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水痘能见面就能传?7个“战痘”知识家长不能不知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马乐 杨海峰  水痘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分布的急性传染病,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近年来,我国的水痘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常在幼儿园和学校暴发流行,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原发感染,以全身性丘疹、水疱、结痂为特征的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没有动物宿主,人是它唯一的自然宿主,皮肤是它的主要攻击对象。儿童初次感染该病毒发生水痘,恢复后病毒可终身潜伏在神经系统中,少数人可因成年后免疫力低下等病毒复发而引起带状疱疹,这便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名字的由来。  任何年龄人群都容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其中未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得此病,患者中以1~14岁的孩子居多。传染性特别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会发病,俗称“见面传”。因此在幼儿园、中小学等集体场所,水痘容易暴发流行。  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是高发季节。水痘患者是水痘的唯一的传染源,从发病前1~2天到皮疹完全结痴为止均有传染性,但结痴后没有传染性,得过水痘的人一般可获得持久的抵抗力,但极少数人可能会因为免疫缺陷等再得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和直接接触患者(如疱疹的疱液)传播,也能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侵人体后,繁殖进入血液,这段时间一般为4~6天,可通过血液系统散布在全身各组织器官,到达皮肤时出现皮肤损害,即水痘。  因此,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能对水痘的预防掉以轻心。只有及早预防,才能让我们远离水痘的侵袭。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水痘的预防呢?  1.接种水痘疫苗。这是目前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手段。虽然接种疫苗不能保证100%不得水痘,但疫苗保护率在95%以上,且接种疫苗后即使得了水痘,症状也比较轻,降低了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原则上没有得过水痘的儿童、青少年、成人都应接种水痘疫苗,但若对疫苗成分过敏,或发热,患有急性疾病,或接种部位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或患有严重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则不宜接种。接种后一般较少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局部疼痛、红肿、硬结,发热和皮疹,均可自行缓解。  2.及时隔离,注意消毒。如果同学们得了水痘,要在家隔离治疗直到皮疹全部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2周。这段时间同学们要请假待在家中,不能出门和其他孩子玩耍接触,并防止与孕妇接触,以免传染给他人。对患者或是被患者疱液等污染的衣物、用具等要彻底清洗,并用日晒、煮沸等方式进行消毒。  3.减少接触,预防感染。在水痘流行季节尽量不去或少去人口密集的场所,避免接触水痘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的带状疱疹也会传染给儿童引起水痘。出行戴口罩,不共用碗筷等,避免接触被水痘患者唾液、疱液、血液等污染的物品造成感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应遮掩口鼻。  4.多开窗,勤通风。开展教室、寝室、活动室卫生大扫除,白天持续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流通。  5.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勤洗手,勤剪指甲。水痘患者要防止抓挠,以免抓破水疱造成继发感染。  6.多晒太阳。多穿衣服、注意保暖,多在户外阳光下学习、活动。要把被褥、衣服放在阳光下晾晒。  7.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吃水果蔬菜。可适当补充维生素,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水痘患者应多喝水,清淡饮食,不宜食用生发(如葱、姜、羊肉等)、辛辣、油腻、热性的食物。  资料来源: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文由西安交通大学卫生发展与改革中心主任王明旭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20/05/19 08:58
