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
  • 我市争取到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950万元 创新巴彦淖尔 近日,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下达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我市争取到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2项,获批专项资金950万元,项目数位列盟市第3位,资金数位列盟市第4位。获批项目重点在医疗卫生、机械制造、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及种植业等领域。“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是中央财政用于支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改革发展政策、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专项资金。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严要求做好争取资金工作,吃透上级出台的政策措施,强化项目策划谋划,支持鼓励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充分发挥科技项目支撑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者: 2024/09/18 10:07
  • 科技赋能 助力市级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 创新巴彦淖尔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全力以赴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争在创新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协同创新上取得新成效。因地制宜绘新篇,园区繁花展宏图2024年,乌拉特中旗深入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园区赋能,全面提升园区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水平,鼓励园区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进行试验示范,不断提升产业层次、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农牧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科学规划结硕果,创新发展谱华章乌拉特中旗绒山羊和肉羊现代种业科技园区,由同和太种畜繁育中心建设,2023年被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科技园区。该园区主要围绕二狼山白绒山羊、肉羊良种繁育,重点建设二狼山白绒山羊和肉羊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推动企业创新、产业提质、区域引领。园区以北平纺织、褐草生物2家企业为核心企业,紧抓“科技”内涵,突出“农”“科”特征。目前园区内已建成“绒山羊标准化高效养殖”“优质高效二狼山白绒山羊良种繁育”市级博士科研工作站2个,市级科技小院1个,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组织实施科研试验、科技项目5项,推广转化先进适用科技成果3项。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等6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产学研合作。今年服务园区三区人才6名、科技特派员11名,共开展科技精准服务、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观摩会等18场次,累计服务农牧民320余人次。示范引领启新程,科技赋能创未来乌拉特中旗农业科技园区由乌加河镇人民政府建设,2023年被市科技局认定为市级科技园区。该园区总建设面积11000亩,核心区1100亩,示范区9900亩。现有田园综合体项目等13个建设项目,打造集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品展示、产品研发孵化、产品交易、电商平台等功能于一体,形成了智慧农业科研、试验、种植示范区,同时发展创意农业。今年以来,园区共引进试验示范12项,推广转化农牧业实用成果2项。建成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1个、国家级生态农场1个、市级精准服务示范点1个。服务园区的三区人才4人、科技特派员15名,与区内外3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培育科技小院1家、博士科研工作站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家;今年以来园区已开展科技培训会、现场会、观摩会20余场次;开展科技精准服务30余次,培训指导农牧民500余人次。通过科技服务示范引领,有效提高了农牧民种植管理技术,提升了主要农作物单产与品,在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同时,逐步推进全旗农业发展现代化。乘着科技的东风,乌拉特中旗将持续靶向发力、重点突破,立足园区自身产业特色和优势,积极牵线搭桥,鼓励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创建各类创新平台载体,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引进和转化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园区内落地生根,同时充分发挥园区示范引导和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规模化生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我旗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让科技之花在乌拉特中旗竞相绽放。 作者: 2024/09/18 10:07
  • 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新中国成立75周年科技事业发展综述 创新巴彦淖尔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月背着陆、智能采样、起飞返回……在万众瞩目之下,我国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创举,成功带回1935.3克月球样品。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技术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测任务。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月球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探月、探火工程深入推进,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折射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时,科技基础近乎为零,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几乎没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随着新中国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我国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成为复兴之路上的重要支撑。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从青蒿素到杂交水稻,从石油地质勘探取得突破到万吨巨轮下海,我国科技创新始终聚焦国家和人民需要,为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础前沿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天眼”、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大国重器”接连取得世界级发现;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质加速。