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宣传
  • 我市引进加拿大技术育成优质小麦新品种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近日,由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引智项目“引进加拿大技术育成优质小麦新品种‘巴麦12号’示范及产业化开发”启动会在市农科院召开。  项目由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内蒙古兆丰小麦产业化研究院、乌拉特中旗好联丰有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巴彦淖尔市冠生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项目执行期为2年,主要解决河套地区小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匮乏,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对在加拿大农业部谷物研究中心科学家Dr.Gavin Humphreys教授指导下,选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巴麦12号开展示范和订单化种植、巴麦12号原良种扩繁以及针对巴麦12号特点进行高档延面、有机面粉及特色面粉的开发及销售。从而提高成果转化速度,使得企业可以开发研究特色优质产品,为打造精品面粉,重塑河套小麦形象,推动小麦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种植效益,为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作出积极贡献。(记者 杨志利) 作者: 2021/04/29 09:36
  • 网红直播带货 顺丰产地直发 河套早黄蜜搭上“两列快车”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每年4月,是河套头茬早黄蜜上市的季节,被誉为华莱士兄弟款的早黄蜜,金黄圆润、皮薄肉厚,嗅之香气扑鼻,咬一口汁水四溢、甘之如饴,挑逗着吃货们的味蕾。 4月27日,磴口县隆盛合镇红旗村的早黄蜜甜蜜开园啦!  这批早黄蜜由内蒙古茂欣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种植,共40亩,预计产瓜20万斤。为了给巴彦淖尔农产插上互联网翅膀,助力河套优质农产品行销天下,巴彦淖尔日报社携手内蒙古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走进田间地头,直播带货、鲜摘现卖,将新鲜味美的河套早黄蜜以最快速度呈现到“吃瓜群众”面前。  当天,巴彦淖尔日报社派出文字、摄像、网络主播等全媒体记者团队,多手段、全方位为早黄蜜宣传叫卖。开园首日,早黄蜜线下销售近2000斤。直播两小时,掌上巴彦淖尔·天赋生鲜、掌上巴彦淖尔快手小店、顺丰小当家App等各平台线上成交150多单。  直播带货  带火消费  走进茂欣农牧业公司的早黄蜜温室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行行长势旺盛的瓜苗,茂密翠绿的瓜秧上,结着一颗颗金黄圆润的蜜瓜,大棚中散发着诱人的瓜香。  瓜蔓下,农户们忙着采摘、装箱,为提前预订的客商备货;瓜行间,巴彦淖尔日报社2名网红主播正在热情推销,倾力代言。“我们巴彦淖尔土壤肥沃、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河套蜜瓜的生长,特别是磴口县所产的华莱士享誉国内外,有‘天下第一瓜’的美誉。而我们今天的主角早黄蜜,被称为华莱士的兄弟款,入口绵甜、肉质鲜嫩,不愧是‘瓜中鲜品’……”美女主播边吃边讲,引得屏幕前数万网友直呼“好想吃”“口水直流”“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新鲜上市的早黄蜜售价78元/箱,每箱装4颗,单颗重1.5斤~1.8斤。网友们争相购买,直播间订单不断。开播2个多小时,线上成交150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并非巴彦淖尔日报社首次助农销售早黄蜜,去年开园期间,巴彦淖尔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团队全方位宣传报道,助力瓜农销售。  内蒙古茂欣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郭占龙介绍:“我们的早黄蜜每年开园一季,从4月中旬开始采摘,一直持续到6月底。我们采用绿色种植方法,种植全程不使用杀虫剂和化肥,当年采摘期结束后,我们采用‘焖棚’,也就是三伏天对温室大棚密闭来达到高温杀菌、发酵有机肥目的,以使土地调整到最佳状态,确保早黄蜜的品质和口感。从2016年种植以来,我们的早黄蜜订单不断、远销全国,深受消费者认可喜爱。”  产地直发  领“鲜”到家  瓜棚内,直播带货销售火爆,库房里,顺丰小哥忙碌发货,一箱箱包装严实的早黄蜜瓜现场贴单寄出。  “为了让消费者吃到最新鲜的蜜瓜,我们和茂欣农牧业公司合作,在田间地头现摘现发,为下单客户提供产地直邮服务。我们给每颗瓜套上了防震泡沫网,邮寄外包装为五层瓦楞纸,内包装为泡沫托,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目前,除新疆、西藏、海南、青海四省区不发货外,全国范围内包邮。”内蒙古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助农销售中,除提供产地直邮服务外,顺丰公司还在公司开发的“小当家”App上,挂上了早黄蜜销售链接。据悉,该平台以“分享全球优品”为理念,是顺丰公司为顾客推荐全球新鲜美食与优质商品、为用户带来现金返利的会员制社交电商平台,目前拥有100万+会员,消费潜力巨大。  开园首日不能亲到现场?首场直播遗憾错过?别着急,掌上巴彦淖尔·天赋生鲜微信小程序已上线链接,动动手指即可下单。鲜味儿第一口,“顺丰”邮到你门口!(记者   吕园 周悦   实习记者 希吉乐) 作者: 2021/04/28 11:03
