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一家亲
  • 图说 |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2024/03/07 16:11
  • 全区民委主任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2月27日,全区民委主任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民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占胜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民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占胜讲话。会议现场。会议指出,2023年,全区民委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内蒙古卷》《中华民族文物图谱·内蒙古卷》编撰,启动首批全区教育实践基地评选命名,着力提升打造“两月一周”宣传品牌,创新开展“石榴籽e起来”基层服务,在北京蒙藏学校旧址成功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内蒙古专题体验展,成功举办第十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在我区高校试讲试用,加强和改进信息报送,一系列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效。会议强调,全区民委系统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意义,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从办好自治区两件大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的高度来把握和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想任何问题、作任何决策、干任何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会议强调,全区民委系统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开展学习贯彻“点、线、面”全覆盖行动,不断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认识和把握。二是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教育实践、宣传宣讲体系。三是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的体制作用,完善上下联动机制,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形成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为2023年度全区民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第九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代表授牌。会议宣读了《自治区民委关于表彰2023年度全区民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关于命名第九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并向先进集体、示范区示范单位代表授牌。兴安盟民委、鄂尔多斯市民委、包头市青山区民委、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民委、巴彦淖尔市供电分公司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兴安盟民委、鄂尔多斯市民委、包头市青山区民委、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民委、巴彦淖尔市供电分公司代表作了交流发言。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孙志强,自治区纪委监委驻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杨文胜,自治区民委领导班子成员、二级巡视员出席会议。各盟市民委,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民委主任及办公室主任,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民委主任,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民族工作综合处和民族工作处负责同志,自治区民委委员单位联络员,自治区民委机关全体干部和委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第十一批全国、第九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部分代表参加会议。来源:办公室图片来源:内蒙古画报社 作者: 2024/02/28 10:12
  • 自治区民委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读书班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第6次集体学习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自治区党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的工作安排,2月18日,自治区民委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读书班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第6次集体学习,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民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占胜主持学习并讲话。 读书班上,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为新年各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同时,读书班还在线学习了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干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宝明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等三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学习。通过此次专题读书班,进一步加深了全体党员干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和把握,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下一步,自治区民委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学习好、运用好,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全面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上走在前、作表率。来源:机关党委(人事处) 作者: 2024/02/20 09:43
  •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一)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这一时代课题,并作出深刻阐释——“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一重要思想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二)思想的引领,犹如征途中的旗帜、远航中的灯塔。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质和开放特征,展现出特有的穿透力和感召力。河西走廊,敦煌传奇千年;江西瓷都,泥火变化万端。穿越历史烟尘,跨越高山大河,敦煌与景德镇,两颗丝路明珠,在新时代的文化大潮中浪漫辉映。“三兔共耳”朱拓于杯中,“舞乐飞天”飘逸于碗壁……敦煌文化与陶瓷文化淬火窑变,古老的中华瑰宝、时新的艺术形式,融文旅、文教、文创、文娱为一体,在创新驱动、产业赋能中焕发新生。从石窟到瓷窑,从彩绘到青花,千年记忆融入千年技艺,海内外有识之士云聚,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市场化、国际化。客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见证新时代国际贸易的驼铃帆影,奏响新时代文明交流的丝路乐章。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伟力。“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一系列重大创新观点、一系列战略部署,在“明体达用”中指引中华文明弦歌不辍、别开生面,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呈现“郁郁乎文哉”的景象。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十一个方面的重大创新观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基础性、原则性内容,成为这一重要思想在“体”的层面的基本架构;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打造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十六个方面的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这一重要思想在“用”的层面的主要内涵。“明体达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既有思想理念层面的认识论,又有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全面铺展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框架和整体布局,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深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全面指引。巍巍虎丘塔,千年姑苏城。平江路上的青石板,或来自宋元,或补于明清,还有新中国成立后所修葺,华夏大地的文明根脉在脚下延伸。“吴门望亭”大运河文体馆,“枫桥夜泊”特色船舫,千年文韵和现代经济和谐共生,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织就经济繁荣与人文鼎盛的“双面绣”。