  • 家庭药箱放什么?这些常备药物你需要知道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王欣玥 尹嘉珂  很多家庭都备有一个常用药物的小药箱,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同症状用药不同,不同药物储存方式也不同,我们该如何合理购置和储存常用药物呢?  家庭药箱中,一般要准备治疗常见疾病的药物,如治疗感冒、发烧、咳嗽、腹泻、腹胀等症状疾病的药物。  1. 日常治疗感冒药物,可以选择酚麻美敏片、维C银翘片等,有小孩的家庭可以备用一些小儿感冒药,比如愈酚伪麻口服溶液、健儿清解液等。如果出现发热,建议选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比如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制剂等,也可选择蒲地蓝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柴黄颗粒等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儿童的解热镇痛药物有年龄限制,小于2月龄的小婴儿不推荐使用任何退热药物。小于3月龄只要出现发热,应及时就诊。2~6月龄如需使用退热药,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具体请咨询医师意见。不论年龄如何,只要发热超过3天,就应及时就诊。  2. 如果呼吸道感染诱发咳嗽,可以选用急支糖浆、川贝枇杷膏等止咳化痰药物。如果是儿童咳嗽,可以备用氨溴特罗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等儿童用药。  3. 为缓解腹胀等症状,可以选择吗丁啉、多酶片等常用药物,也可选用保和丸、健胃消食片、大山楂丸等中成药。对于便秘的患者,可以备用麻仁丸来进行润肠通便;如果是儿童,可以备用王氏保赤丸或乳果糖。如果腹泻,可以选用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的微生态环境,蒙脱石散止泻保护胃肠道粘膜。如果是夏天受凉引起的腹泻,可以选用藿香正气液等中成药。如果家中孩子消化不好、容易积食,可以选择四磨汤口服液等中成药。  4. 如果是过敏引起的荨麻疹,或是突发过敏症状,家中常备的抗过敏药物可以选用氯雷他定或西替利嗪,但如果过敏症状用药后没有缓解,或是既往曾发生过严重的过敏反应,或是家族有严重过敏反应史,建议及时前往就近医院就诊。如果是小年龄婴儿使用抗过敏药物,需征询专业医师的意见。  5. 建议家庭常备体温计以备怀疑发热时测量体温。家中有小孩子容易磕碰,可以常备冰袋以冰敷,并备用创可贴、无菌棉签、无菌纱布、医用胶布、75%消毒酒精、安尔碘等常用工具和消毒药物。  在选择药物时尽量选择不良反应较少的非处方药(OTC药),以疗效稳定、用法简单的药物为宜。用药时需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不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在专科医师的建议下准备一些特殊药物。  关于药物储存,有的药物储存条件特殊,比如需要放冰箱保鲜层,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存储,切勿大量存储药物。注意将药物放置在儿童够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建议药物分类放置,避免在紧急情况下出现“用错药”的状况。  不同药物的保质期不同,注意保留药物包装,并定期检查药箱内药物是否过期。如果有过了保质期的药物,应及时送至药物回收点或询问医生后进行相关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关于药物使用如果有任何疑问,以专业医师的建议为准。越小的婴幼儿家庭用药越需谨慎,建议事先征询儿科医师的建议。  本文由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黄蓉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20/05/18 09:24
  • 疾控专家:低风险地区的中小学工作场所不必戴口罩 来源: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  天气越来越热,口罩能不能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13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通风条件好的地方应该说就是安全的,没有必要戴口罩。户外宽敞的地方,比如操场、公园、人员稀少的街道没有必要戴口罩;在低风险区的工作场所,像办公室、工地、工厂这些地方也没有必要戴口罩;户外运动时更没有必要戴口罩。大家特别关心的中小学,在低风险地区的学校环境中也没有必要戴口罩。有一个原则,对于不是经常外出出差到其他不熟悉的地方的,生活在相对固定环境的,又是低风险地区的,这样的情况下基本都不用戴口罩。(记者温竞华、王雨萧) 作者: 2020/05/14 09:53
  • 减肥新途径?“胖友们”肠道菌结构或不同 科技日报  作者:张梦然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7日发表的一项微生物学横断分析,欧洲科学家团队发现,在肥胖症患者中,一种可能功能失调的肠道菌群结构——拟杆菌2型(Bact2)更为常见。这项观察性研究同时还发现,Bact2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肥胖症患者中盛行率较低。科学家将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前瞻性临床试验,进而确定他汀类药物对于肥胖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由6个欧洲国家的14个研究小组组成的团队,致力于研究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此次,比利时科学家吉荣·拉伊思团队与项目组合作,分析了一个包含888人的横断面队列,这些人来自法国、德国和丹麦3个国家。  科学家们发现,Bact2与身体质量指数相关:Bact2在瘦人群体中的盛行率为3.9%,在肥胖症患者中为17.7%。