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小孩才需要补钙?其实成年人跟老年人也需要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一些人认为,小孩才需要吃钙片,成年人骨骼长全,钙就够用了,不用补了。真相:人到了一定年纪,骨密度会降低,需要补充钙,以预防骨质疏松。        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会逐渐降低,患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骨质疏松后,摔倒就更容易骨折,而骨折后的卧床更会带来一些列并发症(如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压疮、尿路感染等),是导致老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老年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骨质流失,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女性骨折的风险会高达30~40%,而男性只有13%。图虫创意         要想远离骨质疏松带来的危害,那就得早点开始补钙和维生素D。        对于没有骨质疏松的人群,推荐每天至少要吃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钙推荐摄入量,也就是800毫克/天,这个量,每天喝1包奶,吃几块豆腐,来半斤绿叶菜很容易就能达标。另外,每天建议补充15微克(600 IU)的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利用。        而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人群,推荐每天摄入1200毫克的钙,尽可能选择含有天然钙的食物,比如豆制品、乳制品等。如果每天实在吃不到推荐量,可以补充一些钙补充剂,建议小剂量多次补充,比如含钙300毫克/片的就比较合适。        尽量避免选择钙含量高的补充剂,因为一次性补充太多反而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需要强调的是:每天钙的摄入量不要超过2000毫克,因为过高的钙摄入量会增加肾结石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除了补钙,预防骨质疏松还要注意戒烟限酒。有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会影响骨量,甚至易导致骨质疏松。从另一方面来说,香烟和酒精无论是对骨骼还是心血管健康都是有伤害的,能戒掉最好。 作者: 2021/11/01 15:29
  • 关节炎是冻出来的?致病原因很复杂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多挨冻对身体关节影响不大真相:导致关节炎的原因较多,不过经常挨冻和关节炎确实有不小的关系        在我们中国,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一种爱叫妈妈让你穿好秋裤。但在隔壁的岛国日本,即使到了冬天,年轻女性们仍然可以光腿配短袜短裙出门,这也成为了我们对日本的印象之一。        那么,在低温环境下,光腿会不会给健康带来隐患?关节炎到底是不是冻出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是谁给了日本妹子们光腿上街的勇气。        日本国土狭长,南北气候差异明显。与处于内陆的中国广大地区不同,日本两面靠海,所以日本气候更偏向海洋性特征。日本气温低的地方比较干燥,而湿润的地方气温并不低。因此日本全境的体感温度都不会太低,完全能够忍受短时间露腿。        此外,日本绝大部分公众场所都有各种形式的供暖,包括公交、地铁、便利店、商场、政府和企业的办公楼等。基本上,人们一出家门,很快就能进入一个温暖的区域。所以,日本的年轻女性们并不是不怕冻,而是日本的气候和生活环境真没有多冷。回到正题,关节炎到底是不是冻出来的?        气温下降时,人们往往需要添加衣物来维持机体的正常体温。但近年来流行的超短裙、薄丝袜、光腿一类装束,却让膝关节、踝关节、大腿外侧和前侧皮肤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虽然低温并非是关节炎的唯一诱因,但身体局部长期处于相对的低温环境(0到10℃)确实会诱发骨关节炎、非冻结性冻伤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实际上日本人的关节炎发病率居世界前列,据信也与这类文化风俗有关。        此外,近年来膝骨和踝关节炎的发病人群呈低龄化趋势,这与部分青年人在低温环境中穿着不当引起的低温刺激存在强烈关联。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症状包括慢性关节疼痛、僵硬、运动受限等。膝关节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会引起关节僵硬和关节灵活度下降,增加关节软骨损伤的风险。低温刺激还会造成滑膜囊分泌的滑液减少,关节消耗速度随之加快,增加膝关节炎的发病概率。        踝关节因受力原因,是人体最易损伤的关节之一,低温环境刺激则会增大踝关节损伤的风险。当踝关节处于低温状态时,踝关节周围的毛细血管和关节处骨骼肌收缩,滑膜囊中滑液黏蛋白含量增加,踝关节灵活程度下降,踝关节扭伤的风险增大。低温对踝关节的危害不仅限于扭伤,还会加重踝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感。 作者: 2021/10/12 10:24
