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疫情下的个人防护,从这份洗手攻略开始!                                     作者: 2022/06/07 09:10
  • 活久见!体重6000吨,活了上万年!最终却被慢慢吃掉… 本文专家:李庭,植物保护专业硕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本文审稿:史军,植物学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植物,在地球上随处可见,我们与它的关系也息息相关。提起植物,在你脑海中首先会出现什么?道路两旁笔直成荫的杨柳树,还是美化办公家居环境的那些小绿植?今天(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们要介绍三种植物:第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潘多颤杨林第二个是身边很常见的银杏第三个是拇指大小的“侏儒”睡莲但你知道吗?这些美好的植物正在慢慢消失……不要等它们灭绝了,我们再以抱歉的方式重新认识它们。01活了上万年,体重6000吨的这种树正在被慢慢吃掉在美国犹他州有着这样一种世界上最大的树——潘多颤杨林,称其为美国的40大奇迹之一。这种树和其他树不太一样,并非单株个体,而是一片颤杨林,里面所有的树木由一株雄性颤杨无性繁殖出来。这些树木的树根全都盘根错节,绵延43.6公顷,拥有47000多株树干,形成一片巨大的颤杨林。由于所有树根相互连接,且又来自同一个祖先,每棵树木的基因都相同,所以从生物学角度上看这整片颤杨林就是一棵树。据研究发现,潘多颤杨林已存活14000年,体重约为6000吨。至今没有任何树木能和它相提并论,从这个角度来说,潘多颤杨林是地球上最大且活得最久的树。潘多颤杨林是自然史上的一个奇迹,已在其自身树林里构建起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尽管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进行了保护,但规模仍在不断缩小:林内生态系统不平衡随着世界的发展,砍伐树木、占据林地和捕猎动物等人类活动也日益增多。一些害怕人类的食肉动物被迫迁移,其余的食肉动物也陆续被人类捕杀,而失去了食肉动物的威胁,食草动物的数量便快速增多,导致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数量无法处于平衡状态。而食草动物由于数量过多,潘多颤杨林里的有限的植被根本无法满足,于是很多刚长出来的幼嫩树苗很快被吃掉,从而导致潘多颤杨林‍几乎无法长出新的树木,林内传承出现断绝。自身抗病能力不佳潘多颤杨林里面所有的树木都是由一株雄性颤杨无性繁殖出来的,林内其他树木长时间以来,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了与这株母体雄性颤杨相同的抗病能力,这些树木很难使得自身的抗病能力也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一些植物病害变异后危害能力更强,不断侵袭潘多颤杨林,导致树木逐渐枯萎死亡。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复杂的气候变化潘多颤杨林在14000年前就已经存在,而那个时代正是地球末次冰期,气温极低,环境严寒。潘多颤杨林正是在这种寒冷的气候生长壮大,早已适应了当时寒冷的气候环境。然而如今由于工业发展过快,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导致产生气候变暖等复杂气候。而长时间适应了寒冷天气的潘多颤杨林会很难适应这种复杂的气候,导致很多树木无法继续生长,逐渐老化死亡。02如此常见的银杏树,为什么说它濒危了?从生物分类上看,根据进化关系,很多生物在演绎过程中都存在亲缘关系,会有同纲或同目的物种。然而银杏在纲目科属种的生物分类上,只有银杏一个类别,与其他的植物都不存在任何的亲缘关系,属于“独门独户”植物。一旦人类没有保护好银杏,导致其发生灭绝,地球上再无其他植物可以代替银杏,因此,银杏极为稀缺。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此外,濒危植物的判断标准不能单单从物种的存在数量上看,更要看物种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野生种群的分布情况。尽管银杏树很常见,但绝大多数都是人类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栽培的,比如扦插和分株等,以无性繁殖的方式繁殖的银杏很大程度上都保留了母体的基因及性状,其后代的基因和性状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从整体上看,还是只有一株银杏树。很多科学家长时间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寻找,都极少发现有野生银杏种群的存在,由此可见,银杏基因遗传多样性可能已经的走上了灭绝之路,因而银杏也成为了濒危物种,亟待人类保护。03拇指大小的“侏儒”睡莲,也挣扎在灭绝的边缘“侏儒”睡莲也叫卢旺达睡莲,起初该物种只生长在非洲卢旺达一个山谷温泉里,所以也被成为“温泉睡莲”。1987年时,一名德国植物科学家在当地进行植物科研考察任务,偶然间发现了这个新睡莲物种。卢旺达睡莲是世界上体积最小的睡莲,其叶片的的直径最短只有1厘米,开的花极小,甚至可以放在手指尖上,而同样是睡莲的王莲的叶片直径最长却能达到3米以上,与此相比,卢旺达睡莲显得十分的娇小。