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热搜第一!氯雷他定突然火了,这种药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胡钰 科普中国最近,打喷嚏、鼻塞、鼻子痒……又开始“骚扰”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生活,为了缓解症状,不少市民紧急掏出“氯雷他定片”,今日#氯雷他定#话题更是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大家围观。微博截图除了氯雷他定,不少网友在微博评论区指出“西替利嗪”也可以抗过敏,这也引发了一些网友疑惑,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两种药品到底有何区别?用药时需要注意哪些事宜?围绕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一一解读。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    到底是什么药?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都是抗组胺药,除了抗过敏,这类药物还会被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蚊子叮咬后出现明显瘙痒等。当我们有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情况,身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然后和身体里的组胺受体结合,才会让我们出现瘙痒、打喷嚏、流鼻涕等不适。抗组胺药,顾名思义,是可以阻碍组胺和受体结合,让组胺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100 多年以前,科学家发现组胺,不久发现它在过敏反应的作用。关于抗组胺药,意大利药理学家达尼埃尔·博韦(Daniel Bovet)发现了第一种具有抗组胺作用的合成化合物,可以保护豚鼠免受组胺诱导的过敏反应,但因为该化合物的毒性,并没有应用于临床,不过为后来抗组胺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抗组胺药≠抗过敏药抗组胺药,指的是阻止组胺发挥作用的药物,组胺不仅参与过敏反应,还会参与其他疾病的发生,所以抗组胺药除了过敏时可能用到,其他情况也可能会用到。抗过敏药,在药理学上并没有这一分类,通常是很多药物的汇总,指过敏时用的药物,除了组胺,过敏反应还会有其他身体内的物质参与,不同情况选择的药物也不同,比如全身性的过敏反应会首先使用肾上腺素治疗。但是日常中因为我们经常在出现过敏症状时使用抗组胺药,所以会误把抗组胺药和抗过敏药划等号,其实它们只是存在一些重叠。抗组胺药有哪些?目前发现身体里的组胺受体有 4 种,包括 H1、H2、H3 和 H4。为了帮助我们缓解症状,抗组胺药瞄准的就是这些受体,让组胺没办法发挥作用。其中:· H1 抗组胺药是我们经常讨论和使用的抗组胺药,主要用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包括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H2 抗组胺药(如西咪替丁等)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和胃食管返流病;· H3 抗组胺药很多在临床试验阶段,目前有替洛利生被批准用于发作性睡病;· H4 抗组胺药还在临床试验阶段。因为 H1 抗组胺药品种最多,也是平时我们在治疗中最常接触的,今天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 H1 抗组胺药。注:下文如无说明,抗组胺药均指 H1 抗组胺药。H1 抗组胺药H1 抗组胺药目前分为两类,第一代 H1 抗组胺药和第二代 H1 抗组胺药。第一代 H1 抗组胺药,常见的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 对 H1 受体选择性差(除了找H1受体,还会找其他受体麻烦);· 容易透过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一个结构,可以阻挡一些物质进入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引起嗜睡、疲劳、头晕等不良反应,是一类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 会产生抗胆碱作用,可能引起视力模糊、眼鼻口干、尿潴留、便秘等;· 一般每天需要多次给药。因此,第一代抗组胺药已经不作为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时首选的抗组胺药。但在晕车(晕动病)时,会优先考虑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等),而属于非镇静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则不建议使用。第二代 H1 抗组胺药,常见的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奥洛他定等。· 对 H1 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基本只找 H1 受体,很少找其他受体麻烦);· 不容易透过血脑屏障,镇静作用弱;· 没有明显抗胆碱能不良反应;· 一般每天可以 1 次给药。总体而言,不良反应较少,是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时建议使用的抗组胺药,蚊子叮咬后出现明显瘙痒,也可以用第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  到底有什么区别?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都属于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但属于不同种类的化合物,不过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有一些小样本的研究,发现在过敏性鼻炎和缓解蚊子叮咬的治疗中,西替利嗪改善症状比氯雷他定的效果好,但是比氯雷他定容易出现镇静作用(比如嗜睡)。目前没有数据表明急性荨麻疹使用哪种药物疗效更优,几项针对慢性荨麻疹的研究提示,西替利嗪和左西替利嗪的疗效可能略优于其他药物。西替利嗪 vs氯雷他定,哪一种更好?没有发现哪一种是最优的,结合目前的证据,符合使用指征的情况下,按照适用年龄和剂量(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的用药建议可以参考下文),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就可以。另外,由于存在用药的个体差异,如果其中一种疗效欠佳,或者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时,可以考虑另一种药物的治疗。用抗组胺药需要注意什么?虽然抗组胺药应用于很多疾病,但是用药是个权衡利弊的决定,需要结合具体人群、疾病等使用。使用抗组胺药时,我们可以注意下面这几点:1不同的疾病可能有一样的症状每次出现一样的症状不一定都是同样的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普通感冒都可能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如果是过敏性鼻炎,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缓解症状。但普通感冒不推荐使用,因为抗组胺药不能有效缓解普通感冒的鼻部症状。所以出现症状时,先分析病因,再考虑用药。2同一种疾病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都可能会用到抗组胺药。对于过敏性鼻炎,虽然抗组胺药常能减少瘙痒、打喷嚏和鼻溢,但对鼻充血(鼻塞)的疗效不如糖皮质激素喷雾剂。所以慢性症状、更严重症状的患者,或者如果使用抗组胺药出现不良反应、更喜欢局部治疗,建议优选糖皮质激素。