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 党建+乡村振兴 | 临河区双河镇:农文旅融合发展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巴彦淖尔党建 农夫田园农场农事体验区夏风拂面,艳阳高悬。走进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农夫田园农场”,映入眼帘的是规整的田地、运行稳定的监控系统、使用便捷的浇水设施、宽阔平坦的步道,为前来观赏、打理和采摘的“农场主们”提供了便利。每一块被认领的“承包地”都竖着专属标牌,而地里已经种上了“农场主”喜爱的各种应季蔬果。“我们这里共有18亩土地,其中的13亩被分成了253块,春天的时候分别承包给市民,但是经营管理还是我们,市民只管来地里采摘蔬菜就行了。如果市民想参与种植、拔草、浇水等,也可以。另外还有5亩土地是公共采摘区,种着西红柿、豆角、茄子等蔬菜,市民可以采摘后称重购买。”进步村党支部书记陈茂伟说。农夫田园农场距离城区仅9公里,该农场结合临河区“我在河套有麦田”农文旅融合项目,以亲子农耕文化科普、体验为切入点,在农场中划分出小麦生长科普区、儿童娱乐区、围炉煮茶休闲区、农事体验区、公共采摘区、烧烤区等各具特色的功能区。通过“文化+产业+休闲”模式,将进步村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城市居民市内一日游的轻快旅游产品,以休闲旅游拉动乡村经济。“自从我们村党支部牵头建起农夫田园农场后,村‘两委’又成立‘夕阳红’务工团,组织本村6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来农场打工,主要从事移苗、除草等田间劳作,每日工资150元,中老年人务工月收入可达到3000元以上,年增收预计1.7万元以上。另外,我们农场还为周边年轻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预计村集体可以年增收15万元,股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000元以上。”陈茂伟说。近年来,进步村党支部以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为切入点,以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为目的,创办巴彦淖尔市农夫田园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充分总结农夫壹号庄园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自治区旅游发展项目以及“河套英才”项目支持,以亲近自然、乐享农耕为主题,投资40万元,建设进步村农夫田园农场,通过宣传动员党员群众入股、积极招商引资,农场于今年5月完成改建并投入运营,目前合作社经营性收入和租金收入20万元,日接待游客量达100人以上。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下一步,双河镇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和带领更多村民增收,全力推动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双提升”、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加”。(高舒 乔舒央 王海龙)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4/07/23 15:26
  • 【庭院经济】巴彦淖尔市:庭院方寸间 致富不得闲 内蒙古农牧厅 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付强就在院子里忙乎开了。他刚把饲料撒在食槽里,几十只鸵鸟便一拥而上。付强给鸵鸟添加饲料付强家住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这几年通过发展庭院经济,让他的腰包鼓了起来。“我在院子里的空地上搭建了圈舍,养了40只鸵鸟,鸵鸟生长速度快,杂病少,饲养成本低,玉米、葵花盘、白菜、萝卜都可以当饲料。”付强笑着介绍。“鸵鸟浑身都是宝,鸵鸟皮柔韧耐磨、透气性好,是优质的皮革材料;鸵鸟肉肉质鲜嫩,脂肪低、蛋白高,营养价值大;鸵鸟毛柔软细滑,是制作高级羽绒或服装饰品的上好材料;鸵鸟蛋营养美味,蛋壳还可以制作工艺品,1只鸵鸟的纯收入能达到1800元。”巴彦淖尔市地域辽阔,农牧户庭院面积普遍较大,适合发展庭院经济。近年来,全市结合产业基础和乡土特色,引导农牧民探索发展多种类型庭院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红柳地村的花菇种植大棚走进杭锦后旗陕坝镇红柳地村的花菇种植大棚,淡淡的菌香扑面而来,一朵朵花菇升柄展伞,错落有致地生长在菌棒上。村民裴承花一边在大棚打工,一边学习花菇种植技术,为来年发展庭院花菇种植做准备。“我家房前屋后有将近1亩的空地,今年学好种植技术,明年准备也建两个花菇大棚,进一步增收致富。”裴承花信心满满地说。红柳地村共有6栋花菇种植大棚,是该村党支部与杭锦后旗顺泰农牧业合作社合作,投资30万元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上兴建而成,预计每棚可收入2.5万元到3万元,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0.7万元。“这几年的花菇销量比较好,我们打算进一步开拓市场,辐射带动更多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院落空间发展庭院经济。”红柳地村党支部书记李强告诉记者。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村民在院落里育苗庭院“方寸地”,开出增收“致富花”。巴彦淖尔市各旗县区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家家户户的小庭院不仅变成一处处美丽风景,也成了一个个增收致富园。在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借助庭院居住、大棚生产、生态养殖、林果相依“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高质量庭院经济模式,2023年,全村户均收入达到1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682元。“我家温室每年种植两茬黄瓜,产量在10万斤左右,年可收入12万元到15万元。加上养殖收入和农田流转收入,家庭年收入约18万元,庭院经济收入占到全年总收入的8成以上。”联丰村七组村民钟砚利乐得合不拢嘴。村民院子里种植的蔬菜联丰村是临河区最早建设的庭院经济示范点。该村以满足城乡居民“菜篮子”“肉盘子”“果园子”供应为主要抓手,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畜牧养殖等庭院经济产业,累计在房前屋后种植蔬菜1610亩、果树82亩。全村有461户农户参与发展庭院经济,占全村农户总数的74%。目前,联丰村累计建成设施农业温室大棚720栋,种植黄瓜、西红柿、菜花等30多种蔬菜,其中,叶类菜年产量1800吨、黄瓜年产量5200吨,主要销往山东、呼和浩特、包头等地。联丰村还大力发展庭院养殖,年出栏猪、羊、鸡等各类畜禽1万多头(只),形成了“居有小庭院,侧有蔬果棚,畜有养殖圈”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联丰村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植的葡萄树在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的示范带动下,近年来,临河区以“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为建设目标,将庭院经济开发与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陆续打造了狼山镇富强村“生态农业+林果采摘”庭院经济示范点、干召庙镇民主村“花卉果蔬+休闲农业”庭院经济示范点,逐步构建起“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发展新局面。房前瓜菜满园,屋后畜禽满圈。随着庭院经济的普及,农家小院呈现出春有花开、夏有绿叶、秋有果实、冬有大棚的景象,一年四季都是收获的季节,庭院经济已经成为巴彦淖尔市人居环境提升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四义堂村村民杨四旦在院子里栽植了各类果树“很多农户的院子很大,要么闲置,要么堆满杂物。通过提倡推广庭院经济,不仅环境变美了,每户人家还能额外增叫收入。今后,我们将加强农牧科技指导,让庭院‘方寸地’变成增收‘聚宝盆’。”巴彦淖尔市农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草原云 作者: 2024/07/16 10:08
