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健康
  • 十三香,都是什么香? 中国数字科技馆     十三香,顾名思义,是指由十三种香料混合而成的调味料。作为一种调味料,十三香不但是增加菜肴风味的关键,而且还衍生出许多“十三香菜肴”,比如十三香小龙虾、十三香卤味等。十三香的香料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地区惯用的配料不一样,甚至每个品牌的配料都不一样。虽然每个地区、每个品牌的十三香原料组成不完全一致,但有一些香料却是大家都会采用的,我们今天介绍的,就是这些常见香料。    白豆蔻,姜科,豆蔻属,拉丁名Amomum kravanh。十三香中的紫叩是白豆蔻的干燥果实。  白豆蔻原产于柬埔寨、泰国,在我国云南、广东有分布。白豆蔻的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约3-4毫米,暗棕色,有芳香味。白豆蔻的果实可做药用,作芳香健胃剂,味辛凉,有暖胃、消食等功效。  砂仁,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拉丁名Amomum villosum Lour。十三香中的砂仁是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砂仁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砂仁的果实是椭圆形,成熟时紫红色,干后褐色,种子多角形,有浓郁的香气,味苦凉。砂仁的果实也可以药用,以广东阳春出产的品质最佳,可以治疗脾胃气滞,宿食不消,腹痛痞胀等。  肉豆蔻,别名肉果、玉果等,拉丁名Myristica fragrans Houtt。十三香中的肉豆蔻,是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  肉豆蔻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西印度群岛及巴西,在我国广东、云南等省有引种栽培。肉豆蔻的起源时间可能比科学家们预期的要久远得多。一个考古小组通过对印尼Pulau Ay岛的一个遗址进行了调查,他们在陶器碎片上发现了肉豆蔻残留物,据估算约有3500年的历史。  肉豆蔻在中西餐中都有广泛应用。作为调味料使用,可去异味、增辛香,许多熏酱食品和肉类会用肉豆蔻来增加香气。肉豆蔻粉末多用来作制甜品,比如布丁、面包、巧克力等。  肉桂,樟科,樟属,拉丁名Cinnamomum cassia Presl。肉桂原产中国,印度、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也有。肉桂的树皮、叶及“桂花”(初结的果)均有强烈的肉桂味,其中以桂花最浓,依次为花梗、树皮及叶。枝、叶、果实、花梗可提制桂油。  桂皮粉在西方国家通常用来烤制面包、点心,腌制肉类食品。桂油主要成分有肉桂醛、苯甲醛、肉桂醇、丁香烯、香豆素等,广泛用于饮料、食品增香、医药配方、调和香精和高级化妆品中。  丁香分香料用和观赏用。香料用的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是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及其周围岛屿。观赏用的丁香(Syringa),是木犀科丁香属的植物,在中国春天开各种颜色的花,生活并原产于中国的温带,不能用来做香料和中药。  丁香本身是两性花,人们说的公丁香和母丁香,不是学术概念,也没有性别之分,而是在香料的干货市场上根据外形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在植物学上解释为:公丁香,指的是没有开花的丁香花蕾,晒干后可以作为香料;母丁香,指的是丁香的成熟果实,也是晒干后作为香料使用。  花椒,芸香科,花椒属,拉丁名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花椒在我国分布广阔,北起东北南部,南至五岭北坡,东南至江苏、浙江沿海地带,西南至西藏东南部。  花椒一名,最早有文字记载是在《诗经》里。古代人认为花椒的香气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宫廷,用花椒渗入涂料以糊墙壁,这种房子称为“椒房”。花椒树结实累累,是子孙繁衍的象征,班固《西都赋》载“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意思是皇帝的妻妾用花椒泥涂墙壁,希望皇子们能像花椒树一样旺盛。  花椒在中国饮食中很是常见,活跃在各种菜系里,特别是口味厚重的地区,比如四川,花椒入菜已经是一种传统。还记得水煮鱼上那一层密密麻麻的花椒吗?  大料,八角科,八角属,中文名八角,拉丁名Illicium verum Hook.f。在我国,大料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八角产量为全国之首,为八角之乡。  大料瓣角整齐,一般为8个角,瓣厚实,尖角平直,蒂柄向上弯曲。八角气味甘甜,内含有挥发油,有强烈而特殊的香气。在中医里,大料也是一味药材,可以温中理气、健胃止呕。  在北方,大料是非常常见的香料,几乎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炒菜、炖菜,甚至炖汤,人们都愿意洒上几颗。  茴香有大小之分:大茴香(star anise)就是俗称的八角,是五味子科八角属的一种植物,中餐里常用到的是它的种子;小茴香(fennel)是伞形科茴香属茴香科,它的叶子细密,并且非常柔软。小茴香含有的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  在西餐中,由于小茴香和莳萝的外形非常相似,甚至连气味也难以区分,所以很多时候也用小茴香来替代莳萝。  因为小茴香具有淡淡的香甜气味,和猪肉搭配非常适合,可以缓解猪肉的油腻,所以在中餐里也是常见的食材。你一定吃过茴香猪肉馅儿的饺子吧?  木香,菊科,风毛菊属,拉丁名Aucklandia lappa Decne。香料中的木香,指的是木香干燥的根部。木香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引入中国后分布于陕西、湖北、广东、四川等地。传统医学认为,木香具有健胃消食、行气止痛的功效,一般将木香煎服使用。