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健康
  • 以良法善治引领“新食尚”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宋燕 浪费食物犯法吗?以前不会,但今后真的会!12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随着反食品浪费法进入立法程序,“节约粮食”将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条文。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光盘行动”,食品浪费现象有所改观,但是并没有得到彻底根治,仍然有人在食品消费中单纯追求排场、档次、价格,宁选贵的、不选对的,宁点多、勿要缺。尤其是,婚丧嫁娶宴、升学宴、生日宴等种种宴会,以及学校、单位食堂等一些地方,“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心痛,甚至还有直播平台利用“吃播”的形式,变相公开鼓励暴饮暴食。向食品浪费说“不”,法律不该缺席。此次提请审议的反食品浪费法草案,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升格”,从法律层面建章立制,明晰了食品浪费的概念,明确了相关主体的责任,以法律法规约束食品浪费行为,进一步扎牢了反对食品浪费的“篱笆”。以后“下馆子”或者开“吃播”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免食物浪费或宣扬暴饮暴食,否则就得为自己的不法行为“买单”。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珍惜一粥一饭,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乎人民幸福和国家长治久安。反对食品浪费,有“节”有“约”。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预警作用,狠刹食品浪费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食品消费理念,以良法善治引领“新食尚”,在全社会形成浪费为耻、节约为荣的良好氛围,让节俭之风融入每个人的生活,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文字:宋燕 海报:夏园园) 作者: 2020/12/25 15:30
  • 权威报告:这种塑料成分危害数代人健康 中国科学报   塑料含有且会渗出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威胁人类健康的内分泌干扰物(EDCs)。近日,内分泌学会和国际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网络IPEN共同发布了一份权威报告——《塑料、EDCs和健康》,概述了EDCs对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描述了塑料中EDCs的广泛存在对健康造成的影响。  EDCs是一种扰乱人体激素系统的化学物质,可导致发育中的胎儿和儿童发生癌症、糖尿病、生殖障碍和神经系统损伤。  据保守估计,目前使用的化学制品中含有EDCs的超过1000种。  从塑料中渗出并威胁健康的已知EDCs包括双酚A及相关化学品、阻燃剂、邻苯二甲酸盐、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二噁英、紫外线稳定剂以及铅和镉等有毒金属。  含EDCs的塑料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地板、食品生产、炊具、医疗保健、儿童玩具、休闲用品、家具、家用电子产品、纺织品、汽车和化妆品。  “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许多塑料都使我们暴露在一种有害的EDCs的混合物中。”  该报告主要作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Jodi Flaws博士认为,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明确行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这些威胁。  “我们的责任是制定公共政策,明确指出塑料中的EDCs是公众健康和我们未来的威胁。”瑞士环境大使Franz Xavier Perrez评论道。  今年5月,瑞士政府向《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将一种紫外线稳定剂、塑料添加剂UV-328列入公约。  紫外线稳定剂是一种常见的塑料添加剂,是该报告中描述的EDCs的一个子集。  