微博截图与其他睡莲栖息地不同,卢旺达睡莲喜欢生长在水分充足,但又带有泥土的潮湿地带,同时该睡莲也是目前记载到唯一已知可生长在泥土的睡莲。它的花色为白色,雄蕊为黄色,直立于叶面数厘米之上,颇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高贵之气。然而在2000年,由于卢旺达当地居民为了农业灌溉,无规划的将提供给卢旺达睡莲生长的水源截断,导致唯一能够生长卢旺达睡莲的栖息地的水源逐渐枯竭,缺少了水源,许多野生卢旺达睡莲纷纷死亡,以致于卢旺达睡莲再无野生品种。因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将该物种列为野外灭绝。幸运的是,在灭绝前,已有科学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集了多个样本,进行人工栽培。不过其繁衍工作一直不顺利,许多科学家做了无数尝试,最后通过改变水中气体浓度的方法进行培育,终于将卢旺达睡莲从灭绝的边缘挽救回来。潘多颤杨林、银杏和卢旺达睡莲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缩影地球上还有很多自然宝藏正因生态环境被破坏离我们而去有的甚至已经灭绝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你我做起 作者: 2022/06/06 09:01
  • 他只有初中学历,却破格成为清华教师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涌现出无数鼓舞人心的英雄模范,他们在各个学科领域展露才能,从事着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研究,为科学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书写了壮丽的篇章。华罗庚先生所写下的课外读物曾为中小学生打开数学殿堂的大门,他自学成才的故事也鼓舞着无数青年学生。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祖国的数学事业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直至今日,他的格言仍然悬挂在每一所中小学校的走廊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 作者: 2022/06/06 09:00
  • 妈妈一直要求你坐的时候身体挺直,居然是错的?没想到危害这么大 原标题:六月观星指南:“超级月亮”、流星雨添色最美银河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日消息,进入六月,银河开启最美观测季。在绚烂璀璨的银河下,群星争相迎来高光时刻,“超级月亮”、流星雨接连助力添彩。随着北半球入夏,星空也进入季节交替。北斗七星的“斗柄”开始指向南方,预示着星空之夏的到来。入夜,美丽的银河从东南方升起,进入最佳观赏期。织女星、牛郎星、天津四组成的“夏季大三角”闪亮登场。在银河的照耀下,群星开始紧密“约会”。月亮也加入天宇秀,竞相展示最美的一面。进入六月后,凌晨东方天空的行星“追逐赛”仍在继续,这次相合的是美丽的金星和遥远的天王星。6月11日,金星合天王星登场。专家介绍,由于天王星的亮度处于肉眼可见的极限,很容易湮没在众星之间。只有当天王星靠近其他明亮天体时,才是寻找它的最好时机。在本次金星合天王星期间,明亮的金星将成为寻找天王星的“明灯”。6月14日,一轮“超级月亮”将现身天宇,这是本年度“第二大满月”。届时,只要天气晴好,公众有机会举头即见“一轮圆月落玉盘”。圆月谢幕,神秘的水星紧接着登上天宇“舞台”秀身姿。16日,水星将迎来今年第二次西大距。感兴趣的公众通过明亮的金星及星图软件,就可以捕捉到鲜露真容的神秘水星。6月23日,在南极洲和南太平洋将发生月掩火星,其他地区则可以看到近距离的火星合月。当日凌晨1时后,一轮残月将携手红彤彤的火星从东方升起,火星的亮度达到0.5等,无论是用肉眼或望远镜观测都非常漂亮。随着月亮继续运转,月姑娘26日来到金星附近,昴星团也加入了这场天宇聚会。金星、月亮、昴星团接连跃上地平线,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由于这三个天体都比较明亮,摄影爱好者不妨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画面。27日,水星“补位”昴星团,继续与金星、月亮在天宇形成“铁三角”。找到这幕“双星伴月”则略具挑战性,取决于能否顺利找到水星以及天公是否作美。月底,天宇播出精彩花絮——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将迎来极大。通常,该流星群活跃期在6月27日到7月5日之间。根据预报,今年该流星雨不会迎来大规模爆发,但因其亮度高且月相适宜,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尝试在绚烂银河下,捕捉属于夏日的闪闪流星。 作者: 2022/06/02 15:14