在日常饮食中,木香多用于炖煮汤水、制作糕点。  白芷,伞形科,当归属,拉丁名Angelica dahurica。香料中的白芷,是指白芷的干燥根部。白芷分布在我国东北及华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区。  除了作为香料,白芷因其祛风、燥湿、消肿的功效,还被广泛用于食疗领域。用白芷做出的美食也是很多,比如白芷桃花酒、白芷润肺汤、白芷天麻鱼头汤等。  沙姜,姜科,拉丁名Rhizoma Kaempferiae。沙姜是一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块状根茎,单生或数枚连接,呈现淡绿色或绿白色。沙姜分布于我国的广西、云南、广东、台湾等地。  传统医学认为,沙姜可以祛湿、消肿,所以在潮湿、温热地区为人们所喜爱,那里的人们用沙姜制作了许多美食,比如沙姜炖鸡、沙姜猪脚等。  良姜,姜科,山姜属,也叫高良姜,拉丁名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  良姜的根茎呈圆柱状,棕红色,节上生根。在我国境内,良姜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良姜对人体造血机能有显著促进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其性甘辣、清凉,除烦热、利津小便,通三焦团壅、塞气抗寒、散气之功效,且明目驱瘴。”著名的清凉油、万金油,这些药油的主要原料就是良姜。  干姜,姜科,姜属,拉丁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干姜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干姜,其实就是我们日常做饭万能小料“葱姜蒜”中的“姜”,是人们最为常用的调味料之一。  和姜有关的食物简直太多了,姜既可以作为小料,也可以作为主菜,甚至还可以做甜点。比如猪脚姜、姜母鸭、泡菜姜、姜母膏、姜撞奶等。甚至,小西学姐还喝过一种叫“热姜丝可乐”的东西,因为据说可以有效缓解大姨妈的副作用,当然,我并没觉得有什么用……    好啦,十三香就介绍到这里吧!中国的香料实在太多了,各种搭配也是千变万化,希望这篇文章有帮到你,使你对各种香料有了一些了解,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出一桌充满爱的团圆饭!   作者: 2019/02/02 09:38
  • 姜你军!生姜成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的利器?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小栗仔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严冬时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no,no,no,是唯有姜汤才对!!!  对,你没听错,就是几乎所有国人都知道的生姜汤。  莫不是为了驱寒?  如果你对姜汤的作用还停留在发汗保暖的层面,那可真是委屈了我们的“姜你军”。  近期,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研究团队在著名的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生姜可以调节哺乳动物体温并平衡机体血糖。通俗的说,生姜或许可以作为治疗预防2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的天然利器。    (图片来源:https://www.drweil.com/diet-nutrition/cooking-cookware/cooking-with-spices-ginger/)  对体温和血糖调控的新途径  在这次的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对小鼠进行基因改造,诱导其产生一种称为米色脂肪的脂肪细胞,然后与我们熟知的白色脂肪组织进行转录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米色脂肪细胞中上调了几百个基因的表达——这些基因的主要作用基本都是参与细胞的糖酵解以及脂肪酸代谢等能量代谢。  特别吸引了科研人员注意的是,一种名为SERCA2b的蛋白质也在米色脂肪细胞中更多的表达产生。换言之,SERCA2b蛋白和米色脂肪细胞的能量代谢,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的“暧昧”关系,也就是很多减肥人士所关心的,或许会影响我们身体的能量增减。  那再往上追溯,什么能激活SERCA2b蛋白呢?对,我们本文的主角生姜就能做到。另外,机体产生的肾上腺素也可以。一旦将此蛋白激活,细胞摄取和分解大量的葡萄糖以及脂肪酸,其内部的糖酵解功效与线粒体有氧呼吸功能会增加越80%,伴随着大量热量的产生。我们感受到的,就是浓浓暖意。怎么样,对于姜汤保暖的背后机制是不是突然有了开窍的感觉。  当然,如果只是增加热量,那还不能称为“姜你军”,更厉害的作用还在后面。科研人员给与小鼠高脂饮食,米色脂肪细胞含量更高的小鼠的体重显著降低,其对于胰岛素也更加敏感。这一结果表明,米色脂肪细胞可以通过SERCA2b蛋白调节机体糖和脂肪的能量代谢并平衡血糖。而且这一发现不仅仅存在于小鼠体内,更重要的是,在我们人类体内,SERCA2b介导的葡萄糖代谢途径同样存在。这意味着,糖尿病以及肥胖的治疗或许出现了新的途径和希望。  神奇的米色脂肪细胞  在这一调控途径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米色脂肪细胞,对大多数人来说,这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其实,在行业内,这也是一个不被完全了解的生面孔。    (图片来源:https://www.umassmed.edu/guertinlab/research/adipocytes/)  在我们哺乳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两大类脂肪组织:一类是我们熟悉的白色脂肪组织,也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白花花的大肥肉,这是机体最大的“能量库”,帮助我们保持体温,存贮能量,参与多种代谢,但是根据它们在体内的位置不同,也有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导致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另一类则是一种称为褐色脂肪或棕色脂肪的脂肪组织,其内含有大量线粒体,低温刺激下可以分解脂肪产生大量的热能,同时消耗葡萄糖。所以有的时候冻美人看起来身材更苗条,或许就是因为美丽冻人的时候刺激了棕色脂肪产热,顺带着消耗了脂肪——当然,这更多的是一个玩笑。  近些年,科研人员有了新的发现,在持续寒冷刺激下,哺乳动物白色脂肪可以转化成为与褐色脂肪类似的一种脂肪细胞,可以产生大量热量,而没有刺激时,这部分可转化的细胞则分布于皮下白色脂肪组织中,看起来与白色脂肪细胞并无异样,这些细胞就被命名为米色脂肪细胞。  对于米色脂肪细胞的具体生理机能,还不完全了解,曾经有一段时间,学者认米色脂肪细胞发热的关键是一种叫做的UCP1的蛋白,它能够通过促进线粒体中的能量转向进而促使米色细胞产生热能。但随之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一结论似乎站不住脚,因为像猪等一些哺乳动物根本就没有UCP1蛋白,但依然能够燃烧脂肪产生热量。  但是已有研究证明,它们在机体的能量代谢方面起关键作用,比如消除小鼠体内的米色脂肪细胞,可诱导糖尿病及肥胖的发生;反之,大量表达米色脂肪细胞,则可以增加机体的能量代谢及对葡萄糖的耐受性。本次研究发现的SERCA2b蛋白则提出了新的机制,涉及到细胞中钙离子水平的调控,在低温的环境下,通过让钙离子在细胞内自由流动,提高线粒体活性,进而让米色脂肪开足马力燃烧白色脂肪并产生热量。因此,它们有可能在防治糖尿病以及防止肥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生姜的积极作用  生姜中含有一种称为姜酚的物质,正如上文介绍所说,姜酚也能激活米色细胞中的SERCA2b蛋白。之前已有研究报道,姜酚通过激活SERCA蛋白进而改善糖尿病诱发的小鼠心肌收缩障碍。  或许这也是吃姜或喝姜汤产生热量的一大机制——不仅仅因为辣的口感,而是激活SERCA2b蛋白,燃烧大量的糖和脂肪从而产热。换言之,除了单纯的生热,生姜或许也可以通过这一途径,有助于糖尿病以及肥胖的治疗。  其实,生姜对我们身体的积极作用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这篇论文和研究。早在19世纪,姜中的另一种有益成分姜黄素就被分离鉴定出来,在过去的百年时间内,姜黄素的作用被多角度证实,比如对多种致病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还有抗氧化等作用。相关研究不计其数,一次次拓宽生姜的健康意义。而最近,同样是重量级的科学期刊Cell Host & Microbe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证明生姜调节肠道微生物,进而完善肠道功能,缓解结肠炎病症。    (图片来源:https://www.tech-food.com/kndata/detail/k0252765.htm)  因此,在这个严酷的冬日里,如果你想再来一份热饮,不妨试试姜茶,或者直接来一碗姜汤,对我们的身体将大有裨益——哪怕只是为了减肥呢~ 作者: 2019/01/23 16:37
  • 香蕉、橙子吃到病危?吓得我赶紧收起了水果 蝌蚪五线谱     香蕉、橙子,都是我们最熟悉的甚至是从小吃到大的水果。不但我们在吃,连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甚至某一代的祖宗也都吃过,那你听说过谁吃香蕉和橙子吃到病危的吗?     最近就有这么一个新闻,陕西西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因在一周之内吃了五斤香蕉和五斤橙子而感到四肢麻木、极度困乏,送医不久医生就下了病危通知书。   这是怎么了?食物中毒?还是十斤水果撑着了?  都不是,这位老人是因吃了太多的含钾水果而引发了高钾血症,患病的根源是他的肾不好。   不要想歪,不是中医上说的那个纵欲过度的肾,而是负责制造尿液的肾。    肾,两个豌豆形状的器官。多数人知道它是一个负责制造尿液的器官,其实肾脏还有一个作用是调节体内其他一些物质的含量,比如钾元素。   钾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它可以控制神经的活动、维持渗透压稳定等。但是,体内的钾并非多多益善,若摄入过多,身体就要想办法将之排出,这时就需要肾脏出马了。  在正常状况下,身体90%的钾离子都是通过肾脏排走的,肾小管会对钾离子进行定向运输,将其变成尿的一部分排出体外。如果肾功能异常,肾小管不能有效运输钾离子,那么这些钾离子就会跟着流经肾脏的血液再回到身体中,导致血液中的钾离子浓度升高。当血液中的钾离子浓度高于5.5mmol/L时(也有部分医疗标准将这个值定为5.0mmol/L),这个人就患上了高钾血症。   过多的钾离子会聚集在细胞外,影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对于一般细胞来说,这算小事,但对于神经细胞、心肌细胞这些需要电流来调节活动的细胞,不正常的电位差可是要命的。它可以引起神经细胞的过度兴奋、心肌细胞的损伤,进而引起肢体麻木、心律失常、痉挛呕吐,最终导致人体死亡。  要预防高血钾症,根本方式是治疗肾。不过,受制于医疗技术和病人的实际情况,有时候患者可能无法完全修复自己的肾,这时候只能控制饮食,避免从食物中摄入过多的钾元素。  不幸的是,许多一直被宣传为对身体有好处的食物恰恰富含钾元素,比如能补碘的海带、好吃的香蕉、橙子,夏天的消暑圣品西瓜,以及富含纤维和蛋白质的黑豆等,稍有不慎就会食用过量。此外,还有一个调味品也是富含钾的“危险品”——低钠盐。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因为过多的氯化钠不利于健康,科学家就发明了一种低钠盐。它是以碘盐为基础、辅以氯化钾和硫酸镁。这种盐降低了氯化钠的含量,却不影响咸味,因此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低钠盐食用过多,也可能导致钾元素的过度摄入,引起高血钾症。  总之,负责清理垃圾的器官不好,吃什么都得悠着点。 作者: 2019/01/22 15:20