鉴于未来塑料行业的大幅增长,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保护公众健康不受塑料中EDCs的影响变得更加迫切。  IPEN联合主席Pamela Miller评论说:“本报告阐明了目前塑料生产正在加速,预计在未来6年内将增加30%~36%,这将大大加剧EDCs暴露、促使全球内分泌疾病发病率上升。”  Miller认为,必须制定全球政策以消除塑料中的EDCs,减少塑料回收、塑料废物和焚烧造成的暴露。  “塑料中的EDCs是一个国际性的健康问题。”  “EDCs的化学物质暴露不仅是当今的全球性问题,而且对后代构成了严重威胁。”  报告合著者、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Pauliina DAMDimopoulou博士说,“当孕妇接触EDCs时,它可能会影响她孩子和孙辈的健康。动物研究表明,EDCs能引发DNA修饰,影响多代人。” 作者: 2020/12/24 10:46
  • 冬季胃病来得急 打好饮食保胃战 来源:北京青年报  冬季天气寒冷,这几天北京的气温更是突破新低。气温一低,肠道功能容易发生紊乱,是急性胃炎的高发期。如果一不小心吃了被细菌污染、不好消化的食物,或喝了不干净的冷水,或者在饮食上忽冷忽热,就很容易引发急性胃炎。所以,冬季必须把住“入口关”。  今天咱们就来关心一下自己的胃,冬季想让自己的肠胃平安,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又有什么与胃部相关的疾病需要我们引起警惕呢?  典型病例:北京某外企经理张先生本来就有胃病,一天晚上和几个同事加班,加完班大家肚子都饿了,于是几个人就去一家餐厅吃了涮火锅,涮羊肉吃得很是过瘾,加上冰啤酒更是超级爽口,大家聊得也很尽兴。可是刚吃完,张先生就感觉肚子疼得厉害,去了两趟厕所仍然没有缓解。在同事的陪同下,紧急去医院就诊,经检查是急性胃炎,幸亏救治及时,张先生最终转危为安。  像张先生这样的例子,在冬季十分常见。因为在这数九寒冬,涮上一顿热辣刺激的火锅或麻辣烫,配上一杯爽口的扎啤或冷饮,是再享受不过的事了,这也是很多人的选择。可这也为急性胃炎埋下了隐患。  胃病多数表现为急性起病,症状轻重不一。常有饮食不当,酗酒,服刺激性药物等诱因,随后出现上腹痛、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另外,因食物中毒而致病者多伴有急性肠炎,出现脐周疼痛、腹泻、发热、脱水甚至休克,可伴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者呕吐物略带血,由沙门菌或金葡萄及其毒素致病者,常于进食后或24小时内发病,多伴有腹泻、发热、脱水,严重者有酸中毒或休克等。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急性胃炎,应该如何治疗和预防?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建军博士为大家支招。  细菌毒素、过冷过热和胃部异物  都可能成为胃病诱因  1.过冷、过热或过于粗糙的食物和饮料,浓茶、咖啡、烈酒等刺激性调味品,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均可以刺激胃黏膜,破坏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  2.细菌及其毒素,常见致病菌为沙门菌、嗜盐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和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较为常见,进食污染细菌或毒素的食物数小时后即可发生胃炎,或同时合并肠炎,即急性胃肠炎。葡萄球菌及其毒素摄入后发病更快。  3.胃内异物或胃石,胃区放射治疗均可作为外源性刺激,导致本病发生。情绪波动,应激状态及体内各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可作为内源性刺激而致病。  得了胃病不要怕  饮食调理有方法  1.多饮水:以补充身体因吐、泻损失的水和盐分。具体方法是:用温的淡盐水、淡红茶水、米汤或煮菜水交替服用。一般每小时1次,每次喝150-200毫升。多饮水还利于排除体内毒物。  2.半流食物:停止呕吐、腹泻次数减少后,可以喝少量稀小米粥或藕粉,以后逐渐吃些米粥、煮软的细面条、薄面片等。仍要继续多饮水,不要急于吃肉、鸡蛋等含蛋白质与脂肪多和食物纤维多的食物,以及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暂时也不要饮用牛奶。  3.恢复期饮食:病情缓解后,吃易消化、刺激性小和胀气性轻的食物,尽量做得软烂清淡一些。可以开始吃些蒸鸡蛋羹、苏打饼干、烤面包干,喝酸奶、清蒸或清炖鲜鱼、瘦肉泥、嫩菜叶等。每餐食量宜少,不能一次摄入过多、过猛,以少量多餐次为主要进食方法。  4.不适宜吃的食物:为避免胃肠道发酵,胀气,急性期应忌食牛肉等易产气食物,并尽量减少蔗糖摄入。