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健康
  • 益生菌对身体有益?再好也不能多吃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杨代武  要说营养界现在什么最火?“益生菌”肯定是流量ICON,一时风头无两。然而迷它的消费者们,也同时有很多疑问,例如益生菌到底是什么菌?对普通人到底有没有实质性益处?吃还是不吃?人民网采访到了科信食品和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峰,看看专家怎么说。  益生菌可以平衡肠道的PH值,促进体内菌群平衡,从而让身体更健康。简而言之,益生菌是一种可以保持消化道有益菌和无益菌平衡的一种活性微生物。关于肠道微生物,有一个占位理论:假设肠道里面有100个位置,其中50个是益生菌,另外50个是致病菌,我们摄入的益生菌可以占用致病菌的位置,益生菌占比越大,致病菌致病的可能性越小,益生菌与人类健康长寿息息相关。  益生菌在肠道内的生存状况因人而异,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万能益生菌。接受抗生素的治疗后,服用益生菌不仅不能帮助恢复和改善肠道系统,还会造成肠道微生物系统混乱。  益生菌与人类的健康长寿息息相关,数千年来人们一直食用的食物,如酸奶、豆豉、纳豆、泡菜、酸菜以及红茶菌等都是益生菌食品,这些食物在满足我们味蕾的同时,还有益于人们的健康。  常见的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链球菌等,他们与肠粘膜紧密结合,构成肠道的一道屏障,抑制条件致病菌的过度生长,阻挡外来致病菌的入侵。益生菌还刺激肠粘膜分泌粘液及细胞因子,这些物质可以抵御病原菌侵入。除此之外,益生菌可以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目前,人们对细菌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迄今为止,虽然国内外很多实验已证实益生菌与肥胖、过敏、炎症、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帕金森氏症、癌症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确切机制并不明了。不过,也有研究人员表示,益生菌的有效性并未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从未给出官方认证。  关于补充益生菌的作用,研究表明,在针对肠道调节、调节免疫、缓解过敏、抑制癌症以及女性健康等方面,益生菌有许多积极的作用,虽然大多数被声称的功效仍欠缺充足的证据,但也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报道。益生菌制品再好,也不能天天吃。对于身体健康和饮食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来讲,少吃或不吃益生菌制品也是可以的,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建议补充益生菌,因其肠道菌群正处于建立期间。对于年龄偏大的人来说,受年龄、疾病、药物、饮食等影响,其肠道菌群可能存在益生菌不足的情况,可以适当使用益生菌制品。  受访专家:科信食品和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峰 作者: 2020/01/16 10:38
  • 冬天吃藕最滋补?藕到底怎么吃最健康?爱吃藕的人看过来! 阮光锋营养师     莲藕排骨汤是人们最爱的冬季滋补养生汤。在我的老家湖北,冬天家家户户都会炖莲藕排骨汤。严寒的冬日里,忙碌了一天后,一家人围坐着吃一锅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排骨藕汤,甭提多惬意了。  除了炖汤,白白胖胖的莲藕,可以做辣炒藕丁、凉拌藕泡片,清脆爽口;也可以做桂花糯米藕,饱满有力……总有一种能够吸引你的味蕾。  不过,莲藕的营养如何呢?冬天吃藕真的养生吗?如何健康吃藕呢?今天我来跟大家聊聊吃藕的话题。  01  莲藕营养好,但不神奇  藕,又称莲藕,属莲科植物,是莲的根茎。莲藕的营养价值如何呢?  莲藕主要有三大营养特点。  (1)莲藕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  尤其是淀粉含量,通常在 10%~20% 之间,它们提取出来其实就是好喝的藕粉。莲藕的口感,尤其是那种煮熟后粉粉糯糯的感觉,和淀粉含量高有很大关系。  (2)维生素 C(VC)丰富  100 克莲藕中,大约含有 44 毫克左右的 VC,这在白色蔬菜中算比较丰富了。在蔬菜较少的寒冷冬季,吃莲藕能够帮助人们获得丰富的 VC,是很不错的秋冬食材。  (3)莲藕还有比较丰富的钙  100 克莲藕的钙含量大约在 40 毫克左右,虽然比不过牛奶,但在蔬菜中也算比较丰富的。  02  七孔藕和九孔藕,哪个更好?  据说,挑莲藕有一个诀窍:要会数孔。七孔藕是糯的,九孔藕是脆的,所以前者适合煲汤,九孔藕适合凉拌。  