  • 专家提醒:过度降血压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来源:新华社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高血压是健康的“隐形杀手”,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被确诊高血压的患者都希望尽快把血压降下来。专家提醒,降压治疗要平稳,短时间内血压下降太快,可能引起脑梗塞,加大脑中风的风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吴云说,降压治疗的目的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到目标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肾脏疾病等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危险。不同的人群因为年龄、基础疾病的不同,降压目标各不相同,“血压不是低了就好,降压更不是越快越好。”“血压的波动程度过大也会有危险。”吴云说,降压治疗要坚持“达标、平稳、综合管理”的原则。其中,达标是控制血压的根本,早降压早获益、长期降压长期获益;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才能达到平稳降压;还要根据个体化差异,综合管理血压和并发症。如果血压下降速度太快,血管内压力会明显下降,血流速度减慢,会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缺血、血流灌注明显较少,脑血管内容易形成血栓、栓塞或因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如果患者本身存在脑血管狭窄,血压过低反而会增加患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专家提醒,高血压患者应在4周至8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病程较短的高血压患者可较快达标。吴云建议,高血压患者一旦被确诊,可以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从小剂量开始,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优先应用长效制剂,减少血压波动;有些患者血压难以控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联合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药物有效性和耐受性,选择适合的药物。“药物治疗要长期坚持,不能今天吃了药觉得血压下来了,第二天就不吃药了,这样血压波动对身体危害更大。”吴云说,“要获得降压带来的益处,必须长期坚持规范服用降压药,不论血压是否降到正常值、有没有头晕等症状,都要坚持服药。” 作者: 2021/10/11 09:41
  • 血压、血脂、血糖值究竟该调控到多少? 来源:中工网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人群来说,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是,究竟该把血压值、血脂值、血糖值等控制至何种水平呢?在临床上,我们把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以及抗血小板治疗简称为“三高一抗”,这些措施均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核心策略。不光是患者,临床医生对于“三高一抗”的调控趋势也极为关注。近年来,随着新研究证据的不断公布,“三高一抗”的干预策略也得以不断完善。血压管理——从严近年来,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毫米汞柱、老年患者血压<150/90毫米汞柱、部分心血管高危患者血压<130/80毫米汞柱,一直是国内外主要指南所推荐的血压控制目标。然而,自2015年著名的收缩压干预试验(SPRINT研究)结果公布之后,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开始朝向更严格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近来先后发表的两项荟萃分析,以及刚揭晓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的以我国人群为基础的STEP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更为严格的控制血压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基于现有临床研究证据,业内学者认为:对于一般健康状况良好的高血压患者,<130/80毫米汞柱或该成为血压控制的基本目标。在患者能够良好耐受的前提下,降到更低水平(例如收缩压<120毫米汞柱)也是合理的。相信在随后几年的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更新过程中,这一趋势将会得到充分体现。小贴士60~80岁的人血压怎么调?国内临床研究表明,对于60~80岁的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服用降压药物把收缩压(高压)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病患病风险。很多人认为,老年人的血压应该高一些,还有人说老年人血压不超过150毫米汞柱就行了,这些说法都是不准确的。老年人发现血压轻度升高后,也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千万别以为上了年纪后,血压就应该高。胆固醇管理——从低基于近些年发布的多个大型研究结果,国内外相关指南逐渐下调了降胆固醇治疗(主要是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目标值,将<1.4毫摩尔/升作为心血管极度高危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目标。不仅如此,各类临床指南还在不断扩大“极度高危”这一危险分层所涵盖的患者范围。