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宣传
  • 我市多举措推动文化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为创新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手段,有效提升文化旅游市场主体诚信意识,近年来,市文化旅游综合行政执法局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推动文化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制定出台实施方案  该局于2016年制定出台了《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8)》,成立了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目标、内容、步骤和工作要求。同时,充分开展调研,征求意见,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到边实践、边完善、边总结,为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建立完善配套制度  为了保障文化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该局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8)》《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场所登记评定评分管理办法》《巴彦淖尔市文化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制度》等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并于2017年6月以正式文件下发至各旗县,全市文化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明确评定对象和内容  明确等级评定的主要对象为全市文化娱乐经营场所、书店、印刷企业、网吧、打字复印、电影院、旅游景区、景点等文化旅游市场经营场所;评定内容为经营管理、内部管理、场所环境、安全生产、审批事项、诚信经营情况,并建立一户一档台账。目前,全市467家经营场所均被纳入数据库。  规范评定程序  诚信等级评定程序包括经营场所提出等级评定申请、评验工作小组评定、集体研究确定得分、媒体公示、定级挂牌5个环节。等级分为三级,A级为规范性经营场所,B级为一般性经营场所,C级为重点监管经营场所。目前,该局按照诚信等级评定程序,为106家A级经营场所、300家B级经营场所和61家C级经营场所进行了定级挂牌。  落实奖惩机制  为了实现让守信者受益、让失信者受限的工作目标,该局将严重违反文化旅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经营含有禁止内容且对社会危害严重的文化产品的经营主体纳入黑名单,进行严格的跟踪管理,向社会公布,实施信用约束、联合惩戒。该局计划通过3年的实践,并于2018年与工商部门、司法系统、银行、交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基本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动奖、惠、惩机制,使文化旅游市场主体诚信意识普遍增强,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社会满意度大幅提高。  作者:通讯员 石晋   来源: 巴彦淖尔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作者: 2018/01/12 09:55
  • 巴彦淖尔:举全市之力 推动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玉米连片种植示范区(资料图)乌兰布和沙漠水稻(资料图)  绿色是巴彦淖尔的底色和价值,绿色发展是我们在新一轮竞争中实现绿色崛起的制胜法宝。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绿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结合我市农牧业资源优势,以及提升全市农牧业竞争力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发展需求,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横下一条心,以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全市之力,推动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目标引领发展。作为市委四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的具体化和路径化,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作为2018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刚刚结束的全市两会,如何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家纷纷为我市农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机遇点赞,并积极建言献策。  抓好落实是关键。为了科学有序推进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市农牧业局在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并完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旨在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农牧业发展全过程,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牧业发展格局,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更加宜居、农牧民生活更加富裕。  科学施策重实效。政府工作报告对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作了科学系统的安排部署,全市农牧业部门围绕抓好河套地域品牌建设、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推进农村牧区产业融合发展、推广绿色集约安全生产模式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我市有机、绿色和名优特农产品进行强有力的推介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采取切实提升我市品牌化建设水平,进一步修订完善主要农作物标准化技术规程,健全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验研究,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保障河套灌区土壤环境质量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夯实我市农牧业绿色发展基础,进一步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记者 刘小倩/文 高晓龙/图)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高也 作者: 2018/01/12 09:40
