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一家亲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乌拉特中旗:互帮互助共发展 民族团结一家亲 巴彦淖尔党建 在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苏独仑嘎查党支部的墙上,挂着一面鲜红的锦旗,这面锦旗见证了一个民族团结故事。“去年7月,本该是水草茂盛的季节,我们这里却多日不见雨水,牧民们储备的草料在6月中旬就已用完,如何解决牲畜“饥荒”问题一直是我们心中最焦心的事。”川井苏木巴彦高勒嘎查党支部书记呼其图回忆道。德岭山镇苏独仑嘎查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组织人手收集草料,解决了川井苏木两个嘎查牧民的燃眉之急。“特别感谢苏独仑嘎查的兄弟姐妹,在紧要关头给我们送来的草料。”巴彦高勒嘎查牧民陈晓光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据了解,乌拉特中旗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全旗被阴山山脉从中间横贯东西而过,山南是农区,山北是牧区。结合全旗实际,旗委组织部按照“两南两北”(南农北牧、南草北饲、北繁南育、北肥南施)区域农牧业大循环发展思路,开展“农牧结亲”活动,推动95个嘎查村结成41对子,建立158条供需清单,通过组织联建、生产联促、活动联谊、资源联享、困难联助、生态联护“六联共建”机制,有效解决农村牧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随着乌拉特中旗“农牧结亲”活动的深入,各苏木镇嘎查村联合举办各类民族联谊、抗洪救灾互帮、生产资料互用、发展技术互学等共建共享活动180余次,累计开展扶贫助困、捐资助学、道路维修等社会公益活动370余次,帮助农牧民解决实际困难62次,互派12名干部在岗位实践锻炼,发展特色农畜产业链13条,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长效化,带动农牧民调优种养殖结构,开创抱团发展的互利共赢局面。(阿拉斯)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作者: 2024/04/25 15:12
  • 干部培训,如何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家民委 ,作者吴欢国家民委.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承担着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使命。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其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工作能力,更好发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作用。▲今年1月,学员在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来源: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深入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要把理论讲透彻,让领导干部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明显优越性。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从历史源流讲清历史必然性。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理念深入人心,虽然曾经存在割据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民心所向。从时代要求讲透现实针对性和极端重要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民族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复杂形势,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围绕主线构建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核心内容,以坚持“四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把握好“四对关系”为重要范畴,涵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等基点,进一步拓展延伸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各方面。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不断挖掘适合干部教育培训的理论、素材,丰富充实培训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相统一,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充分展现中华文化底蕴和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阐释党的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与伟大实践,展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问题导向,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际,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干部的实际,分类别、分层次地设计课程体系。抓住干部教育培训特点,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形式。结合自我反思式学习、问题式学习方法,综合运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访谈式等方式,采取结构化研讨、行动学习等模式,探索翻转课堂等,进行情景模拟、桌面推演,开展场景化培训。开发体验式教学、现场教学等“第二课堂”,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等,让干部参与沉浸式学习,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灵活性,扩大教育培训覆盖面,多形式、多途径开展线上培训,形成个性化、终身化学习模式,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实现课程定向推送等。紧扣干部教育培训的时代需求,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结合新时代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一方面,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教师潜心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对策研究,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宣传党的主张,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歪理邪说,培养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力强、既懂理论政策又了解干部工作实际的教师队伍,同时建设好专家型兼职教师师资库。另一方面,汲取经验,牢牢把握主线,推进理论创新,编好阐释党的民族工作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符合干部工作实际的干部教育培训教材。(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教研部) 作者: 2024/04/22 15:30
  • 手绘漫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创新巴彦淖尔 来源:国家民委 作者: 2024/04/15 11:48
  • 【聚焦】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应知应会 创新巴彦淖尔 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中华民族正确的历史观“四个共同”是指?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 民族共同培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四个与共”公共体理念是指?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五个认同”是指?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五观”是指?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八进”是指?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苏木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网络。巴彦淖尔市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时间是?临河区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时间是?2020年4月,巴彦淖尔市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3年3月,临河区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内容有哪些?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七个作模范:在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上作模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模范,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在边疆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作模范,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在弘扬新风正气上作模范。市委提出的“一市、一线、一点、一园、一形象”是什么?“一市”就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一线”就是打造八百里亮丽边防线,“一点”就是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战略支点,“一园”就是建设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幸福家园,“一形象"就是树立可信可亲可爱的巴彦淖尔新形象。来源: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铁南街道办事处 作者: 2024/04/09 09:24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为完整准确、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组织编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笔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特色及其教育意义》一文中,指出该教材的特色明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统一、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并认为该教材的出版,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有利于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该教材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必须“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近几年来,民族学界部分学者先后在不同的场合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必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或“中华民族学”等,才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民族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已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2023年2月,中央统战部等四部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国家民委党组2024年2月也在《求是》发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一文,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加快民族类学科调整”,“着力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编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指示精神,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和理论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了科学的阐释。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除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育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学学科建设。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因为该教材做到了“四个第一”:一是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二是第一部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材;三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教材;四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专著。本文就这些问题作简要分析和阐述。一、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近几年来,学术界虽然也出版了几本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专著,但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第一部教育部统编教材。教材立意高远、主线突出、特色鲜明,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对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具有开创性、先导性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还是民族教育工作的主线。必须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强化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使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该教材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是一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公共课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方法体系的重要成果。二、第一部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材中央四部委的《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强调,必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化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概念内涵外延的研究”。