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 【人民日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乡村振兴党旗红 增收路上有保障 临河党建麦苗翻滚,菜花摇曳。走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田间地头,一眼望去风吹麦苗碧波荡漾,连片的麦田随风摇曳,长势喜人,这是乡村振兴在河套大地的答卷。近年来,临河区狼山镇坚持党建引领,依托“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引导广大农户流转土地,运用先进农业机械生产装备,改善小麦种植技术,推广巴麦13号品种,合作社集中连片种植小麦1000多亩,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企合作、群众共赢的小麦种植新路子。“现在种小麦可是省事了,签好订单,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技术特派员在播种前都会下乡进行专业化指导,每亩地成本470元左右,亩均产量1100斤上下,按照1.8元的价格签单,加上政府给的种粮补贴,亩均纯收入在2000元左右,现在农民稳产增收有保障。”狼山镇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刚介绍道。临河区狼山镇以“一镇一品”为导向,以四控行动、耕地质量提升、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龙头企业带动、订单生产为动力,以农作物增产增收为主要示范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典型示范,辐射带动的方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依托现代农业发展,集中连片建设小麦两改三配套绿色高产栽培等科技示范园区。重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肥料,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达到农企双赢。“播种完要注意土壤墒情、气温等方面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在狼山镇光明村小麦试验示范田里,临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何忠萍正详细介绍小麦种植技术,同时耐心解答农户提出的疑问,为小麦生长全周期管理打下基础。“专家说播种完要注意土壤墒情、气温等方面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现在种小麦政策好还有补贴,别看我年龄小,但种地我可是一把好手,争取好好管理麦田,今年有个好收成。”小麦种植户杨文华高兴地说道。连日来,在狼山镇光明村万亩优质小麦基地,临河区农技推广中心的农技专家团队隔几天就会到这里与种植户交流经验,全程跟踪指导小麦从整地、施肥、播种一整套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临河区狼山镇积极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深入各村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引导农户学习新型种植技术,降低种植风险,切实打好农业生产安全基础,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按下“快进键”。今年以来,狼山镇共开展农技培训9场次,培训农户700余人,解决各类农技问题23个。“今后,狼山镇将坚持以‘一镇一品’为导向,把农作物增产增收作为主要示范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践行‘党建引领、产业强基’的发展思路,以实干促发展、以实抓促振兴。”狼山镇党委书记刘继忠说道。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作者: 2024/06/07 16:39
  • 五原县:“微治理”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巴彦淖尔党建 党员先锋队冲在前做表率近年来,五原县坚持顺民意、借民力、用民智,推行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小组网格化“微治理”模式,促使农民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自己“说事、议事、办事”,为健全乡村治理新模式、重构乡村社会新秩序、满足乡村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探索出了有效路径。引领产业兴旺近日,笔者来到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村口龙门架上“神奇不老种 珍品灯笼红”几个字直映眼帘,村道旁的白色大棚集中连片、整齐划一。走进种植户张美珍的香瓜大棚,满眼翠绿,碧绿滚圆的“灯笼红”香瓜在一人多高的秧丛中探着“脑袋”,采摘、分拣、装箱……张美珍忙得不亦乐乎。“像这样的大棚,我家有十六七个,去年卖了将近100万斤,一个大棚收入近10万元,今年干劲儿更足了。”已经种植了十几年灯笼红香瓜的张美珍,是新丰村有名的香瓜种植带头人。灯笼红香瓜口感香甜,因其外观似小灯笼而得名,是近年来五原县的明星农产品。“我们这儿地表土层为壤质灌溉层,含钾量高,对糖和淀粉的积累非常有利,比较适合香瓜的生长。但过去村民不了解市场情况,不愿意流转土地,建的大棚不成规模。”新丰村党支部书记赵海龙介绍,“网格员发挥了大作用。