  • 后旗被评为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旗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近日,后旗被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评为“2017年度全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旗”。  近年来,该旗大力实施“旅游文化活旗”战略,按照“农(牧)旅结合、以农(牧)促旅”方针,全面推进城乡资源和产业的全域休闲旅游化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深化旅游产品挖掘,切实推进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示范旗创建工作,全旗旅游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全旗景点36处(其中自然旅游资源22处,人文旅游资源14处)。2017年,新增加休闲旅游景点10处,自驾车营地2处,4星级接待户4家、农牧家乐42家、2A景区3个、3A景区1个,全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1个。正在打造特色旅游村3个、特色小镇2个、特色家庭旅游线4条。后旗全力培育壮大旅游业,2016年,列入自治区全域旅游创建示范旗,2017年被评为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旗。  2017年,后旗投资2.5亿元实施旅游项目14个,其中3个列入全市重点项目。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旗景合一、景城融合”的旅游格局,逐步推进红驼小镇、匈奴文化小镇、戈壁风情小镇、草原驿站小镇建设。以游客满意度为标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础六要素,加快完善服务功能。打造旅游景观风景带3条,小品景观40处,建设3个游客接待中心。全力推动“全域休闲化”“全域生态化”,形成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百公里旅游走廊、百公里旅游圈,切实推进休闲乡村旅游示范旗的创建。  后旗以创建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示范旗为契机,着力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采取“五步同行”模式加强景区与乡村旅游结合、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结合、精品线路与乡村旅游结合、自然生态休闲与乡村旅游结合、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有力激活了全域旅游发展动力。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陈南 作者: 2018/01/10 16:33
  • 全国耕地质量总体稳定 评价为9.96等,中低等耕地面积超七成 【导读】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如何?优等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的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国耕地总体质量如何?优等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的2016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面积为20.19亿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与2014年末的9.96等相比,全国耕地质量状况总体稳定。优、高、中、低等耕地面积比例分别为2.90%、26.59%、52.72%、17.79%。  从各等级耕地分布状况来看,优等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广东等3个省,占90.28%;高等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江苏、山东等9个省(区),占79.89%;中等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等10个省(区),占73.73%;低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6个省(区),占85.55%。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变化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导致不同质量等别耕地的减少。二是通过对未利用开发、土地整治、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的不同质量等别的耕地。三是因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带来的质量等别提升的耕地。  耕地质量评定的等别到底意味着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郧文聚说,意味着耕地周年能够提供的产量高低。全国耕地质量15个等别,15等亩产最低,大概周年生产能力在100公斤左右。以此类推,1等地的周年生产能力在1500公斤左右。“这不是说1等地就一定能产1500公斤粮食,而是说它具备这个生产能力。”郧文聚说,全国耕地质量评定等别是9.96等,就是亩产600公斤多一点。  为什么人们印象之中拥有黑土地的东北耕地质量等别不是优等呢?郧文聚表示,东北黑土肥沃,这只是从土壤角度看问题。“东北黑土,一攥就出油,但由于光、水条件,一年只能一熟,这是先天不足。不管用什么技术,一季水稻亩产就是一吨多,玉米也是一吨多。这只能是单产冠军、一季冠军,耕地质量等别是建立在周年产量上的,一年三熟的南方更具优势。”  从等积温线、等降水量线看,我国耕地质量从东南向西北降低。“好地”恰好分布在工业化、城市化最快的地区,我国耕地保护压力可想而知。加强耕地保护,必须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耕地保护意识、土地用途管制、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坚决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补充耕地数量不到位、补充耕地质量不到位的问题,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18/01/09 16:34
  • 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取得明显进展 【导读】2017年,农业部聚焦粮棉油糖九大作物,围绕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主要环节,全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2017年,农业部聚焦粮棉油糖九大作物,围绕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六个主要环节,全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共推出13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政策措施精准发力,主攻薄弱生产环节。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引导作用,对大宗作物生产机具和深松整地、免耕播种、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离田、残膜回收等方面的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在16个省份开展农机新产品补贴及植保无人机补贴应用试点,加快突破薄弱环节生产机械化。粮食和大宗经济作物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水稻机插(播)率将达到46.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玉米机收率达69%,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棉花机收率预计达2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甘蔗主产区机收水平今年有望达到10%,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将突破80%。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提升作业应用水平。