对于荨麻疹,抗组胺药也不是全部都有效,比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抗组胺药就可能无效,这种情况可能要考虑使用阿奇霉素等抗感染药物。所以,即使是之前得过的病,也要根据这次具体的情况用药。3第二代抗组胺药普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虽然第二代抗组胺药普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疗程和剂量的确定是需要根据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的变化来综合评估的,过程中不要自己随意停药或增加剂量,以免耽误治疗或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4儿童用药建议除了按照疾病的适用指征使用,儿童需要注意适用年龄和剂量的使用,比如常用的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在的适用年龄和剂量为:· 西替利嗪:≥6 岁:10mg,1 日 1 次2-5 岁:5mg,1 日 1 次6 月龄-2岁:2.5mg,1 日 1 次· 氯雷他定:≥6 岁:10mg,1 日 1 次2-5 岁:5mg,1 日 1 次一些药品说明书中可能会有些差别,比如:· 有的说明书中西替利嗪的适用年龄最小为 1 岁,有的提示 6 个月-1 岁谨慎使用;· 有的说明书中氯雷他定参考年龄不同,参考的用量是>12 岁儿童:10mg,1 日 1 次。2-12 岁需要看体重,>30 公斤:10mg,1 日 1 次;≤30 公斤:5mg,1 日 1 次。若同时考虑年龄和体重,谨慎的选择是择其低剂量为宜。在选择剂型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可以选择适宜的剂型,提高儿童用药的依从性,比如年龄小的儿童可以优先选择液体剂型,剂量量取方便,给药也方便,优于颗粒剂和分散片。另外年龄小的儿童吞咽功能欠佳,避免使用胶囊剂。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5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用药建议:妊娠期和哺乳期可以首选西替利嗪或者氯雷他定,目前已经有大量妊娠患者使用这两种药物后的数据,结果令人放心。这两种药物也极少分泌到乳汁中,通常不会导致婴儿镇静或喂养困难。虽然循证数据库认为这两个药物相对比较安全,但是一些药物说明书中,西替利嗪会提及不建议孕期、哺乳期使用,而氯雷他定通常会提示孕期和哺乳期谨慎使用。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批准的药物适用范围可能存在不同,不同疾病或存在有明显肾功能和/或肝功能不全用药的剂量也可能不同,所以具体用药问题可以咨询医生或药师。参考文献[1]Tiligada E, Ennis M. Histamine pharmacology: from Sir Henry Dale to the 21st century. Br J Pharmacol. 2020 Feb;177(3):469-489. doi: 10.1111/bph.14524. Epub 2018 Dec 2. PMID: 30341770; PMCID: PMC7012941.[2]Nayak AS, Berger WE, LaForce CF, Urdaneta ER, Patel MK, Franklin KB, Wu MM.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of cetirizine and loratadine in children with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Allergy Asthma Proc. 2017 May 1;38(3):222-230. doi: 10.2500/aap.2017.38.4050. PMID: 28441993.[3]Karppinen A, Kautiainen H, Petman L, Burri P, Reunala T. Comparison of cetirizine, ebastine and lorata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immediate mosquito-bite allergy. Allergy. 2002 Jun;57(6):534-7. doi: 10.1034/j.1398-9995.2002.13201.x. PMID: 12028119.[4]UpToDate:新发荨麻疹[5]UpToDate:成人普通感冒的治疗与预防[6]UpToDate:儿童普通感冒:治疗和预防[7]UpToDate: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8]部分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说明书[9]周鹏翔,周薇.儿童合理应用口服H1抗组胺药的临床实践指南(2022年版)[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2,12(22):1365-1374.[10]Drugs and Lactation Database(LactMed®):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01922/ 作者: 2024/04/18 09:40
  • 女性真的要多吃肉!好处不止一点点 原创 薛庆鑫 科普中国说到吃肉,一部分女性朋友会比较排斥,认为吃肉会胖人,不利于保持身材。其实,从健康的角度考虑,真的建议女性朋友要多吃点肉!女性多吃肉,有这些好处1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铁肉类是含有血红素铁较为丰富的食物,在补铁方面吸收率较高,也有证据表明,增加畜肉的摄入可降低贫血的发病风险。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参与着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吸收过程,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根据《2021 中国白领女性膳食健康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我国 18~49 岁女性中有 72.2%的人铁摄入量低于当时的推荐摄入量,存在铁缺乏风险。饮食中缺铁会增加患缺铁性贫血的风险,同时也会让人变得冷漠呆板、头晕、疲劳乏力、皮肤苍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2023 版》中的建议,男性和女性铁的推荐摄入量分别是 12mg/d、18mg/d,可见女性比男性需要更多的铁。这是因为成年女性每个月都会来月经,月经期间失血量较多,因此需要更多铁储备;孕期和哺乳期女性铁的需求量会进一步增加;50 岁以后绝经的女性,铁需求量就会下降到 10mg/d。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2不吃肉很容易缺乏维生素 B12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维生素 B12,必须得从食物中获取。在膳食中维生素 B12 的主要来源是动物性食物,比如肉类、动物内脏中较为丰富,植物中几乎不含有维生素 B12。有研究显示,在一般人群中受维生素 B12 边缘性缺乏影响的比例为 2.5%~26%,儿童、青少年、老人、素食人群以及育龄期女性缺乏风险较高。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缺乏维生素 B12 可能会让人出现神经系统问题、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疲劳,长期缺乏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3减少肌肉流失肉类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且畜肉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比较接近,利用率高。