为了更好发展特色产业,村网格员充分发挥熟悉村情的优势,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讲解分析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引导村民自愿参与到土地流转工作中,大棚种植这才逐渐形成规模。”如今,灯笼红香瓜种植形式不断优化,已经成为新丰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除了解答种植时的技术问题,我还通过多年积累的销售途径,解决周边村民销售难的问题,平均每年能帮村民销售100万斤香瓜。”不仅是香瓜种植带头人,张美珍还是“灯笼红”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新丰村村民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成立了“灯笼红”“搭把手”“公道人”“好习惯”4支志愿服务队。其中“灯笼红”志愿服务队由种植养殖能手组成,主要围绕灯笼红香瓜种植,开展种植技术指导、销售市场拓展、帮助无劳动能力农户共同发展设施农业等志愿服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80后返乡创业青年菅清元是新丰村的种植大户,也是“搭把手”志愿服务队的一员。2021年,他在建自己的22座大棚的同时,还以“强带弱”的方式帮助10余户劳动能力弱的农户建了46座大棚,并对这68座大棚的搭棚、育苗、施肥、铺膜等进行统一全过程管理。新丰村通过网格员、志愿服务队等乡村治理“微力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五原县积极探索实践乡村治理有效路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助力乡村治理近年来,五原县创新方式开展乡村治理,按照“划片定责”原则,以10~15户划分为一个网格为标准,完善细化1475个网格,出台“网格化+微治理”22条具体措施,规范设置网格1482个,配强网格员1482名,组建村民理事会、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红白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红袖标”治安联防队、法治宣传小组等“微组织”2055个,实现乡村治理网格设置、人员配备、待遇保障、责任落实、实体运行“五个到位”。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构建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小组网格化“微治理”模式,是五原县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在复兴镇永丰村,“微治理”发挥了大作用。2023年,一些村民因土地边界不清的问题产生了纠纷。村党支部带领“委员小三长”(乡镇政法委员、派出所所长、法庭庭长、司法所长)在充分了解各方意愿后,前往现场进行实地勘察,逐步厘清了相关情况,高效化解了矛盾纠纷。这主要基于复兴镇依托“网格化+微治理”模式创新的土地纠纷化解工作法,从而全面提升了土地纠纷多元化解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这一方法也荣获“全区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一张“网”,覆盖村民大事小情;众多“格”,消除管理服务死角盲区。为了进一步提升“微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2023年11月,以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支撑,五原县进一步打造了集宣传、教育、公开于一体的智能化乡村治理平台,不仅可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为农户提供农业管理、农产品销售、气象信息展示等各类服务,推动服务由“分散服务”向“一站式服务”转变。如何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抓党建促振兴能力和水平?五原县以乡镇为单位举办村党支部书记“大比武”,培育“最强党支部”、示范基地,培养储备村后备干部353人。创新培训机制,变集中式、大班制教学为送教下乡、分期轮训,结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主题培训,轮训农村党员7000余人。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基层党组织“五星战报”、党员分类量化等考评,党员群众教育管理成效持续凸显。促进乡风文明得益于“微治理”,当地乡风民风更加淳朴。在天吉泰镇毛家桥村的积分兑换超市,牙膏、毛巾、被子、洗衣机等贴近村民生产生活的商品按照积分价格“明码标分”,方便村民进行兑换选择。“评上‘美丽庭院’‘干净人家’等称号都有积分,落实移风易俗也有积分,能得积分的项目不少呢!”毛家桥村党支部书记朱如林告诉笔者,可别小瞧一袋牙膏、一个围裙这些普通的生活用品,对村民而言意义非凡。在天吉泰镇,各村通过诚信村民积分管理、道德评议激励、设立诚信榜等举措,激励村民遵规守约,如今争做好事的风尚在各村逐渐形成。2021年,天吉泰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村民们比学赶超,都想赚更多的积分。”复兴镇永丰村党支部书记李小四对于积分制带来的变化感慨颇多:“村里的史永福夫妇,已经年近70了,但只要有闲暇时间,他们就会拿上塑料袋和扫帚,骑着小三轮车,沿着村道拾捡、打扫垃圾。”