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转给爸妈!家里有这7种东西赶紧扔掉,别再省了 作者: 2022/08/08 16:22
  • 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化石”——银杏 秋天是银杏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满树金灿灿的树叶,随风飘落,如漫天飞舞的金色蝴蝶,最后又成了一地的金黄。它如少女一般美好而又灵动,而它的美丽其实早在2亿多年前就开始了,一直维持至今。郭沫若的散文《银杏》中这样子描写到它:“一般人并不知道你是有花植物中最古的先进,你的花粉和胚珠具有着动物般的性态,你是完全由人力保存下来的奇珍。”根据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化石资料,银杏的进化历程大概经历了三个大的地质时期:✦ 诞生于古生代。根据化石推断,银杏的起源年代大约距今2.25亿-6亿年。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后不久就逐渐开始衰败,大部分裸子植物开始消亡,只有银杏、松柏类等少量能适应陆地生存的条件的裸子植物存活了下来。✦ 繁荣于中生代。在中生代侏罗纪(距今1.35亿-1.8亿年)由于地球上气候和环境都趋于干旱,适合银杏类大量繁殖,发展和分化,当时除了赤道和南极外,世界各地几乎都有银杏目植物的存在。✦ 衰亡于新生代。新生代白垩纪(距今0.7亿-1.35亿年)晚期,地球气候发生了剧烈变化,不再适合裸子植物的生存,银杏类植物开始衰落,逐渐被高度进化且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被子植物取代。随后的冰川运动,导致北美、欧洲等全球各地的银杏类植物全部灭绝,亚洲大陆的银杏也濒临灭绝。值得庆幸的是由于中国大多山脉的走向为东西方向,局部山岭幸免于冰川的侵袭,使得数量有限的银杏在我国生存下来,并繁衍至今,因此现今世界各地的银杏都源于中国。长期以来,银杏的进化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今年10月,由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青岛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组成的合作团队花费五年的时间,在完成银杏首个基因组草图后,对来自全球的545个银杏个体样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构建起了迄今最大的银杏遗传数据库,为认识银杏的进化历史与进化潜力提供了重要信息,并为银杏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进化框架。搜集到的这545个代表性银杏样本来自51个种群,几乎涵盖了银杏在地球上生长的所有位置。银杏基因组大小超过10Gb,是人类的3.4倍,545棵银杏共产生了44Tb的海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所收集到的样本都可追溯至中国,并分为四个主要的种群:中国的西南部、南部、东部和北部。其中西南部、南部和东部是银杏的三个冰川“避难所”,并且检测出了银杏的四种古代遗传成分。所谓的避难所就是在全球经历极端气候时,物种的踪迹会逐渐收缩到一定区域,等气候转好,它们又会重新向区域外的地方扩散生长。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许多动植物的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甚至因为适应不了新的环境而灭绝,然而银杏的形态却能稳定地保持2亿多年,这一直让人觉得很新奇。其实对于银杏这样的 “活化石”而言,低形态变异并不意味着低遗传多样性,其形态保持稳定可能是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有效的适应策略。银杏是如何从中国被引进到各大洲的不同国家的,这也是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根据之前已有的文献书籍报道,推测我国银杏传到国外有两条途径:一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我国银杏从陆路传到朝鲜半岛,以后又由朝鲜半岛经海路传到日本;另一条途径是唐朝盛世,日本遣唐使和学问僧,从我国引进银杏,经海路传人日本。18世纪,欧洲人又从日本引进银杏,尔后,美国人又从欧洲将其引入美洲。但最新研究显示,欧洲和美国的银杏树是多次从中国东部引种而来,否定了欧洲银杏起源于日本或韩国的可能性,同时也确定了中国银杏引入日本、朝鲜的时间要早于欧洲、美国。关于“活化石”它们是否正在消失是另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例如,大熊猫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进化的死胡同,不过事实证明它是一个成功的物种,高度适应环境的变化。虽然研究显示银杏保持着高水平的的遗传变异,这也说明银杏在面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应对方案。但在野外进行探测的研究人员发现,许多野生银杏周边已经近十年未出现天然更新的幼树和超过三年的成活幼苗,而且大多数野生银杏种群也并不在自然保护区内,它们需要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往往越有历史越有故事的东西显得弥足珍贵,拥有2亿多年历史的银杏,更加值得珍惜。 作者: 2022/08/08 16:11
