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卫生
  • 子宫颈癌可预防,接种疫苗筑防线 中国药学会   宫颈癌多发于中年女性,在我国30~44岁女性中高居新发恶性肿瘤第二位。持续感染高危型HPV是绝大多数宫颈癌的致病元凶。我国最新《子宫颈癌综合防控指南》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均推荐HPV疫苗接种为宫颈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HPV疫苗是一种不含病毒DNA的空壳结构,不存在感染致病性,又具有免疫原性,能产生防护作用。大部分不良反应程度均为轻至中度,如头痛、发热、恶心,局部肿胀、红斑、瘙痒,且短期内可自行消退。  我国上市的HPV疫苗有二价、四价和九价三种,“价”代表的是可预防的病毒类型,二价和四价都可以预防大约70%的宫颈癌,九价可达到90%,且四价和九价还可以预防90%的生殖器疣。在我国大陆二价的接种年龄为9~45周岁,四价是20~45周岁,九价是16~26周岁,当然经济方面也是价越多,价格越贵,这个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不论有无性行为或HPV暴露,都推荐接种疫苗,但最好是在没有接触到HPV之前就接种,这样的保护效果会更好一些。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接种,对疫苗的活性成分或任何辅料成分有超敏反应者禁用。  接种疫苗并不会100%预防宫颈癌,因为宫颈癌疫苗只是针对它所覆盖的HPV亚型起预防作用,可能与宫颈癌发病有关系的HPV亚型很多,目前即使是九价疫苗也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高危型HPV,只能说是大大减少罹患宫颈癌的风险,也不会治疗现有的HPV感染或HPV引起的疾病。所以即使接种了HPV疫苗,女性同胞们仍需要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 作者: 2020/07/31 15:25
  • 用水冲洗生肉易感染病毒?先学学口腔科是如何防飞沫的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富饶  随着新冠疫情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防护措施的关注焦点不断发生变化。近期,一则“不能用自来水直接冲洗生肉”的新闻更是引发了大众的热议。甚至,人们开始以“洗了这么多年肉,居然还不会洗肉了”自嘲。  其实,“不能用自来水直接冲洗生肉”蕴含的道理,有些人早就知道了,而且一直是这样做的!  “不能冲洗生肉”背后的道理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虽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因为肉眼不可见,所以不会被人们轻易察觉。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人们对它们往往是防不胜防。  别看微生物身材小,能量却很大。某些对健康有害的微生物一旦发威,很可能把人体的免疫系统杀的是片甲不留!比如说那个“臭名昭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微生物危害越来越重视,逐步掌握了一些有关微生物传播方式的知识和预防感染的办法。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可分3类:①接触传播,又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前者即人体直接接触微生物,而后者则是人体通过媒介物等间接接触微生物;②飞沫传播;③空气传播。  在微生物无所不在的世界里,生肉在未经任何“灭菌”处理(煮熟)的情况下,很可能成为以微生物载体形式存在的传染源。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肉,有可能因为产生喷溅而形成飞沫,由此导致微生物发生飞沫传播。  防飞沫,口腔医护最擅长  感染控制,一直是许多医学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感染控制不力,一方面会影响甚至决定医生救治病人的结局;另一方面则可能造成“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的局面。所以医学界一直尝试采取各种办法,避免微生物在诊疗过程中播散。  由于口腔诊疗过程的特殊性,常会用到一些高速旋转和高频震荡的器械,如高速涡轮手机、洁牙机等,很容易产生喷溅,故飞沫传播往往更为常见。为了应对飞沫传播,口腔医护下足了功夫。常见办法如下:  1 “隔离”法  所谓“隔离”法,即将人体与飞沫隔离的方法,这是控制飞沫传播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办法。如医生戴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而病人用一次性围巾,有利于保护医患双方。  2 “吸引”法  所谓“吸引”法,即将牙科用的吸引器(原理与吸尘器类似)放置于被磨削、被清洁牙齿等“手术”区域附近,磨削或清洁过程中产生的飞沫就可以被负压吸引并收集到一起。在无法实施“隔离”法的情况下,这种办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微生物飞沫传播的污染范围,有利于保护医患双方和诊室环境。  3 “控菌”法  所谓“控菌”法,即在口腔诊疗操作正式开始前,请病人用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的漱口水漱口,以降低口腔内“菌”的生物活性。人的口腔是一个大“菌”库,这里的“菌”不限于细菌,而是泛指所有的微生物。这种方法虽然不能缩小微生物飞沫传播的污染范围,但可以降低其污染程度,同样有利于保护医患双方和诊室环境。  4 “浸泡”法  这种方法常见于器械处理过程。口腔科的诊疗器械有一次性器械和可重复使用器械2类。可重复使用器械通常需要经过预清洁和消毒灭菌,才能被再次使用。所谓“浸泡”法,即在用毛刷对可重复使用器械进行预清洁的过程中,务必将毛刷和器械一并浸入清洁液中(保持在液面以下)。这种办法能够避免喷溅产生,可以达到控制微生物飞沫传播的目的,有利于保护器械处理区环境和器械处理人员。  上述方法都是防止飞沫传播的专业方法。  对于一块生肉而言,如果采用自来水冲洗,可能产生喷溅。一旦上面存在致病性的微生物,很容易导致飞沫传播。在此情况下,“隔离”法保护人容易,但保护环境不易,被污染的环境仍可能造成微生物传播;“吸引”法则因居家环境条件有限,很难实现;“控菌”法对食物而言,根本不具有可行性。只有“浸泡”法相对可行,但用清水大家还是感觉洗不净。疫情当前,家庭“煮”妇们的生活也是难上加难了!  本文由上海市健康委员会“医苑新星”医师学院核心讲师富饶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20/07/31 15:23