近年来,五原县各村组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选树活动,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同时,依托“北疆先锋大讲堂”“村村响”、流动党校等载体,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探索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制度,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评选国家级文明村镇1个、区级14个,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70%以上。“现在真是弄好啦,回来家乡我都找不到自己原来的家在哪儿了!”移居外乡多年的复兴镇永丰村村民樊金叶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看到自己的家乡变得这么美,就把远在乌海、包头等地的“老姐妹儿”带回家乡聚会,“炫耀”家乡近年来的巨变。让乡村治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乡风文明有“镜子”可照、有“标杆”可比。五原县全面推行以网格化为架构、“微治理”为手段的乡村治理路子,把党的基层工作实实在在延伸至“神经末梢”,着力解决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村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增添了新活力。(吕亚娟 王婷)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4/05/30 10:39
  • “统种共富”带动巴彦淖尔农牧民增收致富 内蒙古农牧厅 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村民王润喜家有100多亩耕地。今年,他将部分土地全权交给村里经营,自己不用出一分钱和一份力,收入还比往年高。他高兴地说:“‘统种共富’模式种植西瓜每亩地纯收入预计能达到2000多元,自己还什么也不用管,就等着在家收钱了。”西瓜苗移栽王润喜所说的“统种共富”模式,指的是村民自愿以土地入股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合作社进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收益由村民按比例分红的新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马卜子村有71400亩耕地,过去土地较为零散,耕作费时费力,许多村民就把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但收入有限。为彻底打破种植户各自为战、产业形不成规模、技术落后、成本高的局面,2022年,马卜子村在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引领下,以生产经营经验丰富的云顺丰合作社为领办,开始尝试“统种共富”模式,鼓励合作社承包农民入股土地,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原则,对村里2000多亩耕地进行合作化经营,当年人均分红1500元,比农户自己耕种增收200元左右。“我入股了120亩地,去年分了34万元。”尝到“统种共富”甜头的村民李强说。“我们统一耕种、统一管理。收益是按土地入股比例,按净利润分配,大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劳动力的村民还可以来合作社务工,按当时市场劳动力用工标准赚取劳动服务费,这又是一份收入,实现了稳定增收。”马卜子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慧说,从2022年亩均纯收入1500元到2023年亩均纯收入将近3000元,“统种共富”模式得到了更多村民的认可。今年,村里有46户村民的近8000亩土地入股集体化经营。“去年,村里还利用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配备了滴灌等设施,通过进一步节水、节肥,有效降低了成本。在‘统种共富’模式下,有华南农大等多所农业大学的技师及我们当地农牧部门的农技人员跟踪服务指导。我们还有自己的农机服务团队进行耕、种、防、收作业,保证了稳产增收。”张慧说。今年,杭锦后旗沙海镇也发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优势,积极推广“统种共富”模式,按照试点先行、稳妥有序、分步推进的原则,计划打造新红村为“统种共富”试点村。新红村是典型的井灌农业区,也是沙海镇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2022年,镇党委、政府充分考虑新红村立地条件,大力推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整治模式,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相融合,进一步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通过整合耕地,配套建设桥、涵、路、闸、渠等,建设了一批道路畅通、田块规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农田,为实施“统种共富”提供了基础条件。新红村党支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发挥村集体的组织协调作用,宣传推广“统种共富”模式,动员村民参与。目前,沙海镇农民参与“统种共富”积极性非常高,已有新红村6个组、沙海村2个组共15000亩土地加入。