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一家亲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活动走进社区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日,巴彦淖尔市社科联讲师訾翠霞走进解放街道联通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宣讲会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精辟透彻的讲解,并结合社区工作实际讲解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宣讲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透彻生动,增强了党员干部群众对民族工作的理解、把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了思想基础。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聆听宣讲后深受启发,备受鼓舞。“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各项要求,推动辖区各民族居民融合交流。”联通社区工作人员米玉霞说。 作者: 2023/09/06 10:01
  • 理润心田 · 解读进行时|孟荣涛: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本公众号开设“理润心田·解读进行时”专栏,陆续刊发由我院专家学者撰写的相关原创理论文章。本期推送的是民族研究所孟荣涛副研究员撰写的《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孟荣涛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根基,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增强五个认同为着力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一、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最神圣、最纯粹的感情,是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坚定信仰,是镌刻在中华民族基因中的思想伟力,深植于千千万万爱国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和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凝结在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殉国家之急”,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戚继光“但愿海波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孙中山“一息尚存,不忘救国”,李大钊“高筑神州风雨楼”,方志敏“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钱学森“我的归宿在中国”,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黄令仪“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的赤诚情感中,犹如点点繁星,跨越时空距离,绵延璀璨光芒。爱国主义是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永恒的教育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将这一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根基工程,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抓好青少年思政课主渠道,用好场馆基地讲好爱国故事,宣传榜样事迹营造浓厚氛围,丰富实践形式激发群众爱国热情,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以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志投身到复兴伟业中。二、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纵览和分析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站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高度提出重要论断“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历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历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民族历史观精华的科学理论。以“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我们准确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底”、全面把握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家史”,指明了正确方向。当前,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弘扬主流价值导向,构建完整的史料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奠定学理支撑。引导各族人民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觉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利益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质,也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和统一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最伟大的精神追求。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主干”和“枝叶”的关系,要深刻领会“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秉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发挥和凝聚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不断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推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保护传承各民族多样性文化和地域性文化繁荣发展,是不断丰富中华文化新内涵、持续注入中华文化新活力的过程,也是丰富充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使中华民族人心更加归聚、联结更加紧密。四、学深悟透党史汲取智慧力量,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带来生机希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贯穿党的发展历史。从成立之初的50多名党员,逐渐发展壮大成如今拥有98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最大政党,一代代共产党人始终践行着如磐初心和铮铮誓言。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是一本最厚重、最生动、最具信服力的教科书,党的创新理论在赓续传承中不断被充实,日臻完善,成为我们汲取智慧力量的不竭源泉。党史学习必须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体制,完善检验学习成效机制,激励运用创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发挥好表率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同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以红色主题影视剧展播及“英雄人物进课堂”等主题活动为契机,不断丰富青少年爱国主义思政课内容。依托红色教育基地、红色遗存和革命文物,为基层群众讲好鲜活党史故事,传递浓厚的爱党爱国之情,扩大党史学习的基层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继承和发扬好爱党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五、深刻认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新中国成立至今70余年间,我们国家从生产力落后状况发展到如今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温饱不足到历史性解决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源于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开辟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充分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统一等诸多伟大实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国的制度优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 2023/09/06 09:37
  • 学习语 |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做好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天,党建网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起学习领会。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抓实。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  ——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讲话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2023年6月7日至8日,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时的讲话  要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  ——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讲话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  ——2021年8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各族干部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只要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并且要做深做细做实;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现代文明教育、科普教育,引导他们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要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人口和产业聚集度,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2023年8月26日,习近平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的讲话来源:党建网微平台 作者: 2023/09/06 09:37
