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健康
  • 养生吃枸杞,选对的别选贵的! 保健益谈   一些药食同源的中药总是被养生一族列为冬季养生的首选,比如说枸杞。枸杞味甘、性平,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现代研究证实,枸杞能够保肝、降血糖、软化血管,并且对癌细胞的生产和扩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那么,到底如何选择枸杞呢?是黑枸杞好还是红枸杞好呢?枸杞是越大越好、越红越好吗?  黑枸杞优于红枸杞吗  药用枸杞主要是指宁夏枸杞,也就是红色的枸杞。近年来,风靡保健市场的黑枸杞其实属于藏医中常见的药品,但并没有被收录于国家或省部颁布的中药标准中。简单点说,就是红枸杞属于中药,而黑枸杞属于有一定药用价值的保健食品。  其实,黑枸杞的优势在于含有较多的花青素。但由于其价格远高于红枸杞,就性价比而言,不建议消费者盲目追捧。如果仅仅想补充花青素,可以从茄子、葡萄、蓝莓等食物中获取。  教您挑选优质枸杞  购买枸杞,很多人是伤透了脑筋。那么,如何辨别枸杞好次呢?您需要记住这个口诀,即“一看、二握、三闻、四尝、五泡”。  一看:看颜色、形状。  颜色:正常的枸杞以暗红色居多,且颜色不会很均匀,而染过色的枸杞则为好看的艳红色。拿起枸杞看看果脐,正常枸杞的果脐为白色,用硫黄熏制过的枸杞为黄色,而染过色的枸杞是红色。  形状:列入《药典》的宁夏枸杞是呈扁圆形,颗粒并不会很大。  二握:  抓一把枸杞在手中,正常且优质的枸杞干燥度好,每粒之间都是独立分开的,不会粘在一起。虽然潮湿的环境会使枸杞变软,但不会特别软。加工过的枸杞摸起来有些粘手,而且掉色严重。  三闻:  抓一把枸杞在手中捂一会儿,或放到塑料袋中密封一会儿,然后用鼻子闻一下。如果有刺激性的气味,说明枸杞是用硫黄熏制过,购买时一定要小心。  四尝:  将几粒枸杞在嘴里嚼碎,宁夏枸杞味道甘甜,但吃完后有一丝微苦,青海枸杞比宁夏枸杞更甜。被白矾泡过的枸杞嚼起来会有白矾的苦味,被硫黄熏制过的枸杞味道呈酸、涩、苦味。  五泡:  放几颗枸杞到温水中,优质的枸杞不易下沉,漂浮率高,且水的颜色呈淡黄色或橘红色。染色的枸杞泡水,水呈红色,硫黄熏制过的枸杞水则仍是清澈透明。  枸杞怎么吃更养生  选好了枸杞,该怎么食用呢?网上有个段子说,追潮流的青年人以啤酒泡枸杞,步入中年时期保温杯里泡枸杞,老年时期煲汤扔枸杞。  1.直接嚼食:嚼食是最简单的方式,且营养容易很好地吸收,口感也可以接受。但需要注意,过量食用枸杞易上火,所以每日食用量不宜超过20克。  2.泡水饮用:枸杞泡水是最常用的方式,营养可部分吸收。泡水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过高的水温易破坏枸杞的营养。  3.熬粥煲汤:用枸杞熬粥、煲汤是比较适合冬天的方式。熬粥、煲汤的时候加一点枸杞,既增加了食物的口感,又能促进营养吸收。注意枸杞不宜长时间炖煮,高温会影响其有效成分,建议在起锅前加入。  作者:夏婕妤   重庆市肿瘤医院药学部 作者: 2019/11/06 10:50
  • 蓝奇奇说科普——小小面包,竟然“五毒俱全”?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作者: 2019/11/05 09:28
  • [今日真相]鲜榨果汁有营养? [今日真相]鲜榨果汁有营养?科学辟谣  榨汁机的刀片会破坏水果的细胞结构,使得水果中的多酚类物质和酚氧化酶发生反应,氧化酶快速催化无色的多酚类物质发生氧化,生成有色的“醌类物质”,这也是果汁放久了颜色会越来越深的原因。 作者: 2019/11/04 17:19
  • 糖的这些小知识,你可能不知道 作者: 2019/11/04 17:14
  • 吃芹菜能降血压吗? [今日真相]吃芹菜能降血压吗?科学辟谣 芹菜含有芹菜素,在动物试验中确实被证明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但是动物实验的结果不一定同样能在人身上实现,而且芹菜素在芹菜中的含量很低,而动物实验中用的剂量都非常高,靠饮食很难吃出来。 作者: 2019/11/01 09:57
  • 秋天吃栗子益气健脾、美容养颜?正确吃法来了!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作者:李学文  秋天到了,又是栗子季,热乎乎软糯糯的糖炒栗子是很多朋友的心头好,秋天吃栗子应该怎么吃?栗子对人体有什么好处?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栗子的营养价值。  栗子有“干果之王”的美称,也被誉为“人参果”。中医认为栗子味甘,性微温,有益气健脾、美容养颜的作用,是很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可是,由于栗子含淀粉多,多吃不易消化,容易导致肚胀和便秘。