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 韭菜花“香”了致富路 乡村特色产业有“钱”景~ 巴彦淖尔党建“韭”香飘飘,“花”开致富,在临河区新华镇的韭菜地里,韭菜花正随风摇曳,向阳而开。得益于新华镇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从东北地区引进的韭菜品种“黑马莲”不仅品相好、口感佳、色泽亮、销路好,结出的韭菜花也因其独特的“鲜香”口感备受群众喜爱,借助新丰村特色产业的先发优势,“新华韭菜花”畅销全国,名声在外。“韭”久为功,致富一方。新华镇义德祥和一畦春酱菜厂是新华韭菜产业延伸发展建成的村企。一大早走进义德祥厂房内,前来售卖韭菜花的村民已经排成了长队,依次等待验货、称重、售卖。村民田守庆说:“一早进地摘好韭菜花,骑着电动三轮车几分钟就送过来了,称了重就能算账拿钱了。我家的韭菜花今年长势好,成色品相好,现在每斤能卖4块钱,亩产1000多斤,卖韭菜花每亩地能增加收入4000多块钱。”新华“韭菜村”,新丰“兴产业”。经过筛选机、切割机、清洗机、过滤机一道道工序处理后,韭菜花会被投入腌制池制作成韭菜花和韭菜酱,成品销往呼市、银川、广东、北京、重庆等地。酱菜厂每年加工韭菜花和韭菜酱2000吨,营业额可达400万元。新丰村党支部书记杨飞说:“今年新丰村种植韭菜4000亩,预计韭菜花收入能达到1800多万元。去年我们村还荣获了‘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的荣誉称号。”一朵韭菜花,一段致富事。新丰村韭菜种植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韭菜种植经历了从“明地”“平棚”“大弓棚”到高效节能温室的发展之路;从“卖菜难”到不愁销路的发展之路;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产业化种植的发展之路;从粗放经营到品牌经营的发展之路,随着韭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华韭菜先后荣获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荣誉称号”“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新丰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地+企业”模式形成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华韭菜”品牌,每年村民种植韭菜亩均收益可达3万元。此外,新丰村还利用便利的设施农业条件延伸发展育苗和“早黄蜜”等特色产业链,中粮集团屯河番茄育苗基地就设在新丰村。明晰的产业提档升级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每年可辐射带动300多人就业。在新华镇的产业发展史上,韭菜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新华镇根据实际确定“东菇、西葵、南椒、北粮、中韭菜”的“五位一体”产业发展布局,更加注重建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党建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奋力建设强村富民的新时代新农村。来源:临河党建 作者: 2023/08/17 11:26
  • 党建+乡村振兴 | 磴口县:汇聚人才力量 织密乡村振兴“服务网” 巴彦淖尔党建 “孔书记,今年我也想入股咱们村的万红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帮帮我吗?”近日,磴口县隆盛合镇公地村村民李有荣主动联系驻村第一书记。自从圆桌会上了解到大家怕搞产业亏本,驻村第一书记孔令东一直在努力解开村民们的“心结”。今年以来,磴口县25名驻村第一书记持续在乡村振兴的一线战场上展才尽智,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倾情倾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乡村振兴之路。“华莱士瓜是磴口县特产,肉厚汁甜,软脆适度。温室瓜4月初就上市了,每斤能卖到40元。大棚瓜5月底上市,露地大田瓜6月底开园,通过线上线下卖到了全国各地。”农民党员武志强笑容写在脸上、甜蜜藏在心头。武志强作为第一批种植华莱士瓜的村民,他不仅要实现自己的致富梦,还要帮助乡亲们实现致富梦,他对来“取经”的乡亲们毫无保留,认真细致地传授自己的种植经验,带领村民种植华莱士,实现共同富裕。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人才支撑,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武志强是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乡土人才,不仅自己创办了合作社,还带领着村民共同增收致富。“今年的小麦有技术人员帮助,选育了高质量品种,用上了喷灌,实现了增产。小麦收割后,我们又复种了燕麦、白菜、萝卜,把土地有效利用起来,二次‘生金’。”渡口镇新地村党支部书记李云飞自信地说。磴口县牢固树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理念,苏木镇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的农技推广模式,真正搭建起技术助丰收的桥梁。邀请农技专家现场“把脉”、精准“开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传经送宝”,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着力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苗木繁育技术要点、瓜菜病虫害防治……在补隆淖镇新河村“助农增收”主题党日现场,支部党员积极提问,在村农户也来旁听,能容纳100多人的党员会议室人头攒动。“把最新的科学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切实为农业生产带来实用技术,这是我们的责任。”河套英才、磴口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姜晓平说道。科技下乡,人才助农。磴口县深入实施“三服务一促进”“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选派27名科技特派员组成农牧业专家服务团,以农民科技需求为基础,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86场次,出诊服务农民3500多人次,通过面对面、手把手讲技术、传经验,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李凌坤)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08/17 11:26