全国共推出了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260家农机合作社示范社。以打造信息、质量、绿色、平安、暖心“五型三夏”为主题,组织开展小麦跨区机收等“三夏”机械化生产,全国共收获小麦面积3.17亿亩,机收比例达9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以推进秋收、秋种、秋整地为重点,组织开展“三秋”机械化生产,完成玉米机收面积3.68亿亩,冬小麦机播面积2.5亿亩;农机深松整地工作扎实推进,截至11月下旬,已超额完成全年1.5亿亩深松整地任务。  示范推广扎实推进,绿色技术广泛应用。  在27个省区市140个县实施了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建立300余个示范点,着力打造一批集成应用全程机械化技术和高效作业服务模式的样板。制定了“2017年农机化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了21项主要措施和35个任务指标。组织开展了系列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和作业演示活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绿色生态机械化技术。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离田、精准施药等“一控两减三基本”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来源:农业部新闻办 作者: 2018/01/09 16:26
  • 农业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整省整市试点 【导读】农业部近日发布消息,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2018年,我国将选择50个地市和个别省,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整市”试点。    农业部近日发布消息,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2018年,我国将选择50个地市和个别省,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整市”试点。  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范围继续扩大,除了开展整省整市试点,此前的试点县也将增加到300个。在试点基础上,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扩大改革覆盖面,力争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改革。  我国农村集体资产庞大,集体所有的资源性资产达66.9亿亩,经营性资产近3万亿。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对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在摸清家底之后,成立农民股份合作社,界定合作社成员身份,之后将集体资产折股到人,量化到户。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搞一刀切,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操作办法要因地制宜,顺应农民意愿,循序渐进。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 张红宇:把家底搞清楚,把账搞清楚,这样包括群众,心里面有个明镜式的账目,这样防止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用集体资产谋自己的私利,产生一些小村巨贪,贪腐事件,从根本上杜绝。来源:央视网字号 作者: 2018/01/09 15:47
  • 我国农用化肥用量43年首次实现负增长 我国农用化肥用量43年首次实现负增长【导读】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我国农用化肥用量5984万吨(折纯)、比2015年减少38万吨,这是我国农用化肥用量自上世纪70年代(1974年)以来首次实现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我国农用化肥用量5984万吨(折纯)、比2015年减少38万吨,这是我国农用化肥用量自上世纪70年代(1974年)以来首次实现负增长。农业部测算,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37.8%,比2013年和2015年分别提高7.8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这“一减一提”,标志着我国科学施肥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提前3年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为农业绿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施用农家肥是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肥料是给植物提供养分的一类物质的总称。在远古刀耕火种的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学会将植物焚烧留下矿质养分为下一季节作物提供营养,到春秋时代已经逐渐形成比较成熟的造肥和施肥技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就已经全面的阐述了施肥种类、特性、积造方法、施用方法,强调“地薄者粪之,粪宜熟”的基肥施用方法,以及“粪种法”的种粪施用技术和绿肥肥田技术。古代的肥料品种不仅包括各种动物粪便、骨头、蚕矢、蚕蛹,而且有“割蒿沤肥”的习惯,在江河流域也有以塘泥积肥的广泛做法。《齐民要术》中强调了绿肥种春谷可亩收10石,和当时的谷子一般亩产3.3石相比较,增产在2倍以上。晋时《广志》中介绍了水田种苕作为绿肥的技术。1911年,美国科学家金(King)在《千年农夫》一书中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帝国且千年不衰的奥秘就是农家肥的应用。   化肥是国家工业现代化成果的体现。化肥发明于欧洲,是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1800年英国率先从工业炼焦中回收硫酸铵作为肥料,1861年德国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钾,1908年德国发明了现代化的合成氨工艺,化肥的施用让欧洲人口成倍增长,一举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化肥中的氮肥主要原料来自于大气,其他化肥的原料主要是矿产。氮肥生产与传统农业中的生物固氮机理相似,通过高温高压以及催化剂,将大气中的惰性N2变成作物可以利用的活性NO3-和NH4+,但在一个10公顷土地上建立的合成氨厂每天可以生产3000吨N,能够满足6万亩农田维持亩产800-1000斤的产量,这比传统生物固氮的效率提高了3000倍。其他化肥的原料也取自于自然矿物,例如磷矿、钾矿、镁矿等,通过现代工业技术,例如热分解、酸溶解等就可以大大提高生产能力。化肥让农田从休耕培肥-再生产的长周期转变为不需要培肥连续生产的短周期,大幅提高了农田食物生产频率和产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化肥生产能力仅6000吨,远远满足不了需求。1949年新中国初建即把化肥列为战略资源,举全国之力增加生产,并不遗余力用极其宝贵的外汇进口。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侯德榜等科学家为主要代表,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肥技术—“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建成了自主创新的现代化氮肥工业体系。磷肥从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硝酸磷肥—磷酸铵—复合肥整整摸索了半个世纪,钾肥工业从1956年在青海察尔汗干盐湖找矿开始,直到本世纪初研发成功“反浮选冷结晶”工艺后,才开始大规模生产。