  • 【学习微讲堂】"三个离不开" 思想的由来 磴口统一战线  "三个离不开"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写照,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祖国的统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重视民族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致力于推动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党对民族地区工作的重点,是消除历史上汉族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压迫所造成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尽快改变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远远地落后于汉族地区这样一种普遍的社会状况,加强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提倡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互相帮助。但这一工作因出现了1959-1976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而延长。其间"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又使得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信任关系遭到了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中央特别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指出:"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意义。"1981年7月6日,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时提出:"新疆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新疆的各项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即离开了汉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也搞不好。如果汉族干部认为离开少数民族干部也可以,少数民族干部认为没有汉族干部也可以,都是错误的、危险的。"同月16日,中央书记处在讨论内蒙古自治区工作时也强调指出:"内蒙古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内蒙古的各项工作搞不好,内蒙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汉族干部,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也搞不好。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要继续加强团结,做到亲如手足,相依为命。"同年10月,中央书记处进一步指出:"我们中央书记处最近讨论民族问题有一个观点,即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汉族离开了少数民族不行,少数民族离开汉族也不行。这个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12月,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举行的茶话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刘澜涛在讲话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这些可以说是关于"两个离不开"思想较早的完整表述。此后,"两个离不开"的提法便开始普遍见诸于党的报刊、文件和大众舆论中,并很快为各族干部群众接受和肯定,邓小平对 "两个离不开"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 '两个离不开'观点正确,很好,大家都这样想问题,处理问题就好了。" "两个离不开"的侧重点在于强调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在全党拨乱反正取得巨大成效,民族关系得到迅速恢复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针对来自"左"的和右的思想倾向而提出的。它最初是为了强调在增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中,各民族干部特别是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之间加强团结的极端重要性,要求汉族干部和各少数民族干部要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谅解、亲密团结。由于这一提法既形象又概括,进而由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谁也离不开谁,发展汉族、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二) 上世纪90年代,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相适应,各民族的社会生产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了一定的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这时候,不只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各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也进一步增强,经济文化上的互补性更加明显。为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更广泛地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1990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新疆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这样,"两个离不开"思想发展成为 "三个离不开"思想。"三个离不开"不但一如既往地强调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又专门指出了各少数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高度概括,成为今天我们党和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指导想。此后,在中央重要文献及领导同志讲话中,也多次对此加以强调。胡锦涛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就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思想观念,促进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三个离不开"思想,在涵盖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特点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各民族团结这一核心内容,既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既是对党和国家长期实行和坚持的民族团结思想的肯定、继承,也是新时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指导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来源:《统一战线100个由来》 作者: 2023/09/06 09:37
  • 理论知识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共同 来源:隆德统战 理论知识“四个共同”“四个共同”: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Part 1会议背景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界定与系统性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成要素是什么?“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何以其后还要添加“共同体”一词?如何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间的理论关系?在实践中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四个共同”的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共同”的阐发可以作为进一步理解和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和向度。2014年9月,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三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他在“三个共同”基础上增加了“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形成了“四个共同”的完整论述,即我国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就是要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准确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Part 2理论内涵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融汇聚、和合共生,逐渐形成和积累起了众多共性,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四个共同”提法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过程,提炼和总结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历史特征和表现,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呈现出鲜明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质。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今日中国辽阔的疆域是由各族先民共同开拓的。从夏商周到元明清,随着统一国家的周期性重建与发展,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北方和东北地区、西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相互联通、渐次统合,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各族先民为各地区的开发和相互联通做出了贡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空间基础,直至1949年确立今日中国的法定疆域。历代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都对中国国家疆域构建做出了历史贡献。历代中央王朝都很重视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管理,秦代在岭南地区设置郡县,唐宋时期的羁縻府州制度、元朝在西藏设置宣政院,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等等。其中,蒙古族建立的元、满族建立的清,对最终奠定中国版图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元朝构建出华夷混一的政治共同体,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间认知。