  • 科技特派员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特派员赋能 助力乡村振兴                                科技特派员是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牧业科技的传播者、乡村产业致富的带头人。今年以来,乌拉特中旗深入实施“人才强旗”战略,紧紧围绕“区域布局、产业规划、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旗域经济发展思路,以产业振兴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技术服务为宗旨,选优配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主动扎根一线,融入农村牧区生活、指导农牧业生产、读懂农牧民心声,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培训,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汗水与智慧挥洒在乡村大地,高效的推进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用科技的力量有力推动乡村振兴。       提升服务效能,选优配强科技特派员。      2022年,我局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羊肉绒、小麦、玉米等农牧业主导产业,共选派18名科技特派员。其中选派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15名作为自然人科技特派员;选派示范引领强、经营管理好的3家合作社(企业)法人作为法人科技特派员;各位科技特派员依托各自专长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在线答疑等服务,解决农牧民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同时组建12396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大力推广“12396+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园区、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牧户”等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效能。              拓展服务内容,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      我旗的广大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村牧区、田间地头、棚间圈舍生产一线,做给农牧民看、领着农牧民干、帮着农牧民赚,围绕农牧业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实用技术培训,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模式,传授推广新技术,帮助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将服务环节从产前、产中延伸至产后,实现产销对接、全链条服务。目前已开展线上线下科技培训50余场次,培训农牧民6850人次;观摩会、现场会10余场次,精准服务专家出诊160余次,使用服务券达到4万余元,受到农牧民的一致好评。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袁喜丽在海流图镇设施农业园区的温室大棚里,选取黄瓜、西红柿、豆角、西葫芦、辣椒5种蔬菜开展生物菌剂应用试验。据种植户反应效果十分显著,使用菌剂后,蔬菜的抗病害能力明显增强,使用化学农药次数减少,减药50%以上,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刘仲发作为技术团长在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建设玉米套大豆种植基地,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开展一穴单株、一穴双株和品字形种植模式试验示范、与玉米间作的大豆新品种试验、玉米大豆新型除草剂(肥料)减量增效试验等。通过试验示范,实现单位面积化肥、农药用量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病虫害绿色防控全覆盖、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带动全旗节本增效5%以上。      资智同频共振,激发科技特派员活力。      科技特派员是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有力支撑。只有充分调动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让科技特派员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近年来,我旗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把引项目、建平台、强合作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紧密结合,将各类项目的实施、平台载体建设向科技特派员倾斜,实现引资引智同频共振。科技特派员高彪是好联丰有机农牧业合作社法人,合作社以有机农牧业为主导品牌,采取“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园区总占地7.6万平米,已建成15000平米晾晒台、2920平米面粉、麦片、挂面加工车间,年加工能力6000吨。3151平米原粮库,仓储能力2.3万吨。1000平米保鲜库,仓容3000立方。800平米乡村振兴展厅,可展示中旗所有名优特农畜产品。目前合作社被认定为市级有机小麦科技小院,自治区级生态牧场。近年来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带动等方式,有效地发挥了技术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和农产品绿色发展。科技特派员武敏带领小麦技术团队,依托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小麦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项目的实施,在乌加河镇联丰奋斗村建设小麦科技示范基地,总建设面积10264亩,其中核心区1264亩,辐射带动9000亩。开展小麦品种、肥料试验和春小麦两改三配套及麦后复种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示范等技术示范,助力我旗粮食稳产增收。科技特派员阿拉木斯结合自治区重大协同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项目的实施,开展母羊--羔羊一体化营养调控技术试验示范,通过人为控制和调整母羊自然发情周期,实现2年3产,促进牧民增收。同时及时帮助牧民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树立“科学养殖、生态养殖”新理念。科技服务不会停歇,科技特派员们将一如既往地在乌拉特中旗田间地头、棚间圈舍开展科技服务“三农”工作,让农牧民鼓了腰包富了脑袋,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活水,实现农牧业强、农牧民富、农牧区美。                             作者: 2023/08/16 09:32
