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健康
  • 流言:代糖很健康,可以放心吃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张宇流言:代糖很健康,可以放心吃糖尿病患者和有瘦身、抗糖需求的爱美人士可以选择代糖食品,控糖又健康,敞开了吃都不怕。真相解读:许多爱美人士渴望身姿苗条、肌肤不老,而糖尿病患者更是需要严格限制糖的摄入。因此许多无糖食品、代糖食品应运而生。然而代糖食品真的“敞开了吃都不怕”吗?首先,很多无糖食品,是指不含添加糖(如蔗糖、麦芽糖、果糖等)的食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不含糖”,它们是用木糖醇这类代糖代替添加糖来提供甜味。其次,添加糖被认为可能加重体内氧化与炎症,从而加剧老化,代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和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有瘦身需求或渴望肌肤不老的爱美人士,代糖食品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代糖也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风险。例如甜味剂会增强食欲和对甜食的渴望,可能会干扰体内能量的代谢等,若吃太多,还是会给减肥之路徒增障碍。因此太过依赖代糖依然不可取,还是要从根本上戒除对甜食的过度依赖。若想身姿苗条、肌肤不老,自律是首要。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辟谣专家: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复核专家:宋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作者: 2020/10/16 15:15
  • 秋高气爽蟹黄鱼肥,但痛风患者们要注意了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种类繁多的海鲜涌入市场,是否也让你蠢蠢欲动、垂涎三尺。但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味道鲜美的海产品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明就在眼前,但却因高居不下的血尿酸不得不将它们拒之千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韦尼认为,只要能做好四个方面,痛风患者也能在秋季享受海鲜的美味。  规范治疗,将病情控制在稳定水平  如果要求所有痛风患者都只能食用绿叶蔬菜、水果、鸡蛋、牛奶等低嘌呤食物,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目前医学上允许痛风患者在整体病情稳定,血尿酸已经达标或接近达标的情况下,适量进食中等嘌呤食物。这就要求每一位痛风患者坚持遵医嘱接受治疗,定期复诊,按时复查血尿酸水平,通过运动等方式减轻体重,长期保持病情稳定。  选择进食嘌呤含量较低的海鲜  海鲜种类繁多,不仅只有螃蟹、鱼虾,也不是所有的海鲜都属于高嘌呤食物。我们知道,每100克某种食物中,若嘌呤含量大于100mg,则该食物属于高嘌呤食物。  按照这个标准,海鲜中的沙丁鱼、三文鱼、鱿鱼、鱼卵、小鱼干、虾类、贝壳类(干贝、蛤蜊、牡蛎等)嘌呤含量较高,痛风患者应该避免进食。但海参、海蜇等每100g中嘌呤含量不到10mg,甚至比某些蔬菜都要低,痛风患者是可以进食的。除此之外,鲳鱼、鲈鱼、比目鱼等属中等嘌呤食物,痛风患者在病情稳定情况下可以限量进食,如每周或每10天进食1次,每次进食100g左右。  烹饪方式要尽可能简单  大多数痛风患者伴有体重超标、血脂升高、脂肪肝等并发症,这就要求海鲜烹饪方式要尽可能简单,以清蒸、清炒、炖煮为主,避免油炸、煎烤等。这样既可保证营养物质不被完全破坏,也降低了食盐、油脂的摄入。  多饮水,不喝酒,不喝海鲜汤  冰凉的啤酒搭配美味的海鲜,虽然吃起来感觉上很爽,但这绝不适合痛风患者。酒精是痛风患者的绝对禁忌,不仅可造成血尿酸升高诱发痛风,还可加重脂肪肝等并发症。因此,痛风患者吃海鲜时绝不能喝啤酒,可以选择白开水或者苏打水。  此外,海鲜经过高温炖煮后嘌呤释放入汤中,此时肉中嘌呤含量反而减少,尽管海鲜汤更加鲜美,但痛风患者却不能饮用。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痛风患者就可以安全的进食海鲜,但一定要控制进食量。 作者: 2020/10/14 09:58
  • 秋吃萝卜赛人参!咋选?咋吃?有何禁忌?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编者按:萝卜具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等功效。现代研究也发现,萝卜中含有的多种微量元素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俗话说“秋冬萝卜赛人参”,眼下正是“小人参”上市的季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何丽建议,不妨每周来顿“萝卜开会”。萝卜这么好,咋吃才健康呢?  吃白萝卜可化痰  白萝卜含水分90%以上,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大便排出。中医认为萝卜性凉,可化痰清热。