  • 重返年轻不用大换血,只要给血液“兑点水”? 科普中国中央厨房   研究发现,将血液稀释可以让机体和大脑都恢复活力,但关于其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美剧《吸血鬼日记》  作者 | 徐斯佳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  吸血鬼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美丽优雅,通过吸食或沐浴血液永葆青春,令人惊骇的同时,也让人对血液的实际力量产生好奇。  过去人们发现,年老小鼠和年轻小鼠共享血液后,细胞组织恢复了活力——血浆交换确实能逆转机体的衰老,并推断年轻个体的血浆才有这种效果。  但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关键可能并不在于补充了某些“青春物质”,而是稀释了一些原血浆中与衰老和疾病相关的有害物质(Aging,2020)。  他们是怎样论证这一点的呢?难道,给血液“兑点水”就可以变年轻了?  血浆:承载生命的“黄河”  血液由细胞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和血浆组成。正常情况下,血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凝固,在其中加入抗凝剂后,便能在体外将血液中的细胞和血浆分离开来。  血浆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它像河流一样运载着血细胞,输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当然也包括代谢废物和致病因子。    分离细胞成分后的血浆,实际上呈淡黄色 |作者供图  血浆稀释:不只是加水这么简单  研究人员用生理盐水和5%的白蛋白配成了一种“中性血浆”,用它替换小鼠体内一半的血浆,发现不仅能有效修复高龄小鼠的肌肉劳损,还可减轻脂肪肝和肝脏纤维化。  这些小鼠的修复活力不输年轻小鼠、甚至更高。由于中性血浆成分很单一,因此研究人员考虑,是血浆的稀释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为什么要用白蛋白溶液来做这项研究,而不干脆只用水?  因为真实血浆中除水分以外,还含有氯化钠等无机盐,以及5%左右的白蛋白。无机盐构成血液的晶体渗透压,浓度过高会引起血细胞脱水死亡,过低则吸水后膨胀破裂。而白蛋白这类大分子物质,则对构成血液的胶体渗透压、留住血管内的水分起着重要作用。    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和5%白蛋白,可以保持水分平衡 |图虫创意  白蛋白主要在肝脏产生,因此有些肝功能衰竭的患者,由于无法合成足够的白蛋白,血液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和无机盐等就更容易离开血管进入腹腔,形成腹水。  正常情况下,白蛋白的浓度随年龄的变化不大,所以输入含5%白蛋白的生理盐水,是为了补齐被替换掉的血浆中遗失的白蛋白,同时减少血液渗透压的波动,这样才能观察到更接近生理状态下的“血浆稀释”相效果。  血浆“兑水”,机体和大脑活力都增强了  研究发现,被中性血浆置换后,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变强了。  研究人员将18月龄的老年小鼠(相当于人类56岁)分成两组,把小鼠体内一半容量的血浆,一组替换成其他老年小鼠(同龄小鼠)的血浆,另一组替换为中性血浆。第二天,在小鼠的腿部局部注射有肌肉溶解作用的药物(破坏肌肉)。  5天后,取注射部位的肌肉组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进行血浆稀释后的小鼠肌肉恢复能力更强,细胞里合成了更多肌肉新生期的蛋白。    肌肉细胞受损5天后,血浆被稀释的小鼠(右)自我修复更迅速;图中红色为肌细胞新生标志物,蓝色为细胞核 | 作者注释  除此之外,血浆稀释还能刺激大脑神经元新生。  哺乳动物的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一个特定的脑区),分布着具备自我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神经前体细胞,此处产生的新生神经元决定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及参与情绪调控。而这方面的机能通常随年龄增长逐步衰退。  研究发现,部分中性血浆替换组的年轻小鼠,神经元新生数量是同龄血浆替换组的10倍。而即使在老年小鼠中,血浆稀释后也能观察到更活跃的神经细胞增殖。    血浆被稀释的小鼠(右)神经元新生更活跃;图中红色为细胞增殖标志物,蓝色为细胞核)| 作者注释  此外,研究还发现,中性血浆置换能有效降低在衰老相关疾病(如慢性炎症)中推波助澜的促炎蛋白的浓度。  通过对比血浆稀释组小鼠,和接受血浆置换治疗后人类血浆中的蛋白质变化,研究人员还发现,随着因衰老而在体内堆积的抑制性物质被稀释,机体对细胞分裂、免疫反应的调控宛如重启,机体似乎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妙的是,由于生理功能的调节常常是上下调控,横向关联,这些变化像波浪一样逐渐扩散到更多脏器,并且能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为延缓衰老、抵抗疾病提供新思路  其实血浆置换技术早已应用于临床治疗。  一些患者免疫功能异常,体内生成大量有害抗体,攻击健康组织;又如家族遗传性的高脂血症,患者胆固醇代谢功能受损,小小年纪血管就被大量的胆固醇淤积,早发心脑血管疾病。  对这些棘手的疾病,在药物疗效不佳的情况下,血浆置换可能延缓病情。  从技术上看,也不复杂。通常从患者的颈部或大腿处,取较粗的静脉置入采血管,将血液导出至已加有抗凝剂的机器中,再将血细胞和血浆分离,滤除患者血浆中无法代谢掉的有害物质,补充正常人捐献的血浆或白蛋白,再输回人体。  一般每次需要数小时,可置换血浆2~3升。    血浆体外过滤 | 摄图网  血浆置换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就是异体血液制品带来的过敏和感染风险。  因此,如果年轻血浆不再是必须,只用血浆稀释的思路就能改善人体机能、抵抗和年龄相关的疾病,不仅能减少血液制品的使用和风险,对理解衰老机制、提高人类寿命都有重要意义。  不过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还需要积累更多证据。  眼下,比起期待来场“大换血”,还是先做到每天多喝水,勤锻炼,力所能及地维护自己的健康吧。  参考资料  1. Conboy I M,Conboy M J, Kiprov D, et al. Rejuvenation of three germ layers tissues byexchanging old blood plasma with saline-albumin[J]. Aging, 2020, 12(10):8790-8819.  2. Castellano J M, Mosher K I, Abbey R J, et al. Humanumbilical cord plasma proteins revitalize hippocampal function in aged mice[J].Nature, 2017, 544(7651): 488-492.  文章由“科学辟谣平台”(ID:Science_Facts)公众号发布, 作者: 2020/07/30 16:15
