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高考来临中暑“突袭”?教你几招防暑小妙招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宋文珍 李蔚  小暑之后入伏天。高考遇上高温季,如何防暑降温成了众多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中高风险地区的考生,考试期间要全程佩戴口罩,鼻子和嘴长期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更是增加了中暑的风险。如何预防中暑的发生?高考过程中出现中暑症状又应该怎么处理呢?  如何预防中暑?  首先,预防中暑的关键在于补充水分。考场上考生应适当多喝水,而不是等到口渴时再喝,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带一些淡盐水,可以有效预防中暑。  其次,休息不足、疲劳的情况下也容易中暑。考生要注意休息,调整睡眠时间,适当做一些运动缓解紧张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走上考场。  除此之外,考生也要注意饮食。考前和考试期间,多补充蔬菜水果,同时注意丰富食物种类。每顿饭不易过饱也不易过少,更不能不吃。均衡营养,以健康的体魄应对炎炎暑气。  考试过程中中暑怎么办?  考试过程中,考生出现中暑症状时,应立即举手示意监考员,一般情况下,在监考员的陪同下,考生可临时离开考场到清凉处,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缓解中暑症状。症状严重者则需要送至医院诊治。  受访专家: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张向阳 作者: 2020/07/02 10:08
  • 我国居民普遍缺钙?补钙窍门了解一下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朱珍妮  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无机元素,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中。人群中钙缺乏比较普遍,根据2012年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钙摄入量为364mg,远低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800mg的适宜摄入量。儿童若长期钙缺乏,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骨软化、骨骼变形等现象,严重者可致佝偻病。中老年人和孕妇乳母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事物具有两面性,摄入过量的钙,可能增加肾结石的危险性,持续摄入大量钙可发生骨硬化。  食物中的奶和奶制品含钙丰富且吸收率高,是钙的良好来源。另外,小虾皮、豆类及其制品、海带、坚果类、芝麻酱含钙也较为丰富。  通常膳食中钙的吸收率为20%~30%,当在特殊时期,如青春发育期、孕妇和乳母期,其膳食钙吸收率可达40%以上。钙的吸收率还取决于维生素D的摄入量、膳食钙含量及年龄的影响。我们常说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也就是这个原理。因为太阳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有利于钙的吸收,现在市面上的钙制剂成分中往往也有维生素D存在,目的也是便于提高钙的吸收率。膳食中钙含量高,其吸收率相对下降,所以一般建议早晚各一杯奶,且为饭后2小时左右摄入。一方面可以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奶钙导致吸收不好,另一方面可防止膳食中的膳食纤维、植物性食物中的草酸、植酸等阻碍钙的吸收。还需值得一提的是,钙制剂的补充原理也一样,避开进餐时间补钙且少量多次服用吸收会好一些。最后,钙的吸收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如婴儿的钙吸收率大于50%,儿童约为40%,成年人为20%,老年人仅为15%。故对于容易缺钙的老年人,更要掌握科学补钙原理。  不同人群、不同年龄阶段对钙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孕晚期妇女和乳母对钙的需要量最多,为1200mg/d。青少年(青春期)、孕中期妇女、50岁以上中老年人对钙需求量次之,为1000mg/d。4到10岁儿童、一般成人、孕早期妇女钙需要量为800mg/d。婴幼儿钙需要量为300~400mg/d。 以上推荐的钙的适宜摄入量是针对人群的,个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在推荐范围内做适宜的调整,如高大者可适当多摄入,矮小者适当减少摄入量。  本文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部副主任医师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作者: 2020/06/30 09:46