目前,将确诊ASCVD者以及合并靶器官损害(视网膜病变、蛋白尿或神经病变等)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至<1.4毫摩尔/升,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临床研究证据的支持。对于其他心血管高危或很高危人群,将该值降至<1.8毫摩尔/升,也可使其有更多获益。小贴士31岁就心梗?警惕胆固醇问题!近日,笔者听闻医院一科室收治了一位31岁急性心梗的患者。小伙子博士毕业刚一年,正欲大展宏图之际却突然病倒,仍在抢救。他的总胆固醇值是9.2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LDL-C)是5.5毫摩尔/升。这很有可能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种病可导致患者在很年轻的时候发生心梗。高胆固醇血症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如果不去医院检查,很难及时发现。实际上,如果早些发现胆固醇增高并及时治疗,多数心脑血管病是可以避免的。换言之,我们每个成年人都要了解自己的胆固醇水平,无论有无不适症状,每一两年都要检验一次血液胆固醇值。如发现胆固醇增高,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降糖治疗——更合理最近几年,降糖领域最大的进展在于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两类新药的临床研究证据积累。这两类药物不仅具有降糖作用,更具有非降糖依赖性的心血管保护、肾脏保护以及改善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作用。除欧洲两部指南外,目前多数国际指南仍将二甲双胍作为一线降糖药物。然而,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必将越来越大。一些患者空腹血糖为7.2毫摩尔/升即可。小贴士在家测血糖,这些要点要记住!1、常有人问:测血糖应该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一般建议把第一滴血用棉签擦掉,用第二滴血测量。这是因为扎手采血前需要用酒精消毒,如果采血前酒精没有挥发完可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但也有研究发现,用第一滴或者第二滴血测量结果差别不大。假如用第一滴血一定要等消毒酒精完全挥发、手指干燥后再扎手采血。2、测血糖前一定要把手洗干净,根据自己皮肤情况(柔嫩或粗糙)选择适当的进针深度,不宜过浅或过深。不要扎手指肚,在手指侧面采血会减轻疼痛。采血前可以揉搓双手,增加手指血液量。出血过少尽量不要过度挤压手指,这会影响检测结果。3、血糖仪要定期校准,血糖试纸要按说明书要求妥善存放,血糖试纸与血糖仪型号一定要匹配。抗血小板治疗——从紧在ASCVD的二级预防中,积极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基石,这一点已成业内共识。然而,在ASCVD的一级预防中,是否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来看,除在少数心血管风险显著增高且不存在出血风险的人群中可以谨慎考虑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外,多数未确诊ASCVD的患者一般不建议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小贴士抗血小板药物早上吃还是晚上吃?近年来,关于早晨或者晚上吃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指大家最为常用的阿司匹林)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应该早晨吃,理由是每天上午(6点到10点)血小板聚集力最强、最容易形成血栓。也有人认为应该晚上吃,理由是晚上吃不仅能够预防血栓,还可协助降压。其实这些观点都没有太多依据,目前并没有研究证实早晨吃更好还是晚上吃更好。所以何时用药可根据个人情况,最重要的是每天坚持服用。但需要提醒大家一个问题:因为服药后饮酒或者饮酒后服药都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所以对于晚上经常喝酒的人,最好早晨吃,避免药物和酒精一起伤害胃肠道。 作者: 2021/10/09 10:09
  • 买支牙膏就能杀幽门螺杆菌? 新华网  作者:马晓媛 李紫薇 许雄  我国是幽门螺杆菌高感染国家,有数据显示成人感染率约为50%。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号称能抑制甚至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抗幽牙膏”正悄悄走红网络。“抗幽牙膏”真的有效吗?  消费者吐槽被收“智商税”  山西太原市民张楠楠在一次单位体检中被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不久她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款声称“可有效减少幽门螺杆菌”的牙膏。好奇之下,她便买了两支回来使用,结果两个多月后复查,她的幽门螺杆菌数值不仅没降,反而升高了。“感觉交了‘智商税’。”张楠楠吐槽道。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抗幽牙膏”在网上销售火爆。在某大型购物网站输入“幽门螺杆菌牙膏”“抗幽牙膏”等关键词,会跳出五花八门的“抗幽牙膏”产品,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记者注意到,这些产品大多宣称可抑制、预防甚至杀灭幽门螺杆菌,一些产品还打出了“对幽门螺杆菌有效灭杀99.85%”“根源灭幽门”“全家适用,无效可退”等宣传字眼。不少买家也对牙膏的功效寄予厚望:“刚查出感染,买了这个希望有用,别传染给孩子。”  这样的“网红牙膏”在线下也十分畅销。