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如何理解改进科技计划管理? 创新巴彦淖尔 科技计划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以财政支持或以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由政府部门组织和实施的科学研究或试验发展活动及相关的其他科学技术活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这项重要改革举措将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激发创新活力,使科技计划更符合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对此,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很有必要。目前的科技计划体系是2015年改革后形成的,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等5大类。面对新形势,国家科技计划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一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调整科学技术部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协调管理、科研项目资金协调评估等职责,强化统筹协调职能。根据机构改革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进科技计划管理,适应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的需要。二是更好担负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要使命的要求。科技计划承担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使命,必须从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目标出发,聚焦高端芯片、生物科技、工业软件、新材料、科研仪器等领域全力组织攻坚,用原创技术解决这些重要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把创新的主动权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进一步提高科技计划管理水平的需要。当前,科技计划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综合性、专业化,压实科技计划各环节主体责任,强化专业管理机构的责任,加强研发单位和研发者的考核和目标管理。第二,改进科技计划管理重在加强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是科技计划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于确保科技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至关重要。只有布好局定好位,才能明确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关键任务,确保科技计划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应对挑战,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一是有利于更好发挥科技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只有做好前瞻性、引领性布局,选准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抢占科技制高点,打牢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作用。二是有利于强化科技创新的策源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通过强化前瞻性、引领性布局,使科技计划更加聚焦原创性、颠覆性、战略性创新,从源头和底层打牢技术基础,创造更多原创理论和技术。三是有利于识别具有巨大潜力的新技术、新产业。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前进行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强化科技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融合。第三,加强统筹协调,抓好科技计划的实施。要强化协同创新,以科技计划为载体,加强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联合攻关,推动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探索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机制,以项目支持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培育战略科技人才,以人才支撑科技攻关,形成良性循环。要加强央地协同,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梳理凝练适合地方或企业承担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由地方或龙头企业全面负责资金筹集、项目实施,真正形成全国一盘棋。要加强科技计划监督评估体系建设,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重大标志性成果分类考核,根据不同任务特点,建立健全分类评价考核方式,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主体,将监督评估压力层层传导到位,形成监督闭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第58—60页)来源:今日科协 作者: 2024/09/04 18:03
  • 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创新巴彦淖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做出系统部署,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为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内蒙古推出“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系列报道,围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多个角度,梳理回顾自治区近年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成效。敬请垂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为自治区在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自治区科技厅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当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举措,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实施 “双倍增双提升” 行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以及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行动等,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建立高企梯次培育体系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自治区科技厅先后制定印发了《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实施细则》《科技惠企政策二十二条》《关于营造更好环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实施方案》《科技领军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文件,并牵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财政后补助办法》,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自治区科技厅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双提升”行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30万元研发奖励,对首次认定的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企业给予一次性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支持。