  • 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巴彦淖尔党建 “喂,是小伍老师吗?麻烦您抽空帮我看看棚里的黄瓜,为啥叶片上有很多黄色的点点?”“您前期用了什么方法防治,防治前期没做到位,结果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需要进行综合治理,我过去看看……”近日,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联丰村村民李永胜种植的蔬菜出现问题,打了一通电话给当地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伍林美,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农户们普遍存在用药把控不均衡、用肥量偏大等问题,基于不同生产条件,我们总结了种植经验,会按需施策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伍林美介绍说。6月的巴彦淖尔流金似火,青春有为的热情在田间释放。科技小院的这些年轻人奔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来,秉承着“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四零”服务原则,脚踩泥土,身披露珠,不畏困难。为解决科研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杭锦后旗科技小院的年轻人和专家,坚持研究生常驻小院开展论文试验和科技研发,持续跟进农业生产过程,形成了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推广、农户基地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技术研发模式。他们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等优势农作物开展单项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科研成果显著。“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我们扎根乡村,把所学知识与农业实践结合,在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为当地农业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杭锦后旗蒙海玉米科技小院的交流分享会上,唐斌庆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娃娃一来就露了一手,改变了我们的老思想。”蒙海镇西渠口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兵介绍,2019年气候干旱,专家预测在7月份极有可能发生红蜘蛛。科技小院的硕士研究生徐俊平在5月时提前对接巴彦淖尔市植保站,为当地提出了“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阿维螺螨酯防治玉米红蜘蛛”的技术手段,并举办了第一场农民田间培训会暨观摩会,在现场演示阿维螺螨酯的使用方法。7月14日,西渠口村暴发了大面积玉米红蜘蛛病害,农户们亲眼见证了防治效果。学生们从学校走向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理论和现场培训,扩大了培训覆盖度,提升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而这些年轻人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科技小院的硕士研究生徐俊平和翟浩伟经过近两年的基层历练,分别确定了论文题目《杭锦后旗耐密氮高效玉米品种增产节氮潜力评价与技术集成示范》《提高青贮饲料品质的玉米/豆科间作种植模式研究》,研究成果更加接地气、实用化。(宋爽)(转自《内蒙古日报》2023年6月20日第十版)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08/16 09:29
  • 2023年水利乡村振兴工作要点来了! 巴彦淖尔市水利局 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部署,持续推进《“十四五”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规划》实施,扎实做好2023年水利乡村振兴工作,水利部日前印发了《2023年水利乡村振兴工作要点》。主要内容如下。2023年水利乡村振兴工作要点2023年,水利乡村振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按照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部署,持续推进《“十四五”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规划》实施,制定2023年水利乡村振兴工作要点。一、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一)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1.巩固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开展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状况和农村居民饮水状况排查,对脱贫地区和供水条件薄弱地区进行常态化监测,健全农村供水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保持动态清零。加强工程维修养护,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做细做实县级和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应急预案,坚决防止发生整乡整村饮水安全问题。2.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络。