对于具有Bact2的个体,其炎症水平往往比仅基于身体质量指数所做的预测水平更高,这印证了Bact2是一种功能失调的肠道菌群结构的观点。  同时研究团队还发现,Bact2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呈负相关。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降脂药物,不仅能强效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而且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三酰甘油,所以他汀类药物也被称为“全面调脂药”。这类药物种类繁多,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等等。研究人员发现,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肥胖症患者中,Bact2的盛行率降至5.9%。他们采用两个分别包含282人和2345人的验证队列,重复了这些发现。  对于这一结果,研究团队表示,还需另外开展进一步研究来评估其相关性,尤其是需要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来评估以上发现是否能在随机群体中重复,之后才能考虑将他汀类药物作为潜在的微生物组调节疗法来使用。 作者: 2020/05/13 09:25
  • 研究报告称:新冠病毒不断突变,更具传染性! 新浪科技   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全球正在应对一种变异性强、更具传染性的冠状病毒。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称,两个月以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新冠病毒的进化,他们在试验中从患者体内提取病毒的不同基因序列进行分析,聚焦在病毒的一个关键部分,也就是病毒感染细胞的突刺蛋白部分。  研究人员在新冠病毒原始菌株样本中发现了被称为“D614”的穗蛋白特定突变,此外,在欧洲、美国等国家许多早期病例中也发现患者携带D614的病毒。但是今年2月初,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变异病毒,称为G614。在几乎所有的感染地区,G614变异病毒迅速扩散,在短短几周内取代了D614变异病毒。  科学家表示,G614病毒的迅速传播,证明了“一种更具传染性的新冠病毒开始出现”,但是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家比尔·哈纳奇(Bill Hanage)称,这篇研究报告中的案例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体情况。绝大多数已测序的分离病毒来自欧洲地区,其爆发性传播范围更广,这可能是因为该病毒更容易传播,但也可能是因为相对较晚的干预防护措施,才导致疫情恶化。  换句话讲,G614病毒突变可能对病毒的传染性没有任何影响,它可能仅是搭上从欧洲传播至其他地区的“病毒株便车”。虽然哈纳奇确实认为一些证据表明该病毒突变可能增强病毒传播,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病毒学家安杰拉·拉斯穆森(Angela Rasmussen)甚至比哈纳奇更怀疑这个研究团队的结论,她说:“他们没有做过任何试验,相关结论仅是猜测,没有迹象表明突变导致病毒更易传播,对病毒功能性具有重大意义。”  新冠病毒的研究进展比普遍科学研究进行得更快,研究人员必须在准确性和公共卫生风险之间达到平衡。该研究报告撰写者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一个“早期预警系统”来跟踪病毒突刺蛋白的演变,因为这种蛋白是科学家潜在的疫苗和治疗的目标,任何真实相关的突变都可能严重影响这些努力,甚至可能使幸存者遭受第二次感染。  病毒始终在不断变异,但大多数变异最终都不会影响病毒的传播或者使人们患病。目前,研究小组获得的这些初步发现是否意味着什么还没有定论。目前疫情传播已经非常可怕,不论是否存在病毒变异,值得研究人员关注,但仍需进行大量研究进行验证。(叶倾城) 作者: 2020/05/13 09:23
  • 整天戴口罩,脸上的痘痘加重了怎么办? 新华网    作者: 2020/05/09 09:30
  • 老人在家中摔倒扶不扶?先搞清楚这4种情况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董菁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引发了全国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热烈讨论。小品聚焦的是在外遇到老人摔倒该扶不扶,但是老人在家中摔倒也很危险,子女是否应该立即扶起来?先来看看这篇文章。    图片来自于央视春晚微博  2016年12月8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委员高小俊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跌倒是我国伤害死亡的第四位原因,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则为首位。2006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跌倒死亡率男性为49.56/10万,女性为52.80/10万,而致残率更是高达50%。另有资料显示,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有1/3每年发生1次跌倒;老年男性年跌倒发生率为21%~23%,老年女性为43%~44%,老年人跌倒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上升。  