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 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庭院经济典型案例 内蒙古农牧厅       近年来,八一乡联丰村以产业发展为抓手,把庭院经济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延续“示范带动、串点成线、全面推进”总体思路发展庭院经济,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规模发展格局。      经过多年探索,联丰村发展出“四位一体”(庭院居住、大棚生产、生态养殖、林果相依)融合的高质量庭院经济模式,全村461户农户参与到庭院经济发展当中,占比达全村农户(户籍人口623户1733人、常住人口462户1029人)的74%。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1610亩,果树82亩,年出栏猪羊家禽等10000多头只,全村户均年收入达1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682元,远超全国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和巴彦淖尔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6404元。党建统领,依据资源禀赋选产业。联丰村党支部立足当地优势,经过充分调研、系统谋划,利用联丰村设施农业起步早、配套全、规模大的优势,发展设施农业果蔬种植,选作庭院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向村民推广技术,争取补贴,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截至目前,联丰村设施已更新升级到第六代储热温室,累计建成设施农业温室大棚720栋,争取政府补贴近7000万元。能手带领,依托致富能人带产业。得益于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以前的村“两委”成员、党员、致富能手带头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先富带后富”,让更多的农户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增收致富。全程指导,提升服务保障护产业。由党支部联系,邀请专业农技人员不定期上门服务,组织培训,建立服务群,及时答疑解惑,有效解决农户发展庭院经济的“本领恐慌”。让农家“小庭院”成为持续增收的致富增收“大支柱”。      联丰村依托设施农业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畜牧养殖等庭院经济产业,以满足城乡居民“菜篮子”“肉盘子”“果园子”供应为主,形成了“居有小庭院,侧有蔬果棚,畜有养殖圈”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联丰村七组钟砚利家占地面积7.5亩,其中,温室占地面积1.7亩,养殖圈舍30平米。老钟家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庭院经济中的种植和养殖两个方面。在种植方面,老钟家温室每年种植两茬黄瓜,产量在10万斤左右,种植黄瓜收益达到12万元—15万元。除温室外,其21.5亩耕地通过流转土地收益21150元。在养殖方面,每年的收益在1万元左右。全部加起来,老钟家一年的收入在18万元左右,其中通过发展庭院经济获得的收入占到了88%。      随着参与农户的不断增加,庭院种植将不被群众看重的“方寸地”变成了“增收园”,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菜花等36种,叶类菜年产量1800吨,黄瓜年产量5200吨,主要销往山东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地区。发展庭院经济农户家庭年纯收入达12万—15万余元,远超全村平均人均纯收入,实现了“一亩‘院’胜过百亩田”,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联丰村以践行“千万工程”典型经验为载体,全面开展“十百千”创建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充分挖掘拓展“庭院”周边空闲地,补空植绿、见缝插绿,围绕乡村道路、田埂沟渠、农田林网,构建结构合理、科学配置的农村“庭院”绿化体系。同时,引导村民更新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养成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推动乡村从“一片美”到“处处美”,为农村文化、环境、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作者: 2024/04/02 10:11
  • 关于2024年度“全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拟推荐对象的公示 巴彦淖尔党建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勇担当争担当、敢作为善作为的良好氛围,根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关于开展2024年度“全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选树工作的有关要求,按照分配名额和推荐条件,经自下而上、层层推荐考察,充分听取基层单位和干部群众的意见,确定我市2024年度“全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拟推荐对象,现予以公示。公示时间:2024年3月23日至3月29日(5个工作日)。在此期间,如对拟推荐对象有异议,请向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反映。受理电话:0478—12380、0478—8655704特此公告。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员会组织部2024年3月22日2024年度“全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拟推荐对象名单(8名,按姓氏笔画排序)王继伟    临河区白脑包镇西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跃平    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忠厚堂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乌布和    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希热嘎查党支部书记、嘎查达杨   旭    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军    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柴振清    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永峰    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有利    杭锦后旗团结镇民治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供稿: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制作: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 作者: 2024/03/25 10:14
  • 【乡村振兴】一颗普通的黄柿子“红了” 内蒙古农牧厅入春以来,遍野农桑渐起,走进内蒙古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里,翠绿的枝叶下,一颗颗黄柿子挂满枝头,早春第一茬黄柿子已经悄然上市。成熟的黄柿子皮薄肉厚、沙甜可口(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从去年10月开始种植,一直到今年2月,种植的10个温室的黄柿子陆续上市。由于去年冬天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导致今年黄柿子特别甜,价格也比较理想,刚开始上市每斤最高能卖到14元,除了在本地市场销售,还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内蒙古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媒体部负责人沈鹏说。工作人员正在打包,准备将订单发走(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黄柿子是五原县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之一,优越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它颜色金黄、个大肉厚、含水量少、沙甜可口的独特品质。每年8月左右,是露天黄柿子的成熟期,而2月上市的温室黄柿子很好地弥补了早春市场的空白,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近年来,五原县把发展黄柿子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抓手,从黄柿子汁到黄柿子火锅底料、黄西红柿气泡水、黄西红柿丁等,不断拉长黄柿子产业链条,丰富黄柿子深加工产品品类。随着五原县黄柿子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一颗颗黄柿子不断地“走出”内蒙古,逐渐“红遍了”我国大江南北。