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规范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城乡一体化和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建设,实现城乡供水统筹发展。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8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的比例达到57%。3.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对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加快配备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配置率达到75%。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加快推进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的“划、立、治”。配合疾控部门对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和卫生监督,强化水质检测监测,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二)激发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加强水利劳务帮扶。督促指导各地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推动更多群众参与以工代赈方式项目建设,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指导各地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护就业岗位中优先吸纳满足岗位技能要求的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2.强化水利人才培养。加大对脱贫地区水利人才帮扶力度,开展水利业务帮扶培训,指导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订单式”水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基层水利干部培训力度。开展“组团式”人才帮扶。加强挂职干部管理,做好期满挂职干部轮换工作。3.实施水利科技帮扶。加大水利科技帮扶力度,加强相关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水利技术示范项目支持脱贫地区实施先进实用技术示范类项目1项,开展技术推介项目1项。推动实施水利科技组团式帮扶新疆、西藏相关工作,做好对四川省9个脱贫县的科技帮扶。(三)巩固水库移民脱贫攻坚成果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聚焦水库移民脱贫人口和避险解困搬迁人口,加大监测和帮扶力度。加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管理,大力扶持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水库移民人居环境,开展美丽移民村建设。二、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水利任务(一)实施水旱灾害防御基础设施建设1.推进堤防防洪达标。开展七大江河干流重要堤防达标建设3年提升行动。实施流域面积3000km2以上主要支流防洪治理和流域面积200~3000km2中小河流治理,支持脱贫地区326条中小河流治理。2.强化洪水调蓄能力建设。加快蓄滞洪区建设与布局优化调整,提升流域防洪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支持脱贫地区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开展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监测预警能力提升、简易监测预警设施配备等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163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全面完成《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3年)》任务。开展实施情况总结评估和调研,启动新一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编制。4.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水文站网现代化改造,重点实施中小河流洪水易发区、大江大河支流、重点水生态敏感区等水文站网建设,新建一批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并向脱贫地区予以倾斜。(二)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1.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推进甘肃白龙江引水、青海引黄济宁、四川引大济岷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广西长塘、贵州花滩子等水库工程,深化云南清水河、贵州石龙、陕西焦岩等工程前期论证。加快推进贵州凤山、湖北姚家坪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支持涉及脱贫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2.实施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针对西北、西南供水水源不稳定的情况,加快推进已开工的中小型水库建设,新启动实施一批中小型水库工程。在干旱易发区、粮食主产区推进建设一批中小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支持脱贫地区谋划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建设。3.加强灌区建设改造。加快推进江西平江等大中型灌区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黑龙江三江平原、云南腾冲等大型灌区,加快安徽怀洪新河、江西梅江灌区等大中型灌区建设进度。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开展骨干灌排工程设施除险加固、配套达标,更新改造灌区内灌排泵站。推动优先将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支持涉及脱贫地区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三)开展水生态保护治理1.