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抠鼻子 拔鼻毛竟能带来性命之忧   不久前,门诊来了一位这样的患者,男性,45岁,主诉“鼻部疼痛两天”就诊。仔细询问病史,患者于两天前出现鼻部疼痛,开始只是手一碰就疼,后来慢慢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没有其他鼻塞、流脓涕及鼻出血等症状,也没有发热及头痛。再细询问得知他有挖鼻孔的习惯,自述前几天感觉鼻毛有点长担心影响形象,还自己拔过几次鼻毛。  当我们为他检查时发现,患者鼻前庭底有局限性隆起,皮肤充血,顶部未见脓点。口唇无红肿。球结膜无水肿,双下甲正常,双侧中鼻道未见新生物。最后给出的诊断是鼻疖。  很多人会觉得疖子是个很常见的病啊,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上都可能长疖子,为啥说得危言耸听的,小小一个疖子真的可能会危及生命吗?您还别不信,下面就和大家说说这个看似简单但却隐藏危险的小毛病——鼻疖。  什么是鼻疖?鼻疖是鼻前庭、鼻尖或鼻翼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有哪些?初期表现为鼻尖或一侧前鼻孔局部的红、肿、热、痛等化脓性炎性表现,随疾病的发展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可引起周围组织、眶内及颅内的感染,严重者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  常见的病因有哪些?  1.前鼻孔深部鼻毛上常附着有细菌,挖鼻、拔鼻毛、剧烈擤鼻或强烈摩擦鼻尖部等不良习惯可引起局部皮肤损伤,使细菌乘虚而入引起化脓性感染。  2.鼻腔或鼻窦的化脓性炎症时,脓液反复刺激鼻前庭皮肤,使皮肤损伤导致感染。  3.劳累、上火、烟酒刺激等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易导致鼻前庭细菌感染,发生鼻疖肿。  患了鼻疖如何治疗?  1.局部治疗,要保持鼻部清洁,对于局部的结痂,用消毒棉签蘸3%双氧水清洗脓疖表面,然后涂上消炎软膏。  2.鼻疖脓肿形成时,会看到一个小黄白色的“脓点”,此时切忌不要直接用手挤压,应在碘伏棉签消毒后用无菌针头挑破脓点,将脓栓挤出,涂抹上抗生素软膏。  3.给予使用敏感的抗生素。疼痛剧烈者,可给予止痛药物。如有糖尿病,则要积极控制血糖。  4.如出现症状加重或严重头疼等,应及时就诊。  5.如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必须住院治疗,给予足量、有效的敏感抗生素。  如何预防?平常生活要养成少挖鼻、不拔鼻毛、不用力擤鼻的良好习惯,局部切忌随意挤压、触摸。戒烟戒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多饮热水、饮食清淡、避免熬夜,注意休息。(杜晶艳) 作者: 2021/04/13 17:03
  • 这26种“抗癌食物”真的能抗癌吗?医生用证据解答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猫大夫医学漫画”供稿这26种“抗癌食物”真的能抗癌吗?医生用证据解答 作者: 2021/04/13 17:01
  • 学会3招预防方法,不让这种病找上门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熊猫医学漫画”供稿学会3招预防方法,不让这种病找上门 作者: 2021/04/12 15:59
  • 为什么花粉过敏的人越来越多? 光明网  作者:徐畅 洪成伟  1024、1186、1720、1466、2386、1362……这些数字是4月5日至10日北京地区的每千平方毫米的花粉数量,远远超过了代表花粉浓度6级极高水平的临界值(801)。  进入4月以来,北京地区花粉浓度始终居高不下。根据北京市气象台4月11日监测预报,未来连续7日,北京全市花粉浓度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包括东城、西城等在内的十个区花粉浓度更是连连“爆表”,处于6级极高水平。与此同时,从4月10日到15日,北京地区的杨柳飞絮也迎来今年首次高发期。  花粉浓度极高叠加杨柳飞絮高发,很多人在与各种过敏症状的抗争中败下阵来。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过敏了?大家都因何而过敏?春天出现的花粉过敏反应有哪些症状,能预防、能治吗?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越来越多的人过敏   经常食用高热量、低纤维素的快餐,生活环境过分洁净,当过敏原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过敏体质的人,会陆陆续续发病   原本过敏似乎只有少数人中招,但这些年,大家普遍感觉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遭受着过敏的折磨。不少患者甚至以前从来不知花粉过敏为何物,近几年却忽然有了症状。  “绝大部分人都有内在过敏的素质,但为什么不发病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关凯解释说,过敏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一个与生活习惯有关,比如经常食用高热量、低纤维素的快餐,或者生活环境过分洁净。