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 党建+乡村振兴 | 杭锦后旗:支部领办合作社 带领村民奔富路 巴彦淖尔党建 近日,杭锦后旗团结镇民先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们欢聚一堂,迎来了全村人的大喜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分红大会,股民侯小山、徐建忠等人清点完现金,激动地表示,“如今,政策好,跟着党支部创业,分红一分不少。真好!”据了解,民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吸收97户农户入股63.7万元,同时,全村70岁以上农民免费享受最低收益分红,主要从事葵花籽粒色选、小麦、玉米、高粱等仓储服务,今年为入社成员分红62900元,进一步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村民有分红、人人笑颜开的背后,是杭锦后旗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杭锦后旗坚持将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推进强村富民的重要抓手,集中力量在9个镇打造28个典型示范合作社,吸引939户农户入股4017万元,着力将党的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旗委统筹谋划,制定下发《杭锦后旗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施方案》,要求各镇党委对照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旗委组织部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实地督查、座谈会等活动70余次,对已建成和有意向领办合作社的村党组织进行深入探讨推进;先后组织9个镇及旗直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村党组织书记,赴友邻旗县和山东烟台观摩学习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通过实地观摩成功案例,对标先进,学习经验。旗直各有关部门单位结合区域特色,做好业务指导、项目筛选、技术服务等工作。各镇党委召开宣传动员会、答疑解惑座谈会50余次,入户走访100余次,鼓励村党组织书记、能人党员带头创办致富项目。村“两委”成员细化落实领办责任,引导村干部参与合作社事务,各领其责、各司其职,牢牢抓住村党组织对村级集体经济的主导权,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三道桥镇众诚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分红现场,一摞摞现金承载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一年来的辛勤和汗水,一张张笑脸洋溢着村民和集体“双增收”带来的喜悦和幸福,47名脱贫监测户收到分红资金118071元。三道桥镇和平村村民孙记平看着手中一沓厚厚的百元大钞笑得合不拢嘴:“今年我领到了合作社的14145元分红。如今我们的日子蒸蒸日上,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三年来,三道桥镇和平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分红950余万元,集体经济“壮”起来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乡村产业也更旺了!年关将近,杭锦后旗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分红热潮持续升温,年底939户农户预计可实现400余万元分红,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村民共享合作社发展红利,真正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益”。(高锋)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12/01 10:38
  • 党建+乡村振兴 | 磴口县沙拉毛道嘎查:生态美了 村民富了 巴彦淖尔党建  沙拉毛道嘎查的沙产业近年来,磴口县巴彦高勒镇沙拉毛道嘎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用“党建红”引领“生态绿”,发展特色沙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带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防沙治沙绿化环境沙拉毛道嘎查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西部边缘。“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行人站不稳,农田无收成”这是沙拉毛道嘎查过去恶劣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如何治理好沙漠,改善人居环境,立足当地实际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始终是历届嘎查村党支部面临的首要任务。曾经担任沙拉毛道嘎查村党支部书记长达15年之久的刘庆林,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移动梭梭树”。如今,老人已经年过花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十几年如一日,大力开展人工造林,防沙治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全嘎查生态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转折性变化,植被覆盖率达到80%,擦亮磴口“绿色名片”。刘庆林光荣退休后,新一届嘎查村党支部从老支书手中接过防风固沙造林接力棒,继续带领村民奋战在防沙治沙第一线。创新治沙工作机制,形成了“党支部定组包片+党小组定量包联+党员责任示范林”的治沙体系。综合治理沙化土地累计达到3.4万余亩,其中:人工造林1.3万余亩,防沙育林1.1万余亩,梭梭林下嫁接苁蓉经济林1万余亩,成功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治沙之路”。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巴彦高勒镇掀起向沙拉毛道嘎查原任党支部书记刘庆林学习的活动热潮,全镇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模范事迹,继续发扬“三北”精神,在加强生态治理、实现强镇富民的历史进程中主动担当作为、建功立业。发展产业“点沙成金”“近年来,沙拉毛道嘎查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村里闲置的土地整体承包给公司企业经营管理,因地制宜发展梭梭、肉苁蓉等林下经济,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到21.6万元,同时带动全村219户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沙拉毛道嘎查党支部书记黄文兵分享本村“点绿成金”的秘方。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沙拉毛道嘎查农业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们从以前种植玉米单一品种,到现在种植番茄、葵花、西瓜,实现种植品种多元化、田间作业机械化,既节省了人力成本,又增加了农户收入,农户的人均收入由以前的600元增加到8000元以上。近日,沙拉毛道嘎查光伏民生工程正在积极推进,通过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种植反季节瓜果蔬菜、沙漠水稻等特色农作物,让沙窝窝变成“金饽饽”,让荒漠地变成“聚宝盆”,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又一“绿色引擎”。农旅融合振兴乡村沙拉毛道嘎查的二十里柳子度假村,游客不断,热闹非凡。这里位于黄河北岸,西面紧临乌兰布和沙漠和奈伦湖国家湿地公园,环境优美,草木林立,宛如一个世外桃源,成为人们节假日旅游休闲胜地。村党支部通过大力发展沙产业和旅游业,打响生态绿色有机名片,让当地村民真正感受到生态治理带来的良好效益。度假村的负责人刘星是地地道道的沙拉毛道嘎查村民,大学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她,毕业返乡后与父亲开起了农家乐。“每逢旅游旺季,每天平均接待游客200人以上,周末有时可达1000人以上,收入挺不错。”刘星开心地说道。“下一步,巴彦高勒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红色党建’带动‘绿色发展’,将特色沙产业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促进农文旅融合,守护‘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巴彦高勒镇党委书记李泽信心满怀地说。(孟姣)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11/22 11:43