我国逐渐形成以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2023年末,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跃居世界首位,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截至2024年6月,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42.5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9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3年的第12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323.6米长、24层楼高,可容纳乘客5246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宛如一座“海上城市”。自今年1月1日首航以来,“爱达·魔都号”已运营60余个航次,服务近25万国内外游客。因产业链长、带动性强,邮轮制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比例可达1:14。通过多年科研攻关,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功建造“爱达·魔都号”,助推船舶工业高端化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停靠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2024年1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科技与产业融合会产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75年来,我国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到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每一步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2013年至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8.7%、10.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铸就“大国工程”。复兴号高速列车的研制,有力推动我国轨道装备产业体系现代化;“东数西算”工程加速推进,越来越多西部城市迎来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助力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圳市和中山市进入“半小时生活圈”……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铸就了一批“大国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就美好生活。高清电视、智能空调、扫地机器人等成为家居用品的主角;农业育种持续攻关,让百姓餐桌更加丰盛;新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多项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助力守护人民健康;节能环保技术加速突破,为大家守护碧水蓝天。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10909米!这是“奋斗者”号创造的我国载人深潜纪录。极端恶劣的深海环境对潜水器抗压能力、操控性能、通信系统的考验,无一不是世界级的科技难题。面对挑战,我国组织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近千名科研人员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奋斗者”号部件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6.5%,生动诠释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巨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系统部署、强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聚焦“四个面向”,我国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在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赛道和战略必争领域加速布局。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如今,我国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通过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科研;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聚焦加强研发投入、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加大初创企业扶持等内容,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被激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未来,我国将在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蓝图绘就,目标在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必将再攀高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来源:新华社 作者: 2024/09/14 11:31
  • 科技创新引领 产业向新向优 巴彦淖尔日报 ‍  三一重能131米陆上风电叶片在巴彦淖尔零碳数智产业园下线,刷新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纪录;内蒙古草原鑫河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冷冻、饱和硫酸铵盐析等手段,集成提取出羊血中的凝血酶、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选育出的系列葵花品种,具有丰产性高、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等突出特点,种植收益高于国外种子15%~20%……科技创新因素渗透在我市各个产业。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市科技系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鼓足干劲,艰苦奋斗,矢志创新,锐意改革。如今,我市科技系统正在技术研发上聚力攻关,在创新平台上加速构建,在主体培育上综合施策,在融入全局、服务大局上展现科技创新新作为。三一重能风电叶片 记者 胡东育/摄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75年来,巴彦淖尔农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力量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2年,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获得国务院批复,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批的国家农高区。作为国家级的科创平台,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重点围绕硬质小麦、肉羊、向日葵、玉米、高蛋白牧草、特色果蔬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高标准农田 记者 齐鸿雁/摄  河套灌区是国家重要优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但是,河套小麦一度出现品种老化、产量不稳等问题。近年来,我市科研人员对小麦品种进行优选改良,自主选育的国审品种“巴麦13号”在产量、适应性、抗病性、加工品质及营养品质等方面全面超越传统品种。