“两委”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担任“金融网格员”,全方位、多角度普及金融知识,多渠道、多形式为企业纾困解难,带动农户创业致富。第31届华莱士节期间,磴口联社党员干部联合本地瓜农采用“直播带货”的新型助农方式,将华莱士瓜、番茄丁、沙漠糯玉米等十多款本地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党建引领,开展银政合作。联动嘎查村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为支部领办合作社金融授信,让村党支部“站台前、唱主角”,群众利益、集体利益和磴口县联社发展紧紧相连,推动整合党建资源与业务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形成了党建引领、支部领办、金融助力、富民强村的浓厚氛围。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激活业务发展“新动能”乡村沃土就是党员干部服务的“热土”。磴口联社党员干部始终聚焦磴口县乡村振兴“九大工程”,围绕磴口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领域产业特色,做好“土特产”文章,在服务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不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今年麦子收得可以哇,二茬还计划种点什么了?”夏收时节过后,沙金信用社负责人刘畅就来到王丽琴所在的祥源农牧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了解今年的“三夏”情况。“麦子种了1100亩,小麦收了以后准备复种苜蓿。苜蓿耐盐碱,能防风固沙,适合咱们这儿的土壤,再加上这两年奶牛产业发展快,草料市场行情也不错。”王丽琴说。祥源农牧业合作社地处沙金苏木包勒浩特嘎查,是一个由支部领办成立的农牧业合作社,共有6名成员,王丽琴就是其中一位。今年,磴口县联社为祥源农牧业合作社授信了260万元用于春耕备耕。因农而生,伴农而长。磴口县联社依靠党建引领,为各项业务发展注入了“红色动力”,农信党员干部接地气、暖人心的服务也让农信品牌愈加响亮,农信社在老百姓心中真正成了有温度、高品质、可信赖的银行。(周文廷 高婷婷)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09/14 16:05
  • 贯彻落实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科技赋能让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高”起来 创新巴彦淖尔   近年来,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农高区)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以“河套灌区生态农牧业”为建设主题,以硬质小麦、肉羊为主导产业,聚焦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入实施国家农高区三年建设行动方案,努力建设全国生态农牧业科技创新发展引领区、“一带一路”农牧业科技合作先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一是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重大突破。依托“科技兴蒙”农高区专项资金,聚焦种业振兴、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围绕硬质小麦、肉羊等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从区域高水平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培育引进科技型企业、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和急需人才、建设科技服务机构、解决制约地方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重大技术瓶颈、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六个方面,共组织实施了54项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取得了巴麦13号、18号小麦新品种、华蒙多羔肉羊新品系、牛羊胃电胶囊新设备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二是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依托“科技兴蒙”行动4+8+N合作机制和“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资金,持续深化农高区与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目前,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围绕种业振兴、产业链延伸、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盐碱地改良等重点领域,建成现代农业联合创新中心和硬质小麦、肉羊、向日葵、玉米、河套灌区农业高效用水、河套灌区土壤地力提升等6个技术创新中心、2个“西农栽培模式”综合试验站、1个技术转移分中心。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河套学院、巴彦淖尔市农科所等科研机构作用,组织建立了肉羊新品种选育与养殖技术研究、内蒙古硬质小麦产业等3家创新联合体。目前,国家农高区共建成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科研工作站19家、科技小院5家,自治区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56家。三是创新主体培育增量提质。组织实施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截止2022年底,国家农高区拥有有效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培育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13家。目前,国家农高区共有企业78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集聚了兆丰面业、草原宏宝、美洋洋、鼎业、关尔等一批以小麦、肉羊、向日葵为主导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了国家农高区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22年,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总产值达到130.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2.44亿元。四是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多点布局。聚焦农牧业“六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主体、新模式、新目标)发展方向,高质量建设十个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万亩硬质小麦示范基地核心区集中连片种植1.3万亩(价格1.8元/斤,麦后复种牧草和白菜1.1万亩),示范带动辐射区种植5.1万亩。十万只肉羊高效养殖示范基地累计饲养量已达9.2万只。万亩设施农业现代科技示范基地已建成1.13万亩,万亩引黄滴灌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已建成2.12万亩,万亩盐碱地改良和耐盐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实施建设1万亩(完成了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耐盐作物试验示范等工作,计划10月份完成秸秆还田、粉垄、施用有机肥等改良措施),万亩果蔬高效种植基地种植辣椒和番茄1.4万亩,千亩农作物看禾选种展示示范基地展示新品种108个(组织现场观摩9次),千亩优质果品基地以“西农模式”为主完成大苗栽植500亩,中美金伯利农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建成2万平方米工厂化的育苗车间和618亩智能连体大棚,智慧农业节水示范园区200平米智慧农业展厅已完成建设(大数据平台已接入田间数据)。