从中,我们可以探寻“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奥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在“体用贯通”中指引文化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使经济文化化,厚植发展优势,推动发展迈上更高水平,展现出更加旺盛的蓬勃生机;使文化经济化,活化千年文脉,激发文化潜能,展现出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从用“九个坚持”概括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到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再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用贯通”,“体”和“用”有机统一,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做什么、怎么做,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引解决“桥或船”的问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凸显了实践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同饮一江水,共绘九州图。曾经“病得不轻”的长江,“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微笑精灵”江豚回来了,“临江锈带”变为“滨江绿带”,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沿江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长江经济带发展发生的“五个重大变化”,观念变化居于首位:“思想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思想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充分彰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贯通”“融通”的鲜明特点、人民性的本质属性,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培元、凝神铸魂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作为“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体现开放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打开了创新空间,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充分证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科学的理论总是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三)国家之魂,文以铸之。今天,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感动全场,惊艳世界。这些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的孩子,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阜平县。那里是革命老区,也曾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远近闻名的“穷窝窝”。拔穷根、兴产业、美环境、强精神,脱贫攻坚成果丰硕,2012年到2021年阜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将近两番,娃娃们幸福的歌儿从心田荡漾到山间,更响彻世界舞台。犹如天籁的歌声,唱出了山里娃娃的自信,唱出了阜平县10万多脱贫群众的幸福,唱出了新征程上亿万人民自强不息的心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当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中国人民的自信心似朝阳般喷薄而出。今天,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让亿万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这是“以文弘业、以文培元”的文化塑造力,涵养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自信。从文物资源数字化转化、数字化共享持续推进,到《复兴文库》、“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编纂出版,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文化殿堂相继落成,到《长津湖》《人世间》《雪山大地》等精品力作百花齐放……历经新时代伟大变革,中华文化绽放新的光芒,中华文明激扬新的活力,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历史源流中守望文化乡愁,在时代气韵里坚定文化自信。这是“奋斗才会成功”的精神伟力,极大增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志气。以天为盘,以星做子,“神舟”“北斗”“嫦娥”“祝融”“羲和”在浩瀚宇宙诠释别具一格的“中国式浪漫”。以大地为卷,以汗水为墨,建起世界上最快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绘就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这是“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进取品质,极大增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骨气。新时代的创新创造,让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平视世界”的自信,进一步激活了伟大创造精神,让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今天,“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理论创新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实践创新不断开辟中国发展新境界;“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制度创新推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创新成就“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浩荡气象……在吐故纳新中挺立潮头,在与时俱进中开拓新局,中国人民在创新中一路走来,也必将在创新中迈向未来。这是“团结就是力量”的豪迈气概,极大增强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底气。回首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征程,是“比铁还硬,比钢还强”的团结之力,是“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不懈奋斗,让我们不断爬坡过坎、攻城拔寨,创造了“人心齐,泰山移”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新征程上,14亿多中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陕北黄土高原上的延安,苹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9、世界的1/20,全市农民经营性收入超过六成来自苹果产业。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陕西延安,称赞“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强调“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起点,新业态,新动能,新优势——搭上网络时代的快车,苹果“销路不愁”;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苹果“享誉海外”;探索“保险+期货”模式,苹果“套期保值”……新时代,“红苹果”变成“金苹果”,丰收景象折射发展气象。今天,这个苹果所体现的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心,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创新气质、团结力量,所展现的干事创业的志气、骨气、底气,所折射的“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的价值追求,早已深深融入“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就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回望百余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中,锤炼出的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等伟大精神,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使之转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从近代以后时人“诸路皆走不通”“百事不如人”“中国人能近代化吗”的无奈喟叹,到百余年来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由悲观变为乐观、由自卑变为自强,再到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正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一个结论格外分明——“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在坚持“两个结合”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作为这一重要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意味着我们党有了引领新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经千年风雨,中华文明光芒万丈、魅力不减。续千年文脉,人间正道正在我们脚下伸展。(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二字,在于其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所滋养。