2023年,“巴麦13号”在我市抽样实产亩均1200斤以上,最高亩产1366.92斤,创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小麦产量新高。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万亩硬质小麦示范园 记者 丁宁/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创新育种是种业振兴的关键。三瑞农科选育出丰产性高、抗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系列葵花品种,大幅降低了农民的种子成本,种植收益平均高于国外种子15%~20%。科河种业有限公司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方法相结合的途径培育新品种,选育出高产、优质、耐密、抗性好、适应性广的系列玉米品种,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高质量的品种。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选育的华蒙肉羊新品种在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具有体格大、繁殖力强、肉用性能突出、适应性强等优势,主要生产性能和肉质指标达到国内肉用绵羊先进水平,适合我国北方农区及农牧交错区气候条件及舍饲、半舍饲和规模化生产。预计到2030年,华蒙肉羊种群规模将达到200万只,成为地区主导肉羊品种。内蒙古富川现代肉羊产业化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华蒙肉羊圈舍(资料图) 记者 胡东育/摄  依托自治区“科技兴蒙”农高区重点专项,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已累计组织实施54项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23年,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总产值达149.13亿元。培育创新主体增强发展活力  科技兴则企业兴,科技强则产业强。近年来,我市科创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夯实,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今年4月,市科技局举办科技企业“双倍增”“三清零”工作启动会暨科技研发政策培训会,邀请多位专家对科技惠企政策、企业研发过程中研发费用的归集等合规要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与申报实务进行解读,受到参会企业家的一致好评。  这是我市为科创企业谋发展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入库制度,目前已入库科技领军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4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7家;推荐2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点对点科技服务,9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已累计完成技术服务和政策讲解等各类服务近500项次。天衡医疗 记者 胡东育/摄  有关部门到18家企业,通过技术交流和项目对接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科技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助力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型企业日常管理,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自查检查工作和10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年报工作。深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工作,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优势,根据实际需要机动组建专家服务团,在旗县区开展进企业“一对一”科技创新服务,目前已完成6个旗县区20家企业的深入辅导。强化人才支撑集聚创新动能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我市深化科技合作和人才引育,加强农牧业领域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搭好建强一流创新平台,构筑高层次人才集聚“新高地”。依托科技兴蒙“4+8+N”合作机制,与中国农科院、上海交大、江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签署合作协议,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领域,搭建以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1+10+N”创新平台为引领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为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 通讯员 刘子欢/摄  加强科技合作项目申报推荐。推荐上报《中农大巴彦淖尔研究院创建》《京蒙协作农牧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联合体》《建立京蒙功能性小麦创新和整合研究中心》3项科技合作项目。推荐“国际功能性小麦整合研究”“河套地区设施蔬菜重大病害灾变规律及生态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甜瓜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开发利用”3个项目申报2024年度自治区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优化创新平台管理。修订完善我市博士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科技小院管理办法,加强对博士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小院的规范管理。组织开展2023年度博士科研工作站认定工作,完成37家到期博士科研工作站的绩效评价工作,全面摸底排查70家已认定的博士科研工作站。新认定10家博士科研工作站、6家科技小院,新引进博士人才团队16个、农牧业高层次人才24名。选派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280余人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潮平岸阔催人进,奋楫扬帆正当时。我市将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优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技“突围”工程,推进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实施研发投入再攻坚行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巴彦淖尔新篇章贡献科技力量。文字:记者 刘蓓尧编辑:崔瑨校对:贾楠编审:吕珂慧 审核:王剑终审:韦嘉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巴彦淖尔日报官方微信(ID:bynrrb) 作者: 2024/09/12 17:59
