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健身
  • 倒立椅养颜又养生?并非人人都能用!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     全民养生的巨浪中,总会时不时出现一两颗吸引众人目标的小浪花,而“倒立养生法”最近就比较火。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无论是皮肤、骨骼还是血液,都在受着日积月累的“向下”的作用力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下垂、面部皮肤松弛等问题也陆续出现。既然这些都是因为地心引力“向下拉扯”导致的,那么每天坚持倒立一会儿,是不是就能往回找一找呢?网上一些医生、明星都在提倡“倒立有益健康”,购物网站上的“倒立椅”卖得风生水起,倒立真的养颜又养生?真相解读:     很多人觉得倒立是一个难度很高的动作,没点基本功根本无法掌握。其实只要掌握好科学的练习方法,任何人都能进行倒立练习。如果是没有倒立基础的新人小白,我们是不太建议一上来就使用“倒立凳”等工具直接开练的;更理想的步骤,应该是通过徒手练习逐步加强手臂和肩背部的力量,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完全掌握倒立的动作。锻炼步骤大致如下:     第一步:倒V两点支撑。采用曲肘跪姿姿势,肘部外展和头部构成支撑三角并形成第一支撑点,双脚并拢形成第二支撑点,通过不断重复腿部伸直、臀部抬高使身体成倒V型的动作来提高我们肩背部的力量和身体稳定性,10-15个/组,每次3-5组。     第二步:L形支撑练习。身体逐渐适应后,我们可以进行L形支撑练习。在靠近墙的位置,从倒V两点支撑开始,保持头部和肘部不变的情况下,脚部蹬墙上移,逐步抬高臀部最终形成腿部与地面平行后静止,保持脚部接触墙面形成L形支撑,20秒/组,每次5-8组。     第三步:靠墙斜倒立。练习L形支撑一段时间后,尝试慢慢上移脚部,将L形支撑发展到靠墙斜倒立动作,10秒左右/组,每次3-5组。     第四步:肘支撑倒立。练习靠墙斜倒立3—5天后,最后一组斜倒立动作练习时,通过脚部缓慢蹬墙动作,将靠墙斜倒立动作变为直腿肘支撑倒立动作,从而实现肘支撑倒立练习。图虫创意保护头部是关键心脑血管和眼耳部疾病患者莫尝试     在倒立练习的时候,无论是倒立老手还是新人,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做好头部保护。头部和肘部要始终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且肘部与头部不要在一条直线上,要形成一个三角形。颈部肌肉要保持收紧,刚开始可以在头部垫一些柔软的东西来减少不适感。     其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刚开始练习时间要短,尽可能降低倒立给身体造成的不适感。     第三,重心要稳。倒立的时候,我们的重心要控制在身体中轴线上,不要前后晃动。     第四,倒立练习应该选在餐后1小时之后再进行,且练习倒立之前要做好全身肌肉的拉伸。图虫创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倒立并不适合所有人。由于倒立时,我们的心脏和血管会受到高负荷的刺激,所以患有动脉硬化、严重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度近视、青光眼及视网膜血管疾病的人群,以及患有耳疾的人群,不宜做倒立练习。 作者: 2021/07/05 10:41
  • 户外活动时别忘了关注体温!这些情况需要紧急处理 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作者:周如女  5月22日,甘肃白银马拉松越野赛因遭遇极端天气,21名参赛人员不幸遇难。什么是失温?户外遇到失温怎么办?夏天在户外还容易遭遇什么?  失温怎么办?  首先,先来讲一下“失温”。从字面上来看,失温就是体温低于人体核心温度。人体的正常温度(腋温)是36.3~37.2℃,而失温时体温低于35℃,人的意识会出现丧失甚至昏迷死亡。根据人体的核心温度,失温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轻度失温(37~35.55℃)、中度失温(35~33.88℃)、重度失温(33.88~30℃)、死亡阶段(30℃以下)。  1、轻度失温:人会感到寒冷、浑身颤抖,手脚僵硬麻木,无法完成手上的细致动作。  2、中度失温:出现乏力、昏昏欲睡的感觉,反应能力随之下降,手部的一些基本动作和工作无法完成,走路不稳,说话含糊其辞,吐字不清。  3、重度失温:人的意识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对冷的感觉变得迟钝,甚至根本感觉不到冷。此时,人的活动能力逐渐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直至最后不再发生颤抖。  4、死亡阶段:人基本处于死亡边缘,全身出现肌肉僵硬、脉搏和呼吸微弱,意识丧失以致昏迷。  出现以上情况,应该尽快脱离低温环境并尽量保持体力,寻找一处安全的地方进行休憩,最好是房屋或者山洞等。更换掉湿寒的衣物,穿着上保暖的衣物,进食热水、含糖的高热量食物以补充身体热量。  中暑怎么办?  和失温相反,中暑是人在温度或湿度较高、不透风的环境下,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身体无法有效散热,从而发生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遇到中暑,首先要做的就是降温。人要抬到树荫处或是阴凉通风的地方;若没有阴凉的地方,可以用伞遮挡太阳,用冷水淋湿身体,让身体降温,多喝淡盐水补充丢失的电解质。  作者: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护理部副主任周如女  栏目支持: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创伤外科 作者: 2021/06/15 15:19
