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西藏航空一航班偏出跑道起火!什么是“黑色十分钟”?飞机事故瞬间该如何应对? 5月12日8时许,西藏航空一航班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起飞时,偏出跑道后起火。事故发生后,机场安全、消防等部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目前仍在紧张处置中。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据@重庆机场官方微博 最新通报西藏航空TV9833航班偏出跑道的情况:113名旅客和9名机组人员全部安全撤离,其中40余名轻伤旅客已送往市内医院救治。据中国国家应急广播网发布的《飞机逃生事故法则》显示,飞机失事常见的有三种形式,分别为空中解体、飞机失事以及降落坠毁。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出现飞机坠地时产生巨大冲击力、飞机燃烧甚至产生有毒烟雾等致命情况。对于普通乘客而言,如何躲开这些致命因素,是逃生与自救的关键。而在事故中,一些细节和逃生动作,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你!记住这些逃生自救知识但希望你都永远用不上愿平安! 作者: 2022/05/13 09:17
  • 塞牙警告!这几种芒果慎买!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芒果,并不是越贵越好吃也不是越大越值得买买芒果,学会看种类更重要懂得分辨不同种类的芒果你就能用更合适的价钱买到你的心水之芒啦路边种的绿色芒果不是青芒!马路边种着的芒果看起来和青芒很像,很多人会捡回家吃,但其实这种芒果是绿化芒,和我们食用的芒果不是一个品种。绿化芒是绿化植物,是用来观赏和净化空气的,因长期暴露在道路旁,会吸收汽车排出的尾气和粉尘,所以果肉内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因为养护日常需要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所以绿化芒还可能有农药残留,千万不能吃。而且,绿化芒肉少、纤维多且苦涩,根本不适合吃。想吃芒果,还是去买正经的食用芒果吧,本文提到的芒果,总有一个适合你,记得买的时候对照着选哦! 作者: 2022/05/13 09:16
  • 研究显示:那些不戴口罩、不打疫苗的人,有可能是因为自恋? 在整个 COVID-19 大流行期间,专家们一直鼓励采取隔离封禁措施,例如戴口罩和接种疫苗,以帮助减少病毒的传播。尽管造成了全球数百万人死亡,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不会在公共场合戴口罩以阻止病毒的传播,也不愿意接种疫苗以减少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是社会和公共卫生的当务之急。近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恋程度会影响他们对防疫政策的参与意愿。研究人员发现,浮夸和自恋会对人们在公共场合戴口罩或接种疫苗产生影响。夸大自恋型人格的特点是追求社会地位,并希望他人将其视为重要且值得钦佩的人,同时,自恋与自私和自我中心主义有关,这类人对外界的评判十分敏感。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 Current Psychology 杂志上。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 2021 年 3 月从具有代表性的 1100 名美国成年人样本中收集了信息。他们向参与者询问了一些有关戴口罩以及疫苗行为和态度的问题,参与者还填写了旨在衡量他们个性中自恋程度的评估。最后,参与者还被问及他们个人对 COVID-19 的担忧程度。在排除了个人观念、风险认知、国家政策和其他重要的人口统计数据后,研究人员发现,自恋程度较高的参与者,戴口罩或接种疫苗的可能性较小。而如果这些人一旦选择了戴口罩,他们也更有可能告诉其他人也戴口罩。图 | 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自恋对戴口罩和接种疫苗的影响(来源:Current Psychology)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可用于帮助改变未来的信息传递。“如果你想说服高度自恋的人戴上口罩或参与其他防疫措施,那就让防疫措施变得酷炫和独特,以满足他们脱颖而出的个性需求。”以美国为例,COVID-19 大流行以来,对于旨在减缓其进展的防疫措施,一直以来各界存在很大的分歧。比如一些保守派不认为 COVID-19 是一种严重威胁,并且更有可能认为媒体夸大了该病毒的危险和影响。(来源:Pixabay)对于这种用科学思维难以理解的行为现象,单靠政策原因并不能解释,而性格则可能起了作用。