  • 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党建赋能西瓜产业 种出甜蜜“钱”景 巴彦淖尔党建 七月瓜果飘香,眼下正是西瓜成熟时。走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苏独仑镇瓦窑滩村西瓜种植地里,空气中弥漫着西瓜的香甜气息,西瓜披着翠绿外衣,“躲”在茂盛的瓜藤下面,惹人喜爱。瓜农忙碌采摘运送西瓜、过秤、装车,现场一片丰收的繁忙景象。“我家种的西瓜品种好,亩产高,周期短,皮薄味甜多汁,目前市场价格每吨900元,每亩产量达到5千斤左右,今年我家种了60亩,预计能增加收入7万元。”村民田永贵高兴地说,言语里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近年来,苏独仑镇通过“党委牵头、支部引领、党员示范、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模式,将党建力量贯穿到西瓜的种、产、销全流程中,在耕地整合、良种引进、技术培训上下功夫,为瓜产业壮基添翼,带领群众闯出一片产业振兴的“大天地”。“我们村依托光照充足、干旱少雨的独特气候,加之不断科学引进新品种,种出来的西瓜皮薄色艳、瓜味浓郁、瓤沙可口、鲜甜脆爽,自然是十分畅销,小西瓜致富‘顶呱呱’。”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强自豪地说道。苏独仑镇党委从西瓜籽瓜的选种、耕地、种植、采摘、销售等各环节入手,由支部书记牵头,汇集本村种植能手,整合土地资源,建设覆盖2.6万亩的绿色有机西瓜种植示范基地,核心区高标准示范至少10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组种植25000亩,实现传统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转型升级,以实打实的绿色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随着瓦窑滩村民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新一代瓦窑滩瓜农,不再仅仅依靠经验种植西瓜,逐步将科学化的有机种植技术,融入瓦窑滩西瓜种植模式。甄选“沙漠一号”抗逆品种,自主发明小弓棚覆膜机,采用膜下“月芽坑”点播,应用水肥一体、熊蜂授粉、混蔓结瓜等绿色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瓦窑滩西瓜”品质。技术培训兴产业,产业发展促振兴。苏独仑镇依托“人才驿站”“基层党校”等党建阵地,邀请技术人员、党员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走上台、讲起来,进瓜田、教起来,把种子优选消毒、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的要点规范传授给农户,为西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苏独仑镇党委副书记王剑说:“为不断擦亮瓦窑滩西瓜的名号,我们在技术上邀请相关专业人员指导,开展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农技推广、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不断提高西瓜质量和产量,促进群众增收,让村民们的生活如这甜蜜的西瓜一般越来越甜!”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乌拉特前旗以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乡土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引导鼓励村民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种植,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产业强农“新赛道”。(刘阳)来源:人民网 作者: 2024/07/16 09:37
  • “老年人种不动,年轻人不想种”,看这个村如何破局!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8.70%。也就是说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年龄达到60岁或以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不少地方农村土地“老年人种不动,年轻人不想种”的情形日益加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推进。面对这一困境,如何破题?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之路。土地活,破解“老年人种不动”困局“我们家的地全部流转出去了,一亩地一年的流转租金加分红有一千多块钱。”丁文学,八一乡联丰村四组村民,今年68岁,有两个儿子,都不在身边,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儿两个人。2012年,丁文学做了一次大手术,术后虽然恢复得不错,但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就将地转包给了其他村民。“那个时候地块儿分散,包出去也没有多少钱,一亩地一年最多也就三百块钱。但是没有办法,自己种不动,娃娃们又不愿意种,总不能放在那儿撂了荒。”说起这事儿,丁文学语气中满是无奈。“现在好了,政府帮我们做了高标准农田改造,村里帮着把土地整体流转,每亩每年的流转金涨到了1000元,年底还能跟着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分红300-500元,收入比过去增加了好多。”好事总能让人眉眼舒展,心情舒畅。虽然近期又做过两次手术,但提到土地的事,丁文学还是乐得咧开了嘴。八一乡联丰村有耕地9644亩。近年来,该村村支“两委”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稳妥、有序”的原则,积极引导、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效破解农村土地“老年人种不动”的困局。目前,该村已流转土地5200亩。流转土地的农户中,因年纪大而无力耕种的户数约占该村总户数的11%,约占该村60岁以上人口的40%。产业兴,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90年代末开始,“年轻人宁愿外出务工,也不愿意在家种地”成为农村一种普遍现象。根据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4.9亿,较2010年增长88.52%。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流动人口呈现典型的“三八”特点,即80%以上人口来自农村,80%进入城镇,80%是青壮年劳动力。由此说明,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了城市。家住八一乡联丰村七组的薛贺龙也曾是其中一员。“那会儿在农村种地确实挣不上钱,尤其是年轻人,总觉得没什么发展,还不如去外面闯一闯。”薛贺龙说,2013年之前,她和丈夫一直在外地打拼。2013年,公公家里的大棚由于人手少,忙不过来,就想让她们两口子回来种,还说村里不少人家种大棚很挣钱。