  • 临河区:凝聚金融力量推动乡村振兴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这两天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曙光乡宏胜村党员服务中心,新上任的乡长金融助理王建峰一直忙着给大伙普及金融知识、解说理财产品、办理三农贷款。“在家门口就能学知识、办业务,挺好的。”当地村民介绍,过去要了解一些助农贷款、理财等问题都要跑到距离村子20多公里外的合作社才能咨询。因为路途不便,无人解惑支招等,许多村民没能及时扩大生产,个别乡亲还迷迷糊糊地买了不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王建峰是巴彦淖尔河套农商银行的职工,是通过临河区今年重点推进的“双向金融挂职”工作模式,经河套农商银行党委推荐,选派到乡镇、街道、国企挂职的20名金融助理之一。这些金融助理主要承担解决“三农”贷款难题、金融知识宣讲、培育新型农村主体、金融帮扶、信用村创建升级等五大职能,肩负入户走访、金融知识普及、发展村集体经济等四项任务。金融网格员在给储户讲解社保卡业务。通讯员 王兆婷摄近年来,临河区通过“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双基联动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优势作用,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畅通农村金融服务渠道,由金融助理担任“联络员”,围绕“乡村振兴、业务营销、延伸金融服务”等工作入村走访,对辖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个体工商户、农户进行“网格化”服务。据统计,这些金融助理挂职工作开展以来,农户贷款累计发放44867笔,累计发放金额190230.02万元;便民助业贷累计发放62笔,累计发放金额231.34万元。   “李四才,你这是去哪啊?”“我去咱们农信驿站看看,听说最近又有好政策了,我那个四轮车想换个新的,看看有没有补贴。”农信驿站是临河区与巴彦淖尔河套农商银行一起推出的传统助农服务点创新升级版,在保留原有存取款、转账、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服务功能外,新增“党建+金融”“电商+金融”“农艺+金融”“农资+金融”等多项贴心便民的服务功能。“现在办理助农贷款也太方便了,家门口就有专门的人给办理,步骤也越来越少了,有了这些贷款,明年我还能多种50亩辣椒!”白脑包镇西海村常云智笑着说,“我家去年还贷了10万元,有了这些钱,去年种植规模扩大了,也赶上了好价钱,一年挣得比以前三年也多,现在助农贷款利息也低,贷起来没有压力。”村民在金融服务车旁咨询、办理业务。通讯员 聂金茹摄如今,“柜面服务+自助设备+电子银行+移动支付+金融服务车”五位一体金融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临河区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临河区打破网点柜台束缚,下沉一线、深入村庄全方位、全环节、全流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进一步巩固了临河区农村牧区、社区金融服务基础。通过夯实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政府与银行强强联合、组织优势与金融优势互补。来  源: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作者: 2023/11/20 11:46
  • 【乡村振兴擂台比武】赵兵元:共同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河套微传媒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巴彦淖尔市苏木乡镇(农牧场)党委书记2023年度“乡村振兴擂台比武”,“亮”出承诺、“晒”出成绩、“比”出担当,形成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今天我们走近三等奖获得者磴口县渡口镇党委书记赵兵元看看他的亮眼表现!磴口县渡口镇党委书记 赵兵元用心用情用力  共同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渡口镇位于磴口县东南部,距三盛公水利枢纽1.5公里,黄河“几字弯”西岸,黄河流经全镇22公里,土地肥沃,地形平坦开阔。镇域内别磴线穿境而过,2021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农村路”之一,是磴口县渡口镇群众的一条致富“黄金路”。一、紧盯产业“主线”抓发展一是产业蓄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现代化,持续走现代高效农业道路。全镇共有耕地面积10.8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设施农业4800亩;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城西村的花菇被誉为“菌类皇后”,新地村的甜瓜觅雪被誉为甜瓜中“劳斯莱斯”,东地村的“网红蔬菜”贝贝南瓜,插上电商的翅膀销往全国各地。二是园区聚能。紧紧围绕“抓产业、建园区、增效益、带农户、强经济”的工作思路,近三年先后投资2700余万元,建成渡口镇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高标准产业园区,每年给全镇8个村400脱贫人口分红4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务工增收达500余万元。三是增效富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完成辣椒订单1500亩,番茄订单1000亩,制种玉米订单5000亩,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较上年有了较大提升。二、聚集人才“一线”激活力一是聚焦人才培育。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本土人才等创办领办合作社46家,先后对39名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建立了乡土人才档案,服务农民群众2500余人;组织镇村干部及产业带头人共计150余人赴银川、五原等地考察学习,拓宽思路,提升能力。二是聚焦人才吸纳。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大与企业、院校合作力度,特邀县内外农牧业科技人员采取“夜间课堂”“田间课堂”等方式,帮助村民掌握先进种养殖技术,累计培养新型农民350余人;与内师大师生开展了乡村振兴研学交流活动。三是聚焦人才淬炼。41名“土专家”全部担任村种养殖技术指导员,在实践中进一步提炼能力,先后有8名选调生、5名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到村任职,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厚植文化“底线”铸乡魂一是主题教育有力有序。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镇党委采取专题学习+研讨+讲党课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有机整合、一体推进,镇党委班子成员开展调研24人次,协调解决群众困难问题9件次。二是志愿服务有力有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9支志愿服务队160余名志愿者开展理论政策宣讲、环境卫生整治、帮办代办等活动350余次;渡口镇“急先锋”志愿服务项目在全县2022年度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三是文明乡风有声有色。常态化开展干净人家、精巴媳妇评选和文化活动,发挥“积分超市”激励效能,8个村全部设立“积分兑换超市”,兑换积分1100余人次,切实将“小积分”转化为基层治理“大动能”。四、打造生态“风景线”筑屏障一是写好综合治理绿色文章。镇党委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巴彦淖尔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分类施策。