研究人员表示,在一个人们被鼓励戴口罩或接种疫苗以帮助自己和他人的时代,个性特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可以解释那些不想遵守规则的人。“我们一直研究自恋性格有一段时间了,似乎它可能与这些类型的行为密切相关。”夸张的自恋预示着戴口罩的次数减少,疫苗接种的可能性降低。这一发现与数十年来的其它研究发现结果一致,即自恋程度较高的人,更有可能利用公共产品并让其他人为自己的利益付出代价。(来源:Pixabay)但是,如果那些自恋程度较高的人一旦主动戴上了口罩,那么他们就会更有可能劝身边的其他人也戴口罩。这可能看起来自相矛盾,但一旦揭开自恋的本质,就说得通了:戴口罩的人对戴口罩的需求,是寻求权威和暴露狂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自恋的影响取决于个人和条件。如果一个人戴着口罩,告诉别人戴口罩,就满足了其寻求权威的要求,而这种要求似乎使其他自恋的影响黯然失色。当然,虽然极端自恋是一种可诊断的人格障碍,但程度较轻的自恋,也是每个人性格中正常存在的一个方面。“我们都有某种程度的自恋,这是所有人类性格的自然组成部分,因为没有它,我们将无法正常运作。我们所有人都有这部分自恋,但是它很容易被外界信息所滋养,并被劫持到这些不同的故事中,这就是我们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所看到的。 作者: 2022/05/12 16:30
  • 传染性比奥密克戎高30%!超强变异新冠毒株登陆韩国 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总部5月10日表示,正在对所有境外输入的BA.2.12.1变异毒株感染病例进行调查。截至目前,韩国已累计报告6例该变异毒株感染病例,均为美国输入病例。韩媒指出,这种“超强变异新冠毒株”已登陆韩国。资料图:行人佩戴口罩在韩国首尔过马路。新华社记者 王益亮 摄BA.2.12.1变异毒株被重点关注韩国首位BA.2.12.1变异毒株感染者于4月16日入境,4月17日确诊。该病例为已完成3剂新冠疫苗接种的50多岁女性,感染后出现了咽痛、流涕等症状。韩国防疫部门当时初步推测与该病例密接的有16人,对其进行调查后未发现其他确诊病例。之后,4月18日、22日、24日、28日(2人)先后又有5人从美国入境,分别在入境韩国的第二天被确诊感染BA.2.12.1变异毒株。除18日入境的感染者只接种过2剂新冠疫苗之外,其他4人均已完成3剂新冠疫苗接种。韩国防疫部门对新增5名感染者的14名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截至5月10日尚未发现被感染者。奥密克戎BA.2.12.1变异毒株是被称为“隐形奥密克戎”的BA.2亚型毒株的变异体,2021年12月首次在美国被发现。韩国防疫部门引用国外相关统计数据指出,BA.2.12.1变异毒株的传染性比现有的奥密克戎毒株高30%,甚至比传播速度最快的BA.2亚型毒株还要高20%左右,其目前在美国导致的感染病例正在快速上升。但韩国防疫部门表示,目前尚未发现其对重症率产生影响的证据。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团团长李相元表示,从目前来看,韩国的病毒重组变体还没有成为优势毒株,韩国目前最担心的是在美国不断增加的BA.2.12.1变异毒株,同时也在密切关注南非出现的B4和B5变异毒株是否流入。已发现多种奥密克戎重组变体截至5月10日,韩国国内检测出病毒重组变体包括国内感染XQ一例,海外输入XE一例,国内感染XE两例,国内感染XM两例,共6例。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流行病学调查组组长朴英准(音译)表示,由于韩国已经停止对病毒重组变体感染途径的调查,现在无法判断变体的源头,但可以确定的是XQ、XE和XM感染者的共同居住人员及同事中肯定有继续感染的确诊病例。韩国首尔民众进行新冠检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同时,韩国仍在关注国内新冠再感染的统计数据。在韩国,新冠再感染指的是无论有无症状,患者首次感染新冠病毒90天后再检复阳等情况。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4月下旬表示,根据面向2020年1月到今年4月16日所有确诊患者进行普查的结果推测,韩国境内报告的1613.092万例新冠确诊病例中约有5.5906万例为再感染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约0.347%。按感染次数划分,5.5841万例为二次感染,其余65例为三次感染。再感染病例中病亡52例,病亡率达0.09%。包括病亡病例在内重症病例为72例,重症转化率为0.13%。韩国再感染病例占比截至2021年12月约为0.1%,但在“奥密克戎”成为主要流行毒株的2022年1月之后,该比例升至0.36%。为何奥密克戎毒株进化频频?世卫组织专家表示,奥密克戎的基因多样化表明新冠病毒持续面临自然选择压力,企图适应其宿主和环境。新近出现的3种奥密克戎新亚型——BA.2.12.1、BA.4和BA.5具有很强的免疫逃逸能力。研究显示,这3种毒株都具有刺突蛋白上的L452突变,这让它们能逃脱疫苗或之前感染新冠病毒其他变异株所建立的体液免疫屏障。 作者: 2022/05/12 16:29