注意饮食卫生,忌食高脂肪的油煎、炸、熏、腊的鱼肉及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和刺激性强的食物、调味品等。  肠胃免疫力差  这些日常预防不可少  1.冬季寒冷,生活要有规律,定时定点起居,避免加班熬夜,避免夜晚加餐。  2.注意防寒保暖,外出要多穿衣物,戴好手套、围巾、帽子等,尤其要把衣服扣子扣好,不要让风直接刮进肚子,避免肚子受凉。  3.避免暴饮暴食,在家庭聚餐、朋友宴请等不能一下大吃大喝,毫无节制饮酒过度,要管住嘴。  4.不要过度吸烟,不要长期喝浓茶。  5.不要吃油腻食物,如炸油条、油饼、肥肉等,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  6.避免进食粗糙及刺激性食物,如各种粗粮、饼干、花椒、麻辣烫、油葱、浓咖啡等尽量少摄入。  7.忌酸性食物和碳酸饮料。这些食物或饮料都容易阻滞消化,刺激胃黏膜,不利于胃黏膜炎症的恢复。  8.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可以听听歌、爬爬山、健健身,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文/莫鹏(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作者: 2020/12/21 15:44
  • 吃出来的“第四高”,尿酸“越界”有这些征兆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杨秉辉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之说许多民众已经耳熟能详。近年随着体格检查的普及,“尿酸高”一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在中老年人中“尿酸高”者为数不少,于是便有人称之为继“三高”之后的第四高。  血压、血脂、血糖不难理解,这尿酸却是何物?尿酸,顾名思义,应是尿中排泄之物,不过这尿酸的高低却非验尿所得,而是验血的结果,即血中的尿酸含量高,正确的说法应是“血尿酸增高”。血中的尿酸何以会增高?  原来所有生物体、当然包括人体,皆由细胞及其产物构成,细胞有细胞核或类似核的结构,其中含核酸,有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核酸由嘌呤与嘧啶两类核苷酸及磷酸组成。人体的细胞不断新陈代谢,食物被消化、吸收、分解,细胞核中的嘧啶核苷酸最终分解为氨与二氧化碳,而嘌呤核苷酸则演变为尿酸。故可知血中的尿酸来自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与食物,前者称内源性尿酸,后者为外源性尿酸。  人体血液中通常含有尿酸约1200毫克,其中内源性尿酸约占80%。这些尿酸是不断更新的,大约每天新产生750毫克,排出500~1000毫克,形成大致的平衡。不难理解若产生过多或排出过少则血中尿酸即会增高。产生过多的情况见于发热、剧烈运动、创伤、手术、肿瘤病人接受放疗化疗、患有严重消耗性疾病以及短时间摄入大量富含嘌呤核苷酸的食物等情况,后者则见于肾脏疾病或尿路梗阻或因脱水不能生成足量的尿液等情况。  不过,细胞的化学成份是蛋白质,它的新陈代谢並不是孤立的,而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一部分,与脂代谢、糖代谢密切相关,並受着遗传因素的制约。所以许多人似乎並没有这些导致血尿酸增高的明显原因,却也会有血尿增高的情况。专家们认为这“血尿酸增高”实在也是“三高”的同党,代谢综合征(肥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同时或先后在同一个体出现的病症)的一部分。  尿酸在血液中的浓度超过其饱和度时,理论上便可能以结晶的形式折出,不过这尿酸结晶的折出亦与局部的血液循环、体温、受压等因素有关,故多沉积于关节、尤其是大足趾等蹠趾关节等部位,或沉积于肾髓质、肾乳头等部位,由于此类结晶为人体之异物,于是引发人体排斥异物之炎症反应,即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尿酸结晶沉积于肾集合管、肾盂肾盏、输尿管甚至直接阻碍尿液的排泄,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此类病人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高达35%~40%,为正常人的200倍。  血尿酸增高作为一种疾病状态,其正式病名应为“高尿酸血症”。以往对高尿酸血症危害的认识,多止于引发痛风性关节炎与痛风性肾病。由于血尿酸增高者发生痛风性关节炎的机率只5%~12%,痛风性肾病早期亦多隐匿,故血尿酸增高一事易被忽视。