经过慎重考虑,夫妻俩最终决定回乡发展。“当时主要还是看到大棚种植确实挺能挣钱,还方便照顾老人。从这几年回来的情况看,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尝到了甜头,2022年薛贺龙自己投资16万元新建了一栋大棚,当年还享受到新建大棚政府补贴款2万元/亩,今年他又从别人手里转包了一栋,创业信心十足。八一乡联丰村距离临河城区约15公里。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科学制定发展路径,注重产业合理布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如今,作为主导产业,该村已建成温室大棚720栋,并已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产品有商贩定期上门收购,不存在卖难现象,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效应基本显现。良好的产业发展形势,吸引了不少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发展,仅2023年至今就有13户。据统计,目前联丰村455户常住户中,有420户在从事设施农业生产,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中,25-60岁人口是60岁以上人口的2.1倍。村民富,迈出乡村振兴关键一步7月的河套大地,满目葱翠,迷人眼、醉人心。走进联丰村七组村民王跃兵家的大棚里,只见长势良好的黄瓜秧上挂满了黄瓜,一根根顶花带刺,鲜嫩喜人。王跃兵,今年58岁,家有3口人,女儿在城里工作,妻子因多年前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偏瘫,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这样的农村家庭,情况能好吗?“我现在就种的一栋大棚,还有5亩大田。虽然忙,但还能忙得过来。”王跃兵说,“去年,家里的纯收入大概是13.85万元,其中5亩大田加上14亩土地流转的收益大概是2.85万元,大棚收益11万元。”说到家里的现状,王跃兵的脸上不但没有一丝愁苦,反而充满了骄傲与自豪。“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稳妥、有序流转,是提高农业经营收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八一乡党委书记张帅介绍,近年来,八一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土地流转、产业发展为支点,撬动富民强村大杠杆,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目前,该乡共流转土地23393亩,其中流入企业3371亩、流入农民合作社8687亩、流入家庭农场523亩;已形成设施农业、肉羊养殖、家庭绒纺、新能源装备制造、劳务服务“五大支柱产业”。2023年,全乡年育苗总量可满足约18万亩、全区80%以上大田用苗需求,肉羊产业、绒纺产业、劳务产业产值均超过5亿元,以风能为主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作者: 2024/07/16 09:32
  • 党建+乡村振兴 | 乌拉特中旗: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巴彦淖尔党建 四义堂村发展辣椒产业(资料图)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坚持建强组织堡垒、优化基层治理、强化产业支撑“三向发力”,全力推进组织振兴,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的美好愿景。多向发力强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走好“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全力推动农村牧区基层党建提档升级,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全旗“强党建、促振兴、惠三农”集中示范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坚强堡垒模范支部选树,试点开展“一苏木镇一品牌”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归纳提炼“五个一”“农牧结亲”“网格+积分制”等基层党建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以规范阵地建设为抓手,系统梳理党群服务中心服务管理事项清单、规范机制牌子,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现象。通过“改、扩、建”的提升方式,分期、分批投入203万元完成34个嘎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创新建立“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志愿服务站点”工作模式,搭建智慧化服务平台,把服务载体延伸至乡村振兴、民主管理和基层治理等各类事项。围绕“一月一主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嘎查村“两委”、农牧民党员参加集中轮训,着力构建起服务优质、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选准用好“领头雁”“乡村振兴不能等,不能靠,更不能故步自封。”新忽热苏木希热嘎查党支部书记乌布和说。作为一个嘎查“领头雁”,任职以来,他致力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他的带领下,嘎查注册成立了乌拉特中旗新呼德农牧专业合作社,常住户入社率达100%,入股资金达107.5万元。合作社实施多羔肉羊品种繁育和超载牲畜托管育肥项目、农机服务项目、数字化经济牧场项目等,既实现了党建融入产业发展,又依靠经济纽带真正把牧民凝聚在了一起。海流图镇巴仁宝勒格村是典型的城郊村,全村有耕地2700亩,村民167户480人,人均土地不足6亩,过去这里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村民增收困难。巴仁宝勒格村党支部立足设施农业发展实际,2021年成立了红欣荣合作社,大力发展樱桃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杨勇带头,率先入股了合作社,通过挨家挨户走访、讲解,让村民们真正了解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是什么,不仅使村民们坚定信心充满希望,而且在杨书记的带领下大家拧成了一股绳。这样的例子在乌拉特中旗还有很多。头雁带头,雁阵才能高飞。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火车头”,更离不开党员骨干这群“领头雁”。乌拉特中旗深入开展嘎查村干部“赋能提质”行动,实施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通过实地看、现场讲、比成效、找差距,展现“头雁”担当作为精气神,累计评选“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30名,奖励集体和个人资金490余万元。因村派人、因人择村,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队员28支、50名,制定出台日常管理办法,明目标、压担子、定任务,促使驻村干部积极协助嘎查村“两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挖掘培育集体经济增长点,真正做到沉下心、沉下身、办成事。