  • 我市提高社会救助标准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为切实做好全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今年,我市提高了社会救助标准。  据悉,提高标准如下:城市低保保障标准在2020年的基础上提高35元,达到725元/月,增幅为5%。农牧区低保保障标准在2020年的基础上提高341元,达到6019元/年,增幅为6%。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在2020年的基础上保持不变为1232元/月,农牧区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在2020年的基础上提高67元,达到8470元/年。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保持不变,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象的护理标准为1047元/月,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象的护理标准为403元/月。(记者 黄景莲) 作者: 2021/04/27 11:03
  • 育良种辟良田树品牌 ——河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河套面粉的蛋白质、面筋值、沉降值、粉质指标、拉伸指标都很高,号称面粉里的‘五项全能’冠军。我们细分出了馒头面粉、面条面粉、饺子面粉和饼干面粉。”内蒙古兆丰河套面业总裁白保林举起一个4.8公斤装的“特质颗粒有机面粉”礼盒,平均每斤价格在130元以上,高档面粉一斤难求。  日前,经济日报记者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磴口县蹲点采访,现场感受河套灌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的良好氛围。  一粒种子:打破国外市场垄断  中国葵花看河套,河套葵花看五原。在五原县本土企业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板上,吸睛之处不是他们将在2024年承办第21届世界向日葵大会,而是袁隆平院士活动的身影。  “2010年以前,我国葵花种子95%由国外公司培育。”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平告诉记者,为打造种业的自主品牌,公司成立了向日葵研究院,与袁隆平院士合作,专注于食葵种子选育、生产、推广、销售和技术服务,引领了中国向日葵产业品种杂交化和品质化两次技术革命。  “近年来公司研发出优质食葵品种,一举打破外国食葵杂交种的市场垄断。目前五原县年育种能力达260万斤,经销种子440万斤,全国65%的食葵种子在此集散。”张永平说。  小小一粒种子,重构发展格局。从去年5月开始,巴彦淖尔市开始建设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目前,种质收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入库作物种子、地方特色作物种子20000份,土壤标本6665份,植物标本1000份。4.5亿元投资全部完成后,小麦、向日葵、玉米、沙生植物、瓜果蔬菜等多个专项产业园和若干良种繁育基地,将形成对种质基因库的“众星捧月”。  空中的器皿里、地面的柜台上、零下20摄氏度的长期库内……处处能见到各类种子。“保障粮食安全种业先行,种业自主科研先行”,河套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郝水源告诉记者,他们的“河套地区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与预警控制实验室”已收集小麦材料2000多份,聚焦小麦育种和推广。“我们正在试验示范‘河套6号’和‘河套26号’小麦新品种,争取早日入库。”  一片土地:进行重新赋能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让人感觉时空穿越:干召庙镇民主村的观光园内,樱花、海棠花正在怒放。乌兰图克镇鲜农农业科技园里,香蕉、石榴已经安家。  “市委提出要以亩均效益论英雄,我们首先要做足土地的文章。”临河区区长张如红说,“用智能温室保护土地、重新赋能,我们实现了南花北育、南果北种。乡村旅游启动了,三产融合也发展起来了。”  引黄灌溉,河套地区面临土地盐碱化的困扰,马尿盐土、白盐土、白僵土等各种盐碱,白茫茫一片,严重影响地力。其中,五原县有耕地230万亩,形成了123万亩盐碱地。2018年初,总投资1.5亿元的五原县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启动实施。县里与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30位专家合作,开展22个研究课题试验,引进73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  两年过去,“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的项目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林成行,耕地质量普遍提高1个到2个等级。  今年春天,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荣义村种植结构走向多元化,从只能单一种植葵花,到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牧草等作物,村民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我们村里的土地位于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区内,过去一步三样土,产量上不来。”