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夏季儿童发烧 安全退烧最重要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9-08-12  “孩子发烧了。”遇到孩子发烧,全家人的神经都要紧绷起来,特别是夏季,孩子在室外活动后骤然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很容易引起感冒发烧。每当这时,许多家长便会陷入“我该怎么办”的“灵魂拷问”当中。焦急慌乱地寻求街坊四邻传授经验,动用各种“灵丹妙药”使孩子降温的家长不在少数。其实,这样做不仅会延误治疗时间,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孩子发烧并不可怕,主要看家长的退烧方法是否正确。只有了解儿童发烧的相关知识,才能从容应对,科学护理儿童发烧。  发烧会“烧”坏大脑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发烧是身体对抗外来入侵病菌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身体调动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儿童免疫力得到提高的过程,而且人体还有体温调节中枢,能防止体温升得太高,损害脑组织。  儿科医生介绍,一般来说,普通的发烧,并不会“烧”坏大脑。反倒是一些不恰当的处理,有可能对身体的恢复不利。而发烧后“烧”坏大脑的患者,大多数是由疾病所导致的,如脑膜炎,而不是发烧所致。  儿童发烧时,监测很重要  儿童发烧时,家长需要注意监测好体温,多观察儿童精神反应等情况。儿童量肛温是最准确的,成人量口温是最准确的,这是中心体温。儿童体温在38.5℃以下时,除关注体温外,还要看孩子的精神状态,有时候虽然体温不高,但若遇到孩子精神状态不好,也要尽快送医。  物理降温要科学  儿童发烧主要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两种方式。但事实上,物理降温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发热,只能从局部暂时降低身体温度,如果使用不当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新的危害,例如冰敷、冰水擦浴、酒精擦浴等方式是禁止使用的。酒精擦浴的过程中,孩子体温可能下降过快,还会出现体温过低导致皮肤丢失大量水分,引发脱水。严重者还可能因酒精吸收过多,发生酒精中毒,导致昏迷。  与其相反,有许多家长钟爱捂汗退热,认为吃完退烧药后,捂了一身汗就退热了,其实不然,出汗是退热的结果,而不是退热的原因。这种捂热的方法会影响到机体正常散热,使体温越升越高,甚至出现高热状态。对于婴幼儿来说,发烧后本身机体代谢就会变得亢进,耗氧量也会相对增加,容易因缺氧而造成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等更严重的后果。  物理降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多喝水,多出汗。体温过高,身体会缺水,多喝温开水,补充丢失水分,帮助孩子发汗。在发烧的时候应该给孩子少穿衣,盖薄被,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散热且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降温药物别滥用  在药物降温方面,不少家长喜欢自行采购药品,一旦孩子感冒发烧,马上使用一堆药物。退烧药是针对发烧症状采取的有效措施,可以减轻患儿因发热引起的不适感,改善孩子体温,但并非发烧就需要用药。儿科医生介绍,体温37.5℃~ 38℃是低热,38℃~ 39℃是中热,39℃以上是高热。低热和中热预示着机体对病毒或细菌发起了战斗,属于正常的免疫反应,对孩子免疫系统的发育反而有一定好处,因此一般不主张用退烧药。服用退烧药的首要目的是减轻宝宝的不舒服症状,而不是要降到正常体温。但是,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时,家长可以酌情或咨询儿科医生给孩子用药。如果孩子体温超过39℃,就要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免出现高热惊厥。在市面上主要有两种退热药,成分主要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婴儿只能选择对乙酰氨基酚退热,6个月以上的孩子,两种退热药均可使用。在使用退烧药时,一般选用一种退烧药即可,同一种退烧药用过后,下一次需要再使用时,最好间隔6个小时以上,一天一般不超过4次。如果宝宝持续高烧需要两种退烧药交叉使用时,一定要先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芦俊文 作者: 2019/08/13 11:12