  • 疫情之下,国际快递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作者: 2022/05/12 09:20
  • 路边10块钱一整只的鸭,到底能不能吃啊? 作者: 2022/05/12 09:12
  • 神兽学烹饪,不怕烧穿锅底,就怕烫伤自己!这些急救技能GET起来 从今年9月起,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开始学烹饪啦!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也就意味着,从今年秋天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对此,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新的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烹饪与营养”莫属。按照要求,无论你家神兽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还是十几岁的初中生,都要学习一些简单的技能,尤其从三四年级开始,就要学会蒸、煮等烹饪技巧。看到这,家长们不免有些担忧,这动火烧水的,成年人有时都不可避免地受伤,那孩子们万一烫伤烧伤可咋办?下面,就给各位家长们、老师们,甚至孩子们奉上烫伤烧伤急救技能。掌握必备急救技能,关键时刻能解忧!01烫伤急救法当不慎被高温物体(如热锅盖)、热蒸汽、热液(如开水、热油)等烫伤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操作:识别症状出现皮肤微红或红肿、灼烧感明显,可能伴有单一水泡,(一度烧伤、浅二度烧伤)则可判断为轻度烫伤;出现皮肤红肿、疼痛剧烈,或疼痛感消失并伴有大量水泡,也可有焦痂或皮肤苍白等表现,(深二度烧伤、三度烧伤)则为严重烫伤。紧急救治方法脱去饰品:迅速去除手表、手套等限制性物品;被热液浸渍的衣服,可用冷水冲淋后剪开取下。(当不易脱掉时,可直接进行降温处理)局部降温:用冷水持续冲淋烫伤处10分钟以上,注意水流不宜过大,避免加重皮肤损伤。如限制性物品不易脱下,可以将伤肢浸泡在冷水中10分钟以上;若用水冲不到的部位,可用湿毛巾湿敷。降温时要注意冲泡时间不宜过长,以疼痛感消失为宜,以免造成冻伤。待疼痛明显减轻后,如是轻度烫伤不必包扎;如为严重烫伤,应用纱布或干净的毛巾轻轻覆盖在烫伤表面,以保护伤处,处理完成后,立即前往医院就医。特别提示❶禁止使用冰水对烫伤处进行冲洗或浸泡;❷如烫伤处有水泡,禁止将水泡挑破,以免感染;❸禁止在烫伤处涂抹牙膏、香油等物品,此做法不但无法缓解症状,还有可能造成感染;02烧伤急救法当发现有人烧伤时,可以按照以下方法操作:询问并检查询问情况,并在确保周围安全的情况下,检查局部受伤情况:皮肤表面呈红斑状、红肿、干燥、有烧灼感,无皮肤破损,则为Ⅰ度烧伤;皮肤有水疱、局部红肿明显,且疼痛剧烈,则为Ⅱ度烧伤;皮肤呈皮革样改变,呈苍白色,或有焦黑色结痂等表现,则为Ⅲ度烧伤。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烦躁不安、口渴等症状(情况严重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120)。紧急救治方法烧伤处置方法需要遵循“冲、脱、盖”的顺序:冲洗:用大量的常温水(严禁冰水,可用自来水、矿泉水等)持续冲洗创面不小于10分钟,越早冲洗越好,可以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脱掉束缚物:去除烧伤部位衣物或佩戴的手表、皮带等限制性物品,再继续冲洗20分钟。如果冲洗过程中伤者出现寒战,应立即停止,以避免其他不良情况发生。覆盖:一般情况下伤口无需包扎,保持清洁就医即可,若所处环境较差,可用保鲜膜轻轻覆盖于创面上,以保护创面,但切勿对伤口加压包扎,避免二次损伤。特别提示❶施救前先确认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如电烧伤要首先切断电源,火烧伤要尽快脱离火场;❷千万不要在伤处涂抹牙膏、香油等物品,以免造成感染;❸禁止冰块直接冷敷伤口,以免对伤处皮肤造成损伤。以上都是非常实用的急救办法,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并传播出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作者: 2022/05/12 09:04