不过近年的研究已经证实高尿酸血症者血中的尿酸与尿酸结晶同样会损伤动脉血管的内皮细胞,而动脉血管内皮的损伤则会引发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病,故认为高尿酸血症是独立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所谓独立的、即不需其他辅助因素,仅此一项即可有引发心脑血管病风险之意。高尿酸血症者血中的尿酸与尿酸结晶同样会损伤胰腺的β细胞引发糖尿病。研究发现尿酸每增高60微摩尔/升,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15%~23%,糖尿病的风险增加17%。高尿酸血症者与正常人群相比脑卒中的风险增加47%。  尿酸与甘油三脂常相伴增高,在高脂血症者中60%~80%合并高尿酸血症,在高血压者中则90%合并有高尿酸血症,故将这“高尿酸血症”视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是毋庸置疑的了。血尿酸的正常值在更年期前的妇女为低于360微摩尔/升,更年期后的妇女与男性为低于420微摩尔/升,若超过此值即为“血尿酸增高”。血尿酸增高者多数皆无症状,但绝不可掉以轻心,一是应检查血尿酸升高的原因,若有特定的原因自应努力纠正。二是应检查血压、血脂、血糖以及肥胖等情,若有异常亦当努力纠正之。  高尿酸血症可以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抑制尿酸生成的、有促进尿酸排泄的,自应由医师依病情处方使用,有痛风发作时还常需应用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治疗。  问题在于对大多数无症状的血尿酸增高者是否一经查实尿酸增高即应开始药物治疗?从道理上说,高尿酸血症既是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便应该予以治疗,以消除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不过目前对此尚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的)证据,能证明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者进行药物治疗即可确实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故一般主张对血尿酸高于正常(420微摩尔/升)但低于480微摩尔/升者暂不使用药物治疗,对于血尿酸在480微摩尔/升~540微摩尔/升者,若虽无症状但已有肾脏损害或已产生不良心血管情况者应开始作降尿酸的药物治疗,而对血尿酸在540微摩尔/升及以上者,则无论有无症状或心、肾、关节等的损害,皆主张使用降尿酸的药物治疗。  是否应即采用药物治疗及采用何种药物治疗,自应遵从医嘱。对于血尿酸增高者而言,关键在于关注自身的生活行为:内源性的尿酸或难左右,但尽少摄入嘌呤核苷酸含量高的食物如海鲜(尤其是贝壳类海鲜)、红肉(牛羊猪肉)、动物内脏、反复烧煮的肉汤(老汤火锅)及蔬菜中的芦笋、菠菜、西葫芦、豌豆等。含糖(主要指果糖、蔗糖等单糖、双糖结构的糖类)食品、尤其是水果中的苹果、葡萄、西瓜以及富含果糖的饮料(果汁)等大量摄入在肝脏中代谢时能促进嘌呤核苷酸的降解,增加尿酸的形成,酒类(尤其是烈性酒)可能亦有此作用,酒类与含果糖饮料同样能减少尿酸的排泄则是肯定的,血尿酸增高者皆不宜食用。反之,脱脂的奶类与咖啡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可以酌情多饮。黄豆及豆制品以往亦因黄豆中多含嘌呤成分而被血尿酸高者视为饮食禁忌。不过近年已有研究指出,豆制品在加工过程中嘌呤核苷酸已大量损失,即使直接進食黄豆,血尿酸亦並无明显增高,可能黄豆中此类物质並不容易被吸收之故,已有不再強调对血尿酸增高者禁忌此类食品之议。某些药物如环胞素、吡嗪酰胺、小剂量阿斯匹林等有抑制尿酸排泄的作用,但药物本为治病之用,取舍当由医师决定。高尿酸血症者应多饮水,使每日的尿量达2000毫升以上,以促进尿酸的排泄,亦属十分重要之事。  生活行为的调整是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基础,不论有无症状、不论是否使用药物治疗皆应如此,而且应该持之以恒。体检发现血尿酸增高,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杨秉辉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20/12/18 15:22