按照“宜镇则镇、宜村则村、宜渠则渠”的组建思路,今年4月率先注册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成立4个合作社,均已实体化运行;建立1个高效节水示范园,园区内共设有8个移动式引黄滴灌设备,覆盖面积1500亩左右,为全市深度节水控水提供渡口经验。二是践行节水增效绿色理念。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土地面积核查、张贴节水标语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全面推广并实施秋浇“一把锹”浅浇快轮。三是推进黄河流域绿色治理。持续推动“河湖清四乱”工作和滩区禁限种植高秆作物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提质增效集中、攻坚行动走深走实、黄河河道整治取得实效。一年来,全镇共栽植各类林木3万株,构建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生态宜居魅力渡口。四是擦亮人居环境绿色底色。结合创建国家卫生乡镇重点工作,为各村主要道路配发垃圾箱、垃圾桶110个,建立起“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发动镇村两级干部群众开展环境整治200多次,出动机械50多台次,乡村人居环境的面貌进一步提升。五、夯实组织“前线”强基础一是着力打造坚强“堡垒”。扎实推进强基固本工程,明确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村党组织书记具体抓,坚持以上率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打造东地村、新地村等一批示范党组织,带动8个村党支部创评坚强堡垒模范支部。二是着力锻造硬核队伍。将农民党员星级化管理与无职党员设岗定职、承诺践诺有机结合,组织6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联系户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党群联动铸初心”等活动500余次,办理各类实事300余件,每名党员成为了一面鲜红的“旗帜”。三是着力夯实基层基石。紧盯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巩固深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增收模式,东地村东欣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3000亩土地,预计年内每股分红收益达到20%以上,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0万元以上,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其中,20万元以上达到62.5%,新地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大关,东地村集体经济突破200万元大关。 作者: 2023/11/14 11:03
  • 乡村振兴擂台比武,8位苏木乡镇(农牧场)党委书记这样说…… 巴彦淖尔党建 11月6日,全市苏木乡镇(农牧场)党委书记2023年度“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在临河举行。8位苏木乡镇(农牧场)党委书记紧紧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打造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样板区、实现“五高五区”目标定位,采取“PPT演示+现场演讲”方式,聚焦乡村振兴、盐碱地改良、设施农业、节水控水、特色产业、项目建设等主要内容,重点讲述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取得了什么成效,并提出下一步努力方向。精彩发言摘登如下: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党委书记乌仁图雅:振兴乌盖正当时 乘势而上建新功2023年,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为主线,奋力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社会安、百姓富的新路子。乌盖苏木创新提出“泥裤腿234”工作法,坚持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的工作思路,要求苏木干部每周二三四到田间地头、到项目区、到矛盾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实施“四大产业”和“五新项目”,总投资突破10亿元。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开展殡葬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有序开展偷挖盗采、非法开地等专项整治行动,组织实施乡村绿美行动,村庄绿化率达82%。在前山率先实施1082亩梭梭林嫁接肉苁蓉项目,为荒漠化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乌盖苏木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努力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用百姓的方法解决百姓的事,创新提出“1234+N”做法。2023年乌盖苏木荣获自治区信访工作公务员集体嘉奖。下一步,乌盖苏木将全力建设“七个一”工程,到2024年年底,将完成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全域水肥一体化推广,让乌盖苏木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党委书记王红兵:扛起“先锋”担当 打造“先锋”样板 贡献“先锋”力量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先锋镇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动摇,以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镇”为契机,用实际成效扛牢我市东向包头、南向鄂尔多斯“窗口重镇”的责任担当。坚持“引育并举”,把有本事的“用起来”,树立起了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鲜明导向。把有情怀的“引回来”,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13名乡贤“归巢”创业,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把懂科技的“请进来”,与内蒙古农科院、黑龙江农科院等开展“院地共建”,建立3个产业实训基地,培养土专家、田秀才158名。着力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因地制宜打好产业园区化、园区生态化、产品品牌化、用水高效化、效益共享化“五张牌”,实现产业链与增收链相融合,打造出“东、中、西”3条特色产业带。7个村发展特色产业6万亩,6个村建成集体经济联合体,每村增收8万元,8100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增收1万元。先锋镇在推行“五人小组”工作法的基础上,又实行信访代办,让干部沉下去,把问题“捞上来”,一个问题一个专班盯办,基本实现了存量清零、增量归零。坚持项目为王,大小项目一起抓,今年争取到项目资金5000多万元。推行“平地缩块、浅浇快轮;引黄滴灌、精细用水”十六字节水工作法,实施面积8万亩,亩均节水100立方米。推行“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循环利用模式,5个基地年处理利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20万吨。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党委书记胡开智:党建领航赋新能 担当实干促振兴今年以来,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制定产业振兴三年规划,建立“十企联十村建十园带千户”联农带农机制,形成“一域三区五产业”发展格局,带动人均增收3000元。二道桥镇在全市强农惠农“九大工程”引领下,坚持“六个持续”,推动“六大领域”高质量发展。持续提,让土地质量更高。新建高标准农田4.6万亩,实施盐碱地改良1万亩,力争到2025年整域建成高标准农田。持续培,让种业发展更快。新建西蒙种业科创园和万亩穗烘干项目,使得三大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累计突破1亿亩。