应提醒的是,白萝卜最好生吃或凉拌,而且萝卜皮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也较高,食用时最好不要丢弃。  吃胡萝卜能长个  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能有效改善眼睛疲劳和眼睛干涩的问题。此外,这种物质还是骨骼正常生长的必需物质,对促进婴幼儿的发育具有重要意义。胡萝卜最好要熟吃,由于它里边含有脂溶性维生素,生吃可造成大部分胡萝卜素不能被人体吸收。最好将胡萝卜切成块与肉类一起用高压锅炖食,以提高胡萝卜素的吸收率。  吃青萝卜可利尿  青萝卜上部甘甜少辣味,至尾部辣味渐增,极耐贮藏。它性微凉,味甘,顺气利尿的效果很好,是典型的生食品种,也称“水果萝卜”。  红心萝卜能减肥  这种萝卜所含热量较少,纤维素较多,吃后易产生饱胀感,有助于减肥。它还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功能。含有这种色素的蔬菜,经酸渍后可使其颜色更加鲜红。红心萝卜最好是凉拌食用,选购时也要挑水分多的。  萝卜虽好 也不可“乱吃”  胡萝卜、白萝卜不要一起食用  虽然胡萝卜、白萝卜对人体都有很多好处,二者一起食用却会让两者营养降低。白萝卜中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而胡萝卜中则含有一种对抗维生素C的分解酶,可破坏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二者相遇,使白萝卜中的维生素C损失惨重,其营养价值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不宜与党参、黄芪一同食用  萝卜有“下气”和“消滞”的作用,因此与补气类药物(如人参、党参等)同食会影响药效。  不宜与酸性水果吃  萝卜会产生一种抗甲状腺的物质硫氰酸,如果同时食用大量的橘子、苹果、葡萄等水果,水果中的类黄酮物质在肠道经细菌分解后就会转化为抑制甲状腺作用的硫氰酸,进而诱发甲状腺肿大。所以,在吃了萝卜之后就不要吃水果。  体虚者不宜多食  萝卜性质偏凉,本身体质较弱的话,吃偏凉的食物肯定会加重病情。  不宜与中药同吃  在吃中药的期间不要吃萝卜。此外在吃中药丸或者中成药的时候也一定要忌食萝卜,否则会影响药效。  如何挑出一根好萝卜  白萝卜。身体修长、皮肤滑嫩、体重偏大的较好。如果怕买到糠心的,可以把萝卜缨折断看一下,若里面没有水分,说明萝卜糠了。  心里美萝卜。要挑个头大、外表光滑、分量重、根细长呈紫色的,这样的水分多,而且口感偏甜。心里美萝卜根的颜色越紫,里面的瓤越红,花青素也越多,保健作用越强。  卫青萝卜。它水分足、脆甜,吃起来像水果,所以又叫“水果萝卜”。口感好的卫青萝卜有以下几个特征:体形为圆柱形,萝卜缨为青绿色,外表光滑,表皮颜色青的多、白的少。  三套养生食谱 吃出好身体  1、羊排萝卜  秋冬季人们往往吃肉较多,吃肉则易生痰,易上火。在吃肉的时候搭配一点萝卜,或者做一些以萝卜为配料的菜,不但不会上火,更会起到很好的营养滋补作用。  最经典的菜肴就是羊排萝卜,羊排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肉类,但同时也最容易上火,和萝卜的搭配则最为科学,口味也非常清爽。  2、蜜萝卜汁  做法:鲜白萝卜1个(约500克),蜂蜜60克。将萝卜洗净去皮,挖空萝卜中心,装入蜂蜜,放入碗中隔水蒸熟。  功效:常服有润肺、止咳、化痰之功。可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肺结核咯血等症。  3、萝卜煲羊腩  做法:取白萝卜一个,羊腩500克,生姜3片,食盐少许。将白萝卜与生姜分别用清水洗净去皮,将白萝卜切块、生姜切片备用;羊腩用清水洗净,切成块状备用。瓦煲内加入适量清水,猛火煲至水开后放入作料,改用中火煲3小时左右,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此煲有补中益气、健脾消积的功用,补而不腻,消而有度。  从头到尾吃好萝卜  萝卜的顶部到3~5厘米处水分较少,质地很硬,适宜切丝爆炒、做汤,也可以配羊肉调馅,味道极佳。  萝卜中段含糖量较多,甜度较大,质地脆嫩,这个部位是整个萝卜口感最好的,所以适合生吃,用中段拌沙拉、做凉菜也都特别可口,另外也可以炒或做汤。  萝卜中段以下到尾部,含有较多的淀粉酶和芥子油,味道辛辣,可以起到健胃消食的作用。如果喜欢萝卜的辛辣味,可以选择生吃此段,或者腌制成萝卜干。接受不了辛辣味的人可以选择炒、炖汤或做馅等烹调方法,可减少其辛辣味。 (人民健康网综合自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生命时报) 作者: 2020/10/13 16:25
  • 身体总怕冷,阳虚如何调理?且听专家怎么说 来源:羊城晚报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我们身边总有些人特别怕冷,哪怕是秋老虎的季节,别人热得大汗淋漓,恨不得24小时空调不停,但这些人吹风扇就觉得很冷,更是不敢开空调,稍不小心遇冷就会感冒。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关静娴提醒,这些人多是阳虚体质。那么阳虚体质该如何调理,听听医生如何建议。  你是哪种阳虚?  关静娴介绍,一般来说有以下症状就意味着人体阳气减弱或受损:经常觉得冷,四肢不温,容易觉得累,脸色偏白,唇色偏淡;有些人会觉得口淡、不渴,或者渴的时候喜欢喝热水。  在中医的脏腑辨证当中,阳虚和心、脾、肾三脏的关系比较密切,不同的脏器有不同的特点。心阳虚通常伴有心悸、气短的症状。