黄柿子的成功“出圈”不仅证明了内蒙古农特产品的优秀,而且将内蒙古乡村振兴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网红主播在直播销售黄柿子汁、黄柿子火锅料(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在民隆公司的低温冷库里,记者看到一袋袋黄柿子冻果整齐地摆放着。“我们将完全熟透的鲜果最先送进零下35度的速冻库极速锁鲜,保持原有品质不变,然后存放于零下20度冷冻库存放,确保反季原料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内蒙古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小亮介绍说,像这样的冷库,共有16个,最高峰储存原料 4000 吨,每星期不断地运输至深圳、上海,杭州等合作企业,保证了黄柿子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工作人员介绍选品标准(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从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黄柿子各类产品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逐年扩大,销售方式也层出不穷,与时俱进。不论是加工生产黄柿子饮料、火锅底料,还是进行礼品销售、直播带货,众多的销售方式让五原黄柿子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黄柿子产业现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一产稳量提质,二产延链扩能,三产融合增效。黄柿子产业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也打响了咱们五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挖掘市场需求,进一步升级黄柿子产业,打造富硒、有机黄柿子产品,让黄柿子成为我们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亮丽名片。”刘小亮说。菜农将采摘好的黄柿子初选后运出销售(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截至目前,五原黄柿子年种植面积5000余亩,年总产量为2万吨,年产值达2亿元。五原县从事黄柿子产业的农户有3000余户,产业链从业人数超过10000余人,全产业链产值达5亿元,黄柿子产业已成为促农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源:央广网 作者: 2024/03/12 15:17
  • 精读丨巴彦淖尔:聚力产业兴旺 赋能乡村振兴 兴河套 巴彦淖尔:聚力产业兴旺 赋能乡村振兴□记者 黄景莲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市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地水种、粮肉奶”六个重点,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精准发力,持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聚力产业兴旺,赋能乡村振兴。保障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争取到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工程,全市各地按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键”,不断夯实乡村振兴“耕”基。2019年—2022年,我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32.19万亩,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渍降、土肥沃,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5%,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转后每亩收入提高500元以上,亩均节约成本90多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小田”变“大田”,促进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77.18万亩,流转土地农户数144463户,去年新增设施农业5.76万亩,累计建成25.0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让科技的“种子”更多在农田上“开花结果”,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去年,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3个,核心区面积约2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余万亩。园区内开展品种选育、高效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创新试验108项,开展小麦套种辣椒等技术模式示范45项,遴选推广新品种130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8项,园区产量预计提升5%,效益提升10%以上。水是农业的命脉,发展节水农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基本要求。去年以来,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基础,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蓄水保墒、深耕深松等节水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打好农业节水增效攻坚战,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大力推广引黄澄清滴灌、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机电井滴灌3种高效节水技术,新增水肥一体化124.19万亩,实现节水0.66亿立方米。通过建设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聚合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等措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目前,已建设7个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实现节水技术应用率100%,农业生产“四控”技术全覆盖。持续推进“十四五”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去年,项目批复投资4.75亿元,年内衬砌干渠、支渠106公里,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工程节水1.48亿立方米。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对全市2381个群管用水组织依法依规进行整改、撤销、重组,成立水务合作社358个,解决了过去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水费计收混乱、管理低效无序等问题。首批2761张《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灌溉用水证》正式颁发,河套灌区完成引黄用水确权工作。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深度节水控水工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引黄滴灌和低压管道灌溉,有效实现节水控水。种子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市持续聚焦种业“卡脖子”核心技术,集聚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强化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着力打好乡村振兴产业根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我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模式,加快推进现代种业“保、育、繁、推”全产业链发展,先后培育出“巴麦13号”“食葵SH363”“巴美肉羊”“华蒙多羔肉羊”等一批特色新品种。同时,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建成了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目前已集存2.75万份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种质资源、2.97万份土壤样品,并对黄柿子、灯笼红香瓜等地标性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在良种化水平提升方面,持续扩大小麦原良种、玉米杂交种等种子繁育基地面积,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3万亩以上。