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加大长江、黄河上中游和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大力推进坡耕地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支持脱贫地区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新建淤地坝和拦沙坝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万平方公里以上。2.开展河湖生态复苏。深入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实施华北地区等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做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三、强化农村水利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一)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严格落实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小型水库“三个责任人”“三个重点环节”,推进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提质增效。(二)强化河湖管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压实各级河湖长及相关部门责任。严格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及时查处群众反映的中小河流、农村河湖突出问题,回应群众关切。(三)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开展国家节水行动。强化非常规水源利用,在资源型缺水的地方鼓励用好再生水、矿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完善用水权交易管理,规范开展区域水权、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等用水权交易。四、实施重点区域帮扶(一)抓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推进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水利任务,加快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水利项目实施,推进四川龙塘水库、宁夏清水河流域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实施一批农村供水、防洪减灾、灌溉排水等中小型水利工程。(二)开展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落实定点帮扶工作机制,抓好水利部定点帮扶工作,指导定点帮扶县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体化推进西藏、新疆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工作,做好对口支援江西宁都工作。(三)统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做好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工作,推进水利项目尽快落地。推进江西赣州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五、强化保障措施(一)落实工作责任。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研究制定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议事制度,健全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部乡村振兴办统筹协调、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夯实推进水利乡村振兴工作责任。适时召开部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主任会议,强化工作研究部署和调度推进。召开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工作会和定点帮扶工作会。(二)加大支持力度。指导地方在用好政府财政资金的同时,在不新增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将符合条件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通过金融信贷、水利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信托资金(REITs)试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工程建设资金。指导地方优先将项目和资金向脱贫地区特别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倾斜。指导脱贫地区统筹利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补齐必要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短板。(三)强化推进落实。统筹实施水利乡村振兴工作,做到与具体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对中西部22个省份开展“一对一”水利乡村振兴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地方推进年度目标任务实施。跟踪“十四五”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规划实施进度,开展规划中期评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举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业务专题培训班。通过中央媒体、水利行业媒体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水利乡村振兴工作。编印水利乡村振兴工作简报,总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典型。(四)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整治水利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来源:中国水利 作者: 2023/08/14 10:35