  •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是止痛药先动的手!美国人嗑这种药嗑到送命!为啥他们如此疯狂? 中国药学会 2019-08-09  疼痛最“磨人”,它有一百种方法让你痛不欲生,而你,无可奈何!从孩提时代摔疼了哭唧唧开始,我们每个人都抓心挠肝想要疼痛“飞走”,尤其在生病之后,总盼着早点结束痛苦,一步到位,所以不少人都打起了止痛药的主意。  但是你可知道,为什么美剧里那么多人都吃止痛片上瘾甚至死亡?止痛药不可滥用,否则就是“趁你病,要你命”了!  药娃告诉你们,痛觉不一定是坏事!“药到痛除”不一定是好事!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疼痛可以作为某些疾病诊断的依据。止痛类药物容易掩盖疾病本身的症状、延误针对病因的治疗。遇到疼痛后简单地寻求止痛药的帮助,可能会错过对疾病最佳的诊治时间。因此,在遇到某些不知原因的疼痛时,病人要积极就医查找病因,切不可盲目依赖止痛药。如果需要使用止疼药物,每次服用时间最好也不要超过三天,服用时若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前往医院治疗。  更可怕的是,长期服用阿片类止痛药可能导致药物依赖!  著名美剧《House M.D.》(豪斯医生)的主角在剧中就因大量服用止痛药(维柯丁)而导致成瘾。  过量服用止痛药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及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据媒体报道,美国著名影星史泰龙的儿子,就被怀疑在手术后大量服用止痛药而导致身亡。  滥用阿片类止痛药,是非常危险的,与吸毒无异。  美国人口占全球人口不到5%,却消费了全世界80%的阿片类处方药。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从1999年到2015年,美国有18.3万多人因过量服用处方阿片类药物死亡。仅2015年,超过1.5万人死于处方阿片类药物过量。  因此,服用止痛药一定要在遵循医嘱的情况下,把握适度原则,不能盲目服用。 作者: 2019/08/12 09:29
  • 伏天话中暑 关于中暑类型、防治你知道多少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汪海慧  今年伏天的一个下午,某三甲医院抢救室接收到120急救送来的一名高热患者,患者为老年女性,80岁,体温39℃,意识淡漠。家属代诉,老人独居,中午电话告知子女自觉头晕、胸闷、心慌。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平时病情控制良好。入抢救室后经查心电图、血常规、头颅CT等,排除急性心脏及脑血管疾病等,诊断为“中暑”。抢救人员立即予以物理降温及补液后,患者体温下降,意识恢复。  了解原因得知,因近日高温,患者胃口欠佳,进食饮水较少,加之患者平时比较节俭,为了省电,家中未开空调,亦未开窗通风,故而发生“中暑”。当下正值酷暑季节,随着每年防暑降温工作的开展,中青年发生中暑的概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目前社会逐渐呈现老龄化态势,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及独居老人中暑现象仍十分普遍,中暑因症状轻重其预后截然不同。故了解一些中暑知识及其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一、中暑的发病原因  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减退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表现特征的疾病。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进行强体力劳动,又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者极易发生中暑。  此外,在室温较高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甲亢、糖尿病、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应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神经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因素,在炎热季节也常为中暑的发病诱因。中暑的主要原因在于体温过高对细胞的直接损伤,引起酶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膜稳定性丧失和有氧代谢途径中断,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二、中暑的临床症状  中暑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可以分为三级: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患者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眼花、耳鸣、头痛、恶心胸闷、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高。  2.轻症中暑: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表现包括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皮肤湿冷、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心率加快、体温轻度升高等症状。  3.