  • 【创作培育计划】蜗牛跑得慢,但“祸祸”农作物一点都不慢! 蜗牛是一种常见的动物,雨过天晴之后,农田、菜叶等阴暗潮湿的地方,经常会看到它的足迹,“蜗牛背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往上爬。”头顶两对小触角,模样看起来笨笨拙拙,还驮着一个重重的壳子,行动非常缓慢,而且蜗牛触感敏锐,一旦触碰它的身体,马上会缩进壳子里,小蜗牛憨态可掬的样子,让它成了很多小朋友眼中的玩具。殊不知蜗牛其实是一种农业害虫,蔬菜、玉米、果树、花卉等许多作物深受其害。蜗牛的危害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尽管拥有数万颗牙齿,但它们无法咀嚼食物。齿舌的表面就像擦姜末用的锉板一样,有一些角质的小齿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蜗牛吃东西的时候就用这把“小锉板”把植物的叶子磨碎,再一点点地吃下去。蜗牛食性很杂,幼期以腐败植物为主,成蜗牛则以绿色植物为主。各种植物的茎、叶、果均是其危害的对象,尤其是植物幼嫩叶片和多汁的蔬菜,危害更为严重,轻则形成孔洞降低商品价值,严重的情况下则会造成幼苗死亡出现断垄。为什么下过雨之后蜗牛会出来?蜗牛属软体动物,为腹复足纲。它们喜湿润、潮湿的生活环境,所以在冬季的时候,蜗牛多在菜田、植物根部或草堆石块下、土缝里越冬。等到来年四五月份时,成年蜗牛成虫开始出来交配产卵并危害作物。因为蜗牛日常活动需要大量分泌含水量较多的粘液,用来蠕动身体和使身体保持湿润。所以在夏季遇到高温干旱等不良天气,便隐蔽起来,躲到比较阴凉的墙根、树根或草丛下,把肉身缩入螺壳里休眠,并在螺壳开口处用粘液封住。一旦下雨,地面潮湿了,雨水灌入螺壳使螺壳开口处的粘液浸透。就会唤醒休眠状态的蜗牛,因为这时也正是最有利于蜗牛活动的天气。所以就会有雨后蜗牛成群出现的现象。此外,蜗牛还喜欢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多在晚上6点钟以后出来取食,8-11点为取食高峰。蜗牛防治6至9月,蜗牛的活动最为旺盛,一直到10月下旬开始减少。对蜗牛的防治通常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着重减少其数量。雨后是防治蜗牛的好时机,雨后蜗牛大量出来取食,此时可以撒施四聚乙醛颗粒,四聚乙醛是一种对人畜具有中等毒性的农药,对蜗牛有很强的胃毒作用,由于植物体不吸收四聚乙醛,因此该药剂不会在植株体内积累。在使用四聚乙醛防治蜗牛时,要选择25℃左右的天气,温度过高会影响蜗牛取食,取食量少不足以致死。其次,控制土壤水分对防治蜗牛起着关键作用,上半年雨水较多,特别是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应及时开沟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等夏熟作物或蔬菜收获后,及时铲除田间杂草,可降低湿度,减少蜗牛隐藏地,破坏蜗牛生长、繁殖的环境。撒生石灰也是防治蜗牛的有效办法,可以在水沟边、地头或作物间撒石灰,对于果树上可以在树下撒上一圈生石灰,蜗牛晚间出来取食时碰到生石灰会失水死亡,此方法必须在绿地干燥时进行,可杀死部分成年蜗牛成蜗或或幼体幼虫。我们还可以在田间未使用农药时,放养一些鸡鸭来取食成年蜗牛;并坚持每天日出前或阴天蜗牛活动时,在土壤表面和绿叶上捕捉,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灭蜗效果。 作者: 2022/08/08 16:10
  • 一块钱一包的麻辣小鱼干,是不是足疗店退休的小鱼?! 当你津津有味地品味着手里的麻辣小鱼干的时候……盯着手中美味的小鱼,为什么突然感觉到了一阵眼熟……?不好!这和上周末去的足疗店里吃脚皮的小鱼怎么长得一模一样?!来源丨某购物网站也正因为小鱼干老是被误以为是足疗店里退休的“服务员”,于是有卖小鱼干老板索性调侃道:“是的,而且味道更香” 。来源丨网络那么足疗店里的鱼究竟是什么品种的鱼?难道真是燃烧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退休后成为了美味(脚臭味儿)的小鱼仔吗?1足疗小鱼是什么鱼?温泉鱼疗起源于土耳其,指的是在温泉中放入能够耐受温泉热水的小鱼,让小鱼啄食人们身上的死皮,以达到放松保健的效果。放在温泉水中的“鱼医生”多为淡红墨头鱼(Garra rufa)和大口小鲤(Cyprinion macrostomus)。