  • 流言:运动拉伸要拉到局部疼痛才有效果 来源:科学辟谣 流言:随着运动健身的风靡,为了更好的体态和健康的体魄,很多人对运动拉伸也重视了起来。运动拉伸对缓解运动后的疲劳、局部酸痛和肌肉过度紧张等具有良好效果。但也有说法认为,拉伸范围要拉到局部疼痛才有效果。真相解读: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我们推荐将拉伸运动作为运动后肌肉放松的必备手段,若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做到每天都进行拉伸。因为,通过拉伸我们可以保持肌肉和关节的灵活度,降低运动风险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运动后拉伸组较不拉伸组的血乳酸浓度和肌肉酸痛程度下降明显,但肌肉等长肌力明显增长。这说明,运动后即刻进行拉伸运动,会有效促进血液的循环和再次分布,虽然短时间内运动后的酸痛感仍然存在,但是对于缓解运动后的疲劳、局部酸痛和肌肉过度紧张等具有良好效果。很多人认为,拉伸范围要拉到局部疼痛才有效果,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在拉伸的过程中,当我们的身体感到疼痛时,其实就是身体在提示这里存在问题了,这个时候应该立刻停止拉伸,找出疼痛的原因。若你执意持续进行拉伸,则很容易使损伤加重。 作者: 2021/06/03 10:18
  • 糖友如何运动才科学?试试这几种方式 来源:广州日报  缺乏运动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一个主要因素,与爱好运动的人群相比,缺乏运动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要高出50%~80%。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陆华表示,对于有糖尿病前期或者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来说,有氧和阻抗运动可以防止其发展成明显的糖尿病。同时,有氧运动和阻抗训练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血压、减重、最大运动能力以及血脂异常都很有效。  糖尿病可以  通过运动训练来改善  陆华介绍,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控制、改善胰岛素抵抗,还可以改善血压和血脂、温和地降低体重。研究发现,运动的强度与运动的容量相比,强度更重要;采取中高强度运动的人比采取低强度消耗同样能量的人,出现代谢损害的风险要低很多。  久坐的人通过相对低的运动容量(400kcal/周)可以提高肌肉胰岛素敏感性,且随着运动容量的增加可以进一步地改善。虽然目前对于持续和强度的运动结合方式还没完全确立,但是高强度、短间歇的训练方式在获得代谢影响以及运动能力的提升上,比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要好。  不过,运动后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会提高,运动后骨骼肌摄入葡萄糖会持续到48小时,这个和运动的强度以及容量呈剂量依赖关系。所以糖尿病患者进行高强度运动或者竞赛型运动时需要考虑到这个因素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且1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坚持阻抗训练或者间歇训练可以减少运动导致的低血糖效果。  运动推荐三部分  高强度运动前要评估  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最理想的运动建议是:  1.每天至少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如快走、游泳等运动)、每周3~5次的15分钟阻抗训练;  2.每30分钟需要间隔进行小强度的体力活动(如站立、行走等);  3.增加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老年或者是由于糖尿病已经出现微血管损害的人群。  陆华提醒说,所有糖尿病人群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前,都应该进行心血管评估和血糖评估,包括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低血糖发作的历史、存在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症状的糖尿病人群,如果心血管评估正常,极量运动试验也正常,就可以参加所有的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该警惕运动中出现的胸部不适或不正常的呼吸困难,这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表现。出现相关症状一定要停下运动,前往医院查清原因。  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通过坚持长期运动可以明显减低死亡率,但运动也无法完全代偿糖尿病带来的危害,糖尿病患者还是需要通过药物控制住血糖水平,切忌自行停药造成身体的损害。(全媒体记者张青梅通讯员张灿城) 作者: 2020/12/14 10:29