老人摔倒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生理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全身的协调性有所下降,这是身体机能减退综合作用的结果,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重。  二、病理因素。一些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眼部疾病、低血糖等都可能导致老年人跌倒。  三、药物因素。精神类药物,如助睡眠药或有镇静作用的药物会增加跌倒的风险,此外,一些抗高血压、降血糖的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低血压、低血糖,增加跌倒的风险。  四、心理因素。有些老年人有抑郁、焦虑等不佳心理状态,导致对环境危险因素的感知和反应能力的下降,容易跌倒。  五、环境因素。室内地面过于光滑、拖鞋不防滑、灯光照明不好、家具摆设不当等,室外路面不平整、公共场所过于拥挤等,以及没有防摔装置,都是老年人容易跌倒的原因。  如果老人在家中摔倒,子女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轻拍老人双肩,在耳朵两旁大声呼唤,看其是否丧失意识。如果没有任何反应,继续花5~10秒观察其胸部和腹部起伏状况,以便判断对方是否存在呼吸。如果胸部和腹部没有起伏,甚至没有脉搏,应该为“心脏骤停”,需要立即做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第二,如果老人丧失意识但呼吸尚存,则很可能是陷入昏迷。先判断有无颈椎或椎体骨折,如果不能排除骨折可能性,应先做好颈部固定,在保证脊椎不移动情况下,慢慢搬动,让患者侧卧位,以防因舌后坠、呕吐等原因导致窒息;如果确认颈椎骨折,千万不要让颈部活动,把毛巾、毛毯等放到头周围,用砖、石头等把头固定,避免晃动。另外,如果口腔内有异物,应该用手指清理干净,并拨打急救电话。  第三,如果老人意识清醒,应该问清楚跌倒发生前的情况。有没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全身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以便判断是否发生了“急性脑血管病”;有没有头晕、心慌、胸痛、出汗等,以便判断是否突发急性心梗。如果发生上面的情形,那么不能直接扶起来,应该马上拨打急救电话。  第四,如果没有上述症状,询问老人疼痛的部位和程度,检查有没有出血、青紫、肿胀、畸形等,及时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措施。如果局部疼痛厉害,很有可能出现了骨折,此时不能贸然搬动,以免关节错位。如果出现了“假关节”,比如本来没有关节的地方出现了关节,或是本来不能活动的关节活动了,也要让其待在原地,并迅速拨打急救电话。  总之,老人摔倒不可轻视,一定要多询问、多注意,不能贸然扶起或搬动,多一份小心,多一份安心。  本文由宁波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宗建平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20/05/07 11:36
  • 关于新冠疫情,我们能从病毒进化中学到什么? 新浪科技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达尔文的笔记本中有一张插图:若干线条如蛛丝般从中心向外延伸、交织,末端标着A、B、C、D四个字母。这张图本身很简单,寓意却很深刻:这是一棵生命之树,线条代表着血统,将你、我、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以及之前存在过的所有生物紧密相连。  进化树描述的便是写在基因密码中的历史,记录着可上溯至远古时期的血脉。只要你知道怎么看进化树,此次新冠病毒的过去、现在和可能的未来便全都跃然纸上。目前,科学家们正在一点一点地揭开这棵进化树的真相,并且在新技术的帮助下,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和更快的速度破解病毒基因序列,因此我们了解新冠病毒进化树的速度将甚于过去任何一次传染病。如今的问题是:我们了解它的速度能否快到可以限制病毒的传播呢?  早在疫情爆发初期,新冠病毒的进化树就暗示了此次问题的严重性。早期的首批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就向我们透露了一条重要信息:此次肺炎涉及的病毒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新病毒,症状类似于流感、肺炎和普通感冒。并且从它的名称COVID-19便可看出,它属于冠状病毒家族。但这种病毒此前从未感染过人类,这意味着我们对它的抵抗力相当有限,难以阻挡其传播。  此后不久,科学家又发现了第二条重要信息。世卫组织曾在早期报告中提出,新冠病毒在从动物宿主传播到人类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跳跃,且人传人的能力有限。但随着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得到进一步补充,新冠病毒的进化树指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研究人员将COVID-19的基因组与蝙蝠、穿山甲等动物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进行对比时发现,此次疫情中采集到的病毒都集中在进化树的同一根“树枝”上,到现在我们仍不清楚这起溢出事件的病毒来源,但从进化树可以看出,这种病毒很容易发生人传人。而对于这一点,如今我们可谓深有体会。  在前几年的埃博拉和寨卡病毒疫情爆发时,进化树都能揭露出病毒在全世界的传播规律,但有时要等疫情开始后数月、乃至数年才能看出这些规律。此次的新冠病毒则不然,它的传播速度远胜于前两种病毒。不过,科学研究的步伐也加快了许多。从1月到4月初,科学家共发布了2500多份COVID-19病毒基因组,几乎能够实时追踪病毒的传播和进化情况。  这些进展提高了利用病毒进化的知识扭转疫情进程的可能性。