清朝达到了“空前的疆域”和“空前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此外,一定范围内实现局部统一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对中国版图的巩固和开发也功不可没。历史上的中国不是“汉族政权”的中国,也不是“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各民族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空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各民族共同书写悠久历史现代历史基本上呈现为具体民族国家的历史,在我国就呈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在幅员辽阔而又自成一体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多族共存的历史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各族通过战争、和亲、迁徙、设立机构等方式,历经几次大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历史格局。近代以后,国家面临危难、民族面临危亡之际,各族人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共同体意识空前高涨和增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多民族共享“共同历史”的关键是政治统一,这始终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倾向、共同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价值取向。秦朝统一六国后,发端于西周的“大一统”思想开始具有了边疆管理的新意,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新阶段,“大一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特有的政治目标和价值追求。从秦汉到明清,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主角的民族属性几多变换,但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1949年,多民族的中华民族取得了国家形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缔造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多民族中国。中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因此,那种将“汉族”等同于“中国”,或者是将自己的民族外于中国的现象,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文化是民族的标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标志是各民族共创、共享的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的各族因适应空间条件产生的文化多样性,随历史变迁而互鉴融通,共同创造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有机整体的形成。先秦时期,逐渐形成夷夏交融格局,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汉大一统,岭南、长城沿线、西域与中原既有差异,又呈现更高程度的文化大融合。魏晋南北朝,胡人进入中原、建立政权,胡汉杂居、文化混融,典型的如北魏孝文帝的文化改革。隋唐时期,政治开明,胡汉文化相互渗透、不断融合。宋辽金元时期,虽战乱频仍,但也客观上成为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催化剂。明清时期,各族文化大融合推进到新的阶段。纵而观之,中华文化自始就具有复数性质,各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取一去多,仅以一种文化特质定义何谓中华文化,都不免削足适履。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甚至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各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共同塑造的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核心和灵魂。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炼和阐发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这些多样性、差异性与极具包容性的文化相互融通,发展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文成公主进藏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动人篇章;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既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又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彰显;满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包括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爱国主义主义精神和包容精神在内的满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样的历史佳话比比皆是,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综上, “四个共同”提法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精辟概括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提炼和总结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多维共同性的历史表现。这些共性,以其深层的同质性使中华民族表现出共性特征,这些同质性因素所折射出的是各民族间的共生、共存,以及这些因素在本质上相同、相通的状态。中华民族共同性或同质性的表现就是各民族在开拓辽阔疆域、书写悠久历史、创造灿烂文化、培育伟大精神等要素内容上具有的重叠性、整体性和共同性。Part 3指导性意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了“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并明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在“四个共同”的历史根基之上,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取向来源于相濡以沫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这种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共同合成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强大凝聚力。“四个共同”属于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带有特殊的中国情感,是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新时代表述,有利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体地位。“四个共同”的历史传统和思维定式为中华民族实体化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把“四个共同”作为树立共同体理念的主要历史依据和情感来源,团结凝聚,共同奋斗,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方位,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实施改革发展举措,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共同”和“四个与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创性论断,这一论断明确了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丰富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表述,创新提升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的价值意义,指引我们全面、准确、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主线。 作者: 2023/09/04 10:06
  • 2023年市区两级“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在临河启动 来源: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方位、全覆盖和常态化、全员化开展,聚焦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8月31日,市区两级2023年“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启动仪式在临河区文博广场举行。活动现场,市区两级相关单位通过悬挂横幅、摆放展板、设立咨询服务台、发放宣传册和宣传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不断深入持久全面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市民王女士表示:“今天的活动真不赖,不光让我了解了关于民族团结的内容,还有精彩的文艺汇演让人眼前一亮。”今年“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的主题是“感恩奋进跟党走,在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上作示范”,市委政府在临河区文博广场设立主会场,各旗县区分别设立了分会场,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集中宣传活动。 作者: 2023/09/01 15:09