通过十大园区基地建设,示范带动各旗县区建设农牧业科技园区99个。五是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全域1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部建成。小麦、肉羊、向日葵三大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大北农年产12万吨反刍饲料、富健源羊脂深加工项目(一期)、草原鑫河年加工1000吨羊肉熟制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项目建成投产;富川肉羊精深加工项目及羊血提取免疫球蛋白生产车间同步建设完成并开始试生产;羊畜产品交易中心启动线下运营;向日葵产业集群项目建成投产;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和现代种业产业园项目(一期)全部竣工并完成验收,已收集种质资源2.6万余份,升建国家库建设方案已上报至农业农村部。漠恒年产500吨生物发酵生产加工项目、牧士年产40万吨畜禽反刍饲料生产加工项目开工建设;羊上羊羊皮休闲食品和羊产品预制菜、鼎农树坚果深加工与跨境贸易一体化等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未来,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将立足“国家队”战略定位,聚焦“农、高、科”三要素,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和示范效能,不断塑造农高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树立新标杆,在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做示范。 作者: 2023/09/14 16:03
  • 赋能巴彦淖尔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听专家学者真知灼见 巴彦淖尔晚报 9月12日,第一届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开幕,院士、专家和相关企业代表相聚一堂,为巴彦淖尔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智慧农业对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巴彦淖尔作为农业大市,春小麦、玉米等优势特色产业,品质都很高。要把握优势产业,结合智慧农业,利用关键技术进行示范和推广。建议:选择性地建一些引领示范区,体现出智慧农业对现代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粮食安全这种大背景下,因为农业相对效益低,政府应该起到很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要引进一些先进的科技要素包括金融资本,这样才能够高质量推动巴彦淖尔农业发展。目前,巴彦淖尔对智慧农业进行了早期探索,初步试点建设,如何让信息科技和智能化的装备在生产当中具体发挥作用,形成一个闭环,需要进一步突破和解决。农高区的建设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旨在通过示范区的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现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可以有阶段性的目标。下一步,关键是把措施落实到位,让规划变成现实。展望:第一,通过高新区的创建,孵化一批农业高新技术,并形成产业;第二,创建高新技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第三,通过创建农高区,吸引一批人才,让全国、全世界人才扎根巴彦淖尔,推动农高区发展。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黄冠华:科技赋能,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套粮在本次农博会上正式揭牌的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面向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和河套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三个主题,分别是肉羊产业链、硬质小麦和农业节水。我在之前的考察中了解到,巴彦淖尔不缺水,但是必须要节水,不能搞大水漫灌,一定要以水为纽带来支撑巴彦淖尔和河套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我的团队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是农业节水;第二是盐碱地改良方面的技术;第三是污染物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是团队在这里长期要做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农业节水工作包括盐碱地改良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方面,在河套灌区得到很好的发展,尤其是科技赋能来支撑河套灌区和农高区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现在的研究院功能比较齐全,下一步要把实验站或研究院打造成在河套灌区乃至黄河流域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在政府和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研究院正在建造一个大科学装置,能够开展很多研究,比如农业高效用水以及大面积节水以后,可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盐碱地的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等方面也会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天赋河套”产品在全国享有声誉,如奶业、小麦等,通过科技赋能,助力产量和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全国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农畜产品。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现代农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吕红芝:要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中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的建设,要引进外部的科研力量,包括技术和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本土人才。上海交大共建巴彦淖尔现代农业中心任务之后,联合河套学院组建了12个伙伴研究组,在服务产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人才的培养。目前研究组聚焦两个产业链,包括戈壁红驼产业链和动物营养产业链。针对河套甜瓜华莱士存在不耐储存的情况,上海交大派出3个伙伴研究组,从品种选育到高效栽培、储藏加工等方面来支撑这个产业,现在项目落地在巴彦高勒镇。农博会上,展出了冻干华莱士脆片,把华莱士甜瓜皮加工成了咀嚼片;另外还生产出华莱士甜瓜果汁,帮助当地瓜农解决了华莱士不耐储存的问题。河套面粉知名度很高,如何向高端化、功能化发展,也是上海交大在研究的项目,有团队针对个体的不同需求,研发功能性的面制品,比如低GI小麦粉,适合低血糖、糖尿病的人。在如何提高青储玉米产量方面,团队利用生物菌剂和肥料结合,制作成种子的包衣剂,种出来的青储玉米,单株和种植面积都比其他品种的产量高,前几天才完成了测产。建议:未来,一定要发展本土的科研力量,上海交大和河套学院建立了一个科研合作平台,人才培养的桥梁越建越大,但是不论哪里来做科技服务和支撑,在成果转化的同时,要带动当地的人才和科研力量发展。