  • 六月观星指南:“超级月亮”、流星雨添色最美银河 原标题:六月观星指南:“超级月亮”、流星雨添色最美银河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日消息,进入六月,银河开启最美观测季。在绚烂璀璨的银河下,群星争相迎来高光时刻,“超级月亮”、流星雨接连助力添彩。随着北半球入夏,星空也进入季节交替。北斗七星的“斗柄”开始指向南方,预示着星空之夏的到来。入夜,美丽的银河从东南方升起,进入最佳观赏期。织女星、牛郎星、天津四组成的“夏季大三角”闪亮登场。在银河的照耀下,群星开始紧密“约会”。月亮也加入天宇秀,竞相展示最美的一面。进入六月后,凌晨东方天空的行星“追逐赛”仍在继续,这次相合的是美丽的金星和遥远的天王星。6月11日,金星合天王星登场。专家介绍,由于天王星的亮度处于肉眼可见的极限,很容易湮没在众星之间。只有当天王星靠近其他明亮天体时,才是寻找它的最好时机。在本次金星合天王星期间,明亮的金星将成为寻找天王星的“明灯”。6月14日,一轮“超级月亮”将现身天宇,这是本年度“第二大满月”。届时,只要天气晴好,公众有机会举头即见“一轮圆月落玉盘”。圆月谢幕,神秘的水星紧接着登上天宇“舞台”秀身姿。16日,水星将迎来今年第二次西大距。感兴趣的公众通过明亮的金星及星图软件,就可以捕捉到鲜露真容的神秘水星。6月23日,在南极洲和南太平洋将发生月掩火星,其他地区则可以看到近距离的火星合月。当日凌晨1时后,一轮残月将携手红彤彤的火星从东方升起,火星的亮度达到0.5等,无论是用肉眼或望远镜观测都非常漂亮。随着月亮继续运转,月姑娘26日来到金星附近,昴星团也加入了这场天宇聚会。金星、月亮、昴星团接连跃上地平线,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由于这三个天体都比较明亮,摄影爱好者不妨用相机记录下这难得一见的画面。27日,水星“补位”昴星团,继续与金星、月亮在天宇形成“铁三角”。找到这幕“双星伴月”则略具挑战性,取决于能否顺利找到水星以及天公是否作美。月底,天宇播出精彩花絮——六月牧夫座流星雨将迎来极大。通常,该流星群活跃期在6月27日到7月5日之间。根据预报,今年该流星雨不会迎来大规模爆发,但因其亮度高且月相适宜,感兴趣的公众可以尝试在绚烂银河下,捕捉属于夏日的闪闪流星。 作者: 2022/06/02 15:12
  • 3人去世,这病可"人传人"!近期高发!千万要小心 章志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教授邓宝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教授夏季,又到了各类蚊虫的活跃期。其中,就包括这样一种小小的虫,它常出现在草林茂盛的地方,虽然个头很小,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夺命吸血虫”,悄无声息地钻到人体内吸血,看着像个芝麻粒大的小黑点,但严重可致命。这个虫子就是蜱虫。就在最近,跟蜱虫有关的新闻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警惕。小小的蜱虫究竟长什么样?为何能致人死亡,甚至出现人传人的情况?被咬后如何处理?这篇实用的文章,建议认真阅读。小小的蜱虫,究竟是啥?蜱虫,俗称狗鳖、牛虱、草爬子。常常隐藏在浅山丘陵的森林、草丛、牛羊皮毛间。它生长的每个阶段都必须以吸血为生。没吸血时,其腹背是扁平的,仅有芝麻粒般大小,吸血后变得如黄豆大小,大的甚至可达指甲盖大。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蜱虫叮咬一般选择皮肤比较薄弱的部位,如人和动物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等处。被咬后危害有多大?有哪些症状?蜱虫叮咬的危害并非吸血这么简单,而在于其吸血过程中所传播的疾病。在自然界中,蜱虫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其携带的病原体可以超过上百种,包括病毒(如出血热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细菌(布鲁氏菌、土拉弗朗西斯菌)、寄生虫(巴贝虫、泰勒虫)、立克次体、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人粒细胞无形体以及毒素等,其中十几种病原体可致人体生病。每年4-10月是蜱媒疾病的高发期。我国近年来流行较为广泛的几种蜱媒传染病有: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虫病)、森林脑炎、莱姆病、斑点热等。其中蜱虫病在我国最为常见,河南、山东、辽宁、安徽、湖北、浙江为高发省份。此病常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胃肠道不适等为主要特征,部分病例可有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肢体抖动、行动困难等。叮咬处局部皮肤可以出现红色的丘疹,斑疹或风团样皮疹。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老人和小孩等身体抵抗力比较弱的人群被叮咬后极易引起严重症状,病情可能进展更迅速。感染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蜱虫病”的病原体)的少部分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而死亡,据统计,目前该病的平均死亡率为7.3%,最高死亡率可达30%。除了人类,动物亦可感染该病毒。蜱虫病有人传人风险?答案是肯定的。与确诊患者无防护措施的直接接触的确会引起人传人现象,直接接触确诊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也会导致相关蜱媒疾病的传播。即便患者去世后,无防护下近距离接触尸体同样存在被感染的风险。除了蜱虫叮咬和接触病患血性分泌物可以发生感染外,极个别情况下该病通过气溶胶传播亦存在可能。一旦被咬伤如何处理伤口?切勿生拉硬拽蜱虫在叮咬时,将包含口器的头部深深扎进皮肤。