同时,继续建设6个“看禾选种”平台,计划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培育自治区级核心育种场5个以上。去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播种面积达到565.26万亩,粮食总产达到58.89亿斤,再创新高。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我市不断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我市还积极实施农业“四控”行动,提高粮食品质。在控肥增效方面,推广新型肥、配方肥 675.3 万亩,施用有机肥 474.1 万亩;在控药减害方面,推广绿色防控面积 657.24 万亩,统防统治面积 519.9 万亩;在控水降耗方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 108.19 万亩;在控膜提效方面,回收地膜 380 万亩、1.1 万吨。发展肉羊产业肉羊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是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我市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为推动肉羊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自治区科技厅和我市自2020年起,累计投入4300万元科技专项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11项“科技兴蒙”重点专项项目,支持开展区域性多羔肉羊新品系培育、肉羊精准养殖技术及配套设施设备的开发应用、肉羊精深加工等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并取得了包括华蒙肉羊新品种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作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能够四季均衡出栏的肉羊养殖与加工基地,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技术攻关,推进多羔肉羊品种选育提纯复壮、优秀种羊推广和种质资源创新,因地制宜确定肉羊主推品种、育种方向、养殖模式、疫病净化模式等,强化肉羊良种繁育,提高优质种羊供给数量。我市还实施肉羊产业倍增计划,引进培育草原鑫河、金草原、草原宏宝等龙头企业。出台“三羊”产业支持政策,鼓励开展羊皮、羊毛、羊血、羊胎盘、羊肠等副产品加工技术研发,生产蛋白肽、血红素、预制菜、休闲食品等产品,提高就地转化增值水平,2022年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82 亿元。  推动奶业振兴近年来,我市聚焦“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打出了一系列发展奶业的“组合拳”,全面推进奶业振兴,壮大“绿色奶罐”,助力奶农增收。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共布局了4个10万头奶牛产业园区,分别是磴口县圣牧高科有机奶业园区、杭锦后旗现代农业奶业振兴产业园区、乌兰布和蒙牛现代牧业产业园、前旗蒙牛集团现代有机高端奶产业园。截至目前,磴口县圣牧高科有机奶业园区已建成,完成投资42.5亿元,现有牧场16家,存栏奶牛7.97万头,日产原奶1215吨,是全球最大的有机奶源基地。在建的杭锦后旗现代农业奶业振兴产业园区、乌兰布和蒙牛现代牧业产业园、乌拉特前旗蒙牛集团现代有机高端奶产业园3个10万头奶牛产业园区已完成投资65.03亿元,累计入驻规模化牧场21家,进场奶牛10.54万头(杭锦后旗5.56万头、磴口县2.05万头、乌拉特前旗2.93万头),日产原奶1206吨。4个10万头奶牛产业园区全部建成后,园区入驻规模化牧场可达37家。在园区的带动下,目前,全市奶牛存栏达33.42万头,奶产量年累计达到134.95万吨。高质量奶源基地建设成果显著,已建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场118家,日产奶量达3500吨。农业农村部门生鲜乳抽检连续10年合格率为100%。2023年,全市奶牛养殖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83.48亿元,同比增长18.8%。图说农技专家田间解难题□通讯员 武加维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创建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科技小院,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助力地方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由中国农技协命名的科技小院15家、市级科技小院30家,累计引进农牧业领域70支专家团队、223名技术专家在各地开展科技服务,有效打通了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图为,3月1日,科技专家在五原县开展技术指导。看点今年我市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确定□记者 黄景莲近日,记者从市乡村振兴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将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工作主线,全力推进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和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振兴两大板块工作。在农业生产方面,围绕争当产得好、加得好、销得好的“三好生”要求,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力争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9亿斤以上。推动种业、奶业两大振兴,培育新品种10种以上,奶牛存栏量稳定在33万头以上。夯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设施农牧业发展三个基础,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85万亩,实施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50.2万亩,新建和改造提升设施农业5.5万亩以上。全链条推动农业生产实现改地增粮、节水增效、科技增产、规模增收、延链增值“五增”行动目标,同时持续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能力,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实施农牧民增收促进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两项行动,实现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全力推动三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前旗计划建设高质量玉米产业基地20万亩□记者 张杰今年,乌拉特前旗计划依托单产提升项目在全旗范围内建设高质量玉米产业基地20万亩。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园区规划提前到位。立足农业生产实际,乌拉特前旗提早谋划部署,迅速行动,统筹推进项目实施等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技术精准应用到位。以耐密品种、合理密植、群体质量调控为核心,通过配套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种子精准包衣、水肥按需精准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籽粒直收等关键技术,实现高产与高效相互协同的种植技术。科技培训及时到位。多次邀请中国农科院以及市级农技专家深入项目示范镇、村,围绕玉米单产提升关键技术、病虫害防控及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实施等开展专题培训。今年,共组织召开专题培训8场次,集中培训人员达500余人次。杭后创新地膜秸秆回收利用模式□记者 杨青今年,杭锦后旗创新地膜秸秆回收利用模式,实现变废为宝。据悉,今年,杭锦后旗创新工作方法,将废旧地膜、秸秆回收两项工作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支持+市场运作+农户参与”的模式,通过捆绑回收再利用的方式,开展废旧地膜和秸秆回收利用工作。今年,依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全旗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50万亩,地膜厚度为0.011毫米,在原有成分中增加茂金属、抗老化及拉力剂,地膜拉伸负荷、耐候性及抗老化性优于国标地膜,既便于回收又可二次利用。春播前、秋收后,建立残膜秸秆回收台账,明确堆放点,设立标识牌,将离田后的残膜+秸秆,集中转运到川能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最终转化为清洁电力能源,真正实现变废为宝、多方受益。西小召镇抢抓农时备春耕□记者 张杰近日,走进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各村,机器声轰鸣,农机手正驾驶着农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翻地、平地、深松等操作一气呵成,为春耕作着准备。