如果不吃肉或者吃不够肉类,都会直接影响蛋白质的摄入,进而影响肌肉合成。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特别是对于减肥中的女性,不吃肉会增加肌肉流失,从而降低身体代谢,影响免疫力。4吃肉可以降低骨折风险肉类中的蛋白质、镁、磷等营养有助于维持骨骼的健康。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招募了约 54898 名参与者,根据饮食特征将其分为:1.肉食组:正常吃肉2.鱼食组:不吃除鱼肉之外其他肉3.素食组:不吃肉或鱼,但吃牛奶或鸡蛋4.纯素食主义:不吃肉,鱼,牛奶和蛋。对参与者进行了平均长达 17.6 年的随访,共发生了 3941 例总骨折,发现与食肉者相比,素食者的全骨折的风险增加了 11%,纯素食主义者发生全骨折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50%;并且与食肉者相比,食鱼者、素食者和纯素食主义者的髋部骨折风险分别增加了 26%、25%和 131%。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该研究结果显示:不吃肉的人,发生全骨折风险以及特定部位骨折的风险都比吃肉的人高。特别是更年期的女性更要关注骨折的问题,雌激素水平的下降会让骨骼中的钙快速丢失,增加了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也会增加骨折风险。健康吃肉的 3 个建议虽说从健康层面来说,劝女性朋友们不要忽略了肉类的摄入,但最关键的是要吃对肉。1控量很关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周吃畜禽肉 300~500 克,每周吃鱼 2 次或 300~500 克,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天 40~75 克畜禽肉或鱼虾等水产品。特别是要控制好红肉的摄入量,猪牛羊等畜肉就属于红肉,这类肉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过多摄入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目前也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过多摄入红肉可增加患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以及肥胖的发病风险。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建议多选禽肉和鱼虾贝类,它们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贝类中的蛏子,不仅富含优质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铁,其铁含量是猪里脊的 22.4 倍,强烈建议女性朋友常吃。2选对烹调方式在肉类的烹调上,推荐选择少油的烹调方法,比如清蒸、炖煮、少油炒等,应尽量避免煎炸、烧烤这类高温烹调的方式,容易产生致癌物污染食物,影响人体健康。3少吃加工肉类少吃烟熏肉、腊肉、培根、火腿等加工肉类,这类食物不仅含有较多的盐,同时油脂过度氧化等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常吃会带来健康风险。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并且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就将加工肉类列为一类致癌物了,意味着经常吃存在致癌风险。实在不爱吃肉,咋办?如果实在是不爱吃肉,也不用强迫自己吃。1. 补充蛋白质方面:可以考虑奶及奶制品、豆制品和鸡蛋;2. 补充维生素 B12 方面:可以选择发酵豆制品,比如纳豆、少量青方和红方、豆豉;3. 补铁方面:可以在选铁含量较高的蔬菜比如黑木耳、苋菜、红胡萝卜缨、苦苣菜等的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 C 的蔬果(甜椒、猕猴桃、番石榴、草莓等),提高铁的吸收利用率。另外,还可以选择蛋白质粉、铁剂、维生素 B12 等膳食补充剂,能更好地满足身体需求。总结:肉类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劝女性朋友们要适当多吃点。不仅能帮你预防贫血、降低骨折风险、降低抑郁风险,吃对了还能更好地减肥哦。参考文献[1]中国营养学会女性营养健康工作组. 2021 中国白领女性膳食健康白皮书[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8[3]Tong, Tammy Y N et al. “Vegetarian and vegan diets and risks of total and site-specific fractures: results from the prospective EPIC-Oxford study.” BMC medicine vol. 18,1 353. 23 Nov. 2020, doi:10.1186/s12916-020-01815-3[4]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认知应对治疗学组. 抑郁症治疗与管理的专家推荐意见(2022年) [J]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23, 32(3) : 193-202.[5] Kohl, Ingrid S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meatless diet and depressive episodes: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baseline data from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dult health (ELSA-Brasi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vol. 320 (2023): 48-56. doi:10.1016/j.jad.2022.09.059 作者: 2024/04/17 17:12
  • 研究发现:45岁前有这个问题的人,多年后更易得癌! 科普中国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去体检发现了轻度脂肪肝,觉得没什么大事,注意点就行了,但朋友跟他说,轻度脂肪肝不能轻视,如果控制不好同样可能变成肝炎,甚至是肝癌!并且最近一项新研究发现,如果你在 45 岁前有脂肪肝,那么多年后患癌概率比其他人要大很多!这是真的吗?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45 岁前有脂肪肝的人多年后更易得癌脂肪肝的发病率非常高,在人群中可以占 20%~30%的比例。很多人因为脂肪肝是良性疾病而选择忽视它,这样是不对的,因为积累多年的脂肪肝同样也会发生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可能会发生肝癌,所以我们要重视脂肪肝!最近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发现,在 45 岁前患上脂肪肝的人,将来多年患各种癌症的风险也就更大。这项研究来自我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 6.3 万人,进行长期跟踪分析。其中 31848 名(50%)是脂肪肝患者,31848 名(50%)是没有患脂肪肝的对照人群。所有参与者在加入研究时都没有患癌症,平均 51 岁,17.2%是女性。在 10 年多的随访期间,共新发癌症 2415 例。其中在<45 岁、45~54 岁和 55~64 岁时确诊脂肪肝的人:1. 整体患癌风险分别升高 52%、50%和 13%;2. 消化系统癌症风险分别升高 100%、94%和 13%;3. 肝癌风险分别升高 166%、116%和 27%;4. 肺癌风险分别升高 114%、97%和 31%;5. 