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基础性问题是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也是编好教材的关键一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教材第一章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第一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科学阐释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使读者明确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科学阐释了“十二个必须”、“四个共同”“四个与共”“四对关系”。这些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理念。不仅本科生需要了解,教学和科研人员及民族地区干部也必须熟悉。第三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系统论述了三个理论渊源,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二是中华大一统历史传统,三是“两个结合”。第四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关于中华民族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民族学界长期以来未达成共识。该教材提出关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纠正和消除民族学界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根据。例如,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问题,民族学界不少学者都定义为“56个民族的总称”。这一定义是不科学的,一是把历史上的各民族排除在外,二是把香港和澳门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排除在外,三是把海外华人排除在外。该教材首先界定中华民族的概念,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各类人群浸润数千年中华文明,经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人们共同体;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大陆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在这一民族实体里,各族同胞已结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所有成员都已具有高层次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各族同胞尽管具有不同的民族称谓,但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共享着最重要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笔者认为,这一概念是科学的、准确的。再如,关于中华民族的性质问题,学术界曾存在多种似是而非的观点:一是认为中华民族不是实体,56个民族才是实体;二是认为“中华民族”是指汉族;三是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虚拟身份,是想象的共同体。该教材强调中华民族是实体,指出:“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代中国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中国悠久历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中华民族’的概念明确出现在近代,仅有一百多年历史,但是作为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已经存在发展了数千年,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据上,该教材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消除学术界的错误思潮提供了根据。三、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教材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关于中华民族的著作或教材,学术界已经出版了数十本。早在20世纪上半叶便出版了关于中华民族史的著作多部。例如,常乃德于1926年出版《中国史鸟瞰》第1册《中华民族之构成及其发展》。1928年,他在《中华民族之构成及其发展》的基础上修改成《中华民族小史》,由上海爱文书局出版。此书是中华民族史的开山之作。20世纪30—40年代,中华民族史的研究形成一股热潮,出版了不少专著。如曹松叶的《中华人民史》(1933 年)、郭维屏的《中华民族发展史》(1936年)、李广平的《中华民族发展史》(1941 年)、张旭光的《中华民族发展史纲》(1942年)、李震同的《中华民族的来源》(1942年)、马精武的《中华民族的形成》(1942年)、俞剑华的《中华民族史》(1944 年)、臧渤鲸的《中华民族新论》(1945年)等。20世纪50—90年代,大陆出版界未见有专论中华民族的学术著作出版。进入21世纪后,出版了几部关于中华民族史的专著。如萧君和主编的《中华民族史》(上下册,2001年)、田晓岫的《中华民族发展史》(2001年)、尤中的《中华民族发展史》(3卷本,2007),徐杰舜主编的《中华民族史记》(6卷本,2014年)等。纵观已出版的关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专著或教材,有的从个别性的角度探讨历史上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有的则从王朝史、国家史的角度阐述各民族的历史变迁,未见有从整体性的角度探讨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其规律的专著。《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是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专著。从第三讲起至第十五讲,从整体性、规律性的角度系统探讨,如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第四讲“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第七讲“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第九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第十讲“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第十一讲“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第十二讲“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第十四讲“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书结构严谨,分析深入,全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历史、现在和未来,综合归纳了中华民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变迁规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四、第一部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并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者在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中,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并以大量的史料对此加以说明,指出在“中国历史上,既有漫长的统一时期,也有时间不短的分裂时期。统一时期,族群大融合固然不断走向深化;分裂时期,族群大融合也从未停止,甚至范围更广。每一次分裂后的重新统一,总能在更广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融合。伴随着从秦汉至明清的古代大一统国家的演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在更深与更广的不断交替中发展前行”。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指出,共同性的增多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些共同性包括政治共同性、经济共同性、文化共同性和社会共同性等。中国历史上各族群互动频繁,迁徙不息,其结果一方面是导致各族群之间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的整体。中华民族5000年的民族发展史,其中重要的一种大趋势就是由松散到紧密、由可分到不可分、由多元到一体的不断交融的过程。每一轮的族群大互动、大融合,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螺旋形的上升。每一次大融合过后,中华民族的结构越来越紧密,民族关系越来越和谐,文化的共同性越来越多,中华民族的整体文明素质越来越高。该教材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科书,有利于树立本科生和读者科学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利于增强本科生和读者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认同。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出版,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教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教材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因为它是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是第一部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材,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教材,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教材。该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研究”〔2023YZD055〕资助)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作者: 2024/04/07 16:59
  • 多部门联合开展的活动,继续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内蒙古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汇集各方力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科协日前印发通知,部署了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通知明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持续强化理论武装,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思想保障。通知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宣讲活动,持续增进人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强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深化“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广泛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引导人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培育农村新风新貌,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阵地作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持续整治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着眼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鼓励支持基层群众自办文体活动,加强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开展新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工作,搭建数字化公益助农平台,推动科普示范活动、科普项目向农村延伸,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促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乡村环境整治,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理念。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务求实效,充分发挥“三下乡”活动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三下乡”工作提质增效。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集中示范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重点项目的新进展新成效,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来源:新华社 作者: 2024/04/01 18:10
  • 习近平总书记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2024年第3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民族工作的重大成就,就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深刻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来源:求是网 作者: 2024/03/29 18:00