  • 锻炼前后喝水的诀窍 你知道吗 来源:北京青年报  天气越来越冷,不少运动达人“转战”室内,继续挥汗如雨、燃烧卡路里。在空气干燥环境下运动,更要注意补水。不过,运动前后怎么喝水可是有不少讲究的。北京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如果你理解的运动补水,就是运动前后要多喝水,那可是远远不够的。正确的运动补水应该包含喝什么、喝多少、什么时候喝。  先来说说运动后为啥特别容易口渴?我们运动的过程中,肌肉收缩,蛋白质合成增加,通过出汗和呼吸,把身体里的代谢产物排掉。在出汗的时候,水和盐分都在丢失,水丢得多、盐丢得少,称为高渗性脱水。这时候体内既缺盐也缺水,人们就会感到口渴。  而当体内出现盐少水多时,就会造成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症状是大量地出汗,却越喝水越渴。这时就不应单纯地补水而是要适量补盐。单纯地补水可导致意识丧失甚至猝死的严重后果。  那么,如何科学补水呢?诀窍是“少量多次”。我们可以:  运动前2小时补充500毫升水,前15分钟再分2至3次补充约300毫升的水;  运动时15至20分钟补充一次,一次补充50至100毫升的水,可分5至6次喝完;  运动后补充800至1000毫升的水,也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喝完。  文/记者 李洁 作者: 2020/12/18 15:19
  • 吃饭也要注意“男女有别” 来源:人民日报  都说“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男人和女人似乎有不同的脾气、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谈话节奏,也喜欢不同口味的食物。可是,男女之间在营养需求方面是否也存在差异呢?  有差异。以矿物质“铁”为例,缺铁性贫血几乎是女性的“专属病”,在男性中就很少出现。而男人如果盲目补铁,造成铁摄入过量的话,会对健康造成伤害,甚至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所以,男女营养摄入的差别,不可不察。  首先,男性要多补以下营养:B族维生素、锌、胆碱、维生素A、β-胡萝卜素。  维生素B1、B2、烟酸这些维生素与能量代谢和精神压力息息相关。男性的能量代谢往往高于女性,同时很多男性不善于排遣压力,因此精神压力会更大。建议要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  需要注意的是,B族维生素都是水溶性的,多余的会排出体外,而不会贮藏于体内,所以需要每天补充。它们主要存在于全谷物、蔬菜、猪肉、乳类等食物中。  微量元素锌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与新陈代谢、生长发育以及其他多种生理功能的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在维持男子生殖系统的完整结构和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对男人来说,锌更加重要。男性精液里含有大量的锌,体内锌不足,会影响精子的数量与品质。如果男性味觉能力下降,鼻子周围变得油腻、发红、爱脱皮,很可能在提示缺锌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指出,成年女性每天需要摄入7.5毫克锌,而男性需要12.5毫克。  补锌食物有:海产品,比如贝类、虾蟹、鱼类等富含锌;动物肝脏,猪肝、鸡肝、鸭肝等;坚果,比如芝麻、松子、葵花籽等也含有一定数量的锌。  胆碱也是一种重要的维生素。胆碱缺乏会导致肝脏功能异常,肝脏出现脂肪变性,甘油三酯积累并充满整个肝细胞。胆碱缺乏还会导致老年认知功能受损。对孕妇而言,缺乏胆碱还会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导致胎儿神经管畸形。  男性的胆碱每日摄入推荐量是500毫克,而女性是400毫克。女性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胆碱,所以男性对胆碱的需要量高于女性。  胆碱在食物中主要以卵磷脂的形式存在于各类食物的细胞膜中,在肝脏、肉类、蛋类、花生、豆制品、乳类中含量很丰富。  维生素A是非常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如果维生素A缺乏,皮肤会变得粗糙,影响免疫力,容易感冒,还会影响眼睛的暗适应能力,也就是在黑暗的地方眼睛会看不清楚,同时还会影响牙齿和骨骼发育。  维生素A的直接活性来源是动物肝脏,比如鸡肝、猪肝等。另外,摄入足够的β-胡萝卜素,也可以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物是深绿色果蔬和橙黄色果蔬,如菠菜、芥蓝以及南瓜、芒果、胡萝卜等。  其次,女性要多补钙和铁。  补钙的重要性相信已经不用多说了。钙对骨骼和牙齿的健康都至关重要。为了保证健康,成年人每天至少要摄取800毫克钙,而孕妇和乳母,以及50岁以上的女性,每天应该达到1000毫克钙。  补钙的食物有:乳制品,比如牛奶、酸奶、奶酪等;豆制品,比如豆腐、豆干、腐竹等;绿叶菜,比如芥蓝、小油菜、苋菜、小白菜等。另外,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K能辅助钙生成骨骼,因此补钙的时候同时也要注意补充。  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育龄女性每个月因为月经会排出血液,损失一部分铁,对她们来说补铁就等于补血。另外,铁与生长发育和免疫力也有很大的关系。不过,铁并不能盲目补充,如果铁过量的话,身体里的氧化自由基就会增多,造成慢性病和癌症的风险增加。18—50岁的女性,平均每天大约需要20毫克的铁,男性12毫克即可。  铁分为动物性的血红素铁和非动物性的非血红素铁,前者更好吸收。所以补铁最好是从红肉和动物内脏中获取。另外,维生素C会促进铁的吸收,因此补铁的同时,也要注意配搭蔬菜水果。(作者为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知名科普博主) 作者: 2020/12/15 10:38