  • 出现这个症状,可能是失明前兆 北京医院  作者:吴翥镗 北京医院中医科 副主任  去年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就叫他老德吧,他是到门诊找我看病治疗咳嗽的一位患者。这次陪他一起来的,也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暂且管这个老朋友叫莫先生吧。    图源:网络  莫先生长期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不太理想,并且高度近视,且从事文字工作,长期伏案,抽烟,饮酒。  老德和莫先生是好朋友,在我给他开了治疗咳嗽的药以后,和莫先生在座椅上闲聊。说是希望晚上约莫先生和其他几个朋友一起聚一聚,吃个饭。因为毕竟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  莫先生同意聚餐但是拒绝了喝酒,他说:“聚会可以,但是不能喝酒,原因是前一天,去到外地出差,喝了不少酒。今天早晨刚回到北京。感觉到自己喝了假酒了——觉得喝了酒以后,第二天早上眼睛出现一些黑影飘动,像黑星在飞舞”。老德听后,还跟他开玩笑说:“听说过有人喝多了酒以后是眼睛冒金星,你怎么就冒起黑星了?你肯定是喝了假酒了”。    图源:网络  虽然他们在我的旁边,聊天儿调侃。但是我还是听到了这段话。作为医生,职业敏感下,我非常敏锐的感觉到莫先生这个症状,是有问题的,结合他长期的糖尿病史,可能是视网膜出问题了。于是我提醒他:或许,莫先生,您的眼睛很可能出问题了。同时我建议他马上到眼科就诊。  边说边做,我领着莫先生到了眼科,找了北京医院眼科搞眼底病的俞小兵主任,俞主任听了莫先生的病情描述,马上给他进行了检查,最后结论让莫先生大吃一惊,他的视网膜竟然马上就要脱落了。  眼科俞主任嘱咐他千万不要动。马上把他收入院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使用激光治疗的方法,把他即将脱落的视网膜固定住了。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医院治疗以后,莫先生病情明显得到了好转,他视力也恢复了。    图源:网络  后来,我又见到莫先生,他说多亏我那天的提醒,幸亏我发现了他的这个症状,并提醒他进行了及时的就诊。  我解释说,他也正好撞了运气,正好那天眼科的俞主任在医院,正好进行了及时的检查和救治,否则的话,他的视网膜很可能脱落了。如果视网膜脱落了,治疗需要做视网膜修复的手术,手术的复杂程度要更高一些,如果脱落严重,手术的效果未尝可知,即使手术成功了,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才能好转。  从那以后,莫先生对健康就上心了,开始非常注重自己的糖尿病,积极的控制血糖,进行了饮食的控制,保持饭后运动,按时的服药,定期的检查等等,血糖控制非常好。    图源:网络  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就是在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当中,会出现的一个并发症就是糖尿病眼底病变。  而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可能出现的恶果之一,就是会引起视网膜脱落。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视网膜脱落的病因,以及视网膜脱落的临床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尽早的发现它,更好地去预防和治疗它。  视网膜脱落 (概述):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很多: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图源:网络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近视居多,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图源:网络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玻璃体长期积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内多次手术后,长期视网膜脱离,冷凝等后。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图源:网络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眼内视网膜脉络膜肿瘤如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转移癌;炎症如葡萄膜炎,VKH,脉络膜炎,巩膜炎;色素上皮病变如大疱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渗漏综合征;视网膜血管病如von-Hippel和coats病等;全身疾病如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一些血液病等。  视网膜脱离的早期表现有什么?  视网膜脱离早期有4大特征。  特征一:飞蚊症  视网膜上有裂孔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通过裂孔游离到玻璃体中,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于是出现飞蚊症。  图源:网络  这种飞蚊症发展快,第一日是一两只“蚊子”,第2日就变成十几只“蚊子”,但这时视网膜与脉络膜尚未脱离。老莫就是出现的这个症状,进行了及时的治疗。  特征二:闪光感  闪光感的出现意味着视网膜与脉络膜正在分离,视网膜好比鸡蛋壳内的”蛋衣“,它与眼球壁的关系是相贴而不相连。  图源:网络  当视网膜与眼球壁分离时,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锥细胞和杆细胞)受到了刺激,于是患者就有闪光感,犹如闪电一样,一亮一亮。闪光感说明视网膜正在脱离或者脱离正在扩大。  特征三:眼前出现黑幕(视野缺损)  当眼前出现了一层黑幕,而且不能消失,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视网膜已经脱离了,当视网膜脱离后因为得不到来自脉络膜的营养,功能发生障碍,这一区域的视网膜就看不见东西了,而成为一个黑幕区。  图源:网络  黑幕区的位置与视网膜脱离的位置是相反的。如脱离在上方,黑幕在下方;脱离在下方,黑幕在上方;脱离在左侧,黑幕在右侧。一旦出现黑幕扩大的情况就证明视网膜开始大面积脱落。因此,我们发现黑幕后,要及时就医。  特征四:视物变形  当视网膜脱落处于早期的时候可能不易被我们所察觉,当其脱落牵连到黄斑时,就是引起我们看到的事物出现了变形,这是视网膜脱落的重要表现,而及时就医诊断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隐患。  图源:网络  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急剧下降。