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宣传
  • 深化农村牧区改革 持续增强发展活力动力 ——五论学习贯彻市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巴彦淖尔日报评论员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人们对物阜民丰的向往,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把农牧业做强、把农牧民变富、把农村牧区建美,必须继续用好改革这把利器,全面深化农村牧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改革破解“三农三牧”难题,持续增强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  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土地政策关乎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规模化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和招商引资、“天赋河套”授权企业扩大规模结合起来,大开大合加快土地集中流转经营步伐。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农牧民长期可持续受益。要加快推进农垦集团化改革,有效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化农牧业建设。要落实好第二轮土地草牧场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有序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  要着力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嘎查村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增强嘎查村基层组织向心力、凝聚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市嘎查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市652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434个达到10万元以上,占66.6%。下一步,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因村施策、创新方法,积极探索土地承租、入股分红、村企合作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上级扶持资金的撬动作用,有效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开发用好资源性资产,不断拓宽增收渠道;集体收益主要用于嘎查村党组织建设、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充分调动农牧民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要以系统思维抓好体制机制改革。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农村牧区改革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不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更好服务“三农三牧”;继续深化水利、林业、草原等改革,不断增强农村牧区发展的内在动力,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拓展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契约、服务协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农牧民增收获益。 作者: 2021/03/17 10:41
  • 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四论学习贯彻市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巴彦淖尔日报》评论员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要求我们瞄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城乡规划统筹衔接,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因素,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为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打下基础。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可能集聚更多人口和产业的村庄要走在前,尽快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和样板。严格依法依规规范村庄撤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以县城为中心,多中心联动、多层级互动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要持续改善农村牧区环境。高标准完成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编制并推进新一轮治理规划,争取实施一批生态治理项目,大规模推动国土绿化,全方位保绿、增绿、供绿,推动地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持续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持续抓好“四控”行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等绿色清洁生产方式,加快推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及粪污综合利用项目。接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积极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大力实施乡村绿化、集镇美化、村社净化、种养殖无害化等工程,分类有序推进厕所革命,着力打造干净整洁、出行方便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要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要抓住当前扩内需、稳投资的契机,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牧区,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实施好供水保障、道路畅通、清洁能源建设、数字乡村、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等工程,完善长效化管护机制,加快补齐短板,促进提档升级。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县乡村统筹,合理化布局,强化旗县所在地综合服务能力,把苏木乡镇打造成服务农牧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形成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  要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持续巩固拓展成果上不松劲、在推动有效衔接上下功夫,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大产业帮扶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脱贫的稳定性,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作者: 2021/03/16 10:34
  • 杭锦后旗推进肉羊同期发情技术 助力养殖户节本增效 来源: 杭锦后旗农牧和科技局作者: 李贞近日,河套学院技术专家和杭锦后旗畜牧工作站协作,为杭锦后旗蛮会镇的一养殖户的100多只羊,开展了肉羊同期发情技术。此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羊群集中配种、集中产羔,集中科学化饲养管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的消耗,缩短生产间隔,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户养羊的效益,增加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作者: 2021/03/16 10:01
  • 12396专家直播课从线上直通田间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这里是12396直播培训现场,今天我们来到蒙鲁兴禾12396科技服务示范基地,为大家现场讲解甜瓜嫁接苗的好处”。正在用12396小程序、快手同步直播的是科技服务专家刘海明老师。此时他的农业技术直播课刚开始,线上有100余人在观看直播(人数比晚上少,晚上每场1000人左右)。今天直播的内容是“什么是嫁接苗、嫁接苗的好处及种植技术要点”。此项技术是市科技局从山东寿光引进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农技人员在当地充分试验后,培育出南瓜嫁接薄皮甜瓜苗,非常适宜大面积种植推广。此苗产出的甜瓜具有品质好、产量高、连续采收、抗早衰等优势特点,特别在重茬地改善效果显著,亩产收益明显提高。  “这种到现场讲解、并现场示范的直播课更生动、更接地气,让我们看得更直观,印象更深刻”,看直播的观众评论道。这也是12396直播培训的一次新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将更多采用此种方式开展线上培训。  自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12396科技服务专家充分发挥和利用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线上技术培训、专家远程答疑等优势,实现平台科技服务信息内容更新不间断、农牧业技术难题解决不延迟,做到科技服务永不打烊。12396服务专家刘海明老师至今已直播200余场,平均每场一个半小时左右,直播时长近300个小时,粉丝数量已达8000余个,共计观看18万余人次。