另外是有足够的过敏原,当过敏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那么过敏体质强弱不等的人群就陆续过敏了。“换言之,只要过敏原足够多,那么这些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即便以前没有发生过这种过敏的病症,也会陆陆续续发病。”  关凯认为,最近二三十年,老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过于洁净卫生,这种洁净的生活让人更容易过敏。同时,生活环境中绿化做得越来越好,接触的物种越来越丰富。“在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过程中,我们的免疫系统发生了偏倚,对花粉这样无害的物质,也产生了超强免疫反应。于是,在日益增多的过敏原暴露下,部分过敏体质的人陆续发病,给身体带来或轻或重的病痛。”  当然,还有环境的因素。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孙劲旅解释,如果局部地区植物种类不平衡,某一类或某几类植物的花粉浓度高,或者花粉颗粒和雾霾颗粒物相结合,就更容易诱发和加重过敏。  谁是过敏的罪魁祸首   柏树、桦树、梧桐、白蜡、臭椿靠风传播花粉,是重要的地域性过敏原,杨柳飞絮替风媒花粉背了“锅”   那么,哪些花粉容易引起过敏?在我国北方,春天最容易引起过敏的树木花粉,主要来自柏树、桦树、梧桐、白蜡、臭椿。  关凯介绍,随着春天到来,不少乔木需要靠风传播大量花粉(雄性生殖细胞)进行授粉。这些风媒花粉通过空气传播,不可避免地被我们吸入体内。正常人吸入风媒花粉并没有任何感知,但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来说,会产生强烈、过激的免疫反应。比如花粉附着于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引起或轻或重的炎症反应,进而出现过敏症状。  所以在春天,有很多病人会持续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咳嗽或者哮喘症状,面部也容易起过敏性皮疹,出现眼睑水肿,甚至伴发植物来源的食物过敏。如果这些症状每年春季周期性发作的话,就提示这个季节存在具有地域性的过敏原,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风媒花粉。  此外,当下季节,北方地区随处可见的杨柳飞絮也被认为是过敏原,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此前也有媒体报道,杨柳飞絮本身并不是过敏原,只是替更易致敏的风媒花粉背了“锅”。因为当飞絮漫天飞舞时,正值悬铃木等树种开花之际,二者时间重叠导致人们有所误判。  过敏怎么治   针对不同花粉播散时间,进行相应预防处理;过敏病情急剧发展时期,要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如何预防或治疗花粉过敏?关凯建议,春天有过敏症状的病人,到设有变态反应科,或者呼吸科、耳鼻喉科有过敏专业组的医院就诊,主要目的是明确过敏原。“如果确实是花粉过敏,可以针对不同花粉播散时间,进行相应的预防处理。比如在户外佩戴防花粉的眼镜或者口罩,回家后及时清洗头发、衣物,把沾染的花粉去除掉;如果外出乘坐交通工具要把门窗关好,防止因花粉吸入后引起打喷嚏、眼痒影响视物等症状导致驾驶失控等意外事故发生。”  孙劲旅也建议,鉴于北方的桦树和柏树特别多,花粉过敏的北方患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在相应季节去南方出差或换一个城市居住,其症状有可能会明显减轻或消失。  如果以上方法效果都不好,就应该在医生指导下,用相应抗过敏的药物控制症状。孙劲旅表示,应使用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对于症状比较重的患者,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治疗过敏性鼻炎。  “如果医生评估病人的过敏病情是急剧发展期,有可能会出现哮喘,甚至与某些植物源性食物过敏合并。”对于这样的病人,关凯建议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即脱敏治疗——把过敏物质由少到多地逐渐注入到病人体内,使机体重新识别过敏原,从而达到过敏原耐受的根治效果。 作者: 2021/04/12 15:46
  • 流言:排宿便等于排毒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       相信对于宿便这个词儿,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在一些广告中,宿便被描述成十恶不赦的毒物,破坏着我们身体的健康。在他们的眼中,宿便含有毒素,而能够排除宿便的药物则成了救星,这就是流传甚广的”排宿便就等于排毒“理论。真相解读:       相信对于宿便这个词儿,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在一些广告中,宿便被描述成十恶不赦的毒物,破坏着我们身体的健康。在他们的眼中,宿便含有毒素,而能够排除宿便的药物则成了救星,这就是流传甚广,但纯属谣言的”排宿便就等于排毒“理论;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聊这个所谓的宿便。