同时,栗子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栗子还能强筋健骨、延缓衰老。生板栗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维持牙齿、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肾气不足、筋骨疼痛、乏力等,从而延缓人体的衰老。  栗子虽好,但也有人不适合吃栗子,如脾胃虚寒者,建议煨食、炒食,也可用栗子、大枣、茯苓、大米煮粥喝;产妇、小儿、便秘者也不宜多吃栗子;糖尿病患者吃栗子更应适可而止;脾胃不好的人,吃栗子不宜超过50克,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吃栗子都不应该过急,而是应该细嚼慢咽,这样才有利于消化。  在秋冬季节,很多朋友都喜欢买街上的糖炒栗子吃,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卫生问题。正常的栗子外皮颜色深褐,并无特别的光泽。而很多贩卖的糖炒栗子个个乌黑发亮,问及因由是涂了蜂蜜的结果。如果涂抹了蜂蜜倒是件好事,但若用手摸摸油亮的栗子,没有蜂蜜的黏性,清透光滑,这很可能是在炒制过程中添加了工业石蜡,这种物质成本低廉、成分复杂,有些人吃栗子会先放到嘴里咬开,经常这样吃对身体有害无益。此外要注意,开口栗在砂子中糖炒后黏性增加,不光会吸附黑砂中的尘土,还可能会被工业石蜡污染。一些贩卖者为降低成本,甚至用甜味剂代替糖,所以挑选时一定要注意。  最后,栗子虽好,但不能多吃,栗子的热量较其他粗粮来讲较高,我们在吃栗子的时候一定要适可而止,吃多了很容易给肠胃带来负担。也不要因为栗子好吃而贪食,要注意膳食均衡,这样才能健康生活。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锋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19/11/01 09:39
  • 降低胆固醇?燕麦才是全谷物中的佼佼者! 中国好营养   向雪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魏九玲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大家都知道,燕麦是人类膳食中重要的全谷物之一。它是膳食纤维、矿物质、B族维生素以及植物化学物(包括酚类、β-葡聚糖、燕麦生物碱、木质素以及植物甾烷醇)的良好来源。  燕麦主要被人们以燕麦片、谷物早餐以及燕麦面粉的形式食用。  它们还被用于多种烘焙食品中,如燕麦蛋糕、燕麦面包以及燕麦曲奇饼干等。燕麦作为一种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农作物,已经越来越引起营养学界的兴趣,关于燕麦科学、技术和健康效应的研究层出不穷。燕麦已经成为全民的“网红产品”“明星食品”。  国内外对燕麦与健康效应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燕麦对降血总胆固醇水平方面:  国外研究  每日摄入≥3g燕麦β-葡聚糖可以使TC及LDL-C水平降低,每克燕麦β-葡聚糖可以使TC及LDL-C水平降低1.3%~1.8%。  199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批准了关于一项关于燕麦的健康声称,“作为低饱和脂肪膳食的一部分,摄入至少3g来源于燕麦的β-葡聚糖将有助于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  与胆固醇水平正常者相比,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下降幅度更大。燕麦的降胆固醇作用已经得到美国及欧洲的公众健康组织和管理机构认可。燕麦产品的健康声称获得了欧盟、美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认可。  中国研究  在中国人群中,燕麦降胆固醇效应也得到了验证。张坚等人在研究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中老年人中证实,每日100 g燕麦片可有效降低血清TC、LDL-C 水平。  2018年,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向雪松博士、东南大学孙桂菊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孙建琴教授在北京、南京和上海联合开展了燕麦对血胆固醇边缘性升高人群血脂水平影响的多中心平行对照干预研究。  研究共计筛选胆固醇边缘性升高210名研究对象,连续45d摄入80g/d燕麦片(含3gβ-葡聚糖)。该试验用的燕麦为桂格燕麦片,主要结果已发表在中国营养学报2019年第三期。  