持续扩,让设施农业更优。探索建立“支部引领种、企业带动种、群众跟着种”的统种共富模式。配套建成果蔬保鲜交易市场,实现四季均衡增收,亩均效益达到2万元,受益群众5200余人。持续扶,让龙头企业更强。培育自治区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持续推,让产业融合更深。建成万亩红色产业园,带动辣椒种植5万亩,日加工能力达到2500吨。现代农业加工仓储物流园企业达到37家,新增就业450多人,年销售收入超15亿元,带动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持续抓,让节水增效更实。成立全市首个“5+1”用水联合社。推行“总社抓总、分社负责、村组落实、监委跟进”的四级联动责任制,行水期平均缩短3~7天。通过定量用水、平衡缺口等措施内部调剂水量223万立方米。建成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1个、智慧灌溉系统3处,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10万亩,亩均节水15%。临河区八一乡党委书记张帅:永葆赶考姿态 用奋斗书写优异的“八一答卷”临河区八一乡拥有全市最大的育苗基地、果蔬生产基地和4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境内有占地8.81平方公里的国家农高区核心区、占地47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占地34平方公里的B型保税物流园区,目前园区内已落户企业252家,已初步形成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集群。近年来,八一乡打造了“五大产业”,延伸了产业链、打造了供应链、提升了价值链。全乡年育苗总量可满足约18万亩、全区80%以上用苗需求。除了设施农业产业,八一乡的肉羊产业、绒纺产业、劳务产业产值均超过了5亿元,以风能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八一乡率先在全市实现“煤改电”整乡全域全覆盖;率先实现高标准农田全乡全覆盖,推动“一村一块田”工作,建成粮食种植、盐碱地改良、设施农业、节水增效4个万亩园区;率先实现高效节水农业灌溉面积过半,亩均节水约60立方米,粮食作物亩均增产约300斤,部分经济作物亩均增产约1吨。创新实施“人人一棵树,户户一片林”,推动林长制走向林长治。创新“1557”信访代办工作法。积极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开展了节水增效、平安法治、安全生产、反诈宣传、双拥等专题活动,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五原县塔尔湖镇党委书记孙锡良:把“拼、闯、干”写在塔尔湖大地上近年来,五原县塔尔湖镇党委拿出拼的姿态、闯的意识、干的精神,蹚出一条组织强镇、生态立镇、产业富镇、科技兴镇、旅游活镇的新路子。今年,塔尔湖镇共争取二期水权、高标准农田、乡村振兴等项目12个,资金2.06亿元。8家农业企业落地建厂。超额完成17.2万亩粮食种植任务。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3.95万亩,实施社会化服务25.2万亩,发展设施农业8600亩。推广“微治理”“红黑榜”“三长下基层”、信访代办制等乡村治理模式。成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景区运营管理,提升黄河谣、科普园、巴美湖等景点的内涵品质。利用镇域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文化融合,注册“天赐塔尔湖”区域商标,农文旅融合产值达到1000万元。完善考评机制,让干部少说“我干不了”,多琢磨“咋能干出彩”。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产业。鼓励农民群众、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争取两年内完成全镇新一轮农田建设。组建7个“支部+群管”水务合作社。建设节水控水“人才驿站。建成联丰深度节水控水科技信息中心,全面展示节水控水新模式、新技术,实现智慧农业、智慧灌溉和智能管理,成为全县节水控水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党委书记李洪:党建引领风帆劲 乡村振兴焕活力今年以来,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党委政府着力念好“旺、优、蕴、美、新”五字诀,不断在“五大振兴”上下功夫,全力书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坚持把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不断推进项目建设。2023年谋划各类产业项目10项,总投资8.9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3.79亿元。坚持以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与河套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新建科技小院1处。邀请相关学术专家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一社四部”村社联合体等方面“把脉支招”。大力实施“头雁领飞”培优工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不断提升农牧民的精神风貌。全面升级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四义堂村移风易俗直播间等志愿服务品牌。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投资2050万元实施集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投资6.1亿元完成2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投资9700万元实施1.2万亩引黄滴灌和2万亩引洪滴灌工程。深入推进5个高效节水园区建设。全面推广“支部+群管组织”管理渠道模式,建成农民用水合作社8家。坚持强组织、重合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探索推行“信访代办”制度,建成1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指挥调度中心和3个村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服务中心。磴口县渡口镇党委书记赵兵元:用心用情用力 共同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近年来,磴口县渡口镇党委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和“红色引擎”,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持续发力。紧盯产业“主线”抓发展。渡口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产业现代化,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设施农业4800亩。围绕“抓产业、建园区、增效益、带农户、强经济”的工作思路,近三年先后投资2700余万元,建成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周边农民务工增收达500余万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完成辣椒订单1500亩,番茄订单1000亩,制种玉米订单5000亩。聚集人才“一线”激活力。聚焦人才培育,鼓励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本土人才等创办领办合作社46家。加大与企业、院校合作力度,累计培养新型农民350余人,41名“土专家”担任村种养殖技术指导员。厚植文化“底线”铸乡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干净人家、精巴媳妇评选和文化活动。打造生态“风景线”筑屏障。按照“宜镇则镇、宜村则村、宜渠则渠”的思路,成立了全市首家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全面推广并实施秋浇“一把锹”浅浇快轮。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夯实组织“前线”强基础。打造东地村、新地村等一批示范党组织。