在农高区建设中,要建立自己的农高群,有些技术本土企业接不住,时间长了研发水平上不来、落不了地。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最终所有的科技成果都要转化到产业上应用,把成果论文写在大地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黑土研究院主席韩贵清:持续加大国家农高区建设力度,以科技推动创新发展近两个月,我第七次来内蒙古,其中两次都是来巴彦淖尔,对内蒙古感情深厚。近期走了4个农高区,对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印象最深。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肉羊、小麦开始,实际上产业链已经延伸到现代化大农业中了,符合巴彦淖尔的实际。无论是小麦还是肉羊,都拓展到了草业、畜牧业的整个发展中,尤其是葵花的生产加工实现了国际化,都让我非常震撼。建议:作为国家农高区,巴彦淖尔农高区是巴彦淖尔、内蒙古乃至全国引领农业示范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应该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继续解放思想,拓宽思路,结合巴彦淖尔和内蒙古实际创新发展,瞄准经济效益好的葵花、番茄等。另外,要重视草业,发展畜牧业。河套灌区引水多、排水不通畅,地下水位高,盐碱化就会严重,所以需要降低地下水位。在河套地区推广滴灌,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发展科技,靠科技的力量创新发展。综合这么多专家、院士、企业家的智慧,全方面、多产业发展。希望巴彦淖尔把国家农高区建设得更好,真正引领内蒙古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业强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文图 | 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博 杨阳 作者: 2023/09/14 15:57
  • 凝心铸魂强本领 实干担当谱新篇——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主题教育综述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凝心铸魂强本领 实干担当谱新篇——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主题教育综述这是一次正当其时、严肃深刻的思想洗礼——全区161家参学单位,1.49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聚焦主题主线,把“学思想”贯穿始终,持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掀起了“理论大学习、思想大武装”的高潮热潮。这是一场自我革命、赢得民心的生动实践——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调查、真研究,实打实推动问题整改和专项整治,解决了一批群众关注度高、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关切。这是一张解放思想、担当作为的实干答卷——广大党员、干部把主题教育焕发出的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全区经济运行态势稳中有进,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从2023年4月起,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在中央第一指导组的有力指导下,全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扎实开展,第一批参学单位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紧盯5项具体目标,紧扣5项重点措施,持续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下功夫、求实效、出成果。6月5日,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内蒙古考察,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开展主题教育把脉定向、指路领航。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殷切嘱托,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办好两件大事,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高举思想旗帜,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带着感情学、联系实际学、融会贯通学,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聚焦主题主线,把以学铸魂贯穿始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示范,以上率下是最有力的引导。自治区党委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用心用情用力抓好组织实施。自治区党委常委会先后举办4期读书班,开展12次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研讨和3次主题党日活动,集体参观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廉政教育主题展,不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第一批参学单位举办读书班988期,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2118次。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端正学风、沉心静气、潜心体悟,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坚持全面系统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做好深化内化转化——理论学习的效果直接决定着主题教育的成效。如何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见行、党员干部做到善思善用?孙绍骋同志围绕落实“五大任务”讲专题党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不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在原原本本学习中央8种规定书目的基础上,编印《习近平关于内蒙古工作论述摘编》、《五大任务干部读本》,在理论学习中增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弘扬“三北精神”等专题,开展“扬优势、找差距、促发展”学习研讨,凝聚起“闯新路、进中游”的干事热情和强大合力。在学习领悟中深化理解,在研讨交流中内化检视,在实干担当中转化运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系统本领域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切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切之深、嘱托之重、期望之高,切实把思想武器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注重延伸拓展,以党内教育带动全社会学习——组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宣讲团和“理论学习轻骑兵”小分队进社区、走嘎查、到机关,开展宣讲5358场次。“石榴籽”宣讲团把理论宣讲搬到“田间地头”,把“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乌兰牧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传到草原最深处。