脾阳虚的人往往不想动,吃少腹胀,大便完谷不化或稀溏不成形,有菜渣等物消化不完全,中医术语就叫做完谷不化。肾阳虚的人很容易腰膝酸软、怕冷、四肢发冷,通常下肢更明显,或者夜尿多。  此外,阳虚证也很容易与气虚证并存,气虚的人通常会容易累、乏力、不想说话、头晕、自汗。自汗就是不动或轻微运动就会出汗。阳虚还可以表现为两个脏器或多个脏器的症状同时出现,或夹杂阴阳气血虚等症候。  阳虚如何破?  要想改变阳虚体质,调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专家从生活的各个方面给以建议:  【少熬夜】晚上9点到凌晨3点的时段是人体阳气储存的时间,所以这个时段内睡得越足够,体内的阳气就越会旺盛。如果长期熬夜,很容易耗伤我们的阳气,同时早上太晚起,也会封杀阳气,使阳气不发。早起指的是早上五六点。  中医认为,睡眠是一大补,早睡早起最佳的时间是晚上九点睡,早上的五六点起是最好的。都市人最晚不可超过23点睡,早上起床最晚不能超过9点,否则,睡再长的时间也没用。晚间的补阳段是21点至凌晨3点。实在难做到,可以尝试早起,早醒让阳气升发,然后再补眠一个小时左右,但最迟不能超过9点起床。  【早起运动】早上是阳气升发的时候,早起有利于阳气的升发。中医说动则生阳。运动可以鼓舞我们的阳气,对于阳虚的人,早上运动更加有利的。阳虚的人适宜做一些发汗不多的运动;普通人没有阳虚的症状,适当做一些运动出汗是比较好的。  【多晒背】阳虚的人要适当晒太阳,尤其是对着背部晒太阳,因为我们背部有督脉,其乃“阳脉之海”。夏天早上九点左右对着督脉晒就可以补充我们的阳气,秋冬可以稍微晚一点等太阳暖一点再晒。  【午休10分钟】建议中午时可以午休10-15分钟。  【别吃太饱】长期吃得过多过饱也容易伤脾胃,脾胃是我们生化气血的脏器。  【少吃冷饮寒食】如果夏天进食很多冷饮、雪糕、凉茶,就容易把大量的寒气带入体内,体内就会消耗我们的阳气作出一个平衡,所以夏天这个时节是最容易伤阳气的。阳虚的人少吃寒凉的食物,寒性的药物也不适宜久服,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空调房注意保暖】在空调房里面要注意保暖,特别是腹部、腰背部和下肢,要着重披披肩、穿丝袜或用毛巾盖一下膝盖。女士穿露脐装、超短裙,还有男士穿短裤,长期在空调房里吹风,容易导致阳气受损。  【适当吃补阳食物】要多选择吃补阳的食物,姜是首选。可以用来做调料,也可以用白醋浸鲜姜,或者选择辛辣味的香料,辣椒、花椒、胡椒、姜葱蒜,阳虚的人都可以适当吃多点。肉类可以选择牛肉和羊肉,阳虚的人夏天也能吃羊肉来适当补阳,前提是要看阳虚的程度。假如吃了觉得口苦,就要考虑是不是自己辨错症,补多也容易上火。  蔬菜可以选择韭菜、洋葱、秋葵、南瓜。肾阳虚的人可以适当吃坚果类的腰果、核桃、松子等。水果可以吃龙眼、樱桃。可以做韭菜牛肉夹、元肉栗子小米粥、黄芪乌鸡红枣汤、山药煮羊肉,这些都可以作为补阳的药膳。同时要注意多些吃蔬菜,要避免进补过度而上火。(记者陈辉 通讯员张秋霞) 作者: 2020/10/12 15:20
  • 早餐重能量午餐少油盐 一日三餐吃出健康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编者按:吃是人类生存必须,如何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一直是人们探究的话题,今天就好与大家一起探讨吃的学问。  三餐饮食 侧重点不同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邵剑表示,一日三餐,除了保证用餐时间,每顿饭的侧重点也要有所不同。  早餐重“能量供应”。人体经一夜睡眠,肠胃空虚,清晨有所进食,精神才能振作,为我们一天活动所需的能量与营养打下不可替代的基础。研究表明,在一日食物内容和总热量完全相同情况下,早餐吃得多,会增加人体能量消耗,产生更强的饱腹感,减轻对甜食的渴望,总体上更加健康。也就是说,如果有些人喜欢高热量食物,可以选在早上吃。早餐不仅要有主食(面包、馒头、饼、米饭、粥等),还要有蛋白质类食物(蛋、奶、肉、豆制品),以及至少一种蔬菜或水果,如果再加上一小把坚果,那就更完美了。若早上没有食欲,不要强迫自己吃下大量食物,而应循序渐进。先从喝水、吃流食开始,比如喝一小碗粥,吃一小碗汤面,或喝点酸奶、豆浆等,慢慢培养早晨胃肠对食物的兴趣。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胃肠知道这时候会有食物进来,就能逐渐养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习惯。等食欲逐渐旺盛了,就可以增加食量直到正常状态。  午餐侧重“少油少盐”。好的午餐让人们下午精力充沛,质量较差的午餐不仅使工作或学习效率大打折扣,还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很多快餐、外卖为了追求口感,做菜时往往加入不少油、盐和味精,长期食用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等慢病风险。因此,午餐要注意少油少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少点需要过油的菜,比如红烧茄子、干煸豆角等,菜肴以蒸煮、白灼、清炒为宜;二是少选糖醋里脊、糖醋排骨等糖醋类菜肴,其盐含量往往较高;三是主食尽量选择做法简单、口味清淡的米饭、馒头,若能加点红薯、玉米等杂粮更理想;四是自备一些能生吃的果蔬,如橘子、香蕉、圣女果、苹果、鲜枣、小黄瓜等。  晚餐注意“查漏补缺”。总量控制得当的情况下,品种丰富更能保证晚餐的营养均衡。