  •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 我的瓜,你来收!八一村的“田管家”很托底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夏日逢风起,瓜果飘香时。今年,八一乡八一村的西瓜喜获丰收,又大又圆的西瓜掩映在藤叶之中,个个露出黑绿相间的条纹。“田管家”合作社里的村民们正在瓜地里忙碌着,采摘、搬运、装车,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货主李喜清的一车西瓜即将销往河北沧州,他笑着说:“这是今年我吃到的最甜的西瓜。” 村民袁金花今年50岁,因身体原因无法长时间在地里劳作,家中又没有劳动力,土地面临着无人耕种的问题。村党支部与她沟通后,她将土地托管给“田管家”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耕种播收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她家有地无人种的问题。“村里托管土地是500元,分红200元,总共一亩地就是700元。我们家18亩土地收入12600元,另外,我也经常在合作社打工,收入也不少。”袁金花乐呵呵地说。八一村有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9370亩,其中合作社托管980亩,种植西瓜、番茄、葵花、玉米等农作物,村党支部书记唐占江说:“‘田管家’土地托管模式是我们村深入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创新实践。通过示范经营,以看的见的好处吸引更多农户自愿加入、自觉融入,这样不仅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实现村集体增收和农户共同富裕双赢。”据了解,八一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两委”、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带头带资入股,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转变为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的“胜势”,形成“支部有作用、党员有作为、集体有收益、群众有实惠”的共建共享共赢模式。八一乡组织委员马宜新说:“八一村作为试点,先试先行注册成立‘田管家’助农合作社,流转村内土地。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整合起来,连片整理、集约经营,地格子打开后不仅解决了种植品种难统一、一家一户难议价的问题,更降低了种地成本。”下一步,八一乡将继续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有效整合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同时也夯实“四控”行动成果,在拓宽农户增收渠道的同时,也使农业发展提质增效。 作者: 2023/08/10 10:35
  • 党建+乡村振兴 | 磴口县:党建引领 乡村蝶变 巴彦淖尔党建 2022年,磴口县隆盛合镇公地村大兴设施农业,建设钢架大棚400多亩,种植收入达370万元。通过“党建+产业”“党建+治理”“党建+文化”,公地村发生了显著变化,获评自治区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公地村之变,是磴口县47个嘎查村的缩影。近年来,磴口县通过筑堡垒强队伍、抓项目强产业、优服务重治理等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紧“牛鼻子” 发力“强筋骨”“到2022年,全村钢架大棚达900余亩、小拱棚达1500余亩,人均年纯收入3.1万元。”在磴口县嘎查村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现场,隆盛合镇新地村党支部书记方万新给大家介绍道。然而,10多年前的新地村却是全县出名的贫困村,中青年人口流失严重,规模化耕地面积少,设施农业基础不牢。能够从“吊车尾”成为“排头兵”,新地村关键是抓住了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方万新说,“分户种植+订单销售”是村里的支柱模式,但发展初期,许多人处于观望状态。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除了自己带头干,他还做好其他党员的思想工作。第一年有6名党员跟着干,第二年又有12名党员和30多名群众参与进来。在党支部的引领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村里又组织开展了党员致富能手与村民结对活动,帮助村民解决致富缺信心、缺技术、缺资金等问题,让群众从“站在边上看”变为“跟着党员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通过党员作榜样带头、指路子带领、结对子帮困,全县走出党建引领、实体强村、产业富民的发展道路。找准“地方情” 做大“土特产”“从大田到小拱棚,再到现在的钢架大棚、棉帘大棚,我都经历过。今年的大棚香瓜在5月初就上市了,按1公斤20元计算,1个棚的收入能达到2万元。”补隆淖镇新河村三组村民陶发军说。补隆淖镇有“中国华莱士蜜瓜之乡”之称。新河村找准自身定位,以规模化、产业化方式发展大棚香瓜种植,村集体增收近16万元。另一方面,新河村紧跟全镇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千亩设施农业扶贫产业园,兴建钢架大棚450亩,年均产值达400万元。产业项目为何这样选,新河村党支部书记高广胜的思路很清晰。他说:“新河村土壤、光照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高甜度瓜,发展大棚香瓜产业既符合本村实际,又与镇域产业布局保持一致,能搭政策‘东风’,少走弯路。”产业选好了,还要在怎么卖、卖得好上下功夫。补隆淖镇每年举办甜瓜品评会,展示华莱士、白梨脆、银蜜、西州蜜等众多品种。当地的白梨脆香瓜已经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线上订单式销售。“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立足‘一方水土’,挖掘村域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围绕‘土特产’3个字做文章,让更多收益留在村里、留给村民。”在磴口县农村工作座谈交流会上,补隆淖镇党委书记香铭东与大家分享道。搭建“连心桥” 赋能“微治理”“门口这条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成了小水洼。”“这个低保户的信息采集表怎么填呢?”“联系暖心服务小分队呀!”如今,263个乡村网格的994名农牧民网格员助力磴口县基层治理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 “暖心服务小分队”。