  •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着力点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完整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反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要求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理论支撑作用。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推动各族群众科学认知进而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共识和力量。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理论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历史脉络的梳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我国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历史中逐渐融聚而成的。梳理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规律,从中抽象出道理、学理、哲理,方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在清晰坚实的历史和事实基础之上,并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中华民族历史的演进,具有众多民族“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等特点。这样的演进特点造就了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多元一体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关键词,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我们不仅有多样的族群,还有多样的区域、语言、宗教、习俗和文化。但中华民族的“多元”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具有共同性和统一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形成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引领多元,中华民族即使在历史上最孱弱的时期也没有分崩离析,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五千多年而从未中断。从历史逻辑出发,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西方民族理论研究存在过于强调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性,忽略民族之间的互动性、有机联系性和共生性等问题,带有浓重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融聚一体的历史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也难以理解中华民族的未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整体角度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生机制、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要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置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语境之下,书写好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故事,形成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中国叙事。深化对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致力于捍卫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将“团结各民族为一体”作为党的任务之一。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1954年制定的宪法指出:“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阐明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内涵,并强调在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社会主义一致性将更加发展。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需要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的民族工作历史,深化对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认识。比如,深化对坚持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鸦片战争后,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道路进行了多种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汇聚起全民族的力量,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篇。要立足历史事实,运用历史眼光、比较方法,揭示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各民族力量整合的道理、学理、哲理,阐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在于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比如,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机理的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是新时代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提出的原创性理念。需要深入研究这些理念的意义、内涵、实质等,研究这些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思想渊源,研究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传统及其制度实践对这些理念的历史文化滋养,把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过程和机理呈现出来、揭示出来。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深入研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围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开展研究。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至关重要。要站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路径和机制,研究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表达体系的构建和运用等。要关注网络空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研究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内容创新、生态净化等,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传播格局。围绕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展研究。各民族人民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也是现代化成果的共同享有者。民族地区已经与全国一道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要深入分析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研究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探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围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开展研究。当前,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要深入研究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如何通过经济互嵌、文化互嵌、结构互嵌、居住互嵌、关系互嵌等推动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推动各民族进一步交往交流交融,有效促进民族团结。围绕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展研究。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需要对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要关注研判民族领域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分析其发生机制、应对措施等,为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作者:麻国庆,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5日   第 09 版)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2024/03/28 09:20
  •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每周一学】深刻理解“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六)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六句话”的内容是: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内蒙古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内蒙古新时代的发展成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取得的;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06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今天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都是因为有党的领导,都是因为听党的话。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蒙古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关系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关键时刻,是中共中央把握趋势、控制局势,直接领导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内蒙古自治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成功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创造性地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树立了榜样。内蒙古每年提供大批粮食、木材、牲畜和畜产品用于国家建设,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等历史佳话。党中央充分肯定内蒙古经济社会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成就,周恩来称赞内蒙古为“模范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内蒙古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勇前行,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坚决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趋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大局进一步巩固,民族关系和谐,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传承了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展现了“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的时代担当。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国发展大局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关切之深、嘱托之重,是内蒙古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必须扛起的要责和重任。建设好“模范自治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一以贯之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建设好“模范自治区”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心向党、心向党中央,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嘱托内蒙古干部群众要“倍加珍惜荣誉,强化使命担当”,“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指引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2023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决定》经十一届党委六次全会审议通过,提出要在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上作模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作模范,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模范,在边疆民族地区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作模范,在兴边稳边固边上作模范,在边疆地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作模范,在弘扬新风正气上作模范,并作出具体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来源:政策法规处 作者: 2024/03/25 10:13
  • “道中华”大讲堂走进内蒙古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3月12日,“道中华”大讲堂走进内蒙古,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此次活动由国家民委“道中华”融媒体平台、内蒙古自治区民委、教育厅联合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大讲堂特别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教授讲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导读专题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作讲座。“道中华”平台负责人王翔宇主持讲座。《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立足中华民族整体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维度,展开跨学科论证,宣传阐释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报告中,王延中教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框架16讲和基本理论进行了讲解,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基本脉络进行了梳理和概括,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通过学习,广大干部群众和师生进一步了解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必然,表示要学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切实增强“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思想认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会后,王延中与师生代表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推广和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讲座现场。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教育厅机关干部,自治区民委委员单位干部,内蒙古师范大学师生,自治区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培育基地以及各盟市民委系统、民委委员单位干部等聆听了专题课。据统计,此次“道中华”大讲堂直播观看人数达到8万余人,其中我区线上线下观看人数有2万余人。来源:文化宣传处、教育处图片来源:内蒙古画报社 作者: 2024/03/14 18:02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