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把乡村振兴、农牧业实用技术等纳入农村牧区党员干部培训学习的必修课,通过邀请专家授课,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等形式,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增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带富致富的能力。实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育工程,培育农村牧区实用人才105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坚持育选用并举“袁老师,我的玉米起虫了。”“我的黄瓜叶片有黄斑了,快帮我看看怎么办?”……这几天,乌拉特中旗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的袁喜丽格外忙碌,每天守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积极应对高温天气,耐心细致向农户讲解病虫害防治技术,“零距离”服务农业生产。这只是乌拉特中旗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乌拉特中旗聚焦“一地区一品牌”人才打造工程,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人才引育示范区打造为关键,集全旗之力顶格推进,着力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助力发展的人才、产业优势。大力推行“人才+项目+平台”引进模式,以5个科技小院、3个博士科研工作站等人才汇聚平台为载体,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0余名,服务内容涵盖白绒山羊养殖等9大产业,辐射7个苏木镇、31个嘎查村,受益农牧民达6.2万人。此外,乌拉特中旗还实施“大学生集聚计划”,公开招募87名大学生到嘎查村任职,大力选拔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进入“两委”班子,持续推动嘎查村“两委”干部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厚植引领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近日,走进德岭山镇四义堂村众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一株株嫩绿的瓜藤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种植户们正在抢抓农时管护瓜苗,大家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兴致勃勃地期盼着新一年的好收成。“为让村里土地效益实现最大化,今年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310亩种植西瓜、1500亩种植辣椒,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看着嫩绿的幼苗,四义堂村党支部书记齐跃飞脸上满是笑意。这是四义堂村借“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造的助力集体经济高质量增收的一个新项目,也是当地坚持党建引领助力集体经济增量提质的一个缩影。农民要致富,产业做支柱;产业要发展,支部来带路。近年来,四义堂村因地制宜发展辣椒种植,开办了村企——义堂红辣椒食品加工厂。2022年,随着村办企业的发展,四义堂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乌拉特中旗众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以每1000元为1股,筹资471.1万元。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率先流转3000亩土地种植辣椒和大豆玉米带状复种。两年来,合作社累计收益近600万元,2022年共分红235万元,每千元分红500元;2023年共分红189.852万元,每千元分红260元。同时,2023年合作社增资扩股新入社128户,入股股金194.6万元,原有33户扩股37.5万元,使合作社规模达到420户(包括2个集体),入股资金达到703.2万元。像四义堂村这样成功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案例,在乌拉特中旗还有许多。呼勒斯太苏木呼勒斯太嘎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购入20头奶牛,依托奶制品加工作坊,制作奶制品;温更镇呼日木图嘎查党支部领办综合牧业服务合作社,为牧民提供养殖设备;海流图镇巴仁宝勒格村成立红欣荣合作社,以村民入股和村集体出资模式,大力发展樱桃产业……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充分发挥嘎查村党组织“头雁领飞”的引领力,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乡村振兴的破题之举,制定出台《扶持发展壮大嘎查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顶格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工作,按照“支部领办、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思路,在全旗确定11个嘎查村试点,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集体和群众以资金、资产、资源等加入合作社。目前,全旗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形成酸马奶、肉牛、樱桃、辣椒、农机等9项主导产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提供生产托管服务、开展产品精深加工等方式,带动合作社参与产业链条全过程,全面提升嘎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产业质量和竞争力,推动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截至目前,乌拉特中旗共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4家,带动农牧民入股3182户,总筹资6693.53万元,推动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积聚起了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菊娜 乌戈 萨仁)·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4/07/11 17:05
  • 杭锦后旗 红色产业“显”身手“辣”动经济助振兴 内蒙古农牧厅 杭锦后旗立足辣椒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集聚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聚焦选用好品种、推广好技术、引荐好企业、建立好机制、讲述好故事、树立好品牌“六好”目标,激发辣椒产销经济活力,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动我旗辣椒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做大园区规模。杭锦后旗二道桥镇万亩辣椒红色产业示范园区位于二道桥镇庆丰村,园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依托“四级联创”、“科技小院”科技服务团队技术支撑,建设 1.01 万亩辣椒红色产业示范园。主要种植朝天椒、酱用辣椒,进行耐盐辣椒及辣椒新品种试验示范、新型肥料试验示范等,配套标准化栽培模式、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全程机械化种植管理。二、以高标准建设为起点,配套“三块田”。