例如,对已知病例进行病毒基因测序后,研究人员意识到了无症状传染的严重性,而这点光从核酸测试是看不出来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这些线索透露了疫情的严峻程度,社交隔离措施才得以赶在核酸检测能力追上来之前迅速出台。  就目前而言,在采取严格社交隔离政策期间,我们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核酸检测,这样才能了解病毒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随着检测范围扩大和对接触者的追踪能力增强,我们也许能更好地判断哪些人应当待在家中、哪些人则可以安全复工。但未来常规化的基因组测序也许可以为公共卫生反应提供指导。有朝一日,基因测序也许能帮助我们弄清病毒的传播链,还能告诉我们病毒在密切接触和擦肩而过时的传播概率。此外,等社交隔离政策放松后,如能继续开展大范围核酸检测、再加上基因组测序,还可警告我们病毒是否会卷土重来。  要将这些可能性变为现实,需要我们付出各式各样的英勇举措。从不堪重负的公共卫生机构,到迅速扩张的病毒监测项目,还要将复杂精细的生物信息分析与传统流行病学相结合。但我们不必绝望。通过很多部门的配合研究工作,我们也许能找到阻止病毒传播的线索。这样一来,我们对进化的认识也就重塑了病毒的进化树。这些想法的确大胆,但过去几个月间,比这更奇怪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叶子) 作者: 2020/05/06 09:19
  • 天气升温戴口罩闷热还长痘 “摘”还是“戴”看看专家建议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编者按:五一将至,立夏将到,但防疫的步子不能停,勤洗手戴口罩也是老生常谈,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随着气温上升,戴口罩又闷又热还长痘,皮肤也容易损伤,在这战疫的特殊时期如何做到既关注面子,又做好防疫,来看看专家的建议。  戴口罩为何易长痘?  我们先看看口罩的结构。一次性口罩一般分为三层:外层为阻水层,可阻隔飞溅的液体;中层为过滤层,可有效阻隔微粒;内层为吸水层,可吸收佩戴者口鼻的水汽。  上海疾控专家表示,长时间佩戴口罩会造成面部与口罩之间的环境潮湿闷热,促使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含水量增加、体积增大,导致急性阻塞,从而引发痤疮(即“痘痘”)。  佩戴口罩时一定要分清内外面,否则非但达不到防护作用,还可能引发皮肤不适反应。  戴口罩长痘的其他原因  上海疾控专家认为,如果口罩佩戴正确、时间适当、潮湿后及时更换,却还是长痘痘,那可能是使用的护肤产品过油过厚。  上海疾控专家表示,有些人在选择护肤品时喜欢选择矿油类产品。这类产品能保湿滋润,但由于佩戴口罩时皮肤表面的水分蒸发速度较不佩戴口罩慢,矿油类产品反而会增加皮肤负担。因此,建议选择质地轻薄的护肤品,避免使用含矿油、植物油、硅烷类成分的产品。  长痘了这么办?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吴超表示,出现痤疮后,首先要辨别是炎性痘痘还是闭合性粉刺。炎性痘痘通常颜色鲜红、压着疼痛、有黄白色分泌物或脓头;而闭合性粉刺通常为肤色、压着不疼、小米粒大小、尖顶状、中央可能有黑头或白头。针对炎性痘痘用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盐酸环丙沙星凝胶等抗生素软膏即可缓解。针对闭合性粉刺可以涂阿达帕林凝胶或维A酸乳膏,但这两种药物具有光敏性及刺激性,需晚上清洁面部、涂完保湿产品之后少量点涂于粉刺上,不要大面积揉。若痤疮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口服药物治疗。此外,专家提醒,对于已经形成的痘痘,千万不要自己挤或者抠,否则更容易留下痘印或痘坑。另外注意,平时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尽量不要熬夜,保持心情舒畅,学会减压。少喝酒、少吃辛辣刺激、油腻或高糖的食物,这些可能会使皮肤出油增多,加重痤疮。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刘洁针对佩戴口罩导致脸部痘痘加重的问题也给出建议,首先需要注意面部清洁,如果化妆或者涂防晒霜,回家后要先卸妆,选择适合肤质的洗面奶在面部揉搓清洁,然后用清水清洗干净。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甜食。  口罩导致的皮肤问题还有哪些?  1、压力引起的皮肤损伤。由于长时间佩戴较紧的口罩,如N95口罩及某些挂耳式口罩,鼻部、面颊、下颌、耳后等接触口罩边缘部位的皮肤出现红斑、勒痕,同时可能伴有疼痛,严重者还会出现皮肤破溃、糜烂。对此情况,尽量避免使用挂耳式口罩,改用头部系带式的医用外科口罩,每隔1~2小时松松绑带。如果因职业因素需长期佩戴N95口罩,可以提前在受压明显的部位贴医用水胶体敷料预防压伤。针对已经出现了损伤的皮肤,要先判断严重程度。如果压痕较轻,涂抹润肤剂即可,一段时间后压痕可自行消退;如果局部出现红斑、肿胀,可以用生理盐水冷湿敷;如果出现比较重的瘀斑,可以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膏,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如果压迫严重,出现了破溃或糜烂,可以涂抗生素软膏预防局部感染,抗生素软膏吸收后可以喷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  2、潮湿引起的皮疹。当连续佩戴密闭性强的口罩时,口罩内部出汗多,长期潮湿的环境会导致皮肤发白、浸渍、起皱。对此可以提前在面部涂润肤剂。每隔2~3小时摘掉口罩并擦干汗液,补涂润肤剂,促进皮肤恢复。  3、接触性皮炎。一些人由于佩戴了劣质口罩,对口罩的材料过敏,接触口罩的部位及附近皮肤出现红斑、红丘疹,并伴有瘙痒,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水肿、水疱、渗出。针对出现了红斑、红丘疹、瘙痒,可以涂抹炉甘石、氧化锌糊等药物止痒;若情况严重,出现肿胀、渗出甚至水疱,需要联合口服抗过敏药,并及时就医。  