但是,具体怎么分配,各吃多少,还要参考白天的食物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应吃够12种食物,其中谷类、薯类、杂豆类吃够3种,蔬菜水果类吃够4种,畜、禽、鱼、蛋类吃够3种,奶、大豆、坚果类吃够2种。晚餐时,不妨对照自查一下,哪几类没有吃够,重点补充。比如白天绿叶菜比较少,晚餐就可以增加绿叶菜的比例;白天没吃肉类,晚上可以吃一些瘦肉或禽肉,以及鱼虾等脂肪含量低的肉;白天没吃粗粮,晚上可用薯类或粗粮粥替代主食;白天没吃豆制品,晚上可以吃些豆腐、豆腐干等。对想减重人群,不妨考虑水果+无糖酸奶、粗粮豆粥+蔬菜以及薯类+豆制品+蔬菜这几种组合搭配。晚餐后至入睡前,不要再吃含热量较多的食物,否则影响肠胃消化,还会干扰睡眠,特别是甜饮料、坚果、饼干、薯片等,更要拒绝。如果非要加餐,可选择吃水果,如香蕉、苹果、桃子和梨。  八大饮食建议为你三餐把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营养师李响表示,日常饮食中,“饮食结构合理”和“营养均衡”方面易被人忽视,殊不知饮食上的营养与否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给出八大饮食建议,为你三餐把关。  1.控制总能量,维持理想体重,超过正常标准体重者逐渐减重。结合每个人的身高、体重、体力活动情况确定合适的饮食量。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正常体重的简单计算法为:BMI=kg(体重)/㎡(身高的平方) ,一般以19~24为正常范围,大于25超重,大于28肥胖。  2.适量主食:每日5~8两,米面为主,每日粗杂粮占主食的1/3。  3.多食蔬菜:每日1斤左右,注意选择深绿色蔬菜和红色蔬菜;每天中等大小水果1~2个,不能以加工的果汁饮料代替水果。  4.适量肉类:每天鱼虾1~2两,瘦猪(或者牛、羊肉)1两~1两半,鸡鸭肉可以去外皮后替换猪肉。煮鸡蛋清1个。每周鸡蛋黄不超过3个。  5.每日低脂牛奶半斤和半两大豆(或者大约1两豆干、2~3两豆腐)。  6. 清淡少盐:除脂肪的数量以外,脂肪的类型更为重要,烹调油最好选用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植物油20克,如豆油、菜籽油、调和油、茶油、橄榄油等,大约2汤勺。每天小于6克盐,不另外食用咸菜、黄酱、豆腐乳、芝麻酱等食物。  7.禁用或少用的食物: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鸡油、奶油等;动物内脏如脑、肝脏、肾脏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鱼子、鸡蛋黄、松花蛋等;奶油蛋糕、甜点、甜饮料等;辛辣有刺激性的调味品;烈性酒;浓的咖啡、茶和肉汤等。  8.餐次安排应少量多餐,避免吃得过饱,晚餐应注意避免摄入过于油腻和不宜消化的食物。提倡进餐半小时后散步30~60分钟。  一日三餐别少膳食纤维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闵保华表示,一个健康的人在摄入1000卡热量食物时,其中至少要含11.5克纤维。这些纤维有助于预防某些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结肠癌和便秘等,七大好处让你知道吃进的膳食纤维有多好。  1、帮助减肥。纤维素比重小、体积大,进食后充填胃腔,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延长胃排空的时间,使人容易产生饱腹感,减少热量的摄取。同时,纤维素在肠内会吸引脂肪并排出体外,有助于减少脂肪积聚。  2、维持肠道菌群稳定。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膳食纤维缺乏会引起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减少,而且影响肠道菌群在两代人之间的传播。一旦后代的肠道菌群受到影响,补充膳食纤维也无济于事。  3、防治便秘。食物纤维体积大,在人体的胃肠道中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使粪便的体积增大,质地变软,加快肠子的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4、降低血脂。食物纤维中有些成分,例如果胶可与胆固醇结合,木质素可与胆酸结合,使胆固醇和胆酸直接从粪便中排出,消耗体内的胆固醇以补充胆汁中被消耗的胆固醇,从而降低血脂。  5、保护皮肤。血液中含有有毒物质时,皮肤就成了其抛弃废物的地方,面部暗疮正是由于血液中过量的酸性物质及饱和脂肪而形成的。经常便秘的人,肤色枯黄,也是因为粪便在肠中停留时间过长,毒性物质通过肠壁吸收并使血液沾上毒素所致。吸烟过多的人脸色犹如死灰,也是上述原因造成的。食物纤维能刺激肠的蠕动,使废弃物及时排出体外,减少毒素对肠壁的毒害作用,从而保护皮肤。  6、控制血糖。有人认为糖尿病的起因之一是食物中纤维素含量太少。含有大量食物纤维的食品,给人体提供的能量很少,纤维中的果胶可延长食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降低葡萄糖的吸收速度,使进餐后血糖不会急剧上升,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改善。同时,高纤维食品还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或一般口服降血糖药的需求。  7、吸收毒素。食物在消化分解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不少毒素,这些有害物质在肠腔内会刺激黏膜上皮。纤维素在胃肠道中遇水形成致密的网络,吸附有机物、无机物、水分,对维持胃肠道的正常菌群结构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肠内容物中的毒素会被纤维素吸附,肠黏膜与毒物的接触机会减少,吸收入血量亦减少。(人民健康网综合自生命时报、人民网科普中国、健康报网) 作者: 2020/09/23 15:09