  • 食用油中添加了棕榈油,还能购买吗?真相在这!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编者按:说起棕榈油,由于它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很多小伙伴一定会联想到“不健康”。那么,真相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一聊棕榈油。  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增强,食用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棕榈油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基本为1:1,其中亚油酸作为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  饱和脂肪酸是含有饱和键的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会导致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除饱和脂肪酸以外的脂肪酸就是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调节血脂、清理血栓、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不饱和脂肪酸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虽不利于健康,但人体也需要适量的饱和脂肪酸,而且它很稳定,不易被氧化,也不需要氢化,不易产生反式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不饱和键越多,则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食品的品质降低。  棕榈油因其饱和度高、耐热性好,非常适合制作人造奶油和起酥油、糕点和巧克力,也常被用于方便面、薯条等的煎炸油。  由于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单一种类食用油无法满足人体脂肪酸摄入配比的均衡,同时,各种食用油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经常更换不同种类的食用油才能达到健康吃油的目的。  热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能量,但是如果摄入过多,又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人体中,导致肥胖,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棕榈油的热量为900大卡/100g,与其他常见的动植物油的热量差值不大。  此外,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可以为人体提供一定量的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具有抗氧化性、抗癌和降低胆固醇等对健康有益的特性。棕榈油中的维生素E是橄榄油的90倍,而类胡萝卜素更是达到了百倍以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9》建议每天烹饪油摄入量不宜超过25g或30g,无论选择何种油,都不要过量食用哦。  小贴士:换着吃油,根据优劣巧搭配  烹调油里 99% 以上的成分都是脂肪,脂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脂肪酸上。研究表明,只有各类脂肪酸达到平衡,才能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建议成年人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应维持在1∶1∶1的适宜比例,但这个比例说的是整个膳食结构,既包括烹调油中的脂肪酸,也包括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中的脂肪酸(多为饱和脂肪酸)。  我们常听说,油脂要换着吃,主要考虑的便是脂肪酸的平衡。如果脂肪酸构成类似,换着吃和不换的区别并不大。比如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类似;茶籽油和橄榄油类似等。不同油脂替换,应该按照脂肪酸构成不同的品种来换,比如葵花籽油和花生油替换。(人民健康网综合自上海疾控中心、生命时报) 作者: 2020/12/14 10:27