1990年中国超过前苏联成为全球最大的氮肥生产国,2005年中国磷肥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化肥产业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人民和政府引进与创新结合、集全国之力办大事解决人民吃饱吃好、国民经济稳固的成功范例。   化肥减量增效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化肥开始大量施用,2015年农业化肥总用量为5416万吨,成为全球化肥用量最高的国家,是全球平均用量的3.4倍、美国的3.4倍、非洲的27倍。虽然化肥本身并无害,但施用量超过作物需要就会造成资源环境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面临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近年来,国家相继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和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求在不同区域,根据不同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及其肥料效应,优化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及其有机肥施用,实现减肥增效、提质环保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高到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20字总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是实现农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绿色导向,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提质增效、节本增效、保障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推动调优结构减量、精准施肥减量、有机肥替代减量、耕地质量提升减量,提高化肥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来源:农业部新闻办 作者: 2018/01/09 11:47
  • 杭后冬捕节头鱼拍出36800元 巴彦淖尔市政府门户网站 www.bynr.gov.cn    1月6日,杭后团结镇竞丰村人潮涌动,此处的鸿雁湖银装素裹、彩旗飘扬,八方游客翘首等待着杭后第四届“鸿雁湖”冬捕旅游文化节的开幕。  上午10点半,胸前佩戴着红花的渔把头带领众渔工走上冰面。从破冰到下网、打眼、走竿、拉网、出鱼,每一个环节、渔工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道风景。  随着冰面被砸开,渔工们一边高声喊着号子,一边用力拉动早已布设在冰下的近千米长大网。1个多小时后,渔网中突然跃起第一条鱼。又过了几分钟,水面上响起密集的水花拍打声,成百上千条草鱼、鲢鱼、鲤鱼在巨大的网兜中翻腾游走。渔工们笑得合不拢嘴,兴奋的游客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走上前与活鱼合影留念,与亲友分享“冰湖腾鱼”的激情。  “头鱼产生了,真不得了!”渔工的一声吆喝,吸引了众人的注意。一直以来,“头鱼”象征着灵动与富贵,寓意年年有余、好运不断。这条30斤重的草鱼被冠以“红花”请上拍卖台,最终以36800元的高价被杭后的李先生拍得。  本届冬捕节还为游客精心准备了文艺演出及滑冰车比赛、环湖骑行等活动,游客在大自然中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体验冰雪旅游乐趣。(记者 袁雅芹)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编辑:高也 作者: 2018/01/08 17:44
  • 乡村振兴呼唤四种主体意识   【光明论坛】  作者:周其森(山东省委党校中国农民思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乡村振兴,主体在民。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实践证明,农民群众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乡村振兴,重在行动。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首先要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美丽家园、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为此,要从呼唤农民群众的四种主体意识入手。  树立“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主力军意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一场攻坚战,涉及面广,参与者众,只有身份明确、职责清楚,才能步调一致、协同作战。农民群众是这场攻坚战的主体力量,既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目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实施者。只有充分调动、发挥他们攻坚克难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取得这场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树立“乡村振兴,责无旁贷”的责任意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对作为振兴主体的农民来说,增强责任感尤为重要。当务之急,是从自身做起,加强以下三对职责关系之间的融合和联系:一是国家职责与个人职责的关系。二是村集体与家庭责任关系。三是个人和他人的职责关系。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文化振兴,就是要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形成团结和睦、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型乡村秩序和氛围。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家家户户的振兴,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小康生活,人人都能享受国家战略的红利,人人都能获得幸福感。  树立“乡村振兴,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作为新时代乡村社会一员,首先要树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强者意识。乡村振兴,基础是经济振兴。传统乡村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这就要有勇于探索的勇气,在新经济领域有所作为。其次要有不惧困难、久久为功的韧劲。在通往乡村振兴的路途中,有激流险滩,也一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认知、去开拓。要有勇于面对困难和失败的勇气和韧劲,去迎接一个个困难和挑战。最后,还要树立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判断标准,弘扬愈挫愈勇的气势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树立“乡村振兴,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紧迫性。增强时间观念和紧迫感,增强效率意识,同时增强精准意识和文明意识,才能赢得时间。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邱亭] 作者: 2018/01/08 16:12