  • 猝死离我们有多近?这些迹象是身体在向你求救 猝死离我们有多近?这些迹象是身体在向你求救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杨海峰 马乐  随着生活压力的提升和节奏的加快,我们常常会听说身边某人突然猝死,扼腕叹息的同时,诧异和不解也常萦绕在脑海,难道真的会突然离开而没有一点迹象吗?其实并不是!猝死虽事发突然,但也有迹可循。为了更好地保障健康和预防意外,我们要积极响应身体的提示,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认真总结分析,找出适合自己的健康规律。也只有这样总结的规律,才能真正意义上转化成健康的行动。  身体出现的一些症状或不适,经过休息和适当的调理后很快消失,就不用太在意;对于出现的一些超强度或长时间持续的症状,则要高度警惕。特别要注意以下情况:  ①持续疲劳,休息不能缓解。  ②持续疼痛难忍。  ③持续咳嗽而无明确原因。  ④长期易感染。  ⑤身体某部位肿块或淋巴结肿大,抗炎治疗不缩小反增大。  ⑥身体长期消瘦。  ⑦心里异常烦躁不安及其他严重情绪反应等超出正常的表现。  身体出现的超常信号常常预示着危重疾病的发生。很多猝死者在生前身体出现过超常信号,但是本人没有注意。这提示我们要认真对待身体发出的健康提示信号,身体一旦出现超常信号,就要尽早检查自己的健康状况,生命是否承受着超负荷的运转,身心是否受到超强健康危害,行为方式是否影响着健康,人体的防御体系是否出现故障等等。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准确找出心理行为等存在的问题及健康危害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健康行动。  时间就是生命!积极响应身体的提示,采取健康行动,在不能对提示信息做出正确合理的反应时,要积极主动寻求专业机构帮助,适当调理,积极治疗,或改变自身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远离各种可能的有害健康因素等,养成适合自身的健身方式,保障健康。  资料来源: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文由西安交通大学卫生发展与改革中心主任王明旭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20/06/16 10:38
  • 中国特色疾病H型高血压究竟是什么?怎么治?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闫涵 冯雪  你知道吗?近十年来我国致死疾病中排名前五的都是心脑肺类疾病,而高血压与这些疾病有着直接关系。有一种高血压是中国“独有的”——H型高血压,对它的防控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个“神秘”的H型高血压。  我国卒中筛查主要危险因素是同型半胱氨酸和高血压,二者并存就形成了新的独特概念——H型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造成的,高压力、高污染、吸烟、嗜酒等都会导致原发性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顾名思义就是同型半胱氨酸的指数过高。研究发现,中国人群血液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美国人,这个指数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  同型半胱氨酸的指数和叶酸的摄入有关。中国人以煎炒蒸炸的烹饪方式为主,高温的烹饪方式导致食物中的叶酸大量流失。多面少菜、多钠少钾的饮食习惯导致国人叶酸的摄入量少,加之体内叶酸代谢酶异常率比较高,所以国人容易出现H型高血压。  在治疗H型高血压的过程中,既要降压,又要降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进而降低动脉硬化风险,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在平时的饮食上,要注意补充叶酸,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  随着临床证据的增加,我国专家对于H型高血压达成了共识,H型高血压的防控对脑卒中事件和冠心病以及慢性肾脏事件的下降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H型高血压的治疗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效果更显著,更受益。  受访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卢新政 作者: 2020/06/16 10:35
  • 家里有糖尿病人的注意了,这件事很重要! 家里有糖尿病人的注意了,这件事很重要!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杨海峰 马乐  生活中,很多人会以为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率第一的疾病是癌症,然而《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其中,农村占比为45.50%,城市为43.16%,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不良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圧、高血脂、吸烟、酗酒、糖尿病、缺乏运动、不良情绪、超重及遗传因素等。这些危险因素可损伤血管,引起代谢紊乱,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寒冷刺激和情绪过于激动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形成血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中国每年死于冠心病约300万人。积极防治上述危险因素,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根本。  积极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要做到:  1、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2、预防和控制高血糖。  3、养成合理膳食习惯,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4、戒烟限酒。已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饮白酒。  5、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6、注意身体保暖与气温变化,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35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  其实,在国际上,心血管疾病也是个“老大难”。面对如此严峻的发病现状,各国的医学专家们都在不断摸索面对疾病的方法。然而,多项研究都在表明,心血管疾病的唯一出路是预防,更加关注心血管健康才能更全面避免隐患。  资料来源: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文由西安交通大学卫生发展与改革中心主任王明旭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20/06/15 10:10