  • “蒙科聚”邂逅浦江论坛:谱写外联内聚大文章 绘制创新发展新画卷 创新巴彦淖尔 9月7日至9日,以“共享创新、共塑未来:构建科技创新开放环境”为主题的2024年浦江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自治区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于潍带队,13家企业及14个科研团队的55人参加活动。论坛期间,内蒙古团积极参加论坛开幕式,全球创业投资大会,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前沿科技发展论坛,科技伦理论坛,区域创新发展论坛等多场专题论坛活动,把脉前沿方向,探讨产学研合作与转化,拓展重点领域的科技合作。通过科技招商、座谈交流、项目对接、成果展示等形式,为与会嘉宾了解内蒙古、促进高质量项目落地内蒙古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在全球技术转移大会展馆,内蒙古团分别设立了呼和浩特馆和包头馆,紧紧围绕“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重点展示了稀土、碳纤维、装备制造、树脂材料、低空经济和智能智造等领域的36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旨在通过技术转移大会对接更多上海乃至东部地区的金融优势资源和平台,扩大科技创新服务“朋友圈”,加速技术要素市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本次参展单位和观众都很专业,覆盖区域广泛,涵盖领域丰富,促进了内蒙古企业的对外推广,搭建了内蒙古企业与发达地区的技术交流及合作的平台。目前,已经有4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企业达成协议,可以为我们做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合作和技术输出。”内蒙古怀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参展效果表示很满意。同时,“蒙科聚”科创会客厅组织科技管理部门和企业走进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所,参观了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点实验室、东部技术转移中心并进行现场座谈交流,了解先进科技成果,拓展企业创新视野,让企业更直接接触到前沿的科技成果和研发理念,为企业家和科学家面对面交流互通搭建平台,助力前沿科学成果向产品落地,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以‘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为抓手,聚焦重点合作领域,推动布局重大科技合作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不断深化开放创新合作机制。”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处长金龙表示,“借助浦江创新论坛的契机,持续深化蒙科聚外联建设,积极推进科技资源向内蒙古集聚,不断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全方位加强与发达地区省市的科技交流,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以科技创新支撑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源:创新内蒙古 作者: 2024/09/12 17:15
  • 市科技局积极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科普讲解大赛 创新巴彦淖尔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巴彦淖尔市科技局积极组织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科普讲解大赛。比赛准备期间,市科技局组织举办了2024年全区科普讲解大赛预赛,内蒙古河套灌区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张雪娇、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气象局焦扬、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交管支队车辆管理所马欣玲三人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代表我市参加2024年全区科普讲解大赛。2024年9月8日,市科技局带队赴呼和浩特市参加科普讲解大赛。比赛期间,三位选手积极准备,稳定发挥,凭借出色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分别荣获了“优秀奖”;市科技局凭借出色的管理表现,荣获“优秀组织奖”。本次科普讲解大赛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通过此次大赛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并为全区创新创业人员、科技人员、科普讲解人员和科普志愿者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科普传播能力,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作者: 2024/09/11 11:35
  • 借梯登高 “飞”入雄安,双向奔赴 共绘蓝海 ——“蒙科聚”雄安分中心揭牌落成! 创新巴彦淖尔9月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雄安新区联络处(内蒙古自治区雄安经济合作中心)在河北雄安新区成立。会上,“蒙科聚”雄安分中心举行揭牌仪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郝喜红出席揭牌仪式。“蒙科聚”雄安分中心的成立,是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调研“蒙科聚”平台时重点强调,“善于发现好技术、好项目,让更多研发和应用成果在内蒙古开花结果”的具体行动,也是内蒙古持续聚焦“科技突围”工程,落实“1+15+27科创服务体系”的具体实践。该中心旨在通过发挥成果飞地、人才飞地作用,服务雄安新区科技成果向内蒙古集聚转化,跟进服务全国科创人才,致力于打造全流程、全方位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未来,“蒙科聚”雄安分中心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以自治区应用场景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通过“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在自治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书写自治区科技创新发展新的篇章作出应有的贡献。来源:创新内蒙古 作者: 2024/09/10 17:09
  • 科技创新“探路” 破解粮草争地 创新内蒙古紫花苜蓿作为世界著名优良牧草,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由于其具有蛋白质丰富、能改良土壤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从而享有“牧草之王”的美誉。但长期以来,我国国产苜蓿品种少、种子产量低、质量不稳定,成为制约苜蓿产业发展的难点问题。当前,我国、内蒙古的农牧业专家们针对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优质苜蓿产品缺乏、基本农田种植受限等问题,深耕大地开展科研工作。找到“好伙伴”  资源不浪费初秋,连续的阴雨天过后,趁着天气晴朗,记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台阁牧村的正时生态农业第八农场,看到紫花苜蓿达半人之高,喜获丰收。看着地里生长的苜蓿和青贮玉米,记者疑惑,苜蓿和玉米套种,那高大的玉米岂不是把苜蓿的光全遮住了?苜蓿如何生长?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乌兰察布综合试验站站长殷国梅笑着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让玉米带充分利用植物边际生长效应获得最大产量。”随着殷国梅的讲解,记者了解到,原来这一切的尝试,都是为了解决苜蓿生产中令人头疼的问题——苜蓿生产如何克服雨季收获给苜蓿干草生产带来损失的影响。由于夏季经常下雨,高温高湿会导致苜蓿产生“夏眠”现象,且病虫害危害严重,产量和品质大幅降低,影响了苜蓿干草品质。而青贮玉米作为C4植物,则可以和苜蓿实现生长习性上的互补。  “你看,一亩地,5000多株玉米,苜蓿不会因为密集的玉米种植,受到影响。”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马宏伟站在地里,高兴地拉起一株苜蓿说,这已经是今年的第3茬苜蓿了,有1米多高。  以前,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种植苜蓿,制作成干草,至少要晾晒5天以上,而且每年的7、8月份,也就是第二茬、第三茬苜蓿收获时,恰逢雨热同期,倒逼公司调整工艺,从而裹包苜蓿应运而生。但是,裹包苜蓿在切割前要保证其水分达到55%左右,也需要晾晒半天以上,若遇到晾晒不到位的情况,容易使苜蓿产生霉变。  