  • 流言:受伤之后,不要吃海鲜 来源:科协辟谣  辟谣专家:张宇流言:受伤之后,不要吃海鲜,海鲜是发物,不利于伤口愈合。真相解读:经常会听到老人说,受了外伤之后,一定要懂得忌口。有些食物吃了之后,会让伤口不愈合,甚至还可能会化脓,而海鲜就是忌口之一。先不论真假,反正深信不疑的人不在少数。受伤之后吃海鲜真的会让伤口不愈合吗?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条谣言。关于受伤之后忌食“发物”的话题,从古至今均有提及,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对于“发物”的定义,并未在经典的传统医学典籍中明确说明,而且对于其产生作用的机制也缺乏阐述与证据,在关于海鲜忌口的问题上亦如此。事实上,身体受外伤之后愈合的过程比较复杂,受多重因素影响,可以大概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所谓内因主要是身体健康状况,如果身体本身存在营养不良,或是某些代谢性疾病,又或是蛋白质缺乏导致的免疫力缺乏,都会影响伤口愈合进程,甚至导致预后较差。而外因则包含更多,其中以由病原体和伤口异物等引起的感染影响最大,但海鲜等食物并不在外因之中。与谣言相反的是,现代医学认为外伤病人作为特殊人群,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蛋白质,适当提升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提升身体的自愈能力。在临床上,也会建议外伤或术后患者在饮食上应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比例。海鲜类食物多富含优质蛋白质,因此有利于伤口愈合。另外,一些深海鱼类还富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有助于创伤患者修复神经系统,调节炎症免疫反应。既往,之所以会误认为海鲜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可能是由于对伤口愈合机制和过程缺乏了解,对食物的功效也缺乏足够认知。与此同时,海鲜可能会携带一定的病菌,尤其是新鲜程度较差的情况下致病菌含量较多,若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沾染到伤口,或者食用后引发腹泻、中毒、过敏等问题,确实不利于伤口愈合,甚至导致化脓或者更加严重的合并感染等情况发生。由此可见,安全食用海鲜其实不仅不会延缓伤口愈合,其富含的优质蛋白质更有助于提升身体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究竟是否需要食用海鲜,建议还是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同时注意食品安全,从正规渠道购买,并充分煮熟后再行食用。辟谣专家: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复核专家:宋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作者: 2020/09/22 15:17
  • 薯片吃了刹不住?警惕美食背后的健康杀手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编者按:近年来,“反式脂肪酸”这个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美食,如酥性饼干、面包、蛋黄派、薯条、薯片中都含有它,它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呢?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要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  1、什么是反式脂肪酸?  咱们通常说的油,是以脂肪酸甘油酯的形式存在的,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从化学结构上看,天然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顺式结构存在,而在外界条件影响下,不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可由顺式转为反式。相较于顺式,反式脂肪酸的性质与饱和脂肪酸相近,但其熔点更高,热力稳定性更好,烹制时加入可以增添食品酥脆的口感、利于食品长期保存。  2、哪些字样就提示反式脂肪酸?  常用植物油的脂肪酸均属于顺式脂肪酸。而部分氢化的植物油可产生反式脂肪酸。例如,氢化油脂、人造黄油、起酥油中都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我国居民的反式脂肪酸摄入,主要来自加工食品,如人造黄油蛋糕、含植脂末的奶茶等。  3、反式脂肪酸于健康有害无益!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乳腺癌和结肠癌等癌症的发生呈正相关。  