结直肠癌风险分别升高 105%、189%和 5%。最终研究发现:如果能避免在 45 岁之前患脂肪肝,后半生的癌症风险可能将降低 17.83%。而患脂肪肝后,如果及时进行干预或治疗,将有助于降低未来患癌风险。需要注意的是,轻度脂肪肝,甚至中重度脂肪肝,很多人是没有症状的,极个别人会出现困倦、乏力、口干、口苦,但是绝大多数的脂肪肝症状都不明显。无论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还是重度脂肪肝,更要关注的是它有没有炎症和纤维化。如果出现了炎症和纤维化,就属于进展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发生的风险会变大。脂肪肝一旦有症状,出现不适,往往预示着肝脏炎症程度比较重,甚至到了肝硬化、肝癌的阶段。所以,脂肪肝不要等有了症状才去就医,体检一旦发现有脂肪肝,就应该到专科医院里评估病情,寻求专业指导。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单纯性脂肪肝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减轻体重达到逆转,脂肪肝的基础治疗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健康饮食、科学锻炼。如果有明显炎症或纤维化,就需要抗炎保肝和抗肝纤维化治疗。所以治疗方式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评估后,再去制订下一步方案。管住嘴控制饮食:低糖、低脂饮食,平衡膳食、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谷物、杂粮、粗粮,少吃精米面。研究证明,食用富含抗性淀粉的饮食可以改变肠道细菌组成,并降低与肝损伤、炎症相关的甘油三酯以及肝酶水平。抗性淀粉主要存在于淀粉含量高的食物中,如: 全谷物、豆类(扁豆、豌豆、红腰豆)、薯类、青香蕉。此外,淀粉类食物放冷之后,一部分已经糊化的淀粉就又回到生淀粉的状态,这个过程叫做“回生”,淀粉在回生的过程中能产生抗性淀粉,例如冷却的米饭和土豆等食物。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迈开腿1迈开腿控制腰围,每周 3~5 次有氧运动、减少久坐时间。适当做一些力量训练,增加基础代谢率,加快脂肪消耗。2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患者,最初 6 个月以内,需减轻目前体重的 5%~10%。现在已经有很多证据证实:减重 5%患者的脂肪肝就能够得到改善;减重 10%患者的炎症和纤维化就能改善。另外,除减重外,还要戒酒,过量长期饮酒可能会导致酒精性脂肪肝。健康小贴士1.如果能避免在 45 岁之前患脂肪肝,后半生的癌症风险可能将降低 17.83%。2.绝大多数的脂肪肝症状都不明显。3.体检时一旦发现有脂肪肝,就应该到专科医院里评估病情,寻求专业指导。4.单纯性脂肪肝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减轻体重达到逆转。 作者: 2024/04/16 09:05
  • 已入侵全国12省份!被叮咬后恐有致命危险 科普中国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进入春季,红火蚁活动渐趋活跃,进入防控关键期。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红火蚁在南方多省区扩散不容乐观,如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持续入侵更多地区。为何红火蚁危害这么大?为何蔓延扩散难以遏制?又该如何做好防控?被红火蚁叮咬后恐有致命危险红火蚁对入侵地区的农林业生产、人身健康、生态系统等均构成严重威胁。“被咬到手后,我跟家里人说头晕,没一会儿我就休克过去了。”2023年10月,广东省惠州市的赖女士不慎被红火蚁叮咬,引发过敏休克,幸得家人及时送医进行救治。2023年7月,在广西钦州东站,一名男子在候车期间晕倒在地,原因也是因为干活时踩到红火蚁,引发过敏休克。有别于普通蚂蚁,红火蚁攻击性很强。红火蚁叮蜇时,会用上颚钳咬皮肤,用尾部鳌针刺入并释放毒液,被叮蜇处会有火灼般的疼痛感,继而出现红肿化脓,个别过敏体质者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显微镜下的红火蚁工蚁形态。新华社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供图)“红火蚁会影响农林业生产,破坏电力、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从长远来看,它还会破坏生态平衡,攻击地栖性昆虫、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等,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生物安全研究室主任齐国君介绍。红火蚁繁殖力极强,一个成熟的蚁巢个体数量可达几十万只,且一个蚁巢往往有多个蚁后,每只蚁后每天产卵可达上千枚,较短的时间就可在地面筑起蚁丘,在生态系统中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在我国几乎没有天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红火蚁防控科技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吕利华介绍:“红火蚁具很强的攻击性,当蚁巢受到扰动时,红火蚁会蜂拥而出进行攻击,下地干活的农民、园林绿化等野外工作者被叮咬的概率很高,而且防治难,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一些农田丢荒弃耕。”红火蚁入侵成国际难题在我国扩散速度快红火蚁体型微小但凶猛异常。红火蚁上世纪30年代传入美国,此后在美国横行了90余年。2023年,意大利西西里岛首次发现了数十个红火蚁巢穴。野外红火蚁的蚁巢形态。新华社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供图)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数据统计,2016年,红火蚁入侵11个省份的281个县(市、区),到2023年,数据变化为12个省份的625个县(市、区),7年新入侵344个县市区,其扩散速度仍然很快。红火蚁的传播扩散途径主要分为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人为传播一般通过园艺植物、草皮、土壤、车辆运输、农机设备等传播。自然传播主要包括红火蚁的繁殖蚁婚飞扩散、随水流扩散及蚁巢分巢和搬迁。红火蚁的繁殖蚁婚飞。新华社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供图)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教授陆永跃介绍,“与土壤相关的调运都有可能传播红火蚁,根据我们研究测算,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未来10至15年,红火蚁还会继续扩散,有可能扩展到1400个至1600个县市区。”红火蚁“狙击战”需要打通关键的“最后一米”专家提示,被红火蚁叮咬后可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被叮咬部位,可使用含类固醇的外敷药膏来止痒。若是有过敏病史,如出现全身性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或过敏反应严重时,必须尽快送至正规医院就医。消灭红火蚁要坚持防控与阻截并重,杀死蚁巢深处的蚁后才是关键。齐国君介绍,目前红火蚁的防治存在很多误区,互联网上流传的喷药、火烧法、烟熏法、炮炸等方法,不仅难以彻底根除红火蚁,而且极易引起人为迁巢并扩散,导致越“防”越多。显微镜下的红火蚁蚁后形态。新华社发(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供图)红火蚁防控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除了提升红火蚁生物学研究和高效防控技术的水平,“我们需要建立起多部门协同作战的联防联控机制,推出全国性的红火蚁防控指导方案。”陆永跃说,红火蚁防控涉及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水利等多个部门,防控的“最后一米”是关键,需要联合协作,各负其责,才能有效清除。专家表示,绿化苗木及草皮异地调运是红火蚁疫情远距离传播的最主要途径。应加强对带土植物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植物及其产品调出要严格把关,才能从源头上阻截红火蚁的扩散蔓延。策划制作来源丨新华社 作者: 2024/04/15 17:19