如今,得益于产学研成果的应用,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更改了作业模式,应用杂草防除、病虫害防控、苜蓿田间直收机械化作业、鲜苜蓿+秸秆混合青贮等新技术,实现了苜蓿的瞬间收获、粉碎、加工,让牛、羊等家畜吃上了低成本、高品质的新鲜苜蓿,为内蒙古畜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这便是入选2021年农业农村部十大重大引领性技术之一的“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在内蒙古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在苜蓿玉米间作高效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上,农牧业专家学者、科研工作人员详细讲解了该项目各个环节关键技术与管理。  这一技术模式,苜蓿和玉米可根据各自的生长规律分别进行田间管理和收获,玉米可通过密植方式弥补占地面积减少损失的产量,并可根据需求收获青贮或籽粒。为减少机械对田间的碾压,创新性的提出苜蓿直收并与秸秆混合青贮方案,同时苜蓿与玉米均采用水肥一体化实现肥料精准供给。  给苜蓿找“伙伴”,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科研团队用了5年的时间。如何更高效的利用土地,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科研团队用了4年的时间。  “紫花苜蓿是喜阳作物,若玉米种植密度过高,在套作中后期,高大旺盛的玉米长时间对苜蓿进行遮阴,可能会造成部分苜蓿死亡,对苜蓿秋季生产和苜蓿生长的持续性造成严重影响。而玉米种植密度过低也会造成玉米产量低,经济效益差。经过研究,最终确定青贮玉米或粮饲兼用玉米套作系统的生产力表现最好,苜蓿和玉米的综合产量最高,并且对苜蓿第二年春季的再生和产量都没有影响。”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英俊介绍。  此外,张英俊团队对苜蓿和青贮玉米混合收获后的青贮饲料品质进行了评价,发现在制作的混合青贮中,一方面提高了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可溶性糖以及乳酸含量,极大地提高了青贮的品质,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秸秆利用效率,为我国秸秆高效利用拓宽了市场。  “落实国家大食物观,出路在节粮和增草。”国家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辛国昌对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充满期待。“依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结合内蒙古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苜蓿套种玉米种植技术规程,为全国牧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孙海洲说。  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50亩苜蓿套种玉米现场,殷国梅介绍:“苜蓿套种甜玉米苜蓿产量三茬总计收获1440kg/亩,较苜蓿单播产量提高136kg/亩,同时收获甜玉米3000棒,按照1.1元/棒的价格计算,每亩可收入3300元,苜蓿价格按照2500元/吨计算,每亩可收入3600元;青贮玉米品种蒙青贮与中苜3号苜蓿套种,青贮玉米产量为3937.98kg/亩,苜蓿产量1203.5kg/亩,青贮玉米按照460元/吨的价格计算,每亩可收入1811.47元,苜蓿价格按照2500元/吨计算,每亩可收入3008.75元。”  苜蓿套种青贮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在内蒙古的推广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全国牧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培育新品种 荒地变绿洲走进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田,一片片“牧草绿”已经取代了原先的“盐碱白”,显示出“巴农科1号”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6月,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耐盐碱紫花苜蓿新品种“巴农科1号”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进一步丰富了我区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为推动内蒙古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新的助力。郝林凤(中间)向内蒙古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介绍“巴农科1号”紫花苜蓿性状特征。  “该品种株型直立、植株高大、再生性强、根系发达,耐盐碱性突出,可在全盐含量≤4.9g/kg,pH值≤8.9的盐碱地正常生长。该品种平均干草产量15000kg/hm2,平均种子产量604.72kg/hm2,干草粗蛋白质含量24.6%、粗脂肪3.6%,适宜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轻中度盐碱地种植。”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草业和草原研究中心研究员郝林凤指着这片苜蓿地自豪地说。  科技的介入,提高了中轻度盐碱地的利用率,为盐碱地“以种适地”提供品种选择。“巴农科1号”是由郝林凤团队根据河套灌区自然资源和气候特征,历时15年培育而成的耐盐碱、高产紫花苜蓿新品种。  2008年,郝林凤带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紫花苜蓿新品种培育的漫长历程。  万事开头难,育种团队发现要在河套灌区培育紫花苜蓿新品种,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苜蓿种在哪里?  “巴彦淖尔市盐碱化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5%以上,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有限的好地要用来保证粮食生产,因此苜蓿种植存在‘粮草争地’的矛盾。”郝林凤和团队成员们将目光投向了盐碱地。郝林风团队在种植紫花苜蓿的盐碱地上取土样。  在盐碱地上种植紫花苜蓿,不仅可以增加饲草产量,缓解蛋白饲料不足的矛盾;还可以达到提高盐碱地利用率,降低盐碱地改造成本的效果。但是,想要在环境恶劣的盐碱地上培育苜蓿新品种,在当时还是一个难题。  团队借助“院市科技合作”“科技兴蒙”“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引进高产紫花苜蓿、高秋眠级紫花苜蓿等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分别在杭锦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等示范推广苜蓿高效种植技术5400亩,从一点一滴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通过鉴定、筛选和反复论证,终于迎来了曙光。郝林凤回忆,从2008年开始,团队成员常年奔波在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的盐碱地里,收集经过多年盐碱自然淘汰存活下来的紫花苜蓿单株材料133份,并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69个优良单株分别收种。  “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2015年,团队选出表现优良的新品系巴农科1号紫花苜蓿。2017年,巴农科1号紫花苜蓿表现稳定成为品系。”团队成员、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琳说。  千辛万苦过难关,新品种选育终成功。2020年,团队发布地方准《苜蓿设施育苗与盐碱地移栽技术规程》;2021年起,团队以敖汉苜蓿和中苜3号紫花苜蓿为对照,在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新址、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达拉特旗试验站和阿拉善盟林业草原和种苗工作站左旗试验站3个不同区域进行区域和生产试验,证明了巴农科1号紫花苜蓿的优良特性。  种下“牧草绿”,治愈“盐碱白”。大力推广“巴农科1号”新品种,成为巴彦淖尔市“以种适地”盐碱地利用的新思路。