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45天后,燕麦组总胆固醇水平(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低于米片组。  对于燕麦组,食用30天后,总胆固醇(TC)水平下降5.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下降7.6%;食用45天后,总胆固醇(TC)水平下降7.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下降9.16%  除此之外,燕麦膳食纤维含量丰富,饱腹感强,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胰岛素水平,在糖尿病、体重管理和皮肤健康管理方面也具有优异的表现。  但是,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超过80%的成年居民全谷物摄入严重不足,每天不还足15g。全谷物的摄入健康宣教还是任重而道远!  如何增加全谷物食物的摄入量?  最新膳食指南给出得几点建议:  01  将全谷物作为膳食好搭档  全谷物类食物种类多样,营养丰富。推荐每天吃全谷物50-150克,相当于一天谷物的1/4-1/3。全谷物燕麦片、全谷物面包、小米饭等,都可以成为膳食的一部分。  02  融入主食中  全谷物如燕麦、小米、玉米、全麦粉等都可以直接作为主食,一日三餐中至少一餐全谷物类。  如早餐吃燕麦粥、八宝粥、小米粥等,如午餐可在小麦面粉中混合玉米粉、绿豆粉、燕麦粉,或选用全麦粉;白米中放一把燕麦、糙米等。  03  融入菜肴中  有些全谷物类食物也可以作为可口的菜肴,如将芸豆、花豆等煮松软后可制作成美味的凉菜,或将快熟的全谷物与蔬菜搭配,制作成营养美味的菜肴。  04  巧用现代炊具  对习惯精制米面细软口感的消费者,可能会感觉全谷物入口粗糙,食用全谷物初期会有所不适应。  对此,可发挥现代厨房炊具的作用来改善口感,如用豆浆机做全谷物米糊,用电饭煲烹调加了燕麦的燕麦饭,可使全谷物更美味。  编辑丨Ying  校对丨Lei yuk_yan 作者: 2019/10/29 09:32
  • 酒精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本文带你了解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2019-10-24 作者:万泽浩  很多朋友都愿意与友人举杯共饮,认为“酒后吐真言”,所以喝酒后彼此会更加坦诚。但是你知道吗?酒后说的那些“醉语”并不一定是“真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其中的道理。  酒精,又称乙醇,是一种烃类羟基衍生物,为无色、易燃和易挥发液体,具有醇香气味。急性酒精中毒,俗称醉酒。乙醇具有酯溶性,可迅速透过脑中神经细胞膜,并作用于膜上的某些酶而影响细胞功能,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由大脑皮层向下,通过边缘系统,小脑、网状结构到延脑,小剂量出现兴奋作用,这是由于乙醇作用于脑中突触后膜苯二氮卓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从而抑制了GABA对脑的抑制作用,血中乙醇浓度增高,作用于小脑,引起共济失调,作用于网状结构,引起昏睡和昏迷,极高浓度乙醇抑制延脑中枢引起呼吸、循环功能衰竭。  喝酒后说出的话不一定是真的,饮酒后早期多有欣快感,易出现夸夸其谈的行为,这很有可能是一些基于幻想的胡言乱语。乙醇分子需要结合某些受体蛋白改变神经细胞活动,进而影响相应的行为,如逞强好胜、情绪不稳定、感情用事、打人毁物、喜怒无常。当少量饮酒时,体内乙醇含量相对较低,会优先结合对它最敏感的一些受体,如抑制性的含有Delta亚基的GABAA受体。这类受体主要分布于小脑、丘脑和海马的齿状回。随着乙醇含量浓度增高,则会进一步通过结合其它受体,引起更广泛的作用。  除了影响到语言之外,酒精还会改变大脑的很多方面。乙醇与小脑GABAA受体结合,就会影响小脑平衡功能,导致运动不协调、无法正常行走、失去平衡的醉态。乙醇与丘脑中的GABAA受体结合,会产生反应迟钝的现象。此外,酒精还会对下丘脑和脑下垂体会产生两个重要影响,即影响性行为和排尿。  当然,酒精还会影响身体的各个器官如刺激肠胃黏膜,导致呕吐,这是身体自保排出酒精的一种方式;增加肠胃的血液流动及增加胃酸分泌液等。酒精也会增加皮肤的血液流动,所以喝酒会让人出汗、脸红等。出汗多会导致热量丢失,所以酒后要注意保暖。这些影响会一直持续,直到酒精被完全排出体外。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适度饮酒,享受健康生活。  本文由丰台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幼林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19/10/28 11:09