若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  治疗:  视网膜脱离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而且越早手术效果越好,一般3~6个月以后成功率就很小了,所以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应尽早手术。  图源:网络  糖尿病是引起视网膜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失明几率是一般人的25倍。在中国患有糖尿病10年以上的患者中,有50%伴有视网膜病变。而患病15年以上的患者中,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更是高达63%。  预防:  视网膜脱落致盲是不可逆的病变,视网膜一旦损坏,目前只能采取修复措施,其功能总会受到影响。  除了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等眼底病外,糖尿病已成为新一代中老年人的“光明杀手”。  日常早期进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以及定期做眼底检查只需要几十元,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再进行治疗,手术费用将达到2万元左右,不仅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治疗效果也大打折扣。  图源:网络  所以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应该积极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最好半年就进行一次眼底检查。这能够有效预防眼底病的出现。 作者: 2020/07/30 16:09
  • 夏季宝宝腹泻该如何护理?儿科医生有5点提示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随着夏季来临,许多的宝宝就会出现拉肚子的现象,对此,家长们总是急得焦头烂额,慌忙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医生霍子剑表示,因宝宝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上受到饮食、气候等外界因素影响,宝宝就容易拉肚子。如有的宝宝因吃完冷饮或受凉后引起,也有因吃了不干净食物引起。那宝宝拉肚子都有什么症状?家长在护理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听听专家怎么说。  霍子剑提醒,如果宝宝出现以下症状,就考虑宝宝是腹泻了(俗称“拉肚子”)。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一天2、3次甚至更多次,大便稀水,或稀糊状,不成形。  在夏季宝宝容易拉肚子,尤其是婴幼儿,常常会因为贪凉、过食冷饮或腹部受凉出现拉肚子,霍子剑表示,一般会出现大便夹有泡沫,臭味不重,腹痛不适等表现,用热水袋捂肚子会舒服一些。还有的宝宝因为饮食不节制,过多食用油腻、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也会出现拉肚子,一般有大便酸臭,肚子胀痛,或有呕吐,或不想吃饭的现象,这种食积引起的腹泻一般在排便后症状稍有缓解。此外,夏季天气炎热,食物容易滋生细菌,若宝宝吃了冰箱中加热不彻底的隔夜饭菜、清洗不彻底或者不新鲜的水果,就容易拉肚子。家长仔细观察大便会发现带有血丝、黏液,宝宝还有腹痛,排便时哭闹,有的可能还会有发烧,若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注意同时挑取带有脓血的大便到医院化验大便。  霍子剑提醒,引起宝宝腹泻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宝宝出现腹泻,家长一定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宝宝总是睡觉,不喜欢玩,喝水后呕吐,小便明显减少,要及时就诊,以免宝宝出现脱水、心肌损伤等并发症。  2.留便标本时注意不能取纸尿裤上的大便,且大便里也不能混有尿液,否则会影响检查结果;家长可以用保鲜袋或干净的盒子将大便带到医院,记住1小时内送检。  3.提醒各位家长,在宝宝未诊治之前,不要轻易给宝宝服用抗生素,宝宝腹泻的原因多样,需要对因、对症治疗。  4.宝宝拉肚子时常常伴有恶心、呕吐,多不想吃饭,使服药更加不容易,中医外治疗法不需要打针吃药,可以辅助帮助宝宝治疗腹泻,常用方法是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疗法等,适合各种原因导致的腹泻。  5.预防与调护:夏天食物保存不当容易变质,即使储存在冰箱里也不是食物的“保险箱”,冰箱甚至有可能成为细菌的“培养基”,从冰箱拿出来的食物给宝宝吃要多注意。其次,自古就有“春夏养阳”的养生理论,所以夏季不要过多给宝宝吃一些凉的食物,同时也要注意空调温度不能太低,注意腹部保暖。平时注意给宝宝勤洗手,注意手部卫生。  霍子剑表示,腹泻后宝宝胃肠消化功能减弱,消化酶分泌减少,饮食上尽量清淡稀软易消化,可以加少许含蛋白食物,如瘦肉,鸡蛋等,另外在腹泻时要注意补液,可以口服“口服补液盐”,如果家中暂时没有这类药物,可以简单自制补液盐,如糖盐水:用白糖10克(孩子吃饭用的小勺,约2小勺)加食盐1.75克(一平啤酒盖的一半),加入500毫升温开水中饮用;或是米汤加盐:米汤500毫升,精细食盐1.75克(大约为半个啤酒瓶盖的量),根据宝宝的情况,频服。若症状加重,及时去医院就诊。 作者: 2020/07/30 15:58
  • 类风湿关节炎可控制 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疾病,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不死的癌症”。疼痛难忍、关节变形、活动度降低,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对此,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李梦涛表示,早发现、早治疗对这种慢性疾病来说至关重要。  李梦涛介绍,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损伤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会出现四肢关节肿痛,尤其是手关节、腕关节、上肢的对称性小关节肿胀、压痛、晨僵等症状,高发于三十岁到五十岁之间的人群。在我国大陆地区,一般是中年女性为主,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李梦涛表示,与风湿性关节炎不同,类风湿关节炎是人的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而导致的慢性疾病。目前看来,这种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如家族遗传、环境因素、性激素、感染等。李梦涛认为,吸烟会诱导体内产生抗原和抗体,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其次,运动损伤也可能诱发及加重关节症状。  