如果用手或工具使劲硬拽虫体,一方面会导致虫体破裂刺激蜱虫分泌更多的毒液;另一方面容易将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这样反而有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用酒精麻醉蜱虫可以先用酒精麻痹蜱虫,将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其头部,慢慢向上提起(拉不动切勿用力猛拽),取出后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进行专业消毒处理以及抗炎治疗,可将蜱虫放到密闭容器,如空矿泉水瓶内,以便就医时为医生诊治提供帮助。持续观察蜱传病原体部分潜伏期可长达1个月,取出虫体后,切记持续观察,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红斑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如何避免蜱虫叮咬1去户外之前,可在衣物上喷洒含菊酯成分的驱虫喷雾。2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到植被多、草丛和树木茂盛的地方,或尽量减少驻留时间。3注意穿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腿处和腰部,穿着浅色衣物有助于蜱虫的及时发现。4野外游玩回家后要及时洗澡,并且要认真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不正常的“黑点”。5如果携带宠物野外出游,回家后亦要检查宠物身体上是否有蜱虫,以免感染主人。蜱虫最大的危害往往在于我们对它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甚至被咬了也毫不在意。一旦被感染,可能会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对小而危的蜱虫及蜱媒疾病多一些了解。 作者: 2022/06/02 15:12
  • 国际儿童节丨愿我们永远童心未泯、初心未改! “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的年纪也是无数人心中最难以割舍的一段时光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是守着电视机等你最爱的动画片吗?(图片来源:新华社)可能还有像模像样的“绝交信”用圆珠笔在手腕上画的手表几毛钱一个的雪糕和那些年一起在操场上疯跑的小伙伴……(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童年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那些放肆去闹的日子那些开怀大笑的瞬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底也成为我们最纯粹柔软的一部分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愿我们都能像孩子一样快乐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愿我们永远童心未泯永远初心不改!(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儿童节也是全球父母节其实,“六一”不仅是属于儿童的节日,2012年,联合国宣布每年6月1日为“全球父母节”以感谢所有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小朋友们马上就要进入暑期模式,如何预防顽皮好动的孩子们受伤呢?家长们要提前做好儿童安全教育工作,帮孩子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童年虽回不去,但童心可以不泯。愿你我能始终留住最清澈的眼眸、最美好的梦想,风雨里像个大人,阳光下永怀赤子之心。 作者: 2022/06/01 15:42
  • 为什么很多吸烟者并不会得肺癌? 吸烟是导致肺癌的第一大危险因素,仅在美国,烟草制品就导致了高达 90% 的肺癌死亡。毫无疑问,保护自己免受肺癌侵害的最安全方法是避免吸烟。但与此同时,并非所有的吸烟者都注定会患上癌症,这也是事实。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大部分吸烟者的,并不会得肺癌?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戒烟呢?得肺癌的那个人又不一定是我。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根据不久前 Nature Genetics 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Single-cell analysis of somatic mutations i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 in relation to aging and smoking),一些吸烟者之所以不会患肺癌,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具有通过限制致癌突变来保护他们免受肺癌侵害的强大机制。也就是说,尽管有些人大量吸烟,但他们却能够健康存活很长时间,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设法抑制了吸烟引起的进一步突变积累。这种突变的抑制,可能源于这些人拥有非常强大的机体系统,来修复 DNA 损伤或解毒香烟烟雾。