  • 我都吃素了,怎么血脂还越来越高? 保健益谈   “曲阿姨,您的甘油三酯怎么又高上去了呢?甘油三酯的正常范围是0.9mmol/L~1.7mmol/L,您这都5.31mmol/L了,低密度脂蛋白也高于正常。”赵医生拿着曲阿姨的化验单,一脸疑惑地问。曲阿姨说:“我平时都已经全吃素了,怎么血脂还降不下来?”医生又询问了曲阿姨最近的饮食情况。  原来曲阿姨三个月前因高血脂在赵医生处就诊。因为医生叮嘱要减少油脂摄入,自此,曲阿姨每天吃的不是豆腐,就是蔬菜,米饭要吃两大碗,而只有到了周末,餐桌上才能见到鱼虾。平时饿了,她就用水果充饥。最近听说坚果是优质脂肪,能降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LDL-C),她每天晚上还会吃一把坚果。曲阿姨很有心得地告诉赵医生:“吃素好处很多,我都瘦了快两公斤了。吃素虽然不耐饿,但我每天在炒菜时会多放一点油,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赵医生听完,既着急又生气,急的是曲阿姨才40岁出头就有高脂血症,那么高血糖、高血压等也会接踵而至了。医生希望能曲阿姨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血脂,但曲阿姨的这种饮食结构,不仅没减少脂肪摄入,长期下去,还会导致营养不良。  怎样才能让曲阿姨既降脂,又保证足够的营养呢?这就要在曲阿姨的饮食细节中下点功夫了。  曲阿姨的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偏高、蛋白质不足、优质脂肪偏低,显然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结构。  曲阿姨平时以白米饭为主食。大米因加工过于精细,缺乏纤维,消化时间快,升糖指数高。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加,从而将血糖降至健康的水平。胰岛素就像开启细胞之门的一把钥匙,将血液中的葡萄糖送入细胞之中,以产生能量。若葡萄糖过量,就会转化成一种叫做甘油三酯的脂肪,并储存在身体的脂肪细胞中。  曲阿姨平时还会吃大量的水果。水果中虽然果糖浓度低,但果糖进入肝细胞的代谢途径与葡萄糖不同。当摄入大量水果时,细胞会优先将果糖合成脂肪酸。  蔬菜富含纤维,升糖指数低,耐饿。但如果在烹饪中用重油炒菜,会使蔬菜的纤维吸收大量油脂,多吃蔬菜反而会吸收过量的油脂。  看到这,很多人不禁会问,那么油到底应该怎么吃呢?这不,曲阿姨的连环问来了。  一问: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用油?  答:选择食用油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脂肪的几个重要概念。  人们所需的脂肪酸有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日常的食用油都  括这两类脂肪,仅比例不同。  ☆饱和脂肪酸型  代表油:猪油、牛油、奶油、黄油、椰子油、棕榈油  这类油脂富含胆固醇。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是导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升高的主要原因,它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饱和脂肪酸不容易被氧化,适合油炸。  奶油和黄油从牛奶中的脂肪分离获得,是天然健康食物。而植物奶油是用植物油加工而得,含大量对健康不利的反式脂肪酸。  对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化硬化以及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不应该再过多摄入胆固醇高的动物油,最好以吃植物油为主。  不过对于素食者和体力活动强度较大者,偶尔可用这类油做菜,来补充饱和脂肪酸。而活动量不大的轻体力劳动者,一定要减少动物油摄入,因为日常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摄入已经足够。  ☆单不饱和脂肪酸型  代表油:橄榄油、山茶油、茶叶籽油、牛油果油  这类油脂的油酸含量较丰富。油酸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C的水平,适合高血脂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食用。  橄榄油是由新鲜橄榄果实直接冷榨而成的植物油。