重症中暑:先兆和轻症中暑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3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1)热痉挛:高温环境下强体力作业或运动,出汗后水和盐分大量丢失,造成低钠、低氯血症,导致骨骼肌痉挛伴疼痛。临床上常见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腹部、背部肌肉的痉挛和收缩疼痛,尤以腓肠肌痛(小腿肌肉疼痛)为特征,常呈对称性和阵发性。也可出现肠痉挛性剧痛(腹部绞痛)。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热痉挛可以是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2)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在热应激情况下因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外周血管扩张,导致周围循环容量不足而发生虚脱。可表现为头昏、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脸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增快、脉搏细数、心律失常、晕厥、肌痉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但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不明显,其中病情轻而短暂者也称热昏厥,可发展成为热射病。  (3)热射病:又称中暑高热,属于高温综合征,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中作业或运动数小时(劳力性),或老年、体弱、患慢性疾病者持续数日处于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非劳力型),热应激机制失代偿,使体温骤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患者在全身乏力、出汗、头晕、头痛、恶心等早期基础上,出现高热、无汗、神志障碍、体温高达40~42℃甚至更高。可出现昏迷、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等表现,严重者出现休克。  三、中暑的救治与预防  1.中暑的救治:首先要鉴别是轻症还是重症中暑。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就是看患者是否还有意识,对于意识尚清楚的先兆中暑及轻症中暑患者,要立即把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譬如空调房),或者用电扇吹风,加速散热。并使其平卧,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物。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可以在患者头部冰敷,身上用冷水进行擦浴。同时让其口服淡盐水、或者含盐清凉饮料并休息,如果休息饮水后症状缓解,那么一般无危险,如果患者不适症状仍有,那么还是要带其去医院检查治疗。  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意识不清,属于重症中暑了,那么就要立即拨打120送医院进行抢救,在救护车到来之前需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并尽可能地用冰块或冷毛巾外敷于患者头部及胸口、腋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注意患者呼吸状况,意识不清者,不可以喂水,以防误吸。可指掐人中、合谷等穴位促醒。  2.中暑的预防:  (1)首先,在中午高温时应减少户外工作,如必须进行户外工作,则应多喝水。说到饮水,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要等到觉得口渴时再喝水。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在高温时,含酒精饮料和高糖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所以不宜饮用。并且要避免饮用过于寒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2)其次,要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穿着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  (3)最后,虽然各种人群均可受到高温中暑的影响,但婴幼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具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发生危险,所以应格外予以关注。更应强调的是,尤其对于平时节俭的老年人来说,在三伏天不要再省电不用空调,以免发生室内中暑。  3.防暑的饮食:炎热的夏季饮食应尽量清淡,少食油腻食物,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日常泡水饮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解暑作用。  (1)薄荷:薄荷属于性凉的中药材,具有疏肝行气,疏散风热的功效。可以取薄荷10g、绿茶5g,用开水冲泡10分钟左右,并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糖。这种薄荷茶具有清凉止渴的作用。  (2)金银花: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止渴的功效,特别适合于咽喉肿痛、外感风热的患者。可将金银花和白菊花各10g开水冲泡即可。但是因其属性寒凉,孕妇、老人及脾胃虚弱的患者不能饮用,否则会引起腹泻。  (3)菊花:菊花具有清热去火、明目、缓解疲劳的功效,可直接冲泡,但最好不要长期饮用,会造成体寒,加重腹泻。  (4)麦冬:麦冬具有润肺清心的功效,可很好地缓解因为燥热引起的口干舌燥等症状,直接泡水饮用即可,但因其味苦,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蜂蜜。此外,也可以多喝一些绿豆汤,绿豆汤也可以清热解暑,但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可服用过多。此外,对于中暑先兆者,可以用万金油、清凉油、风油精等适量外擦两侧太阳穴、额部、并可加以按摩。  总之,伏天预防中暑,尤其是对老年人中暑的防治应引起每一个人的重视。  作者:上海市中医院博士汪海慧  本文由上海曙光医院主任医师熊旭东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作者: 2019/08/09 10:28
  • “糖友”泡脚要慎重 泡错小心糖尿病足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卞怡茗  泡脚在我国是一种流传比较广的养生方式,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是,泡脚虽养生,却不见得适合所有人。糖尿病人用热水泡脚,却要当心糖尿病足。那么,糖尿病患者平常应该怎么泡脚才比较合适呢?糖尿病足又该如何预防?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引起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的破坏与畸形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足部问题的疾病现象。因病情反复、不断进展,以往治疗发展到最后,往往是无奈的“保命截肢”。由此,不难理解糖尿病人用热水泡脚所带来的隐患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张桦介绍,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偏高,血管内皮逐渐被破坏,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血流速度下降,容易形成血栓,造成足部缺血、缺氧;周围神经病变让感知力下降,使患者足部更易受伤。  那么,糖尿病患者平常应该怎么泡脚呢?糖尿病患者泡脚,应每日用温水(约37℃~40℃)洗脚5~10分钟,用手试水温合适后再泡,洗净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注意保持足趾间清洁。对于糖尿病患者,最好还是不要用脚试水温。  除此之外,糖尿病足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糖尿病足的预防,有以下这些措施:  第一,控制血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王云飞介绍,冬季天气寒冷,运动减少,更要积极控制血糖,做到高蛋白低脂低热禁糖饮食。建议在家中进行小腿和足部的运动,比如甩腿运动、提脚跟-抬脚尖运动等。  第二,注重足部护理。王云飞介绍,患者要注意观察病足皮肤的色泽、温度,创面的部位、范围、深度、组织坏死的情况。注重足部护理,比如及时修剪趾甲,避免热水或热水袋等烫伤,选择合适的鞋袜等。适当涂抹润肤霜,避免皮肤干裂等。出现足部压力改变、足部畸形时,建议定制或购买糖尿病足病专用鞋子,以减轻足部压力。  最后,张桦提醒大家,如出现足部皮肤损伤、水泡时,需及时就诊,不宜自行处理。  本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八一大楼门诊部主任彭国球进行科学性把关。专家擅长领域包括健康养生、临床医学、心理医学等。 作者: 2019/08/09 10:26
  • 高温天气,老年人易发生心脑血管问题的六点原因 保健益谈 2019-08-06 作者:上海市东方医院 李玉生 孔中天  极端高温天气会导致医院急诊数量的增长。上海市东方医院两院区急诊数据显示: 高温天气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尤其是体质虚弱的老年患者,影响较大。    近日,我院急诊刚刚收治90岁的薛奶奶,老人既往有冠心病、心力衰竭及高血压病史。  最近一段日子,她反复出入空调房,因身体对反复温差变化的反应调节能力较差,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并进行性加重。经诊断为“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收住入院。