其实,这种说法没有根据。藕的风味品质和烹饪特性,主要受品种、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成熟度以及新鲜度等影响,跟孔数无关。  实际上,藕的孔数跟藕的口感粉脆没有必然联系。藕的孔是莲藕的通气组织。如果不考虑大小,那么莲藕上的孔数很多,有时候能多达几十个,并没有严格的数量区分。  藕是荷花越冬时的营养储存部位,营养储存的主要形式是淀粉。藕在生长过程中,积累的营养物质是用单糖来合成淀粉的,所以,不同阶段的藕,它的口感本身就不一样。  一般来说,藕的采收时间越晚,淀粉储存越多,藕会越来越粉。但是,当藕储存时间过长,淀粉因为代谢而消耗,纤维相对增加,藕的口感又会慢慢变脆。  根据莲藕的种植生长季节,不同季节的莲藕,风味有很大的差别。6-7月份夏天的藕脆爽清甜,适合生吃,经常被赋予“果藕”的名号;秋冬的藕口感沙粉、软糯。  这是因为,在春夏季节是莲藕生长的初期,莲藕处于活跃状态,碳水化合物是以蔗糖和果糖的形式存在的,连藕细胞中更是充满了水分,所以吃起来有脆甜的感觉。到了秋天,藕节开始储存过冬的营养,体内的淀粉含量急剧上升,最终变成一根像山药红薯一样的“淀粉棒”了。  所以,在生长初期(春夏季),所有的藕都是脆的;而到了秋冬季节,藕就开始变粉了。  03  藕变黑了,还能吃吗?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买回家洗干净切好的藕白白净净的,但是放一会儿就黑了;尤其是用铁锅一炒,就黑的更严重。  这样的莲藕究竟有没有问题,还能吃吗?都说莲藕是出淤泥而不染,但是为啥在空气中却那么容易变黑呢?  其实,不用担心,莲藕之所以变黑跟它体内所含的多酚类化学物质有关。  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下,氧化为被称为“醌”的化学物质,这些醌再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黑色素,这个过程叫做酶促褐变。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切开的苹果变成褐色,放在冰箱里的香蕉变得乌黑,都是由于这个原因。  多酚类物质还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就是,能跟铁离子结合形成或紫或蓝的有色络合物。莲藕中丰富的多酚与铁离子结合后会形成蓝黑色的物质,这可是蓝黑墨水的主要成分。  04  藕用药水美白,吃了会致癌?  很多人在挑选藕的时候,都喜欢选择白白净净的,给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感觉。但是,网上有一个关于藕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称:  现在很多商户会用柠檬酸给藕「美白」,让它变得白白胖胖卖相好。  柠檬酸是工业产品,含有重金属铅、砷,吃了会刺激和腐蚀消化系统,增加底盖血症和十二直肠癌的风险。  真的是这样吗?还能不能放心买藕了?真相没有那么可怕。  (1)莲藕使用柠檬酸,不违法。  莲藕变黑是一种正常的「酶促褐变反应」,很多蔬菜水果都有这个现象,例如苹果、土豆、香蕉等。  柠檬酸是一种弱有机酸,在很多水果和蔬菜中都天然存在,例如柠檬、菠萝等。它刚好有个效果,就是抑制酶促褐变反应的发生。  在果蔬保鲜中,食品级的柠檬酸可以作为加工助剂,也可以作为一种化学保鲜剂,用于防止果蔬的酶促褐变。  所以,用食品级的柠檬酸防止莲藕变黑,是安全合法的。  (2)工业级柠檬酸要严查,但不必害怕  至于视频中说的「工业柠檬酸」,确实可能含有一些有害成分,是违法行为,应该举报和加强监管。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买到了使用工业柠檬酸的美白藕,也不必害怕。  把莲藕仔细清洗、去皮,就可以有效去除有害物,不至于危害健康。  最后提醒大家,想买到放心藕,最好去正规的商超和市场购买,千万不要贪便宜。  05  如何吃藕更健康?这两类人要注意  莲藕虽然好吃,但是它的淀粉含量较高,通常在10%~20%之间,它们提取出来其实就是好喝的藕粉。  从营养上看,属于半蔬菜半粮食。由于淀粉含量高,热量也不低,一小节约 150 克莲藕的热量,就和半碗米饭差不多了。现在网上有人戏说吃藕丑,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会长胖。  所以,这两类人吃的时候要注意:  (1)减肥人士。  想要控制体重、减肥的认识,吃莲藕的时候,要注意食物的替换,比如吃了莲藕就少吃点其他主食,少吃点馒头和米饭。不然就很容易长胖。  (2)三高人群。  血糖高、有糖尿病的朋友来说,如果吃了莲藕,就要相应减少米饭、馒头等主食的量,以免淀粉摄入过多,影响血糖控制。像桂花糯米糖藕等,更是要注意量了。  当然,吃藕的时候尽量少用油炸的方式做,油脂太多也不利健康。 作者: 2020/01/14 16:00