村民王成林说,“改良后,亩均增产20%以上,亩均增收300元以上,全国70多个旗县区都来参观。”  巴彦淖尔市副市长、五原县委书记郭占江介绍,全市盐碱化土地面积4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接近一半。五原县把5万亩盐碱地改造的“示范模板”放大8倍,完成盐碱地改良40万亩。如果全市把“五原模板”放大10倍、耕地赋能提质2个到3个等级,就能再造一个河套。  一个品牌:引领高效之路  行进在八百里河套,无论田野还是工厂,包括街道,随处可见一个黄、白、蓝相间的“河套”字样——那就是“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标识。  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巴彦淖尔市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被国家气象局认证为“黄金种植带”,农业生产得天独厚。“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说,以品牌化思维谋农业,成为现实选择。  早在2017年7月,巴彦淖尔市委、政府就提出了“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发展思路,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建设。确立“天赋河套”为巴彦淖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年来,全市共发布“天赋河套”品牌团体标准白皮书38个品类、94项次,制定185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建立了品牌授权和退出机制。  品牌引领,全面转型。瞄准高端做“加法”——与以色列合作,打造10万亩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与俄罗斯合作,规划5万亩中俄标准化蔬菜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与奥地利合作,建设820亩中奥食用番茄产业园区。在农村,多家科技小院打通了农业和科技“最后一公里”。在市里,农业科技园正努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夯实前端做“减法”——倒逼农民和新型农企经营主体控肥、控药、控膜、控水。去年,全市通过智能配肥、农家肥堆沤、有机肥、新型肥料的推广工作,减少化肥使用7219吨。  杭锦后旗乌拉河农民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周贤智感慨,他们过去每亩地用化肥30斤,如今一斤不用;过去每亩用110克农药,如今完全改为太阳能蓝光灯“物理杀虫”;从用化肥、用农药到控化肥、控农药,再到零化肥、零农药,但还没迈进“天赋河套”用标门槛。“我们要继续控水、控膜,到时候再使用‘天赋河套’区域公共品牌,心里才踏实。”周贤智说。  数据显示,“天赋河套”获得“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以来,授权的12家企业53款产品供不应求。用标企业实现产品溢价30%以上,带动全市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 作者: 2021/04/26 15:35
  • 真正“可生物降解”塑料面世 科技日报  作者:张佳欣  可生物降解塑料一直被认为可帮助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但今天大多数“可堆肥”塑料袋主要由聚乳酸(PLA)制成,在堆肥过程中并没有分解,还会污染其他可回收塑料。不过,发表在21日的《自然》杂志上的最新研究称,美国科学家们发明一种新工艺:仅用热量和水,就可让这些可堆肥的塑料更容易分解。  此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教授徐婷及其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可降解有毒的有机磷化学物质的酶,还设计了一种称之无规杂聚物或RHP的分子,这些分子包裹着酶,可在不限制酶自然韧性的情况下轻轻地将其结合在一起,保护酶不解体。RHP由4种类型的单体亚基组成,每种亚基都具有与特定酶表面的化学基团相互作用的化学性质。它们在紫外光下会降解,并以小于塑料重量1%的浓度存在。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了类似的技术,在制作塑料时,他们将数十亿个纳米级的可食用聚酯的酶包裹在RHP中,再嵌入到塑料树脂珠中。  研究发现,RHP包裹的酶不会改变塑料的特性。当暴露于热和水时,这种酶会摆脱聚合物包裹材料,并分解塑料聚合物。塑料可以在17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熔融并挤出成像普通聚酯塑料一样的纤维。就PLA而言,酶会将其还原为乳酸,可“喂养”堆肥中的土壤微生物。而聚合物包裹材料也会降解。  对于PLA,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蛋白酶K的酶,这种酶可以将PLA咀嚼成乳酸分子;对于聚己内酯(PCL),则使用了脂肪酶。这两种酶价格低廉且易获得。  要引发塑料降解,只需加入水和少量热量即可。室温下,80%的改性PLA纤维在一周内完全降解。温度越高,降解速度越快。在工业堆肥条件下,改性聚乳酸在50摄氏度下6天内降解。另一种聚酯塑料PCL在40摄氏度的工业堆肥条件下,两天内降解。  使用这种工艺制造出的塑料,多达98%会降解成小分子。而且这一过程避免了微塑料的产生。  研究人员表示,改性聚酯在较低温度或短暂潮湿时不会降解。其浸泡在温水中可以降解,这意味着在家中就可对塑料进行堆肥处理。 作者: 2021/04/26 15:17