经过吸氧、监控血压、扩张血管,利尿减轻心脏负荷,营养心肌等系列治疗,目前病情好转且趋于稳定。  高温天气下6个因素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病人明显增多,那么,高温天气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的主要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第一,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能量需求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等。  第二,高温天气时,人体因大量排汗,体内水分会出现不同程度流失,从而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不畅。另外也容易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血糖升高,加重脱水表现。  第三,高温时,机体为利于散热状态,会将更多的血液聚集于体表,使得心脑血液供应减少,加重缺血缺氧反应。  第四,高温容易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情绪波动大,造成血压上升。  第五,高温时使用空调,由于室内室外温差较大,容易使人体血管不断收缩和舒张,从而导致血压变化,血液循环障碍等。  第六,夏季昼长夜短,部分老年人可能会出现睡眠不足,这样也容易引起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异常波动和动脉硬化患者血管状况的改变。    另外,还须提醒的是,夏季高温时对食物的储存和保鲜要求较高。部分人可能会因省事选择外卖,或者因避免食物浪费而进食隔夜食物等等,这样容易因为食物变质,滋生细菌,导致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等胃肠道感染症状。  针对上述问题,大家应注意妥善避免或有针对性预防。 作者: 2019/08/07 10:05
  • 中暑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2019-08-05  1)对中暑的基本认知  中暑,是因过热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在高温环境下,如在通风不好而又不断热源的车间、矿山,烈日曝晒的露天劳动的田野、体育赛场、建筑工地,或闷热的公共场所。热不断作用于人体,体内热的散发困难,而又未能采取一定的防热、散热措施。  正常人的体温是37℃,即使在挥汗如雨的盛夏或是冰天雪地的隆冬,人的体温总保持在37℃左右,上下波动不超过0.5~1℃。人的体温能保持恒定,对于身体是十分有利的,因为体温恒定就保证了身体内各种复杂的生理活动能够正常地进行。  人的体温所以能保持恒定,是由一个“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管理的。当外界温度过高,体内散热困难,体内余热过多可致中暑。  2)中暑的表现  (1)       热射病  在高温的环境下,产生大量热源而热散失困难的车间里,热对人体不断作用,人只能依靠出汗散失体内余热;若出汗困难或大量地出汗,水分和无机盐的补给又不足,使得靠出汗来散热这一过程受到阻碍,于是就造成了中暑。热射病的发生多在高温的工厂车间以及其它一些使用机器的地方,如炼钢、炼铁、铸工、热处理车间,轮船、机车的司炉旁;炎热的季节里的露天作业或长途行军均可发生。  中暑后症状有轻有重。发病很急,病人一般表现为头痛、头晕、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口渴;初起尿频、出汗,然后体温升高、脉搏快、面色红润,严重时病人昏迷、谵语(说胡话),并伴有恶心、呕吐、呼吸急促,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抢救,最后常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  (2)       热痉挛  此症状是在高温的环境下,身体大量出汗丢失了很多的氯化钠(食盐),血液内氯化钠过低而造成的。病人症状轻重不一,散失水分、无机盐类越多,则症状越重。轻型病人只表现小腿肌肉痉挛(即小腿腓肠肌抽筋);重者除有四肢肌肉疼痛无力外,还发生全身肌肉的痉挛。一般热痉挛病人只要及时地补充了水和盐类,多能很快痊愈。  (3)       日射病  在强烈的日光直接曝晒下,人体不仅因受周围环境高温的作用,还因头部受日光(波长600~1000毫微米的红色可见光线和红外线)的照射,穿过颅骨使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伤害;车间内产生热源的机器、物体都发生红外线,也可作用于人体引起病变。  日射病最常发生在露天野外工作的农民、建筑工人或长途跋涉者。病人起病急骤,先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等症状,继之,出现恶心、呕吐、全身皮肤发红,感到剧烈的口渴、小便增多,脉搏快速而微弱,体温不一定升高,但是头部温度常显著增高至39℃以上。  3)急救处理  首先应将病人迅速移到通风较好的荫凉地方,解开衣扣,让病人平卧,用冷水敷其头部,并给予清凉饮料。有条件者,尽快将放在有空调房间内以加快散热降温。  轻型中暑者可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气水。