作为“地中海膳食结构模式”中的主要食用植物油,橄榄油是公认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食用油。  我国的茶油实际上营养价值完全不输给橄榄油。油茶跟我们平常所喝的茶叶为同属不同种,油茶榨出来的油叫山茶油,茶树籽榨出来的油叫茶叶籽油。茶油还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特定生理活性物质茶多酚和山茶甙,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调节胆固醇、血糖及血脂等,对癌细胞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由于橄榄油不耐高温,适合凉拌。相对而言,茶油更耐高温,能用于炒菜。  ☆均衡型  代表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  这类油脂的饱和、单不饱和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接近。用花生油炒菜可以增加食物香气,不易被高温氧化,是烹饪首选。芝麻油俗称香油、麻油,不适合炒菜,宜用于凉拌菜。  无论使用什么油做菜,都注意在加热过程中不要冒油烟。一旦冒烟,说明油的温度已经很高了,容易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也有产生致癌物质的风险。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化硬化以及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建议只吃植物油。  二问:  如何识别饱和脂肪?  答:饱和脂肪被认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一系列疾病的“罪魁祸首”。除了人们一眼能看见的白花花的肥肉外,饱和脂肪还包括在一眼不一定能看出来的黄油、奶酪、奶油等奶制品里。例如植物酥油、人造奶油,饼干、丹麦酥、咖啡伴侣、炼奶中都含有许多反式脂肪。如果拿出一袋巧克力味的曲奇饼干和一袋炸薯片,你不会在包装袋上找到“反式脂肪酸”的字样。原来,反式脂肪酸经常会“变脸”。如果食物包装的标签中写有“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氢化脂肪”“氢化菜油”“起酥油”“雪白奶油”等字样,应该不吃或尽量少吃。  三问:  优质脂肪的食物有哪些?  答:控油减脂并不意味着只吃素。以下食物中含有优质脂肪:奶制品,如酸奶、纯牛奶、奶酪;肉类,如不带皮和脂肪的瘦肉,禽类首选,畜类其次;鱼虾类,如鱼、虾、蟹;水果类,如牛油果、榴莲、椰子肉;坚果类,如未经过度烘烤的原味腰果、开心果、纸皮核桃等。  问到这,曲阿姨皱紧的眉头终于松开了,开心地对赵医生说:“这回我终于知道怎么选用油了。三个月后复查,我一定交上满意的答卷。”  作者:励丽 刘佳宁 宁波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作者: 2019/10/09 16:52
  • 先白酒后啤酒容易喝醉?科学家说:不对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9-09-26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王心玥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喝酒的时候,大家都有一条深信不疑的定律,“要不喝白酒,要不喝啤酒,千万不能混着喝,否则很容易醉”。混着喝酒容易醉,这个说法从中国古代就有。北宋的《清异录》中说,“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大意是说,酒不能混着喝,即使是酒量很好的人,混着喝也容易醉。  这个说法并不是中国人民的“专利”。在国外,混着喝酒要讲究喝的顺序。在德国,人们会说“先红后啤,令你倒地;先啤后红,方能长生(Wein auf Bier, das rat’ ich Dir—Bier auf Wein, das lass’ sein)”;在法国,人们会说“Bière sur vin est venin, vin sur bière est belle manière”,表达的意思同上。因此,各国酒精爱好者们为了保持战斗力,常见的做法是先啤后白或者后红(红葡萄酒)。    然而,“酒混着喝更容易上头”的坊间说法是否靠谱呢?德国的一群科学家决定用实验来说话。 混着喝酒更容易醉?科学家有话说  在近期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最新研究中,德英两国的科学家招募了90位年龄在19到40岁之间的志愿者,并将他们分成三组,通过不同方式的喝酒来看醉酒程度。