在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无法得到早诊早治,背后的原因之一便是风湿免疫学科人才不足的问题。据李梦涛介绍,中国风湿免疫科医生只有7000多人,很多三级医院都没有专门的风湿免疫科。他表示,目前我国仍存在风湿免疫病专业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的问题。无论是专业医务工作者还是公众、患者,对RA疾病的认知度都非常低,使RA的早期诊治面临着巨大挑战。  迄今为止,我国RA的漏诊和误诊现象仍比较普遍,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除此之外,“有些患者因为对规范治疗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在诊断时即已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窗,而其他一些患者一旦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导致疾病循环往复,逐渐加重最终导致严重的不良预后。因此,有必要全民普及疾病知识,尤其是加大对患者、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宣传力度,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规范治疗、快速达标、严密监测和定期随访”,李梦涛表示,患者应该树立早诊早治、规范治疗的理念,从而达到控制病情、减少病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  谈及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时,李梦涛提出,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需要从患者自我管理和药物治疗两方面入手。“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包括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经常锻炼,康复治疗等。”李梦涛表示。  “近年来,包括靶向合成DMARDs在内的各类新型DMARDs不断涌现,例如小分子靶向药物JAK1/2抑制剂,这类创新药物是通过口服的方式让患者用药更加方便,提高了患者的规范治疗率、临床依从性等,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新的临床选择。”李梦涛教授说。 作者: 2020/07/28 16:08
  • 出汗也有学问?中医教你认识9种异常出汗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夏天到了,气温一天天升高,我们开始爱出汗了,尤其是胖的人,动不动就出汗。很多人说出汗是好事,可以排毒,也有人说出汗是“虚”的表现,针对这个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到底怎么认识呢?  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人体津液,随着阳气推动、阳气蒸迫,就从身体里出来了生成汗液,《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是这个意思。正常的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属于人的适应性反应,比如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较正常增加,但出汗的量一般不会太多,大多为一时性的。若排除上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在头面、颈胸、四肢、全身出汗超出正常者,就是异常出汗,称为“汗证”。  下面就来举几个异常出汗的例子,方便大家更好地认识:  1.自汗:不论早晚,是否活动,也不受天气冷热等因素的影响,时不时就出汗,活动的时候尤其明显,休息之后缓解不明显。  2.盗汗:熟睡时出汗,醒来出汗就停止,常常醒来后发现皮肤湿润有汗珠,或床单、衣服汗湿。  3.黄汗:出的汗为黄色,容易沾染衣服,以腋窝处最为明显。黄汗可见于患黄疸病的病人,也可见于无明显黄疸的患者。  4.头汗:出汗部位在颈部以上,以头面部为主,常不自主出汗。  5.额汗:不论气温高低,只有额头出汗。  6.半身汗:出汗只在身体一侧,多见于肌肉萎缩、中风及截瘫病人,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的半身常是病变的部位。  7.手足心汗:手心、足底常常出汗。  8.胸汗:胸前出汗。  9.阴汗:前阴处常有湿汗,严重时大腿根部内侧也潮湿。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肌表腠理开合功能异常而导致的汗液排泄失常,病因多为体虚又感染风寒、大病初愈身体虚弱、思虑忧愁过度、情绪不好、偏好进食辛辣食物等,症状严重的时可能困扰我们的日常生活。  那么针对异常出汗,我们有以下建议: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少食辛辣上火食物,切勿饮酒,适量增加高蛋白质食物增加免疫力,避免思虑过度,保持心情愉悦,注意劳逸结合。  2.被褥、铺板、睡衣等,应经常拆洗或晾晒,保持干燥,并应经常洗澡,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出汗之后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内衣,避免受凉感冒。  3.个人体质不同,出汗原因也不尽相同,千万不能盲目瞎对照,更不能囿于“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胡乱进补食物或药物,最好因人施药、因人施膳。  4.甲亢、糖尿病、低血糖、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可导致继发性多汗,及时就医针对病因治疗,效果较好。  本文由武汉市第一医院老年病科吴艳霞主任进行科学性把关。 作者: 2020/07/28 16:06