这些江湖“鱼”称“亲亲鱼”的“鱼医生”没有牙齿,不会咬人,体长通常在2~6cm,生活在20~43℃的温水里,会啄食人体皮肤上老化的角质、毛孔中的排泄物、细菌以及一些人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淡红墨头鱼来源丨维基百科不过,淡红墨头鱼早在2018年就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再加上小鱼们远道而来的成本问题和饲养过程中的死亡问题,所以我们在足疗店是很难见到原产于土耳其的“鱼医生”的。小鱼啃腿来源丨维基百科事实上,在很多足疗店里,用来啃腿的小鱼并非是上述的淡红墨头鱼和大口小鲤,而是更为廉价耐活,也比较耐高温的罗非鱼(鱼苗)。相比前两者,罗非鱼要更加廉价,饲养成本也更低,因此成为了很多足疗店代替正牌“鱼医生”的“平替”。至于大家都喜欢的零食小鱼干,使用的则多为产量更大,加工更方便的鳀鱼、银鱼或玉筋鱼等常规的食用种类,在正常情况下,足疗店退休的啃腿小鱼是不会出现在零食包装里的。2鱼疗,真的能保健吗?啃脚的罗非鱼来源丨网络去到鱼疗店,商家通常会宣称温泉鱼疗能够去除死皮,治脚气、美容养颜、治病排毒等等。据店家宣称,“亲亲鱼”嘴里的分泌物似乎能够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有利于人体充分吸收水中的矿物质。其次,鱼疗还可以缓解疲劳,小鱼在“亲吻”足部的同时,会刺激足部神经系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让人体毛孔通畅,促进脚部毒素的排出。而当小鱼吮吸你的脚时,刺激表皮神经也相当于一次无痛健身。所以,商家所宣传的神奇功效,真的存在吗?来源|维基百科小鱼们吸食并吃掉的,只是极少数的脱落下来的角质, 仅此而已。引起脚气的真菌, 并不生长在角质层, 而是在真皮。因此, 无论如何, 鱼都没有办法把真菌吃掉, “治愈脚气”是不可能的。目前为止, 也没有明确的研究可以证实鱼疗对治疗真菌感染有效。要说温泉鱼疗真的有保健效果,也是温泉本身的作用,其中含有丰富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在常泡的作用下确实能改善体质,特别是对风湿性关节炎、肥胖症、痛风等都有一定效果。3鱼疗里的鱼,到底亲过多少脚?由于商家平时不会主动喂养他们,所以小鱼们一般都处于饥不择食的状态,所以它们对所有人的脚丫都来之不拒,不管是香香的脚,还是有脚气味的脚,它们都视顾客为“食物”,只要有脚就一拥而上。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些问题。鱼疗店出于成本的考虑,吃死皮的小鱼不可能是一次性产品,也因为是活物,很难直接进行化学消毒处理,于是卖家在提供服务的时候,都是向不同的客户提供同一批“服务员”,这无疑增大了鱼疗的潜在风险。人们常常对于自己身上的微小伤口难以察觉,也确实有不讲卫生的顾客,将不干净的脚直接伸进池子里。所以如果皮肤有感染或伤口的人被鱼“亲”过以后,鱼嘴就可能沾染上细菌或真菌等有害微生物。之后当换了另一批顾客的时候,小鱼的“间接接吻”便很有可能会造成交叉感染。跖疣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包括跖疣、寻常疣、扁平疣等皮肤病都有可能通过咬人的鱼来间接传播,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据美国卫生部和海洋渔业局通过对来自美国本土、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的近百个病例研究,认为鱼叮咬有细菌感染的患者后可能沾染病菌,再叮咬他人会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封闭了出现病例的“鱼疗”池,并向社会发出预警。因此,对于皮肤有伤口或者有皮肤病的朋友,建议还是不要做鱼疗,另外健康的朋友们也不建议频繁地做鱼疗。从实际情况考虑,鱼疗的保健效果并不像宣称的那样,看似清澈的水里反而存在感染的风险,即使想体验一把鱼疗的“新奇感”,也一定要注意鱼疗店的卫生情况,选择卫生条件更好的鱼疗店哦! 作者: 2022/08/08 16:09
  • 野猪出没、鳑鲏重现、黑鹳常驻…北京的野生动物“邻居”在哪里? 前不久,一只野猪闯入北京石景山一居民小区,引来了不少好奇的市民围观。由于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野生动物出没的事件逐年增多。我们做好和它们“和平共处”的准备了吗?撰文/李鹏 图文编辑/陈永杰新媒体编辑/吕冰心7月22日,一只野猪闯入北京石景山融景城66号院内,到处乱窜,引来了不少好奇的市民围观。见到有人围捕它,野猪在逃跑时,还撞坏了小区的一处铁制围栏。▲居民拍到的野猪画面(图片来源/北京石景山微信公众号)这些年,由于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以前少见的野猪在乡村居民区出现已经颇为常见,但出现在北京这个大都市的人口聚集区中,还是让人感到十分意外。