实验设计如下:  第一组:饮用啤酒直到呼吸酒精浓度(breath alcohol concentration,BrAC)达到0.05%及以上后,再饮用葡萄酒直到BrAC达到0.11%(与中国酒驾标准接近,即0.10%到0.11%之间),测试频率为每60分钟一次。  第二组:饮用葡萄酒直到呼吸酒精浓度(breath alcohol concentration,BrAC)达到0.05%及以上后,再饮用啤酒直到BrAC达到0.11%。  第三组:只喝啤酒或白葡萄酒并达到BrAC为0.11%为止。  三组被试均在呼吸酒精浓度达到0.11%时停止,被试人员按从1到10给自己的醉酒程度打分。饮用按体重配比的纯净水,然后在医护团队监控下回窝睡觉。次日清晨,所有人在宿醉程度测试量表上回答八个有关宿醉程度的问题,最后得分用于评价此次实验效果的主要变量(outcome variable)。  为了避免因为三组人群有个体差异出现不同效果,第二周再次邀请实验人员来到实验室,按反向顺序重复了一次实验流程。这回第一组是先白后啤的顺序,第二组是先啤后白,第三组人中,原先只喝白葡萄酒的志愿者改喝啤酒,而喝啤酒的人反向操作。次日清晨,志愿者会再做一遍相同的试卷。  最终结果表明,两次大醉之后,志愿者们并没有表现出显著不同的宿醉状况。也就是说,不管是先红后啤、先啤后红、还是只喝一种酒,喝到一定程度该醉的都会醉。      为何用宿醉程度来判断是否更容易醉?  目前,我们对宿醉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感性的理解,宿醉者通常会出现口渴、疲倦、头痛、晕眩、恶心、胃痛、心跳加速和倒胃口等反应。这一现象发生在血液中酒精含量从过高恢复到为零的过程中,期间可能发生脱水、严重免疫反应、新陈代谢及荷尔蒙扰动等症状。  相比宿醉,实验人员认为喝多酒之后的即刻醉酒程度只能反应所谓急性酒精中毒情况,譬如呕吐、晕眩等。而宿醉则威力更强,持续时间更久。而且,宿醉这一生理现象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系统详尽的调查,人们更依赖民间传说来认识和“治疗”宿醉。  比如在中国东北,老铁们有来瓶啤酒“透一透”的说法。即,宿醉第二天早上再喝一些啤酒来解酒。这与英国和德国流传着所谓的“狗毛疗法(hair of the dog)类似,即,认为如果被狗咬了,拔一根狗毛放伤口上,可以促进伤口愈合。这些民间土方的有效程度难以衡量。为了应对宿醉,科研团队认识到,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宿醉的成因和潜在影响因素,这也是此次研究的来源。     和喝的方式没有关系,为什么有些人明显更容易醉?  人们常说女性较男性更易喝醉,然而此次研究并没有发现显著的性别差异。除此之外,其他因素包括年龄、体重以及饮酒(啤酒及葡萄酒)的顺序不会对宿醉程度产生影响。喝完酒后,人们主观认为的酒醉程度(即1到10量表的打分结果)以及是否呕吐是唯一能够预测第二天宿醉程度的因素。  实验者认为其他影响宿醉程度的因素可能还包括个体在先天基因上的差异和后天降解酶活性的区别,这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然而,酒精对我们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是有据可查的。  饮酒并不存在“合理剂量”。只要喝酒,就会引发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损害肝脏健康,提升全因死亡率。对于姑娘们来说,还会加重经前期综合症的风险。      因此,比起考虑怎样喝能让头痛轻一点,以及避免出现手机上尴尬的通信记录,最好的喝酒方式就是:不要喝酒(权威建议)。  参考文献:  1.Köchling, J., Geis, B., Wirth, S., & Hensel, K. O. (2019). Grape or grain but never the tw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multiarm matched-triplet crossover trial of beer and win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109(2), 345-352.  2.IARD. 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 (BAC) limi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ard.org/resources/bac-and-brac-limits/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与传播项目”出品,搜索科学照“谣”镜,获取更多内容。 作者: 2019/09/30 10:05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