通过巩固深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增收模式,8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乌拉特前旗新安农场党委书记白炯:脚踏实地紧跟时代闯新路 发扬传统艰苦奋斗再出发今年以来,乌拉特前旗新安农场紧紧围绕市委“五高五区”目标定位,统筹处理好农场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在改革中求变化。优化配备党委和支部班子成员,为推动乡村振兴夯实组织基础;逐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向自主经营转变,农场收入从2018年的241万元,提高到2022年的534万元;与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包钢集团达成盐碱地改良人才支援意向。在发展中求突破。建成年处理1.8万吨玉米烘干项目,实现年收益70万元,带动全场粮食种植面积从6000亩扩大到20000亩。利用养殖扶持资金新建养殖棚圈3500平方米,全场牲畜存栏量增长到27800头(只),农牧业均衡发展的势头逐步加强。对尚未配套的2.37万亩耕地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实现农场5.3万亩耕地全部完成一轮农田改造,大力推进“四控两化一整治”行动。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作。在稳定中求和谐。与周边农场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联建主题党日活动;定期向群众交出财务收支、土地承包等热点事项的“明白账”。来源: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 作者: 2023/11/09 11:25
  • 党建+乡村振兴 | 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发展马产业 铺就致富路 巴彦淖尔党建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在呼和温都尔嘎查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零散养殖户“化零为整”,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马产业,助力牧民走上致富路。优化基层组织建设,筑牢组织振兴“压舱石”。坚持党建引领,选优配强“两委”班子,通过选拔高学历年轻人才充实到嘎查“两委”班子中,发挥中青干部的优势和干劲,推动马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先后3次组织各党支部赴乌兰察布市、包头市等地实地观摩学习当地合作社加工制作酸马奶和市场运作的先进经验。积极争取民族发展资金50万元,整合14户牧民和9户脱贫户自筹资金7.7万元,通过会议座谈、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贴合本地实际的马产业发展思路,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增强带领群众致富发展后劲。凝聚“四方”人才合力,搭建人才振兴“连心桥”。积极培养、回引一批致富带头人,吸引经验丰富的养殖大户、致富能人以及返乡创业大学生、“土秀才”等人才,通过集资入股方式,进入马产业链。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将人才纳入马产品保种繁育、产品加工、竞技比赛和旅游文化等各个环节,组织现场养殖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合作社成员科学养马的技术水平,推动形成了以马匹交易、马产品生产、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标准化产业链,为马产业长足发展注入活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激活产业振兴“动力源”。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文化独特、养殖人才集聚等“三大”优势,通过成立党支部领办的养殖型合作社,集中采购改良蒙古马84匹,实行寄养模式。预计年收益达25万元以上,除去民族发展资金6%收益金,实现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14户牧民和9户脱贫户入股分红14万元。同时,积极探索“民族团结+牧文旅融合”新路径,逐步完善马肉、酸马奶、马奶酒等产品加工体系,延长马产业链,提高相关马产品的附加值。下一步,沙德格苏木将持续放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红利效应,深层次挖掘和保护马文化,以“弘扬蒙古马精神、打造马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推动养马、育马、马文化、马术竞技、马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张敏)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10/31 11:00
  • 人民日报谈乡村振兴:五个方面都要强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乡村振兴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倒排工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间表是如此紧迫: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具备战略定力,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劈波斩浪,久久为功。乡村产业振兴1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镜头】村、企手拉手:2018年3月1日,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政府、碧桂园集团、华侨城集团在惠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项目在当地实施。碧桂园分别与秋长街道茶园经济联合社、良井镇矮光经济联合社签约,并向项目区村民发放了合作款。  南望惠州,碧桂园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国强惦记着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核心要在农村产业规模上做文章,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逐水草而居”的五千年农耕文明,形成了星星点点的小村屯、村落,在同步小康和国家现代化的新征程中,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振兴乡村、实现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成为中国发展的迫切任务。杨国强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村情的适度规模经营。  开展土地整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备经济和政策基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从经济上看,过去千家万户“划田埂而种”,小块农田不具备使用大型联合收割机的条件,生产效率低,规模化程度不够,收入水平也不高。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造成土地经营分散、闲置,土地产出率难以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从政策上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民既可以放心流转土地经营权,促进规模化生产提升效率,又能安心进城务工。  杨国强表示,开展土地整理,撤除分户而种的田埂沟壑,农村耕地面积将得到扩大,同时规模化的农地适度集中,为推广应用现代大型农业机械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这样的乡村产业振兴,才叫美呢!”  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嬗变。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将有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的未来是什么样呢?宋洪远表示,未来农业呈现的6种发展趋势将奠定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益水平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乡村人才振兴2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镜头】“绿领”尝到甜头。