今天,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了坚实文化根基、创造了有利文化条件。“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饱含古老中华文明的丰富智慧,孕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指引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由此,我们更能把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将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理念、“小康”“大同”等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党赋予共同富裕以理论高度和历史底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融通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施政理念,贯通于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贫富有度”“与天下同利”的美好愿景,体现于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的不懈追求……现代化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力以赴的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根脉。由此,我们更能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辩证法中,更能读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内在逻辑;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自然观中,更能领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考量……汲取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丰厚滋养,不走西方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承和发展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植根的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树立起人类现代化新的文明标杆。“‘和平尊’传递了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向联合国赠送的“和平尊”厚重而深远的意蕴。由此,我们更能把握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的处世原则,“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智慧,“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勇毅担当,“国虽大,好战必亡”“化干戈为玉帛”的古老箴言……从这些静水流深的文化渊源中汲取丰富智慧,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致力于团结奋斗,让全体中国人民一起迈向现代化”“致力于共同富裕,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美好生活”“致力于全面发展,让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致力于永续发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五个致力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让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汲取智慧,指引亿万人民以推进文明更新、进行文化创造的磅礴伟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开拓了面向未来的文明发展新道路。“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当中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当世界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中看到“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当历史学家“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的预言逐步变为现实,今天的中国人民更加从容笃定:“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贵州黔东南的两项村赛,不仅展现出新时代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窗口。台江“村BA”、榕江“村超”,数万人现场围观,几百亿次网上浏览量,群众做主创、群众当主角、群众来主推,满场的欢乐、满屏的喝彩,成就一场全国叫好、国际点赞的群众文体盛宴。实现全面小康、推进全民健身,曾经贫困的偏远小山村,富了口袋富脑袋,道路通畅迎客来。以体育之名,让文化唱戏,赛场上挥汗如雨、锣鼓喧天,赛场外载歌载舞、美食飘香。文体赋能产业,村级赛事“耍”到老百姓的心坎里,风情风物“融”进民族团结的血液里,农趣农味“跑”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赛道,多彩贵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途中谱写新故事,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富有深厚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充分表明,“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使中国式现代化充盈着鲜明的中国气象。文明的长河奔腾向前,思想的波涛澎湃激荡,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五)2022年末,一部中国电视剧在埃及开播。“中国人的今天原来是这样来之不易”,中国西部小镇的人们建家园、种菌草的故事,深深打动了阿拉伯世界观众的心。这部电视剧,中文名是《山海情》,而阿拉伯语译名更直接——《向幸福移民》。《山海情》的走出去,从一个侧面不仅表明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更折射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跨越山海的共鸣,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20多年来,中国农业技术专家远渡重洋,手把手培训的菌草种植技术,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给当地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更多人借由“中国菌草”,向幸福前行。“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不仅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更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如何解决发展赤字、破解安全困境、加强文明互鉴,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深刻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时代之问,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重大主张,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与世界共同利益、全人类前途命运出发,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重要文件。这一体现“天下一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历史智慧的中国方案,凝聚了各国人民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计利当计天下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一从历史深处走来、充满东方智慧的“具有磁石般吸引力的伟大方案”,让“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重新互联互通,让“陆锁国”变成“陆联国”,为推动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提供强大动力。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发展是破解各种难题、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习近平总书记从全人类福祉出发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目前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7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这一彰显“以民为本”“人民至上”思想底蕴的重大倡议,旨在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形成普惠平衡、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在重要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这一传承“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等理念的重大倡议,旨在促进世界安危与共,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让和平的阳光照亮世界,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加强人文交流合作。这一渊源于“和而不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观念的重大倡议,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旨在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为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注入强大动力。