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吸烟就无害。恰恰相反,这项研究科学地证实了,吸烟会通过增加细胞突变频率来增加肺癌风险。那些长期或大量吸烟者,之所以没有患上肺癌,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体“特殊”,或者仅仅是因为“幸运”而已。(来源:Pixabay)正如研究论文通讯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医学、流行病学、人口健康以及遗传学教授 Simon Spivack 所说,“这可能被证明是朝着预防和早期发现肺癌风险迈出的重要一步,远离当前与晚期疾病作斗争所需的艰巨努力,毕竟大部分医疗支出和痛苦都发生在晚期疾病中。”这就好比酒精是一级致癌物,但有些人的基因导致了其“解酒”能力比较强,所以有的人长期喝酒也并不一定会患肝癌胃癌等,但有的人“解酒”能力比较弱,喝酒的危害也就更大,患癌的风险也就更高。而针对吸烟者的这一发现,可以帮助识别那些面临更高患病风险的吸烟者,从而对其特别密切监测,尤其是规避吸烟等行为,降低患癌风险。吸烟、突变与肺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吸烟通过触发正常肺细胞中的 DNA 突变而导致肺癌。“但这在我们的研究之前,一直无法证明,因为没有办法准确量化正常细胞中的突变。”该研究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爱因斯坦医学院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单细胞组学中心分子遗传学教授 Jan Vijg 表示。几年前,Vijg 博士克服了这一障碍,开发了一种改进的方法来对单个细胞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可能会引入难以与真正突变区分开来的测序错误——在分析含有罕见和随机突变的细胞时,这是一个严重的缺陷。Vijg 等人通过开发一种称为单细胞多重置换扩增(SCMDA)的新测序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正如 2017 年 Nature Methods 中报道的那样,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并减少测序错误。为了探究吸烟、突变与肺癌之间的深层关联,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使用 SCMDA 比较了两种类型人的正常肺上皮细胞的突变情况。“这些肺细胞可以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会随着年龄和吸烟而积累突变。”Spivack 说,“在所有肺细胞类型中,这些是最有可能发生癌变的细胞类型。”(来源:爱因斯坦医学院)研究对象包括 14 名从不吸烟者,年龄在 11 至 86 岁之间;19 名吸烟者,年龄在 44 至 81 岁之间,这些吸烟者最多每年吸烟 116 包(一包/年等于每天吸一包烟每年)。首先,研究人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突变(单核苷酸变异和小的插入和缺失)会在非吸烟者的肺细胞中积累,但是,在吸烟者的肺细胞中发现了更多的突变。研究人员表示,正如先前假设的那样,这在实验上证实了吸烟会通过增加突变频率来增加肺癌风险。这也可能是为什么很少有非吸烟者会患肺癌,而 10% 到 20% 的终生吸烟者会患肺癌的原因之一。注意,这里很明确地证明了,吸烟会通过增加突变频率来增加肺癌风险,并解释了10% 到 20% 的终生吸烟者会患肺癌,而非吸烟者很少会患肺癌。(来源:WHO)紧接着,研究的另一个发现是,肺细胞中检测到的细胞突变数量随吸烟数量呈直线增加,而且据推测,患肺癌的风险也的确增加了。但有趣的是,在暴露吸烟超过23包/年后,细胞突变的上升停止了。即,严重的吸烟者并不一定会持续增加突变负担。数据表明,尽管这些人大量吸烟,但他们可能存活了这么长时间,因为他们的身体设法抑制了进一步的突变积累。这种突变的平稳可能源于这些人拥有非常熟练的系统来修复 DNA 损伤或解毒香烟烟雾。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吸烟者并不会得肺癌。因此,对于这项学术研究而言,研究人员的结论是,这一发现导致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我们现在希望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可以测量某人的 DNA 修复或解毒能力,这可以提供一种评估肺癌风险的新方法。”Vijg 表示。再给你一个戒烟的理由世界无烟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在 1987 年创立的,第一个世界无烟日是 1988 年 4 月 7 日。现在每年的 5 月 31 日就是世界无烟日。世界无烟日的意义是宣扬不吸烟的理念。而每年皆会有一个中心主题,表示一个在该年在关于烟草和不吸烟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世界各地都会为响应而在当日举办不同类型的宣传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 2022 年世界无烟日全球宣传活动的主题是“烟草:对我们环境的威胁”。此次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烟草种植、生产、销售和浪费对环境影响的认识。这将给烟草使用者一个额外的戒烟理由。