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这种树超怕“挠痒痒”,快去试试! 紫薇是常见的园艺花卉,现在已经有了数百个栽培品种,要是按照古人的分法,红的可以叫赤薇、白的叫银薇、淡紫的叫翠薇。赤薇银薇翠薇01“紫薇”名字的来源根据南宋《全芳备祖》里的记载,紫薇的名字出现在唐代。此木生林野,自唐家置丝纶阁,托根其下,长伴词臣挥帝制,因号紫薇。唐代的中央官制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之一的中书省,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被改名叫紫微省,紫微省官署里种着的一种花,就被叫做紫微花,后来加了个草字头,就是紫薇了。白居易写过“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的诗句,意思就是说他在紫薇省当官,晚上加班的时候,院子里有紫薇花陪着他。皇城官署里种的观赏植物,想必得有点过人之处,这紫薇的优点,杨万里就在诗里就写清楚了,“谁道花无红十日,紫薇长放半年花。”就是说这紫薇的花期长,尤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夏季缺少开花的树木,只有紫薇能顶着烈日绽放。02紫薇的花长什么样?如果凑近看紫薇的花,还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说,咱们平时常见的植物,开花大多是3、4或者5基数。什么意思呢?比如萱草的花,花被片由3枚萼片、3枚花瓣组成,这叫3基数,4、5基数也是同理类推。而这紫薇花呢,它是6基数,花萼分成6裂,花瓣也是6枚,雄蕊虽然有好几十个,但其中有6个的花丝特别长,顶端的花药褐色,剩下的雄蕊花丝比较短,花药黄色。这两种雄蕊,功能也各不相同,短雄蕊的颜色鲜艳,专门用来吸引昆虫,它产生的花粉基本没有繁殖能力,是支付给传粉昆虫的报酬。真正用于传宗接代的花粉来自于那6个长雄蕊,当昆虫在吃短雄蕊花粉的时候,长雄蕊的可育花粉就蹭到了它们身上,随后被传给下一朵花的雌蕊。03紫薇“怕痒”是真的吗?关于紫薇,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说它怕痒,如果用手摸树干,树枝就会颤,这是真的吗?其实这只是因为紫薇枝干粗细比较均匀,花集中在茎的顶端,有点“头重脚轻”,一点点微弱的空气流动都能让它颤动起来,就更别说直接摸树干了。不过紫薇的树干成熟以后,表皮会脱落,摸上去光溜溜的,手感确实不错,唐代《酉阳杂俎》里说:“紫薇,北人呼为猴郎达树,谓其无皮,猿不能捷也”,意思就是说紫薇树干太光滑了,猴子都爬不上去。光溜溜的紫薇树干 作者: 2022/08/18 09:46
  • 2颗话梅1克盐,生活中的“隐形盐”原来这么多! 天气炎热,整个人都变得懒洋洋的,不光是身体上变得懒惰,口味上也变懒了。小编有个朋友是重度的火锅爱好者,可据她说,夏天一到,她就与火锅绝缘了,日常除了各种冰镇瓜果和清凉饮料,她吃的最多的就是那些蜜饯果子,酸酸甜甜超开胃。来源丨pixabay的确,夏天燥热,有些人容易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可以少量吃些蜜饯话梅调节下口味,但是,你们知道吗?蜜饯话梅里可是加入了不少的盐,一不注意,就可能盐分摄入超标。前些日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出了最新的“食盐”标准,建议11岁以上的人群,每天每人摄入的盐量不超过5g,比起旧版指南的“6g”盐量更少了。5g盐是什么概念呢?看下一包螺蛳粉外包装的营养标签,每100克里含钠1.5克,换算成食盐约为3.8克,吃一包螺蛳粉(300克)相当于摄入了11克盐,已经远远超过一天的推荐摄入量。如果再吃正常盐分的其他三餐食物,就严重盐分超标了~来源丨作者不咸≠少盐,无处不在的“隐形盐”可能有人说,自己平日里口味比较清淡,盐分摄入肯定不多,事实真是这样吗?盐,是人们饮食生活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没有盐,需要美食都会变得索然无味。很多我们吃着不咸的食物,含盐量其实并不低。它们的咸味往往被其他味道所掩盖,就会“欺骗”我们以为食物没有盐,这些我们不注意或者看不见的盐分,就叫“隐形盐”。来源丨pixabay隐形盐可谓是无处不在,它们经常藏身于各种腌制食品、调味料、酱制品、零食里。留意一下甜味饼干外包装的配料表,你会发现,里边也有盐的存在。还有许多甜味食品,如奶酪、面包等,在制作过程中也会加入盐。来源丨作者甜味食品尚且有盐的参与,更不用说咸味的食物,如方便面、火腿肠等,隐形盐含量更是不容小觑。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王瑛瑶说:半个小的咸鸭蛋基本上含有1克盐;三分之一节火腿肠也有1克盐;小小两颗话梅就含有1克盐;1勺普通酱油一般含有1克盐。来源 | 央视财经视频截图盐吃多了会怎样?膳食指南提出了人体每日摄盐量的建议,那为什么不能吃太多盐呢?因为,盐摄入过多,尤其“隐形盐”摄入过多,会在不知不觉中给身体带来很多伤害。盐&肠胃从我们品尝第一口美食开始,隐形盐也随着口腔、食管进入胃部。