对较重病人要进行降温。降温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现场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用冷水、冰水降温。头部及腋窝、股窝用冰袋或冰块冷敷,全身可用冷水擦洗。但刚开始时,水温不要过低,因为过低温度作用于人体皮肤神经末梢后,会使皮肤毛细血管迅速收缩,由于表皮血管收缩,体内余热的散失就更加困难。有时也因过于寒冷的刺激,使身体造成虚脱。  正确的做法是,先用10~15℃的水擦全身,然后逐步降低水的温度。大血管处放冰块有助于降温。为使体内余热更快地散失,在用冷水降温同时,用扇子扇病人,或用电风扇,或放在空调房间内。中暑严重的病人,如高烧、昏迷应尽快送医院处理。 作者: 2019/08/06 09:13
  • 专家提醒:高温天气要注意防范心脑血管疾病 新华网  作者:肖艳  近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高温天气,疾病防控专家提醒,酷暑天气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要注意防范。  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指出,高温天气下,人体心率加快,排汗量增加,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出汗多时,若不注意补水,血液稠度增高,血液在血管内易形成血栓。心脏负荷过重和血液稠度增高则容易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甚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专家建议,防控心脑血管疾病,要保持良好作息习惯,忌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适度锻炼。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应特别注意,定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控制好血压和血脂,切不可擅自停药。  高温天饮水量要充足,可多食用富含镁、钾的食物,如芹菜、黄瓜、绿豆及香蕉等,既能保护心血管,也可促进钠的排泄,有利于保持血压稳定;注意饮食卫生,少吃大排档、冷饮,以免发生腹泻,诱发心脏不适。  专家同时建议,有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晨练不宜过早,强度要适量,时间不宜过长,少去温度高、湿度大、人口稠密的地方。  此外,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胸口痛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外出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 作者: 2019/08/05 17:26
  • 头疼脑热时服用多种非处方药品真的安全吗? 科普中国-科学为你解疑释惑  作者:熊威慷  不少人在头疼脑热时,常常会去药店自行购买非处方药物,以期能快速康复,避免影响工作和学习。药店店员也会热心推荐至少一种西药和一种中成药,宣称中西药结合疗效更好。有的朋友认为既然能够自行购买非处方药品,就说明此种药品安全性高,可以随意配搭使用。而也有谨慎者认为,同服多种药物会产生风险。那么,事实到底如何?自行服用非处方药物需注意些什么呢?  非处方药,也被称为OTC药品,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以自行购买的药品,又分为红标OTC和绿标OTC,前者安全性更好,可以在普通超市的专有货架上选购,而目前在国内,绿标OTC只能在药店购买。尽管可以自行选购,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完全自由地自行服用非处方药品,每个非处方药品说明书的最下面也都有一行相同的字——请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由于非处方药品主要用于日常“急病”的治疗,如发热、头痛、消化不良、腹泻、小外伤、小扭伤等,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些备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因头痛脑热而自行购买或服用备药。自我药疗有两个风险,一是诊断有误,但并不常见;二是同用多种药品,成分有可能叠加。  那么,该如何规避药物多种成分叠加的风险呢?“看药名、识成分”。药物有三种名称,分别是化学名、通用名、商品名。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泰诺是同种成分,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拜阿司匹林也是同一种药。当然,有的药物化学名和通用名是同一个,比如布洛芬。最复杂的是复方药品的名称,如酚麻美敏、氨酚美敏等,其用缩写代表了多个药物,而这些复方药是人们在出现头痛脑热或感冒症状时最常服用的。服用此类药物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对比成分是否有叠加。  