  • “人造肉”将被端上餐桌,你吃还是不吃? 科普中国微平台   本文专家: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人类对于肉类的喜爱,是亘古不变的,现如今随着发展,肉类也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  曾有科学家做过研究,若按照这样的需求计算,全球需要每年宰杀700亿只动物,而饲养这些动物需要占用全球大约70%的农业用地,耗费全球约60%的谷物资源。  除了耗费地球资源之外,禽畜养殖还对环境造成极大压力,根据相关报告显示,若按照现阶段的趋势发展,到2030年,禽畜养殖产业排放的CO2气体将占据全球排放温室气体量的一半,这将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的负担。    随着细胞培育技术的兴起,科学家们设想并发明了一种“人造肉”技术,据说可以大大增加肉类产量且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大压力。  一家名为“BeyondMeat”的“人造肉”企业,目前已经获得比尔盖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以及麦当劳前任CEO唐·汤普森等多位名人的投资。据相关机构估值,“人造肉”市场在未来有望达到64亿美元的市场估值。  那么,这种“人造肉”技术是什么时候兴起,它的原理是什么?它与正常的肉类有什么区别呢?别急,今天我们一一来做解答。  “人造肉”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人造肉技术采用的是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这项技术早已发明,但将其运用于禽畜细胞的体外培育,则是在2013年才成功实施。  细胞体外培育技术,指的是从生物体内取出组织或是细胞,将其放置于模拟的体内生理环境中,在无菌、适当温度和一定的营养条件下,使其生存和生产。    克·波斯特教授利用这项技术,从动物体内提取肌肉组织,从中分离提取得到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并将其肌肉细胞放置于血清中进行培养。血清中富含肌肉细胞生长分裂所需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肌肉细胞利用这些营养成分,可在血清中迅速生长、分裂,并连结成细长的肉丝状物质。这时,再在其中加入适量的脂肪细胞,可使得肌肉细胞与脂肪细胞交联形成类似肉类的组织,这即为通过细胞体外培育技术制备得到的“人造肉”。  “人造肉”与普通的肉类有什么区别?  形态  “人造肉”相比普通的肉类,其形态不是常见的完整块状,而是呈肉糜状,因此其作为食物的烹饪形式多为肉饼、肉丸、肉条等。除此之外,其色泽、口味也比正常的肉类要淡很多。  营养成分  由于”人造肉”为人工培育,其营养成分比普通的肉类更为可控。在培育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加入脂肪细胞的多少,调节成品肉中的脂肪含量,从而培育出更适宜人类各种需求的肉质。  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控制加入脂肪的种类,来调控成品肉的功效,如若在肉的培育过程中用OMEGA-3脂肪酸替代普通脂肪酸,则食用此类肉质,其对心脏的保健效果要比普通的肉更好。  产量  “人造肉”的产量比普通养殖高,甚至高出普通养殖业39倍。据波斯特教授介绍,理想情况下,通过“人造肉”技术,仅通过1小块牛肉组织就可培育出10000公斤“人造”牛肉。按照每头牛的净宰率在45-50%来估算,一头估重为500公斤的肉牛,其净肉的重量最多仅为250公斤,即要达到“人造肉”技术达到的产量,至少需要40头肉牛!  “人造肉”存在哪些弊端?  “人造肉”有着产量高、营养成分可控等多个优点,那它是否就真的适合大力发展作为人类肉质食物的来源呢?  答案是不确定的。  “人造肉”受技术限制,目前还存在着以下这些缺点,若要大规模发展,仍需再经过一些深入研究。    成本高  目前培育得到的人造肉,单价高达4800美元/千克,远非普通消费者所能承受的。  造成人造肉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有两个因素:原料成本高、产物产量低。目前培育细胞采用的多为胎牛血清,但胎牛血清目前的售价极高,造成人造肉的成本奇高。  除此之外,目前培育技术下的细胞分裂速度仍不够快,尚未达到理想情况下的速度,造成人造肉的产量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人造肉的成本。  实际操作存在难点  “人造肉”的制作过程属于精密的细胞培育,在培育过程中,细胞对环境中的渗透压、温度、酸碱度、CO2浓度都有着十分精密的要求,且细胞培养液非常容易受到杂菌(如酵母菌、霉菌)污染,从而导致产物制备失败,若这类肉流入市场被人体食用,则很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这些条件大大增加了对生产环境和技术能力的要求,使其目前仍不能被大规模投产。  实际监管困难  由于“人造肉”市场发展刚刚兴起,这种肉类属于新型肉类,有关监管部门对于其属性的划分尚不明确,现有的监管法规范围也不适用于人造肉。  11月16日,美国农业部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正式建立了 实验室制造的肉制品商业化监管框架,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或许不久后在中国市面上就能买到这种人造肉。    综上来说,“人造肉”在目前环境负荷过大、人口不断攀升的大环境下,势必会成为未来人类肉质来源的发展趋势,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科学家们不断的探究、优化,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才能成为人人都能负担的起的、且可放心消费的“平民食物”。 作者: 2019/01/07 09:36