2023年以来,连续两年下达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奖励资金2.5亿元;下达科技领军企业科研项目奖励支持1.17亿元,带动科技领军企业科研投入超过2.7亿元;有效带动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阜丰公司企业研发部开展中试实验作为科技领军企业,呼伦贝尔东北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在生物发酵领域技术开发等方面投入在2亿元以上。该公司副总经理孙钦波介绍:“惠企政策的落地落实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投入也是企业保持技术引领优势的保障和底气。”积极构建企业主导的融通创新生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政产学研力量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共性技术企业类平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行业提供全产业链、高质量共性技术供给服务,也是自治区科技厅推动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如支持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围绕“两个基地”目标,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共同筹建“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开展稀土新材料研究和高质化利用,打造稀土原创技术策源地。支持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筹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攻克草业引领性、突破性关键技术,推动草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2023年,内蒙古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达到1905家和2539家,数量较上年增长超过20%和60%,科技领军企业数量达40家。启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切实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专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自治区科技厅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行动,选拔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的专业人才担任工业科技特派员,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指导及高新技术企业等服务。乌海市科创中心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氯碱化工等本市重点发展项目及支柱产业,培养了一批懂科技、懂市场、懂产业、懂政策、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红娘”,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通辽市实行“订单式”需求与“菜单式”服务精准对接的企业科技特派员选派模式,围绕全市重点产业组建8个产业科技特派团深入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知识产权申请等方面开展服务。攻坚生产难题、引领科技创新、助力企业发展,目前,全区备案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达到133家,累计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2765人、服务企业8827家,协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项目709项、解决技术难题859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687项。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通过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增加研发投入“三个全覆盖”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投入、无研发机构、无发明专利“三清零”行动,加大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导力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头市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体检”工作包头市通过开展“科技体检”和“四个一”活动,组建包含市区(旗县)两级科技局、科技服务机构、行业专家在内的10支科技体检工作组,深入企业梳理挖掘企业创新需求,精准掌握企业创新生产过程的“症结”,并根据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开出解决问题的“良方妙剂”。鄂尔多斯市率先在全区开展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行动,2023年“三清零”企业达到271家,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总量、贡献率保持内蒙古第一,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2024年2月,“三清零”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36.1%。该行动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区推广。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是实现科技发展重大突破、推动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自治区科技厅围绕推进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引导支持企业联合行业优势科研团队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支撑。在科技“突围”工程储能点位实施中,自治区科技厅以“部区联动”方式,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我区布局实施,以“定向择优”“揭榜挂帅”等项目组织形式,组建创新联合体引进汤广福、赵天寿、饶宏院士等8位专家及其团队,在“稀土点位”启动“稀土永磁电机”等6大领域的14个标志性工程示范类项目,创新联合体引进李卫、蒋成保院士等4位专家及其团队,聚焦稀土永磁电机应用、永磁材料产业化等方向打造12条首台套中试生产线,支撑稀土“两个基地”建设。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内蒙古运达能源有限公司牵头实施2024年启动的低碳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该项目联合全国风电整机领军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三峡陆上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优势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开展“高效率、高稳定性陆上大型风电设备技术研发及产业示范”,将实现陆上风能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内蒙古捷氢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优势科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宽功率波动适应性兆瓦级 PEM 电解水制氢装备的开发及工程化示范应用”,有望实现PEM电解水规模化应用,降低制氢成本,推动氢能点位科技“突围 ”,开辟从风电到绿氢的“新赛道”……通过项目牵引,促进了我区企业与国内顶级专家和创新团队对接,开展关键性、前沿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攻关,构建了融通创新生态,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未来,自治区科技厅将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各项举措落地,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内蒙古朝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全速迈进。来源:创新内蒙古 作者: 2024/09/03 09:44