选取328个基层党组织试点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用好一本辅导书、一本发展账、一张惠民卡、一套学生思政讲义、一张现代化发展蓝图、一批红色文艺精品等载体,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五句话”的事实和道理,让草原儿女心向党的红色基因浸润到各族干部群众血脉中。聚焦两件大事,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在内蒙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内蒙古而言,两件大事是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的统领性要求,是内蒙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新路的关键性抓手,也是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着力点。自治区党委把推动党员干部办好两件大事作为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深入开展“破难题、办实事”活动,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抓改革、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的有力举措。聚焦两件大事靶向选题、锐意破题——孙绍骋同志从一开始就提出“形式要简化、选题要精准、姿态要放低、研究要用心、成果要到位”的具体要求,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从头至尾考察黄河内蒙古段大保护大治理情况、从“城”到“乡”调研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问题、从西到东调研强边固防和边境地区发展、一东一西调研沙地治理情况,摸清具体问题、找准症结所在、提出解决办法。自治区党委紧扣党中央12个方面调研内容,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省级领导带头确定38个调研课题,开展领题调研372次。第一批参学单位领导班子及成员确定调研课题1346个,开展调研4443次,发现问题3458个,研究提出解决措施4203条。调查研究既要摸清社情民意,更要解决实际问题。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谁发现的问题谁解决、谁搞的调研谁推动”,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3次调研成果交流,形成38篇调研报告。从一开始就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研、对着问题改,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和成果转化清单,确保调查研究不走空、能转化、有实效。在自治区党委的示范带动下,第一批参学单位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四优四解”工作法,深入基层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1052个制约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矛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调研过程成为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过程,成为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围绕“五大任务”破难题、促发展——政贵有恒。落实“五大任务”,绝非一日之功、一时之事。自治区分别出台五大任务《促进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将两件大事固定下来,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同比增长7.3%,规上工业企业收入达到1.16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全区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向好态势。制定出台“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及时调整优化经济和人口布局、以水价改革倒逼大水漫灌等问题、探索林草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用治沙创造的经济效益吸引更多企业和农牧民参与进来……牢记“国之大者”,久久为功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构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铜墙铁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加快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着力解决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全国最大的煤电基地、全球最大的煤化工基地、世界绿色硅都、氢能储能装备制造实现从无到有、新增新能源并网规模居全国首位……一批能源产业“强点”正在形成,新旧能源的总量优势和组合优势持续放大。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越来越多的“蒙”字标品牌成为绿色优质农畜产品的代名词……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跨境合作区、落地加工区、腹地产业集中区建设集中推进,全球蒙商大会、世界新能源材料大会、蒙商丝路行……对外经贸合作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更多国家,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的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着眼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争优先、当模范——内蒙古是我们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如何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自治区相继出台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和《促进条例》,提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7个方面“作模范”的工作要求,在讲政治、顾大局、担使命上展现模范的样子,把模范自治区体现和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体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突出有形、有感、有效,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开展“千里送文化 