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过多的钠离子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上皮细胞的增生,进一步促进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而萎缩性胃炎,是引发胃腺癌的一大重要因素。其次,钠离子还会促进肠胃的大敌——幽门螺杆菌的生长,长期下来,容易导致慢性炎症和胃溃疡。盐&血液钠离子经胃部消化后,进入人体血管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过多的钠离子会引起血管内钠离子浓度升高,引起血管收缩,促进血压升高,长期下来会增加心脑血管的患病风险。盐&肾脏钠离子经血液循环来到肾脏,一般来说,肾脏能自主排出人体不需要的盐分,但是当人体摄入盐分过多,肾脏无法及时处理,过量的钠离子就会在体内滞留。来源丨pixabay女性朋友有没有发现,每次晚上睡前如果吃多了,第二天就容易水肿,这也是因为盐分摄入过多,影响了肾脏正常功能所致。盐&骨质带父母去医院体检时,常会被医生劝导,老人家要清淡饮食,少吃点盐,这是因为,盐分摄入太多,容易诱发骨质疏松。我们的肾脏排出钠离子的过程,也伴随着钙的排出。摄入过多的钠盐会增加肾脏的排出运作,进而导致钙离子排放量的增加,长期下来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怎么避开隐形盐?盐的危害这么多,尤其是“隐形盐”会悄悄损害健康,那么,我们要如何避免摄入过多隐形盐呢?首先,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勤看”的好习惯。多留意食品外包装的“营养成分表”是否有钠和含钠的食品添加剂存在及含量,常见的含钠成分有亚硝酸钠、柠檬酸钠、苯甲酸钠、聚磷酸钠等。此外,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注意盐分搭配,如果主食是吃挂面、馄钝等含盐较高的,其他食物就要选择少盐。还有一些硬核的减盐方式,如选择购买低钠盐、家用减盐勺来控制盐量等等。来源丨pixabay总而言之,盐虽然是美味的必要调味品,但也不要贪多哦~尤其警惕“隐形盐”,用我们的细心和火眼金睛来为身体保驾护航! 作者: 2022/08/18 09:43
  • 肠道菌群和情绪:你信吗?你的情绪正在被肠道菌群控制 威胁我们精神和身体健康的精神疾病正逐渐被大家理解和重视,最常见的两大精神疾病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者并不在少数,很多人都在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据人民日报报道,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状态检出率有近四分之一,其中有些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低谷。而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人数近1亿左右,并且每年有超过1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抑郁症不同于抑郁情绪,并不是简单的去散散心或找人倾诉一下就会好,而是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比如长期属于巨大压力状态)共同作用产生的疾病,需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心情郁闷(感觉悲伤、烦躁、空虚)或者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生活中如果你长期出现容易疲劳、反应慢、行动迟缓、易怒、犹豫不决、集中注意力和思考能力下降、自我评价过低,过分自责、内疚、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这些表现时,就要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和其他疾病一样,得了抑郁症就要治疗。当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治疗。然而抗抑郁药不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即便是用于治疗成人,也存在起效慢、治愈率低、易复发等缺点,并且这些药物存在副作用,成人长期服用容易给身体增加负担,甚至造成药物依赖和滥用。目前科研人员和医生还在探索更好的治疗手段。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想吃点好的,或者吃点甜品,这些美食往往能够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人获得短暂的幸福。其实好好吃饭,不仅是在喂饱我们自己,也是在养育我们的肠道菌群,而健康的肠道菌群或许对稳定而积极的情绪有着更长久的影响,也对抑郁症的治疗有积极作用。