宿便毫无科学依据       首先我们要知道,宿便这个词压根就不是医学术语,无论是传统典籍还是现代医学论述,我们都找不到任何的关于宿便的记载;所以从名词解释来看,这个概念就不过关。所谓的”宿便“,不过是将中西医的概念中相模糊的部分混淆在一起,制造出的词语,完全没有科学依据。       不过我们不禁要想,这样一个连术语都不是的词儿,是怎样深入人心的呢?魔性的宿便理论       宿便这个理论之所以被人深信不疑,就在于它在现实与谣言之间的反复横跳。一方面,他们会把宿便描述成跟长期便秘差不多的症状,让大家身临其境,有代入感;很多人会把宿便等同于残留在肠道内的粪渣;而另一方面,他们将未能及时排除的便便描述成毒物,谣传他们会对肠道乃至全身造成伤害,甚至致癌。这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了。       如此将现实和谣言相混淆的理论,着实魔性。       但其实,大家并不知道的是,所谓的宿便,不过是我们体内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已。宿便仅是生理现象       事实上我们吃进嘴的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从食管到胃,到小肠再到大肠,最终排出体外往往也需要超过24小时的时间。所以有如此的停留时间,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如果把宿便强调为一定时间上残留在体内的粪渣或者粪块来说,那其实它们就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了。       既然是正常生理现象,那这些粪块到底有没有毒呢?       这些残留在肠道的粪渣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和无法消化的纤维、脂肪等,虽然有一些细菌,但也不影响大局。而长期便秘的人可能会因为水分被吸收,粪渣变硬,但这些都不存在引起全身损伤的情况,更不会致癌。而且哪怕是排便顺畅,我们也无法清除所有肠道内的粪渣,否则做肠镜前也就不用清肠了。       所以说什么贴在肠壁毒素吸收啊,什么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啊都是瞎扯淡。因为这本来就是我们人体无法再继续吸收的”废物“,又何谈”毒素“入血??       实际上那些清宿便的各种方法也仅仅是利用导泻的机制清了一次肠而已,我们清出来的只是体内正常残留的消化废物,但绝不是毒物。排宿便等于排毒之说,可谓无稽之谈。        关注排便健康是好事,如果真的被便秘困扰,我们不妨调整调整饮食;增加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保持良好的饮水和运动习惯,这些都是保持肠道健康的好方法。 作者: 2021/04/09 15:41
  • 流言:降尿酸药伤肾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许多化学物质、药物或者代谢废物都要随血液流经肾脏,所以肾脏特别容易受到药物及化学物质的“攻击”而“受伤”;此外,肾功能减退后,一些药物及代谢废物的排泄障碍,药物及代谢废物容易在体内蓄积而引发其他问题。其中有些药物在民间一直被盛传为伤肾药物,比如降尿酸药。真相解读: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许多化学物质、药物或者代谢废物都会随血液流经肾脏。药物和肾脏的关系大致包括两个方面:1、肾脏影响药物的排泄:肾功能下降后,会影响一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和中毒;2、药物损害肾脏: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直接或者通过诱发自身免疫而损害肾脏;临床上常见伤肾的三大类药物是:抗菌素、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镇痛药)和某些中药。临床上,本身并不损害肾脏,却被民间盛传为伤肾的三大类药物是:二甲双胍、降压药和降尿酸药。今天主要说说降尿酸药。目前临床上常见降尿酸药物有:减少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醇、非布司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苯溴马隆等。1、别嘌醇:别嘌醇主要通过减少尿酸生成而降尿酸,主要不良反应是过敏,其中皮疹的发生率为3%~10%,严重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但别嘌醇不损害肾脏,但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减量,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时剂量为50~100mg/d,肾小球滤过率≤30ml/min时应禁用。2、非布司他非布司他通过减少尿酸生成而降尿酸,其经过肝脏代谢,对肾脏无损害,而且肾功能下降后也不影响其在体内的代谢,但肾小球滤过率低于20ml/min后要慎用或者减量。至于不良反应,临床上有大剂量的非布司他(每天超过80mg)引起转氨酶升高和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报道,多发生在欧美白人。3、苯溴马隆苯溴马隆可通过促进尿酸排泄来降尿酸。