  • 搭平台 建机制 促氛围 → 内蒙古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内蒙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创造的薪火在内蒙古大地成燎原之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个人……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在政策迎来东风、产业环境改善和创新技术驱动的背景下,内蒙古着力“搭平台、建机制、促氛围”,汇聚各方资源,推动地域、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双创团队等加强合作对接,拓宽成果转化渠道,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帮助,新质生产力在这里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近悦远来  产业与科技“双向奔赴”如何让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各展所长、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怎样让前沿技术更接地气、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内蒙古聚焦企业“生产难题”“人才短板”“技术瓶颈”等现实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组建“一中心”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一公司”内蒙古蒙科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同“一院所”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点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  近日,2024年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氢气生产企业,内蒙古伟祺柄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强此番前来的目标明确:“寻找技术合作伙伴,准备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开疆拓土。当前企业生产正面临困境,寻找适当的电解水溶液以减少电解水制氢工业对淡水资源的依赖成为企业创新‘突围’的关键。”  活动现场,不少企业负责人纷纷寻找科研团队深入洽谈,表明自己的生产需求,表示愿意将技术在自己企业生产中孵化应用,形成长期的深度合作。  内蒙古金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第三方治理模式承接园区各企业生产污水的环保企业,希望通过大会找到解决含盐废水中混合盐提纯与资源化利用的低成本技术。“当前,高盐废水处理成本高,设备投资成本大,我们希望在降低高浓盐水处理运行成本、实现副产废盐的再利用方面能得到技术支持。”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张祥海抛出需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芦超杰回应:“电化学处理作为工业废水处理中较为成熟的技术,通过利用电子调控流向,有效解决了传统药剂添加易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处理效率,更易实现集成化与装备化。”双方不谋而合,当即添加了联系方式。科研人员在适于机械化的国产丸粒化种子应用与甜菜精准综合营养调控示范地进行病虫害调查。  “针对当前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产品少、与农业实际生产融合度低、全产业链推广应用落地难等问题,我们多年自主研发创立了智慧农业全产业链集群化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孪生系统以及云端一体化农业AI平台,切实提升了智慧农业应用水平。该项目搭建的内蒙古12396农牧业科技服务平台,服务覆盖全区农牧民953.4万人,年服务农牧民120.9万人次以上,年服务专业合作社1743家以上,累计培训农牧民41.7万人次,服务面积200万亩,为农牧民节本增收5.02亿元。”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马啸的现场展示,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企业家的注意。路演结束后,内蒙古气象局、武汉嘉农生物公司负责人迫不及待地与马啸建立联系。  产业与科技碰撞,需求与成果牵手,创新智慧与应用场景交互。活动现场,发布企业技术需求300余项,发布高质量科研成果445项,促成签约合作项目近100项,内容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战略资源与生态环保、装备制造、数字化、现代农牧业及生物技术等6大领域,有力支撑了自治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成果背后,是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以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102家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科研单位,并深入全区12盟市的199家企业进行调研,精准凝练技术需求。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今后,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将推动更多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交朋友、谈合作、促转化,建立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紧密合作交流机制,搭建好院地、院企、院校、院所交流合作的创新平台。”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志文对未来充满期待。优势互补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8月14日,内蒙古蒙能科技环保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签下20亿元的新能源材料与绿色纤维循环经济利用源网荷储技术合作项目。  “公司将利用这一技术,在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工业园区建设国内国际首台套万吨级电池用硫酸镍生产线,为内蒙古新能源电池及储能下游产业提供低成本原料。”内蒙古蒙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嘉杰介绍,项目将于2025年开工,2026年投产。曲景奎(左一)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我们这个技术利用内蒙古周边地区产生的废盐酸,将其循环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为内蒙古储能提供了新的电池材料,填补了内蒙古镍钴锰三元电池正极原材料生产领域的空白。同时,把产生的硅渣用作水泥材料,铁精粉作为炼钢的原料,助力内蒙古自治区储能行业发展。”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曲景奎介绍。  这是内蒙古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速换挡的又一生动实践。  走进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工业园区内蒙古蒙能科技环保有限公司,产品展示柜上一次性日用品琳琅满目。  “这个一次性茶杯就是资源循环利用之后生产的产品,使用之后还可以回收再利用。这个一次性餐具,与市面上其他一次性餐具相比,它更为经济、卫生、环保。”付嘉杰如数家珍。  小微企业内蒙古蒙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固体废物治理、再生资源回收、纸浆制造、纸制品制造。近年来,该公司在发展中遇到了多工艺组合难题,无法实现反应介质、废水、废渣的高效循环利用。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调研组在企业生产一线调研。  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了解到内蒙古蒙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需求后,联合中国科学院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攻关,将硫酸镍工艺产生的废水用于植物纤维生产,把植物纤维工艺产生的固废用来垃圾发电、生产蒸汽,而生产出的电和蒸汽又能用于前两项工艺流程的生产,从而解决了企业难题。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推行草牧肥生态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的现代化农牧业龙头企业。该公司负责人马宏伟表示:“当下,牧草大多采用自然晾晒或吹风干燥,干燥速度慢,导致牧草发霉浪费,如果从国外引进专门的干燥设备,又投资大、能耗高,且烘干过程极为复杂。”苜蓿快速干燥提质技术及装备研发成为企业亟待破解的关键难题。从该堵点出发,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为该企业牵线搭桥,引入同济大学教授吴仁智团队,目前正筹备开展中试。  