其实,野猪在北京的分布十分广泛,门头沟、房山、密云、平谷、延庆等几个区都有野猪分布。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野猪近些年慢慢地向周边扩散,于是就出现部分个体被家族驱离寻找新的领地,但野猪来到城市中依旧是一种偶然现象。不过,北京野猪进城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城市中出现野生动物已经越来越常见了。城市及城市居民学会与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友好相处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城市中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在传统的思维中,除了动物园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都生活在山林和乡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周海翔表示,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绿地、公园面积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市内小型湖泊、湿地得到修复,城市与大自然的距离日趋拉近。此外野生动物保护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人们动物保护意识在不断增强,这给了松鼠、刺猬、黄鼬、狗獾等许多体型较小的野生动物成为“市民”的条件。农药使用的减少、昆虫数量的增加也让更多的鸟类栖居到城市中。今年6月,北京本土山羊——中华斑羚出现在位于门头沟区的京煤集团总医院南侧外巷子里。中华斑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平日难见其真容,其生存环境为深林崖壁。因此,此次中华斑羚现身门头沟更让人感到意外。就在笔者居住的小区,也多次见到刺猬、黄鼬的踪影。2021年初开始,一些野生动物观测者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绿堤公园、凉水河流域多次发现了金线侧褶蛙,而这种生物此前一度被认为已经绝迹。▲中华斑羚(图片来源/新京报)住在江浙一带尤其是上海的人可能会知道有这么一种动物:它有大大的黑眼圈和棕色的体毛,长得像小浣熊,也经常被误认为小浣熊。实际上它是一种名字叫貉的犬科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和南方地区。在以上海为代表的一些城市中,也生存着少量的貉。上海西南的松江区有足足78个小区、公园、城市绿地等地块有貉出没,是貉分布最广的城市地区。也有一些生活在城市郊区山林中的野生动物,它们在人类世界的夹缝中繁衍生息,逐步成为了城市居民的新邻居。白天,它们藏身于城市的角落、缝隙;当夜幕降临,写字楼的灯火熄灭,它们便开始三五成群地出来活动、觅食。一些城市中野生动物增多与新冠肺炎疫情也具有很大的关系。疫情发生以来,不少社区封控管理,人员活动相对减少,因此出现“人退鸟进”“人退兽进”的现象,此前在山里都难以发现的一些生物,如今在城区都现出踪迹。与野生动物做“邻居”城市中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有时也并不代表这个物种就越来越多。刺猬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尽管现在一些人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偶尔会看到刺猬的身影,但其实刺猬的生存状况已经告急。自2000年以来,由于栖息地的消失以及人类的捕杀,野生刺猬的数量已经锐减30%,它们现在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因此,像刺猬这样的野生动物,更需要我们人类的呵护。其实,对绝大多数野生动物来说,城市并非理想的生存之地。在城市中栖息的野生动物,常常要面对交通事故、噪声、噪光、环境污染等诸多不利因素,很容易受到伤害。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城市中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在不断压缩。例如蝙蝠、水鸭、青蛙等野生动物已经越来越难觅踪影;城市高楼玻璃幕墙的光反射,使得鸟类因误判而撞死的悲剧时有发生;机动车轧死小动物的情况也不鲜见……因此,城市中野生动物生存很不容易,保护城市中的野生动物,要比荒野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面对野生动物,我们该如何做呢?专家的意见是我们可以喜爱野生动物,但是不要错爱。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研究员郭耕表示,我们与城市中的野生动物做邻居,最为关键的是要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不要随意捕捉和饲喂,更不能将其作为宠物饲养。