近年来,我市通过推广“统种共富”新型土地合作经营模式,让土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带动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有效促进了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今年,我市继续发挥村集体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同时,积极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实施“统种共富”提供基础条件,实行“统种共富”的村组土地集中程度达到80%。“今年,我们在全市范围选取10个嘎查村推广‘统种共富’模式,进一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高效利用,让农牧民实现打工和土地收入‘双收益’。”市农牧局合作经济指导科科长特日格勒说。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4/05/30 09:59
  • 乡村振兴书记谈 内蒙古农牧厅转劣为优 以小博大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委书记 王银保乌拉特后旗自然格局为“南粮北牧中矿山”,虽然地大物博但农业体量小、牧业分散粗放,传统农牧业“小、散、乱、弱”。乌拉特后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大破大立、化零为整,以现代设施农牧业建设为支撑,以农企利益联结为抓手,锚定“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农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全区乡村振兴示范旗。一、以“四个抓好”,绘就产业“新丰景”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乌拉特后旗以集中土地流转、托管为基础,种高端、卖高端、走好高端路线。一是抓好“三个全覆盖”。积极整合资源项目,2024年春季,对剩余的13.3万亩耕地全部进行高标准整治,对21.37万亩耕地全部进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同时按照“围绕订单做企业、围绕企业做订单”的思路,在保障10万亩粮食任务的前提下,依托现有大型工业企业等,形成11万亩粮食订单、6万亩麒麟西瓜订单、3.5万亩露天经济作物订单。通过耕地高标准整治、水肥一体化、农产品订单3个“全覆盖”,闯出一条项目整合、连片示范、农民增收的发展新路子。二是抓好园区示范带动。整合资源,新建国际农博园、乌盖万头肉牛等22个农企利益联结示范园区,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引领、农牧民收益的发展格局。全旗61家农牧企业与10441户29097名农牧民全部建立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正在规划农业产业园区,进驻企业首先具备农企利益联结的条件,更多让利给农牧民,促进农业晋位升级,带动增收致富。三是抓好本土品牌建设。扶持壮大英格苏、大山、金草原等龙头企业,出台鼓励政策促进家庭经济、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协同发展,在全区乃至全国打响“乌后麒麟西瓜”“英格苏驼奶”“乌盖蒙餐”品牌。四是抓好托管托养。山后牧区加快“稳驼控牛、减羊马驴”集群发展,建设24个托养所,通过采用集中舍饲,规模化养殖的运行模式,有效解决了草场承载过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供需不平衡矛盾,促进草场植被、牲畜均衡恢复发展。二、以“两个全面提升”,塑造乡村“新颜值”乌拉特后旗紧紧抓住自治区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的意见政策契机,用活用好《自治区促进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条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夯实农牧区发展基础。一是全面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在阴山北麓实施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政府搭台出政策、牧民参与得利益,种植梭梭林19.5万亩、接种肉苁蓉7.5万亩;在阴山山脉持续推进15个露天矿山整治;在阴山南麓清迁乱埋乱葬15303座完成92%,投资6760万元的生态陵园建成,列入“国家殡葬改革试点地区”,疏堵结合,重现草原本色。“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推进国道331、335通道绿化,开展植树造林全民“大会战”。修订《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重新划分集中连片禁牧区、草畜平衡区,坚决做到“禁牧区封围不放牧、平衡区管理不过牧”,确保国家政策真正落地落实。二是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厕改“三率”百分百,清洁取暖改造三年任务一年完,新建21座通信基站,新建55公里通村公路,50个嘎查村全部实现通电。2024年要实施行政村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工程,积极争取牧户饮水一体化、应急供水和水质提升项目,完成589户偏远农牧户新能源供电系统升级工程,积极争取边境地区道路改造、升级和连通项目,力争再新建24个基站,进一步织密牧区水、电、路、厕、网、讯6项基础设施覆盖网。三、以“三个强化”,凝聚基层“新合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推动基层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乌拉特后旗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强化干部激励担当。