虽然苯溴马隆作用于肾小管,但其经过肝脏代谢,代谢产物绝大部分经过胆汁排泄,仅仅6%经过肾脏排泄,并不会损害肾脏,也不会给肾脏增加负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也可以使用苯溴马隆,正常人使用更无需担心。国外有研究发现,35位伴有中度肾功能衰竭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随访研究7年后发现,长期使用苯溴马隆治疗高尿酸血症对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苯溴马隆促进尿酸排泄,会导致尿尿酸浓度升高,易引起尿酸性肾结石。所以,肾小球滤过率<20 ml/min的重度肾功能衰竭、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以及尿酸性肾石症患者要禁用苯溴马隆。总而言之,降尿酸药对肾脏是安全的。但是,痛风发作时的止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解热镇痛药)和秋水仙碱却是损害肾脏的。这是因为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会损害肾脏,而平时高尿酸不控制,等痛风发作时大量的使用止痛药也会导致肾损伤。真正导致肾脏受损的,是让众多本可从降尿酸药获益的患者对用药产生怀疑和延迟用药的错误渲染。 作者: 2021/04/08 15:48
  • 过敏者数以亿计,暴增背后谁之过?——四问过敏真相 新华网  作者:陈芳 胡璐 陈席元 胡喆  “过敏不要命,但痒起来要人命。”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多少过敏者的辛酸泪。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竟成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用来防风固沙的“治荒主力”沙蒿,为何又与过敏搅在了一起?  近年来,过敏群体暴增,患病人群数以亿计。有机构发布报告认为,全世界有30%至40%的人被过敏困扰,过敏已从一般疾病上升到影响广泛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是什么原因让人们饱受过敏之扰?过敏者暴增的背后,是谁之过?我们能否与“敏”共生?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追踪和探访。  小小过敏竟成全球第六大慢病?   这是一组让人揪心的数字:  全球范围内,约有2.5亿人有食物过敏症,3亿人患有哮喘,4亿人有鼻炎,总人口中十分之一有药物过敏反应,被列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  暴增的过敏人群中,既有全球,也有中国。  过敏也分季节性过敏和常年性的过敏。季节性发病常在某一季节中暴发,花粉则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最重要的气传致敏原。  我国正在经历过敏性疾病患病人群从稀少到众多的发展。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国家卫健委变态反应科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张罗说:“我们曾经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与过去几年相比,的确有一个明显升高的趋势。”  张罗表示,因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花粉数量巨大,每年到夏末秋初的时候,过敏性鼻炎的病人就会明显增多。  草花粉影响了整个西北地区,尤其是内蒙古、甘肃、青海、陕北,也包括受影响的山西、北京、河北等省市,影响范围广,季节性强。南方地区则以螨虫为主要过敏原,受气候条件影响大。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病科主任崔勇说,轻度过敏可能仅出现瘙痒、皮疹等,重度过敏可能会出现喉头水肿、休克等症状,如抢救不及时可能引起死亡。过敏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人群,过敏体质者尤其要注意。  花粉、飞絮、动物毛……致敏动植物知多少?   在众多导致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因素中,遗传因素、过敏原及环境因素都是重要致病原因。植物花粉、飞絮、飞毛等本是植物生长发育、繁衍后代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此引发的过敏问题在全球普遍存在,饱受争议的就是沙蒿。  “从就诊人数看,近年来春秋季花粉过敏门诊患者有上升趋势。”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常务副主任王良录说,3月至5月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树木花粉引发过敏,比较常见的是柏树、桦树、梧桐、白蜡树花粉等。从7月到10月底,则主要是杂草花粉,各种各样的野草播粉量巨大,有些可以引起严重症状。  城市化进程中,“花粉围城”也不可小觑。