(市科技研究所 金元) 作者: 2021/03/15 11:00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探索富有河套灌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巴彦淖尔市委书记 常志刚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把握新阶段 践行新理念 融入新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紧紧围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谋划“十四五”发展和2021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促进西部盟市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荒漠化治理挺在前面,提出要推进河套灌区现代化改造,增加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供给,进一步为巴彦淖尔特别是河套灌区明确了发展的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按照自治区党委的战略擘画,积极探索符合巴彦淖尔战略定位和区域特点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建设国家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在内的“一湖两海”水生态治理作岀重要指示批示,并强调“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为我市这两项事关全局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工作方法和路径。  我们要切实担负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河套灌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重要特征和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有机结合起来,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地域、全要素综合治理为基础,把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作为第一战略,坚持以亩均效益论英雄,以“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以平台载体建设为示范,以健全社会化服务为保障,全面整合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不断提升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推动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农畜产品由原料、初级产品销售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转变,产品质量由一般向优质特色高端转变,市场营销由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转变,努力建设国家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基础,发展绿色现代农业是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治本之策,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020年9月16日至1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巴彦淖尔市党委、政府主动作为,联合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中国现代经济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策划组织了“黄河流域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生态保护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协作会议”,会议发布了《黄河流域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生态保护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地市级交流协作机制巴彦淖尔共识》,标志着黄河流域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生态保护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地市级交流协作机制正式建立。  二、推动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在构建绿色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巴彦淖尔市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是阻止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蒙古戈壁连成一片的重要生态屏障。境内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全,乌拉特草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乌兰布和沙漠、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和300多个湖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我国第八大淡水湖,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等重要功能,是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  多年来,由于农田退水和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入乌梁素海,加之生态补水不足,乌梁素海水质曾一度恶化为劣五类,湖区面积大幅缩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包括乌梁素海在内的内蒙古“一湖两海”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们深刻认识到,乌梁素海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必须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全流域全要素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才能彻底消除生态隐患,为河套灌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为保障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市委领导下,全市统一思想,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的原则、整体布局的思路,编制了乌梁素海全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及矿山、林业、草原、沙漠等专项治理规划,推进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同时,超前谋划、抢抓机遇,争取并实施总投资56.78亿元的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同步实施点源、面源、内源治理。在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中国—以色列(巴彦淖尔)防沙治沙生态园,积极探索沙漠治理与光伏发电、沙草产业等绿色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治理模式,阻止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实施点源污水“零入海”行动,实现城镇污水和工业园区废水全部收集、处理、回用。在河套灌区,全面开展“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四大行动,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和可回收地膜,引导农民和企业绿色生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农村牧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全市统筹、打破行政区域,引进大型企业,运用德国等先进技术,集中处理畜禽粪污、垃圾污水等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沼气,打造生物质发电产业链。2019年8月,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2020年5月,巴彦淖尔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抢抓国家实施黄河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的机遇,积极推进乌梁素海生态补水专用通道工程、黄河生态廊道等重大项目。通过生态大治理、大保护、大提升,进一步打牢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0年10月,乌梁素海流域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三、推进河套灌区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做强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市委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套灌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重要指示精神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现代农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聘请国内权威农业专家与本地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一起,研究找准河套平原农牧业的特色和优势,编制了粮油、果蔬、肉乳绒、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等六大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形成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布局。