科学家们早已发现人体肠道菌群的组成也和抑郁症、焦虑症这些精神疾病的发病几率、严重程度紧密关联。更重要的是,目前科学家已经展开了临床试验,通过给抑郁症病人进行粪菌移植或补充益生菌来改善抑郁症症状。其实科学家们早已发现,肠道和大脑一直在进行“双向交流”,科学家们将其称为肠脑轴。你有没有经历过在非常紧张的时刻,比如考试、面试前,会突然想上厕所?这是神经在调控肠道做出运动反应。而反过来,肠道菌群也可以远程调控脑细胞的状态和功能。首先,肠道菌群分解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是脑细胞的能量来源,某些特别的代谢产物,例如短链脂肪酸(SCFA)改变脑细胞的代谢途径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肠道菌群也可以释放或刺激肠内皮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增加神经元间的反应,这也是部分抗抑郁药的作用机理。有肠脑轴的存在,肠道菌群的变化影响神经疾病也就不足为奇了。已经有众多科研团队收集了抑郁症患者的粪便并比较了其中菌群成分与健康人的差别,有的团队发现抑郁症患者粪便中属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细菌占比更高,而厚壁菌门,尤其是被认为对健康有益的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的比例更低。而对肠道中的代谢产物进行比较发现抑郁症患者肠道中的色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虽然每个科研团队发现的菌群组成的差异表现并不相同,但他们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就是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的肠道菌群组成不同,前者更缺乏多样性,甚至呈现菌群紊乱的状态,部分抑郁症患者甚至出现了肠上皮细胞渗透性增加,使得更多的毒素甚至细菌、病毒有机会进入血液循环,带来系统性的影响,引发免疫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显现出更高的炎性因子。这里我们就要问了,到底是先得了抑郁症然后肠道菌群才发生了改变,还是由于肠道菌群的失调导致了抑郁症?也就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其实对于大多数肠道菌群和疾病相关性的研究都存在这一问题,科学家们这时候会求助于动物实验,例如给洁净的无菌大鼠分别转入病人来源的肠道菌群和健康人来源的肠道菌群,比较大鼠疾病的进展情况。而在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当给无菌大鼠转入抑郁症患者来源的肠道菌群时,这些大鼠也出现了抑郁的表现,以及更高的炎症因子。科学家们进而用动物实验模型给抑郁症大鼠口服益生菌进行治疗,发现乳酸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中的某些菌株够缓解紧张和降低抑郁表现。基于这些发现和实验,科学家们开始尝试结合粪菌移植或益生菌或补充特定的代谢产物治疗抑郁症。在最近刚刚发表的一项小型临床研究中,科研人员们和医生在给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的同时服用包含8种益生菌的片剂,经过31天的治疗,这些病人的抑郁情绪水平和症状远远低于只服用抗抑郁药的对照组。不仅如此,服用益生菌的病人的肠道菌群组分也发生了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更高的乳酸杆菌。同时,服用抗抑郁药和益生菌的病人脑部与情绪相关的神经元的活跃程度也发生了变化。另一项研究给25名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病人分别服用高色氨酸或低色氨酸的饮食,仅仅四天的高色氨酸饮食治疗就显著的改善了病人的情绪水平。虽然这两例临床试验未能引起持久的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并且研究周期较短,病人数量较小,但这类研究给我们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除了上述临床试验,科学家们也在尝试口服益生菌和改善饮食结构相结合的治疗手段,帮助抑郁症患者构建健康肠道菌群。不过,当前关于粪菌移植或益生菌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要提高菌群移植的成功率,还要扩大研究规模和参与人群,才能得到足够可靠的数据。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临床数据有待收集,比如益生菌的添加是否能够提高脑部神经递质的水平?