每年春天席卷北京的杨絮,是春日里的一道奇观,更令不少过敏者苦不堪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成说,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更多树木来到市区,花粉浓度增大、与市民的距离更近,人们不得不直接面对花粉过敏、杨柳飞絮污染等问题。  “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吸入性、食入性、接触性、注入性等几类。”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于瑞星说,室内常见的尘螨、霉菌、动物毛屑等都属于吸入性过敏原;鸡蛋白、牛奶、虾等属于食入性过敏原;部分化工材料、化妆品属于接触性过敏原;某些注射类药物、蜂类叮咬注入的物质属于注入性过敏原。  树多草少、“水泥森林”都成为过敏高发的“幕后推手”。王成分析说,城市里不少土地裸露、硬化,不利于花粉和飞絮附着、滞留,也是致敏花粉、杨柳飞絮反复传播的重要原因。  福兮祸兮,沙蒿与过敏关系多大?   我国北方地区由蒿属植物为建群种或优势种形成的沙生植被,主要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人工营造的只占很小一部分。  沙蒿,菊科蒿属植物。  据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陕西省治沙所、甘肃省治沙所等单位专家研究,在长期的净化过程中,沙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繁殖习性。沙蒿群落能够防风固沙,还能促进土壤的发育,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发挥较好作用。  回望上世纪50、60年代,北方沙区就分布有大面积沙蒿。80年代开始大规模飞播造林治沙,为提高飞播造林成效,加入一小部分沙蒿等作为伴生种。  沙蒿,先期发挥固沙作用。但随着主要树种的生长,沙蒿逐步衰亡。当主要树种由于老化成熟而退化到一定程度时,地带性植被沙蒿、黄蒿等蒿属植物又可能重新侵入生态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省区现有沙蒿保存面积约1300万亩。当前,部分地区已停止或准备停止在飞播造林中使用沙蒿。  沙蒿与过敏有多大关系?  北京协和医院调查显示,我国北方地区夏秋季的主要致敏花粉是蒿属花粉。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蒿属花粉是当前我国北方沙区夏秋季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致敏原之一。  我国北方沙区蒿属植物种类多、分布广,且其花粉数量大、体积小、质轻,在空气中飘浮时间长而且具有较高的飘散量,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致敏能力,使蒿属花粉成为当地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最主要致敏原。  研究表明,籽蒿花粉是西北一些地区引起“伏天花粉症”的重要致病花粉,是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原因。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蒿属花粉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气源性致敏原,中国约有11.3%的呼吸系统过敏患者对蒿属花粉过敏。  此外,专家还提示,过敏性疾病患者往往不仅仅对蒿属植物过敏,通常也对尘螨、霉菌等其他过敏原敏感。  隐匿过敏原在哪里?有效控制是当务之急   面对过敏之痛,既要找寻权宜之计,更要探究破解之策。  世界过敏科学领域顶级期刊《过敏科学》中国主题大会前不久刚刚在北京召开,这是《过敏科学》创刊73年来首次以正刊形式出版国家主题,集中展示了中国学者在过敏科学、鼻科学、呼吸病学、皮肤病学以及新冠疾病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解决全球健康问题至关重要。  在张罗看来,过去几年中国的过敏科学工作者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中国学者在过敏性鼻炎的皮下免疫治疗当中,提出了中国的集群治疗方案,该方案在过敏性鼻炎免疫治疗100多年的历史上,首次被纳入英国和美国的诊疗指南当中。此外,中国学者参与制定的慢性疾病国际诊疗指南达到了20多个。  ——缓解过敏之痛,科学研究怎么发力?  多位专家向新华社记者表示,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制定过敏性疾病防治专项行动计划,加强过敏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从预防、干预、治疗等方面规范引导学科发展,促进过敏性疾病的有效防治。特别是对重点地区和敏感人群进行跟踪和定点观测,同步开展大范围流行病学及病原学调查。  ——破解生态之危,环保绿化该出哪些实招?  考虑到沙蒿与过敏的可能相关性,应当调整优化沙蒿分布区树种林种结构。专家建议,可在飞播造林种草中进一步降低沙蒿用种量的比例,研究替代物种;营造樟子松、紫穗槐混交林,抑制杂草生长,使沙蒿退化;对沙区撂荒地以及沙化土地落实治理责任,抑制蒿类植物自然萌发生长,减少蒿属花粉源。  ——减少“花粉围城”,如何更好享受高品质生活?  