  • 科学健身,让女性远离运动损伤 来源:中国妇女报  近日,“神仙姐姐”刘亦菲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健身照片,她单手做着平板支撑,并对镜自拍秀美背,还与网友互动:“你们平板多久啦?”近年来,平板支撑、瑜伽、“撸铁”等运动健身项目风靡一时,受到包括明星在内的许多女性青睐。那么,是否所有人都适合练平板支撑、瑜伽或其他类似运动?练平板支撑时间是越长越好吗?这些时尚运动中有哪些易被忽略的健康隐患?为此,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近日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管康复师苗欣博士。  平板支撑并非时间越长越好,经期与怀孕女性皆不宜做  平板支撑近几年迅速风靡全球,人们在进行该项运动时身体需呈一线保持平衡,像一个平板一样,因此得名“平板支撑”。它不需要任何运动器材,只要一块场地就可。规律进行平板支撑训练,可有效锻炼腹横肌,被公认为训练核心肌群的有效方法,因此备受许多年轻女性的推崇。  2020年2月15日,62岁的美国退伍老兵乔治·胡德以8小时15分15秒的成绩,打破了男子平板支撑的世界纪录。“其实,在日常锻炼中,平板支撑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苗欣告诉记者,“在保持动作正确的前提下,平板支撑能做到一到两分钟,说明你已经练习得比较到位了,再延长时间,并没有太多训练收益。平板支撑正确动作首先肩部要稳定支撑,不能有弓背现象,肘关节要在肩关节的正下方;其次,不能塌腰,不能撅着屁股,在腰部和臀部的连接处,要相对比较平直。”  有骨科专家指出,平板支撑时间越长,动作就越容易变形,非但起不到健身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一定危害。比如臀部上翘或下沉、上臂和前臂没有呈垂直角度、头部过度后仰或前屈、身体歪斜等,都可能引起颈椎或腰椎损伤。  国外学者对平板支撑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次平板支撑10秒钟,休息10秒,一组做5次,再一组4次、3次、2次、1次,每次只要10秒钟。6周以后,练习者的核心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腰伤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生活中像刘亦菲一样可以单手做平板支撑,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苗欣提醒:“在完成基本动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难度,比如抬起一只手或一只脚。但如果做不到,也不用强求,甚至可降低难度,比如说把手支撑改成肘关节支撑,脚支撑改成膝支撑。”  另外,专家提醒,女性在生理期最好不要做平板支撑,因为这项运动主要依靠腰腹力量。在月经期间盆腔一直都处于充血状态,在子宫内膜也发生脱落以及不完整的情况下,此时做平板支撑有可能会引起经血量增多。另外,平板支撑对于腹部肌肉来说需要更大运动量,孕妇尽量不要做。对于产后42天以上的产妇,专家推荐可适当做平板支撑,对盆底肌恢复有好处,还可防止子宫脱垂。  此外,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也不建议做平板支撑。因为他们身体力量及骨骼密度都有所下降,这项运动可能会给骨骼造成一定压力。因为平板支撑在开始时就会直接对血管造成压力,因此也不建议心血管病患者尝试。  瑜伽看似“温柔”,但“不规范”“太心急”很伤人  瑜伽是现今在女性中非常盛行的一种运动,许多人把它当成了修养身心的锻炼方式,其推崇的减压、纤体疗效尤其受白领女性青睐。但是很多人在练习瑜伽过程中会不经意弄伤自己,这已不是个例,因练习瑜伽而受伤就医的病例越来越多。调查显示,只有约10%的中国瑜伽练习者,知道瑜伽不当容易造成伤害,大部分练习者都没有意识到练习瑜伽时急于求成和动作不规范反而会害了自己。  同为瑜伽爱好者的苗欣认为,女性在练习瑜伽时最需要注意动作质量,尤其是细节规范,以及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要盲目追求进度。“我们曾经接诊过一位30出头的吴女士,她在练习瑜伽时因一个打开髋关节的动作而受伤,诊断为髋关节盂唇损伤,这种损伤只能手术治疗。”苗欣说。  “瑜伽伤”是指由于瑜伽练习方法不当而导致的肌体损伤。在很多人认知里,觉得瑜伽和那些力量竞技型运动不同,锻炼的主要是韧性,动作“温柔”不会受伤。其实不然。“在瑜伽中,有很多体势,比如'四柱'就跟平板支撑动作很像,它其实是一个很有力量的练习。瑜伽中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是柔韧性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苗欣告诉记者,瑜伽中不同的动作,力量和柔韧性在其中占据主导的地位也不同,肌肉柔韧性和力量不够,盲目挑战高难度体式,自然很容易受伤。  许多人练瑜伽受伤的原因无非两个:一个是太着急;另一个是没有用正确的方式。专家解释,不少女性练习瑜伽动作时往往急于求成,在没有理解情况下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很难动作。而一般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腰椎、颈椎、膝盖等,肌肉、韧带拉伤和扭伤也十分常见。  记者查阅了一些与瑜伽体式相关的资料,据介绍,瑜伽体式分初级、中级、高级,初级瑜伽体式比较温和,适合那些没有运动基础的人,也可以改善身形,增加柔韧性和力量。但是很多练习者急于想着练成一些高难度体式,在朋友圈秀一秀,这就很容易导致受伤。  所以,练瑜伽最需要的是耐心,并且用心体会每个体式,寻找正确的练习方法。