  • 防灾减灾宣传周丨遇到灾害怎么办?十条法则要记牢!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我们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要直面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遇到地震、火灾、洪水、台风、泥石流、雷击、暴雪、龙卷风等灾害怎么办?请牢记这十条安全法则↓↓↓我们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要直面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未雨绸缪 防患未然了解灾害 学会避险从你我做起 作者: 2022/05/11 09:47
  • 40万年才能遇到外星人?这是怎么算出来的?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宇宙随想》中说,总有一天,人类会把自己脆弱的躯体装进金属种子,飞过所有荒凉和繁荣的世界,去感知那些神不能感知的东西。这也许真的是他们存在的目的——作为宇宙之美的见证者。见证宇宙之美的生命过程中,人类会遇到外星文明吗?就目前的科学定论来说,地球还是那个美丽又孤独的星球,在可探索的范围内,至今没有发现外星文明存在的痕迹。我们到底还需要多久才会找到外星文明呢?在最近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来自北师大的研究团队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数字:40万年。假设地外存在外星文明,最快需要几千年后就有机会与他们对话。乐观的话,这过程大约需要2000年。而悲观的话,与外星人建立联系需要再过40万年。溯源人类文明,也不过区区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2000年还是40万年,对于时间尺度上渺小的人类来说,大概率是没得机会与外星人偶遇了。毕竟核爆炸、极端气候、致命病毒、行星碰撞等威胁的存在,可能人类还等不到几千年就已经灭绝了。虽然结论不那么乐观,但是在这个研究里,比较有意思的是科研人员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相遇时间:2000年和40万年,那么这些具体的数字到底是依据什么计算得来的呢?思想实验:德雷克方程想要回答我们什么时候会与外星文明相遇,最先需要假设的是外星文明存在的概率与数量。这个问题的答案基于人类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寻找可交流的地外文明始于1960年。人类尝试了各种探测器、无线电波、宇宙探索计划等各种探索外星文明的方式,都没有发现其他星球有生命迹象。许多天文、生命科学家认为地外行星在形成初期环境很不稳定,诞生外星生命过于困难。天体生物学家乔普拉和林尼韦弗也曾表示,在诞生初期,行星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火山喷发,毒气蔓延,大量陨石的频繁撞击,导致生命很难有机会萌发。虽然生命的诞生条件苛刻,但这么大的宇宙,总会有像地球一样幸运的星球,科学家们相信着这个事实,也试着想办法去估算可地外交流的外星文明数量。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在1961年开始了无线电波段寻找外星文明的计划。同时德雷克提出了一个公式来估计银河系中交流文明的数量,被命名为德雷克方程:N=R*×Fp×Ne×Fl×Fi×Fc×L,其中N是银河系中可检测到电磁辐射的文明数量;R*是适合智慧生命发展的恒星形成率;Fp是具有行星系统的恒星比例,Ne是银河系中适合生命生存的行星数量,Fl是生命实际出现的适合生命的行星的比例; Fi是有生命的行星中出现智慧生命的比例; Fc是开发出一种将其存在的可检测迹象释放到太空的技术的文明比例;L是这种文明向太空释放可探测信号的时间长度(以年为单位)。这个公式是一个思想实验,存在的变量多,德雷克方程的变量是按照从最简单到最难的顺序进行,并且变量本身也难以确定准确值,得出的结论数量不仅多,而且也不是那么准确,因为其局限性也被很多科学家批评。虽然德雷克方程本身被诟病的地方比较多,但对于外星文明的研究来说,它也提供了一个支点。许多年轻的科学家们在分析外星研究时,多数会选择基于该方程去做研究估计,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也逐渐补充丰富了许多变量因素,比如星系恒星形成的历史、金属丰度分布以及恒星在宜居带内有行星的可能等。使用德雷克方程估算外星文明的研究,比较出名的是2020年,诺丁汉大学物理与天文学学院的两位研究人员的研究。两位科学家采用的是外星生命在系外行星上以与地球上相似发展的假设,对交流的外星文明的数量进行了估计了银河系内的外星文明的数量,他们计算出银河系中可能有36个活跃的外星文明。其中最近的距离是17000光年的一颗红矮星系统。而即便是这个最近距离的外星文明,也因为太过遥远,无法进行探测和通信。