  • 盛夏养生记好这三点:防暑,防晒,防寒凉 保健益谈   进入盛夏,暑热较盛,日晒较强,日间外出劳作活动容易中暑晒伤。同时,天气越热,人们就越爱趋凉避暑,而贪凉过度又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感冒、咳嗽、胃肠不适、关节疼痛等疾病。  因此,这段时期,调理养生的重点是防暑降温,护肤防晒,同时避免过度寒凉,以防寒证丛生。  高温防中暑  中暑的主要诱因是外界的高温环境。  常见的中暑症状:头晕、恶心、胸闷、心慌、口渴、乏力、四肢发麻等;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则会进一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重症;严重者还可出现高热、意识恍惚、休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  安排室外工作或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特别是中午时分暑热更重,应尽量避免外出,以防高温中暑。  户外工作者尤其注意防暑降温,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可采取以下措施:  1.迅速撤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  2.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头部冰敷,全身用湿凉毛巾擦拭,或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  3.及时补充水分,可适量饮用淡盐水及其他清凉饮料。  4.服用治疗中暑的药物,如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  5.如果出现虚脱、意识障碍等中暑重症,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穿衣巧防晒  盛夏时节,光照强烈,紫外线容易损伤人体皮肤,引起皮肤灼伤、色斑、红疹等病变,过度照射还会引发皮肤癌,因此夏日外出要格外注意护肤防晒。  外出防晒的常用措施:使用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  在衣服的材质方面,亚麻、大麻等麻质衣物的防晒效果最好,可作为防晒衣着的首选。涤纶化纤的衣服防晒效果也好,但皮肤的舒适度较差。而人们平时常穿的棉质衣服,在防紫外线方面则略逊一筹。不过棉质衣服在吸汗透气、干爽舒适方面存在优势,只要尺寸宽松,仍可作为夏季防晒衣物的选择之一。  饮食祛暑热  夏日阳盛,暑热较重,出汗较多,日常饮食可适当进食清凉瓜果、汤水、凉茶以消暑清热,解渴除烦。  在夏季众多的时令瓜果中,西瓜是首选的消暑水果。  西瓜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通利小便功效。其瓜皮又名西瓜翠衣,性味甘凉,煎水煲汤饮用,可治暑热烦渴、水肿湿困。  冬瓜也是夏季消暑的常吃瓜果。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有除烦止渴、祛湿解暑功效。其瓜皮也能利水,瓜仁清热化痰,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用冬瓜、薏仁、扁豆煲汤是夏日消暑利湿的常用汤水。  另外,绿豆汤也是人们夏日消暑的喜爱饮品。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消暑、利水、解毒功效,尤其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对热毒内阻,疮疡痈肿效果较好。  至于凉茶方面,推荐广东人常饮的五花茶。五花茶是广东传统凉茶之一,由金银花、菊花、槐花、木棉花、鸡蛋花组成。此五花药性寒凉,合而煎服有清热解毒、消暑去湿功效,其清热下火之力较绿豆汤更强,不适宜长期饮用。  其实,大多数的瓜果及绿色蔬菜性质都偏寒凉,如黄瓜、丝瓜、苦瓜、香蕉、苹果、梨、甘蔗、西红柿、莴苣、茄子、菠菜、苋菜、芹菜、空心菜等,在暑热天气经常食用均有清热祛暑效果。但荔枝、龙眼、榴莲、樱桃等热性水果则应少吃,以免助热生火,加重暑热困阻。  护阳防寒伤  气候炎热,阳盛于外,人体阳气走于肌表,人们常感身热难耐。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时养生就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一旦阳气受损,阳虚生寒,则会引发各种寒证、痛证。  养阳需谨遵“三忌”?  第一,忌夜卧贪凉。夜卧吹冷风,尤其头部受风邪,极易导致阳气折损。  第二,忌冷水洗浴。夏季人的汗孔多处于开泄状态,冷水洗浴使外来寒气极易侵入人体,久之会出现手足畏寒、小腿抽筋、后背发凉等症状。老人和小儿尤其应重视。  第三,忌肆食生冷。夏日常食冷饮冰品等,容易引起脾胃虚寒证,可表现为胃痛、腹泻、完谷不化等;女性则可出现痛经、经期紊乱、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等。  养阳避寒有三招  1.防腹中寒。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尽量进食温热饮食,不贪吃冷饮、冷食。  2.防躯体寒。防止头、脚、躯体受寒,主要是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不宜夜晚露宿,更不宜运动后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  3.适当吃点生姜温通阳气。正如民间所说的“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作者:彭康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作者: 2020/07/23 11:33
  • 糖尿病护肾秘诀:规范治疗和勤筛查 中华预防医学会   糖尿病患者无一例外肾脏会受到损害,在早期这种损害是可逆的,可以通过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等逆转;晚期这种损害是不可逆的,呈持续性进行性发展,以至于发展成尿毒症。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  出现可疑症状要警惕  糖尿病肾病发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开始时没有特殊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所以容易被患者忽视。出现以下症状时要高度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1.排尿时尿中出现大量泡沫: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尽快到区医院做尿的检查。  2.血压升高: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肾脏问题,血压升高往往是很明显的症状之一。  3.出现恶心、呕吐、水肿:肾脏受损时体内代谢废物及水无法从肾脏排泄出去,会导致胃肠黏膜水肿,从而表现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大量的蛋白从肾脏漏出,导致血浆蛋白水平过低,进而出现全身水肿。  4.糖尿病肾病时可以出现视物模糊:主要是眼底血管损伤与肾脏血管损伤是同步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视物模糊,除了检查眼睛之外,同时也要检查一下肾脏是否有问题。  定期筛查有助及早发现  糖尿病肾病  为了更早地防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做相应的筛查。一般来说,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是最主要的,其中1型糖尿病病史在5年以上就应该定期去查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2型糖尿病从发现之日开始就应该定期去查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如果在半年内进行3次检查,有2次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就要高度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存在。  