苗欣认为,瑜伽体式不过是为我们修习内在服务,如果急于练成高难度体式,本身就是急躁表现,也根本不是练瑜伽该有的样子。  女性30岁后肌肉会大量流失,合理“撸铁”能强肌防骨质疏松  “撸铁”是当今年轻人对器械健身运动的戏称,一说到“撸铁“,我们脑海中或许会浮现出健美大赛上肌肉强健的“金刚芭比”样子,因此很多女性在健身或锻炼时不太敢去碰器械,做抗阻类力量练习,害怕肌肉变大,腰腿变粗。  可事实并非如此,专家指出,女性在健身或锻炼时应大胆去做一些抗阻类力量练习。合理的力量训练会使体形更美妙,还可以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松。苗欣解释说,随着年龄增长,女性身体激素会发生变化,尤其在30岁以后,肌肉会大量流失。“对于女性而言,肌肉锻炼特别重要,我们在健身房做的抗阻类练习,对强健肌肉是有益的。而且也不必害怕肌肉变大,因为想把肌肉变大是件很困难的事。”苗欣说。  在临床中,因肌肉流失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女性十分常见。前两天,一位42岁的杨女士来就诊,自述她最近两个月每每蹲下时,靠双腿力量无法自行站起来,必须借助周围外力。苗欣看到杨女士的骨科CT和核磁共振检测的片子上没有显示腿部骨骼损伤或异常,反而是腿部肌肉出现萎缩现象。原来,杨女士平时几乎没有进行过任何体育锻炼。因此苗欣建议,杨女士迫切需要进行腿部肌肉力量的锻炼。  有研究者指出,肌肉中蛋白质的转换速度导致我们一天不会获得超过一盎司肌肉。肌肉获得如此困难,但流失起来却很无情。女性从年轻时开始科学地去做像“撸铁”这样力量类练习,不但能提高新陈代谢,减少体内脂肪,还能实实在在帮你增加肌肉,雕刻线条,会让自己体态越来越好。  但是做力量类的练习对于身体来说也有一定风险,比如有的女性在进行锻炼时没有考虑到运动量与其肌肉水平是否匹配,或者在运动过程中不注意自己动作的规范性,这就容易造成骨骼关节或肌肉疼痛。所以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才是关键。  苗欣建议:“在进行运动时,尤其是一些自主类运动,要先把动作学会,做到位,然后再去增加这个动作的组数和次数,这样才能更好去享受训练的益处,避免受伤。”  “运动其实是与自己身体对话的一种方式,在运动过程中聆听身体发出的某种信号,才能更好了解自己。”苗欣表示,不同特点的运动项目,适合不同的人。女性只有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运动,把握科学规范、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的原则,才能达到理想锻炼效果,享受到运动的快乐。(记者 杨娜 实习生 侯昌赫)  体育锻炼,心情好功效倍增  情绪直接影响身体的生理机能,而产生于大脑深部的兴奋情绪扩散到全身后,可影响整个机体的功能发挥。因此女性要选择自己感兴趣、身体能承受的运动,同时要讲究心理卫生,不能或尽量避免被迫、勉强去运动。具体应该注意:  1.树立明确锻炼目的。运动前要有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跃跃欲试的情绪,有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2.锻炼时注意力要集中。运动时注意力应尽量集中在如何正确呼吸、如何掌握运动技巧等方面。  3.使体育锻炼轻松化。在运动时不妨听听音乐,找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锻炼,并相互鼓励,共同营造愉快氛围。  4.用一些心理调节方法。跑步前照照镜子,整理一下头发、衣服,让自己精神振奋起来。  (北京妇产医院营养科 高轩 赵冬梅) 作者: 2020/12/10 09:59
  • 一跑步就岔气儿?试试按这个穴位 来源:北京青年报  这些年爱上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初级跑者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岔气”。甚至知乎上有很多网友都自称“逢跑必岔气”。跑步圈里有一句名言:“打败你的不是距离和配速,而是岔气。”  岔气又称急性胸肋痛,指在剧烈运动时,特别是跑步过程中,胸肋部产生的剧烈疼痛。虽然不会造成什么危险,但是,发生“岔气”时会伴随着呼吸而产生钻心的疼痛让人难以忍耐。  岔气易出现在没有充分热身的情况下突然进行跑步等剧烈活动时,原本处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肌”突然被要求大运动量工作,一时无法适应而出现了痉挛。  呼吸肌痉挛,刺激其中的痛觉感受器而产生疼痛。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是肋间肌和膈肌,当其中的肋间肌痉挛时,胸部两侧就会疼痛。当膈肌痉挛时,疼痛就会发生在左右肋下。  预防跑步出现岔气的情况,要注意以下几点:  跑步前两个小时内避免进食大量的食物和水,减少胃肠道的负担。  跑步前做好充分的热身。开跑时,可以先慢跑一段,使身体各个器官适应并进入状态。  采用正确的呼吸节奏和呼吸深度,把呼吸节奏与跑步频率配合起来,做到二步一呼一吸或三步一呼一吸。尽量加深呼吸深度,避免表浅呼吸。  那么,当我们出现岔气时,应该怎么处理呢?首先要降速,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并且做深呼吸一到两分钟,一般情况下疼痛就会减轻,然后我们可以用力点按一个快速缓解岔气的穴位,这个穴位就是“支沟穴”。  支沟穴很好找,就在我们手背腕横纹向上四横指处,两骨之间。左右上肢各一个穴。两个穴点按哪一个呢?  我们取对侧的穴位,也就是如果疼痛在身体左侧,就取右侧的支沟穴,如果疼痛在右侧就取左侧的支沟穴。找到穴位后用大拇指用力掐住,同时深呼吸,很快岔气就会缓解。  支沟穴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呢?