园区高标准规划布局,打造高质量综合示范园:有“高标田”:园区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渠、沟、路、林、田、水、电、技”综合配套 1.01 万亩高标准农田。有“选种田”:园区以品种展示示范为切入点,引进中国农科院、河南许昌市农科院及湖南农大等耐盐碱辣椒新品种 80 个,在园区内进行集中展示。有“良机田”:全域配套辣椒定植机、北斗导航、无人采收机等新型机械。三、以全要素生产为支撑,抓好“两结合”。与“四控区”结合:全域推广引黄灌溉水肥一体化、加厚地膜、黄蓝板、无人机飞防等四控技术。与“社服区”结合:园区实行支部领办统种共富经营区 1500 亩,引进杭锦后旗新维太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社会化服务区 10000 亩,实现耕、种、管、防、收全程社会化服务。四、以科技发展为动能,落实“四支撑”。“人才”支撑:依托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集成岗位、首席、体系专家+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组建的辣椒产业体系技术团队。为辣椒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技术服务,减少或避免生产的盲目性、趋同性、随意性。“技术”支撑:依托中国农大、科技小院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攻关、试验示范。建成高标准育苗棚 93 栋,年可进行规模化育苗 1.13 亿株。建成集智能墒情监控、精准给水肥等数字化农田 500 亩。“政策”支撑:按照《杭锦后旗促进辣椒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对辣椒种植、加工、销售等予以金融支持,推动辣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支撑:园区按照“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辣椒科技小院,建成 460 亩的现代农业加工仓储物流园,有辣椒色选烘干生产线 12 条,日可加工 500 吨,配套冷链仓储设施,实现产业富民。下一步。园区将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优化传统种植结构,融合“六新”要素(新目标、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新动能、新主体),全面抓好“四控技术”,为提高蔬菜生产能力、推行绿色生产模式集成路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 2024/07/11 16:57
  • 巴彦淖尔:“林+”模式加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内蒙古农牧厅   后旗新红林场发展板蓝根种植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高质量推动防沙治沙事业、改善沙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沙区农牧民收入,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走出林果、林药、林草、林光、林旅、林苗等多种“林+”模式,高标准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经济林40.25万亩、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62个,林草产业总产值达35.1322亿元。  甜蜜林果促增收  在乌拉特前旗白彦花镇塔汗其嘎查的新优特林果产业园,工人们正在给果树浇水、除草,空气里都是果实的香味。  在临河区狼山农场,一排排的苹果梨树长得郁郁葱葱。  在乌拉特后旗,绿山源农牧业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酸枣和红枣,总面积1500亩,每亩年收益为2000元。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制定印发《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林草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文件,加快林草沙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程,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药材、林果等产业。科学配套使用各类政策性资金,整合经济林示范基地补助、林草科技推广示范、林业产业化等各类相关项目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林建设,着力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  截至2023年底,全市梨果类种植面积达147159亩,产量达121421吨。巴彦淖尔市从事梨果类产业的企业有20余家、合作社有30余家,打造出河套酥梨等10多个梨果品牌。各旗县区利用电商平台开启优质果品上网销售方式,全市50%的鸡心果、20%的河套酥梨通过线上销售。在酿酒葡萄产业方面,现有诺民等企业6家,建成年产500吨有机葡萄酒庄1座,引进赤霞珠等酿酒葡萄品种18个,诺民、盛世千源等企业累计种植酿酒葡萄约0.15万亩。  特色林药强基础  在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雪白的苁蓉花点缀在成片的梭梭林中,在花朵的下方用双手挖几下,肉苁蓉就露了出来。据了解,该公司已在磴口县建成3万亩中药材肉苁蓉荒漠化治理沙产业示范基地,与当地治沙企业、合作社、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经营主体加入到增收的链条中来。  巴彦淖尔市是自治区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立足乌兰布和沙漠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苁蓉等荒漠中药材产业。梭梭、四翅滨藜是巴彦淖尔市防沙治沙的主要灌木树种,也是肉苁蓉的寄生植物。梭梭、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可产生较高的经济收益,是实现产业治沙的有效路径。  截至2023年底,巴彦淖尔市有天然梭梭林72万亩、人工梭梭林52.7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面积约21.1万亩,年产量为970吨,年产值约0.39亿元。枸杞种植面积达3930亩,产量为2160吨。从事肉苁蓉种植与经营的企业有24家,主要产品有肉苁蓉礼盒、肉苁蓉袋泡茶、肉苁蓉汤炖料、肉苁蓉切片等。乌兰布和沙区引进中草药企业40余家,主要种植甘草、锁阳、黄芪、枸杞等,防风、桔梗等中药材正在进行试验和推广。  各旗县区大力发展林下中草药材种植,促进中药材产业迅速发展。  杭锦后旗引进内蒙古得乐沃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林场苗圃地、宜林地、林间空地开展林下中草药种植试验示范。几年来,先后引种以皂角、酸枣、连翘、金银花为主的木本类和以白芍、赤芍、防风、板蓝根、射干为主的宿根类中草药品种共29种,对比实验筛选出适应本地种植的中药材10多种。2023年,内蒙古得乐沃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经济林的行间空地推广种植射干150亩,现长势良好。2024年,杭锦后旗又在太阳庙农场推广种植林下中药材射干、酸枣、防风等1000亩。  2024年,乌拉特前旗林药种植面积为2320亩,其中芍药1180亩、甘草1000亩、黄芪100亩、桔梗40亩。  磴口县的林下药材主要有肉苁蓉、甘草、锁阳,其中每年种植甘草约2000亩、锁阳约500亩。  林草结合作示范  前些日子,磴口县12万亩紫花苜蓿进行首茬收割。