值得注意的是,中成药可能含有西药成分,最常见的就是在中成药感冒药中加入退烧的西药成分,包括上面提到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中成药中也常含抗病毒成分,如金刚烷胺。另外,更应引起重视的是中成药中含有的抗过敏成分对驾车的风险。目前已经上市的多种中成药中含有的抗过敏药都选用氯苯那敏(即扑尔敏),这是一种有明显镇静功能的抗过敏药,会引起瞌睡。服用此药后,驾车或需要精细动作的工作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本文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丁庆明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19/07/25 09:36
  • 急性中毒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 2019-07-19  1) 对急性中毒的基本认识  急性中毒包括食物中毒、化学物品中毒、农药中毒、药物中毒等。中毒,常见是集体单位,如宾馆、招待所、学校、运动员、工作人员公寓发生因饮食不洁而致集体食物中毒,或投毒造成集体中毒,如水源、食物源等,造成局部地区或部门,正常工作瘫痪,社会秩序混乱。  毒物通常由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即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粘膜。由口进食或饮入有毒物质,可引起食物中毒,轻生者服药过量引起药物中毒;吸入有毒气体,可引起毒气中毒;皮肤粘膜接触毒物可引起吸收中毒。  食物中毒时,要对同一环境、同时进食同类食物的人群进行调查了解,结合症状及化验检查易得到诊断。怀疑服毒中毒时,要调查家中药品有无缺少,病人近来的精神状态,有没有受到强烈刺激,病人身旁有无空药瓶、药袋,有无“遗书”等等。怀疑煤气(一氧化碳)中毒,要了解室内炉火、烟筒、风斗以及同室居住人的情况;汽车废气中含一氧化碳,故在通风不好的车库内发动汽车也可致中毒。  尤其某些恶性事件如投毒,为便于侦破,应注意采集剩余的毒物、药物、食物或其他含毒标本,如呕吐物、洗出的胃液、血液、尿液、便等标本送有条件的部门做毒物分析检查,送检的标本越新鲜越好。  2)  急性中毒的表现  (1)       消化系统  几乎所有的急性中毒都会出现急性胃肠炎的表现,包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只不过中毒表现有所侧重,有反应快的,强烈的,毒物一进入到人体内立即出现呕吐、腹痛,时间较长出现腹泻;有反应慢的,数小时之后发生反射性呕吐,这多第中毒较深。  腐蚀性毒物误服后口腔溃烂,牙龈出血,严重的发生胃肠出血而呕血、便血。由于解毒的器官主要是肝脏,急性中毒可导致中毒性肝病,病人出现严重的黄疸和肝昏迷。  (2)       神经系统  许多毒物直接毒害神经系统,引起中毒性脑炎,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受到抑制,病人出现嗜睡、昏睡、知觉丧失,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甚至昏迷不醒。还有的病人抽风、发狂、瞳孔缩小、呼吸衰竭。少数病人可遗留痴呆等后遗症。  (3)       呼吸系统  刺激性气体或有毒有害气体被吸入后,可引起咳嗽、声嘶、胸痛、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严重的发生中毒性消肿。吗啡和镇静催眠药中毒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神经引发呼吸停止。  (4)       其他系统  除以上症状之外,许多毒物还可以引起休克、中毒性心肌炎、心肌损害、心电图不正常;损害造血系统,引起贫血、出血,血小板和白细胞不正常;肾为主要的排毒器官,急性中毒时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造成血尿、尿少、尿闭,更加重中毒的程度。  皮肤可因毒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中毒后引起缺氧表现为面、唇色紫绀;煤气中毒后皮肤为樱红色;强酸强碱中毒损伤皮肤可呈黑色、白色、灰棕色。急性中毒时瞳孔常常出现明显的变化,瞳孔扩大常见于阿托品中毒,瞳孔针尖样提示有吗啡或敌敌畏农药中毒的可能。  3)  急性中毒的救治原则  无论是集体、单位、食堂、餐厅、家庭中,发生急性中毒病人,应采取现场解救措施。这样做有利于减轻中毒的危害,也有利于医院的进一步抢救。对集体中毒应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机关及卫生行政部门。严重的集体中毒,应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关应急措施。  (1)       尽快排出毒物  ①吸入性中毒  如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氯气中毒,应立即使中毒者脱离中毒环境移至空气流通处,使其吸入新鲜空气或氧气,解开病人领扣、腰带,注意保暖,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样处理后轻度中毒病人很快恢复正常。