戴口罩、勤洗手还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虽然戴口罩可能会带给人们很多的皮肤问题,但是,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或即将复工复学,一边上班上学,一边继续抗疫,这或许将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必须面对的新常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副院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副主任李亮表示,对于传染病的普遍预防,两个措施最有效:戴口罩和保持手卫生。随着我国目前“外防输入愉防反弹”的战疫形式下,继续戴口罩、勤洗手,少去高风险场所,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保护。  戴口罩是最有效减少人和人传播的一种方式。李亮解释说,在疫情得到完全控制之前,应该继续保持戴口罩这种习惯,尤其是在人群比较密集的地方、办公场所等,带口罩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对别人的保护,从而避免疫情的传播。  如何正确配戴口罩?  一般来说,口罩颜色深的一面为外面,即阻水层。浅的一面为内面(吸水层)。  两面都是白色的口罩则需要查看口罩的金属条,一般口罩金属条只会在一侧突起,另一侧不突起,突起的这一侧应该是外面,不然压下鼻夹时,无法有效密合。  此外,大家还可以结合口罩布面的褶皱来帮助自己区分,一般褶皱开口向下的为外面。  佩戴口罩的过程中,如口罩内面潮湿,则应该更换口罩;如感觉潮湿气闷,可以选择空旷人少的地方摘掉口罩,休息片刻。  这些些情况可以摘口罩  3月18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明确普通公众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场所,可不佩戴口罩。  这些地方还需要继续戴口罩  一是身处人员密集的场所,例如乘坐电梯、公共交通工具,应随身带好口罩,与他人保持一米的安全距离。  二是特定场所的工作人员。例如火车站、机场、公共交通工具、养老院、福利院、监狱的工作人员应该佩戴口罩。  三是部分重点人员。包含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境外来的回国人员,应该佩戴口罩。  四是有职业暴露情况的工作人员,例如医护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的警察、保安,保洁人员等,这些人群也应该在工作时佩戴口罩。(人民健康网综合自原创、人民网-科普中国、上海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 作者: 2020/04/30 08:54
  • 新冠病毒疫苗知多少 经济日报   新冠病毒疫苗作为抗疫终极武器,万众期待。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如何?安全性有保障吗?何时能投入使用?针对这些问题,近期相关机构和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随着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疫苗成为大众期待的抗疫终极武器。目前,我国已有3个新冠疫苗开启临床试验,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5条线路并行,  3个疫苗开启临床试验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科研攻关组就将疫苗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为更大限度提升疫苗研发成功率,他们在梳理分析不同技术基础和可能性之后,布局了病毒的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这5条技术路线;同时设立了疫苗研发专班来加强相关组织协调,以及相应科研机构协同配合,加班加点、只争朝夕开展疫苗研发。  当前中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度如何?对此,吴远彬透露:“目前,我国已经有3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这3个疫苗分别为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武汉、北京的两个灭活疫苗。其中,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另外,国家药监局近日还批准了两个灭活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目前,5条路线中,除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灭活疫苗外,其它3条技术路线的疫苗也在加快推进。”吴远彬透露,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完成疫苗毒株构建与质检方法建立,正在开展质量工艺研究和质量鉴定,中试生产、动物攻毒实验和安全性评价实验也在同期开展。重组蛋白疫苗已经完成了毒种构建,正在开展细胞与毒种鉴定和遗传稳定性考察、动物攻毒实验和安全性评价实验。核酸疫苗方面也进入到动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阶段,并同步开展临床样品的制备和质量的检定工作。  根据科技部初步分析和安排,上述技术路线的疫苗预计将于四五月份陆续申报临床试验。  疫苗应急审批,  如何保障安全?  