  • 蜂蜜不能随便吃,会导致性早熟? 老爸评测   蜂蜜大家都很熟悉  被誉为大自然赐予我们的  天然营养食品  有人说它是百花的精华  但也有一种声音说  它含有性激素会导致儿童性早熟    也有新闻报道过  小女孩每天早上一杯蜂蜜水  结果查出性早熟的    其实事实真相是  蜂蜜不会导致儿童性早熟  但一岁以下不能吃  蜂蜜和花粉中都是检测不到性激素的  因为性激素实际上只存在于动物中  花粉中含有的是植物激素  但和人体的激素差异很大  蜂蜜中少量的植物激素  并不会对人体产生作用  但有人问  普通蜂蜜没问题  蜂王浆呢?  毕竟同样生而为蜜蜂  相同的基因  为啥从小吃蜂王浆的就会发育成蜂王  能活好几年  而吃普通蜂蜜的却只能长成工蜂  几十天就挂了  是蜂王浆“催熟”了小蜜蜂吗?  答案还真的是肯定的!  蜂王浆里有一种叫 Royalactin 的蛋白质  可以促进了小蜜蜂自己分泌生长激素  而不是本身含有可以“催熟”的激素  所以人吃了也没用  虽说蜂蜜中没有性激素  但也不能敞开了吃  毕竟蜂蜜 80% 都是糖  吃多了还是会胖的  而且有研究表明  超重和肥胖也可能导致性早熟  蜂蜜,孩子还是不要随便吃了    另外 1 岁以下的宝宝就不要吃蜂蜜了  美国FDA经常发布公告  提醒家长切勿喂蜂蜜给 1 周岁以下的婴儿    因为蜂蜜可能会感染少量肉毒杆菌  1 岁以上的儿童和成人  肠道菌群比较完善  可以抑制少量的肉毒杆菌  而一岁以下小宝宝的肠道菌群未发育稳定  无法抑制肉毒杆菌  容易中毒    所以家有小宝宝的一定切记  千万不要千万不要千万不要  给一岁以下的婴儿 作者: 2020/12/11 09:31
  • 大蒜素可杀死幽门螺旋杆菌?最多能降低感染率 来源:科技日报  大蒜素可杀死幽门螺旋杆菌? 最多只能降低感染概率  谣言热搜  近来网上有传言称,因为大蒜中含有一种名为大蒜素的物质,它具有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能“秒杀”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还可以清除肠胃中的有毒物质,特别是能杀死幽门螺旋杆菌。那么,大蒜素是否真有此奇效?  大蒜素是大蒜中含有的一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具有消炎、降血压、防癌、抗病毒等功效,对多种杆菌,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但大蒜素并非像传言中所说的,能“秒杀”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临床统计数据显示,细菌性感染者需服用含有大蒜素的药物1周、真菌性感染者需服用含有大蒜素的药物4周,才会有效。  而且,大蒜和大蒜素并不能划等号。一头完整大蒜中的大蒜素含量极低。将生大蒜切碎后放置在空气中15分钟,大蒜中的蒜氨酸在蒜酶的作用下与氧气结合才可产生极少量的大蒜素。  科学研究发现,吃大蒜素可以让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恢复得更快,但它最多也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想通过大蒜素完全代替胃炎治疗药物和抗生素是不现实的。即使经历千辛万苦吃到了大蒜素,它也只能起到消炎、减慢菌群生长速度和降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概率的作用。而且,大蒜素具有刺激性,大量食用会对胃肠道和眼睛造成刺激。很多患者盲目食用生大蒜后导致视力下降,正是这个原因。  要避免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3个方面:  其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实行分餐制,聚餐时使用公筷,是把幽门螺旋杆菌“拒之门外”的有效手段。当然,餐具的卫生也很重要。  其二保护自己的胃,管住自己的嘴。避免吃刺激性食物,胃壁是很脆弱的,经不住硬、辣、冷、烫食物的轮番“攻击”。  其三定期体检,必要时做胃镜检查。临床最常见的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的方式是碳14呼气试验,其可以快速查明胃内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  另外,要强调的是,应对任何一种病毒或疾病,正确的方式一定是及时就医、接受科学治疗,寄希望于某一种食物来疗愈疾病,是不现实的;而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我们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必要条件。  (陈书蕊) 作者: 2020/12/11 09:24