▲一些野生动物观测者在北京玉渊潭公园、绿堤公园、凉水河流域多次发现了金线侧褶蛙(摄影 /罗昊)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与野生动物的亲密接触存在一定的双向风险:野生动物可能将不明病菌、病毒传染给人类,导致人畜共患疾病甚至是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增加健康隐患;同时,人与野生动物过度亲密接触也违背野生动物的习性,会威胁其野外种群的生存安全。周海翔表示,在城市中人们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要尽量做到互不干涉。在一些野生动物保护者看来,城市居民们需要建立一种理念,城市不仅属于在此生活的人们,也属于众多的野生动物。城市景观可以更“野性”一点“没有尘世的喧嚣华丽,没有农田的整齐划一/满目乱草杂树,四季演替/盈耳鸟语虫鸣,昼夜有序/落英缤纷,神采各异/疏影横斜,斑驳陆离......”这是一首关于荒野的诗——《荒野的自白》中的句子,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到自然的野趣与物种的自由自在。但多年来,我们进行城市景观的改造,常常倡导的是精致的人为景观。从视觉的角度而言,其看起来常常要更好看一些。但是在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学者和生态专家的眼中,这样的改造其实对很多野生动物并不友好,因为野生动物更喜欢荒野化的环境,这也更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繁殖。郭耕等一些动物保护人士建议,现在城市实施一些公园的建设或者改造,也应该充分考虑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问题,在改造和建设中要做到尽量不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适当保留荒野区域是必要的。否则,改造对很多野生动物就是灾难。实际上,北京近些年已经在采取行动。以前北京的地被草本植物常被当做杂草清除,但近年来,北京市逐渐让地被草本植物“回家”,保留部分荒地,让这些植物生长。比较典型的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天坛公园,其中天坛公园的二月兰更是受到游客欢迎。此外在一些公园,以往在冬季,野草地大多被割掉,现在也把它们保留下来,可以作为冬季景观供游客拍照。同时,一些草籽也可以为小鸟提供食物,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这种措施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郭耕举例说,在北京麋鹿苑有一处叫做桃花岛的荒野区,这是一处干涸并废弃的鱼塘,多年来他一再强调不要干扰,如今这个乱草丛生的地方已经成了牙獐的隐蔽处和求偶场。▲2019 年,消失多年的鳑鲏鱼首次现身圆明园西长河(摄影 /罗昊)郭耕说,现在北京的公园建设已经强调公园荒野化,要求至少10%的地带留给野生动物做缓冲和栖息地。对生活在北京众多公园中的野生动物们而言,这是值得庆幸的。 作者: 2022/08/08 16:08
  • “秋天的第一桶奶茶”,续命还是要命? 昨天立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又双叒上热搜。不过跟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流行用“桶”装。“超大桶”、“霸王桶”、“超级杯”……容量1升起步,里面还会加上各种水果和配料,一桶下肚,十分满足。奶茶,当代年轻人的“续命快乐水”。好喝是真好喝,但也千万不能贪杯。新闻截图1杯奶茶=4杯咖啡、8罐红牛?2017年,上海市消协对奶茶进行了一次抽查,检测结果显示:27个奶茶店的51个奶茶品种中,都含有大量咖啡因!所有样品中,每杯的咖啡因含量平均为270mg,其中最高的为480mg。更直观地对比一下:一杯美式咖啡(中杯)的咖啡因含量仅为108mg;一罐红牛饮料中咖啡因含量为50mg。也就是说,如果你喝了含咖啡因最多的那杯奶茶,相当于喝了4杯咖啡,或者8罐红牛。这也是很多人反应喝了一杯奶茶,心慌手抖,甚至是晚上失眠的原因,其实都是咖啡因在起作用。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不过奶茶本身是茶类饮品,含有咖啡因也是必然的。所以,完全不必谈咖啡因色变。目前,国际公认的咖啡因摄入量为每天不超过400mg,对于儿童,则要求不超过2.5mg/kg/日。奶茶=奶+茶?除了上述的咖啡因,奶茶中还有“甜蜜的陷阱”——糖分。在27杯标示正常甜度的奶茶样品中,糖的平均含量为34g,最高的一杯含量为62g,等于14块方糖。而对20件号称无糖的样品检测发现,它们全部含糖,且含糖量全部超出了所谓“无糖”的标准。