内蒙古正以最实的举措竭诚为科学家在内蒙古转化落地高水平科技成果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正为企业精准对接匹配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解决技术难题,实现产学研“双向奔赴”,从而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评论协同创新 自立自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企业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最懂客户的需求;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团队在科技前沿潜心耕耘,最了解技术发展的新动态。  让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各展所长、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至关重要。然而,以前,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就像在高校、科研院所里“大海捞针”,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的大量科研成果“不接地气”,实现产业化难度高。  如何打通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内蒙古聚焦企业“生产难题”“人才短板”“技术瓶颈”等现实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建设“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组建“一中心”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心、“一公司”内蒙古蒙科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同“一院所”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点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  如今,产学研合作进展如火如荼,内蒙古与全国各地资源共享、协同互补,不断推动创新发展,用实践证明了产学研合作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政府推动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让优秀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科研单位、企业、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科技企业仍需增强产学研创新牵引力,提出技术创新问题和需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契合市场创新攻关,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助力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落地。  相信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在产学研高效协同创新的带动下,内蒙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将更加稳健。(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24/08/30 11:10
  • 科技前沿丨国内首台,正式发布! 创新巴彦淖尔 8月26日,广州医科大学联合相关单位正式发布国内首台商业化体积打印装备OrganSEC。该设备解决了常规逐层式打印的打印速度慢、细胞存活率低的问题,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填补国内空白。国内首台商业化体积打印装备OrganSEC。OrganSEC创新性采用了基于全息成像投影技术和CT成像原理的反投影算法。“该技术能将三维物体的二维切片通过特定算法投影至按一定速度旋转的打印瓶中,使得打印瓶中的光固化墨水能在所有方向上同时形成三维物体。”研发团队负责人、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谢茂彬教授介绍,设备突破了以往打印速度慢的技术瓶颈,厘米级尺寸的三维(活性)结构仅需10到120秒就可以打印完成,极大提高了打印效率和细胞存活率。OrganSEC所打印出的生物样品。该设备打印后的细胞存活率大于95%,具有高细胞活性,且利用可见光在常温下即可实现打印,更适合生物打印。据介绍,OrganSEC将主要针对类器官市场,包括类器官制备、基于类器官的肿瘤个性化用药以及基于类器官的药物筛选等,为肿瘤患者提供精准的个性化用药指导。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 2024/08/28 17:56
  • 市科技局召开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 创新巴彦淖尔8月21日,市科技局召开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治区党委第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关于深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意见》和《巴彦淖尔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规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贾培新主持会议并讲话,局领导班子成员,各科室、局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科级以上干部参加会议。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工作部署要求,明确下半年工作重点,全力以赴攻坚三季度、奋战下半年,确保年度既定目标任务落地落实。会议指出,自治区党委第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要认真学习自治区、市全会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按照学习宣传贯彻方案工作任务安排,做好理论学习和宣传引导,及时订阅发放学习资料,做到党员领导干部职工和退休干部职工全覆盖,切实把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会议要求,要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不懈推进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贯彻落实,驰而不息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等问题,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要求,规范督查检查事项,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精之又精、严之又严、实之又实的工作作风和举措全面抓好科技领域和办公场所安全工作,确保科技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作者: 2024/08/27 17:43
  • 学习新语|领悟“六个坚持”:守正创新 创新巴彦淖尔 来源:新华社 作者: 2024/08/27 17:42
  • 市科技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党支部开展消防安全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创新巴彦淖尔 为普及消防安全知识,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能力,8月21日,市科技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党支部开展消防安全培训主题党日活动,邀请内蒙古政安消防知识宣传中心高级讲师杨蕾为全体干部职工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引用国内近期发生的火灾事故案例,结合播放消防短片以及PPT,围绕火灾防范、扑救、自救技能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日常用火、用电和行车方面的安全防火知识以及火灾发生时的逃生技能等,并对最新的灭火装置、灭火毯等使用方法及使用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讲解,使参训人员对消防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培训,极大地增强了自己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防范、应对突发火灾的能力,为保障安全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 2024/08/26 17:52