艺术进边防”等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打造“北疆文化”这一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性文化品牌,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编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内蒙古卷》,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等活动……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社会条件,积极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是2400多万草原儿女共同的事业,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守望相助,必将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实事、解民忧——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自治区梳理形成43项民生项目清单,将群众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列入全年10项重点民生工程,把要“干的事”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盼的事”,努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深入实施就业扩容提质“五项行动”,征集就业岗位4.4万个;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公办园入园”和“义务教育入学”实现一网通办;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和“医德医风”问题专项整治,下大气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持续巩固拓展城市“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功能,健全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区累计建成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685个;深入开展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解决房地产遗留项目2971个、房屋140余万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有得住”更要“住得好”的美好生活需要。换位思考找差距,将心比心赢民心。各级领导干部以服务对象的身份“走流程”,全面梳理政务服务堵点卡点,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上优机制、促提升;制定线下“全区通办”事项清单,实现同一事项在全区各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组织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全面推行信访代办制,变“等群众上访”为“替群众代办”,已代办信访事项17002件、推动办结15530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衡量这次主题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否有新突破、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自治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好京蒙协作大平台,健全“京蒙协作 政协助力”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六个倍增计划”,全力抓好乡村振兴。上半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同比增长5.7%,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53元、同比增长7.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基础更加夯实。抓实以学正风,把内蒙古干部队伍的正面形象立起来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改错就是改革,理顺和健全体制机制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节约就是增长、就是发展——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推动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游,必须加紧改变、重塑再造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主题教育中,内蒙古既把作风问题作为整改整治的重要内容,又以整改整治成果检验作风建设成效。衡量检视整改的成效,关键要看问题症结是否找准、整改是否到位——坚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真查细找、真改实改,确保问题大起底、作风大整肃、工作大提升……制定出台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15条具体措施、开展“五个大起底”专项行动等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表扬和肯定。发现问题要下真功夫。系统梳理总书记和党中央关心关注的问题、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中的问题,自治区层面查摆出5个方面34个具体问题,确定10个专项整治问题;第一批参学单位检视出6个方面1686个问题,确定74个专项整治问题,上下联动抓好整改。解决问题要有真本事。坚持分类施策、靶向治疗,能立行立改的马上改、改到位、改彻底,第一批参学单位完成问题整改1676个、整改率99.4%;一时不能整改的,逐一明确阶段整改目标,盯住不放、一抓到底,直到问题彻底解决;对整改流于形式、群众不满意的督促“回炉”、“补课”,确保问题整改按期高质量完成。作风问题一直是高质量发展的“拦路虎”。如何解决干部作风“慢”、“粗”、“虚”的问题?自治区持续在“规范、精减、提速”上下重拳、出狠招,把“三多三少三慢”问题纳入专项整治,持续深化“优化职能职责、优化工作流程”专项行动,开展“提标、提速、提效”专项行动……现在,平均每个事项减环节1个、减材料1.5件、减时限13天。把闲置资源盘活、“沉睡”资金唤醒,深化待批项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五个大起底”行动,9326个待批项目应批尽批,处置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36.1万亩,缴回沉淀资金64.6亿元,盘活“半拉子”工程项目360个,盘活开发区长期停建项目99个、处置长期停产和僵尸企业186户……这既是树立资源节约集约意识的具体行动,更是“新官理旧账”的责任担当。建章立制是问题整改的治本之策——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充分发挥制度管长远、管根本的作用。探索建立以党内监督为统领促进十大监督贯通协调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完善监督体系的十条意见,搭建监督贯通协调信息平台,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法纪红线。研究制定《关于促进落实“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 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5个不同领域分别制定考核方案,形成“1+5”的考核工作体系,考核“指挥棒”、“风向标”作用更加凸显。出台加强露天煤矿安全管理、进一步做好“半拉子”工程大起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制度层面根治群众反映强烈、本地表现突出、长期易发多发的问题。……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推进制度建设是有力抓手;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建立长效机制是重要方法。各级各部门把主题教育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重大调研成果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注重从制度上找原因,做好完善机制、建章立制工作,防止问题反弹,第一批参学单位建章立制2384项。以组织担当带动干部担当,推动干部为事业担当——一段时期以来,干部队伍中存在心态“佛系”无所谓、状态“躺平”混日子、工作“摆烂”不上心等现象,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犒赏“快马”、鞭打“慢牛”是不二良方。评选“担当作为好干部”并及时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落细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2条措施、容错纠错8条意见、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打出一套正向激励、关心关爱、容错纠错、正风监督的“组合拳”,推动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制定出台关心关爱苏木乡镇干部的若干措施,职级晋升向基层倾斜,提高待遇保障水平,基层公务员月人均增资870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人均增资920元……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更强了、“劲头”更足了、精气神更加提振了,想去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牢记嘱托闯新路,实干拼搏进中游。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开展主题教育激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闯新路、进中游的强大动力,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来源:北疆先锋  作者: 2023/09/14 15:46