一位牙膏企业的业务员告诉记者:“类似的抑菌牙膏已经卖了好几年,现在供货规模单月可以达到1000万支以上,最近刚有一家大型连锁药房进行了批量订购,订购量在10万支以上。”  然而,对这样的牙膏能否真“抗幽”,受访专家表示质疑。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委员、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王俊平表示,幽门螺杆菌主要定植在胃里,治疗重点也是杀灭胃内细菌,通常是使用包括两种抗生素在内的四联药物,需连续服药14天,才有可能根除,仅靠刷牙来治疗幽门螺杆菌是不可行的。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廖娟解释说,幽门螺杆菌也有可能会定植在口腔的唾液和牙菌斑里,临床上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前也会推荐患者先洁牙,但即便牙膏可以对口腔的幽门螺杆菌起到抑制作用,它对胃里的幽门螺杆菌也没有作用,治疗幽门螺杆菌仍然需要吃药。  中国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理事长相健强表示,目前协会所属会员单位没有生产销售此类产品,协会认为,口腔当中的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中的幽门螺杆菌是否存在关联,目前尚无科学证据,刷牙即便对口腔当中的幽门螺杆菌也并不能完全清除。协会一直关注所谓“抗幽牙膏”的虚假、夸大宣传对行业的负面影响,还曾发出行业自律声明,要求会员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功效宣称和广告宣传。  想着法儿避监管  ——打监管“擦边球”。记者调查发现,网售的很多“抗幽牙膏”都标示“械字号”“医用级”。记者从药监部门了解到,根据今年新实施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牙膏应参照普通化妆品的规定进行管理,即按“妆字号”备案,而按照医疗器械来备案的“械字号”产品就不能说是牙膏,即不存在所谓的“械字号牙膏”。  有业内人士指出,厂家既想让产品好卖而标示牙膏,又想让消费者感觉产品很专业而突出“械字号”,此外,用“械字号”还能规避广告法中关于“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的规定,意在打监管“擦边球”。  ——夸大功效假宣传。广东省化妆品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刘忠说,“有的牙膏虽然只说是抗菌牙膏,但是在页面上介绍了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对消费者的实际购买产生误导、联想,也是新广告法所不允许的。”  ——制造“幽门焦虑”。记者发现,为了售卖“抗幽牙膏”产品,不少商家卖力宣传幽门螺杆菌的危害,称其是“一人感染,全家遭殃”“胃癌元凶”等。一些医师也表示,临床上部分患者受牙膏广告诱导,对幽门螺杆菌有不必要的焦虑情绪。  廖娟表示,这样宣传一方面容易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可能会造成人们对幽门螺杆菌的恐慌。“幽门螺杆菌虽然感染率很高,但是大约只有1%的人可能发展成胃癌,而且只要适当注意就能避免家庭内的传播,因此不必过度恐慌。”此外,公众恐慌还可能带来抗生素乱用及滥用,从而导致耐药,造成治疗困难。  还需强监管多一些科普  针对“抗幽牙膏”忽悠消费者、规避监管等乱象,受访专家认为,还需进一步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广告行为,同时加大科普力度,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  记者了解到,过去对牙膏行业的监管存在一些灰色地带,导致出现种种乱象,而近些年监管趋于严格,《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牙膏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接连出炉,对牙膏的功效评价、功效宣称用语以及相关处罚等都做出规定。业内人士建议相关措施应尽快落地,并督促各地落实执行。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四新表示,针对“抗幽牙膏”这样涉及人数多、有一定危害性的网红产品,相关部门和电商企业应当形成联动机制,协同治理,加强对相关广告的监测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宣传,避免误导和欺骗消费者。  此外,相健强等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抗幽牙膏”之所以有市场,很大原因是消费者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不足,要加大对幽门螺杆菌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醒消费者理性就医,科学消费,避免盲从盲信。 作者: 2021/09/30 09:12
  • 只需30分钟!运动专家教你2个妙招保护膝盖健康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熊猫医学科普漫画”供稿 作者: 2021/09/29 09:31