在全市率先并连续两年开展苏木镇、嘎查村、社区书记大比武,2023年2名优秀代表在全市擂台比武斩获第一名和第二名。连续两年开展百名先进评选,符合条件的提拔晋升了89%。持续开展“双百工程”,提标嘎查村“两委”、村民小组长待遇报酬,全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持续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营造“比学赶帮超”良好氛围。二是强化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农业产业园区,进驻企业首先具备农企利益联结的条件,更多让利给农牧民,促进农业晋位升级,带动增收致富。50个嘎查村集体经济总收入4066万元,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其中100 万元以上12个,600万元以上2个。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要增长10%以上。三是强化基层治理。擦亮边疆党建“六个一”品牌,配齐11辆兴边爱民直通车为1个营3个连和6225名边民做好免费代购服务,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促使“移风易俗、节俭养德”的文明氛围良好形成。全面推行“宝音一线工作法”,出台《信访考核评价八条措施》,深化积案化解,全面开展无访镇、村、组创建,创成“全国信访工作示范旗”。 作者: 2024/05/30 09:59
  • 科技服务下沉基层 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内蒙古 5月25日,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于潍带领由农业、医学领域12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自治区科普小分队,开展“科技助力 乡村振兴”科普小分队乌海行活动,调研乌海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入海勃湾区团结新村部分采摘户、种植户,针对当前农业生产把脉问诊、答疑释惑,赴海勃湾区滨河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全方位提供科技服务。农技专家一行人,来到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绿色采摘示范户贾玉峰家温室大棚内,在这里,他们对桃树种植技术展开了实地指导。贾玉峰向专家询问油蟠桃裂果原因,专家们从适合当地温室大棚内栽培的优质桃品种入手,从气候条件、温度管理、光照状况、桃果实病害等多方面分析原因并给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并对桃树高效栽培技术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悉心指导如何掌握种植技术,提高种植收益。“老乡们纷纷加我微信,让我感到自己备受需要,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与这些农民是息息相关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李正男说,“许多农民常常因为一些种植技术问题而让一年的辛苦付出付诸东流,当我向他们提供解决办法,看到他们欣喜若狂的表情,我内心涌起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基层需要我们的科技力量,农业发展更需要先进科学技术。”团结新村郭永霞因草莓番茄裂果、黄瓜霜霉病而愁眉不展,她把农技专家们请到自家种植大棚,请教怎么选购草莓番茄优质品种、询问草莓番茄的亩产情况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科学的水肥管理、病虫害控制等多个问题。专家们也耐心细致的一一解答,讲解栽种、疏苗定苗、施肥等知识。内蒙古农科院副研究员高婧说,“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实地指导,农业技术才能真正体现价值,群众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技术服务就到哪里。”“及时把急需的实用技术送到家门口,对我们种植户来说帮助特别大,我们不仅学会了科学种植技术,还了解到一些适应本土的新品种,掌握了最新的市场走向,收获不少。”郭永霞信心满满地说。科普小分队下基层把技术留在田间,帮助种植户科学种植果蔬,助力增产增收,让他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科技服务既要服务产业创新发展,也要服务民生基本需求。海勃湾区滨河社区居委会迎来内蒙古第四医院和内蒙古医科大学专家组,专家们为辖区居民展开一对一式贴心的医疗诊断服务,向群众普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心脑血管、慢性胃炎等多项常见病的预防及治疗知识,指引群众合理健康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自查,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专家们还为社区居民提出的疾病问题一一作答,耐心指导他们规范用药,并对体检中发现的健康问题,提出诊疗意见和建议,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科普小分队乌海行”活动作为2024年内蒙古科技活动周的一项标志性活动,旨在通过组织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深入到田间地头、社区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更多科技服务资源下沉,有效破解基层难题,让科技服务范围更广、惠及群众更多,以科技服务基层为抓手,推动旗县区科普工作提质增效,将创新要素注入农村基层,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科普力量。(来源:自治区科技厅政策法规处) 作者: 2024/05/27 16:38