主动担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粮食产量稳定在60亿斤以上,牲畜饲养量2268万头(只),已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能够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蔬菜生产基地和番茄出口基地。  二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河套灌区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地48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4%。我们与清华大学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引进73家企业,进行21项改盐新技术试验并推广,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样板区。2018年8月,全国盐碱地改良技术高峰论坛在巴彦淖尔市举办。 2019年以来,我们制定涉农涉牧资金统筹整合实施办法,整合涉农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亩均投入标准,同步实施土地整治、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项目,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逐步达到现代农业生产要求。河套灌区高标准农田全部改造完成后,可新增粮食产量60亿斤以上。  三是加强平台载体建设,科技支撑、示范带动现代农牧业发展。引进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生产模式,建设中美金伯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天赋河套”中韩智慧农业示范园等5个中外合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万亩、农牧业示范园区130个、田园综合体29个,正在建设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带动和倒逼农牧业经营主体转变生产方式,直接与先进生产技术和模式接轨。加强与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成立了傅伯杰院士生态治理与绿色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30多位知名院士和权威专家,为我市生态治理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是坚持亩均效益论英雄,推动农牧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市委提出“亩均效益论英雄”的理念, 通过品牌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等综合措施,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1/3的优质耕地亩均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达2万元的目标。引进培育中粮、鲁花等291家龙头企业,扶持7000多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建立了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积极推进农商互联,7个旗县区全部建成电商产业园,入园企业达1323家,全国农商互联产销对接会在我市召开。农产品出口93个国家和地区,连续12年居内蒙古首位。依托河套特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民主村、富强村等一批特色村镇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最美村镇,示范引领乡村振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是创建并打响“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价格。2018年我们成功创建注册并全面打响“天赋河套”品牌,统领优势特色农产品走向高端市场。创建当年就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二位,2019年获得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十项大奖。专门成立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巴彦绿业公司,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该品牌。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合作,组建“天赋河套”农产品质量联合管理中心,制定183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严格按标准授权、奖励、监督、退出,倒逼生产经营主体生产高品质产品。建成“天赋河套”总部基地,在全国各地布局“百城千店万柜”,京东、淘宝等旗舰店上线运营,建成“天赋河套·盒马鲜生羊肉小镇”,优质特色农产品进入北上广深市场。授权的53款优质产品实现溢价30%以上,带动全市农产品整体溢价15%以上。“天赋河套”品牌已成为带动优质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实现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转自《实践》2021年第1期) 作者: 2021/03/15 10:58
  • “不把学术权力给期刊”戳中人心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 静子 “清华从此学生申请学位答辩不数论文,教师参与提交学术评价申请不数论文……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近日,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的一席讲话刷屏网络。发表于学术圈内部的讲话,缘何引发舆论热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切中了当下学术生态时弊。研究生学位申请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代写代发论文黑产横行,功利性学风蔓延校园……当“唯论文论”成为师生紧盯的指挥棒时,本应思想活跃、脚踏实地的科研人员很有可能失去追求学术的初心。作为论文发表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是广大师生眼中的香饽饽,编辑和审稿人决定着论文的录用,顺理成章地掌握了学术权力。《冰川冻土》期刊发表“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文章惹争议,核心期刊《银行家》长期发表主编之子王某的“文艺作品”引关注……若学术期刊的守门人错误行使学术权力,不仅会降低期刊品质,也会寒了万千科研者的心,严重破坏学术生态。学术期刊是一种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展现着学术界的最新动态与成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专业性。而那些能够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确实需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不凡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发表论文数量是检验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旗帜鲜明地反对“唯论文论”仍是必要态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那被“夺”的权力应该交给谁?谁更有资格客观、公正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抑或独立的学术机构?智者见智,目前尚无定论。一个基本的共识是,社会需要构建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此前,清华大学就对博士生的学位申请作出规定:不再强制要求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将学位论文及创新成果作为学位审议的主要依据。关注基础性的毕业论文与前沿性的创新成果,在学术人才的多元化评价这条路上,国内顶尖院校无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值得点赞。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缺少来自期刊论文的压力,部分研究生会不会丧失学习的动力?他们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吗?“突出质量导向,形成优良的学术文化”,这是邱勇校长给出的明确答复。翻开2019年公示的《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里面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工作计划,并将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列为人才培养必修环节,这进一步提升了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人才的毕业门槛。“不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戳中人心,或许是应对部分学术顽疾的正解,有助于提振万千学子的精气神。(静 子) 作者: 2021/03/15 10:35