在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机苜蓿产业园区内,5.8万亩连片种植的紫花苜蓿迎风摇曳,自走式割草机、搂草机等大型机械在大田里来回穿梭进行收割作业,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  圣牧草业公司以乌兰布和沙漠有机环境为依托,以有机人工草场建设为核心,打造有机牧草种植、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荒漠化治理、土壤改良、生态修复、沙生特种经济作物种植等为一体的沙草产业体系。草场建设采用旱生乔木、沙生灌木、多年生牧草与一年生牧草相结合的方式,以一年生牧草作为先锋植物,充分发挥了草本植物防风固沙的优势。在新开发的草场外围,种植冬青、红柳、柠条、梭梭、花棒等低矮沙生灌木,还有新疆杨、胡杨、沙枣、榆树、槐树等速生乔木为辅的防风林带,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立体生态系统,阻挡风沙,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形成人工草场保护屏障。根据“3亩地的草养一头牛,一头牛的粪还3亩地”的有机循环理念,通过牧草养牛、牛粪还田,增加沙化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和作物抗旱能力。到目前,圣牧草业公司已经累计将22万亩沙漠改造成有机草场。  林光互补提效能  在磴口县乌兰布和蒙能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辽阔的沙丘上,一眼望不到边的光伏板沿地势起伏汇成一片“蓝海”。据了解,蒙能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可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实现年发电量17.5亿千瓦时、年均产值4.67亿元,真正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治沙止漠的发展目标。  磴口县从2000年开始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沙工程。2011年,磴口县在全市率先开展光伏治沙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推行“林草光互补”治沙新模式。2021年,磴口县成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巴彦淖尔经验”。  “光伏+生态”治理模式是以光锁沙、以林固沙,打造产业化、立体化、高质化的防沙治沙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拉大光伏板间距12米,抬高板前高度1.8米、板后4米左右,在光伏板之间预留空地栽植抗旱节水沙生灌木、中药材等,采用林光互补的模式进行生态治理,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为沙漠治理、发展林草沙产业提供更大空间。  2024年,自治区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科学治理,治用并举、三生共赢”的思路,巴彦淖尔市优化布局,划分沙漠沙地、阴山北麓、河套平原三大区域,加快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2024年计划完成生态治理总面积33.28万亩。巴彦淖尔市将统筹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既防沙害,又用沙利,系统推进增绿、增能、增收,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大力发展有机种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实现新能源开发、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一举三得。  林旅融合添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临河镜湖自治区湿地公园人气爆棚。端午假期,杭锦后旗沙海湖国家沙漠公园也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目前,巴彦淖尔市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4处,其中自然保护区9处、沙漠公园4处、地质公园2处、森林公园2处、湿地公园7处,总面积803.4万亩。有国家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2处,自治区高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和乡村旅游示范点9家。  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涉林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巴彦淖尔市进一步转变林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旅游观光、庭院经济、采摘园、农家乐、民俗村等形式,激活林草的生活、生态功能,赋予林草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等内涵,提升林草的生产功能和经济价值。2023年,巴彦淖尔市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值为2.43亿元。  林苗结合保绿化  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班禅作业区,一株株树苗挺立田间,生机勃勃。“我们实行保障性苗圃工程共500亩,其中有320亩的乔木扦插育苗,主要包括新疆杨、沙林杨和红柳等品种,180亩的播种育苗,主要是灌木,包括沙枣、梭梭、洋柴、花棒、紫穗槐、杜梨。乔木扦插育苗1亩地种4000株左右,以后产出来的苗木用于沙漠造林可以栽40亩。”林场副场长葛文斌介绍。  林木种苗是防沙治沙、保障造林绿化的基础。2024年,巴彦淖尔市将在国有场圃建设5处保障性苗圃,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4000万株。在育苗品种上,主要培育新疆杨、梭梭、柠条、细穗柽柳等“三北”工程建设所需的乡土树种,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发挥支撑保障作用。全市将育苗4990亩、1.16亿株,其中乔木2357亩、2443.98万株,灌木2633亩、9150.44万株。乔木主要树种为新疆杨、沙枣、榆树、小美旱、沙林杨等;灌木主要树种为梭梭、柠条、四翅滨藜、细穗柽柳、紫穗槐、花棒等。按育苗主体分,国有林场育苗2925亩、5527.6万株,社会化育苗2065亩、6066.82万株。  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规模集群效应,巴彦淖尔市做好高标准发展经济林产业这篇文章,美了生态,丰富了餐桌,鼓了农牧民口袋。来源:草原云 作者: 2024/07/03 17:17