  • 红酒真的对我们有益吗? 新浪科技   据国外媒体报道,尽管每年有成百上千万人因酒丧命,但人类数千年来对饮酒的喜爱并不会因此杜绝。近几十年来,红酒甚至还有了“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名声,被认为与延年益寿、降低心脏病风险有关。  但红酒对我们真的有益吗?  首先要弄清“对我们有益”究竟是什么意思。说起红酒的好处,许多人都会想到心脏健康。但很少有人知道,研究发现酒精与癌症之间有着明显关联。对不吸烟的人而言,每周一瓶红酒可能使男性在一生中患癌的概率增加1%,女性则会增加1.4%。换算一下,每周一瓶红酒对男性而言相当于5根香烟,对女性则是10根香烟。  专家指出,虽然有很多研究致力于揭露吸烟与癌症之间的关联,但对于饮酒对健康的影响则鲜有研究,因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官员们控制了烟草的信息揭露,而饮酒的影响则主要靠酒行业自己来传播。  “小酌有益健康”的观念最早源自上世纪70年代。当时科学家发现,法国人摄入的饱和脂肪酸更多,但患心脏病的概率却更低。他们发现,低心脏病患病率与饮用红酒之间存在着清晰的关联。这就是所谓的“法国悖论”,至今仍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  自此之后,我们便一直相信适量饮用红酒可以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发胖的风险。  “早期研究发现,适量饮酒呈现出一条J型效果曲线,”国际酒精研究科学论坛联合主任海伦娜·柯尼贝尔(Helena Conibear)指出,“定期少量饮用红酒似乎可以延年益寿、改善健康、缓解认知能力退化。自此之后,不下于1000篇论文屡次重申了这一观点。”  因此,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保持了“适度饮酒比完全禁酒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共识。  但酒精摄入、死亡与疾病之间的这条J型关系曲线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如今许多人意识到,此前研究中的数据可能存在很多缺陷:禁酒的人可能是因为身体欠佳才戒绝饮酒的,而非因为戒绝饮酒才身体欠佳。(区分因果关系是许多观察型研究的一大挑战,大多数营养学研究都会遇到这一问题。)  2006年,科学家重新分析了54篇之前发表的研究,结果发现,适度饮酒与降低心脏病风险之间并没有相关性。  但柯尼贝尔指出,近几年来,又有一些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过去五年间,研究人员着重考察了一些干扰因素。我们知道红酒爱好者往往身体更健康、教育程度更高、且更热爱运动。做出相应调整后,我们发现之前提出的J型关系曲线完全正确。”  柯尼贝尔指出,为避免出现“人们因健康问题而戒酒”这样的干扰因素,他们特意选用了从未喝过酒的受试者,而非曾有饮酒习惯、后来戒酒的人。  在2019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换了一种方法判断适量饮酒是否真的与心脏病发病率降低有关。十年来,他们共对50万名中国成年人展开了追踪。在中国人群中,有两种常见的基因变异(ALDH2-rs671和ADH1B-rs1229984)会影响人们的饮酒特征。他们在研究中还特意排除了健康状况欠佳的受试者。  该论文作者之一、牛津大学纳菲尔德人口健康系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指出:“不具有这种缺陷的人可以千杯不醉,但假如某人体内某种酶的功能失常,就完全无法耐受酒精。”  研究人员还将中国女性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因为尽管很多中国女性可以代谢酒精,但许多人出于社会习俗原因不会饮酒,而不是出于健康考虑。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员并未发现J型相关性曲线,而是发现人们喝的酒越多,患高血压和中风的概率就越大,并且喜欢每天小酌两杯的人的患病风险也并未下降。而无论饮酒多少,与心脏病发作都没有任何关联。由此可见,饮酒与中风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联系,但酒精出于某种原因、似乎能起到阻止心脏病发作的作用。  “我们的研究显示,酒精对心脏一定具有某种保护机制。因为大量酒精摄入会导致血压不断上升,但对心脏病而言,这种关联度却相当平缓,患心脏病的概率并不会随之增加。”陈铮鸣表示,“因此在血压上升的同时,也许有另一种机制起到了抵消作用。但我们不清楚这种保护机制是否足够抵消高血压产生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将所有类型的酒都转换成了标准酒精单位,因此研究结果并非只限定于红酒。但陈铮鸣指出,就算只针对红酒展开研究,结果也不会有任何不同。  但人们通常认为红酒“比较健康”,因为其中含有一种名叫多酚的抗氧化剂,蔬菜和水果中也含有这类物质。多酚可以缓解体内炎症,而炎症是导致疾病的因素之一。红酒中的多酚浓度高达白酒的十倍。  