“用传统方法养猪浪费资源,效益低。”江西省浮梁县经公桥镇歧田村村民程志远是个老牌养猪专业户,现在用循环生态养殖方法养猪:种植玉米、红薯用来喂猪,利用猪粪建起沼气池,沼气用来炒菜烧饭,沼液沼渣用来种植蔬菜,收入比以前提高近3倍。这些得益于他的一个新身份——新型职业农民。  乡村振兴,需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从事绿色产业,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把他们称为“绿领”。新希望提出一项“绿领”培养计划,准备用5年时间,发动一批涉农企业参与,无偿为农村培育10万个新型农民和农技员。在培训10万人的基础上,还将从中选拔至少100名创业合伙人,给予资金、技术、渠道等方面的创投扶持。  宏观上看,仅2017年中央财政就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以上。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培育懂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400万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力量。  “绿领”在哪里?在实施乡村人才振兴的历史进程里。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过去是远近出名的穷村,如今的西辛庄村成了富裕村。村支部书记李连成介绍,村子里搭起蔬菜大棚、种上了营养价值高的水果,靠的是本乡本土培育的技术人才。好酒也怕巷子深,西辛庄村的蔬菜、水果在国内市场卖得好,就是通过4个懂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把水果卖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现代农业,呼唤着乡村人才振兴。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从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参展台上可以看到现代化农业新趋势:机器人摘黄瓜、猪脸远程识别、云端放养管理、大田测土配方施肥等“互联网+”的农业应用层出不穷。杨国强说:“没有人才,如何驾驭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管理呢?”  乡村人才振兴,培育体系是保障。经过探索,目前已经建成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建制,形成了一支拥有近2万名专职人员和5万余名兼职教师的农民教育培训专业队伍。乡村文化振兴3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镜头】村里文化活跃起来。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村委会主任翟茂胜介绍,村里租下了村民闲置的住房,改造成一座村民阅览室“桐花书馆”。村里还成立了艺术团,每逢大小节日都会为村民们演出节目,“艺术团现在火了,经常被邀请去邻近的村庄演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千百年来,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目前我国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乡土文化呈现新趋势,构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  乡村文化振兴,要体现深厚的文化传统。刘永好说:“把传统留住、把文化留住,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才能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农民杨昌芹,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杨昌芹说:“准备将赤水竹编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帮助大伙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乡村文化振兴,要体现浓郁的当代特色。宋洪远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特征中找出乡土社会的合理价值,以优化现代社会道德真诚的生存环境,是当务之急。要在“关键小事”上勇于作为。伴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和城市文明的扩张,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被破坏、被取代的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地方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荒芜。同时,厚葬薄养、铺张攀比、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风气蔓延。农村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要在红白喜事、结婚彩礼这些“关键小事”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止不良习气蔓延。  杨国强表示,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生态振兴4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镜头】“厕所革命”在深化。李连成操着浓浓的河南口音回忆:“过去俺们村的厕所都是旱厕,冬天还好一些,特别是到了夏天,味大,苍蝇到处飞,这样的乡村生态当然不美。现在不一样了,经过多年不断的改厕,西辛庄村已经全部改旱厕为水厕,味道没了,苍蝇不见了。”  “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是乡村生态振兴中的短板。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厕所革命”,2004年—2013年,中央累计投入82.7亿元,改造农村厕所2103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74.09%。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要达到85%。目前,我国正在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问到心目中的乡村生态振兴是个啥样子的时候,李连成说:“村子前面的小河干净了,山清了,绿色生态就是乡村振兴。”  乡村生态振兴,要落实生态发展理念。刘永好表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要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增强农业生态产品供给,提高农业生态服务能力,推进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要实施农业的绿色发展。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首次提出农业绿色发展“三不、两零、一全”的总体目标,就是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全利用。同时,从资源利用、产地环境、生态系统、绿色供给等方面,将总体目标细化为到2020年的具体目标和到2030年的远景目标。  宋洪远表示,乡村生态振兴要在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上下力气,建立农业生产力布局、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管控、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等制度和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要在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上下功夫,建立耕地轮作休耕、节约高效农业用水等制度,健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要在产地环境保护治理上完善制度,紧扣农业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建立工业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健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完善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乡村组织振兴5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  【镜头】分地、分股、分红。