…………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对历史十字路口的现代化之问,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等重大命题,深刻指出“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为各国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上阔步前进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是带着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带着“人类知识的总和”中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走向世界的。秉承中华民族深切的文化体认、文化价值、文化精神,秉持中华民族广博的文化气度、文化视野、文化胸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理论成果,也是共行天下大道、为世界谋大同的思想成果,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站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壮志在胸、豪情满怀!(六)风起东方,钱江潮涌。在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中,良渚文化的玉鸟,以全息投影的方式飞过;大运河上的拱宸桥,通过数字全景立体影像技术,连接起白砖青瓦和高堂广厦;由超过1亿人参与数字火炬传递而汇聚成的“数字火炬手”跨过钱塘江,跑进“大莲花”和运动员一起点燃了火炬……科技之光与人文之光交相辉映、绽放精彩。从数千年的历史时间中走来,融入万物互联、无远弗届的数字时代,奔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遥远的未来。这揭示一个道理:中华文化始终在与时代的“对位”中保持旺盛活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无与伦比的包容性与创新性。文化如水,浸润无声。今天,当亿万人民都有了“网民”这个新身份,网络世界、数字时代将为文化景观和心灵图景涂抹怎样的色彩?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引导“智能向善”?当新的文化场景不断打开,把握“故”与“新”、统一“常”与“变”,融汇“你”“我”“他”,才能真正在文化上“站稳脚跟”。“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自我作古”的勇气,“但开风气”的眼界,都是为了在传承不绝的文化谱系、风云激荡的文化图景中,定位复兴之路上的文化坐标。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深化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上下功夫,在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在促进文化繁荣上下功夫,在增强国际传播效能上下功夫,在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上下功夫,以高度政治自觉、饱满精神状态、顽强斗争意志、科学思路方法做好工作,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脚下站立的土地,是诞生了绵延不绝而又辉光日新的中华文明的广袤大地;耳畔回荡的涛声,来自长江黄河奔流不息、汇入大海的澎湃大潮。新征程上,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决心,坚持走自己的路,始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展现昂扬向上的风貌,涵养理性平和的心态。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新征程上,让我们秉持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生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在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不断总结凝练时代的思想精华,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历史从哪里开始,文化就从哪里启程;未来向哪里行进,思想就向哪里延伸。(七)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这样展望:“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如同波澜壮阔的长河,中华文明一路奔涌而来,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浇灌出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当中国式现代化标注中华文明前进方向,打开中华文明创新空间,激发中华文明强大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坚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聚焦聚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首要政治任务,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这是使命的召唤,更是时代的必然。向着光荣梦想的远征,向着光明宏大的未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吹响文化的号角、扬起文化的风帆,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们有这样的胸怀:“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有这样的豪情:“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我们有这样的自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征途漫漫,文以化人。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24/02/07 16:33
  • 抓实铸牢工作的三个着力点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在制度设计上明确责任义务、政策实施方案、工作运行机制,将制度、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以制度落实推进工作见成效;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教育宣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主体责任构建工作格局。各级党委要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明确各级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的权责关系和职责分工,把关于民族工作的政策法规贯彻落实到具体制度设计和机制建构中。完善民委委员单位制度,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跟进新趋势。落实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察、政绩考核,建立完善督导考核机制,提高各部门、各领域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水平。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出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研究、同落实,将党的民族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加强人才培养。将有志于党的民族理论和实践工作的各类人才,吸纳充实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队伍中,构建互学、互鉴、互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引育留用”机制。建立科研院校与相关部门人才交流工作机制,形成理论与实践工作互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以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职业技术人才,促进各族青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从1993年起开办西藏班、新疆班,30年来累计为民族地区培养了近万名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湖南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衡阳技师学院也为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形成品牌效应。加强宣传教育,夯实思想基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围绕主线,以中华民族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等为主要内容,针对不同受众的特点,由浅入深、由历史经验到理论体系,系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使其覆盖思政教育各层面,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类干部教育体系。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动,形成合力,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将培训内容分为理论、实务、案例等层次,明确各层次培训的内容占比,将参训对象分为高校、党校、实务部门等类别,因材施教,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长。