这些肠道菌群来源的神经递质是否真的可以调节情绪,或者神经递质水平增加到多少才能够真正起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脑处存在血脑屏障,很多进入血液的小分子或代谢物不一定能够进入大脑环境作用于脑部神经元,很难确定补充代谢产物到底是直接还是间接调节神经元的活动,因此更多的机制相关的研究还需要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共同加以证明。不仅是抑郁症,肠道菌群的构成与众多情绪表现和其他脑部疾病相关,比如对压力、疼痛的感知、焦虑症,甚至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和发展。这次我们已经了解了肠脑轴相关的知识,但肠道和大脑具体是如何交流的呢?调节肠道菌群能否能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自闭症等更多神经疾病带来新的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作者: 2022/08/18 09:36
  • 北京科学中心 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科普号 12 以为是长胖,竟是肿瘤作怪? 审核专家:张建伟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要问当代人什么时候最惆怅,我想,应该是去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吧?对于很多人来说,“医院就诊”,是一件不亚于坐过山车、玩密室般胆战心惊的事情,检测单上一路绿灯,心里的大石头才能放下,可一旦有个“特别”症状,心里就好像添了一块大石头,饭都吃不香了。最近小编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50多岁的程女士近几年肚子日渐增大,原以为是变胖了,可到医院一查,结果显示她的腹腔里竟然有一个很大的肿块!经过诊断,这个肿块被确诊为脂肪肉瘤。来源丨微博截图从新闻中可以看到,脂肪肉瘤竟然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而与它仅有一字之差的脂肪瘤,却是一种良性的肿瘤。这两种瘤在日常生活中偶有听到,那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名字如此相似,危害却相差这么大?什么是脂肪瘤?仔细回想一下,你的身上有没有长过这种疙瘩?它摸上去软软的,按压会移动,平常没有痛感也不痒,那这种疙瘩可能是脂肪瘤。来源丨百度健康脂肪瘤(lipoma)是一种由成熟的脂肪组织聚积而成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大多数由纤维包膜所包裹着。它的外在表现,通常是无痛感、圆形、质感较软似面团、且可以推动的软组织肿块。脂肪瘤的生长部位很多,常出现在四肢、躯干处,如背部、肩颈、手臂,也会出现在深层组织里,理论上只要有脂肪组织存在的部位,都可能引发脂肪瘤。脂肪瘤的超声表现为回声均匀的肿块,没有明显血流信号,内部可见细线状的分隔。来源丨武汉协和医院脂肪瘤多发于40到60岁的人群,男性发病率会比女性稍高。为什么会得脂肪瘤呢?目前,脂肪瘤的发病原因并不完全明晰,从发病阶段看,脂肪瘤主要与人体的脂肪代谢相关,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等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到脂肪代谢,从而引发脂肪瘤。很多人会觉得肥胖的人脂肪多,比较容易引发脂肪瘤,其实这是不对的。事实上,脂肪瘤并不是胖子专属,目前也没有研究证明,脂肪瘤与肥胖有必然因果。大多数的脂肪瘤继发在内源性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增加和酒精性肝病上,遗传、肥胖、酗酒、糖尿病等都有可能是脂肪瘤生成的原因。脂肪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一般不会演变成恶性肿瘤,加上它生长也十分缓慢,如果不影响日常生活,可以不用管它;但如果肿块较大,压迫到肢体神经,出现疼痛感受,或短期内有明显体型变化的就要注意了,需去医院进一步观察。来源丨pixabay脂肪肉瘤大揭秘和脂肪瘤不同,脂肪肉瘤是妥妥的恶性肿瘤。极少数脂肪肉瘤会由脂肪瘤恶化而来,但概率极低。一般来说,脂肪肉瘤与脂肪瘤没有太大关系,临床症状也有明显区别。脂肪肉瘤(liposarcoma)是一种起源于原始间叶组织,由不同分化阶段脂肪细胞构成的软组织肿瘤。脂肪肉瘤一般发病的位置比较深,肿块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晰,且会扩散到其他区域,超声表现有时会有血流信号。从组织学分型上看,脂肪肉瘤总共有五种类型,它们分别是高分化脂肪肉瘤(Well-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多形性脂肪肉瘤(Pleomorphic LPS)、黏液样脂肪肉瘤(Myxoid LPS)和小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ound-elled liposarcoma)。