米兰大学健康生物医学系的研究人员阿尔伯托·博尔泰利(Alberto Bertelli)发现,少量红酒可以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红酒的抗炎功效。他建议每日饮用红酒不超过160毫升,但同时必须采用地中海式的饮食习惯。  研究尤其关注一种名叫白藜芦醇的多酚,这是一种葡萄皮和葡萄籽中含有的天然化合物。科学家认为,白藜芦醇可以扩张血管、从而起到预防高血压的作用。  但博尔泰利观察到,尽管白葡萄酒中不含白藜芦醇,法国习惯饮用白葡萄酒的区域却依然存在前文所述的“法国悖论”。也就是说,白葡萄酒或许具有和红酒相同的健康功效(假如红酒真的对身体有益的话)。  “我们在白葡萄酒中发现了两种初榨橄榄油中常见的化合物。”博尔泰利指出。这两种化合物分别为酪醇和羟基酪醇,具有预防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  红酒也许对肠道健康有益,而肠道健康则对身体其余部位有着诸多好处,如增强免疫力和消化能力、保持健康的体重水平等等。在近期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双胞胎的饮酒习惯,结果发现,喝红酒可以增加肠道细菌的多样性,这一点有益于健康。但科学家只在每周仅饮用一杯红酒的受试者身上发现了这种现象。每天饮酒超过两杯的人均不在此次研究之列。  研究人员还发现,喝红酒的人往往体质指数(BMI)较低。这可能也是适度饮用红酒与健康有关的原因。并不是喝红酒让人变得健康,而是喝红酒的人本来就比其他人健康。正如博尔泰利指出的那样:“爱喝红酒的人往往更喜欢锻炼身体、更富有、也更健康。”  前面所说的肠道健康也是如此。由于该研究属于观察型研究,科学家无法判断究竟是每周一杯红酒让肠道更健康,还是肠道更健康的人刚好习惯每周喝一杯酒。而假如开展随机对照实验,将受试者分成不同组别、让他们遵循不同的饮酒习惯,又会因为涉及到酒精而违背研究伦理。  科学家确实开展过几次随机对照实验,但没能得出确定性结论。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连续六月在每天晚餐时饮用一杯红酒并不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而2015年的一项研究却发现,每天饮用150毫升红酒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患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  最健康的做法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卡洛琳·勒洛伊(Caroline Le Roy)指出,尽管红酒可能是最健康的一种酒,但还是彻底戒酒更为健康。  “我们知道酒精有害健康,”她表示,“如果真要喝酒,也应该是红酒,因为这是唯一一种有健康功效的酒。但尽管如此,我还是不鼓励人们喝红酒。”  研究通常将红酒的保护机制统统归功于白藜芦醇。虽然有些研究人员相信,白藜芦醇可被血液吸收意味着它能够发挥抗氧化作用,但也有人怀疑,白藜芦醇在血液中可能无法停留那么长时间、来不及发挥其有益功效。  “你从一杯红酒中究竟能吸收多少白藜芦醇?其中又有多少能真正为身体所用?这些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柯尼贝尔指出。  近年来,白藜芦醇补充剂变得越来越火。但至于其功效,相关数据却无法达成一致。博尔泰利认为,人体需要红酒中的酒精成分才能吸收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的生物利用度与水果所含的其它多酚并无区别,但关键不在你摄入了多少、而在于有多少进入了血液中。”  “红酒中的化合物被我们吸收前,首先要经过充分溶解。这些化合物可以相互促进吸收、共同发挥功效,只有红酒才能做到这一点。”  根据全球最严格的英国饮酒指南,我们每周的饮酒量不得超过14个酒精单位。尽管针对红酒健康功效的各类研究才刚刚起步,但大多数科学家都同意,最健康的做法仍然是滴酒不沾。假如一定要喝不可,那么最健康的做法就是喝红酒。  但我们不应该“为了身体健康”而喝红酒,因为要想改善健康,还有许多更有效的方法。人们肯定想听科学家说,每天下班后喝的半瓶红酒对身体有益无害。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想变得更健康吗?那就多吃水果蔬菜、多运动,这些才是经过论证的最佳方法。(叶子) 作者: 2020/01/13 11:07
  • 胡萝卜有什么功效?                                1.保护视力增强对光的敏感性,预防夜盲症,减少眼睛疲劳,干燥的现象。2.降低血压,血糖,血脂,预防三高,促进血液流动,预防心血管疾病。3.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预防流感。4.促进肠胃蠕动,加速有毒物质的排出。                             作者: 2020/01/13 09:44