2018年2月9日,安徽省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分红大会在大包干纪念馆前举行,小岗村4288位村民作为股东首次每人领到350元的分红。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去年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上了新台阶,给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分红156.8万元。  小岗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村民获得感不断增强,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孔祥智表示,没有党组织领导的创业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就很难获得现实利润,村民分红也就无从谈起。  群雁要靠头雁领。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乡村党组织就是主心骨。乡村组织振兴可以动员乡村经济要素,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认为,一个村只有建立起一个好的党支部,才可以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说,依靠基层党组织,张庄村这几年不断从外面引进适合本村发展的项目,建设了170余个种植哈密瓜的种植大棚,种植经济效益高的哈密瓜。  乡村组织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曹清尧说,要在返乡回村的“能干人”、下乡创业的“实干家”中发展党员,用知识、能力充实党支部,提高党支部领导服务发展的能力,加快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实现乡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当前,农村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态势显现,村庄缺人气、缺活力、缺生机等现象普遍存在,“三留守”问题突出,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现象比较严重,小官巨贪、村霸控制等现象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孔祥智表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组织作为固本之策,解决乡村振兴中的迫切问题。  需要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杨国强说,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以党的领导统揽全局,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消化矛盾,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高云才)(来源:人民日报、中国乡村振兴) 作者: 2023/10/26 10:35
  • 【乡村振兴】临河区:打好组合拳 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巴彦淖尔党建丰收时节收获忙,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幅美丽的秋收画卷呈现在眼前:农田里,农民们挥汗如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果园里,瓜果飘香,果农们忙着采摘,心里满是丰收的喜悦。近年来,在临河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临河区坚决扛牢扛稳粮食稳产政治责任、安全责任,坚持早干、实干、创新干,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十大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标准农田改造筑牢农业高质量发展之基一垄垄耕地整齐划一,一条条平整美观的灌溉沟渠直达田间地头……在双河镇团结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硕果累累的农作物绘出丰收美景。临河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灌溉设施不完善、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让小地变大地、荒地变良田,进一步提升了耕地质量和种植产量,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邬永强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农户原有的杂乱地块界、混乱的渠沟路全部‘打破’,整个项目区重新规划、重新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植树造林、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分配地块,不仅让土地面貌得到根本改善,衬砌渠道、膜下滴灌等一系列因地制宜的配套设施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完成整治后,地间距变宽了,更便于农业机械田间作业,通过推广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生产经营方式,提高了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新华镇新乐村村民吴二海是第一批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受益人,他感慨万千:“我16岁开始种地,30亩地一年纯收入最多1万元。后来收益逐渐增加,但由于耕地分散,种植成本很难降下来。一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时,我们都有顾虑。可到了收获算账时发现,高标准农田不但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加了耕地面积,土地产出率也大幅提高,原来1亩地毛利润1200元,现在亩均毛利润2000元以上。”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端稳端牢“手中饭碗”的有力支撑。智慧农业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翅膀丰收的歌儿在田间地头欢快地唱着,智慧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近年来,临河区大力推进农业智能化、科技化、机械化发展,大量农机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以前种番茄、玉米等作物都是用四轮车铺膜,铺出来的膜不整齐,还浪费土地。今年,我们使用北斗导航系统,农机就像有了‘眼睛’,按照设定的路线自动驾驶,铺出来的地膜行间隔都是1.2米,匀匀称称的,不仅提高种植效率,还能提升效益。”干召庙镇棋盘村党支部书记吕志明说。走进城关镇国家农高区万亩高效节水智慧农业示范园,“智慧农场”已实现全流程无人化。园区以打造农业智慧灌溉先行区、引黄滴灌示范区、面源污染防治样板区、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区为目标,联合科研院所建设智慧农机、智慧灌溉、智慧植保、智慧气象四大功能。城关镇党委书记孟良介绍,园区已实现了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和无人化。城关镇将持续发展智慧农业,以科技赋能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节本增收。当传统农田插上“智慧翅膀”后,“丰收图”中也透着浓浓的科技味。从“靠天收”到“慧种田”,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不断融合。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激发农业高质量发展活力近年来,临河区突出党建引领,提升示范区建设,在各乡镇掀起了“支部领办、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创建热潮,盘活“三资”,蹚出了强村富民的新路子。新华镇的韭菜、八一乡的瓜、双河镇的奶食品……各乡镇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契机,聚焦“党建引领”,持续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让广大农户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红利。用好支部领办“金钥匙”,解锁乡村振兴“致富路”,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隗家鸣)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10/18 09:52