中国林科院林业所所长张建国表示,在城市绿化中建议采用多树种配置,避免成片栽植致敏树种及植物,尽可能通过草坪、落叶等覆盖地表,提高城市森林绿地的飞絮和花粉附着、滞留能力。  ——避免“药物依赖”,预防和用药怎样“双管齐下”?  针对过敏群体用药治疗的困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教授提示,正值花粉传播季节,要注意预防和用药控制“双管齐下”。花粉症患者要减少外出,注意关窗;出门戴口罩,避免到花粉浓度较高的地区;外出回家后注意洗脸尤其是清洗鼻子、眼睛,更换沾到花粉的衣物。  用药方面,花粉症患者可用海盐水清洗鼻腔,使用抗过敏的滴眼剂控制过敏性结膜炎的眼痒等症状;出现咳嗽或哮喘的患者需加用口服和(或)吸入药物控制症状。症状重、持续时间长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进行脱敏治疗。  面对这些“过敏之痛”,人们期待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让生活更加美好。 作者: 2021/04/01 16:26
  • 脑梗患病率高达近40%?做好这10点能有效预防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1\ “猫大夫医学漫画”供稿脑梗患病率高达近40%?做好这10点能有效预防 作者: 2021/04/01 16:23
  • 流言:降压药有依赖性,吃一段时间就得换/停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       降压药有依赖性,吃一段时间就得换/停。真相解读: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降压药物不是成瘾类的药物,所以吃降压药不会产生依赖性。       其次,高血压是慢性疾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是高血压对于药物有依赖,而不是人对于降压药产生依赖。       最后,如果目前服用的降压药物效果不错,血压控制平稳,也没有什么不舒服,医生都不建议随便停药和换药,随意停药/换药反而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对血管造成更大的伤害。 作者: 2021/04/01 16:14
  • 令人心动的“戒碳水减肥法”真的那么好?你可能并不适合!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宋文珍、李金冰  日前,知名美食博主泡泡龙突然离世,29岁的他体重300多斤。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者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中肥胖者接近20%。  超重肥胖日渐成为健康威胁,增加了人们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超重肥胖多由过量饮食导致——人体摄入过多能量,聚积于体内,运动量少又让能量消耗缺乏途径。  在众多减肥方法中,许多人提倡“戒碳水减肥”的方法,质疑之声也纷至沓来。面对掉发、疲乏、抑郁等“副作用”,人们纷纷望而却步。如何理性对待碳水化合物呢?  什么是碳水化合物?  通常意义下,碳水化合物主要分为两大类——淀粉和简单糖。淀粉存在于米、面、藕、土豆、山药等粮食中,简单糖存在于水果、白砂糖、果葡糖浆等食物和食品添加剂中。因纤维素由葡萄糖组成,所以在化学层面上,蔬菜水果中的纤维广义上也是一种碳水化合物。但纤维不能消化,而淀粉非常易于消化和吸收。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会转换成葡萄糖,为身体带来能量。但没有碳水,葡萄糖也可以由人体肝脏合成;而碳水摄入过多,会导致血糖升高,并造成各种并发症,因此,“低碳饮食”应运而生。  低碳生酮是什么?  低碳饮食要求减少碳水摄入量,但对于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量不做要求。生酮饮食是低碳水饮食的一种极端情况,要求高脂肪、无碳水、低蛋白饮食。“无碳水”指的是不吃成型的碳水,如米饭面包等成型的碳水可以有意识避免,而隐藏在蔬菜中的碳水则很难避免,但含量很少。  低碳饮食通过减少卡路里的摄入,实现减肥的效果,进而减少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生酮饮食则主要运用于治疗罕见疾病,如难治性癫痫、老年痴呆、恶性肿瘤等。  每个人对生酮的反应不同。酮体高的时候,有些人会很有精神,但有些人不会,这与身体对这种能量方式的适应情况相关。  哪些人群不适合低碳生酮?  如果身体不能很好地分解利用脂肪,脂代谢有一些遗传性的缺陷,这类人群就不适合低碳生酮。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以先尝试低碳,不用达到生酮饮食的阶段。  有低血糖反应的人更应该减少碳水的摄入。虽然低血糖发作的时候可以吃点糖,但若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就应减少碳水的摄入。戒糖并非易事,与戒烟戒酒相似。  采访专家: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特邀专家殷峻 作者: 2021/03/31 11:03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