回到北师大这个最新的研究上,40万年的数据,也是基于德雷克方程来计算的。遇见外星人:2000年与40万年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银河系内可能的CETI数量和这些CETI之间的通信概率》研究,在过去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基于德雷克方程,两位学者先探索了可能出现的行星数量,以及生命需要进化到可以对外交流的程度时间,通过将这些参数作为变量,计算得出了2000与40万年的数据。其中,研究的两位作者强调了德雷克方程中Fc的数值设定,因为高智慧生命能够进行通信的概率数值无法测定,因此也就人为选择了3个不同的系数 0.1%,0.01% 和 0.001%。这个系数估计的方法在论文中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事实上也无法解释,这个数值本身就难以估计。研究人员将这些关键的变量设置完成后,模拟了不同初始状态下,我们与智慧外星人交流的时间。研究估计,在乐观的情况下,外星文明最早可能在恒星生命周期的25%出现,而每颗行星只有0.1%的机会将生命形式发展成外星文明。在这种情况下,将有超过42000个外星文明在其演化的不同阶段分布在整个银河系中。理论上,只需要2000年的时间,就能实现与外星文明的双向通信。如果考虑比较极端的情况,恒星更老并且可能已经超过了它生命周期的75%,而外星文明出现的可能性只有0.001%。这会将银河系中出现外星文明的概率降低到只有111个,与外星文明双向通信将在40万年内发生。虽然计算出来了一个具体40万年的数字,但事实上这个答案也是个思想实验的结果,因为研究是基于德雷克方程来模拟的时间,关键参数Fc(高智慧生命能够进行通信的概率)完全是人为设定的值,所以这个最终的计算结论还有待商榷。因此严格的、来说,关于多少年才能找到外星人并与之对话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依旧面对的是一片混沌。当然,假设这个结论是有几率发生,那么无论是2000年还是40万年,对于人类的生命尺度来说,都太漫长了。在极端气候、核爆风险、致命病毒、行星碰撞等威胁中,人类能不能走那么远也是个未知数。文明的存续在宇宙空间与永恒时间的尺度中,太渺小了。不过研究还是有它的价值所在,一些其他学者评价,科学家们仍然可以基于逻辑假设产生有价值的模型,至少可以产生对此类文明发生率的合理估计。在科研探索中,本身就存在很多不可知的情况,但因为不可知就不探索也不行。假设、模型的讨论等都是科研发展重要的环节,前人做的工作,对于后人的研究来说,都会有存续的价值。主动呼叫外星文明人类在寻找外星文明的征途中,除了理论的研究外也做了许多其他的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人类就开始了“奥兹玛计划”。这是人类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宇宙空间中寻找外星文明。1992年,美国NASA推出一项搜寻地外文明(SETI)的项目,并建造了两个巨大的射电望远镜。它们在夜空中搜寻宇宙深处可能来自外星文明的信号和地外文明使用技术的痕迹。虽然中间项目因为没有进展而被关闭过,但到2018年又被重启,目前这两个射电望远镜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着。探索外星文明的身影也有中国。2001年,中国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立项建设,经过15年的努力,FAST在2016年7月正式完工,成为世界上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目前FAST望远镜也被投入到观测地外文明的应用中。然而,尽管科学家非常积极寻找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但目前也没有什么可靠的进展,好不容易搜集到了疑似外星人讯号的电波信息,最后也被证实为是人类的活动带来的电磁干扰。虽然结果不如意,但在深空探索方面,人类一直在快步前进着。我们会发现近几年航天领域的发展是肉眼可见的飞速。嫦娥探月系列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天问号、毅力号等火星探测器的成功着陆并运行;羲和号探日卫星的飞跃,载人登月与火星移民等都被提上了日程。商业航天的落地也已经带着几位富豪在太空中大饱眼福。在深空的探索中,我们在不断突破,一点点打开局限的视野。古人云:通天者王。今人已经实现了古人通天的愿望,探测器星际的漫游,载人航天的旅行,未来星际的移民,这些技术一点点晕开向外星文明的探索上辐射。在探索外星文明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以霍金为代表的反对派,劝诫人类不要随意对地外文明暴露信息,万一宇宙真的如黑暗森林法则一般,暴露的话就可能会被掠夺与蚕食。