如,湖南省民宗委开设提升教学培训能力专题研修班,探索出以“理论+实务+案例”为内容、“高校+党校+部门”为对象的融合培训新模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社会教育全过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矩阵,用好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等平台,开设宣传专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用好新媒体互动功能,提高受众参与度;丰富教育内容,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馆等场所,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教育实践基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把传统节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加强重大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交线路、公园、景观、教育馆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广泛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把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部署,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做到政策法规与实务工作紧密结合。健全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广泛倾听各族群众声音,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加强具体问题分级分类治理。对涉及具体实务工作的相关部门分级分类、统筹归口,明确职责和分工,不断提升基层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点对点”“面对面”解决各族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民生难题。持续关注基层“一老一小一新”群体,切实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时时有反馈。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人民调解工作质效,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提升治理效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调动城乡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自主自治的积极性,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优化工作方式方法,使之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广度,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思维”,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者李扬,系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长沙行政学院)副教授】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2024/02/04 17:56
  •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每周一学】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来源:政策法规处 作者: 2024/01/30 11:06
  •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一年来,国家民委、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创新推进创建工作,积极打造“升级版”,擦亮“金字招牌”。加强思想引领,完善顶层设计“那天你问我,幸福是什么?我想悄悄告诉你,幸福是首歌……”1月8日,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室,社区居民唱起民歌《幸福嘹嘹啰》,笑容洋溢在每个人脸上。▲蟠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梁凯昌摄“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来到我们社区,叮嘱大家互帮互助,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共同建设幸福家园。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开展创建工作,让社区成为一个温暖团结有爱的大家庭。”社区党委书记刘雁琳说。▲在蟠龙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民在唱山歌。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一年来,国家民委、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将创建工作作为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政治责任的重大工程,确保创建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体制机制优化。国家民委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向,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科学设置测评项目、测评标准、指标权重等,在实践中检验和修订完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形成“2+6”测评指标体系及配套操作手册、调查问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创建命名管理办法,民族团结进步综合评价体系工作机制等“一套指标、一本手册、一套问卷、一个办法、一个机制”,进一步推动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组织领导有力。各地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将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规划,与中心工作一体研究、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出台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就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作出全面部署;青海省牢牢把握主线,以“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的鲜明导向,进一步部署任务、强化措施,有力推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工作向更高标准、更高质量迈进。——规划引领先行。湖南省邵阳市出台创建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市领导和市民委委员单位联系制度,每名市领导联系一个示范单位,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河南省洛阳市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民族团结”融合发展的创建品牌。——政策保障到位。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优先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对获国家命名的示范县市奖补1000万元;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县两级加大民族工作经费和创建专项经费投入,扎实推进创建“8+N进”,着力构建跨省份、跨盟市、跨旗县三级共建联创网络。用好“指挥棒”,强化主线要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坐落于热闹的南湖路上。“自开馆以来,我们接待了上百个主题参观、研修团,各族干部群众可以通过聆听讲解、观看展板和历史资料图片等,全面了解新疆发展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教育基地讲解员哈尼克孜·阿布都拉说。2023年,喀什市对标新版测评指标体系,打造并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百年喀什馆、老城改造纪念馆等教育基地作用,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增进“五个认同”。一年来,各地各部门以新版测评指标体系为“指挥棒”,通过创建把持续扎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积极成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迈出新步伐。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弘扬抗震精神、可可西里坚守精神,塑造感恩、自强、包容、和美的时代风貌,在培育精神高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讲好各民族向内凝聚、融入中华文明的故事,讲好呼伦贝尔因守边而建、因固边而兴的故事,讲好各民族互嵌发展的故事,讲好各族群众共同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主义故事,筑牢各族群众“思想边境线”。——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新突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重要指示精神,创造整族脱贫减贫奇迹,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各族人民的生活全方位得到改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着力打造涉藏地区乡村振兴样板,构建“文旅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共生”的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取得新成效。贵州省利用“村超”“村BA”赛事,推动中华文化同群众体育融合发展,打造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载体;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深入推进社区民族工作,创新推出“八化工作法”,全方位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上融入、经济上融汇、文化上融通、社会上融合;江苏省无锡市吸纳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成立无锡市企业民族工作联盟,持续打造企业“红石榴家园”“民族团结同心生产线”“同心书屋”等载体平台,探索互嵌式发展路径。——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展现新作为。