日常诉求有人管,村里发展共同议。磴口县还探索推行嘎查村“圆桌会”群事群议机制,深化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近年来共决策议定低保评定、渠道清淤、项目建设等方面1100多个事项。今年,“圆桌会”又有了新内涵,在村与村之间架起“连心桥”,助推全县47个嘎查村党组织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补隆淖镇黄土档村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时遇到暂时缺少集体土地的困难,在坝楞村的协调帮助下,在坝楞现代产业园区内流转土地13亩并建设完成了钢架棉帘保温棚项目。近年来,磴口县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深做实县、镇、村三级联动发展模式,着力实现“1+1>2”的效果。(赵含霖 王雅丽)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07/28 11:52
  • 【党建+乡村振兴】苏独仑镇:党建引领+西瓜种植,点燃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引擎” 巴彦淖尔党建近年来,苏独仑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党建+”发展模式,按照“党建引领、培育良种、合作社带动、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将基层党建与发展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围绕引领“一个西瓜产业”、建设“一个生态园区”、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党建“红色燃料”点燃产业“绿色引擎”,持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强”字当头,打牢基础强保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真正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就要将党组织服务触角延伸到产业链上。为此,苏独仑镇瓦窑滩村切实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村“两委”党员带头试种“沙漠一号”抗逆品种,推广使用小弓棚覆膜机,采用膜下“月芽坑”点播,应用水肥一体、熊蜂授粉、混蔓结瓜等绿色生产技术,尊重自然生长规律,让“瓦窑滩西瓜”在充足的阳光沐浴下自然成熟。同时,瓦窑滩村党支部积极推广优势品种种植,协调土地流转,开展技术指导,帮忙采摘装运,切实加强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2020年,在瓦窑滩村全体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瓦窑滩西瓜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自此瓦窑滩西瓜走出巴市、走出内蒙、走向全国,香甜可口的小西瓜,绘出了乡村振兴大画卷。  “联”字着力,创新机制畅渠道。一直以来,受困于销售渠道单一,瓦窑滩西瓜“瓜贱伤农”的问题时有发生。为此,苏独仑镇党委、政府坚持因村制宜的原则,提出了“强化支部政治功能,发挥基地示范作用,深化农企对接合作”的破题之法,为“瓦窑滩西瓜”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明确了发展路径。同时,瓦窑滩村通过党支部牵头领办合作社,探索出了“党支部+合作社+瓜农”的新路子,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导,组织动员群众加入专业合作社,为“瓦窑滩西瓜”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建好了主阵地。这种模式把组织群众的事交给党组织,把产业建设的事交给合作社,把产业赚回的福利“交给”农户,彻底改变“瓜农—客商”交易的单一销售模式,建立起了纵横交错的“网面”销售体系,让瓜农们一扫往日阴霾,蹄疾步稳的飞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  “新”字用招,革新发展激活力。今年以来,苏独仑镇党委、政府大力推动万亩绿色西瓜特色种植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进一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是苏独仑镇党委全面落实“一村一品一特色”农业转型新思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瓦窑滩西瓜”品牌示范园区扩展至2.6万余亩,辐射带动周边村组西瓜种植2.5万亩,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彻底形成规模效应,以实打实的绿色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二是在“土专家”瓦窑滩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强的推广下,积极推动种植结构调整,采用西瓜套葵花、西瓜套辣椒复种的种植模式,使瓜农个人种植收入最大化,既实现了节水控水目标,又保障了村民持续增收,目前西瓜套辣椒种植模式已帮助超20位农户,亩均纯收入超1万元。三是镇党委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推出十余部瓦窑滩西瓜线上宣传视频,累计播放放量超20万人/次,累计点赞数超6千,让瓦窑滩西瓜这个金字招牌响彻全国。来源:乌拉特前旗旗委办 作者: 2023/07/26 15:26
  • 党建+乡村振兴 | 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辣椒产业红红火火 巴彦淖尔党建 辣椒规模化种植   春争日,夏争时,眼下,正是辣椒生长的黄金时期。走进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的广袤土地中,一株株嫩绿的辣椒苗迎风挺立,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德岭山镇地处阴山南麓河套平原,拥有耕地65万亩,是全旗的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种植辣椒、马铃薯、杂粮杂豆等高效节水农作物。2018年以来,德岭山镇四义堂村党支部依托村办企业义堂红食品有限公司,带领党员群众尝试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辣椒,为全镇推进辣椒特色产业种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产的辣椒色泽鲜艳、肉厚个大、辣红素含量高,是制酱、加工红色素的绝好原料。