  • “病从口入”,调整好饮食,不服药病也能除吗? 中国药学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常见的传染病、营养不良等疾病的发病率已越来越少。而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在我国几乎80%的死亡可归因于这些慢性病。  造成慢性病高发的原因和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吃得好,活动少。吸烟酗酒,心理不平衡,这些是慢性病高发的共同危险因素,也就是说。很多慢性病是“吃”出来的,“呆”出来的。  拿肥胖来说,过去认为胖是“富贵”,现代医学认为肥胖不是“福”可能是“祸”。肥胖是一种疾病,它能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若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就可使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对于那些已经得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因为它是所有慢性病治疗的基础,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药物服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和控制药物花费的重要手段。  高血压、糖尿病是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病。从目前的医疗水平,还不能根治,但经过治疗是可以控制的。治疗的手段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就是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当通过调整好饮食和生活习惯,血压、血糖、血脂仍不能达到理想目标时,就应采取药物治疗。因为长期的“三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久而久之会导致重要脏器受损。为了减少罹患心、脑、肾等慢性病的风险,为延长人的健康寿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而且有些慢性病的治疗是需要终身治疗的。 作者: 2019/01/02 10:57
  • 有机食品能防癌?是真的还是智商税?看完秒懂 科普中国微平台   本文专家: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最近,法国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上发表了一份报告,报告指出,长期食用有机食品,可以极大地降低患癌的风险。    这份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以食用有机食品的数量作为变量,食用有机食品多的人群,其罹患癌症的比率较低(269人),而食用有机食品较少的人群,其罹患癌症的比率则相对较高(360人)。  那么,多吃有机食品真的可以防止癌症吗?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有什么区别?今天,就为大家详细的说一说。  有机食品和普通食品有什么区别?  有机食品在国际上被称为ORGANIC FOOD,它指的是在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无人工干预,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的蔬菜、水果、粮食、奶制品、禽畜产品、水产品、调料等食物。  它体现的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非人为干预自然,但也正因如此,其产量非常低,售价也比较高。    而普通的食品,其在生产过程中允许施加法规限定种类范围及添加量内的化肥、农药、牲畜饲料,一般来说,限量范围内添加的化肥、农药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普通食物的产量相对较高,售价也因此不会太高。  有机食品真的可以防癌吗?  从理论上来说,有机食品可以一定程度的预防癌症,但可预防的程度尚不明确。  由于生长环境、生长时间的的不同,有机和普通食品在营养成分上也必然存在差异。  尽管目前大众已经普遍认可营养成分的差异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但是尚未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营养成分的差异会对人体患癌的几率产生影响,因此其对患癌的影响尚不可知。  法国科学家的研究报告结果可信吗?  总体来说,这份研究报告的准确度并不高。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样本数量不多  在这份研究中,对于某些特定的癌症,如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研究的样本数量过少,如食用最多有机食品而罹患癌症的样本仅2例,这样的样本量不足以支撑其引申出的结论。  2、来源数据不准确  在这项研究中,所有关于有机食品消费量的数据都是通过志愿者自我填写的方式获得的,且数据都是志愿者根据回忆评估填写,而非每日记录获得的。  这样的方式会导致实验的基础数据存在极大的偏差:志愿者依靠回忆提供的有机食品消费量,会比较容易受到主观影响从而导致其与实际存在偏差,并不能准确的反应志愿者在过去生活中的饮食情况。  事实上,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缺陷,该研究还存在一个严重漏洞:研究样本中的群体存在系统性偏差。一般而言,有机食品的单价高,因此常吃有机食品的人一般收入较高,对于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较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其患癌的几率降低。  