  • 20项,112.3亿!集中签约→ 河套微传媒 9月13日,第一届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科技成果“进园入县”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专场活动举行。活动现场,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分别进行了成果推介和典型发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签订院所合作协议,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和科技型企业与巴彦淖尔市六家科技型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与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签订“院所合作框架协议”;★内蒙古汇栋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理工江苏研究院签订“机器人养殖项目”协议;★内蒙古培尧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亘恒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一民食品有限公司分别与江南大学“酱菜发酵技术的控制”、“南瓜籽低聚肽提取”“技术研发合作项目”三项技术合作攻关协议;★内蒙古分享收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江苏思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合作协议。活动中还举行了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共签约项目20项,协议总投资额112.3亿元,项目涉及肉牛、肉羊、生物医药、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多个领域。其中:临河区3个,总投资28.5亿元;乌拉特前旗1个,总投资15亿元;乌拉特中旗1个,总投资21亿元;乌拉特后旗2个,总投资18.7亿元;杭锦后旗3个,总投资7.2亿元;五原县3个,总投资12.65亿元;磴口县3个,总投资6.48亿元;巴彦淖尔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总投资2.27亿元;内蒙古巴彦绿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2个,总投资0.5亿元),时长00:29“我们江南大学在食品加工以及微生物发酵技术上也有非常巨大的优势,参加这届农高会,我们和巴彦淖尔当地企业签订了酱菜发酵技术以及南瓜低聚肽提取技术协议,回去以后将进一步依托我们的科研实力,为巴彦淖尔当地的经济科技发展助力。”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巴彦淖尔分中心主任丁健表示。,时长00:38我市签约企业内蒙古和茂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焦飞说,本次签约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要把巴彦淖尔市鲜食玉米产业做到全区第一。内蒙古农之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饶霖告诉记者,本次签约的果蔬创新技术深加工项目落地后,将为巴彦淖尔的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作者: 2023/09/14 12:00
  • 签约!揭牌!授牌!今天,巴彦淖尔喜报频传→ 河套微传媒 9月12日,第一届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开幕式上,举行了巴彦淖尔市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共建签约仪式,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揭牌仪式及“中国羊都”“中国沙漠有机奶基地”授牌仪式。巴彦淖尔与国内10家科研院校签署合作共建协议巴彦淖尔市推深做实“科技兴蒙”行动,深化与“4+8+N”创新主体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批复建设以来,立足“国家队”定位,明确了“搭建十个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十项关键技术攻关、建设十个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推动十个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十项重点工程”的“五个十”重点建设任务,农高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强化农高区的科技支撑,我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等10家科研院所达成合作共识,签署合作协议。此次签约,将有力助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建设,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巴彦淖尔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志平与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田见晖,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苑严伟,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林克剑,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沈静,北京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春城,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博,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刘永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孙国权,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副书记随洋签约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揭牌成立巴彦淖尔市积极推动、全面深化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相继成立了小麦、肉羊、玉米、向日葵、农业高效用水、河套灌区土壤地力提升等创新中心。今天,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挂牌成立。相信在中国农业大学等顶尖院士专家团队的参与下,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建设必将取得新成绩、开启新篇章。