  • 这种食材每天吃够 18 克,能防癌、预防老年痴呆! 原创 李纯 科普中国经常听到身边人聊天,谈到食物的营养时,会说“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一条腿的”。这里的“一条腿”,指的就是蘑菇。小小蘑菇真的这么神奇吗?它究竟有哪些健康价值?每天一个蘑菇,也有好多健康1每天吃 18g 能防癌2021 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团队发表在《营养进展》的一项研究发现,食用更多的蘑菇可以降低患癌症的风险。这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覆盖了 1966 年至 2020 年发表的 17 项癌症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 19500 多名癌症患者的数据,探讨了食用蘑菇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吃 18g 蘑菇的人,与不吃蘑菇的人相比,患癌症的风险降低了 45%。目前对蘑菇有助防癌的机制还不太清楚,但是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因为蘑菇有麦角硫因。蘑菇是麦角硫因重要的膳食来源,麦角硫因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抗氧化剂和细胞保护剂,可能有助于防止氧化应激并降低患癌症的风险(尤其是乳腺癌)。一颗香菇大约 18g2每天吃 12g 以上,缓解认知衰老除了防癌作用,经常食用蘑菇可能有益于衰老过程中的认知功能。在今年 1 月份,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营养素》(Nutrients)期刊发表研究:① 每天食用超过 12g 新鲜蘑菇(相当于每周 1 份或更多份)与多个认知领域的较高分数相关,包括情景记忆、前瞻性记忆、阅读能力、执行功能和处理速度。② 每周超过 2 份的消费率稍高也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几率降低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蘑菇富含膳食纤维(主要是 β 葡聚糖)、麦角硫因和二萜类化合物等植物化学物质,已被证明可作为抗炎剂有利于降低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3长期吃蘑菇,有利于预防肥胖蘑菇中富含几丁质。这种成分,就是让金针菇“see you tomorrow”的“罪魁祸首”。2023 年,美国布法罗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该研究发现,摄入膳食几丁质可以对免疫系统产生显著影响,而这种积极的免疫反应有助于减少体重的增加、降低体脂含量,并增强对肥胖的抵抗力。研究者对小鼠进行了两组实验,一组是给予它们含纤维素的高脂肪饲料(HFD),另一组则是含有几丁质纤维的等热量高脂肪饲料(CHFD)。两种饲料唯一的区别,在于纤维素的种类是不是几丁质。经过对比观察,研究者发现,与接受含有几丁质纤维高脂肪饲料喂养的小鼠相比,用含纤维素高脂肪饲料喂养的小鼠体重明显增长。而令人惊喜的是,几丁质酶缺陷的小鼠在接受含有几丁质纤维高脂肪饲料喂养后,其体重出现下降趋势,肥胖和脂肪质量也显著减少。所以,长期吃蘑菇,对预防和改善肥胖有一定作用。除了以上的健康优势外,蘑菇的营养价值也非常不错。蘑菇营养高,这些方面是高手蘑菇属于蔬菜中的菌菇类,和其他种类的蔬菜不同,蘑菇属于真菌,而不是植物,在营养上也有一定的区别。除了上面提到蘑菇里面的几丁质有助于减肥外,蘑菇本身的热量并不高,脂肪含量也低,膳食纤维还丰富。所以只要不油炸、爆炒,蘑菇本身也是有利于减肥的。不仅如此,蘑菇的突出营养优势还包括:1维生素 D维生素 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但大多数天然食物中的维生素 D 并不高,靠晒太阳让皮肤合成限制因素太多,因此国人普遍缺乏维生素 D。蘑菇是极少数含有维生素 D 的天然食物,大多数蘑菇中每 100g 大约含有不到 50IU(IU 国际单位,维生素 D 1μg=40IU),但和每天 400IU 的需求量相比,还是差得有些远。不过,给蘑菇“晒太阳”能大大提高里面维生素 D 的含量。我们可以在购买后,选择阳光充足的中午,晒上 0.5~2 小时,维生素 D2 的含量就很轻易达到 400IU 以上。数据来自:美国农业部食品数据库2B 族维生素蘑菇是 B 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 B 族维生素对于能量代谢、细胞的生长等基础生命活动都至关重要。蘑菇中的维生素 B2、烟酸、泛酸和叶酸含量较高。举例来说,每 100g 鲜蘑菇中,维生素 B2 的含量为 0.35mg,烟酸含量更是高达 4.0mg;而鲜草菇同样每 100g 含有 0.34mg 的维生素 B2 和 8.0mg 的烟酸。以B族维生素含量突出的粗杂粮为例,每 100g 玉米的维生素 B2 为 0.11mg ,烟酸为 1.8mg ,比鲜蘑菇和草菇都要低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蘑菇是以干制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虽然它们的营养素含量确实很高,但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食用量并不大,并且在烹调前需要水发处理,这一过程中水溶性营养素的损失也相对较大,这就使得实际摄入的营养打了折扣。因此,在享受这些美味食品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营养素的流失问题,以便更科学地规划饮食。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3钾蘑菇中的钾含量确实相当可观。每 100 克新鲜蘑菇中的钾含量普遍在数百毫克至一千毫克之间,不同品种的蘑菇,钾含量差别较大。举例来说,口蘑每 100 克含有高达 3106 毫克的钾,这一数值在蘑菇类食材中相当突出,也是所有天然食物中钾含量最高的。而我们平时经常吃的鲜香菇,每 100g 里只有 20mg,别说是在蘑菇界垫底,在整个蔬菜界也是个吊车尾。整体来说,大部分蘑菇的钾含量还是很“抗打”的。下面是天然食物中钾含量由多到少排列的,蘑菇类的占比还是比较多的。图片来源:食物营养成分速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数值远超过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其他食物的钾含量,甚至超过了那些被誉为“补钾佳品”的香蕉。每 100 克香蕉中钾的含量约为 256 毫克,相比之下,某些蘑菇的钾含量几乎是其数倍。因此,对于那些需要补充钾元素的人来说,蘑菇无疑是一个优质且丰富的来源。健康优等生,烹调也是一绝蘑菇最大的特点,就是“鲜”。蘑菇的鲜,一方面是来自氨基酸。在蘑菇中,主要的氨基酸包括谷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等。其中,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具有增强味觉的作用,使食物味道更加浓郁,可以参考味精的成分“谷氨酸钠”。另一方面,蘑菇中还含有呈味核苷酸,这类成分能够与氨基酸相互发生作用,共同增强食物的鲜味。同时,蘑菇中的糖类、有机酸等其他呈味物质,也能与味蕾结合,进一步丰富食物的味道。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不同的蘑菇,在口感和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适合的烹调方式也不一样。