  • 乌兰布和沙漠万亩肉苁蓉喜获丰收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4月,乌兰布和沙漠成片的梭梭林在微风下轻轻摇曳,磴口县在沙漠梭梭林接种的肉苁蓉喜获丰收。  这两天,在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王爷地苁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工人们穿梭在梭梭林中,正忙碌着挖已经破土的肉苁蓉。由于去年秋季雨水充沛,今年采挖前期又下了场大雨,今年的肉苁蓉迎来大丰收,每亩梭梭林可采挖肉苁蓉鲜品100公斤,每亩产值可达3000多元。  磴口县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多年来,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治沙产业,将沙漠生态治理和沙产业结合起来,在沙生植物梭梭根部接种肉苁蓉,走出了“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磴口县在乌兰布和沙漠栽植防风固沙林的同时,大胆尝试并确立了“沙漠资源观”,把乌兰布和沙漠作为集聚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通过政府推动、科技促动、产业带动的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发展产业加入到治沙行列中来,重点发展现代农牧业、绿色新能源、肉苁蓉产业、沙漠旅游业等产业,走出一条让沙漠增绿,让资源增值,让企业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目前,磴口县共吸引王爷地、游牧一族等2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肉苁蓉产业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在茫茫沙海上人工种植梭梭林50万亩,接种肉苁蓉14万多亩,年产鲜品肉苁蓉500吨。目前磴口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接种肉苁蓉生产基地。(通讯员 温飞 彭昱媛) 作者: 2021/04/25 09:46
  • 世界地球日:奇葩植物碱蓬使盐碱地变景观 科技日报  作者:马爱平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地球陆地上荒漠化和盐碱地两大类土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一多半。我国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盐碱地占据三四线城市生产生活生存范围。盐碱地是世界上仅比荒漠条件略强一点的、类似或等价于荒漠化的土地。”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员宋怀龙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宋怀龙介绍,可以用生物方法或手段把盐碱地里的盐碱聚积起来,然后把这些生物盐从盐碱地迁移到其他环境,最后实现将盐碱地改变成淡土或者是微弱盐碱地的目的。  “具体来说,就是把这些原来是盐碱地水土里的盐碱汇聚集到耐盐植物体内,即把物理性或化学性盐分转化为生物性盐分,然后把这些生物盐迁移到其他环境,解决了盐碱地的盐碱存在形式,达到改良盐碱地之目的。”他说。  我国科技工作者花了几十年时间,在滨海滩涂上筛选出一种耐盐碱先锋植物——盐地碱蓬,已在我国内地盐碱荒漠上种植获得成功。  “盐地碱蓬是一种高度耐盐碱、耐寒、耐旱、耐涝、耐高温,高度吸纳集聚盐碱于体,富蛋白,种籽富含油脂,单品种可以达上百万亩面积,且富于生态、环境和景观效益的奇葩植物。”宋怀龙说。  宋怀龙介绍,研究实验证实,在轻度盐碱地直至盐碱荒漠上,都可种植滨海湿地里的耐盐先锋植物——盐地碱蓬,既可以固着地表盐分,还可以吸盐于体内。“所谓生物盐转移即泌盐的碱蓬叶、茎、秆和根全部都可以做饲料,转售运至全国特别是南方家禽家畜养殖基地。”他说。  研究实验表明,种植滨海盐地碱蓬每年每亩可以携带走100—275千克盐碱成分。宋怀龙介绍,多年的生产实验证明,轻中度盐碱地通过一到两年种植碱蓬就可达到淡化土壤之目的,重度盐碱地则三至五年就可成为普通土地或弱盐度盐碱地。继而,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就可以种植各种农作物。  “在重度盐碱地和盐碱荒漠上种植盐地碱蓬,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陆地生态与环境的观赏景观式变革:具有生态价值、环境价值和观赏价值。首先,重度盐碱地和盐碱荒漠有多大面积就可以一次性种植多大面积,形成巨大的单种群落,最多一次可以种植上百万亩甚至几百万亩盐地碱蓬。其次,种植碱蓬当年,就可以把荒漠或者盐碱地建设成为生态观赏景观——几十、几百、几千、几万甚至十几万平方公里的人工绿盐漠+人工红盐漠+原始白盐漠,蔚为壮观。”宋怀龙说。 作者: 2021/04/25 09:24
  • 内蒙古引智项目“引进加拿大技术育成优质小麦新品种‘巴麦12号’示范及产业化开发”启动  来源: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作者: 2021年4月16日,由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内蒙古自治区引智项目“引进加拿大技术育成优质小麦新品种‘巴麦12号’示范及产业化开发”启动会在农科院院总部召开。市农科院副院长闫文芝、菅志亮、小麦所成员、财务负责人及各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参加本次会议。该项目由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牵头,联合内蒙古兆丰小麦产业化研究院、乌拉特中旗好联丰有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巴彦淖尔市冠生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担。