反之,在食用有机食物量少的人群中,低收入的人群比重较高,对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相对不高,从而导致其患癌的风险增高。这些因素未被排除在实验的干扰因素之外,导致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令人存疑。  面对有机食品,该如何选择?  有机食品虽可一定程度预防癌症,但尚未有准确的实验数据表明其作用效果究竟有多大。且癌症的发生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心理状态、遗传基因等多方因素有关,单靠食用有机食品并不能百分百抑制癌症发生。  除此之外,有机食品的单价较高,长期食用是一笔不小的经济开支,因此,我们建议大家在选购有机食品时,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以及喜好,量力而行即可。 作者: 2018/12/24 15:49
  • 健康养生要“看人下菜碟” 科技日报   近日,全身发黄、神情紧张的王先生被妻子送入医院。经过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家耀问诊确定,他患有胡萝卜素血症,而王先生之所以变成“小黄人”的祸首,竟源自夫妻俩每天必喝的鲜榨果蔬汁。  大家心目中鲜榨果蔬汁应该是有利于健康养生,怎么会引起急病;而胡萝卜素血症又是个什么鬼?就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高级健康营养师、河南省中医二附院医护饮食指导专家朱春兰。  什么会引起胡萝卜素血症  上个世纪,胡萝卜素血症比较流行。因为食品短缺,人们吃的食物只能以植物为主。那时有报告这样描述“大量进食胡萝卜、木瓜等黄色或橘黄色蔬菜或水果之后发生胡萝卜素血症”。1970年,这种症状还出现在日本那些食用大量橘子和橘汁的儿童中。在西非,这是地方病,主要因为当地人食用富含类胡萝卜素的棕榈油。  现代医学对胡萝卜素血症的解释是,其又称高胡萝卜素血症、柑皮症等,是一种因血内胡萝卜素含量过高引起的皮肤黄染症。皮肤黄染主要依手掌足底为重,而巩膜无黄染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据专家介绍,皮肤角质层含大量的脂质对胡萝卜素有亲和力,所以这些色素会集中在角质层。因此黄染多见于角质层厚的掌跖部及皮脂腺丰富部位,如颜面、鼻翼、鼻唇沟、口周、眼睑。当这些部位皮肤变黄时,其相关区域还会多汗,皮肤变厚。严重者除巩膜和黏膜外全身皮肤皆呈橙黄色。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等。若无临床经验的医师,容易将这些症状误诊为肝炎或黄疸。  代谢能力和转换机制因人而异  医生在诊断时,发现王先生的手指和手掌黄得最厉害,问“最近是不是吃了不少胡萝卜?”王先生想起妻子最近迷上了养生,一个月每天早上都榨胡萝卜、橙子等果蔬汁给他喝。  这种症状是由于过多食用胡萝卜素含量丰富的食品,如胡萝卜、橘柑、木瓜等,导致血液中胡萝卜素含量过高引起的皮肤黄染。只要立即停喝果蔬汁,很快就会好。之后,王先生复查了肝功能,一切正常。  胡萝卜素血症的病因主要有三种:食入过量胡萝卜素是最常见的病因;高脂血症患者中会有过多的胡萝卜素溶解于血脂中;存在胡萝卜素代谢障碍的可导致过多的胡萝卜素积存于血液中。  经诊断,由于每个人身体的代谢能力不同,将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转换机制会因人而异,王先生属于对胡萝卜素转换的能力较弱的。专家提示,市民大可不必担心自己吃了这些食物也会发黄。只有当患有高脂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维生素转化先天性缺陷或肝病时,才会发生这种情况。  那么,如何尽快短期内治愈?朱春兰建议,一方面从养脾胃,提高消化能力开始;另一方面增强肝功能。因为脾胃、小肠吸收消化后,是由肝脏进行营养转化。饮食上可以喝山药粥、黑米粥,加之花生、杏仁、葡萄干等食疗的方式。期间也可以适量多摄入低脂食物促进治疗, 一般患有此病的人体温比较偏低,建议服用蒸熟的红薯、土豆、山药等,提起“胃气”有助于身体状况改善。  饮食要均衡过犹不及是病源  “从营养学的角度讲,胡萝卜含有胡萝卜素、钙、磷、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胡萝卜素的健康效应主要体现在强抗氧化能力,可以增强抵抗力,抑制化学致癌物和预防白内障等,其本身是没有毒性的,但是切忌不要过度食用。此外,还有橘子、橙子、南瓜、西红柿等红黄绿色也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朱春兰指出。  其实,无论是果蔬汁的合理搭配还是家常便饭的饮食均衡,按中国古话“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过犹不及,都是病源”。生活中我们怎样“量化”这个界限,也就是说如何健康饮用鲜榨果蔬汁,规避疾病隐患呢?  朱春兰介绍说:“人体代谢因人而异,养生切莫追风。任何事物都要适量,并且应多注重食物摄取的多样化,这是防止营养失衡的主要方式。而且,保证饮食健康要充分了解不同营养的摄取与搭配,以及了解自身体质,最好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  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在果蔬汁的搭配上下功夫,比如一根鲜胡萝卜搭配半个橙子,既补充需要的胡萝卜素,甘甜多汁的橙子也能让榨汁口感得到提升。其次,在饮食搭配上力求均衡,富含胡萝卜素的果汁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如糙米、酪梨、魔芋、谷物、鱼、酸乳等混搭为佳。  总之,经济上的富足让人们在满足吃饱穿暖的基础上,开始追求健康养生的高品质生活。然而,既要了解食物本身,做到平衡膳食,合理搭配,也要了解自身,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指南”。 作者: 2018/12/07 16:21