  • 两份药膳,帮你远离“暖气病” 保健益谈   冬季常常门窗紧闭,空气流通不好、干燥,加上暖气、空调、电暖气等取暖设施造成室温过高,使得室内空气更加干燥、污染加剧,为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也会导致人们出现烦躁不安、皮肤发紧、鼻咽干燥、胸闷、头晕眼花、出汗等不适感,这些症状医学上称为“暖气病”。那么,大家在采暖季应如何保养,远离“暖气病”呢?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室内通风,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等,要注意日常饮食的营养均衡。此时要清淡饮食,尽量少吃或不吃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多喝水、粥、豆浆。  中医认为,解除燥热宜多用润法。根据五行五色的原理,不妨多吃一些白色食物,如银耳、荸荠、梨等。  银耳:  可做菜肴或炖煮食用,例如与百合或樱桃加冰糖做成羹。具有润肺化痰、养阴生津之功,适用于治疗阴虚肺燥、咽干口渴等症。  百合:  熟食或煎汤,对治疗肺痨久咳、干咳咽痛等呼吸系统疾病及各种干燥引起的病症有一定效果。  梨:  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生食、榨汁、炖煮,或者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食梨能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对支气管炎等病症有较好的效果。  荸荠:  可与莲藕榨汁共饮。具有清热生津、化湿祛痰、凉血解毒等功效,可治疗热病伤津、口燥咽干、肺热咳嗽等。  此外,还可用中药饮片,如石斛、生地、玄参、麦冬、甘草、桔梗等泡水代茶饮,能起到去火防燥的作用。  下面推荐几个小食谱:  雪梨羹:  把雪梨、银耳、百合一起煮,然后加入些藕粉,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的功效。  百合莲子小米枣粥:  百合、莲子、小米、枣同煮粥,有滋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适于干燥季节食用。  此外,还可以煲一些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等,都有很好的滋阴润燥作用。  作者:马建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副主任医师 作者: 2020/01/08 10:52
  • 关于生姜的知识,你知道吗?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李玥  近年来在圣诞节前后,姜饼元素的商品越来越多,比如咖啡,有一个口味,叫做圣诞姜饼口味;又比如烘培店中的橱窗里,摆上了各种造型的姜饼蛋糕;更甚至会有一款大衣,称作为“姜饼色”。圣诞歌曲响起,吃一口姜饼,品一口圣诞美酒,但你可知,这其中还有一丝东方味道呢,那就是姜饼。  姜饼姜饼,顾名思义,饼干里有一个与“姜”有关系的成分,这个便是姜粉了。姜粉是以生姜为原料加工形成的粉末,作为日常的调味品及甜品制作原料。虽然对于生姜的原产地仍有争论,但生姜在中国培育历史悠久,且中国一直是生姜出口大国,生姜是中国古老的一种调味品蔬菜,也是医药上不可缺少的中药材。  生姜是什么?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生姜的辛味比较完整,可用于开破解毒,去一些浊气。  《论语·乡党》孔子有云:“不撤姜食,不多食。”是说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顿都不多吃。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苏沈良方》中,收录了苏轼的一首诗,名曰“驻颜不老方”:“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足见古人用生姜来养生保健的生活习惯。  除了古书上面的记载,根据201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生姜是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生姜的功能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用法与用量为每次3~10g。  生姜的营养价值表现在含有挥发油,主要为姜醇、姜烯芳香成分,又含有辣味成分姜辣素,能够促进消化液分泌。姜酮和姜烯酮有末梢镇吐作用,口嚼生姜可兴奋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生姜具有特殊的辣味和香味,可调味添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配菜,可做腥味较强的鱼肉之调配菜,可生食、熟食,可腌渍、盐渍、醋渍,可加工成姜汁、姜粉、姜酒、姜干,可提炼制作香料的原料。  在日常生活中生姜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食材:  1.