项目执行期为2年。主要解决河套地区小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匮乏,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对在加拿大农业部谷物研究中心科学家Dr.Gavin Humphreys教授指导下,选育成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巴麦12号开展示范和订单化种植、巴麦12号原良种扩繁以及针对巴麦12号特点进行高档延面、有机面粉及特色面粉的开发及销售。从而提高成果转化速度,使得企业可以开发研究特色优质产品,为打造精品面粉,重塑河套小麦形象,推动小麦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种植效益,为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做出积极贡献。会议期间,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兆丰小麦产业化研究院、乌拉特中旗好联丰有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巴彦淖尔市冠生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四方就项目任务分解、任务内容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同时农科院财务科长对项目财务报销进行了培训,会议的最后进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四方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此次合作的正式开始。本次启动会及签约仪式的圆满完成,切实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也为企业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品种、资金及技术支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 2021/04/23 09:56
  • 临河计划完成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4.6087万亩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今年,临河区计划完成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4.6087万亩,补助资金322万元。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是在作物生产过程中,由一些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免费为小农户提供机械化耕整、机械化播(育)种、机械化绿色防控、机械化打捆及收获等服务,项目对提供服务的组织予以补助。  今年,临河区实施社会化服务的作物为集中连片种植的小麦、小麦套种玉米、玉米和尖椒(其中小麦1.44万亩、小麦套种玉米0.71万亩、玉米1.9587万亩、尖椒0.5万亩)。服务地点选择在生产标准化程度高、整村集中连片推进的6个乡镇(农场)(其中临河农场0.3987万亩、干召庙镇1.45万亩、新华镇2.1万亩、白脑包镇0.38万亩、狼山农场0.18万亩、八一乡0.1万亩)。(通讯员 高海燕) 作者: 2021/04/22 11:09
  • 杭后开展3项农业技术应用试验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针对制约当地农业绿色发展的瓶颈,今年,杭后农牧和科技局以“四级联创+科技小院”团队为主要技术支撑,以探索农业生产投入与农产品产出、资源环境保护之间最佳平衡点为目标,以“四控”(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一改”(盐碱地改良)“一循环”(资源化循环利用)为关键措施,在头道桥镇开展3项技术应用试验。  一是麦后复种多元栽培技术应用试验。针对小麦单季种植效益低、次生盐渍化风险较高的问题,以“两改”(将常规肥料改为缓控释肥、专用配方肥等新型肥料)、“三配套”(深松深翻、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麦后复种多元(秋菜、燕麦草、绿肥)为关键技术,探索创新麦后多元复种提质增效体制机制。今年技术应用面积为8000亩,其中核心试验区150 亩。目前小麦播种已结束。  二是奶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与种养结合利用技术应用试验。针对奶牛高效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及种养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以奶牛粪污资源化高效利用、种养循环绿色生产为试验重点,探索构建适合于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奶牛“粮经饲”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技术模式。相关试验正在有序开展。今年技术应用面积为1.2万亩,其中核心试验区50亩。  三是盐碱地综合改良技术应用试验。针对旗域内盐碱地广而散、中度盐碱耕地面积较大等问题,以“五位一体”(深施农家肥、掺混明沙、秸秆还田、种植向日葵和耐盐绿肥、生物制剂调理)农艺技术为主要路径,实现低成本、高效盐碱地改良,探索建立适合于西北农牧交错带的盐碱地改良综合配套技术模式。今年落实盐碱地改良技术应用试验田1.5万亩,其中核心试验区200亩。(通讯员 张天阳) 作者: 2021/04/21 11:02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