例如,摄入来源于氢化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会使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16%。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反式脂肪酸摄入每年在全球造成超过50万例冠心病死亡。并且,反式脂肪酸可以通过胎盘,也可以进入乳汁,对脂肪酸的代谢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4、如何限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  反式脂肪酸的加入可以增添食品酥脆的口感、利于食品长期保存,烘焙、油炸食品,如酥性饼干、面包、蛋黄派、薯条、薯片等,往往含有反式脂肪酸。  限制反式脂肪酸摄入,我们首先可以关注包装食品的配料表。在食品配料表中,如果有“氢化油”、“人造黄油”、“人造奶油”、“植脂奶油”、“起酥油”等字眼,说明该食品含反式脂肪酸的可能性较大。  另外,还可以关注包装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注的反式脂肪酸的量。国家颁布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强制规定“营养成分表中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因此在选择食品时,可以通过仔细阅读食品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的食品的选择,从而控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日常一些不恰当的烹饪习惯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如高温长时间加热、反复煎炸,因此,应注意控制食品加热的温度和时间,少用或不用煎炸方式,不过分追求食物酥脆的口感,避免或减少反式脂肪酸的产生。 作者: 2020/09/21 15:08
  • 油吃多了发胖,一点不吃好不好?真相在这!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编者按:现在很多人说油吃多了不好,体重超标,要倡导减油。那么,要是一点儿油都不吃,是不是就能获得更大程度的健康呢?比如,以后不吃肉,菜只吃水煮的,是不是就更加健康了?今天,小编来为您揭秘真相!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  1、脂类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属于三大营养素之一,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承担了重要的生理作用和功能。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脂肪组织是人体的主要储存和供应能量的场所。体脂主要分布于皮下和内脏周围,特别是腹腔内的大网膜、肾脏周围等处。它保护着我们的内脏,起着保护和机械支持的作用,并能帮助身体维持体温恒定。  而食物中的脂肪除了为我们提供能量和机体脂肪的合成材料外,还能改善食物的色香味,便于消化吸收,增加饱腹感,提供脂溶性维生素。而且,有一些脂肪酸是我们人体不可缺少,但是又不能自身合成的。这种必需脂肪酸,只能通过食物获得。  脂类还是构成大脑、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并且和人类的生育能力有重要关系。  2、减油的根本原因,是油的摄入量过高  带来危害的不是脂肪本身,而是不适宜的摄入量。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烹调油平均摄入量为42.1克,远高于我们目前的推荐值,甚至有26%的居民每日烹调油摄入量超过了50克。  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脂肪,甚至将它彻底清除出日常生活,而应该针对摄入量这个问题,科学地选择,有计划地减量,达到“健康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的要求。在保证机体需要的同时,又不会因超量而带来健康负担。  3、减油要理性,更要科学  减油不是盲目地“去掉”油,科学减油需要我们学习必要的减油知识,掌握必需的减油技能。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减油吧!  学会使用控油壶控制烹调油摄入量  把全家每天应食用的烹调油倒入带刻度的控油壶,炒菜用油均从控油壶中取用,坚持家庭定量用油,控制总量。  多用少油烹调方法  烹调食物时尽可能选择不用或少量用油的方法,如蒸、煮、炖、焖、水滑熘、凉拌、急火快炒等。用煎的方法代替炸,也可减少烹调油的摄入。  少吃油炸食品  不吃油炸食品,或减少食用的频次,如炸鸡腿、炸薯条、炸鸡翅、油条油饼等;在外就餐时主动要求餐馆少放油,少点油炸类菜品。  少用动物性脂肪  建议减少动物性脂肪的使用数量和频次,或用植物性油代替;使用植物油时建议不同种类交替使用。  限制反式脂肪酸摄入  饮食中的反式脂肪酸大部分来源于人造奶油、起酥油、人造黄油等,藏身于我们日常中的西式糕点如奶油蛋糕、面包,烘烤食品如饼干、薄脆饼,油炸食品如炸薯条、炸鸡块,以及巧克力糖果、冰淇淋等加工食品中。建议每天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g。所以,上述食品要少吃。  不喝菜汤  烹饪菜品时一部分油脂会留在菜汤里,建议不要喝菜汤或食用汤泡饭。  关注食品营养成分表  学会阅读营养成分表,在超市购买食品时,选择脂肪含量低,且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可以注意一下包装食品的配料表,如果里面有氢化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字样,就说明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酸。 作者: 2020/09/15 11:14