  • 关于空腹的9个真相一次说清楚 来源:北京青年报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空腹不能喝牛奶吃香蕉?错啦!最不该吃的其实是……  关于空腹的9个真相一次说清楚  人们感到饥饿的时候通常是食物消化完了,也就是常说的“肚子里没食了”,也叫空腹。关于空腹有很多讲头儿,比如:  空腹不能喝牛奶,容易拉肚子。  空腹不能吃香蕉,对心脏不好。  空腹不能吃柿子,小心长结石。  ……  空腹真的很多东西不能吃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  这三种食物空腹可以吃  误区一 空腹喝牛奶会导致腹泻  辟谣:如果空腹喝牛奶出现胀气、放屁、腹泻、腹痛等症状,那可能是“乳糖不耐受”造成的。这类人群肠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将牛奶或是其他食物中的乳糖有效分解,就会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是乳糖不耐受,即使在不空腹的状态下也会出现相应症状,所以,喝牛奶腹泻和空腹没有关系。  误区二 空腹吃柿子会得胃结石  辟谣:柿子里的鞣酸、果胶与胃酸作用会形成团块状,之后吃进的食物纤维等凝覆在团块上,便会形成胃石。尤其是柿子与鱼、虾、蟹等高蛋白食物同时吃,更容易形成胃石。但未成熟的柿子才会有大量的“鞣酸”,是成熟柿子的25倍。所以适量吃、去皮吃,比如1次吃1个,或者吃成熟的柿子,即使是空腹状态也不用太担心会得胃结石。  误区三 空腹吃香蕉会增加心脏负荷  辟谣:香蕉确实是镁、钾含量高的食物,但即便是空腹,镁、钾也是缓慢被身体吸收的,不会迅速进入血液增加心脏负担。所以空腹适量吃,比如1到2根香蕉一般是没有问题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肾功能受损的病人,不建议多吃或空腹吃香蕉,因为这类人存在排钾功能受损,易发生高钾血症。  饿着肚子最不应该吃这些  空腹别喝酒 空腹的状态下喝酒,酒精更容易刺激胃黏膜,会引起胃炎和胃溃疡,另外空腹状态下,酒精更容易被吸收,很容易醉酒。在喝之前可以吃点主食或喝点牛奶,会相对减少酒精对身体的伤害。  当然不喝酒是最健康的。  空腹别吃刺激、辛辣食物 酸的、辣的、凉的食物都不建议空腹吃。刺激性的食物一样会刺激胃黏膜,会导致肠胃痉挛、胃绞痛以及腹泻。如果你的胃足够“强壮”,一两次这样可能没事,但经常空腹吃刺激性食物,有可能会诱发肠胃疾病。  做检查前先搞清啥叫“空腹”  我们去医院做的很多检查项目都需要你保持空腹状态,那么到底怎样才算空腹呢?关于空腹的定义,总结起来有两种说法:在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空腹一般指饭后4至5小时。食物消化需要4至5小时左右,消化后人体会感到饥饿,这就是上文所说的“空腹”情况;而医学上的空腹,指8至12小时不进食。这个标准会比生活中说的空腹标准严格一些,因为很多医学检查都是需要空腹的,不然会影响检查结果。  空腹检查约在几点比较好?空腹的时间不是越长越好,约空腹体检的标准是宜早不宜迟:早上6:30至8:30,最迟不宜超过9:30。空腹超过12小时再抽血,虽然抽的还是空腹血,但内分泌激素会影响血糖等指标的准确性。  空腹检查前能喝水么?一般空腹检查需要禁水6至8小时,但“禁水”的意思是不能大量喝水。如果感觉口渴,可以喝小于200ml的水,但只能喝白开水,不能喝饮料、茶水、咖啡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不是所有检查都要“严格空腹”  哪些检查需要“空腹”?在医学检查时,空腹也分“严格空腹”和“小空腹”。  严格空腹,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检查前8至12小时不进食。需要严格空腹的检查:血糖、血脂、肾功能(主要是血尿素和血尿酸)、肝功能(主要是胆红素、转氨酶)、血黏度。  “小空腹”,是指早餐没吃高蛋白、高脂肪类食物,只喝了稀饭之类低脂的食物,这类检查可以在早餐后4小时后做检查。可以“小空腹”的检查:凝血功能、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血沉、免疫所有化验项目如乙肝三系、肝炎全套、各类激素、心肌标志物、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等。  文/赵润栓(北京小汤山医院) 作者: 2020/11/27 10:16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