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除了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眼底检查等,这些都是需要经常检测的指标。  糖尿病肾病  早期治疗是关键  糖尿病肾病一旦出现,若未得到规范、合理的治疗,很可能会进展为尿毒症。因此,早期治疗是关键。凡是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患者皆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延缓肾脏损害。延缓肾脏损害的主要治疗措施为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同时控制蛋白质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早期就需要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应控制在0.8g/(kg·d);对已出现大量蛋白尿和肾衰竭的病人可将蛋白质摄入量降低至0.6g/(kg·d)。日常摄入蛋白质有两个来源:动物蛋白质(如蛋、鱼、鸡、肉、奶制品)和植物蛋白质(如蔬菜和谷类)。糖尿病肾病患者应以选择优质蛋白质为主,可减少代谢产物造成的肾脏负担。比如,应限制黄豆、绿豆、豆浆等高蛋白食品的食用,可代之以鱼、虾、海参及瘦肉等。  总之,糖尿病肾病患病率高、危害大,临床上应早发现、早治疗。  延伸阅读  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分泌科李文娟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慢性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新增病例正在逐年递增,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4.15亿,预计到2040年将上升到6.42亿。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若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严重者就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眼病、足病等。其中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因此有效的血糖监测是控制血糖的重中之重。通过血糖检测,能够及时了解和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程度,为制定和优化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血糖管理达不达标,血糖监测是一个重要的验证指标,传统血糖监测的种类主要有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指血监测)和连续葡萄糖监测。指血检测的好处是方便快捷,费用较低;连续血糖监测操作复杂,需要指尖血糖校准,多在住院期间进行。目前,糖尿病患者在日常血糖管理中仍然以指血检测为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其血糖监测效果较差,大部分患者不能坚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针头或疼痛有恐惧感。②单点血糖不高就认为血糖没有问题。③经常遗忘测血糖时间。④学校、工作单位等公众场合不方便等等。而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较差的问题,该系统是一种新的血糖监测手段,它由传感器及触屏阅读器构成。传感器约一元硬币大小,一次植入14天内可以随时读取血糖数值,并且可以展现全天血糖变化的曲线。该系统消除了单点血糖值的局限,可提供血糖波动情况及异常的高、低血糖值,还可以指导患者的饮食及运动,避免了多次采血的疼痛及恐惧感。同时该血糖监测易于学习,患者可自行操作,不影响游泳、洗澡等日常生活。此外,该系统由于测定的是组织间液的葡萄糖,因此对血糖的变化稍有延迟,同时偶有部分患者植入部位会出现皮肤过敏、瘙痒和皮肤红斑等现象。但总体上该系统较传统血糖监测方法而言能更好地协助患者进行血糖管理,从而延缓糖尿病的发病进程。  糖尿病一旦确诊,它将陪伴我们一生。对患者而言,医生只是其治疗过程中短程陪伴者,更多的时候需要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的管理。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血糖监测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就是要致力于患者的自我血糖管理,帮助患者扫清血糖监测路上的障碍,为控制糖尿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郗光霞 山西白求恩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作者: 2020/07/23 11:27
  • 出现这个症状,可能是失明前兆 北京医院  作者:吴翥镗 北京医院中医科 副主任  去年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就叫他老德吧,他是到门诊找我看病治疗咳嗽的一位患者。这次陪他一起来的,也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暂且管这个老朋友叫莫先生吧。    图源:网络  莫先生长期患有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不太理想,并且高度近视,且从事文字工作,长期伏案,抽烟,饮酒。  老德和莫先生是好朋友,在我给他开了治疗咳嗽的药以后,和莫先生在座椅上闲聊。说是希望晚上约莫先生和其他几个朋友一起聚一聚,吃个饭。因为毕竟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  莫先生同意聚餐但是拒绝了喝酒,他说:“聚会可以,但是不能喝酒,原因是前一天,去到外地出差,喝了不少酒。今天早晨刚回到北京。感觉到自己喝了假酒了——觉得喝了酒以后,第二天早上眼睛出现一些黑影飘动,像黑星在飞舞”。老德听后,还跟他开玩笑说:“听说过有人喝多了酒以后是眼睛冒金星,你怎么就冒起黑星了?你肯定是喝了假酒了”。    图源:网络  虽然他们在我的旁边,聊天儿调侃。但是我还是听到了这段话。作为医生,职业敏感下,我非常敏锐的感觉到莫先生这个症状,是有问题的,结合他长期的糖尿病史,可能是视网膜出问题了。于是我提醒他:或许,莫先生,您的眼睛很可能出问题了。同时我建议他马上到眼科就诊。  边说边做,我领着莫先生到了眼科,找了北京医院眼科搞眼底病的俞小兵主任,俞主任听了莫先生的病情描述,马上给他进行了检查,最后结论让莫先生大吃一惊,他的视网膜竟然马上就要脱落了。  