黑龙江省大庆市积极探索城市民族工作新模式,将思想引领、基本公共服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化体育活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机制保障等方面工作纳入任务清单;云南省楚雄州将民族工作纳入“一部手机治理通”智慧化网格平台,助推网格化精准管理、智能化精准推进、区域化精彩协同。——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筑起新高地。湖南省邵阳市积极探索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农业产业“联发”、基础设施“联建”、群众文化“联创”的“五联”创建模式,打造团结和美的边界风景线;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传承和弘扬“为国守边、无上荣光”信念,把爱国护边、维护边境安宁融入生产生活,努力践行“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爱国戍边精神,构筑起保卫边疆、稳定边疆的钢铁长城。选树典型示范,突出有形有感有效“我们哨所辖区内的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居住着汉族、壮族、瑶族、侗族,各民族团结和睦,守望相助。现在有了越来越多的接班人,我们一定会守好祖国的‘南大门’!”2023年5月3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团结奋进新时代——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特别节目中,广西尖峰岭哨所哨长、“爱国戍边楷模”陆兰军现场讲述了一家三代6口人戍边44年的故事,令人感佩。中国民族报,赞410国家民委与中央广电总台联合录制的这台特别节目,以别开生面的形式,讲述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故事,集中展现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创的崭新局面,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中国民族报,赞370一年来,各地各部门立足实际、结合特点、因地制宜深化创建工作,抓实“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突出民族工作重点打造品牌。广西梧州市精准分层,面向“关键少数”实施头雁工程、面向干部职工实施群雁工程、面向社会实施浸润工程、面向青少年实施种子工程,高质量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打造“融在岭南,梧限精彩”创建工作品牌;河北省承德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深度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内涵,推动创建进景区,打造旅游促“三交”平台;山东省威海市精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的“威海样板”、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基地样板”、旅游促“三交”的“工作样板”、精致融合的“城市样板”,不断提升“爱心拉面”“文登妈妈”“榴铸童心”品牌影响力。——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工作亮点。湖南省怀化市结合区位优势,联合广西柳州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建湘桂黔环“三省坡”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广西崇左市在建设边境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基础上,融合兴边富民行动、民营企业进边疆、党旗耀边关等特色工作,打造千里边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四川省广元市坚持“跳出广元抓创建,围绕大局促团结”工作思路,实施“五年千人教育援疆”计划,创新推进“巴蜀儿女进天山”教育援疆项目,累计向新疆输送学前幼儿教师近千名。——发挥行业优势创新方式方法。北京雍和宫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为抓手,开展专题研究、编印学习教育手册、设置主题展区,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西藏自治区噶尔县公安局滨河公安派出所打造民族政策法规宣传等“六个窗口”,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团结各项工作;甘肃省酒泉市税务局以“三个同频共振、三个同心共享、三个同行共建” 为抓手,实现创建工作在税务系统全覆盖。“长城内外石榴花开,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友爱。颗颗红心共同期待,复兴中国梦梦想花开……”河北省在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推出的主题歌曲《石榴花开》,唱出了各民族共同的心声。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氛围更加浓厚,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力量更加磅礴。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2024/01/25 10:19
  • 自治区民委“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石榴籽e起来”榴铸红心基层行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来源:研究应用中心 作者: 2024/01/18 15:10
  • “何以中国、因有边疆”,边疆考古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国边疆考古是以现代边疆地区为核心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从地域上来看,我国陆地边疆主要包括东北地区、新疆、内蒙古、甘肃、西藏、云南、广西等相关的区域;从时段上看,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漫长历史发展阶段,研究领域具有国际性和区域交流的特点。“何以中国、因有边疆”,边疆考古越来越成为当今学术的热点课题。2023年的中国边疆考古涵盖广泛,若以一言蔽之,就是在考古学的视野下,突出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在学理上,将边疆地区的考古、民族、宗教等内容纳入研究视野,尤其是对汉唐时期的考古工作加大研究力度,突出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对汉唐时期及之后的古代城址、“丝绸之路”沿线遗迹以及礼仪性、生产类遗存等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全方位展示边疆地区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过程。▲新疆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考古人员在室内整理文书。 胡兴军供图新疆是近几年来开展边疆考古田野工作的重点区域。立足“考古中国”项目,考古工作者围绕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文化交流、早期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就考古成果来说,通天洞遗址开启了新疆旧石器时代考古新格局;在天山区域温泉呼斯塔等遗址的持续发掘,深化了对新疆史前文化谱系、社会形态、文明演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轮台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以及尉犁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的发掘,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唐代军政体系建制等大有帮助。此外,其他一些重要发现也开启了认识中华民族的新视窗。  西藏考古工作凸显统一协调、全面布局的新思路,主动性发掘的项目成果逐渐构建起西藏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从距今4万年前至距今1400年,西藏考古学在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有新发现。其中,日喀则市康马县玛不错遗址以丰富的文化堆积表明,该地区在距今4000年前就出现文明曙光。▲考古队员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开展发掘工作。 董新林摄  内蒙古考古工作在课题制的引领下有序展开,并不断向深度推进。其中,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的发掘成果丰硕,新发现一处布局清楚、体量很大的院落;赤峰彩陶坡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蚌质龙形饰件,为探求红山文化先民的精神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两项发现显示了内蒙古地区在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中和早期中国形成阶段所起的作用。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墓群是阴山以北草原地带发现的第一处匈奴墓群,处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出土材料显示了两汉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态势。该墓群与之前发现的武川县坝顶北魏祭天遗址相呼应,共同显示了北方地区各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演进之路。▲“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吉林和龙大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考古工作,在高句丽、渤海考古和金元等时期重点遗址上持续加大力量,开展区域调查、发掘。其中,辽宁省对早期高句丽聚落的发掘和研究,清晰地展示了早期高句丽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吉林省在延边珲春古城村寺庙址等遗址发掘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和龙獐项古城、獐项墓葬进行重点发掘,获得了一批关于渤海祭祀建筑和王室墓葬等方面的重要资料。黑龙江省通过对金上京遗址的重点勘探与发掘,明确了皇城的布局和沿革,首次确认了城址的营建使用情况,明确了上京城南北两城一体化构筑的模式。▲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工作人员在元谋猿人遗址开展精细发掘。  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 摄  云南考古工作在2023年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收获。尤其在围绕滇池的持续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上,考古认识深入到了滇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以及汉朝中央政府对当地的行政管理。  2023年,边疆考古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日益刷新人们对于相关领域的认识。一个个考古发现,让一段段尘封的历史逐渐呈现出原本的面貌,有助于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边疆考古正当其时,灿烂生辉、星光熠熠。(作者丛德新,新疆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2024/01/12 09:14
