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一家亲
  • 巴彦淖尔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市民族语文翻译人员培训班 巴彦淖尔民委 巴彦淖尔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市民族语文翻译人员培训班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自治区党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工作要求,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强新形势下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翻译人员综合素养,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5月11日-12日,市民委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市民族语文翻译人员培训班。巴彦淖尔市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格日乐图、市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额尔敦苏和、巴彦淖尔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宝音、巴彦淖尔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李珍等出席开班仪式。额尔敦苏和同志主持会议并作动员讲话。会议强调,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翻译工作者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荣誉感,明确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做好新时代蒙古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通知》要求,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出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好新时代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会议要求,参训学员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此次培训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认真学习,交流经验,加油充电,努力提高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更加精准地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递给各族群众,为推进全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本次培训邀请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副教授额日德木图,《内蒙古青年》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翻译家协会副主席照日格图,河套学院副教授布和吉雅,内蒙古斡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市场总监查思娜进行授课,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以及民族语文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工作动态等内容进行讲解。市各有关部门、全市民委系统、教育系统专兼职翻译人员共五十余人参加此次培训。 作者: 2023/05/12 17:03
  • 【民族政策宣传月】《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四) 巴彦淖尔民委 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第四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第三十六条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创建工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第三十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规划,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苏木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进网络。第三十八条  国家机关应当提高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宪法法律法规的执行力,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一)坚定政治立场,从大局上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制定政策或者开展工作时,充分考虑民族团结进步因素,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全面正确贯彻执行;(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推动自治区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创新工作机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各族群众开展类型多样的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各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与创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第三十九条  支持各类企业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企业创建,履行下列社会责任:(一)积极接纳各族群众就业,维护各族职工合法权益;(二)配置产业、开展社会服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各族群众利益;(三)开展扶贫助困、捐资助学、建桥修路等社会公益活动,帮助解决民生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第四十条  推动社区建立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开展下列工作:(一)构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享的社区环境,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谐共居;(二)加强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工作,推动各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三)协助解决社区各族群众在住房、就医、就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加强法治宣传、就业指导、矛盾化解、法律援助等服务;(四)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风俗习惯,积极培育邻里团结、家庭和美的良好社会氛围。第四十一条  苏木乡镇应当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组织机构,落实创建工作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责任制,履行下列职责:(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乡村振兴工作中,推动实现农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加大对辖区内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嘎查村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各族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需求;(四)加强辖区内居民和流动人口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推动各族群众共学共事、共同发展;(五)积极开展纠纷排查化解,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第四十二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下列工作:(一)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为一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平台,深入开展中国革命历史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二)开展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三)使用统一规范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材,规范课程设置,将民族理论政策纳入教职工教育培训范围;(四)高等院校应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第四十三条  发扬拥军爱民光荣传统,做好军地军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工作,联合边防哨所等驻地部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弘扬爱国守边精神,完善边民守边护边制度,加大护边员保障力度,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打牢守边固边的民族团结基础,共同守卫祖国北疆。第四十四条  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院校应当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宗教和睦与社会稳定;(二)坚持爱国爱教,遵守宪法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民族团结进步要求的阐释;(四)加强对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国情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第四十五条  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建设好网上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发展壮大网上舆论阵地,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充分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快构建全媒体宣传、全业态传播、全平台覆盖的网络宣传工作格局;(二)主流新媒体平台应当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栏、专题,构建高质量内容产出机制,发挥好阵地优势、传播优势,打造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权威融媒体作品,更好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三)鼓励互联网媒体、互联网企业、网民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营造舆论氛围;(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上民族团结进步论坛,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进步事迹;(五)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网络平台中出现的破坏民族团结、不利于边疆稳定及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言论,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第四十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建设综合测评指标,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示范区、示范单位建设综合测评指标,制定具体措施。第四十七条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典型培养树立工作,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表彰活动。自治区人民政府每五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旗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对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四十八条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每年五月为全区民族政策宣传月,五月最后一周为民族法治宣传周;每年九月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作者: 2023/05/10 10:27
  • 【学习进行时】《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三) 巴彦淖尔民委 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第三章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第二十七条  围绕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第二十八条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入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与京津冀交流合作,发挥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统筹推进自治区东、中、西部形成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新格局。第二十九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推动农村牧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村牧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和道路通畅水平,健全农村牧区物流体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普及科学知识,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牧区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第三十条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活力,确保各族群众长期稳定增收,推动脱贫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第三十一条  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充分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等政策,支持地区和民族特色产业、生产加工贸易企业、旅游业发展壮大,培育打造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实施促进边境地区发展工程,加强边境城镇建设。实施守边固边工程,完善抵边城镇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平台设施。第三十二条  采取经济补助、环境优化、资源倾斜等措施,支持人口较少民族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保护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传承人口较少民族传统产业。第三十三条  积极参与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形成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用性、可及性。推行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工程,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和儿童福利设施。加强民族传统医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民族医药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中医药(蒙医药)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第三十四条  大力培育提升吸纳就业能力,推动多渠道市场就业,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各族群众特别是农牧民就业技能。鼓励企业吸纳当地各族群众就业。鼓励各族群众联合创业。创造条件提高各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促进各族群众平等就业、充分就业。第三十五条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把草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科学规划和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最严格的草原生态保护制度,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落实国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自然资源,促进资源开发利用更多惠及各族群众。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作者: 2023/05/10 10:26
  • 民族政策宣传月丨一起来学《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第二章  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内蒙古教育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2021年1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现予公布,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2021年1月30日第二章  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  第十二条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学习宣传,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增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巩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十三条  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文化保护传承水平,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十四条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第十五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贯穿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全过程。  第十六条  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奋斗精神。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敬业奉献、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  第十七条  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凝聚和激励各族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共同守卫祖国北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第十八条  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坚持深入基层、艰苦奋斗、守望相助、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创造更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十九条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尊重、支持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积极推进各民族学生同校共班。  第二十条  加强反映祖国统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革命历史的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充分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迹等,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第二十一条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民族团结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挖掘整理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推出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反映内蒙古特色、融合现代文明、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大众传媒、新兴媒体应当创新载体和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报道活动。  第二十二条  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农牧业文化遗产、工业遗产、自然遗产保护。  第二十三条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支持各民族优秀传统习俗、传统节庆、传统艺术、传统手工艺等的保护和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  第二十四条  挖掘整理内蒙古优秀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曲、传统剧目等,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做好各民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  第二十五条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办好那达慕等传统体育盛会。自治区人民政府每四年举办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和赛事。  第二十六条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内蒙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节选)往期回顾民族政策宣传月丨一起来学《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第一章 总则)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作者: 2023/05/10 10:22