首先这个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输穴。手少阳三焦经在人体内循行的路线就是从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  我们岔气的部位正是在肋间及膈肌,为手少阳三焦经所经过主管。而支沟穴为三焦经的“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正是掌管本经所过之处各种疼痛的穴位,所以岔气正是其“岗位职责”。  其次,胸廓属阳维脉主管,阳维脉过胸廓后侧,主管胸廓开合。岔气症状正是肋间肌及膈肌开合不利,出现疼痛,所以也是阳维脉的管辖范围,而阳维脉的调节枢纽就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而外关穴与支沟穴只相隔一寸,穴位相邻,功效相似,因此支沟穴就更加当仁不让成为拯救“岔气”的特效穴位。  针灸经典《标幽赋》中有“胁疼肋痛针飞虎”的名句,而这里的“飞虎穴”就是支沟穴的别称。这更能说明在古代支沟穴就被广泛用于治疗岔气等各种胁肋部的疼痛。  所以,爱跑步的小伙伴们,提高你的配速吧(配速,每公里需要的时间),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早已经预留了治疗疾病(岔气)的按钮,你可以亲身去体验点穴的神奇。  文/李磊 (北京老年医院) 作者: 2020/12/08 10:56
  • 冬季养生肾为先 八个动作护肾又强身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编者按:《黄帝内经》载:“肾脏为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既藏先天之精,亦藏后天之精,具有藏精和主管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功能,与自然界冬季相应。冬季自然界阳气内藏,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最利于人体阳气与肾精的闭藏。同时冬季户外寒冷,人们少动而多食,人体吸收功能强盛、合成代谢旺盛,可以很好地涵养阳气、培补精气,因此冬季养生最宜养肾脏。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肾病主任医师王祥生表示,冬季对应的脏器是肾脏,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肾的机能强健,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变化,否则就会使身体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防寒”。养生强肾这些小动作做起。  掐跟腱  内外侧跟腱的位置正好为太溪穴(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和昆仑穴(足外侧,外踝后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能增强肾功能;昆仑穴有调和气血、健肾强脊的功效。每天掐揉两穴,每次3~5分钟,就可起到补肾养生的效果。掐揉时可用对侧手的拇指,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滑腻的木棒按揉,力度除了要有酸胀感外,最好以有“麻感”为度。  按摩脚心  中医认为,涌泉穴直通肾经,脚心的涌泉穴是浊气下降的地方,经常按摩可益精补肾、防止早衰。具体方法是:临睡前用温水泡脚,用手互相擦热后,用左手按摩右脚心,右手按摩左脚心,每边100下左右,以双脚搓热为宜。  踮脚  有利于通畅足少阴肾经,起到保肾精、益肾气、固肾中阴阳的功效。经常踮踮脚,肾经通畅,气血流动顺畅,脚后跟得到滋养,疼痛也就消失了。  踢毽子  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充盈肾气、改善肾脏功能的作用。踢毽子除了能提升肾脏功能外,还有助改善静脉曲张、血栓形成、静脉炎、脉管闭塞、痔疮等症。但饭后或饭前不宜踢毽子,这样容易造成胃肠不良反应。最好找一个阴凉的地方,场地不宜过硬也不宜过软,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感觉冒汗了就可以停止。  走猫步  走猫步可以间接对会阴穴起到按摩的作用,有助于打通肾经,维护肾脏健康。猫步怎么走?猫步无疑就是猫的走路方式,特点是双脚脚掌呈“1”字形走在一条线上。先迈左脚,脚尖先着地之后脚跟随之轻轻落下,左脚落定之后,将身体重心前移,换右脚做相同的动作。  擦肾俞  腰为肾之府,腰部的肾俞穴可温肾阳、通经络,平时可经常推擦肾俞处(腰部两侧),早晚各一次(睡前效果更佳),每次50下左右。  压手  仰卧,两手背紧贴在腰下,5~10分钟后,会有热感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可能会出现麻胀的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中医认为,此动作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间的凹陷中)紧贴两肾后,双掌的热量能温煦两肾。晚上10~11点是亥时尾、子时(晚上11~凌晨1点)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位于手掌心,外劳宫的对点)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两肾,此时补肾效果翻倍。  揉耳朵  “耳者,肾之官也”。刺激耳部,可调节脏腑功能,益肾强身。具体方法是: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压揉,注意力度不要太重,直至耳轮发热。(资料来源:中国医药报、生命时报) 作者: 2020/11/30 11:10