市面上常见的蘑菇包括:种类特点适合烹调方式金针菇充满韧性,口味清淡,难“消化”容易“明天见”凉拌、煲汤、火锅配菜蟹味菇菌肉肥厚,具有独特的蟹香味,口感鲜嫩滑爽与肉类搭配炒制,做汤、凉拌杏鲍菇柔软、多汁、鲜嫩切片炒、干煸、茄汁、做汤口蘑口感脆嫩,肉质相对疏松,味道较为清淡素炒、做汤、酿制香菇有嚼劲,伴有泥土味,肉质厚实涮锅、煲汤、炖菜、炒菜平菇口感柔嫩,肉质较薄炒菜、干煸、香酥、煲汤在烹调时要注意时间和火候,如果烹调时间过长,蘑菇的口感可能会不再鲜嫩,营养也会有更多的损失。火候要适中,避免炒焦或煮烂。吃蘑菇这 3 点要注意蘑菇虽好,但在食用时一定要小心,以免变健康为“威胁”。1务必警惕陌生菌菇,切勿轻易尝试每年因误食野生毒菌而导致中毒的案例屡见不鲜。最稳妥的做法是,路边的菌菇切勿随意采摘,更不可贸然食用。尽量在超市或市场,购买常见的蘑菇品种。2久泡的蘑菇不要吃蘑菇泡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流失。蘑菇的 B 族维生素等水溶性维生素长时间浸泡会逐渐溶解在水中,导致蘑菇的营养价值降低。其次,蘑菇蛋白质丰富,泡久了容易滋生微生物。蘑菇在长时间的湿润环境下,表面的潮湿为其提供了细菌滋生的有利条件。特别是当环境温度较高时,细菌繁殖更为迅速,可能导致蘑菇变质甚至发霉。食用这样的蘑菇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3痛风急性发病期,吃蘑菇要谨慎蘑菇里面的嘌呤会在体内转化成尿酸,增加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的症状。根据嘌呤含量的不同,蘑菇分为 3 个等级。在痛风发作期,不吃高嘌呤的食物,尽量少吃中嘌呤的食物,可以适当吃低嘌呤的食物。数据来源:《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第二册)参考文献[1]Ba, DM; Ssentongo, P; Beelman, RB; et al.Higher Mushroom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Adv Nutr.2021[2]Cha, S.; Bell, L.; Williams, C.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hroom Intake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in the European Investigation of Cancer—Norfolk Cohort (EPIC-Norfolk). Nutrients 2024, 16, 353. https://doi.org/10.3390/nu16030353[3] Kim DH, Wang Y, Jung H, Field RL, Zhang X, Liu TC, Ma C, Fraser JS, Brestoff JR, Van Dyken SJ. A type 2 immune circuit in the stomach controls mammalian adaptation to dietary chitin. Science. 2023 Sep 8;381(6662):1092-1098. doi: 10.1126/science.add5649. Epub 2023 Sep 7. PMID: 37676935; PMCID: PMC10865997.[4]杨月欣.食物营养成分速查.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5]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第1、2册[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6]杨月欣,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2版(上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作者: 2024/04/12 15:32
  • 使用不慎引发白肺,还可能变喷火枪!这个“神器”要当心→ 科普中国 前不久,湖南长沙一医院,一患者因呼吸困难和咳嗽前来就诊,CT影像显示双肺出现严重“白肺”。医生仔细询问后诊断,患者因对着面部喷涂防晒喷雾且有吸入情况,引起了急性过敏性肺炎。这是怎么回事?防晒喷雾过敏出现白肺医生建议:防晒喷雾尽量别对脸喷随着气温升高,阳光逐渐强烈,有效防晒成了不少人日常护肤的重要环节。据患者描述,自己之前没有呼吸道疾病史,当天他在出门前对着脸部喷涂了防晒喷雾,当时没有屏住呼吸,导致一天都在咳嗽,到了晚上,他感觉到呼吸非常困难。经检查,医生表示基本可确定是防晒喷雾吸入之后,肺部发生过敏性反应,引起肺水肿的病变,从而导致急性过敏性肺炎。防晒喷雾中细小的颗粒可能引起使用者肺部过敏性病变,这只是个案吗?使用防晒喷雾应该注意什么,才能避免对健康造成损害呢?记者在网络购物平台上购买了7款价格从40元到299元不等的防晒喷雾产品。在店铺使用介绍的视频中,示范者大都是对着面部、四肢进行喷涂。对于专门针对儿童的防晒产品,只有一个商家在页面中提示在对儿童面部使用时,需先喷在掌心后均匀涂抹于脸部,其余都称可直接用于儿童面部。 医生提醒,过敏性肺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病程状态。如果在一个夏季或更长时间里,对着面部使用防晒喷雾时即使做到了闭气,但环境中充满的悬浮微粒不会很快沉降消散,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还是会被吸入肺中,这属于长期慢性接触史,肺部的损害就属于亚急性病程状态。如果这个过程超过半年,就可以确定为慢性病程状态。这个过程中可能没有出现咳嗽或不适应的症状,因此没有预警,也很难引起患者的重视,但会给肺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医生建议,防晒喷雾尽量不要对脸喷涂,最好在通风的地方使用,避免车内、室内化妆间等狭小空间进行喷涂。防晒喷雾成分多达几十种使用不慎可能瞬间变喷火枪调查中,记者购买的7款防晒喷雾产品包装上都印着几十种产品成分,作为消费者根本无从知晓这些专有名词代表什么。分析软件显示,7款产品中大部分成分都是些保湿、抗氧化的皮肤调理剂和化学防晒剂。此外,还含有丁烷、丙烷、异丁烷,它们在成分分析软件上被统称为推进剂。实际上,这是绝大多数防晒喷雾都含有的成分,也是打火机燃料里的主要成分。这就意味着,如果操作不当或在使用时突遇明火,极有可能引火上身。在网络媒体上,一条短视频显示,家长给孩子使用防晒喷雾时,孩子正在把玩手里的打火机,导致防晒喷雾瞬间变成喷火枪,灼烧儿童面部。消防人员提醒,防晒喷雾剂都有推进剂,这些成分有一定易燃和可燃性,在操作和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实际测试中,当消防人员将防晒喷雾喷到点火器头部时,瞬间演化出了巨大的火团。使用防晒喷雾要留意身边是否有人在抽烟或近距离使用打火机,以免发生意外。儿童应慎用防晒喷雾晒太阳和防晒都要适度记者发现,专门适用儿童的防晒喷雾在商品详情页面都标有“适用于6个月以上宝宝”“儿童专用,安全防晒”等宣传字样。但在网络上有家长发表评论称,出去旅行给孩子用了儿童专用防晒喷雾,用完后孩子一直咳嗽,并伴有嘴唇发白和呕吐情况。那么,儿童防晒喷雾应该怎么使用呢?记者采访皮肤科医生时了解到,如果孩子去海滩这样的地方,皮肤长时间暴露在无遮挡的日光下,是有必要使用防晒用品的。对儿童而言,要涂抹至少接近一个硬币的厚度,才能起到防晒效果,而防晒喷雾很难足量、均匀喷涂。给儿童使用防晒喷雾时,除避免微粒误吸入外,还要注意的是防晒喷雾很难完全清洗干净,需要卸妆、或使用氨基酸洁面奶清洗。医生还建议,儿童虽然需要防晒,但是适度晒太阳、接触阳光非常有利于成长。临床研究发现,很多皮肤疾病产生都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缺乏维生素D就是因为晒太阳太少了。晒太阳和防晒都要遵循适度的原则。策划制作来源丨央视新闻 作者: 2024/04/11 09:21