为抢抓“农时”,不误“农事”,西小召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强化组织领导,立足“早”字,把春耕备耕列入当前重要工作日程,召开2024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研究部署春耕备耕和春灌准备工作,分析研判当前春耕备耕工作形势,压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方向、目标和任务,要求镇农科站做好技术服务和农资供应工作。同时,充分发挥镇、村、组三级网格体系作用,组织各包村领导干部、村干部加大对春灌的宣传引导工作力度,引导群众充分用好分凌水,将分凌防汛与高效灌溉相结合,做好春灌工作;做好片内灌溉渠道口闸维修、巡查清理等工作,确保输水渠道畅通;组织领导干部、“田秀才”“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各类农业扶持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和春季农作物田间管理相关知识,了解春耕备耕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引导群众合理有序做好春耕备耕和春灌准备工作,确保农户科学耕种、蓄力丰收。下一步,西小召镇将继续守好“三农”基本盘,立足该镇农业生产实际,积极服务春耕备耕,全力以赴护航农业生产安全,筑牢粮食安全基石。沙海镇推广土地种植新模式□通讯员 吕茹连日来,杭锦后旗沙海镇新红村党支部通过领办合作社,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协调作用,宣传推广“统种共富”政策,动员村民参与。村民参与积极性非常高,目前,已有新红村6个组、沙海村2个组共15000亩土地加入“统种共富”。今年以来,沙海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引擎,将党支部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发展产业的优势,切实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优势,积极推广“统种共富”农村土地种植新模式。沙海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按照试点先行、稳妥有序、分步推进的原则,今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计划打造新红村为“统种共富”试点村。新红村是典型的井灌农业区,也是沙海镇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2022年镇党委、政府充分考虑新红村立地条件,大力推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整治模式,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优势特色产业相融合,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通过整合耕地,配套建设桥、涵、路、闸、渠等,建设了一批道路畅通、田块规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农田,彻底改变了原有小块、零散、效益低的种植方式,确保建设农田达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标准,为实施“统种共富”提供了基础条件。下一步,沙海镇将继续把深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抓好“统种共富”试点工作,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推进乡村振兴。动态临河区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记者 张敏近日,临河区农牧局组织召开全市创建整建制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市培训会,邀请了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克如教授进行现场授课。市农牧局、临河区农牧局及临河区部分经营主体、种植大户等150余人参加培训。据悉,今年我市将继续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部署要求,抓好大面积单产提升这个头号工程,积极创建整建制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市,核心示范面积达60万亩以上,亩均增产达150公斤;“吨粮田”推广区面积达200万亩以上,亩均增产达100 公斤,多增产5.8亿斤。去年入冬以来,临河区农牧局制定并印发了冬季农民培训方案,针对2024年计划实施的粮食作物单产提升整县制推进工作,从种植技术、机械使用、田间管理、地力提升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规程,培训主要聚焦玉米密植精准调水肥一体化技术,围绕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综合配套技术要点作全面讲解,让广大农户对粮食作物单产提升种植技术有新的认知,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 2024/03/07 16:29
  • 【乡村振兴】大棚里忙出“幸福年” 奏响新春“致富曲” 内蒙古农牧厅       一年春作首,万事行为先。正月初八,三道桥镇集中精力拼经济的火热气息扑面而来,全镇上下迅速从浓浓的年味中“淡”下来,以“慢不得”的紧迫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收心凝神,投入到农业大棚生产中。      走进三道桥镇和平村西甜瓜产业园,大棚内都是忙碌的身影,农民们正在清棚,把棚内干枯的秧苗、杂草等全部清理干净,为租赁后的种植做了充足的准备。西甜瓜产业园是三道桥镇“领航共富”示范园,也是村社联办集体经济项目,同时是杭锦后旗西甜瓜科技小院成果转化基地,目前已全部建成并在今日举行了三道桥镇设施大棚租赁签约仪式。      随后,记者走入三道桥镇顺利村设施农业产业园,春节期间不停工、不停产,农民们忙生产、赶订单。温室大棚内,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一个个如同小红灯笼似的柿子点缀在枝丫其间,棚内利用纳米膜水袋加石墨烯技术吸热太阳能,实现“零电零碳”运行,使种植的西红柿,厚皮耐运、个大色满、口感沙甜,每棚一年可实现两茬2.5万斤的高效种植,年产值60余万元,全额全量订单销售周边各大商超。      杭锦后旗米仓宏农牧专业合作社技术员王智恒:“我家的大棚从品种、技术、设施上做出了改变,种出来的柿子形状好、口味甜,十分受消费者欢迎,春节期间销量也源源不断。”      产业兴,农民富。近年来,三道桥镇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在“时间差”“季节差”上做文章,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上谋突破,立足资源禀赋,充分释放棚菜种植产业发展潜力。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加快实现。如今,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成为广大农村群众致富的“聚宝盆”,把美好的生活演绎得红红火火,过上了“四季数钱”的好日子,奏响了新春的“致富曲”。来源:您好杭后 作者: 2024/02/20 10:10
  • 如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权威解读来了! 农业科技报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主题,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守牢“三农”基本盘?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应从何处发力?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今年重点任务是什么?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怎样拓宽?围绕热点问题,本报记者约请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进行解读。做好“两个确保”  守牢“三农”基本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不容有任何闪失。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把底线守住,基本盘不能出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做好“两个确保”,进行了针对性部署。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2023年,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影响,全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高基数上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连续两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重点是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稳面积,就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关键是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一方面,通过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让农民种粮有钱挣。