  • 婴幼儿水育是过度宣传 专家:3月龄以下幼儿应避免游泳 来源:北京晚报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不久前,湖南株洲一名刚满月的婴儿在家人监护下,使用脖圈游泳窒息身亡。无独有偶,浙江温州一家婴游馆发生意外事件,婴儿在游泳时侧翻并从游泳圈里掉了下去,溺水挣扎数分钟才被发现,所幸孩子经过积极抢救后得以生还。  随着水育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游泳早已成为婴幼儿的“时尚”运动,然而接二连三的意外事件敲响了警钟。专家提醒,游泳只是一项普通运动,应理性看待商家的过度吹捧,以安全和孩子意愿为先,不应盲目跟风。  现场  家长不敢“离池半步”  “来宝宝,咱们左手一下右手一下往前划船好不好……”下午五点半,九龙山附近的一家婴儿游泳馆里,王蕊一边拿着手机拍摄,一边招呼着泳池里的女儿小萌。泳池旁,小萌爸爸用手扶着孩子的游泳圈寸步不离。  小萌已经两岁半,今天是第一次来上游泳体验课。共同上课的还有另外两个年纪差不多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也在泳池旁时刻紧盯着。三个宝宝正在游泳馆老师招呼下做一些划水动作,或完成一些水面上的小游戏。  傍晚时段并不是客流高峰,周末上午,一些婴游馆显得更加热闹。周日上午十点,小屯路附近一家婴游馆内,六个年龄不同的孩子正在泳池里玩闹。小宝宝用的是趴式游泳圈,大一些的则会用套在手臂上的臂圈。泳池边站着许多家长和员工,馆内热气开得很足,有的家长头上直冒汗,还在不断跟自家孩子互动。  据婴游馆馆长介绍,因为来游泳的孩子比较多,必须提前预约时间,每个时段最多接待六组家长和孩子。馆内除了员工会时刻照看外,也会要求每个孩子至少有一名家长在旁看护。记者在南二环附近一家水上世界看到,即便是有教练带领,在大水池中真正开始学游泳的幼儿园阶段孩子,家长也会守在池边,饶有兴致地拍摄孩子踢水、憋气等画面。  较之偶发的溺水事件,家长们普遍更为关注水质问题。在记者走访的多家婴游馆中,工作人员大多表示馆内“每天都会换水”,一家游泳馆甚至称每天会换两次水。如果家长确实在意水不干净,建议“可以一早来,肯定是新换的水。”  质疑  “领先一步”只能听听  安全方面有家长和员工在旁看护,鲜少出现问题;水质方面,也很难靠肉眼分辨,家长只能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信任态度。不过,对于店员推荐办卡时声称的游泳有助于孩子神经系统快速发育、大大提前运动发育、增长智力和抵抗力,让宝宝“领先一步”等说辞,家长们大多表示,“听听算了,就是宣传手段吧”。  王蕊告诉记者,选择让女儿小萌学游泳,主要是因为此前没给她报过任何早教和运动班。“想着快上幼儿园了,应该提前报个班让她适应适应,想来想去,就游泳对报班的年龄限制低一些。”  至于游泳的好处,王蕊倒没有特别在意。“如果有什么好处,任何运动形式都有,并不一定是游泳才行。”在她看来,婴儿游泳这项活动兴起的时间还不长,机构所声称的各种“特殊”好处,既没有实验数据支撑,也没有个人实例来佐证。“像我身边报过婴儿游泳的,最多也就游一两年,能看出什么效果来?”  “我觉得别想那么多有用没用的,就是当玩儿。”一位带外孙来游泳的姥姥表示,只要水质干净,孩子不得病,在水里玩得开心,就没有别的要求了。“现在天冷,有时候遇上雾霾,不好在外面溜达。他还不会走路,去商场还是游乐场也玩不了什么。”  担忧  “学艺”不成反增抗拒  虽然店员表示理论上新生儿肚脐长好就可以游泳,但在婴游馆很少能见到一两个月的“超小宝宝”。王蕊称,自己身边朋友有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来游泳的,但她并不赞同。“小宝宝抵抗力比较差,如果水不太干净可能会生病。最重要的是孩子没到一定年龄,没法表达感受,如果哭闹了,你不知道他是害怕还是不喜欢。”  “我们刚过百天的时候体验过一次,说实话有点后悔。”虽然女儿笑笑已经三岁,笑笑妈妈回想当时带她游泳的经历,记忆依然清晰。“买的团购券,用的是脖圈,内侧铺了一层毛巾,单独放在一个类似洗衣机大小的玻璃水池里,放下去的时候我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而放进水池后,笑笑妈妈从侧面看到,孩子并不似想象中开始欢快地扑腾,而是手脚老实垂放,一动也不动。店员解释可能因为孩子接触不到池壁,会有点紧张。“后来我牵着她的小手,算是在池子里‘泡’了10分钟,但觉得她可能并不享受,也没达到锻炼目的,更不知道脖圈勒不勒。”  而在个别家长看来,婴游馆还有一个很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教练的专业性。刘晨的孩子小曼今年两岁,早在小曼三个月时,刘晨就报了游泳课。一开始,小曼在水里玩得很开心,但随着教练布置的活动越来越难,她出现了抵触情绪,甚至一说到上课就会大哭。此后刘晨就没再带小曼去上游泳课,至今手里还剩下十几个课时。  “其实我就是带孩子来玩的,但教练总想教出点效果,弄出各种花样,到头来孩子反倒接受不了。”回想起来,刘晨认为是教练不懂宝宝的心理,也不懂家长的心理。“还不如当初报一个‘陆地’上的早教班,等孩子大些再去接触游泳,也不知道孩子以后敢不敢再学游泳了。”  建议  婴幼儿游泳尚无标准  据了解,婴幼儿游泳目前属于新兴行业,泳池的水温、游泳时间、服务流程以及泳池的消毒等,尚无统一行业标准。擅长儿科方向的全科医生姚弥认为,婴幼儿游泳从医学角度来看,并不存在什么问题,不过要看水的质量和干净程度。当然不游泳,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目前没有比较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能够证实游泳比其他运动更有好处,或者游泳有什么坏处。