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②皮肤粘膜沾染毒物  立即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衣物及时脱去,以免重复吸收中毒。清洗不能用热水,以免血液循环加快促进皮肤吸收加重中毒。冲洗时间15~30分钟。腐蚀性毒物要冲洗时间长一些,因其易深入皮肤造成持续中毒,可选用中和性液体冲洗,如接触强酸中毒可用肥皂液冲洗,强碱中毒可用食醋作冲洗液。眼睛被强酸或强碱沾染后,一定要用清水彻底冲洗,有条件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否则眼睛角膜被腐蚀后极易引起失明。  ③食入性中毒  采用催吐、洗胃、导泻方法排出毒物。昏迷、抽风以及误服汽油、煤油、腐蚀性毒物中毒者禁用催吐方法。洗胃一般在医院进行,服毒6小时内洗胃最有效,超过6小时毒物大多已吸收入血。  但是当服毒量大,或为饱餐后服毒,病人中毒逐渐加深,怀疑胃内残留毒物,尽管服毒在6小时以上,仍需积极进行洗胃。只有彻底洗胃才能保证救治成功。除个别严重胃出血、胃肠穿孔者禁忌洗胃外,强酸强碱经口服中毒者严禁洗胃,因洗胃可稀释酸碱更有利于吸收中毒,而且由于酸碱的强烈的腐蚀作用,洗胃的动作很容易捅破胃肠的粘膜,造成大出血或穿孔的严重后果。只能灌入鸡蛋清、牛奶、植物油等保护粘膜的物质,或采取剖腹洗胃的万不得已的措施。  导泻是经催吐和洗胃后的辅助措施,不能替代洗胃。导泻是把肠道内的残留毒物尽快地排出人体。通常是口服或由胃管注入硫酸钠或硫酸镁等药物以导泻,严重脱水和已经腹泻的病人禁用。  中毒者还可大量饮水来增加尿量排毒。不能口服的昏迷病人采用静脉滴入葡萄糖液的方法利尿解毒。  (2)       阻止毒物吸收  毒物是由四肢局部进入体内的(注射中毒或有毒动物咬伤),可在肢体的伤口上端结扎止血带,防止经血液扩散。止血带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每10~3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1~2分钟。还可口服活性炭20~30克吸咐毒物减少吸收。  (3)       特殊的解毒方法  急性中毒病人送往医院,在医院里对有特效解毒剂的中毒可用特殊解毒方法。 作者: 2019/07/19 17:27
  • “亚健康”是怎么回事?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有些人会突然出现头晕头痛、耳鸣、虚弱、乏力、皮肤过敏、颈部僵硬、腰酸腰痛、腹胀腹痛、便秘腹泻、胸闷气短等症状。似乎他们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出现了问题,迫切需要去医院治疗。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看上去好像患了“重症”的人,几乎走遍了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做了全面彻底的检查之后,居然没有找到任何器质性疾病能够解释上述身体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亚健康状态导致的。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是一种现代文明病,仪器检查无阳性及器质性病变,但又频繁出现不健康的生理状态。并且,由于人们在年龄、适应能力、免疫力、社会文化层次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也错综复杂,别看亚健康非常普遍,但若是不加以重视,则会演变成更加严重的问题。  亚健康的十大信号:  1.睡醒了还困,看起来没精神。晚上睡满了8小时,但早晨起来还是觉得困,人看起来也没精神。  2.记忆力下降。想问题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有时会忘掉刚刚想做的事。  3.头晕头痛,总是一副愁容脸。经常头痛,看起来总是一副双眉紧锁的愁容,如果属于无病因的头痛,很可能就是疲劳。  4.皮肤问题,看上去脸色不好。脸色暗沉,新陈代谢减慢,肌肤的血液微循环短缺活力。  5.睡眠不好或乏力。  6.食欲欠佳或食之无味。  7.情绪难以控制地出现忧郁、低落或烦躁易怒。  8.抵抗力变差,换季易感冒。  9.容易腹泻或腹痛。  10.不定期的头痛、关节酸痛、腰酸背痛等。  那么,出现亚健康有什么危害呢?亚健康很容易引起代谢紊乱、免疫下降、多脏器功能低下以及情志问题,因此在早期应该高度重视,尽快逆转,防止进一步转化为疾病。比如长期失眠可引起神经衰弱;长期疲劳可引起免疫力下降,造成病原体感染;长期精神情志失调可引起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以下这些方式可以使你远离亚健康:  1. 生活规律,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及精力充沛,做到劳逸结合。  2. 心态乐观。心情愉快,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学会倾诉,不仅可以增进机体的免疫力,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  3. 合理膳食,补气补血。合理的膳食搭配是身心健康的基本保障。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丁向阳 作者: 2019/07/08 09:14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