生姜饴糖汤,用法用量为生姜30~60克,饴糖30克。加水煎成浓汤,趁温热徐徐饮。本方以生姜温肺化痰、止咳,饴糖润肺被虚。用于虚寒性咳嗽咯痰。  2.凉拌子姜,用法用量为子姜30~60克,切成细丝,加醋、盐适量拌食;亦可再加适量白糖、芝麻油。(子姜,是生姜的嫩芽,为时令鲜蔬,季节性强,可作辅料、腌渍成泡姜或切丝生食,有良好的开胃和中、止呕作用。《食医心镜》中用生姜细粒,与醋同煎,连渣嚼服,用于“呕吐,百药不差”,其意与此同。)  3.紫苏生姜汤,用法用量为紫苏叶30克,生姜9克。煎汤饮。源于《本草汇言》。本方取紫苏叶发汗、解表散寒,用生姜以增强其作用。不仅便于服用,且有益胃气、助发汗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生姜最好不要空腹服用,生姜里的挥发油成分会刺激肠胃,空腹大量服用,会引起胃部不适;生姜有兴奋神经的作用,最好不要在睡前服用,不然可能会影响睡眠。  本文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作者: 2020/01/02 16:02
  • [今日真相]水果越酸,维生素C含量越多? 科学辟谣   水果酸不酸,跟维生素C没有直接关系。 作者: 2020/01/02 15:59
  • [今日真相]爱吃粉条易患老年痴呆? 科学辟谣   联合国粮农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分别在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先后对膳食中的铝进行了评估,结果不认为从食物中摄入的铝会有导致老年痴呆的风险,目前的研究也不能得出铝会导致老年痴呆的结论。 作者: 2019/12/25 16:46
  • 虾和水果同食产生砒霜?抛开剂量谈毒性并不科学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2019-12-17 作者:许新芳  互联网时代给人们带来了迅捷的资讯,但也有一些消息会以讹传讹,耸人听闻。如有传言称“有人因虾和水果同食中毒身亡”,消息中称虾中含有五价砷,它与水果中的维生素C相遇,维生素C为还原剂,能与五氧化二砷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三氧化二砷。三氧化二砷就是砒霜,有剧毒,能致人死亡。因此得出结论:虾和水果“食物相克”。事实果真如此吗?  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虾蟹海鲜中含有的砷并不多,每公斤虾中含五氧化二砷的含量不超过0.5mg。而致人中毒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剂量是50mg,根据转换系数计算,假如虾中含有的砷达到最高限量0.5mg/公斤,并且有足够的维生素C与之反应,一个人至少需要吃40公斤的虾,才能达到中毒剂量。试想一下,40公斤的虾+足够的水果,一个人的胃怎么能够盛得下?类似“食物相克”的说法还有:菠菜豆腐同食形成草酸钙,容易得结石;螃蟹和西红柿同食产生砒霜;鸡蛋豆浆同食,豆浆含胰蛋白酶抑制物,抑制蛋白质消化,降低鸡蛋的营养价值等。  谣言止于智者,早在1935年,营养学界泰斗、南京大学教授郑集就搜集了民间传说中的184对相克食物,选择同食机会较多的香蕉与芋头、花生与黄瓜、葱与蜜、蟹与杮、蟹与石榴、鲫鱼与甘草、皮蛋与糖等14组食物,让动物和人试吃。结果发现,食后的24小时内,所有被试动物及人的表情、行为、体温、粪便颜色与次数等都正常。这是首次通过科学试验来验证并驳斥“食物相克”导致疾病的说法。2008年,兰州大学与哈尔滨医科大学也做了类似试验,受试者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食物相克”流传已久,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事实上,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现代医学理论中都没有“食物相克”这一说法。生活中,可能有一些人同食了所谓“相克”的食物,出现了身体不适,其实是以下三种情况导致的:一是吃了被细菌感染的食物;二是个体差异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如有人饮用纯奶后会出现腹部紧张、肠鸣、腹痛、排气、腹泻和全身软弱无力等症状;三是过敏现象,如海鲜过敏、花生过敏、鸡蛋过敏等。  本文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业务部主任阮光峰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19/12/17 11:32
  • [今日真相]萝卜切碎烧熟吃更有营养? 科学辟谣   胡萝卜中含有的β-胡萝卜素确实是脂溶性维生素,但维生素的脂溶性并非说的是在烹调的时候要靠脂肪来溶解,而是说的是在肠道吸收时需要靠脂类协助。 作者: 2019/12/10 10:5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