3个新冠病毒疫苗通过应急审批进入临床试验,速度如此之快,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  “疫苗是用于健康人群的特殊药品,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在应急审批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以安全有效为根本的方针,坚持特事特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研发的步骤由串联改为并联,研审联动,滚动提交研发材料,随交随审随评;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与审评效率。  “疫苗的安全性主要由临床前的研究来决定,因此我国新冠疫苗在安全性、有效性方面的相关动物实验等,要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全部完成。”王军志介绍,这其中包括急性毒性实验、重复毒性实验、免疫原性实验甚至是动物攻毒保护试验。这些实验均要符合要求,达到规定标准才能批准上临床。“要充分保证上临床以后受试者的安全,这是我们的目标。”  此外,此次新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两款疫苗,均属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灭活疫苗采用了完整的病毒组成,它在制备过程中要通过理化方法灭活其致病性,还要通过灭活验证,而且仍然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通过纯化工艺等制备过程,制备出候选疫苗。机体接种了候选疫苗可以刺激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达到保护作用。  灭活疫苗是一种成熟技术路线,我国灭活疫苗的研发制备基础较好,曾成功研发制备出H1N1流感灭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EV71手足口病灭活疫苗、Sabin株IPV脊灰疫苗等多款灭活疫苗。  王军志介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制备过程中,是我国最早分离到病毒株;而活病毒要经过大规模培养,我国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协调研发单位,利用P3实验室大量培养活病毒,使研发具备了基本条件;各部门专家早期介入,全程指导,特别是指导企业完成了临床前必要的动物实验;生产出来的3批临床试验样品,均要经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验合格;申报材料滚动提交,按照国家药监局特别审批程序、遵照相关技术要求审批,达到了应急批准临床试验的要求,获得批准进入临床试验。  “即使在应急情况下,整个评审过程中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不能够降低的。”王军志表示。  三期临床试验要多久?  疫苗何时能上市?  新冠病毒疫苗何时才能投入使用?吴远彬表示,研发工作需坚持科学、安全、有效的基本前提,因为这是给健康人使用的特殊产品。因此,尽管疫苗研发是应急项目,但仍特别强调科学性、程序性。  目前,我国研发最快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启动二期临床试验,之后还要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将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才能最后确定是否投入使用。而近日刚批准临床试验的两款灭活疫苗是传统技术工艺,生产工艺相对比较成熟,质量标准可控,保护范围也比较广泛,具有国际通行的关于安全性和有效性评判标准,也会为加快疫苗使用提供条件。  疫苗从临床试验到上市,需要经过三期临床试验的考验。那么三期临床试验是什么流程?大致要花费多长时间?  “一般来说,通常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就是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目标和意义不一样,根据研发的设计方案不一样,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但必须要遵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来执行。比如,遵守受试者知情同意等相关的规定。”王军志介绍。  其中,一期临床试验重点是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少数易感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来确定人体对疫苗不同剂量的耐受,以及了解它初步安全性的结果。此阶段一般人数规模相对比较小,数十人或100人左右。  二期临床是扩大样本量和目标人群,目的是针对疫苗在人群中初步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确认,且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此阶段一般受试者要数百人,甚至更多。  “需要指出的是,一期、二期临床试验均由健康志愿者来做,相对比较容易募集,根据不同免疫程序、不同方案,大概需要几个月时间。”王军志说。  要真正确定疫苗的有效性,是在三期临床试验。对于传染病,一般需要观察一个流行周期来确定它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率。三期临床需要的样本量更大,规模都是好几千,有的甚至上万人。三期临床结束,才能得到疫苗批准上市的科学依据。  王军志说:“目前社会对疫苗高度关注,我们也期待尽快看到我国疫苗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安全有效的疫苗早日上市。”(记者 佘惠敏) 作者: 2020/04/28 09:39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