但主张激进建立联系的科学家们并不理会这些声音,在1973年NASA的先驱者探测器带着地球的位置信息飞向了深空,目前已经抵达行星带;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也曾向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M13球状星团”发射了一串信息寻找外星人。国际天文台也计划在2023年利用中国射电望远镜FAST进行发送地球的信息到银河系中心区域,那里有数百亿颗恒星。主动深空探索和发地球信息等待外星人联系的方式我们都在同步进行,浩瀚的星云吞噬了这些询问的声音,目前人类还并没有获得任何文明的答复。等待答复让人类焦灼,毕竟谁也不知道与我们建立联系的文明是跟我们一样爱好交流与和平还是要掠夺资源消灭我们。无论是因为寻找生命起源还是获取外星文明的各类资源等目的,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万一宇宙的法则就是黑暗森林,我们的文明也就走到尽头了。对于已经暴露位置的现实来说,我们没有回头路可走,外星文明接触箭在弦上。我们找他们慢,但若高等文明存在的话,凭借这些暴露的地球坐标信息,高等外星文明找上门来的时间可就不好说了,说不定是个有生之年事件呢。人类吧,发展还是老老实实靠自己,夯实宇航技术,积蓄智慧与科技的力量,做好各种准备,万一咱以为的捷径是弯路甚至是毁灭,至少也能反抗一下。 作者: 2022/05/11 09:43
  • 为何不能“躺平”,看过奥密克戎的这些数据就懂了 3月以来,全国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27万例。面对我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疫情防控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医务人员在上海市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采样。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面对奥密克戎的快速传播,有人心存疑问:这么多国家已“躺平”,我们为何还坚持“动态清零”?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有关奥密克戎的真实数据——奥密克戎对高龄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具有严重威胁。奥密克戎绝不是“大号流感”。10日,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能把现在的疫情认为是一个流感化的疫情,它和流感有明显不同:第一,传播速度比流感病毒快。第二,隐匿性强,更易造成大范围传播。奥密克戎的病死率总体比流感高,特别是老年人群,80岁以上的老年人甚至高出10倍以上。第三,新冠病毒始终在变异,而且变异的方向不明确。4月7日,在长春市南关区一处核酸检测点,医务人员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张建 摄**“动态清零”总方针,是与传播力强的变异株多次殊死较量后的有效应对策略。**短时间的封控管控,是为了换取更长时间的正常生产生活,“躺平”不是中国的选择。“动态清零”政策执行得好,会以极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躺平”抗疫后,那些国家怎样了——自英国政府2月宣布“与新冠共存”计划以来,新冠检测阳性者无需自我隔离,政府也不再追踪密切接触者,但与之伴随的,是疫情数据的居高不下。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大约每13人中就有1人确诊。美国疫情在经历了圣诞假期的高峰后,近一周平均每日新增感染者仍近3万例、死亡病例近500例。资料图:当地时间2022年1月4日,美国纽约曼哈顿14街一处新冠病毒检测站为居民做检测。日本新冠疫情近期呈反弹趋势,最近一周全国47个都道府县中有44地新增感染人数增加。韩国疫情仍处高峰,近一周来平均每日新增感染者近23万例、死亡病例约310例。资料图: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目前,病毒仍存在继续变异的潜在风险。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数据,截至北京时间4月8日,全球已有超4.9亿人感染新冠,逾617万人死亡。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日前还指出,预计全球各地疫情将继续暴发,特别是在那些已经取消了预防传播措施的地区。“动态清零”并没有追求“零感染”,而是追求及时发现,快速扑灭,发生一起,扑灭一起,让它不造成持续性的社区传播和规模性的疫情反弹。疫情防控怎么做?这组海报告诉你! 作者: 2022/05/11 09:42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