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副校长田见晖,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代钦,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共同为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揭牌巴彦淖尔获得“中国羊都”、“中国沙漠有机奶基地”荣誉称号巴彦淖尔市位于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带,肉羊养殖历史悠久,培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巴美肉羊”新品种,2014年被中国畜牧产业协会授予“中国肉羊(巴美)之乡”。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与加工基地,年养殖2200多万只,产业链达到275亿元。同时,我市地处北纬40°黄金奶源带,境内乌兰布和沙漠506万亩,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有的自然环境,造就“全程有机”产业链,生产的有机奶实现了中绿华夏和欧盟有机“双认证”。全市日产有机原奶1100多吨,占全国有机奶产量30%以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生产基地。经过实地考察、专家评审,近日,我市成功获得“中国羊都”、“中国沙漠有机奶基地”荣誉称号。开幕式现场举行了“中国羊都”、“中国沙漠有机奶基地”授牌仪式。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沈静为巴彦淖尔授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国际乳品联盟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吴秋林为巴彦淖尔授牌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国家农高区建设为牵引,在科技创新、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未来,巴彦淖尔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提升创新能力和示范效能,努力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树立新标杆,以科技赋能推动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 2023/09/14 11:42
  • 科技赋能,助力我市农业深度节水控水 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助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市积极探索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滴灌等节水技术,利用科技赋能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近日,记者来到内蒙古大博金田机械有限公司,听说他们公司有一款“节水神器”是农民种地灌溉的好帮手。走进企业厂房,工人们正忙碌的生产着移动式黄河水直滤水肥一体化农业灌溉技术装备,这台机器能解决种植农作物过程中水、肥、药浪费问题。内蒙古大博金田机械有限公司科研助理陈文祥介绍:“全套灌溉装备由潜水过滤器、水泵、流量计数器、砂石过滤器、H型网式过滤器、溶肥罐、动力装置、移动牵引机架组成。该套装备,可实现平均节水60%、节肥和节药30%,省工70%,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是目前全市主推的农业节水灌溉装备。”大顺城村民刘维军去年就买了这样一台装备,今年他种植的40多亩玉米和葫芦就是通过这套装备进行灌溉的,他说:“这台设备能够随时移动使用,非常方便,只要打开机器水就通过滴灌带滴到了植物根部,实现了定时、定量精准灌溉,不仅省水还省肥,水肥利用率提高了,种植物产量也有所提高,效果非常好。”如今,像刘维军一样通过利用高效农田节水技术装备来节约农业用水的农户越来越多,把过去传统的“浇地”变成“浇苗”,让农民切实体验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省水节肥的好处,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率和节水效益。我市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深度节水控水工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引黄滴灌和低压管道灌溉,有效实现节水控水。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试验示范基地,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开展引黄滴灌技术攻关等专项课题研究,加大节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科技服务处副处长韩文光介绍:“实验基地针对深度节水控水工作开展了引黄滴灌水肥盐一体化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和河套灌区水肥盐高效协同调控技术研究应用等多项研究,通过研究水肥盐一体化这项技术,节水能够达到25%以上,节肥在30%以上,增产在15%以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河套灌区水肥盐高效协同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是以河套灌区农田水肥高效利用、土壤盐渍化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灌溉用水、土地利用、种植结构、水土环境、遥感影像及监测试验资料的分析,结合田间试验,借助高光谱以及近红外等技术手段,结合理论分析、数学模拟及系统分析等方法,系统认识主要作物生长指标对水分、养分和盐分动态的响应机理及其定量关系,开发适宜的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产品,最终提出盐渍化农田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的系统解决方案。该项目的推广与应用,将为河套灌区节水、节肥、控盐、增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供重要科技支撑。滴灌技术仅仅是农艺节水的缩影,在巴彦淖尔,多种深度节水控水措施正在实施。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基础,建成引黄滴灌蓄水池46处,水肥一体化灌溉面积29.7万亩,大力推广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技术,配置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设备768台,覆盖面积56.6万亩,引黄滴灌面积累计达到86.3万亩。为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巴彦淖尔市推动建立用水权交易平台,通过实施水权精准确权和水权交易试点项目,灌区将用水指标细划分解到各条灌溉水渠,再按指标分配到户,节约下的水指标可以通过项目的水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推动水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下一步,巴彦淖尔将继续通过“工程节水增效、管理节水增效、农艺节水增效”等模式,全面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有力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用好田间的每一滴水,让节水增效双赢;用好每一寸土地,让每一寸耕地成为丰收沃土。农田灌溉从论天、论亩到论时、论滴,从“浇地”到“浇苗”,巴彦淖尔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越做越细,越做越精。 作者: 2023/09/14 09:14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