  • 带你走进未来五年的创新中国 新华网  作者:张辛欣 戴小河 杨玉华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一系列重磅表述,凸显创新分量;量子信息、脑科学、空天科技等诸多名词亮相,让人期待。  未来五年,创新如何改变中国?几组关键数据,我们一起“解码”。  【7%以上:刷屏的“创新力”指标如何理解?】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这句话迅速在网上刷屏。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研发投入被视为衡量“创新力”的重要指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预计2.4万亿元左右。  未来五年,年均“7%以上”的增速,意味着用更大力度去整合优化全社会科技资源,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提速。  研发经费投入增加不仅是数字的增长,还有结构的变化。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件——规划纲要草案中,这两个数值得关注。  “十三五”时期,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在“十三五”末期,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例已经超过6%。  “我们在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还需要继续补短板、强弱项。”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委员认为,发明专利等一系列指标安排,表明我们更加强调创新的质量。  【17%: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你在“风口”之上吗?】  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实体经济,而今天的技术往往酝酿着明天的产业。  规划纲要草案在明确一系列创新指标同时,特别提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一个新动能“孵化器”。2019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1%。规划纲要草案中,这一比重超过17%。  “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阶段的转换要求产业价值链不断攀升。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决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代表说。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  这些领域,既有我们要保持优势的“长板”,也有需要补齐的“短板”。如果能以更快速度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就能更好掌握发展主动权。  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规划纲要草案聚焦前沿,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委员认为,快速精准实现对未来产业的布局,有助于抢抓风口,把握发展机遇。  【56%:大幅提升普及率,5G“网”出怎样未来?】  规划纲要草案明确,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  5G是大量创新的信息基础,也是诸多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过去一年,我国5G基站以平均每周新增超1万个的速度增长。目前,我国5G终端连接数超过2亿。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56%”,意味着数以亿计的设备互联,5G将向县镇、乡村更广阔范围渗透延伸。纵横的网络为数字中国筑牢根基,也将催生更多应用和场景。  5G会“网”出怎样的未来?  “今年以及未来五年,我们将建成系统完备的5G网络,5G垂直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部长通道”上说。  更加密集部署基站,5G体验感将大大增强;聚焦重点行业,更多智能操作将亮相……  不可否认,当前5G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5年是5G发展的关键期,加快网络规模化部署,突破融合应用发展的难点堵点,智能、泛在和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加快驶来。  【10%:核心产业占比提升,数字中国有哪般新图景?】  规划纲要草案单独成篇,聚焦“数字中国”。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  数字中国,产业是基础。  我国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作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  “形成较强的信息支撑能力,就能加快用数字‘赋能’更多领域。”数字经济领域的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提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指标,旨在释放创新“N次方”效应。  数字中国涵盖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生态,囊括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教育医疗等各类场景数字化……新图景的点点滴滴,在规划纲要草案中勾勒显现。  “未来十年,自动驾驶、机器翻译、数字城市运营等技术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委员说,数字技术全面产业化,将重塑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迎来更具创造力的时代。 作者: 2021/03/11 11:10
  • 我国科学家"跨国"选育出4个玉米新品种 我国科学家"跨国"选育出4个玉米新品种 科技日报   “该新品种高抗印度尼西亚主要病害‘玉米霜霉病’,在印尼国家审定试验中,平均产量折合亩产793.34公斤,比第1对照品种Bisi18(印尼主推品种)平均增产8.28%,比第2对照品种P36(最新审定的跨国公司品种)平均增产7.31%,居所有参试品种第一位。”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开展“本土化”育种选育的IDCHN07交出的成绩单。“IDCHN0”的名字,包含了印尼(INDONISIA)和中国(CHINA)元素,寓意两国政府支持国际科技合作。  科技日报记者从山东省农科院了解到,近日,经印尼国家玉米品种审定专家委员会审查同意,来自中国的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在印尼开展的“本土化”育种选育的IDCHN04、IDCHN07、IDCHN09和IDCHN10共计4个玉米新品种一举通过印尼国家审定。据了解,4个品种一次性通过审定,我国科技“走出去”结出他国“本土化”硕果,是我国农业科技专家在国外“本土化”育种的新突破。  在当地高产高效试验中,经印尼专家测产验收折合亩产最高达到914.51公斤,平均产量折合亩产890公斤。测产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品种与技术集成试验实现了多项突破,增产增效显著,可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规模,为印尼农业生产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同时,在印尼多个地区开展大面积试验示范,新品种深得当地政府、农业技术部门、科研院所和农民的认可与评价。  玉米是我国和印尼的主要粮食作物,双方开展玉米联合研发具有“支撑社会民生、保障粮食安全和实践科技外交”的战略意义。同时,玉米是印尼第二大粮食作物,随着玉米需求量急剧增加,印尼政府提出了“玉米自给计划”予以优先发展。  本次审定品种,由两国专家在印尼历时十余年选育而成,这为印尼玉米生产发展及农业科技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切实践行了“一带一路”倡议。 作者: 2021/03/10 17:19
  • 临河区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按照自治区和市委开展村(社区)“两委”换届总体工作部署要求,临河区围绕“双好双强”目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严格程序步骤,高位推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并于近日全面完成了151个村“两委”换届选举任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有力的农村干部队伍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打牢换届根基。区委常委会先后召开3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换届工作,区委书记与乡镇党委书记签订了换届责任状,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区委书记任组长的换届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及综合协调组、指导推动组、宣传工作组、信访舆情组和正风肃纪组5个工作组,选派11个指导组、明确20个职能部门职责,通过区领导包联乡镇、区直机关党组织包联村的举措,压实各方责任,统筹各方力量,实现无缝对接,确保换届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方向开展。  坚持政治标准不降低,选优配强班子。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聚焦“双好双强”目标,严把人选政治、能力、廉洁、品行“四关”,先后开展了“四轮”联审,确保人选政治过硬、好中选优,新选出的村“两委”班子整体呈现“五增一降”趋势。151个村共选举产生“两委”成员811人,女性达到270人,较上届增加87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91人,较上届增加202人,实现每村“一名大学生”目标;35岁以下203人,较上届增加150人;“一肩挑”的村由53个增加到145个,占比96%;151个村民委员会均实现了党员人数过半;平均年龄44岁,较上届降低3岁,村“两委”班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为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和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筑牢了基层发展人才根基。  坚持程序步骤不简化,规范操作稳步推进。临河区委先后3次对参与换届干部进行了全员培训,共有1140人(次)参加了培训,召开调度推进会2次,推行了26名区级领导班子成员和172个城乡结对共建党组织包乡联村、乡镇班子成员包组(网格)入户制度,对所辖村逐个深入开展了“两表一图一册”(“两委”成员基础信息表、结构分析表,职位图和花名册)调研摸底,切实做到“底数清、研判准”。区委组织部派出11个考察工作组,对村党组织预备人选,特别是151名党组织书记预备人选进行了全面测评,深入考察,逐人撰写了考察报告,实现谈心谈话覆盖面、换届纪律知晓率、承诺书签订“三个百分百”,确保换届程序环环紧扣,扎实推进。  坚持纪律标准不放松,严守政策底线。临河区委和乡镇层层召开了警示教育会,签订了责任状,在区委组织部党建微信平台、融媒体中心“黄河金岸魅力临河”微信公众号开辟了宣传专栏,刊发各类换届案例、宣传信息3356余次,悬挂张贴宣传标语590余条,切实增强基层党员群众监督抵制不正之风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换届难点村、重点村采取“四个一”举措,全程跟进督办,确保了村“两委”换届工作在风清气正中圆满完成。 作者: 2021/03/09 10:05