  • 都是酱油为啥叫法不同?生抽、老抽原来有这些区别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作者:王烨  酱油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调味品之一,在烹饪时加入一定量的酱油,可增加食物的香味,并使其色泽更佳。酱油的种类有很多种,其中生抽和老抽较为常见。那么,这两种酱油在制作工艺和用法上都有什么区别?在食用方面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生抽、老抽是沿用广东地区的习惯性称呼而来的,“抽”就是提取的意思。它们的差别在于,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的,其滋味鲜美协调,豉味浓郁,体态清澈透明;而老抽是在生抽的基础上,把榨制的酱油再晒制2~3个月,经沉淀、过滤等工序制成的,比生抽更为浓郁。  生抽颜色比较淡,一般情况下呈红褐色,因此常常在拌凉菜或炒菜时使用。生抽的咸味较重,因此在烹饪时需注意使用量。血压高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在食用生抽的时候应减少食盐的摄入量。老抽适合上色,适用于做红烧肉、烧卤食品以及烹调深色菜肴等。做菜时,要想让菜肴显得好看,需早点放入老抽,但又不能太早,否则会降低老抽的营养价值,应把握好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需要控糖,所以在酱油的选取上,应尽量选择生抽。老抽在制作过程中加入的焦糖量虽然不多,但对于病情较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来说,为了不让病情急速恶化,日常饮食中也应尽量避免老抽的摄入。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18/12/06 10:53
  • 注意!你买的糖炒栗子有可能添加了这种物质 科普中国微平台   本文专家:王思露,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中华人民共和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本文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俗话讲:“七月杨桃八月楂,十月板栗笑哈哈”。说到秋冬季最应季的美食,当属“栗子”最受关注。  软软糯糯的板栗成为很多人的最爱,在众多做法当中,糖炒栗子无疑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吃法。  但是,最近网上有消息称,有些不法商贩为了提升栗子的卖相,在制作糖炒栗子的过程中额外添加“石蜡”,来增加栗子的光鲜油亮。    消息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那么,“石蜡栗子”对身体有什么危害?栗子还能吃吗?我们平常该如何鉴别呢?今天就和大家详细的说一说。  栗子有什么优点?  栗子当中富含淀粉物质,脂肪含量较低,一颗10克的栗子可以提供大约17千卡能量,另外其中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以及矿物质钾等物质。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建议可以经常适量食用。    栗子血糖生成指数要比白米饭低,营养物质比普通粮食要高得多,用它代替白米饭、馒头当主食非常合适。  石蜡(油)是什么?  有些商家为了让栗子看起来增加诱人,在炒制的过程中除了加一些糖以外,还会加一些食用油。  而有些黑心商家在炒栗子的过程中额外加入了石蜡(油)和糖精,有些甚至是工业石蜡。  石蜡油本身是一种“矿物油”,是一种从原油分馏中得到的一种混合物,这种物质无色无味,所以很难直接分辨。石蜡油分为工业级和食品级产品,黑心商家一般会选择成本更低的劣质工业用石蜡油。  “石蜡栗子”对身体有何危害?  工业石蜡中含有重金属汞和铅。  汞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或者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摄入过量容易诱发汞中毒,一方面会损害肾脏,诱发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另一方面还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重金属铅在进入人体之后容易导致身体出现贫血的问题,过量摄入还容易导致出现动脉硬化、消化道溃疡等病症。对于小朋友的伤害会更大,可能会导致出现生长迟缓、食欲不振等问题。  另外,对于工业石蜡油,其中所含杂质较多。甚至其中还含有强致癌物“多环芳烃”,对于脑神经和肝脏器官等多方面都容易造成损伤。  如何鉴别石蜡(油)栗子?  一看栗子表观  正常的的糖炒栗子应该是用麦芽糖和植物油炒制,颜色正常且“不过度”,但加入石蜡的栗子外表过于乌黑发亮,而且放置一段时间之后颜色依旧不退。  二摸栗子感受  可以用手触摸栗子的手感,如果栗子的外观过于黄亮,用手摸起来非常光滑,这很可能是加入石蜡加工的。正常的栗子摸起来较粘手,不是特别光滑。  三热水泡看现象  买完栗子,建议可以拿回家后用热水进行泡制,如果有油状物漂浮在水面,那就要谨慎了,石蜡本身不溶于水,通过溶解程度各位也可以进行分辨。  四尝味道辨别“糖精栗子”  有些不法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会违法添加糖精(钠)物质。购买栗子我们可以尝尝味道,如果刚一吃就感觉非常甜,而且后味带有苦涩,这就很有可能是“糖精栗子”。  注意:不买“开口栗子”  开口栗子看起来更加油亮诱人,但并不建议购买。开口栗子在砂子中糖炒后很容易增加本身的粘性,但这样就容易摄入尘土或者有害物质(比如说石蜡),无论从安全角度来看还是营养角度分析,都不建议购买。  栗子还能吃吗?  很多人一听到“石蜡栗子”就会恐慌,其实大可不必。  对于我们来说,单次食用栗子的数量毕竟有限(建议单日食用不超过10个),就算买到了“石蜡栗子”并且摄入了石蜡,其实也没有多少(量)。更何况几乎绝大部分石蜡都在栗子皮上,我们食用时都会剥皮,也就是说更不会有多少了。  还有并不是所有的糖炒栗子都添加了“石蜡(油)”,请科学看待,不要随意“信谣传谣”。  吃糖炒栗子请不要直接将带皮的栗子放入嘴中,建议先用手剥皮再食用,降低风险。另外,建议大家购买栗子请选择正规超市或者大型超市购买,降低买到不靠谱栗子的几率,规避食品安全风险。 作者: 2018/12/04 10:14