  • 乡村振兴 | 巴彦淖尔: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巴彦淖尔党建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近日,在临河区八一乡的金苗苗育苗车间,一盘盘蔬菜苗青翠欲滴、长势旺盛。近年来,八一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订单育苗”方式,推进育苗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闲暇时光,五原县塔尔湖镇联丰村的草原书屋内常常挤满了前来看书的村民。“草原书屋里的书籍种类非常全,看书很方便。我农忙时卖农资,农闲时就来看书,日子很充实。”联丰村一组村民徐霞说。目前,我市共有679家草原书屋,拥有图书70万余册。草原书屋已成为我市农牧民的“精神粮仓”。……一帧帧生动唯美的画面,一幅幅幸福和谐的图景,勾勒出我市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去年以来,我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奋力建设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样板区。如今,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河套平原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建好田 丰产底气十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争取到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工程,全市各地按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键”,让乡村振兴“地”气十足。走进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已建成的1.6万亩高标准农田综合科技示范园区,过去盐碱化严重的“巴掌田”已经变成了阡陌纵横的高产田。村党支部书记刘三换说:“以前,这里的农田只能种植单一的耐盐碱作物,现在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这里的土地可以种粮食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让“小田”变“大田”,还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前些天,在番茄苗移栽时,乌拉特后旗乌盖苏木呼和温都尔嘎查番茄种植基地里,数台自动化移栽机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移栽作业。“我们通过土地整合,高标准农田改造,让‘小田’变‘大田’,然后整体租给企业种植,农户每亩收益预计增加1500元以上。下一步,我们将准备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让土地‘转’起来,让农民的经营理念也‘转’起来,努力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呼和温都尔嘎查党委书记包恩来说。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77.18万亩,流转土地农户数144463户,去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76万亩,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25.08万亩。去年,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建设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13个,核心区面积约2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余万亩。园区内开展品种选育、高效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创新试验108项,开展小麦套种辣椒等技术模式示范45项,遴选推广新品种130种,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8项,园区效益提升10%以上。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播种面积达到565.2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8.89亿斤,再创新高。下一步,我市计划用3~5年时间,实施农田基础建设、土壤地力提升、深度节水控水、绿色农田建设、农田信息化建设、长效管护利用等六大类19项工程,把全市1089.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重创新 引来“源头活水”水是农业的命脉,发展节水农业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基本要求。去年以来,我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基础,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蓄水保墒、深耕深松等节水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打好农业节水增效攻坚战,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去年,我市大力推广引黄澄清滴灌、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机电井滴灌3种高效节水技术,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124.19万亩,实现节水0.66亿立方米。通过建设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采取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等措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建设7个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节水技术应用率达到100%,农业生产“四控”技术全覆盖。持续推进“十四五”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去年,项目批复投资4.75亿元,年内衬砌干渠、支渠106公里,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年工程节水1.48亿立方米。我市还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对全市2381个群管用水组织依法依规进行整改、撤销、重组,成立水务合作社358个。首批2761张《内蒙古河套灌区引黄灌溉用水证》正式颁发,河套灌区完成引黄用水确权工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开展引黄滴灌和低压管道灌溉,有效实现节水控水。强“芯片” 夯实种子根基河套灌区是国家重要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但河套小麦存在品种老化、产量不稳等问题。近年来,通过各级科研人员不断对小麦品种进行优选改良,自主选育出的国审品种“巴麦13号”,在产量、适应性、抗病性和加工品质及营养品质方面全面超越河套小麦传统品种。“去年‘巴麦13号’亩产量高达683.46公斤,这一产量也刷新了临河区小麦大面积示范高产纪录。”市农科所研究员闫文芝说,“‘巴麦13号’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也是‘十三五’期间西北春麦区仅有的3个国审小麦品种之一。2017年—2023年,‘巴麦13号’在我市共示范种植了17.5万亩,平均亩增产49.61公斤、亩产值增长178.6元。”去年,我市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累计收集各类农作物、野生草种等种质资源282份,采集植物标本1万多份。黄河流域西北地区种质基因库,集存2.75万份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种质资源、2.97万份土壤样品。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建设小麦“三圃田”604亩,包括“永良四号”“巴麦13号”“红皮小麦”3种品种。同时,打造农作物“看禾选种”平台14个,展示各类新品种农作物269个。2023年,我市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4个,培育畜禽新品种“华蒙肉羊”1个,全市农作物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0.5万亩。