按照国家饮品的标准,饮品中糖分低于0.5g/100g为无糖,低于2g/100g为低糖。无独有偶, 宁波市消保委2018年对全市1728家饮品店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检查,检测发现无糖奶茶中,糖是少了,但咖啡因却普遍高于普通奶茶。更为糟糕的是,市面上,大多数的奶茶中可能并没有奶。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上海消协所做的这次抽查中,发现奶茶中的蛋白质含量普遍不足,而反式脂肪酸普遍超标。这意味着,你所以为的奶茶,大部分可能都是奶精。哪些人群不建议喝奶茶?众所周知,咖啡因具有使人兴奋的作用,孕妇、儿童及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等要小心。对于压力较大的人群,长期保持兴奋状态,反而可能会增加焦虑。此外,摄入过量的咖啡因会导致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等问题。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年轻人骨质疏松,二十岁的人,五十岁的骨骼,早已不是稀奇事儿了。此外,高糖的危害,早已不是健康界的秘密。长期的高糖摄入会使蛋白质流失,从而使皮肤变老。至于增加糖尿病风险和心血管风险,也已经得到了医学界公认。反式脂肪酸,过量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诱发心梗等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全球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反式脂肪酸。日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较高的有各种奶油、糕点、油炸食品等,烹调过程中油温过高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健康人群一天内可以代谢的反式脂肪酸为2g,超过此剂量对健康有害。因此,“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真不是你想喝就可以任意喝的。作者|郑彦平,烟台业达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审核|葩丽泽,营养学主任医师、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所副所长 作者: 2022/08/08 16:08
  • 让我相信光的不是奥特曼,是量子力学! 作者: 2022/08/08 16:07
  • 【创作培育计划】狂炫瓜子小零食,但别忘记注意包装袋里的这个东西 最近,三只松鼠坚果袋中的脱氧剂泄漏,导致孕妇误食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根据目前已有情况来看,应该是脱氧剂投放过程中光眼偏移造成误切所致。目前,厂商已经第一时间和消费者联系,愿意积极配合消费者家属做健康检查,承担全部费用和相关责任,并改进包装方式。这件事不禁让我们回想起小时候,每次吃零食爸妈总会提醒我们零食里的独立小包装不能吃,里面装的是干燥剂,有毒。那么,我们在食品中常见的干燥剂都会放些什么呢?它们真的有毒么?总体来说,还是要分情况。目前我们用作给食品保鲜的小包装里装的是干燥剂或者脱氧剂,厂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用哪一种。但是,不论选择哪一种,厂家都是为了让食物不会被微生物等影响食品的保质期。在这些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小包装”里,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食品干燥剂。因为微生物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繁殖速度惊人。这些微生物是造成食品腐败、霉变的罪魁祸首。因此,通过食品干燥剂降低食品袋内的湿度,让微生物没有繁殖的条件,自然也就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干燥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化学干燥剂。它包括氧化钙和氯化钙。氧化钙就是大家常说的生石灰。它的吸水能力的确很强,但是遇水也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干燥剂逐渐淡出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另一种则是更为稳定的物理干燥剂。它又细分为硅胶和蒙脱石两种。硅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通过其自身内部细密的毛孔网状结构吸收保留在自身的结构中。