  • 乌拉特中旗小麦技术服务团队对燕麦草、大麦草进行测产验收 乌拉特中旗小麦技术服务团队对燕麦草、大麦草进行测产验收   8月13日,乌拉特中旗农牧和科技局小麦技术服务团队和饲草饲料股组织技术人员对德岭山镇四义堂村万亩节水增粮示范园区内的燕麦草、大麦草进行测产验收。该项目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旗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和乌拉特中旗启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示范种植大麦草100亩,燕麦草10000亩。 走进麦草田,优质麦草郁郁葱葱,密密层层,今年的燕麦草、大麦草长势良好。团队技术人员分别对蒙麦一号、蒙麦二号、贝勒二号三个品种进行随机抽样,每个品种抽取三个一平米样本进行鲜草称重,然后将每个采集样品带回进行自然晾晒风干再称干草重,最后进行比对分析,提出总结报告。 饲草饲料股乌主任说,燕麦草适口性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果胶含量比较高,半纤维含量高,木质素含量低,牛羊很喜欢吃,无论是作为青储饲料或是收获燕麦籽粒,经济效益都很好。 团队技术人员一致认为种植燕麦草、大麦草,对提高耕地利用率,节水抗旱,实现种植业良性循环、解决优质牧草产量不足的问题有重大意义。下一步,我们将探索优化产业结构,多种植节水抗旱作物。                             作者: 2024/08/20 17:14
  • 科技点“睛” “智”炼成钢 创新内蒙古 2022年,自治区科技厅启动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认定工作,每年从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评选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创新带动能力的20家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乌海市4家企业先后入围,榜上有名。科技领军企业有哪些特质?科技力量,“力”从何来?创新能力,“新”在何处?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自治区科技领军企业乌海市包钢万腾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包钢万腾公司”),寻找答案。科技点“睛”提升产品创新“含金量”稀土钢中含稀土,更坚、更韧、更强;Q355D型钢产品“抗冻”耐低温,在零下20℃的高寒地区表现出色;H型钢抗弯能力强,是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桥梁、石油钻井平台等领域的“六边形战士”;特种钢、优质钢、精品钢、合金钢、高强钢筋……包钢万腾公司出品的钢铁产品个个“抗打”,实力出众,凝结着科技创新的智慧结晶。以近年来广受市场青睐的H型钢为例,其凭借出色的承载能力和刚度、节约材料、易于加工、环保等特点,迅速跻身钢结构中非常重要的材料之一。H型钢优点很多,但加工难度很大,制造过程中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2021年开始,包钢万腾公司以生产H型钢为产业转型突破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组织技术团队自主研发型钢产品和型钢生产线。从确立项目到完成第一次生产线改进方案,从加大投入工艺到实施完成产线改造,从产品试轧、改善到工艺参数确定、员工技术培训,技术团队攻坚克难,于2021年12月建成乌海市首条型钢生产线,让型钢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并迅速成为企业的主打钢铁产品。新产品问世只是科技创新的第一步。此后两年多来,科研技术团队乘风而上,坚持不懈继续开展技术攻关,最大限度降低边裂发生率和质量缺陷量,把H型钢的质量合格率提升到了99.8%,达到全国钢铁行业先进水平。聚焦新产品研发、提升产品质量,产学研融合发展是关键一环。包钢万腾公司和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开展“高附加值品种钢开发项目”,以高附加值为导向突围钢铁高端市场,成功开发出耐低温、高附加值的Q355D型钢产品;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合作,完成稀土型钢开发,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为我国稀土应用推广作出贡献;和安徽工业大学联合研究“连铸坯的定尺定重系统优化方案”,有效提高轧钢的成材率……产品创新“含金量”就是市场竞争力,如今,包钢万腾公司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和不同应用场景研发新产品,实现定制定产,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钢铁市场站稳脚跟。“智”炼成钢一块“智慧”钢这样炼成作为乌海市最大的钢铁企业,包钢万腾公司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自动开浇、自动出坯、高效连铸……智慧连铸集控系统集中操作与管理连铸生产,实现“连铸生产组织模式”变革;定尺割缝控制最窄、切割断面光滑无毛刺挂渣、在线同步激光刻标……智能激光切割精整工艺控制系统替代传统锯切,打造数字化生产线;智能环保管控平台系统打通污染监控监测、远程决策、治理反馈的全过程数据互联互通,在保证排放达标的前提下,科学控制环保成本;光谱相机动态监控炼钢,建立炉口火焰、钢水辐射光谱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准确监测转炉炼钢过程中的关键参数……智慧炼钢重新定义炼钢过程,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于钢铁行业,实现炼钢流程的全面优化。智慧炼钢新模式加速释放科技创新活力,让炼钢更从容。降低炼钢成本34.59元/吨;优化人员50%;型钢短尺率由1.80%降至0.19%;环保成本控制在80元/吨钢以下……持续挖掘关键指标提升潜力,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最大限度降本增效是包钢万腾公司持续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笃定前行的动力源。智慧炼钢时代,虽然少了挥汗如雨,但更考验企业的创新能力。2019年至今,包钢万腾公司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效益为先”的原则,全方位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炼铁全流程的深度融合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智慧钢铁”数字化转型发展新模式。截至今年上半年,包钢万腾公司已打通“基础自动化—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精益管理平台”数据流,其中MES及EMS系统、原燃料全流程自动控制集成系统、精矿库天车无人值守系统、智能环保管控平台系统均在全国钢铁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5年来,包钢万腾公司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5.5亿元,拥有有效专利130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核心期刊累计发表论文180篇,软著授权4件;科技成果6项,其中3项为国内领先水平,3项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就是一块钢铁产品包含的科技“含金量”。(来源:乌海融媒) 作者: 2024/08/19 11:57
  • 我国首例手工克隆牛犊在内蒙古诞生 创新巴彦淖尔   8月1日,内蒙古地区肉牛核心种质构建与新品种培育“揭榜挂帅”项目推进会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举行。会上,草原和牛投资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何牧仁博士宣布:内蒙古元牛基因育种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在国内培育出首批手工克隆牛犊。  据了解,首批手工克隆牛犊由草原和牛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内蒙古元牛繁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培育,标志着我国在高难度畜牧业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跨越,也预示着手工克隆技术将为提升畜牧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辟新路径。  据何牧仁介绍,元牛基因的手工克隆牛技术通过优化手工克隆技术流程,大幅提高了受孕率,有效提升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该技术摆脱了对昂贵仪器设备的依赖,降低了技术应用的门槛,使更多中小型养殖场和农村牧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红利,推动畜牧业均衡发展。  “内蒙古肉牛‘揭榜挂帅’项目里,我们培育出中国首批手工克隆牛犊,已有8头牛犊诞生。”何牧仁说,克隆技术是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也是基因编辑技术的瓶颈技术,这项技术效率的提高,将为我国种源开发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一个更好的技术平台。  元牛基因的手工克隆技术具有卓越的生产效率和遗传稳定性,能够快速培育出大量品质优良、遗传性状一致的牛犊,为畜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24/08/07 20:31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