眼科俞主任嘱咐他千万不要动。马上把他收入院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使用激光治疗的方法,把他即将脱落的视网膜固定住了。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医院治疗以后,莫先生病情明显得到了好转,他视力也恢复了。    图源:网络  后来,我又见到莫先生,他说多亏我那天的提醒,幸亏我发现了他的这个症状,并提醒他进行了及时的就诊。  我解释说,他也正好撞了运气,正好那天眼科的俞主任在医院,正好进行了及时的检查和救治,否则的话,他的视网膜很可能脱落了。如果视网膜脱落了,治疗需要做视网膜修复的手术,手术的复杂程度要更高一些,如果脱落严重,手术的效果未尝可知,即使手术成功了,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才能好转。  从那以后,莫先生对健康就上心了,开始非常注重自己的糖尿病,积极的控制血糖,进行了饮食的控制,保持饭后运动,按时的服药,定期的检查等等,血糖控制非常好。    图源:网络  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就是在糖尿病患者的人群当中,会出现的一个并发症就是糖尿病眼底病变。  而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可能出现的恶果之一,就是会引起视网膜脱落。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视网膜脱落的病因,以及视网膜脱落的临床表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尽早的发现它,更好地去预防和治疗它。  视网膜脱落 (概述):  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两层之间有一潜在间隙,分离后间隙内所潴留的液体称为视网膜下液。脱离部分的视网膜无法感知光刺激,导致眼部来的图像不完整或全部缺失。  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很多: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图源:网络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本病多见于中年或老年人,近视居多,双眼可先后发病。发病的诱因有视网膜周边部的格子状和囊样变性,玻璃体液化变性和视网膜粘连,这些诱因又和年龄、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图源:网络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外伤,玻璃体长期积血,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眼内多次手术后,长期视网膜脱离,冷凝等后。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图源:网络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眼内视网膜脉络膜肿瘤如视网膜血管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黑色素瘤及转移癌;炎症如葡萄膜炎,VKH,脉络膜炎,巩膜炎;色素上皮病变如大疱性视网膜病变,葡萄膜渗漏综合征;视网膜血管病如von-Hippel和coats病等;全身疾病如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和一些血液病等。  视网膜脱离的早期表现有什么?  视网膜脱离早期有4大特征。  特征一:飞蚊症  视网膜上有裂孔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通过裂孔游离到玻璃体中,由于玻璃体混浊,视野内常有黑影飘动。于是出现飞蚊症。  图源:网络  这种飞蚊症发展快,第一日是一两只“蚊子”,第2日就变成十几只“蚊子”,但这时视网膜与脉络膜尚未脱离。老莫就是出现的这个症状,进行了及时的治疗。  特征二:闪光感  闪光感的出现意味着视网膜与脉络膜正在分离,视网膜好比鸡蛋壳内的”蛋衣“,它与眼球壁的关系是相贴而不相连。  图源:网络  当视网膜与眼球壁分离时,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锥细胞和杆细胞)受到了刺激,于是患者就有闪光感,犹如闪电一样,一亮一亮。闪光感说明视网膜正在脱离或者脱离正在扩大。  特征三:眼前出现黑幕(视野缺损)  当眼前出现了一层黑幕,而且不能消失,说明在一定范围内视网膜已经脱离了,当视网膜脱离后因为得不到来自脉络膜的营养,功能发生障碍,这一区域的视网膜就看不见东西了,而成为一个黑幕区。  图源:网络  黑幕区的位置与视网膜脱离的位置是相反的。如脱离在上方,黑幕在下方;脱离在下方,黑幕在上方;脱离在左侧,黑幕在右侧。一旦出现黑幕扩大的情况就证明视网膜开始大面积脱落。因此,我们发现黑幕后,要及时就医。  特征四:视物变形  当视网膜脱落处于早期的时候可能不易被我们所察觉,当其脱落牵连到黄斑时,就是引起我们看到的事物出现了变形,这是视网膜脱落的重要表现,而及时就医诊断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隐患。  图源:网络  发生黄斑区脱离时,中心视力急剧下降。若视网膜全脱离,视力减至光感或完全丧失。在视力减退前也常有视物变形,眼球运动时有物象震颤的感觉。  治疗:  视网膜脱离的最有效治疗方法是手术,而且越早手术效果越好,一般3~6个月以后成功率就很小了,所以一旦发生视网膜脱离应尽早手术。  图源:网络  糖尿病是引起视网膜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失明几率是一般人的25倍。在中国患有糖尿病10年以上的患者中,有50%伴有视网膜病变。而患病15年以上的患者中,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更是高达63%。  预防:  视网膜脱落致盲是不可逆的病变,视网膜一旦损坏,目前只能采取修复措施,其功能总会受到影响。  除了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等眼底病外,糖尿病已成为新一代中老年人的“光明杀手”。  日常早期进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以及定期做眼底检查只需要几十元,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再进行治疗,手术费用将达到2万元左右,不仅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治疗效果也大打折扣。  图源:网络  所以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应该积极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最好半年就进行一次眼底检查。这能够有效预防眼底病的出现。 作者: 2020/07/22 10:54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