而且,它还有一个有点就是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价格也因此较贵。蒙脱石其实就是粘土,比较适合在在50℃以下的环境中吸湿。当温度高于50℃,粘土的”放水"程度便大于"吸水"程度。但粘土价格便宜,被广泛应用于不能采用油封、气相封存的食品包装。如果说干燥剂是掐断了微生物的水分来源,那么脱氧剂则通过掐断微生物的氧气来源,防止其蔓延扩散。同时,氧气也有可能让油脂酸败,使食物产生不好的味道。脱氧剂想要在不影响产品原有的生产工艺的情况下,将密封食品包装变成一个几乎无氧的环境,就需要采用容易和氧反应比较活泼的成分。目前,脱氧剂有有铁系脱氧剂、亚硫酸盐脱氧剂、有机脱氧剂三类。比如,铁系脱氧剂就利用了铁在空气中容易生锈的特质,然后用透气的塑料膜或包装纸包装,让它在食品袋中与氧气反应,从而达到脱氧的效果。同时,铁系脱氧剂中也会加入氯化钙、盐、活性炭等等成分,加快反应。总的来说,脱氧剂的成分还是比较安全的,即便不能食用,也不必过分担心。但是,如果真的很不小心误食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常见的物理性干燥剂误食后并不会有很大问题,因为它主要起到吸水的作用,并不会产生化学反应,所以对人体也没有什么危害,多喝水促进代谢就可以。但是,如果你误食的是化学干燥剂就比较麻烦了。强碱会对胃黏膜造成严重的损伤,诱发消化道穿孔,所以一旦误食要尽快送医。脱氧剂虽然没有毒性,但是误食可能会造成腹胀、肠道灼烧感、恶心呕吐等急性胃肠反应,少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功能异常。总之,如果误食了食品袋中的“独立小包装”最好还是要及时就医,听取医生的专业意见。平时入口的食物还是要仔细检查,细嚼慢咽,毕竟狂旋一时爽,腹痛火葬场。 作者: 2022/08/05 09:12
  • 你吃的外卖,可能是去年“做”的… 曾有电商平台数据显示,70%的外卖是料理包做的。几块钱一包的料理包,只要加热几分钟,就成了我们手中20多块的外卖。这样的“欺骗”,你能忍吗?知识延伸>>>如果能接受料理包,还要注意几个问题料理包高盐、高糖、高油,营养单一,大多数是肉类,素菜含量较少,长期食用,不利于健康,还容易长胖,可以的话,还是尽量少吃。如果不得已得吃,最好选择有荤有素的菜品,或者再单点一份青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自己再搭配点黄瓜、生菜等可以生吃的青菜,以此来弥补料理包的不足。还有一些人会买料理包自己在家加热,选购料理包的时候最好对比一下配料表,选择能量、脂肪和钠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类。 作者: 2022/08/05 09:08
  • “万里长江第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7这一年,许多武汉的父母给自己宝宝取名时,都“千方百计”和大桥拉上关系,爱桥、建桥、武桥,甚至是直接用“大桥”两字。同时,武汉生产出的许多商品也以“大桥”作为商标,比如我们熟知的大桥鸡精、大桥牌缝纫机等。这一切难道都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这一取名跟风热潮来源于在这一年建成的一座桥——武汉长江大桥。➤欲飞架南北长江作为我国第一长河,流经了八省两市一区,称之“黄金水道”也不为过,但它也是阻隔我国南北往来的一大障碍。在当时还有几句被吟唱的的顺口溜:“黄河水,长江桥,治不好,修不了”,这既表达了治理黄河、修跨长江大桥的难度之大,也表达了两岸人民的无奈和渴望。想要在武汉修建一座跨长江大桥,这个想法最早由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1906年京汉铁路全线通车,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这两条铁路的“汉”分别是武汉的汉口和武昌,可是因为长江,武昌和汉口隔江相望。如果能修一座跨江大桥,既能改善了地方上的交通,也能实现南北交通的整体连通。这样一个“在武汉修建跨江大桥”的想法在新中国成立前分别规划了四次,但因资金困难、时局不稳等原因,都不了了之。这也让两地人民感觉更无奈,修建大桥难道真的不可能了吗?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个几代中国人都想要实现的梦想再次被提及。时年63岁、自1913年起多次参与武汉长江大桥规划、勘探的李文骥,联合茅以升等一些科学家、工程师向中央人民政府上报《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这一次没有落空!中央对建造跨长江大桥十分重视,在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建造长江大桥的议案。1953年2月,毛泽东到武汉听取中共中央中南局领导关于大桥勘测设计的汇报,并登上了规划中大桥的起始点之一武昌蛇山查看,这也是他在全国解放后,第一次到武汉视察。➤创新的施工方法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苏联老大哥援华的项目之一。