  • 是什么在阻碍人才向农村流动  是什么在阻碍人才向农村流动——访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柴宇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毕玉才  柴宇,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17年1月7日至2月16日40天时间,7月14日至8月14日30天时间,他行程2.9万公里,看望了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学习实践的学生,调研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80个农业合作社。  2018年新年伊始,记者走进沈阳农业大学,在这块蒸腾着书香气泥土味的校园里,倾听一位“行者”的肺腑之言。出乎记者意料的是,面对记者的采访,柴宇并没有谈其经历和取得的成绩,而是分析起如何让学农大学生立下爱农务农的志愿。  “尽管沈阳农业大学涌现出了郑志瑶这样的创业典型,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涉农大学生进入县级以下基层企业、进入农村就业创业的比例还相当低。”柴宇说,以农机专业为例,因为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县以下农村很多项目长期搁置,很多设备非正常损坏或闲置,很多工作因无人引领或引领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人才瓶颈已经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这里有两个矛盾:一是现代农村对劳动力的高素质要求与本地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矛盾,二是大学生基层就业数量较少与需求旺盛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是现实存在的,也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何时改变则取决于人才以什么样的速度流向县域。当前大学生这种就业取向和流动速度远不能满足要求。其实,教育者和大学生已经看到了县域这个巨大的人才市场。并且随着国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基层人才需求还会持续增长。且“两个一百年”目标也都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主要指标。壮丽的事业面前大学生为何胆怯?这么大的市场摆在面前,是什么在阻碍人才向农村流动?  这里还有两个矛盾:高校基于确定的面向农村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与农村实际接收条件与成长空间并不确定的矛盾,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业对大学生的要求结合不紧密的矛盾。在对2015届200名农机毕业生调研中,接近50%的学生表示对县级以下单位工作不能接受(公务员、事业编制除外),他们向往城市生活,羡慕白领,只要地域、岗位、薪资得到满足,可以放弃所学专业。另有30%以上的学生将到县以下企业和农村就业列为最后选择,只有在薪资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表示可以接受农村工作。  曾有两名学生,在学院推荐下签约大型农场,然而,实习一段时间后,却改变了意向,放弃专业去了某连锁宾馆工作。问及原因,他们说农村太寂寞,卫生条件不好,公共设施欠缺,工作不体面。放弃专业,放弃行业,不是因为前景不好,而是因为对现状不满,说明我们的学生对行业的信心还是不足。信心不足就说明我们学生的意志品质、能力水平距离行业要求还有差距,说明行业对学生传递的正能量还不够足。  面向“两个一百年”目标,如何应对并积极破解以上四个矛盾?柴宇提出以下观点。  一、要有战略家的格局和眼光。  首先从世情、国情出发,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要能够理解农业在21世纪中国的战略地位。要能够深度分析社会,能够理解前面所提到的诸多矛盾,并且能够总结出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当今中国的矛盾之一——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核心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解决又要以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为主要途径和目标。学生应该能够自觉地把职业生涯与时代使命统一起来,放在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以明确自身应做的职业贡献,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其次从行业、专业发展史出发,我们看到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积累,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备了资金和政策条件。农村是未来30年服务国家建设的前沿,人才和技术将向农村汇聚。  二、要有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热忱。  未来农村对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将是空前的。学校要号召当代大学生传承老一辈沈农人立志兴农的精神,认识到农业领域的进步和创新需要大量有知识、有志向的大学生来引领。  没有热爱是做不了农业的。走进如今的中国农村,近观农业,我们看到随着农户收入成分的多元化,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技术革新对劳动力的解放,很多青壮年劳动力放弃了曾经热爱的土地,选择进城务工。“未来的地由谁来种”的话题已经变得越来越沉重。应该说未来农业的最大危机是人才。未来的农业大学生应是摆脱这一危机的最佳人选。但能有多少学生走进农村担此重任,还要取决于他们对行业发展、对自身能力有多大自信以及对农村有多深感情。这种感情和自信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业培养两个层面共同锻炼和培养的。  三、要有创业者的胸怀。  农业是未来中国经济的主战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已经启动。面对即将到来的农业现代化的新高潮,农业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适应行业需求?  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生、禾丰牧业董事长金卫东已经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于1991年加入农业行业,从一名普通的销售员做起,一度做到美国大陆谷物公司亚洲区副总裁助理。1995年抱着打破外资企业垄断中国饲料市场的志向,他毅然辞职,邀请背景相似的6名同事放弃待遇优厚、令人钦羡的工作回到沈阳创立了禾丰牧业有限公司。从战士到将军,再到产业王国,他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农业是乐业,是创业者的天堂和战场。  重新整理我们的社会实践成果,看一下去年在农机展上还红红火火,但如一夜之间倒下的农机品牌;看一看担任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没有多高文化的、土生土长的农民兄弟对知识的渴求和无奈;看一看受农业市场吸引的无序投入的资本;看一看面对外界冲击茫然失措的农民。学农的大学生应该自觉生出一种“为民创业”的豪迈气概。  柴宇最后说,现代农业呼唤新农民。新农民需要社会关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让新农民成为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当郑志瑶们的期盼实现之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会旧貌换新颜。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孙满桃] 作者: 2018/01/08 16:07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