  • 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李建军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加快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加强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事关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坚持科技自强自立,确立以科技创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战略思路。科技创新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作用显著“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不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以确保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肥沃的耕地,更要在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化的过程中进行各种科技创新,依托大量的科技创新实现动植物种质资源和耕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开发和利用,并更好地保护自然系统的多样性和土壤等生命资产系统的完整性,进而夯实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的物质基础,提高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的能力及水平。全球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历史表明,科技创新在农业和粮食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能够使人类大规模地把自然生态系统转换为可控的生态系统,进而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和粮食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加的全球人口对各种食品的巨量需要和多样化需求。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取得成功除了得益于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技术等的集成创新外,关键在于育种科学和杂交技术繁育出来的普适性很强的高产作物品种。20世纪90年代,我国之所以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22%的人口,实现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除了制度和政策因素外,更多地得益于以育种科学和化学技术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如杂交稻、超级棉等新作物品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等。“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表面看似乎是农业生产和资源管理问题,但其根本在于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荷兰和以色列等国农业生态资源脆弱,但依靠先进的育种科技、智能化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等不仅高质量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而且成就了世界农业强国的创新奇迹。聚焦战略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育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增”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然而,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让中国人的饭碗真正端在自己的手上,必须直面我国在种业和土壤保育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问题。特别是,在人均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效“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还必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需要选择研究课题,努力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或应用基础研究问题,优先进行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以科技自强自立“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全面理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原则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的内涵,整体部署“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科技创新战略和体制机制,聚焦战略重点,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的基础研究,营造关键技术突破和基础创新的战略场景,优先实现育种科技和自然生态系统保育科技的自强自立,以整体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科技创新确保我国农业和粮食安全。二是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汇聚和技术集成,提供“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总体解决方案,这不仅需要科技专家在关键育种技术和土壤保育技术领域进行攻关,还需要科技专家树立系统观念和集成意识,在联结或促进种子和耕地以及农业技术装备等核心技术的协同耦合和知识汇聚方面用力,将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的“大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探索和深入研究,以发现和揭示目前人类未知的规律和问题,进而找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做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的原创性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围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业与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以“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为目标导向,重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系统整合种质资源、基因组研究等基础研究优势和土地资源保育及管理等应用技术优势,培育种子企业、土壤保育组织、新型研发机构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提升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与协同创新的整体效能,促进各类科技创新和服务主体及行动者之间的集体学习、资源共享和功能耦合,同时有效规避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风险,以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和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已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创新领域实行的“高压”政策,以及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出现的结构性的变化和重大战略性问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们必须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思想,守正创新,向科技创新要答案,通过科技自立自强,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在“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上的根本作用,为农业和粮食安全保障探寻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重要支撑,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物质基层。(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作者: 2021/03/09 09:4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