  • 临河区:育好“振兴苗”丰富“菜篮子”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眼下正是大田蔬菜苗移植的关键时节,在八一乡金苗苗育苗车间,一盘盘蔬菜苗长势旺盛,工人正有条不紊的计数、装车、转运,将蔬菜苗送到种植户手中。“菜篮子”虽小,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为此,临河区提前谋划,大力发展蔬菜育苗产业,形成“育苗、生产、销售”链条式产销模式,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增加“菜篮子”产品供给,鼓起农民“钱袋子”。“近些年,我们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蔬菜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育,通过‘订单育苗’的方式,推进育苗的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让大棚育苗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八一乡联丰村党支部书记柴振清介绍。目前,联丰村共有大棚700多栋,用来育苗的有400栋,每栋大棚能育苗6000至10000盘,2023年每棚纯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今年联丰村主要培育番茄苗、青椒苗、辣椒苗等品种,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聘请农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给秧苗的质量“上保险”,让周边村民吃上了“定心丸”。在白脑包镇西海村五组赵刚家的辣椒田,一株株绿油油的辣椒苗随风摇曳,长势喜人。“我们家移苗种植已经十几年了,和过去点籽种植相比真的是省时又省力,不仅辣椒能提前上市,而且一亩地可以节省人工费用300元,收益增加2000元左右。”赵刚告诉记者,“我今年种的30亩辣椒3天就全部移植完了。现在购买苗子也挺方便的,开春提前预订种苗,到节令了人家就给送过来,并且种植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打电话咨询,买的很放心。”近年来,临河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夯实产业基础,通过穴盘基质育苗、大棚集约化育苗等多种集约化、标准化的育苗技术,提升蔬菜种苗的有效供给能力。2024年临河区新增设施农业育苗面积0.17万亩,建设生产能力1亿株以上的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2个,500亩以上设施种植标准化示范园区2个。当前,设施农业已开工建设865亩,形成了联丰村、德顺禾农民专业合作社、金伯利3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和鲜农园区、联丰村2个年育苗能力达到1亿株以上的园区,实现了年育各类瓜果蔬菜苗47058万株,目前苗木已全部出苗。 作者: 2024/05/22 17:59
  • 乌拉特前旗:“小酸枣”做成“大产业”  乌拉特前旗政府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积极引导企业发展特色经济林,让绿地生金。几年来,内蒙古天衡制药有限公司在当地打造出万亩酸枣经济林,从优质种质资源选育到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再到产销加一体化发展,让小酸枣走出乌拉特前旗,成为真正的大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这几天,在大佘太镇天衡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忙着在大田里种酸枣种子,插孔、投籽、埋土,大家配合默契、干劲十足。基地负责人刘伟介绍,乌拉特前旗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土壤肥沃,非常适宜酸枣生长。大田覆膜育苗长出的酸枣苗也更加健壮,出苗后采用营养杯进行移苗,不受季节限制、根系不易受损,移栽成活率高、生长周期短、产量也可以从以前60%的产果率提升到现在的90%,盛果期每亩效益能达到3万块钱左右。“我们实施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式酸枣种植模式,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全程指导到订单回收。同时,在这个地方建了一个趁鲜加工厂,进行产地粗加工。现在酸枣原料是供不应求的。” 刘伟说。小小酸枣,浑身是宝,食用可饱腹养身,产业可富民强村、种植可修复生态。酸枣仁具有安神补脑的药用价值,酸枣树根系发达,生长能力强,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优质树种,有良好的生态防护作用。“我们在乌拉特前旗大佘太、明安、小佘太已经种植了1万亩的酸枣林,种酸枣对于我们当地的百姓增收以及三北防护林,治沙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现在带动周边农牧民把酸枣林种起来以后,每年林地的收益在1万到2万块钱。”