  • 模范自治区“铸牢”教育实践基地如何建设?权威解读来了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从2024年起,每年支持建设25个左右的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分类建设文化博物类、革命纪念类、示范创建类等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实践基地成立由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与自治区分管副主席任双组长的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实践基地实施动态管理,每5年考核认定一次。连续两年未通过考核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将撤销其命名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民委制定出台《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本报记者就《方案》制定出台的相关问题,采访了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民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占胜。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方案》出台的背景。高占胜: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自治区的决定》,提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要求全区上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高质量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面向全社会和各民族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民委制定出台《方案》,对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作出部署。记者:《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要达到什么样的总体目标?高占胜:《方案》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总体目标、分类推进、组织机构、实施步骤、组织保障七部分内容。《方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宣传、教育、实践、培训等核心功能,将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效作为衡量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主要标准,坚持目标导向,强化动态管理,细化考核标准,优化评估体系,不断提高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水平。《方案》要求,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要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为根本政治前提,紧扣主线,充分利用自治区现有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各级各类博物馆、展览馆、主题公园等场所,以实物展示、影像再现、情景还原、沉浸体验等多元表现方式,深入挖掘、整理、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体现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方案》明确,从2024年起,每年支持建设25个左右的自治区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到2027年,自治区级教育实践基地数量达到100个以上,盟市、旗县级教育实践基地达到500个以上,在全区初步建成较为完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各基地通过组织开展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等思想理念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记者:基地建设如何才能更好地分类推进?高占胜:立足全区实际,我们将分类建设文化博物类、革命纪念类、示范创建类等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实践基地。文化博物类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各级各类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人文景观等公共文化设施,通过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内涵建设,利用文物展陈、文艺演出、文化阐释等形式,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民族团结好故事、弘扬守望相助好风气。革命纪念类教育实践基地。依托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边防哨所等,广泛宣传爱国拥军、拥政爱民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各族群众保卫国家的责任感,建设各民族共同守好祖国北大门的民族团结长城,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示范创建类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城市社区、农村牧区嘎查村、企事业单位,加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扶贫济困,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单位),推动形成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进基地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提出要考虑合理布局,以各族群众为宣传教育和服务对象,充分考虑区域、行业、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历史人文资源,合理布局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建成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全域覆盖、全民教育的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各地要扬长补短,完善功能,形成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基地互补格局。推动各类基地教育实践活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创新有特色有亮点的教育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增强其辐射性和影响力。记者:在基地管理方面,你们有什么样的经验做法?高占胜:为更好地推进工作,我们专门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与自治区分管副主席任双组长的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盟市党委统战部、民委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组织好基地建设工作,严格日常监管,指导教育实践基地面向全社会开展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培树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推动教育实践基地之间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设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推荐、初验、评审、命名4个阶段。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基地认定条件,对经过初验的基地将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议,对展陈内容严格把关,最后由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自治区民委对拟命名的基地颁发“全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牌匾。实践基地实施动态管理,每5年考核认定一次。自治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对全区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年度考核,未通过年度考核的责令限期整改;连续两年未通过考核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认定条件的,将撤销其命名。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2024/01/05 09:56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