找苏联帮忙,不为别的,只为了这一个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工程不出任何差错。苏联方派出了二十多位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援助,其中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K.S.Silin)(以下简称西林)担任专家组组长。▲中、苏专家在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左三者为苏联专家组组长西林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本打算采用传统的气压沉箱法,以前建造大桥也都如此。沉箱是一种有顶无底的箱型结构。气压沉箱法,就是将一个装满氧气的沉箱置入水底,沉箱底部有一个高气密性的无水环境工作室。施工人员通过管道进入工作室施工,随着人在中间挖土,沉箱利用自身的重力或者外部压力逐渐下沉,随挖随沉,同时在水上部分继续浇筑新的井筒混凝土。当其沉到预定深度后,就将沉箱底封死,然后用混凝土填实工作室,作为重型构筑物(如桥墩、设备)的基础。但是,当苏联专家组到达中国后,西林认为这个方法不适用了。西林反对采用气压沉箱法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沉箱水下作业环境差。施工人员在水下作业时,每下潜10m,大致相当于增加一个大气压的压力。而施工下潜深度与工人承受压力、吸入肺部的气体量、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量呈正相关。当工人作业完毕后,重回地面作业环境,此时人体由高气压环境逐步转向正常气压。但如果减压不当,原本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因体积迅速膨胀而形成大量的小气泡,减压愈快,产生气泡愈速,聚积量也愈多。其中的氮气泡挤压血管、刺激神经末梢,造成组织缺氧及损伤,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这就是“沉箱病”。第二个原因,长江武汉段水深近四十米,这个深度,在当时的作业环境和条件下,工人最多也只能在沉箱工作室工作半个小时,加上进出的时间损耗,实际作业时间更少。施工效率低,进度缓慢。西林建议武汉长江大桥采用新的施工技术——管柱钻孔法。不过在当时还是一种新技术,连苏联也没有实践过。管柱钻孔法,就是将空心管柱打入河床岩面上,并在岩面上钻孔,在孔内灌注混凝土,使其牢牢插结在岩石内,然后再在上面修筑承台及墩身。尽管这个方法又快又安全,但苏联没有实践过,哪敢推荐给我们呢?其他苏联专家都一致反对,这一僵持让我国的负责人也为难于是,大桥建设部门对管柱钻孔法的设计方案经过三个月的讨论和半年的试验,证明确实可行,当时的铁道部长滕代远、总理周恩来最后同意了采用西林的新方法,前提是先在长江做实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正是因为西林的正确提议和我国坚定果断的实践态度,才有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诞生,也正是因为采用新的施工方法,让大桥的竣工日期提前了两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大桥的养护武汉长江大桥横跨长江,全长有1670米。作为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桥下还通行船只,对于大桥的养护就需要十分上心。半个多世纪已过,武汉长江大桥的养护工人已经换了三代。人变了,但“人在桥上,桥在心中”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没有变,养护班每天都会在大桥下层的铁路桥排查隐患、养护桥体。除了大桥本身的“坚实体格”之外,还有大桥养护工人们的精心养护,大桥在历经几十次的撞击(因为大桥墩数较多、跨距较短,船舶撞击几率也较高)后,并没有受很大影响。武汉长江大桥,实现了中华民族儿女化天堑为通途的伟大梦想。这不光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在建造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我们国家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大大提升了我国桥梁建设的经验和实力。现在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在服役中,60多年来,大大促进了武汉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而现在长江上的大桥已经数不胜数,但武汉长江大桥的地位依旧无可撼动。 作者: 2022/08/05 09:07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