  • 繁荣和发展民族文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丨文艺评论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文艺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是各族人民交流文化、增进感情、凝聚共识的多彩纽带。作为党的文艺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艺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民族文艺承载着各民族心向中华的历史记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史诗、谚语、谜语、祝赞词、民歌、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内容丰富。各民族优秀文化蕴含着许多心向中华的文化元素,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间故事是民族文艺作品中数量丰富的一种。带有历史记忆内容的民间故事,具有群体传承、变化流动的特色,融入了各族民众的主观情感,表达着民众对历史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史诗、民歌等,还有着强化文化认同、增强凝聚力的功能。香堆藏戏在青海土族的“纳顿节”仪式中,颂词从颂唱古代中央王朝到祝福新中国的变化,投射出一种朴素的忠诚、爱国意识。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有讲述格萨尔从岭地(藏族聚居区)赴加地(中原地区)帮助中央王朝除妖的故事,有专门歌颂汉藏友谊、盛赞帝王的篇章。又如土族长篇叙事诗《祁家延西》,讲述土族历史上土司祁延西不顾“七十零来奔八十”的高龄,毅然率领子弟东征西讨、英勇献身的事迹,表现了土族人民深明大义、维护国家统一的大无畏精神。还有撒拉族的“骆驼泉传说”,讲述撒拉族先民几经波折,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同样,“跟太阳不受冻,跟党没有忧愁”“没有泉哪里会有河流,没有党哪里会有幸福”等谚语,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土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和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可以看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优秀文化既保持其鲜明的传统特色、个性气质与美学追求,同时也因时而进、乘势而变,为丰富中华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助力增强文化认同、凝聚人心。民族文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各民族优秀文化保存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并在创新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共有共享的局面。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格萨(斯)尔》在多民族中传播,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生动见证。热贡艺术、酥油花艺术等由多民族共同弘扬,皮影戏、花儿、藏戏为多民族所喜爱。热贡六月会、贵德六月会、七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则是黄河流域青海多民族群众共有共享的盛会,各民族在节庆中通过这些文化艺术深入交往交流交融。格萨尔王唐卡在唐卡艺术、农民画、皮影戏等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也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烙印。如已故唐卡艺术大师夏吾才让,1984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生前曾提及青年时期跟随张大千先生在敦煌临摹壁画时,张大千耐心教他们学习汉语,结合绘画实践给他们讲绘画理论和艺术表现手法。夏吾才让认为自己能取得成功,与张大千的教诲指导紧密相关。又如塔尔寺酥油花、堆绣等题材创作中,不仅有很多藏传佛教故事,还有八仙过海等汉族民间传说,制作酥油花的艺人群体也由多民族构成。当下,各族文艺工作者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推动其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民族文艺是展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艺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进入新世纪,各民族优秀文化得到大力传承和弘扬,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土司遗址、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等历史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侗族大歌等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精彩”。以青海省为例,目前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8项,其中包括民间文学类的《格萨(斯)尔》《拉仁布与吉门索》;传统音乐类的藏族拉伊、撒拉族民歌;传统舞蹈类的锅庄舞、土族於菟;传统戏剧类的藏戏;传统美术类的土族盘绣、塔尔寺酥油花、热贡艺术、藏文书法;传统技艺类的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民俗类的土族纳顿节、热贡六月会、土族婚礼、撒拉族婚礼,等等。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对史诗、民间故事的搜集出版和以音频视频形式的传播,使一些长期通过民间说唱艺人口头流传的长篇英雄史诗和故事得以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同时,近年来,各地不断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旅游富民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各民族的内生动力。如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彩虹部落土族园建立了土族服饰馆、生产生活馆、庄廓院、酒坊、安召广场等,对土族盘绣、土族婚礼、土族服饰、土族音乐舞蹈,特别是对《拉仁布与吉门索》《打夯歌》《太平哥》《祁家延西》等传唱类非遗项目进行展演展示,成为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案例。新时代民族文艺的创新发展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文艺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价值整合功能和精神激发作用。新时代新征程,民族文艺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跟时代步伐,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原创歌舞剧《玛纳斯》新时代,各族文艺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共有共享的文化符号,各民族文艺作品需承载更多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共同情感和共同价值理念,凸显政治性和共享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要在努力实现民族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艺服务人民的过程中,促进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艺,人才是关键。要对标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探索更灵活的各民族文艺人才培养措施,培养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和过硬艺术本领的民族文艺人才。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2023/08/28 10:12
  • 民族团结一家亲 来源: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作者: 2023/08/24 15:41
  • 一起学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②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第八条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做好辖区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相关工作。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十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第十一条 国家机关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公务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国家机关组织召开会议或者开展少数民族重大节庆活动时,根据需要,可以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人员提供必要的翻译。第十二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鼓励各民族学生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第十三条 广播、电影、电视等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用语用字。第十四条 公共服务行业以规范汉字为基本服务用字,根据需要,可以同时使用规范汉字和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节选)来  源:内蒙古发展改革委 作者: 2023/08/24 15:40
  • 一起学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① 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发展改革委与大家共同学习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办法》的重大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法制观念,努力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于2007年5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2021年9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第一条 为了维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地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法律、行政法规已经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三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涉他人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第四条 自治区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巩固和促进民族团结。第五条 自治区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语言文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语言文字的使用,其主要职责是:(一)贯彻实施有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规划;(三)管理、监督、检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    (四)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五)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检查和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六)组织、指导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七)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推广普及;(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教育、民族事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化和旅游、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相关工作。(节选)来  源:内蒙古发展改革委 作者: 2023/08/23 10:09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