郝林凤对耐盐碱紫花苜蓿新品种的推广工作充满信心,她表示:“接下来,团队将加强‘巴农科1号’的成果登记、转化、种子扩繁工作,并进行国家品种的申请,促进苜蓿生产以及饲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内蒙古将与全国各地一同探索更多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模式,为推动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评论用科技活力守住“大国粮仓”农牧业现代化,关键是农牧业科技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土地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农牧业专家面前的一大挑战。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农业农村部等高度重视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在新的耕地政策与国家粮食安全背景下,饲草产业在“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粮改饲”等政策的推动下,充分利用农牧业资源,加快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与农村合作社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围绕农牧业产业的需求和技术瓶颈,构建农牧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设立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联合科研,缩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周期,促进理论研究与产业应用的紧密结合,产出一批农牧业科技领域原创性成果,苜蓿和玉米套种技术,便是其中之一。  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这一技术在内蒙古的推广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内蒙古特点的苜蓿套种玉米种植技术规程,为全国牧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如何通过科技力量助推内蒙古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我们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生产要素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生产要素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契机,抓住市场规模巨大、应用场景庞大、产业体系完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要素”,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集成技术创新资源,完善技术创新系统,优化生产力配置。要增强农牧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市场需求,发挥整合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开放式创新、集成创新一体化发展;要培育壮大科技领军农牧业企业,构建企业领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与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围绕我区特色产业与高等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形成精准的对接体系,保证科技成果顺利落地转化,为农牧区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守住“大国粮仓”。(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24/09/06 18:03
  • 王莉霞调研政务服务和科技创新工作 创新内蒙古  9月5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调研政务服务和科技创新工作。在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王莉霞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察看各部门和盟市政务服务事项办结率、超时率,了解系统建设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就优化服务、提升效能提出要求。她说,要站在群众和企业的角度想问题、优服务,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让更多服务事项网上办、一次办、快速办。自治区本级要先快起来,督促排名靠后的部门提高效率,带动全区各级高效办事,不断提升群众和企业的满意度。王莉霞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第三次到“蒙科聚”创新平台调研,并深入西安交大内蒙古智能制造研究院、上海交大内蒙古研究院,详细了解人才团队建设、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在听取“蒙科聚”科创“一张网”2.0版建设情况汇报后,她说,“蒙科聚”是科技“红娘”,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好技术、好项目,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牵好“红线”,让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实现聚合,让更多研发和应用成果在内蒙古开花结果。要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科创发布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企业和科研团队入驻平台。当了解到内蒙古工业大学玉米菌体蛋白生物发酵饲料技术和定轨式3D混凝土打印技术转化取得可喜成果时,王莉霞详细询问了成果转化收益及分配比例,强调科技创新要与产业对接、与市场接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让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实现应有价值,让科学家不仅做技术创造者、更当成果受益者。孙俊青参加活动。(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24/09/06 16:19
  • 巴彦淖尔市科学技术局举行退休干部荣退仪式 创新巴彦淖尔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退休干部政治荣誉感、组织归属感、生活幸福感,9月2日,市科技局为退休干部举办了荣誉退休仪式,市科技局党组书记贾培新出席仪式并讲话。仪式上,市科技局副局长卢生波介绍了退休干部的工作经历,贾培新书记为退休干部颁赠荣退纪念牌。张旭、乔文、赵向东、刘志杰、逯军5位退休干部发表退休感言,分享了几十年的工作感悟和收获,表达了对科技系统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感谢局党组的关心和培养,表示退休后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巴彦淖尔市科技事业的发展。贾培新表示,老同志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老干部工作始终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老同志们在本职岗位上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于担当、冲锋在前,为全市科技事业辛勤付出、无私奉献。希望老同志们与年轻同志多交流沟通、传授经验,做到薪火相传、继往开来,退休不褪色、退休不退志,继续发挥余热,积极为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最后,贾培新向市科技局全体干部提出了要求,要自觉接好科技事业“薪火相传”的接力棒,珍惜退休同志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以退休老干部为榜样,传承好他们的优良作风,不断开创我市科技事业的新局面。同时要认真做好老干部服务保障工作,落实好老干部的各项生活待遇,确保老干部政治上有荣誉感,组织上有归属感,生活上有幸福感。 作者: 2024/09/04 18:05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