(来源:WHO)烟草业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于 8400 万吨二氧化碳。它加剧气候变化,降低气候适应能力,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系统。每年约有 350 万公顷的土地因种植烟草而遭到破坏。种植烟草导致森林砍伐,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为种植烟草而砍伐森林的做法助长土壤退化,使土地支持其他作物或植被生长的能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司司长 Ruediger Krech 博士表示:“吸烟对环境的影响给我们这个星球本已稀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危险,因为大部分烟草生产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你抽的每一支烟实际上都是在燃烧本来就稀缺的资源,燃烧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负担落在最无力应付的国家身上,利润则被总部设在高收入国家的跨国烟草公司拿走。由于大约 90% 的烟草生产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烟草对不同社会经济群体的影响极不均衡。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许多农民和政府官员将烟草视为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的经济作物,但是,粮食不安全加剧、农民经常持续负债、患病和贫穷以及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普遍的环境破坏等长期后果完全抵消了这种作物的短期现金收益。烟草业还投入大量资金“洗绿”其破坏环境的做法,包括报告环境影响和资助环境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和组织。由于缺乏客观数据,也由于国际和地方层面立法有限和不一致,他们的烟幕确实起了作用。一个故事最后,我们来讲一个关于烟草的故事——1558 年,远航南美洲的水手们将烟草种子带回欧洲,欧洲殖民者大面积种植烟草,并开启烟草贸易,烟草消费随之传遍世界。之后的四百多年里,人们深信吸食这种高度成瘾的东西有助于健康,甚至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各地杂志的彩色插页广告中仍能看到大量“吸烟有益健康”的激情宣传。1950 年,两位学者在《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文章《吸烟与肺癌》,第一次将吸烟与肺癌联系起来。而在接下来的 70 年来里,世界各国各界仍就烟草在科学与迷信、健康与利益之间展开了持久的拉锯和斗争。图 | 众所周知,烟草公司不能做广告,但能花钱展现“吸烟很酷”,这也成为暴利的烟草行业公开的秘密直到今天,“吸烟有害健康”才成为全球医学界的定论和全社会的共识。但即便如此,在今天如果你想在路上劝一个吸烟的人,仍然有被打的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今天在全球 75 亿人口中烟民人数仍高达 10 亿,其中中国吸烟人数 3.16 亿人,为世界第一;每年中国烟民消费约 5000 万箱卷烟,占世界烟草市场的 44%。与之呼应的是,全球每年约有 800 万人因吸烟而死亡,数以亿计的人因烟草而罹患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而中国作为全球卷烟消耗最大的国家,与烟草有关的疾病每年造成 110 万人死亡。 作者: 2022/06/01 15:33
  • “日月同辉”、自带“充电宝”!它究竟有多牛? 近日,我国首座吸收“日月之精华”的新型电站——潮光互补型光伏电站,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为何说是“吸收日月之精华”?简单来说,是因为这个发电站将太阳能和月亮潮汐能都充分利用了起来,可谓是实现了“日月同辉”。它具体优秀在哪里?又有哪些“黑科技”? 作者: 2022/06/01 15:27
  • 这些总被你嫌弃的器官,能在关键时候救你一命! 【写在最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丑陋厌恶的心理知之甚少。但也有诸多研究表明,人类认为丑陋的东西,往往和疾病相关。例如一些和病理特征相似的躯体和五官,甚至一些含有潜在疾病风险的物体。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当人们看到丑陋的人脸、丑陋的动物,甚至一些在较小程度丑陋的建筑物,都会引起厌恶,甚至主动回避的情绪反应。尤其是当一个人存在和疾病相关的症状时,这种丑陋判断更加的明显。大脑的这种机制,提醒我们注意并回避可能造成的病原体感染。其实这不难理解,早期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并不知道病原体的存在。在面对流行疫情时,大多数人都被病原体杀死,但那些因为排斥丑陋面孔的人,却因为远离病原体而有幸活了下来。整个人类进化史上,面临着无数的流行疫情,在反复淘汰的过程中,最终活下来的是我们那群有着天生厌丑心理的祖先。 作者: 2022/06/01 15:24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