另一方面,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让地方抓粮有动力。增单产,就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这方面潜力还很大。要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粮食产能迈上新台阶。也要看到,“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强“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确保量足价稳。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从数量看,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第三年净增加,完成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611万亩;从质量看,我国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任重道远。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调“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要保数量,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用“长牙齿”的硬措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要提质量,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提升耕地质量,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同时,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要管用途,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占用农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持续整治“大棚房”。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2023年以来,各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目标,必须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要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进一步提升防止返贫监测精准性、帮扶实效性。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按规定及时落实医疗保障和救助政策。要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让留在当地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产业支撑,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有稳定的就业岗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要落实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支持政策,在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努力增强“造血”能力,更多依靠自己努力富裕起来。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要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推动建立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统筹“三个提升”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个提升”作出系统部署,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做好“土特产”文章,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些年,各地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另一方面,乡村产业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全面部署。发展乡村产业,关键是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抓好搞活农村流通,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抓好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统筹用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推动政策集成、要素集合、服务集中,提高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通过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乡村产业根本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要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这些年,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截至去年底,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3%,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绝大多数村庄实现干净整洁有序。村级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农村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然而,整体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必须瞄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如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作了部署。加强规划引领。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分类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不要盲目追求规划全覆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产业、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农村供水、道路、能源、信息和住房安全等建设,抓紧补上短板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上,回应群众关切。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治理有效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导向,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能力,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推动基层减负赋能,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治理效能。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进一步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建设平安乡村。推进“两个强化” 激发农村潜能和活力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两个强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动力、添活力。科技强支撑,改革增动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短板农机装备取得突破,现代农业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与此同时,面对各类风险挑战,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出具体部署,从战略布局、种业振兴再到农机装备、农技推广,都列出了详细的任务清单。比如,在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上,提出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等。一系列举措将持续推进种业创新攻关,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根基。