  • 喝粥能养胃?看完才知道,真相没那么简单! 科普中国微平台   本文专家: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天气变冷,寒风渐刺骨,在这样的天气里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粥,简直暖身又暖心。  粥与中国人民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周书。关于粥,有很多传说与发明,更有多种说法流传甚广。  有说喝粥延年益寿,有说喝粥养胃,有说喝粥驱寒…喝粥真的有那么多好处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喝粥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快一起来看!  喝粥有哪些好处?  喝粥能增加食欲、便于吸收,熬煮软熟的稀饭入口即化,下肚后非常容易消化,对于生病时食欲不振及胃出血等要求进流食、半流食以及胃肠道感染、腹泻的人而言尤为适宜。    冬季清早起床喝上一碗热粥,可以帮助保暖、增加身体御寒能力,能预防感冒。  除了常见的大米粥、小米粥和玉米粥外,也有一些养生功效的粥,如祛湿热的红豆薏米粥,防治风寒感冒的紫苏粥、香菜粥,防治风热感冒的薄荷粥,治疗干咳无痰的雪梨百合粥,温胃的生姜羊肉粥,祛湿的荷叶粥等等。  不同粥功效不同  小米富含色氨酸,色氨酸是血清素的一种初期形式,这种神经传递素负责控制睡眠模式、食欲和情绪等,是人体的必需氨基酸之一。  玉米富含谷氨酸,谷氨酸在生物体内的蛋白质代谢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可以为大脑供能,促进脑部各环节的循环。    南瓜含有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是体内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有益改善视力。  燕麦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可以降血脂,控制血糖。  但其实,选择混合品种的粥,更容易获得不同的营养素。    人们常说的“八宝粥”就是一种。八宝粥一般是以梗米和糯米为主料再添加豆类、干果,形式多样。在“八宝粥”中,豆类富含赖氨酸,弥补了谷类中所缺的赖氨酸,各种坚果富含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混合谷物、豆类、干果等的粥不仅美味可口,更加营养丰富。  煮粥不当会破坏营养  很多人为了缩短煮制时间,改善粥的风味,增强嗜口性,会在煮粥时加入一定量的碱(以碱面为主)。  因为碱一方面可使淀粉失去旋光性,加速谷物中淀粉的溶解,提高谷类食物在煮制时的成熟速度。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谷物淀粉的结构,使淀粉更易吸水糊化,增加了粘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粥粘稠一点。  但这种取巧的方式会破坏粥的营养成分:  1、破坏蛋白质  碱的加入使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如胱氨酸、赖氨酸、丝氨酸转化成一些新的氨基酸,因此降低了蛋白质的营养。  2、破坏维生素  谷类中富含维生素B,为我国居民膳食中B族维生素主要来源。维生素 K 是谷物中含有的唯一脂溶性维生素,以维生素K1的形式存在。无论是维生素B还是维生素K,在碱性条件下的性质都不稳定,容易分解。因此,煮粥放碱会破坏谷物中的维生素。    所以,如果想要喝到更营养的粥,还是需要小火慢煮,如果想让粥稠一点,可以加一些糯米,还能丰富粥的风味。  喝粥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好吗?  粥相对于其它的主食来说,是一种非常好消化的食物。粥不需要进行充分的咀嚼,就能直接下咽,对于一些牙口不好的人群,以及肠胃的生理功能比较差的人群,喝粥确实是一种好的选择。  但究竟适不适合经常喝粥,还要因人而异。  1、肠胃功能非常正常的人,不建议每天喝粥  粥因为加工方式特殊,非常容易消化,同样的大米煮粥和米饭,粥的热量相对较低,每100克大米粥中含有46大卡的能量,而同样重量的米饭,却有116大卡的能量。粥能量低,消化快,就容易产生饥饿感,因此会增加全天摄入的总能量。  因此,正常人群想喝粥,可以加一些根茎类、杂豆类、谷物类的粗粮到粥里,不仅可以增强肠胃蠕动感,还能够延长饱腹感,为机体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  2、不是所有的胃,粥都能养  患有胃病的人,往往相信“喝粥养胃”一说。事实上,对一些胃病患者来说,喝粥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如患有胃溃疡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人群,如果每天都喝粥或者是一次性大量喝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病情,具体应当遵从医嘱。    3、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喝大米粥  粥好消化的特点,使得人们餐后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不利于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者最好选择添加有粗粮的粥。  4、喝“烫粥”不可取  很多人喜欢趁热喝粥,觉得这样比较暖和,但事实上食用过烫的食物,容易损伤胃粘膜和食道粘膜,甚至是增加食道癌的发生概率。一般而言,控制在65℃以内比较健康。  没想到吧,喝粥也有这么多学问,了解这些以后要健康喝粥哦~ 作者: 2018/11/30 15:24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