  • 美科学家培育出奇特人造皮肤,“程序猿”的头秃有救了?   美科学家使用干细胞技术,制造出一种奇特的人造皮肤,有望拯救头秃。除了有点贵,时间有点费,其他都很完美。    电镜下的“人造皮肤” |论文截图,Nature  作者 | 郭菲 生物工程博士  编辑 | 张昊  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众多与程序猿头发有关的段子。比如,“程序猿:哥缺的不是钱,是头发”;“程序猿脱发算不算工伤”;“程序搞起来很轻松,就是头冷”等等。  这些段子的背后是一个可怕的事实——一旦开始脱发,想要再生就十分困难了,这也是人类一直被脱发困扰的主要原因。不过,上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却让人们看到了让秀发重新复活的曙光。  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具有再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在实验室内制造出了具有完整组成和一定三维结构的人类皮肤组织。这种包含毛发的皮肤“类器官”,与发育中胎儿的头皮组织非常相似。当研究人员把培养好的皮肤组织移植到小鼠身上后,后者居然长出了类似人类的毛发。  新技术将毛囊、皮肤问题一起解决  目前对于脱发、发稀的治疗方案,主要集中在尽可能延长毛囊寿命,或者让毛囊中萌出的细发变粗、数量增加等。但当脱发区的毛囊完全衰老坏死,除了进行自体植发(将后颈部的毛囊取出后植入到脱发处),暂时没有多少很好的解决方案。    男(上)女(下)都逃不掉脱发魔爪 |来源:作者自制  如果能够有办法让毛囊重新生长发育,对于解决脱发问题来说,无疑是一劳永逸的最佳方案。可惜的是,无论生发产品的广告宣传多么天花乱坠,让毛囊获得生物学意义的再生长仍然难于登天。  而这次美国研究人员取得的成果,不光是实现了毛囊的再生,还获得了包括脂肪层、汗腺、神经、毛囊以及血管在内的完整皮肤结构。  这种来自干细胞技术的人造皮肤,不光在治疗脱发方面具有应用前景,在皮肤病、皮肤癌以及烧伤的治疗方面都可能发挥重大作用。  奇怪的iPS人造皮肤:毛囊乱长?  虽然说制造的是人造皮肤,但它的构成要素却是实实在在的人体细胞,而并非所谓的合成材料。这种人造皮肤来源于“诱导多能干细胞”(一种人工干预产生的细胞),简称iPS细胞,它具有强悍的分化能力,可以“变身”成构成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  研究人员对提取自成人的iPS细胞进行培养,并调控其分化速度。他们发现,表皮细胞、真皮细胞和脂肪层会率先形成。之后开始出现的毛囊,却呈现出非常怪异的现象——它们是倒着生长的。  在正常皮肤中,毛囊藏在皮肤里,毛囊中的毛发最后会露出表面。但奇怪的是,在该研究培养的皮肤样品中,毛囊却像发梢一样长在皮肤外面,真正的发梢反而扎根在皮肤中。  等到培养开始120天后,这种“倒置”变得越发明显,毛发继续向皮肤内茁壮生长。最后,表皮和毛囊形成一个球状的囊肿组织。此时神经、皮脂腺甚至软骨等也都发育形成,但它们并未卷曲到球囊中。    “倒置”生长的毛囊,长在皮肤之外 |参考文献1  在这个诡异的组织形态中,各个组成都保持了良好的生长态势。但它们的结合似乎出了一些“编程”上的问题,导致了奇特的立体结构。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更加吊轨(但结果是好的)。  惊喜转折:移植后变成正常皮肤!  为了验证培养组织的移植活性,研究人员将它们移植到了经过基因改造而免疫机能受到抑制的小鼠身上。结果发现这些皮肤组织可以和小鼠现有的皮肤很好融合,不仅能够得到正常供血,有一半的小鼠身上,都长出了人类毛发。而且,这些毛发又恢复了毛囊向下发梢朝天的正常形态。  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移植地点周围现有的皮肤细胞可能向新来的人工皮肤施加了某种修正指令,让它们暂时并不规整的立体结构得以恢复到正常形态。  这一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即便iPS人造皮肤组织在培养皿中没法像正常人类皮肤那样拥有清楚的层状结构,移植后它们也有希望长成我们期待的样子。    移植后变成了正常皮肤!|参考文献1  “程序猿”的头发有救了?且慢——  可以相信,一旦此类疗法顺利走向市场,必然会给“程序猿头发”的段子库添上新梗。  可惜目前,所有依赖于iPS技术的疗法都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组织培养的整个过程非常缓慢。之前日本进行的几次利用iPS细胞治疗视网膜黄斑变性症的临床案例中,都进行了时长数个月的细胞培养,成本高达500万人民币以上。  并且,皮肤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上述案例中由单独种类细胞构成的简单组织。皮肤的培养需要解决不同组织、不同细胞生长阶段的区别调控,以及构建三维结构等问题。  以本次进行的皮肤培养为例,毛囊并非一开始就会随着其他组织一同产生,而是存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潜伏期”,这跟人类胚胎发育时,头皮毛囊的生成过程非常类似。  研究人员发现,到大约70天后,培养的皮肤组织团块中才开始孕育毛囊。而直到140天左右,样品长大到能够进行移植的尺寸时,毛囊数量才不过50个而已。毛囊生成的潜伏期为何如此漫长,皮肤发育到什么阶段才会触发毛囊的生长,都是今后科学家将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治疗希望是有了,无奈还有问题没解决,而且可能价格感人 |图虫创意  本次登上《自然》杂志的研究成果,其实在去年就已经发布在了论文预印本网站上。学术界对其评价非常高,在干细胞领域进行的一项2019年技术进展评选中,多位业内人士都将其列为了干细胞应用领域2019年的年度突破。  这不光是因为iPS人工皮肤的诞生刷新了人工培育组织的复杂程度,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取之不尽的研究用皮肤资源。科学家们可以在其上进行各种与皮肤相关的科学研究。  当然,这项技术如果能在未来取得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显著下降,将很可能成为人类治疗脱发的终极密法。届时,无论多么光滑的脑壳,都能重新生出秀发。 作者: 2020/06/15 10:06