如果要说有什么坏处的话,最明显的肯定就是因为接触造成的感染,各种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生儿监护室主任姜舟,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称,应禁止三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以任何形式进行游泳。“三个月以内的宝宝,因为骨骼肌肉没发育完全,尤其头套式游泳圈,可能导致椎骨受压与肌肉韧带损伤的问题,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缺氧窒息。孩子成长不在一朝一夕,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至于商家宣称游泳能够促进孩子动作协调、变得聪明强壮等“额外”好处,姚弥称没有严谨的证据能给予支持,“孩子的大脑发育到每个阶段自己就会开启,医学上,如果的确出现肌肉、神经或者大脑发育问题,一般推荐的也是康复理疗,不会推荐游泳,因为一旦窒息问题更大。”  姚弥建议,家长应以平常心看待游泳,不必赋予太多期望,也不要去跟风。重点看孩子是否有兴趣,玩耍的时候注意安全。“好比踢足球,能锻炼体魄,增加免疫力,增加肌肉力量,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本报记者 魏婧 莫凡) 作者: 2020/11/20 09:32
  • 身体每天需要四个十分钟 来源:人民网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忙碌的现代人惜时如金,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其实,每天抽出四个十分钟,就能改善身心健康,效率也更高。  休息大脑10分钟。学习工作时,大脑某一区域的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大脑皮层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当某一样工作做久了,兴奋性就会减低,如果继续进行,这些外界刺激就不会使大脑皮层兴奋,甚至引起抑制作用,让人注意力不集中,头昏脑涨。要使大脑功能一直保持旺盛状态,就要让其兴奋区经常轮换休息。建议每工作45~60分钟休息10分钟,可散散步、和同事聊聊天等。  按摩眼周10分钟。人眼就像一台自动调焦的照相机,近距离用眼时眼球变凸,看远处时眼球凸度变小。长时间用眼会使眼球一直处于较大凸度,长此以往影响眼球调节功能,导致近视。最好每用眼40分钟就闭目放松10分钟。睡前可轻轻按摩眼周,再用中指和无名指按住太阳穴,以画圈的方式按摩10分钟;或用热毛巾等热敷双眼,不但消除视疲劳,还能促进睑板腺分泌,缓解干眼。  饭后揉腹10分钟。揉腹是传统的养生方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说:“中食后,以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食毕摩腹,能除百病。”现代医学也认为,经常揉腹可令腹肌和肠平滑肌血流量增加,增强胃肠内壁肌肉张力,不但有助胃肠蠕动、防治便秘,还可有效防止胃酸分泌过多,预防消化性溃疡。具体方法是:先用右掌心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揉摩100次;然后,以肚脐为中心,右掌心顺时针方向揉摩整个腹部100次;最后,再用左掌心绕肚脐逆时针方向揉摩100次。揉腹时要保持精神安静、集中,同时也可将腹部微收,能增强按摩效果。  拉伸四肢10分钟。“筋长一寸,寿长十年”,每天睡前或清晨拉伸10分钟,可放松全身,改善柔韧。推荐几种拉伸运动,能放松全身。头颈:右手举过头顶,手掌从左侧将头部向右侧拉动,复位,反复几次。肩部:左手将伸直的右手托起平举,向左拉伸,换手重复。胸部:双手平举,做扩胸运动。二头肌:侧平举,手抓住墙角或者其他够高的支撑物,转动上身,坚持10~15秒。三头肌:右手握住左臂肘关节,将左臂轻轻向右肩方向推,同时转头看左肩。臀肌:左腿放在右腿上,保持弯曲,左腿触碰胸腔,向左扭转身体看左肩。腿筋:平躺,单腿向上蹬,另一条腿弯曲并保持脚掌着地,用一条毛巾套住挺直的脚,向下轻拉毛巾,同时脚掌上推毛巾。小腿:一条腿向前跨一大步,另一条腿不动,身体前压做弓步压腿。上背:直立,双手抓住与腹部齐高的扶手,后背反复弓起、下压。每个动作最好持续30秒,每组间隔15~30秒。拉伸时保持放松,肌肉、肌腱及韧带有轻微拉动感,中老年人或有伤痛不要勉强做。 作者: 2020/11/09 16:46
  • “云健身”练出新时尚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刘峣 多地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健身新模式  “云健身”练出新时尚(网上中国)程 硕作(新华社发)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骆驼街道,箭港湖社区健身操队队长谢建明在家中打开音乐,通过网络连线与队员们同步做起操来。 章勇涛摄(人民视觉)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的一家瑜伽会所内,瑜伽教练正在通过直播的方式为学员讲解课程。曹建雄摄(人民视觉)日渐风靡的“云健身”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健身”的发展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将推进“互联网+健身”,开发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打造“全国社区运动会”品牌。“云健身”广受热捧防疫期间,居家健身、宅家运动成为新时尚。让健身链接“云”、拥抱“云”,是不少健身企业和体育从业者的选择。越来越多的运动爱好者选择“云端”健身方式,“互联网+健身”迎来快速发展。