今年,我市将继续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发、新品种培育及良种化水平提升等三项工作,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优环境 提升乡村颜值村道干净整洁,院落整齐利落……近日,记者走进杭锦后旗双庙镇太荣村,老房子“土里土气”却旧中有新,内设简洁明亮,“美丽乡愁”图景随处可见。近几年,双庙镇借助乌兰布和沙海旅游项目区建设的时机,把太荣村确定为“河套民俗旅游特色村”,将其与乌兰布和沙海旅游区有机结合并精心打造,让村里原有土房修旧如旧,保持原始风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我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拆除危旧房302处、煤改电4.26万户,新改建户厕4880个、整改问题户厕5641个,农村牧区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达97%以上,33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农牧区公路1033公里。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制定印发《巴彦淖尔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工作方案〉的通知》《农村牧区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倡议书》,努力提高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水平,持续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黄景莲 林京丽)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4/07/01 16:18
  •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椒”出兴农富民新答卷 巴彦淖尔党建仲夏之初,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第一届辣椒产业招商引资产业推介会盛大开幕,140余家来自省内外商协会、企业代表共同探讨辣椒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推动辣椒产业向优而行、向高而攀。近年来,德岭山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大力发展辣椒种植产业,从最简单的辣椒种植到辣椒精深加工产业风生水起,短短几年的时间,辣椒已经成为德岭山镇一张闪闪发光的金名片。时光回溯,2018年,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党支部借助辣椒种植优势,按照“支部+园区+企业+党员+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开创义堂红食品有限公司,配备辣椒半成品生产线及全自动辣酱生产流水线和成品加工车间,生产加工以鲜辣酱主、具有地方特色的纯天然农家食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2022年,紧抓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契机,四义堂村党支部揭牌成立众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从事玉米套种大豆和辣椒种植及与企业联合建厂进行辣椒加工,建设了集辣椒加工、烘干、色选、晾晒、储存为一体的半成品生产加工基地,动员党员群众抱团发展,鼓励村民积极入社,让更多群众共享辣椒种植带来的丰厚成果。当年,靠种植辣椒为社员分红234万元,合作社纯收益达到300多万元。随着四义堂村“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德岭山镇辣椒种植面积已超两万亩,种植用苗量近0.85亿株,迎着丰收的喜悦,德岭山镇又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乘着“一镇一品”建设的东风,德岭山镇召集领导干部、嘎查村支部书记组成招商小分队,围绕生产基地建设、辣椒精加工、品牌建设规划运营等方面奔赴先进地区招商学习,全力打响义堂红辣椒品牌。同时,德岭山镇持续深挖现有产业优势,全面聚焦“加工”和“品牌”,规划构建“一园、一城、两基地、N 选厂” 空间布局,即德岭山辣椒精深加工产业园、北方辣椒城、德岭山辣椒制种育苗基地和辣椒种植基地、德岭山镇村、组辣椒初选加工厂,从种质建库、种苗繁育、田间植保、耕采机械、仓储转运、初深加工、生物提纯、品牌建设、渠道拓展、消费溯源十大环节进行体系化、精准化规划布局,全面放大龙头公司的市场和资金优势、党组织的组织和基地优势、种植能手的技术优势,让德岭山镇辣椒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我们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继续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凝聚各企业的资金、科技、人才优势,全方位融入到辣椒产业发展中,让德岭山镇‘一镇一品’辣椒全产业链发展向好、向优、向高端,带动更多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德岭山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24/07/01 16:09
  • 海流图镇:生态共生农场 锻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内蒙古农牧厅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优化产业发展,调整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是符合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全面保障。近日,记者走进海流图镇巴仁宝勒格村高效设施农业生态共生工厂的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温室主体框架的焊接,目前已完成南温室的主体钢框架的搭建,温室已初具模型。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建筑面积5868.4㎡,在巴仁宝勒格村新建智慧玻璃温室2栋,总占地20余亩,温室共两层,一层可养殖家禽及水产品,二层可种植蔬菜或者菌类蘑菇及各种高附加值农副产品,棚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打造集各种高新技术赋能与农业,集绿色环保生态共生产业、四季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职业培训、农业观光旅游一体的生态共生工厂,实现农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融合。“本项目于2024年4月底开工,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50%,接下来将进行二层楼面以及砼坎墙和相应配套设施的施工。工程预计在7月底验收,8月投产使用。”      智慧生态共生农场有益于增强农业竞争力,提升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就业与收入渠道。近年来,海流图镇遵循“稳规模、促融合、繁业态、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以设施农业作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配套发展智慧农业产业,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来源:草原云 作者: 2024/06/13 11:38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