  •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区别 创新巴彦淖尔 科技创新  情报先行科技是国家发展第一生产力,随着国家对科技的重视,为了鼓励企业创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但是很多企业并不清楚自己的企业是不是符合优惠政策申请要求,同时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也不了解,在这里具体给大家介绍一下两者的区别。1️⃣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定义是什么?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依托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将其转化为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业。2️⃣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区别?✏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职工总数、年销售收入、资产总额,有评价要求,而高新技术企业没有此项要求。也就是说,如果突破此项评价标准,高新技术企业不一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同期总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没有此项评价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只要产品含有科技元素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企业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一定就是高新技术企业。3️⃣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区别是什么? 作者: 2024/04/11 09:16
  • 我国首次成功应用!有巨大市场前景 科普中国 记者8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天都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冷推系统近日顺利完成卫星动量轮卸载,助推卫星完成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这是液氨冷气微推进系统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首次成功应用。天都二号推进分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研制。该系统创新采用一体化模块设计的液化气恒压冷气推进方案,干重1公斤,推力10毫牛,具有推力精度高、质量轻、成本低的特点。据悉,这种高度集成化的推进系统设计方案在商业航天领域具有巨大市场前景,可为后续微小卫星批量生产和组网发射任务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该推进系统采用的一体化成型3D打印铝合金贮箱,实现了国内首次在轨应用。该贮箱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和八院800所共同研制。研制团队以颠覆式创新方案实现贮箱一体化和轻量化设计,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不仅所有组件均在贮箱上实现高度集成一体化安装,贮箱内部也通过3D打印流道实现了各组件之间的联通,无需导管连接,使得研制周期大幅缩短,有效降低成本。策划制作来源丨科技日报 作者: 2024/04/10 10:38
  • 吃饭快 VS 吃饭慢的人,到底哪个更健康? 原创 蒋永源 科普中国在我们纷繁忙碌的日常中,吃饭速度成了个人习惯的一种表现:有些人习惯于迅速吃完饭菜,这往往是忙碌生活节奏的一种适应,他们在匆忙中吞咽,试图抓住每一分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有人选择慢慢细嚼慢咽,他们将进食看作是生活的一种仪式,每一口食物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品味和感悟。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吃得快VS吃得慢,到底哪一种方式更为理想?吃饭速度对健康的影响探讨吃饭速度与健康之间的联系,我们会发现,餐桌上的速度选择并非小事。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对于那些习惯于快速进食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在大脑尚未接收到饱腹信号之前,就已经不自觉地摄入了过多食物。这种不经意的过量进食,随着时间积累,可能会导致体重逐渐攀升,从而增加了肥胖、高脂血症和代谢综合征等健康风险的可能性。此外,快速地吞咽食物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因为未经充分咀嚼的食物增加了胃部的负担,长期这样可能会诱发胃炎等胃肠问题。与此相对,慢食者似乎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些健康隐患。研究表明,较慢的吃饭速度有助于减少食物摄入量,因为它给了大脑足够的时间去处理饱腹感,从而降低了过量进食的风险。比如研究发现,吃饭慢的儿童超重的风险比吃饭快的儿童低 39%。综合来看,从健康的角度讲,缓慢进食显然是更有益的选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将快速进食视为一种“罪恶”,避免给自己本来就紧张的生活再加上一层心理负担。关键在于找到一个符合个人生活节奏同时又能促进健康的平衡点。通过认识到吃饭速度对健康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调整,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如何控制自己的吃饭速度?目前并没有研究提供准确的推荐吃饭速度,普遍认为理想的吃饭速度应该让一顿饭持续约 20~30 分钟,因为大脑接收到饱腹信号大约需要这么长时间。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首先,尝试意识地放慢吃饭速度。你可以通过定时器来监控自己的用餐时间,确保每餐至少持续 20 分钟。另一个方法是增加咀嚼次数,比如多加一些绿叶蔬菜等需要多次咀嚼的食物,每口食物咀嚼 20 到 30 次,这不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也能延长用餐时间。使用较小的餐具也是一个有效的技巧。小勺子和小叉子会限制每一口的食物量,自然而然地减慢你的吃饭速度。此外,每吃几口食物后,放下餐具,深呼吸,或是喝一小口水,这样可以帮助你放慢速度,并且有意识地享受每一口食物。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最后,避免在吃饭时分心也非常重要。尽量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或玩手机,因为这会使你不自觉地加快吃饭速度。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融入到生活中,寻找自身快速吃饭的触发因素,你可以在一周内,为自己的每一餐做个记录:在哪里吃的、吃饭时在做什么、感觉如何,以及用了多少时间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你识别出导致快速进食的具体情境,还可以让你意识到哪些时刻你更倾向于慢慢享受食物。将这些策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要我们对吃饭过分纠结,而是希望通过调整吃饭速度来促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总之,改变习惯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慢慢来,通过实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健康进食速度,让饮食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参考文献[1]Garcidueñas-Fimbres TE, Paz-Graniel I, Nishi SK, et al. Eating Speed, Eating Frequency,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Diet Quality, Adiposity, and Metabolic Syndrome, or Its Components. Nutrients. 