好技术要让农民用得上、得实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要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使用、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改革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强化农村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今年将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探索具体操作办法,为全国面上开展打好基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方向,各地要适应发展趋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同时,必须坚守农村改革底线,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改革破题,让“人地钱”等资源要素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强化乡村全面振兴要素保障,提出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在人才方面,提出实施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等。在用地方面,提出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在投入方面,提出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目标任务相适应。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6%。同时也要看到,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目的就是巩固农民持续增收势头,促进共同富裕。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产业经营增收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经营项目,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导向,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头大头,要做好农民工稳岗就业。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就业。此外,要拓展转移性收入,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抓落实的行动优势,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明确主攻方向,扎实组织推动。要推动各级党政“一把手”把责任真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特别是发挥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作用,真正把“三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体现出来。要注重发挥督查考核“指挥棒”作用,既要突出实绩实效,推动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能整合的整合、能简化的简化,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又要通过督查考核推动真抓实干。我国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发展水平、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要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真正惠民生、暖民心,让广大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24/02/07 16:47
  • 【乡村振兴】五原县:资金支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内蒙古农牧厅 2023年,五原县加大对农林水事务资金的支持力度,全年支出12.11亿元,同比增长71.59%,支出总量居八项民生支出首位。充足的资金支持,让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底气十足。2023年,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设施农业高效种植园区的2500亩滴灌小麦喜获丰收。塔尔湖镇继光村提前谋划,以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为基础,号召党员干部带头流转土地,带动村内的32户村民进行规模化种植“永良四号”滴灌小麦。继光村党支部书记高永峰介绍说:“2023年,全县大力推广节水农业,继光村2000多亩滴灌小麦的管道从项目申请到项目开工建设再到小麦种植仅仅用了20天时间。改造后,每亩最高产量达到了1230斤。合作社也种植了1300亩小麦,年底收益达到了138万元,有效保障了粮食安全,促进了农民增收。"项目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引擎”,资金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2023年,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加大了项目资金的申请力度和项目工程的建设进度,先后投入1740万元,砌农渠、建机井、改闸口、铺管网,为农业种植、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让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科技化等新技术得以推广、运用,也让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五原县塔尔湖镇继光村只是五原县资金支持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23年,五原县积极争取上级农林水项目资金10.21亿元,较上年5.76亿元增长4.45亿元,同比增长率为77.26%,有力地保障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五原县财政副局长周国强表示,五原县财政局2023年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整合可用财力,保障涉农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专户管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玉米、大豆、马铃薯生产者补贴资金确保专款专用。集中财力全额兑现拨付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等补贴补助资金,确保中央重大涉农项目落地落实。来源:五原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2024/02/04 16:56
  • 临河区双河镇临铁村集体经济发展  内蒙古农牧厅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临铁村位于包兰、临策铁路和总干渠南,西邻金川和先锋两座大桥,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的生态优势、旅游优势和区位优势。临铁村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常住人口726户2297人,耕地面积3044亩。村党支部下设7个党小组,现有党员47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村民代表45人。临铁村在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稳步增长。      积极盘活集体资源。一是乡镇定方向。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谋划部署,多次组织镇村集体经济座谈会和现场观摩交流,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拓宽干部视野,提高引领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为全镇各村协同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和环境,保障持续推进集体经济工作。二是支部抓落实。 临铁村发挥支部、能人、政策带动作用,立足特色、用好资源,把“土地资源”变成了群众致富的“金疙瘩”,让产业发展效益惠及更多群众。三是行动出成效。支部以“富民党组织”为抓手,自2019年开始,不断探索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临河铁村地处近郊,地少人多,前些年盖起的100多栋温室,一直效益不高。临铁村利用100栋闲置温室大棚为基础,把四组原有的温室大棚加以规划、设计和调整,打造农、文、旅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采摘园。为切实提高温室大棚的经济效益,聘请高级农艺师全程指导,种植以采摘草莓、白莲脆、灯笼红、羊角蜜、七彩柿子、油桃、樱桃、李子、葡萄、博洋九等10余种新鲜时令果蔬,实现可四季采摘。当年每栋温室效益达8万元。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温室收入的基础上,2022年又引进了高效灵芝和无花果等特色种植,当年每栋温室效益达到12万元,形成了“一村一品N特色,产业强村花满园”的局面。