  • 民族政策宣传月丨一起来学《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第一章 总则) 内蒙古教育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2021年1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现予公布,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2021年1月30日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各项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内蒙古是我国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区,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  第四条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第五条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增进共性、促进一体,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六条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七条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履行平等义务,共同建设各项事业。  第八条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稳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第九条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各民族迈进更高水平的文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第十条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弘扬法治精神,依法保障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第十一条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应当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人大依法监督、政府全面负责、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协同、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实施、全面推进。 (节选)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作者: 2023/05/10 10:20
  • 【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专栏】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关键词语 1.“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内容)2.“一个桥头堡”: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3.“两个屏障”: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内容)4.“两个基地”: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内容)5.两段历史佳话: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讲到的两段历史佳话)6.“三大保卫战”: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2020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内容)7.“三个扎实”: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内容)8.“四个着力”: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抓好农牧业和牧区工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搞好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内容)9.“五个结合”:是指转方式同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同延长资源型产业链相结合、同创新驱动发展相结合、同节能减排相结合、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相结合。(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内容)10.“蒙古马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内容)11.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题词: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12.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深情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13.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内容)来源/赤峰市《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应知应会手册》 作者: 2023/05/09 15:57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理 论 学 习 篇 理 论 学 习 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深化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党中央对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族工作各领域各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十二个方面: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十二个必须”,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突出强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突出强调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突出强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刻阐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及时代特征,深刻阐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基本内涵,深刻阐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着眼点着力点,深刻阐明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个最重大最根本的问题,为解决民族领域深层次问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根本保证。“十二个必须”,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探索新成就新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一项基础性事业来抓,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党中央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如期建成全面小康。党中央大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空前增强,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空前团结统一,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巨变。“十二个必须”,是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党的民族工作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思想、理论自觉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明确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正确应对民族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推动民族工作攻坚克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遇到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从外部环境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加剧分化重组,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美西方利用包括民族宗教问题在内的一切手段加紧对我进行打压遏制,无所不用其极。从内部环境看,一些干部群众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缺乏应有认识,缺乏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地方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存在偏差,民族领域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民族工作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有充分保障”。党中央以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总抓手,不断增强民族工作政治动员力、思想引领力、组织保障力,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民族工作系统化、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空前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植根于我们党百年民族工作伟大实践,是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最新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多次总结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卓越的政治智慧、坚定的使命担当,提出一系列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概括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就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概括新中国70年民族工作的基本经验,即坚持准确把握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党的民族政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健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系统阐释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党的治国方略在党的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学习,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深刻感悟其真理的力量,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工作的深厚情怀和高超智慧,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民族工作方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转化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引导各民族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统一与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和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现代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在改革与发展中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建立健全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建设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更加重视、关心、爱护在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一线干部,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2023/05/09 15:50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结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总结提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一、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二、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科学回答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十二个必须”,阐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旗帜方向、重要任务、工作主线、实现方式,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四梁八柱”,是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三、主题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促进各民族相互信任、亲近、合作、共处,形成国家凝聚力的系统工程,要紧扣这条主线,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四、实践要求(一)深刻理解“四个必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二)正确把握“四个关系”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三)做到“四个特别”做到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五、主要任务一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论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二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认同”的重要论断,着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伟大民族”的重要论断,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四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重要论断,推动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五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论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源:昆都仑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微信公众号 作者: 2023/05/09 15:48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党建网微平台  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包含8个“明确”和14个“坚持”,党建网微平台和您一起深入了解!一、“八个明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十九大报告在阐释这一思想时,提出了8个“明确”。这8个“明确”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目标明确、方略清晰。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二、“十四个坚持”三、如何理解“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关系  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韩庆祥是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的主讲专家。韩庆祥教授认为,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分别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加以概括,分别回答了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个明确”,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来讲,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四梁八柱、核心要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在发展过程当中,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方位会有不同的内涵。  “十四个坚持”,它主要是回答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告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方略、步骤等等。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是理论上的回答,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从实践层面明确的回答,主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当中,怎样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讲方略、办法、路径的问题。  人民日报评论员也指出,进入新时代,要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坚定不移实现伟大梦想,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极不平凡,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据“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0月25日 第6版《西方或仍在迷茫,中国已八个“明确”》、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转载请标注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作者: 2023/05/09 15:34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