  • 流言:隔夜菜会导致失明瘫痪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许流言:隔夜菜会导致失明瘫痪据网络报道,3年前有名记者疑因吃隔夜剩菜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在ICU住了近1个月。此后又遭遇失明、下身瘫痪。无独有偶,湖北荆州的一名渔民在吃了前一天剩下的鱼虾等食物后不久,便出现发热、腹泻,连路都走不动,小便也解不出来。真相解读:食材经烹饪完成后,来自食材本身和餐具、空气中的细菌就会让食物慢慢变“坏”,所以,做好的菜肴尽快吃是最有利的。但是,总有一些时候避免不了会有剩菜剩饭。那么,吃了隔夜菜一定会导致失明瘫痪吗?首先,网络报道对于隔夜菜导致失明瘫痪的病例并没有提供具体细节,也未给出确切病因。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讲,这有可能是由细菌中的致病菌引起的事件。致病菌(如隐球菌)感染可能会引起脑膜炎,进而破坏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可能会失明瘫痪。实际上,食用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都有可能导致严重疾病,如2011年欧洲爆发的毒黄瓜事件、2019年美国毒牛肉馅事件分别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和沙门氏菌引起的。隔夜菜也有可能被致病菌污染,但是在按照正确方式保存情况下细菌繁殖不会特别多,产生的毒素也有限。因此,食用隔夜菜在正常情况相爱不会导致失明瘫痪,大家也不要被这种新闻报道吓到。如何正确处理隔夜菜,有效避免食物浪费?首先,减少食物中细菌滋生的关键是将食物快速冷却。剩菜剩饭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超过2小时,天气炎热时不超过1小时,避免细菌迅速繁殖,未吃完的饭菜凉透后应及时放入冰箱保存。同时,储存时要保持生熟分开,防止冰箱中的细菌交叉繁殖。储存食物的冰箱温度应在4℃以下,以抑制细菌增长。对食物进行再次加热时还应当注意方式。隔夜菜应彻底解热,如至少加热到74℃保持半小时,或85℃15分钟保证热透,才能使大部分细菌被杀死。对于隔夜汤等含水较多的食物,应当盖上盖子加热直至煮沸。本着节约食物的原则,隔夜饭菜怎么吃?虽说做出来的菜肴要尽快吃,但也不是说所有的隔夜菜都不能食用。一般的隔夜饭菜在充分加热后,细菌的危害也就微乎其微了。这样做虽会有很多营养物质的损失,但本着“节约食物”的原则,尽量不能浪费。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处理和贮藏方式减缓食物变质,同时注意几种隔夜后风险较高的食物。虽然吃了隔夜菜不会严重到导致失明瘫痪的程度,但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要注意食物的正确处理和贮藏方法,避免长期食用隔夜菜。蔬菜米饭尽量现做现吃,这样既安全又营养。辟谣专家:许 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复核专家:韩宏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 作者: 2020/09/10 16:35
  • 水中有污染,吃鱼还有好处吗?怎么吃鱼才健康? 范志红_原创营养信息   作者:尹明杨(注册营养师)  修改:范志红  作为一类味道鲜美的食材,鱼类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角。作为一种营养物质丰富的食物,鱼又和健康密不可分:  鱼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含有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富含磷、锌、碘(海鱼)等矿物质元素;还是维生素B2、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  但是,随着地球水体污染的扩大,即便是海水中活动的鱼类,也难免出现污染物超标的现象。水中的污染物品种繁多,从六六六、多氯联苯、二噁英,到铅、砷、汞、镉等。经过食物链的层层传递和放大,即便水中只有 1 份污染,到了鱼虾蟹贝食物的体内,可能已经被富集到万倍以上,不可小觑。  人们不禁开始担心,吃鱼还是健康的吗?DHA 我所欲也,污染我所不欲也。该怎样吃鱼才能获得健康、规避风险呢?  这种问题,我们还是要查阅文献资料,用研究证据来回答。  2020 年,《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献,囊括了 89 篇系统回顾及荟萃分析文献,55 个结论的伞形回顾(umbrella review)文献,对吃鱼的健康作用做了详细的梳理。  