  • 骨质疏松防治的这些误区,你需要知道!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郭树章  骨质疏松症对于中老年人都不陌生,很多人正在骨质疏松防治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人在40岁以后,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少运动、疾病、不良的生活习惯、内分泌等因素使骨骼不断流失。特别是绝经后女性,骨量流失更加严重。  随着我国迈入老龄社会, 老年人群急剧增多, 疾病谱发生了明显改变, 骨质疏松威胁着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的健康,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加强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有效防治迫在眉睫。但是在骨质疏松防治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些误区。  1.多喝骨头汤能防止骨质疏松  “缺啥补啥,吃啥补啥”的理论深入人心。在人们的观念里,肾不好就吃动物肾脏,肝不好就吃肝脏,骨质疏松是骨头不好,那就应该喝骨头汤。其实,一碗牛奶中的钙含量,远远高于一碗骨头汤。对老人而言,骨头汤里溶解了大量骨内的脂肪,太油腻,经常食用还可能引起其他健康问题。要注意饮食的多样化,均衡饮食,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骨质疏松就是缺钙,自已买点钙片就行了  随着年龄增加,钙的吸收也变差,钙转化率下降。如果单纯补钙而不能有效吸收是起不到治疗作用的。患者应到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促时钙的吸收,抑制骨破坏,促进骨形成,而不是单纯补钙。  3.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特有现象,与年轻人无关  骨质疏松症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利”,如果年轻时期忽视运动,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饮食中钙的摄入少,体瘦,又有不良嗜好,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骨质疏松症就会有机会侵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性。  4.骨质疏松要少活动以减少骨折发生  大家都知道骨质疏松容易骨折,所以经常告诉家里老人,少活动一点。还有的老人因为疼痛根本不敢活动。其实,缺乏运动会造成骨量丢失,加重骨质疏松形成恶性循环。锻炼对于防止骨质疏松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活动还能增加肌肉力量和协调性,减少跌倒的可能性。  5.治疗后改善不明显,认为治疗无效,放弃治疗  骨质疏松到一定程度后很难纠正,影像学出现改变需要漫长的时间,不继续加重就表示治疗有效,应继续坚持治疗。   本文由新疆军区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郭树章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作者: 2020/06/10 10:44
  • 关于手足口病你知道多少?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喻京英    图为北京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做疫苗接种准备。  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摄    做好预防  王 鹏作  新华社发  随着各地学校陆续复学,学生们也将结束这“史上最长假期”回归学校。然而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升高,手足口病也进入了高发病期。手足口病是怎么回事?该如何预防?且听专家怎么说。  关注:手足口病传播系数是新冠病毒的三倍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或日常接触传播。该病多发生于6岁以下的婴幼儿,潜伏期2—10天,病程一般为7—10天。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导致死亡。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中,手足口病以发病人数237.6万位居第一。这个数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现在是时候关注除新冠肺炎以外的传染病了。”国家卫健委新冠防控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近日举办的2020首届《知足常乐 “依”路平安》手足口病防控征文暨防控卫士评选活动上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及其他原因让一些家长对疫苗接种产生犹豫,然而夏秋季节是疫苗接种的关键时刻。  “如果3个月不接种疫苗,则爆发流行风险将逐渐加大,麻疹病毒传播系数是12—18,百日咳是12—17,新冠病毒是1.4—2.5。手足口病传播系数达4.2—6.5,是新冠病毒的3倍。”曾光认为,如果忽视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重症手足口病病例数可能将明显高于目前水平。  研发:中国手足口病疫苗领跑全球  2008年3月,安徽阜阳地区出现了多名以发热及手足口臀皮疹为特征的手足口病患者,短时间内出现了集中爆发,经调查是EV71病毒所致,病毒迅速蔓延至全国26个省份。  据中国生物医药技术协会疫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云涛研究员介绍,我国手足口病(EV71)疫苗于2008年开始研发,历时9年获批上市,领跑全球,在技术上做了许多突破。  张云涛表示,在EV71疫苗的研发过程中,中国科学家们还建立了EV71抗原综合抗体等一系列国际标准,并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认证。  现状:手足口病整体疫苗接种率仍偏低  在幼儿阶段尤其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因此家长要更加重视起来。易发于夏季的手足口病,不仅传染性强,最可怕的还是重症比例大。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唾液传播、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和消化道排泄物传播等。年龄小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喜欢用小手接触嘴巴,病毒通过唾液传播,进而使其致病。  相关研究表明,手足口病需要在免疫接种率达到78%以上才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目前各地EV71疫苗接种率从10%—50%之间不等,远低于形成群体免疫的要求。  如何提高EV71疫苗接种率?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员陈晓琦认为,在新冠疫苗的防控常态化中,联合接种优势格外明显。首先,在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完全平复的前提下减少去医院的次数,一次就诊,多种保护。其次,在没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地区,减少往返门诊的次数也能节约时间,减少出行成本。  为此,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EV71疫苗与乙肝疫苗、麻风疫苗、流脑疫苗的联合接种。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论EV71疫苗和其他疫苗一起接种,还是分开接种,其安全性相同,免疫保护作用也是一样的。  辨别:“三个四”揪出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通过饮食、飞沫、接触等传播,患儿玩过的玩具、餐具、奶瓶、毛巾、被子、内衣等,都有可能沾染上细菌和病毒,健康的小宝宝接近或接触这些被感染的东西后,可能会让细菌和病毒有机可乘。另外,还有一部分孩子是通过看护人而接触到手足口病病毒(EV71)并发病的,而成人感染手足口病病毒(EV71)后一般不会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会传播病毒。  4—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临床上容易与疱疹性咽颊炎混淆。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胡冰提醒,家长应该掌握辨别小技巧,初步判断孩子是否得了手足口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疱疹性咽颊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腔咽颊部疱疹,少数病例会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病发症,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病程一般在4—6天,偶尔延至两周。  手足口病早期像感冒,起病急,发热,一般为38摄氏度左右,有咳嗽、流涕、影响食欲、恶心、呕吐等表现。1—2日后,手掌或脚掌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疱疹也会出现在臀部和膝盖处。  区别手足口病引发的皮疹须要记住“三个四”。“四部曲”: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胡冰强调,保护易感人群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种疫苗,尤其对于6个月-3岁的孩子来说,要尽早进行疫苗接种。此外,还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净水、加强锻炼、开窗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作者: 2020/06/09 15:48