根据健身软件Keep的数据显示,防疫期间用户运动时长平均每次36.2分钟,比2019年将近翻了一番。除了健身类软件用户暴涨之外,不少健身机构也借机推出线上服务。健身教练在直播平台当起了“网红”,很多退役和现役体育明星也登上“云端”,录制视频指导大众健身。随着“云健身”领域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新玩家”也开始涌入这一领域。一些体育媒体平台、综合视频平台利用各自优势进行资源布局,通过与健身机构、媒体、体育管理部门的合作,推出一系列健身节目和资源,介入泛体育市场,开拓新的商业机会。各地也在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健身新模式。福建厦门的居家健身线上运动会吸引不少市民参与;青海推出线上居家健身活动,涌现出一批积极引领健身时尚的“推广带头人”“健身达人”;山东青岛城阳区首创的“阳台马拉松”和“家庭趣味运动会”受到居民热捧。日前,浙江省开展的城乡居民居家健身状况调研显示,防疫期间,该省有81.54%的居民进行了健身活动,其中82.5%的居民认可居家健身的必要性。业内人士认为,防疫期间的“云健身”给全民健身带来了多重好处,“互联网+健身”的火热将带动体育消费增长、驱动体育产业发展。在线健身成趋势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居民健身意识增强,“互联网+健身”的新形态近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人运动健身的方式正逐渐由无工具健身扩展至“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线运动健身客户数量从2014年的1040万人暴增到2018年的1.26亿人。业内人士预计,经过防疫期间的考验,在线健身有望在未来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公众对运动健身越来越重视。在家运动的云健身方式能否成为一种常态延续下去?业内人士表示,疫情过后,大众健身会趋向正常化,户外、场馆健身依然会是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云健身”会消失。疫情加速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互联网基因植入,基于线下场景的健身休闲产业将加强线上教育和培训,实现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德胜建议,体育、教育、卫健等部门与“互联网+健身”平台合作,尽快建立家庭体育与家庭健康指导体系,为每一个家庭建立“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数据库,为家庭成员的科学健身提供多元化的精准指导,并鼓励相关产业部门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健身产品。社区体育更智慧对于“互联网+健身”的发展,《意见》侧重于从社区体育的角度,强调互联网平台的助推作用。《意见》提出,依托现有平台和资源,委托专业机构开发基于PC端、移动端和第三方平台的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集成全国公共健身设施布局、科学健身知识、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等内容,实现健身设施查询预订、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体育培训报名等功能。与此同时,这一系统还将作为“全国社区运动会”的总服务保障平台。依托该平台,运用市场化方式打造“全国社区运动会”品牌,鼓励各地正在开展或拟开展的线上、线下社区赛事活动自愿加入平台,为相关活动提供组织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撑。“建立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推进‘互联网+健身’数字平台建设,实际上是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表示,社区体育活动平台对未来国家社区建设,包括社区安全服务保障等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网络,为未来社区的整体建设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防疫期间,借助于5G、大数据等技术,线上与线下的健身活动正在打通。全国多地已推出“健身地图”“健身一码通”等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用户只需使用手机,就可实现体育场馆预订、体育消费券领用、赛事培训报名、健身地图导览等各类健身需求。而在全国范围内,由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科研所组织国体智慧体育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中,已集纳上万个体育设施的开放服务信息,其中包括中央财政资金补助的1000多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具备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信息公开、场地预订、赛事活动、赛事直播、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咨询指导等功能模块。(记者 刘峣) 作者: 2020/11/04 15:11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