2021;13(5):1687.[2]Sinn DH, Shin DH, Lim SW, et al. The speed of eating and functional dyspepsia in young women. Gut Liver. 2010;4(2):173-178.[3]Kim MK, Ko BJ, Kim EY, et al. Fast Eating Speed Increases the Risk of Endoscopic Erosive Gastritis in Korean Adults. Korean J Fam Med. 2015;36(6):300-304.策划制作作者丨蒋永源 第三军医大学内科硕士审核丨钟凯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作者: 2024/04/09 09:26
  • 有些糖尿病是“睡”出来的?这样睡觉的人,糖尿病风险大大增加  科普中国众所周知,糖尿病的发生和日常饮食有着很大关系。不少人觉得只要控制好饮食,糖尿病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糖尿病风险不仅仅和饮食相关,也和睡觉息息相关。有些人可能日常吃得再健康,糖尿病患病风险依然不低!有些糖尿病是“睡”出来的?2024 年 3 月,一项发布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上的研究显示,糖尿病的发生不仅和不健康的饮食有关,还与睡眠直接相关。而且健康的饮食不能抵消因睡眠增加的糖尿病风险。换句话说:有些人吃得再健康,睡眠不好也容易导致糖尿病。这项研究共纳入超过 24 万名 38~71 岁的人,他们平均年龄 55.9 岁,52.3%是女性。根据他们睡眠的时间、饮食的健康程度,进行了大量数据分析,在 12.5 年的跟踪随访期间内,共有 7905 人患上了 2 型糖尿病。研究去掉基本健康情况、生活方式、慢性疾病患病史等因素影响后发现:1. “睡眠时间短”与 2 型糖尿病风险升高有关,睡眠时间越短,风险升高得越多;2. 健康饮食“不能抵消”睡眠时间不足导致的 2 型糖尿病风险。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这样睡觉的人或易患糖尿病1睡眠少于 6 小时的人《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的研究显示:每天只睡 3~6 个小时的人更容易得 2 型糖尿病;尽管健康饮食与 2 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相关,但仍不能抵消睡眠时间短增加的风险。研究人员分析,睡眠时间短可能会通过多种机制增加 2 型糖尿病风险,例如导致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等。基于现有研究证据,将睡眠时间保证每天至少 7 小时,可能会降低睡眠不足的人群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2睡觉总爱打呼噜的人有些人睡觉时呼噜声不断、睡醒后头昏脑涨。这可不是睡得香的表现,这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能是 2 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及糖尿病相关血管并发症有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比健康人群发生 2 型糖尿病的几率显著增高,是因为胰岛素抵抗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指出,遇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应考虑是否存在糖尿病,对所有 2 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诊治都应考虑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可能性。3习惯了晚睡晚起的人经常有人疑惑,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睡够一样时间,会有什么差别?2023 年一项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研究发现:与习惯早睡早起的人相比,晚睡晚起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大——增加 72%。这是因为晚睡晚起可能会因为昼夜节律的失调增加糖尿病风险。当昼夜节律(包括睡眠-觉醒周期、激素分泌、体温调节和代谢)与外界物理环节(光照、工作时间)不同步时,就会发生昼夜节律失调。昼夜节律失调可能会扰乱能量平衡,并促进糖尿病的发病。4习惯开着灯睡觉的人你睡觉时会开着灯吗?生活中,有些人不关灯就睡不着,但也有很多人习惯睡觉时留盏灯,不然睡不踏实。2022 年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的研究发现,开灯睡觉不仅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还可能损害我们的心血管功能。这项研究招募了 20 名健康的成年人,并将他们随机分为 2 组,一组为光照睡眠组,参与者需要在开着灯的环境下连续睡 2 晚,另一个对照组则是在昏暗的环境下连续睡 2 晚。结果发现,开着灯睡觉的人,第二天早晨胰岛素抵抗也会加剧,导致血糖失控;长期如此可能就会发展成糖尿病。此外开着灯睡觉的人,夜间心率也有所增加,这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影响。所以,想要真正远离糖尿病,除了我们日常做好健康饮食外,也要重视晚上睡眠质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关闭各类光源;如果有较为严重的睡眠呼吸问题,要及时到医院睡眠呼吸科就诊。参考文献[1]Diana Aline Nôga,et al.,(2024). Habitual Short Sleep Duration, Diet, and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n Adults. JAMA Netw Open,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1147.[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学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33(5):32-330[3]Kianersi S, Liu Y, Guasch-Ferré M, et al. Chronotype, Unhealthy Lifestyle, and Diabetes Risk in Middle-Aged U.S. Women :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n Intern Med. 2023;176(10):1330-1339. doi:10.7326/M23-0728[4]Mason, Ivy C., et al. "Light exposure during sleep impairs cardiometabolic fun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9.12 (2022): e2113290119.策划制作来源丨健康时报(id:jksb2013) 作者: 2024/04/08 09:48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