  • 谣言:提高儿童免疫力要经常打免疫球蛋白 来源:科学辟谣  辟谣专家:朱慧娟开封市儿童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谣言:孩子经常生病是免疫力差,提高儿童免疫力要经常打免疫球蛋白。辟谣:经常生病、反复感染的孩子常分为4类:(1)正常儿童(约50%);(2)过敏性鼻炎等特应型疾病患儿(约30%);(3)先天性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儿(约10%);(4)免疫缺陷性患儿(约10%)。免疫缺陷是指孩子的免疫系统存在缺陷或障碍,免疫缺陷性患儿在经常生病反复感染的孩子中约占10%,几率非常低。除了过敏等特应型疾病与发育异常等慢性疾病,大部分孩子免疫力正常。经常感冒,出现发热、咳嗽等,是因为儿童随着生长发育,从母体继承的免疫能力逐渐减退,而自身免疫能力的增强,需要免疫系统不断锻炼,提高对外来病原的免疫识别能力与清除能力。当孩子随着成长,活动范围扩大,活动能力增强,尤其是进入学前教育后,感染暴露会增加,生病几率增多。这是孩子生长发育中免疫系统不断完善必经的一个过程。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球蛋白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活性物质。可以打的免疫球蛋白专业名称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由健康人血浆制备而成,主要成份为IgG等,仅适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免疫球蛋白缺乏、缺陷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并且临床实验显示,免疫球蛋白半衰期近3周,在人体内基本1个月左右代谢完毕,维持效果有限。免疫力正常的儿童使用免疫球蛋白,不仅干扰自身免疫系统产生对外界病原的识别清除能力,并且增加发生畏寒、高热等全身性损害,红斑皮疹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过敏性休克等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紫绀、心悸等心血管系统损害,头晕、震颤等神经系统损害,喉头水肿等呼吸系统损害,静脉炎等血管损害和出凝血障碍,精神障碍,高血糖等代谢和营养障碍等不良反应的风险。而且由于制备免疫球蛋白的原料来自人血,虽然会对原料血浆进行相关病原体的筛查,在生产工艺中加入了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论上仍存在传播某些已知和未知病原体的潜在风险。免疫力正常的儿童为了提高免疫力经常打免疫球蛋白,有百害而无一利。提高儿童免疫力可以通过:(1)接种疫苗,刺激免疫产生抗体;(2)母乳喂养,从母体获得更多抗体;(3)充足睡眠;(4)适当运动;(5)营养均衡;(6)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等方式。辟谣专家:朱慧娟,开封市儿童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审核专家:贺霞,河南省药学会副主任药师本文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2020/06/08 10:16
  • 吸烟或更易感染新冠病毒 中国科学报   许多研究表明,吸烟者感染冠状病毒的可能性较低,这导致许多新闻报道称,吸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香烟似乎不太可能成为对抗呼吸道病毒的“盟友”。烟草的烟雾会损害氧气在肺部进入血液的微小气囊,并减缓漂浮在黏液上的气道纤毛的生长。吸烟者受感冒和流感的影响更为严重,多年吸烟会导致一种名为肺气肿的肺衰竭疾病,这是一种慢性阻塞性肺病。  但据《新科学家》报道,一些数据却让医生们踌躇不前:在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吸烟者的比例低于普通人群。例如,意大利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约有8%是吸烟者,而普通人群中有19%的吸烟者。  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恰大学Alberto Nájera说:“这些数据似乎在不同的国家都是重复的。”他的团队分析了第一批论文报告中的18个数据。他表示,尼古丁可能会降低免疫系统对病毒反应过度的倾向——这会引发细胞因子风暴,这是一种可能致命的炎症反应。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Jean-Pierre Changeux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尼古丁降低了一种叫做ACE2的肺细胞分子的数量,而新冠病毒正是利用该分子进入这些细胞。  许多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吸烟率较低的报告也表明,吸烟者在重症和死亡的人群中更为常见。这很难解释尼古丁是否真的能够预防新冠病毒。  还有人对初步报告的准确性提出疑问。英国帝国理工学院Nick Hopkinson说,一些被记录为不吸烟的人最近可能因为流感大流行而戒烟了。他说,有人猜测,意大利等地的重症监护室床位不够,因此有些人可能在吸烟问题上撒了谎。  美国波士顿大学Eleanor Murray说,将新冠肺炎患者的吸烟率与普通人群的吸烟率进行比较可能是无效的,这或许是最大的担忧。大多数因新冠肺炎较重而需要住院治疗的人都是老年人,而老年人的吸烟率较低。  Hopkinson并没有关注住院病人的吸烟率,而是使用一款在英国被150万人下载的应用程序追踪病例。他的研究结果尚未发表,但结果初步表明,吸烟者出现新冠肺炎症状的可能性增加了约25%,尽管该结果是根据使用者的自我报告判断的,而不是医学测试。  最近的一项研究查看了英国1700万人的健康记录,以确定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研究表明,吸烟是否致病的结果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但根据Hopkinson的研究,最合理的分析是,仅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调整,发现吸烟者死于新冠肺炎的风险略高。  “吸烟具有保护作用的说法既有趣又令人费解,但经不起推敲。”他说。(辛雨) 作者: 2020/06/08 10:12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