内蒙古天衡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霍秉新说。酸枣用途广、用量大、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内蒙古天衡制药有限公司抢抓机遇,不断发展壮大酸枣产业,建立了从产地到产品,产、加、销一条龙产业体系,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宽增值链、稳定价值链,将“小酸枣”做成“大产业”。“经过这几年的培育,我们已经做出了酸枣仁糕,酸枣胶囊,酸枣饮料等,这些产业链已经都做起来了。现在,我们正在大佘太筹建一个更大型的酸枣加工厂,未来带动更多人走进酸枣产业。” 霍秉新说。来源:乌拉特前旗融媒 作者: 2024/05/15 10:16
  • 临河区曙光乡:阔步振兴路 巴彦淖尔党建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近年来,临河区曙光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借助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和治理提效,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乡村振兴,涵养乡风文明是保障,更是重要内容。曙光乡充分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滋润人心,向上向善的风气更加浓厚。走进曙光乡治丰村,就被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包围。“四美之家”示范户张喜莲的家,堂前屋后、客厅内挂满了书画和刺绣作品,曾是小学教师的张喜莲非常重视教育,膝下一儿两女都通过读书实现了安居乐业。在城里安家的孩子们轮流请老人进城,但张喜莲夫妇俩还是更愿意待在村里。张喜莲说:“近两年,村里搞了不少文体活动,村里自行组建的锣鼓队、戏曲队和秧歌队等文化队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村里活动多,邻里和睦,住着又舒坦,不想进城。”治丰村党支部书记马有占介绍,从去年开始,治丰村联合民营企业家刘文帅,成立了全乡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塞外珍坊”民俗博物馆;邀请讲师秦玺评到村内宣讲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广“国学治村”的文化治理新模式;同时,还大力推荐村内戏剧社参加各级文艺汇演,曙光乡获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大比武第一名。朗润园是一个标准的城郊社区。为了让朗润园活起来、热起来,曙光乡将朗润园社区和东方商贸城进行整合,重新定位更名“朔方小镇”,并确定为2024年一号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将小镇建设成临河区城北治理有效、商贸繁荣、宜居宜业、独具文化特色的魅力小镇。朗润园社区书记李强介绍说:“我们从去年年底就忙上了,先是成立了朔方小镇筹备先锋队,后又组织企业家召开了招商恳谈会,并举办了文艺汇演,过段时间我们还准备再举办一场交流大会。”曙光乡通过认真研究,为朔方小镇规划了“6+1”(“6”即建设文化产业园、康养产业园、汽车产业园、物流集散园、科技孵化园和食品加工园等6个园区;“1”即建设1个多产业后勤保障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制定了乡政府搬迁入园、打通断头路和加强保交楼建设等多项措施,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服务。截至目前,已推动818套保交楼交付使用,成功引进曙光卫生院医养分院、稻香村食品加工厂以及一亩田商超等9个项目入驻小镇。过去,人员结构复杂、流动人口密集、企业作坊林立、安全管理困难,是曙光乡治安村作为城乡接合村的短板。密集的产业布局,让治安村这个仅占地7平方公里的小村子聚集了2307人本地人口和5000余人流动人口,理清思路,曙光乡转变观念,创新治理手段,整治乱象、编织网络,用绣花功夫解决社会治理的短板。“2023年7月我们在隐患最大的治安村试点打造了安全生产管理云平台,通过航拍规划和上门入户,收集了辖区内2979户居民、3所学校以及780家企业作坊的相关信息,并将学校、企业的视频、烟感、燃气等监测设备与云平台相链接,随时调取现场状况,及时预警安全生产隐患,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乡’。”曙光乡党委书记张弘波介绍说。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治理,曙光乡依靠“党建引领+科技支撑”的治理模式,让治安村从一个环境差、秩序乱的“大工厂”转变为和谐安定、百姓安居的产业新村。(高舒 张彦)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4/05/11 10:41