临铁村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5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达到28万元以上。该村不仅盘活了原有的100多栋温室,还带动其他村民新建了30多栋,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      支部领办合作社、群众得实惠。2023年,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村民麦后复种燕麦草,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社中,由合作社统一收割、耕种、管理、销售、分红。现场签订麦后复种燕麦草订单186份,预计村民分红达210万元,村集体上半年收入达到23万元,为生态宜居、产业发展、公益事业等注入新动能。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片区经济。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临铁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打造生产、加工、流通、服务产业全链条。与本地龙头企业合作经营,在合作中实现农民得实惠、村集体见收益的共赢,并立足区域农业优势和特色,释放活力,挖掘潜力,主导片区规模化特色产业,为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2019年创新建立了600余平米集腌制、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田禾园酱菜厂,并与村民签订了蔓菁、芥菜、萝卜等酱菜原料订单,村民当年增收80万元。2021年争取上级财政资金125万元 ,企业投资95万元,扩建近800平米酱菜厂厂房(分拣、清洗、腌制、包装、产品展示等区域),11月底正式投入运营。当年通过国际标准的SC认证,品种有腌制酸黄瓜、小乳瓜、蹦蹦菜、洋姜、糖醋蒜、芥菜、蔓菁等10多个品种。       加强品牌化经营,扩宽销售渠道。村党支部一直以“富民党组织”为抓手,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巴市第一个网红支部书记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对酱菜厂的产品进行宣传和带货直播,粉丝量达9000人,浏览量高达60万次,获赞量达4.5万赞, 用平实的语言与镜头,拓宽了酱菜和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让“河套硬一盘,下饭又解馋”的巴市特产酸黄瓜走出内蒙古,飞到“北上广”。2020年成功注册成功了属于自己的“彭记田禾园”商标。      做好收益分配,发展实惠两不误。临铁村将经营收益经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公开进行分配。收益分配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将村集体可分配收益资金50%用于做好困难党员群众扶贫帮困、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等公益事业。二是将可分配收益资金25%用于正常生产运营维护、扩大再生产等,特别是对党员群众广泛参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优先列支,保证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三是将可分配收益资金25%用于补充村级组织和合作社运转经费。 作者: 2024/01/30 11:04
  •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做到“三个提升” 是说新语 求是网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把全域无垃圾治理和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全民参与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图为2021年8月24日,丹霞山下的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梨园新村。 人民图片 王将/摄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这些年,各地在发展乡村产业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规模小、主体弱、链条短、同质化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抓好乡村产业,关键是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高质量发展农村流通,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极。建好平台载体。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各类平台载体建设,集成政策、集合要素、集中服务,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着重提高区域内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通过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完善利益联结。发展乡村产业根本要让农民增收致富,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要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让广大农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加强资本下乡全过程监管,有效防范和纠正投资经营中的不当行为。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这些年,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要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加强乡村规划引领。重点是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编制村庄规划要注重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执行约束力,确保真正有需要、能落地、真管用,不能为编而编,防止规划变成“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乡村建设要注意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不能盲目照搬城镇建设的模式,把乡风乡韵搞没了。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推动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不断擦亮乡村绿色本底。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现阶段,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仍是大趋势,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强支部。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健全选育管用机制,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健全基层职责清单和事务清单,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只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凝聚力提高了,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才能更加坚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才更有保证。抓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围绕提升治理效能,进一步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尽可能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树新风。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优质文化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增加有效服务供给。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详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文章《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来源:求是网 作者: 2024/01/25 10:24
  • 临河区2024年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这样干→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作者: 2024/01/19 09:53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