  • 党建+乡村振兴 | 临河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巴彦淖尔党建 金秋十月,俯瞰临河大地,广袤的土地,辣椒、葵花、玉米、番茄等农作物陆续成熟收获,遍地都是丰收的喜悦图景。“在村党支部合作社的引领下,今年我家种了25亩辣椒,不仅签了订单,还有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每亩产700公斤以上,预计每亩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我们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希望合作社像辣椒一样‘红红火火’,越办越好。”白脑包镇西海村村民田来义说。过去西海村主要以种植青尖椒、番茄、葵花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土地利用率低,产业加工链条短,农民收入难以实现跨越性增长。2022年,西海村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成立“一抹红”合作社,与辣椒加工企业深度合作,发展壮大辣椒产业。“一年多来,我们合作社红利收入达160万元,村集体增收16万元,28户入股农民分红80万元,同时带动100多户村民种植辣椒增收,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实现‘党建引领,群众致富’的目标。”西海村党支部书记王继伟激动地说。农民要致富,产业做支柱;产业要发展,组织来领路。近年来,临河区以实施集体经济“双提升”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村集体经济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坚持成熟一个领办一个、领办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规范组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57家,引导各级党组织积极挖掘自身优势,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让村集体经济从“有”到“强”,实现“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的高质量发展崭新局面。“我们将土地托管给‘田管家’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耕种播收一条龙服务,不但保证了土地的收益,我们还能在合作社打工,增加收入。”八一乡八一村“田管家”合作社里的村民们一边挥动着镰刀收割葵盘,一边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党建引领是“定星盘”,产业要发展,必须要强化引领。近年来,八一村党支部立足“耕地面积多、种地农户少”的村情实际,成立“田管家”助农合作社,将零散土地集约成千亩良田,以看得见的好处吸引更多农户自愿加入、自觉融入,不仅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实现村集体增收和农户共同富裕双赢。接下来,临河区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发展理念,织密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网”,全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杜重阳)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10/12 17:47
  • 党建+乡村振兴 | 临河区:林果飘香致富路 巴彦淖尔党建采摘“我们村现在可是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农村人往城里跑了,现在城里人都往我们村跑了,一到周末就成群结队来看我们的梨花,采摘梨果,挣得也比以前多了。”家住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村民张庭智说。近年来,临河区坚持“党建+林果+绿色发展”,通过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农技“土专家”队伍,依托梨果产业资源优势,发展赏花经济,把产业振兴作为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举措,开辟“林下生金、生态富民”新路子,抓住产业兴旺的核心竞争力,产业体系建设实现从散到聚、从有到优的转变,让果树成为果农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为富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以前听说过采摘园这个事情。我们的果子虽然好,但没有条件开设采摘园,果子收获后就拿到集镇去卖,价格不稳定还卖不完,现在村子建好了,来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有了搞采摘园的条件,就和老伴商量着开起来试试。”干召庙镇70岁的段生亮,多年来一直经营着这片果园,在谈到采摘园激动地说。作为丰富“果篮子”的主要产业,林果业全链条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临河区充分发挥红色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立足本地特色产业,设立林果产业专班,针对栽植、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召集农技“土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民主村党支部制定从栽培到采摘的全链条标准,通过注册“丑梨”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标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梨园总面积4342亩,其中红早酥梨680亩,绿早酥梨2901亩、苹果梨701亩,预计亩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举办梨花节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果园变景区,梨园已成为集观光采摘、果园文化于一体的主题特色乡村旅游景区,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让乡村振兴底气十足。从一朵花到农文旅深度融合,临河区在持续发力。干召庙镇党委在林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三分种七分管”“只种不管等于没种”的理念。随着民主村旅游业的发展,村民们在区委、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开起了农家乐,不少农户还把自家的果园变成了采摘园,提供游玩、采摘、农家乐一条龙服务,把一份收入变成两份收入,生活有了新的提高,农民奔向致富路的劲头更足了。“下一步,临河区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以‘红色党建’带动‘绿色发展’,将特色林果业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借力推进林果产业发展,以‘文化+旅游+特色林果种植’新模式促进农文旅融合,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也让老百姓收获了‘金山银山’。”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党支部书记张三明说。(任愿茹)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10/07 17:37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