  • 糖尿病年轻化趋势明显?控制血糖很重要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梅艺璇、韩金蓉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糖尿病患者群体人数不断增加,糖尿病也成为了仅次于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病症,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健康。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高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人口基数大,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亿人,居世界首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过去经常食用的粗加工食物变为细加工食物,高纤维含量减少;  二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尤其是70岁以上老人的胰岛功能逐渐减退;  三是超重、肥胖人群越来越多,导致人的糖代谢减慢;  四是中国人对糖尿病的基因易感性与其他国家的人不同,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哪些人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在同辈、年龄接近或稍微年长的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  二是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经常饮酒、熬夜、暴饮暴食、喜欢甜食或饮料等含糖食物。  血糖控制的数值标准是什么?  我国的空腹血糖上线为6.1毫摩尔每升。对于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有条件控制血糖的情况下,可以将血糖控制在5.6毫摩尔每升以下。餐后血糖也要注意,当餐后血糖不达标时,发展为糖尿病的概率较大。年轻人可以将餐后血糖控制为7.8毫摩尔每升,年纪稍大的人则可以控制在10毫摩尔每升以下。  血糖控制的数值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具体制定,上述数值仅供参考,并不是唯一标杆。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的预防,在饮食上要合理膳食,不能过度忌口或节食,保持适度规律运动。  高危人群则应当尽量不喝含糖饮料,按时吃饭、少吃垃圾食品、含肥肉较多的食物等,日常饮食多吃青菜,鸡肉、鱼肉、虾肉等白肉。  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医内分泌主任医师连凤梅 作者: 2021/09/10 15:18
  • 预防孩子早期近视,家长应该怎么做?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梅艺璇、唐娜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近年来我国近视患者人数不断增长,青少年近视群体数量上涨尤为明显。这与孩子不健康的用眼习惯以及家长、老师对用眼健康知识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如何守护眼部健康?这些护眼专业知识需掌握!  要尤其重视早期近视防护  很多家长,尤其是年轻的爸爸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哭闹,常把手机等电子产品给孩子玩。这种行为其实是在消耗孩子的“远视储备”。  远视储备就像是眼睛存在银行的利息,孩子出生的前几年,眼睛是偏远视的。远视如果提前被消耗,那就进入了近视的发展快车道,所以早期防控近视特别重要。家长切忌为图一时便利,在不知不觉中消耗孩子的远视储备。  “近暗久甜”和3个“20”法则  除了保护孩子的远视储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在近视预防中,要牢记四个字——近暗久甜。  “近”,是指看东西的距离太近,比如孩子总喜欢躺着或趴着看手机。  “暗”,是指周围的环境太暗,太暗的环境容易让眼睛疲劳,从而让近视增加。  “久”,是指用眼时间过长,孩子在使用电子设备超过20分钟时,家长要提醒孩子休息眼睛。  “甜”,是指吃的甜食过多,摄入甜食过多会影响维生素D和维生素B1的代谢,从而加重近视。  这四个字是导致孩子近视的元凶。一般情况下,在生活中如果避免这四种行为的发生,近视预防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此外,3个“20”法则也对预防近视很有帮助,即:使用电子产品时,每20分钟向窗外20英尺(6米)的远处放松眼睛20秒钟,孩子如果养成这个习惯,也不容易近视。  发现孩子有近视迹象应及时就医  孩子一旦出现近视的迹象,比如眯着眼睛看东西、趴着看东西,坐在电视前近距离看电视等行为时,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及时就医。  孩子视力不好,不一定全是近视,还可能是弱视,或者是斜视。所以发现有近视迹象时,要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查,对症下药。  近年来,近视已经成为青少年的高发眼部疾病。预防近视,医生、教育部门和家长要彼此合作、三位一体。尤其在家庭和校园中,家长和老师要携起手来,督促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为孩子带来更健康和光明的未来。  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常务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勇 作者: 2021/09/09 09:34
  • 记住这4种方法,不吃药也能治好功能性胃肠病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熊猫医生医学漫画”供稿记住这4种方法,不吃药也能治好功能性胃肠病 作者: 2021/09/08 10:49
  • 钙片应该饭前吃还是饭后吃?遵循两原则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熊猫医生医学漫画”供稿钙片应该饭前吃还是饭后吃?遵循两原则 作者: 2021/09/01 10:52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