  • 因地制宜!曙光乡乡村振兴“有一套”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近年来,临河区曙光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借助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和治理提效,让曙光乡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新样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涵养乡风文明是保障,更是重要内容。曙光乡充分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滋润人心,向上向善的风气更加浓厚。走进曙光乡治丰村,就被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包围。“四美之家”示范户张喜莲的家,堂前屋后、客厅内挂满了书画和刺绣作品,曾是小学教师的张喜莲非常重视教育,膝下一儿两女都通过读书实现了安居乐业。在城里安家的孩子们轮流请老人进城,但张喜莲夫妇俩还是更愿意待在村里。张喜莲说:“近两年,村里搞了不少文体活动,村里自行组建的锣鼓队、戏曲队和秧歌队等文化队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村里活动多、邻里和睦、住着又舒坦,不想进城。”治丰村党支部书记马有占介绍,从去年开始,治丰村联合民营企业家刘文帅,成立了全乡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塞外珍坊”民俗博物馆;邀请讲师秦玺评到村内宣讲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广“国学治村”的文化治理新模式;同时,还大力推荐村内戏剧社参加各级文艺汇演,并成功助力曙光乡获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大比武第一名。产业助推朗润园是一个标准的城郊社区。为了让朗润园活起来、热起来,曙光乡将朗润园社区和东方商贸城进行整合,重新定位更名“朔方小镇”并确定为2024年一号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将小镇建设成临河城北治理有效、商贸繁荣、宜居宜业、独具文化特色的魅力小镇。朗润园社区书记李强介绍说:“我们从去年年底就忙上了,先是成立了朔方小镇筹备先锋队,后又组织企业家召开了招商恳谈会,并举办了文艺汇演,过段时间我们还准备再举办一场交流大会。”曙光乡通过认真研究,为朔方小镇规划了“6+1”(“6”即建设文化产业园、康养产业园、汽车产业园、物流集散园、科技孵化园和食品加工园等6个园区;“1”即建设1个巴彦淖尔市多产业后勤保障基地)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制定了乡政府搬迁入园、打通断头路和加强保交楼建设等多项措施,一手抓产业、一手抓服务。截至目前,已推动818套保交楼交付使用,成功引进曙光卫生院医养分院、稻香村食品加工厂以及一亩田商超等9个项目入驻小镇。治理有效过去,人员结构复杂、流动人口密集、企业作坊林立、安全管理困难,是曙光乡治安村作为城乡接合村的短板。密集的产业布局,让治安村这个仅占地7平方公里的小村子聚集了2307人本地人口和5000余人流动人口,成为临河区社会治安形势最复杂的区域之一。理清思路,曙光乡转变观念,创新治理手段,整治乱象、编织网络,用绣花功夫解决社会治理的短板。“2023年7月我们在隐患最大的治安村试点打造了安全生产管理云平台,通过航拍规划和上门入户,收集了辖区内2979户居民、3所学校以及780家企业作坊的相关信息,并将学校、企业的视频、烟感、燃气等监测设备与云平台相链接,随时调取现场状况,及时预警安全生产隐患,实现了‘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乡’。”曙光乡党委书记张弘波介绍说。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治理,曙光乡依靠“党建引领+科技支撑”的治理模式,让治安村从一个环境差、秩序乱的“大工厂”转变为和谐安定、百姓安居的产业新村。 作者: 2024/05/06 15:16
  • 狼山农场:产业振兴有“蜜”诀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日前,记者在狼山农场七分场九连的设施农业种植基地看到,一排排日光钢架大棚鳞次栉比、整齐排列,别具一番田园风情。走进大棚内,一行行铺设整齐的垄道,守护着栽种好的秧苗。种植户李海军正忙着查看早黄蜜秧苗生长情况。为了让这些秧苗能健康生根发芽,他每天都会到大棚里监测棚内的温度、湿度,等到秧苗扎实根系后,还得在保证充足光照时间的同时,持续做好杀虫、灭菌、施肥等管护作业,有效提升秧苗的生长质量和效率。“今年我承包了两栋温室大棚,开春这一茬主要种植早黄蜜。目前,已经完成培土,大概6月中旬就能成熟售卖,去年早黄蜜的价格为18元/斤,瓜熟即卖、不愁销路,经济效益可观”。谈起今年的发展前景,李海军满怀信心和感激,“能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不仅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设施农业大棚,还在轮作、管理、销售等环节给予支持,使得大棚发挥最佳效益,让咱们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据了解,位于狼山农场七分场九连的狼山农场设施农业乡村振兴产业园总占地面积140亩,园区现已建成钢架大棚44栋,其中2栋种植早黄蜜,剩余的42栋种植圣女果。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农民增收是关键。近年来,狼山农场党委按照“以党建为统领,强基础、兴产业、抓人居、促治理、增收入”的总思路,不断健全联农带农新机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科技助推等方式,让温室大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棚”。“2024年我们还将新建棉帘拱棚7栋,可辐射带动周边100余人就业,每人每年可增加务工收入7000元。下一步,狼山农场将继续做好棚室经济这篇文章,有效利用季节差、上市时间差和品种差,让‘菜篮子’‘果盘子’成为致富的‘钱袋子’”狼山农场副总经理王瑞说。 作者: 2024/04/30 15:1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