这篇文献的主要结论是这样的:适度吃鱼的健康益处,要大于其中污染物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还是要鼓励大家吃鱼。  研究证据确认,吃鱼有以下两个健康好处:  多脂鱼类可显著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水平(研究证据的GRADE评级为「高」)  每周2~4份鱼可降低6%的脑血管疾病风险,如果>5份,可把风险降低12%(研究证据的GRADE评级为「中」)  其他一些健康作用,虽然也有研究证据,但证据还不够充分,GRADE 评级为低,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研究来确认。文章中也把这些可能的好处罗列出来,供读者参考:  吃鱼可能有助于降低全因死亡率(即所有原因导致的死亡率)  吃鱼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吃鱼可能有助于降低消化道肿瘤、肝癌的发病率;吃鱼可能有助于改善抑郁症及认知损害(如阿兹海默症、痴呆等)  孕妇适度吃低汞鱼类可能有助于降低早产风险,且对婴儿神经发育的益处高于潜在危害。  总的来说,对于健康成年人而言,吃鱼的好处高于其潜在风险;对于孕妇、幼儿及儿童而言,应选择含汞等重金属元素的量较低的鱼类,适量食用。  为什么吃鱼会对人体健康有益呢?  首先,鱼类,特别是多脂的鱼类中含有丰富的 Omega-3 脂肪酸。  这些脂肪酸可能对降低全因死亡率有所贡献,其中的 DHA 对胎儿、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以及老年人延缓认知退化都有益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直接吃鱼油就能解决问题。有研究发现,单吃鱼油并不会降低全因死亡率,也就是说,吃鱼油不能代替吃鱼,吃鱼的益处应该是鱼类所含的所有营养素的综合作用。  其次,多吃鱼可能意味着红肉和加工肉类吃得少,而后两者与增加全因死亡率相关。  毕竟人的胃口有限,蛋白质摄入量也基本上是一个定数。吃鱼多了,牛肉、火腿等就可能会少吃一些。吃过多红肉和加工肉制品,可能增加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最后,吃鱼多的人可能还有其他的健康生活习惯,而多种健康习惯造就了健康的体魄。  此前曾经有一些研究分析了欧美国家不同收入人群的健康差异。结果发现,收入较高、健康意识较强的人,会吃相对较多的鱼类水产和蔬菜水果,而红肉、肉类加工品、低营养价值零食和甜食饮料等吃得比较少。所以,至少在西方国家,常吃鱼的人,往往其他方面的健康行为也比较好。  说到这里,聪明人可能会继续问:  既然适度吃鱼对人体有益,  那吃多少才「适度」呢?  根据这篇研究文献的结论,每周吃 2~4 份(约 140 克/份)鱼可以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请注意,这个重量是纯的鱼肉重量,不包括骨头和刺。)换句话说,并不是鱼吃得越多越好。过多的鱼也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物摄入增加和蛋白质过量问题。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应吃 40~75 克水产品(包括鱼、虾、贝等)。如果将这个量放在一周内,则是 280~525 克,大概相当于每周吃鱼 2~3 次,一次100~200 克纯的鱼肉即可满足需求。  大家仔细比对国外和国内这两个数据就能发现:其实它们的推荐摄入范围是基本上一致的。(因为科学证据是一致的...)  下一个问题很重要:  什么鱼污染比较小,可以让我们安心吃?  甲基汞是野生海水鱼中最受关注的污染成分。由于甲基汞对人体毒性较大,具有生物富集作用,身体排出它的速度非常慢,所以我们必须避免吃含汞过高的水产品。  要避免食用肉食性鱼类和生长年份长的鱼类,因为它们体内的甲基汞含量较高。  最好选择 EPA 和 DHA 含量高、甲基汞含量低的品类。  具体说,鲑鱼(三文鱼)、鳀鱼、鲱鱼、沙丁鱼等都比较安全。日常吃的带鱼、鲳鱼、马鲛鱼、大小黄鱼、秋刀鱼等都在较为安全的海鱼名单中,因为价格低廉,它们是 DHA 和 EPA 的日常贡献大户。银鳕鱼虽然很贵,汞含量也比前面提到的这些鱼稍高一些,但测定数据表明还未超过安全标准。孕妇、乳母、儿童等特殊人群应尽量避免枪鱼、鲨鱼、剑鱼、蓝鳍金枪鱼等可能富含甲基汞的鱼类。  怎么烹调鱼最健康呢?  虽然吃鱼对健康有益,但还是要把你的筷子从水煮鱼、烤鱼、炸鱼排、松鼠鱼……上挪开。有研究提示,油炸、油煎的鱼类,并不能起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这可能是因为,DHA 等 omega-3 脂肪酸在油炸、油煎后的烹调保存率较低,而胆固醇氧化较为严重。同时,油炸、油煎烹调加入的通常是 omega-6 含量很高,或饱和脂肪很多的油脂,会大大抵消鱼类脂肪带来的健康好处。过高温度的烹调还会生成多种脂肪氧化产物、杂环胺、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给健康带来更多风险。  新鲜的鱼肉,以清蒸、清炖为上佳,没有烤焦的少油烤制也可以。这些烹调方式都可以在高效保留鱼类中 DHA 和多种营养素的同时,不给身体带来过多的负担。  如果想给宝宝健康吃鱼,那么还是按文中的忠告,吃合适的数量,选安全的品种,用健康的烹调方法,才能得到吃鱼最大的好处! 作者: 2020/09/07 16:04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