去年我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种植的辣椒亩均收益是玉米、葵花的两倍,年底还分红234万元。”每每谈到为什么选择种植辣椒时,四义堂村党支部书记齐跃飞自信地说。  今年,四义堂村与内蒙古满地红农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建设集辣椒加工、烘干、色选、晾晒、储存为一体的半成品生产加工基地,四义堂村以入股义堂红食品有限公司的方式负责生产加工辣椒酱,满地红农业有限公司负责销售,全镇15000亩的辣椒可实现就地加工转化,达到产销两旺“钱”景好的喜人景象。  “我把自家零散50亩土地流转给企业种植辣椒,自己也到基地务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浇水、施肥、辣椒苗移栽和辣椒采收,每个月下来能挣6000多块钱,再加上流转土地的收益,一年下来收入还是很不错的。”大圣村村民刘七恒高兴地说。  据了解,德岭山镇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农民参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辣椒产业,今年辣椒种植面积达8000亩,群众对村集体也更加信赖了。  农村要致富,产业作支柱。产业要发展,组织来领路。2021年以来,乌拉特中旗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指导各个嘎查村党支部发起成立合作社,组织集体和群众以资金、资产、资源等加入合作社,集中发展辣椒精深加工、肉牛肉羊标准化养殖、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产业,推动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阿拉斯 陶嵘)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3/07/26 15:25
  • 【乡村振兴】临河区:激发人才“新动能” 助力乡村“大振兴” 巴彦淖尔党建 2023年以来,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坚持党建引领,多层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宽人才引用育留渠道,为全面推进人才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打出“乡情牌” 把人才引到乡村振兴主战场崔博凯是临河一中2015届的毕业生,从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与环境遥感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临河区八一乡农丰村成为一名村主任助理。“看到临河区对在外优秀人才发布的‘招募令’‘聚贤榜’,唤起了我的故乡情,作为一名临河人回到临河助力家乡发展,我义不容辞。”临河区着力打造“智荟临河”人才工作品牌,扎实抓好“本籍人才回归”“服务一线”“聚力赋能”三项工程,以“引智荟才”良方助力临河高质量发展。通过定期与在外乡贤举办恳谈会,构建起“人才回流+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聚智汇才新模式。目前,为46位“招商大使”颁发聘书,累计对接100多家院校、商会、企业,与12家阜外内蒙古商会代表成功签订战略、框架、实体合作协议,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练好“基本功” 让人才沉到基层发展第一线“杨树的栽培需要注意土壤的通气条件,防止苗木失水是保证成活的关键。”仲夏时节,临河区林草局下派的专家人才服务团队正在国营新华林场为林场职工讲解杨树栽种的注意事项。临河区深入推进“三服务一促进”行动,选派20余名林业专家深入到各乡镇村组开展林业技术推广、种植经济林疑难问题解答等服务,通过“专家人才指导+特色林木种植+造林防沙技术推广”模式,建立“党支部划分、党小组认领、党员带头”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沙体系,把造林治沙变为育苗、林木管护、种植养殖并存的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方式。“人才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人才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选对、育成、用好本土专家、乡土人才是解决基层一线引才少、留才难的关键所在。”临河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杜守正说。临河区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组织100余位专家型教师对接帮扶新华、八一等乡镇学校,帮助他们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执教水平和教学能力。建立纵贯医疗体系,实行基层医疗机构帮扶行动,形成“上级专家下沉帮扶、基层医疗人员上挂学习”模式,切实提高基层应急医疗救护水平和诊疗能力。截至目前,共下派各类专家人才487批次821人次,服务群众2200余人次,解决技术问题170余个。墩实“吃劲苗” 将人才育在乡野沃土最前沿“区委通过开展第四届村党组织书记‘比武争星’活动,让‘先进’村带动经济薄弱村,提高‘后进’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富能力,培育一支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队伍。”临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根树介绍。今年,临河区组织各领域人才外出培训,举办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专题研修班,拓宽了乡村振兴人才培育新路径。在各乡镇村组设立人才驿站,采取“党支部+人才”“科技特派员+合作社+农户”“农技专家包联镇村”模式,围绕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动员种植养殖大户与农户结成帮扶对子,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目前已建成涵盖农林牧水等领域6000余人的本土实用人才库,以乡镇为单位评选“土专家”“田秀才”50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田间地头开展电商直播培训20余场次,培养有直播创业就业意愿的返乡大学生、种植养殖户、镇村干部等2000余名,归档建立了优秀学员主播库,开展“我为家乡代言·三百行动”(百名主播走百个乡村,售百种产品)活动,引导网络主播“云”端赋能乡村振兴。来源:内蒙古学习平台 作者: 2023/07/26 15:25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