在这五种型中,最常见的是高分化组织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来源丨百度健康不同型的脂肪肉瘤的组织学特征各不一样,比如高分化脂肪肉瘤是低度恶性,超声上以高回声为主;多形性脂肪肉瘤是高度恶性,超声上多为低回声,部分会混杂高回声。它们的共同点是早期都没有明显症状,一般到中后期肿瘤生长较大后,对周围组织器官造成挤压,之后引发系列临床症状,如压迫胃肠道可出现恶心、腹痛、腹胀、腹泻;压迫膀胱可出现尿频、尿急等。目前的医疗手段中,诊断脂肪肉瘤一般是采用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X光片、CT扫描和MRI。因脂肪肉瘤多发于腹膜后,所以一般诊断时会先确定肿块是否是位于腹膜后间隙处,再做进一步鉴别和制定治疗方案。脂肪肉瘤的治疗一般以手术为主,因其为恶性肿瘤,所以手术中会尽量切除整个肿瘤,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根据需要,如脂肪肉瘤恶性程度较高,有较大的复发风险,在术前术后还会采取放射治疗和化疗,降低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尽可能保留肢体功能。来源丨江阴市人民医院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针对脂肪肉瘤的靶向治疗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2019年发布的《CSCO软组织肉瘤诊疗指南》中,推荐了CDK4/6抑制剂哌柏西利(Palbociclib),用于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和去分化脂肪肉瘤的治疗。脂肪肉瘤的发病因素并不明确,它多发于 40到60 岁人群,无明显的性别差异,目前,脂肪肉瘤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主要建议在生活及饮食习惯上进行预防,如清淡饮食,少吃高油高脂食物等。图片|unsplash讲到这里,对于脂肪瘤和脂肪肉瘤,你是不是更清楚了呢?总而言之,无论是良性的脂肪瘤还是恶性的脂肪肉瘤,一旦身体出现症状,最关键的还是要及时就医,有问题早治疗,没问题也能保个心安~ 作者: 2022/08/16 09:21
  • 为什么工作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出手机刷刷刷 “本想在图书馆好好学习,结果一坐下却忍不住打开手机,一玩就是半天……”“工作ddl马上就要到了,但还是先拿出手机刷刷今天都有哪些瓜可以吃……”以上的情况,想必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图|Unsplash拖延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国内一项调查发现,有86%的员工承认存在拖延症的情况,70%的员工觉得自己经常拖延,另一项国内研究也发现,75%的大学生都存在学业拖延的情况。拖延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业成就或工作效率,而且还会进一步导致自我怀疑、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长期下来可能还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障碍。其实我们都或多或少知道拖延行为的坏处,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是在拖延路上一错再错呢?拖延,内心博弈的结果为了解释人们的拖延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拖延决策模型,认为拖延行为的核心是关于现在和未来之间不对称的决策。当我们开始某项任务时,我们会评估着手处理该项任务给我们带来的厌恶程度,这是固定不变的。同时也会去预期完成该项任务会产生的激励结果,以及不完成该项任务会带来的惩罚,两者加在一起统称为实时结果效用,它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下图展示了当我们拖延时,我们内心对任务厌恶程度和实时结果效用的博弈结果:图|Zhang & Feng, 2020可能是由于任务难度过高,或者我们内心处于某种原因,非常抗拒这项任务,因此感受到的任务厌恶程度远高于实时结果效用,即使后者随着时间越来越紧迫而逐渐上升,但始终没办法在任务截止时间之前超越任务厌恶程度,因此我们最终拖延了一段时间才完成任务。图|Unsplash可想而知,如果任务厌恶程度一般,而且任务奖励非常丰厚,我们甚至可能会提前完成任务,或者任务未完成会带来很严重的惩罚后果,那么我们至少也会赶在截止时间完成任务。这个内心博弈过程也得到了脑成像研究的验证,研究发现海马体与壳核之间的连接强度代表着预期的任务结果价值,脑岛和杏仁核之间的连接强度代表着任务厌恶程度,如果后者的连接强度高于前者,就会产生拖延行为。拖延行为的大脑机制近年来,研究者认为拖延行为与大脑神经网络的紊乱和失调有很大的关联,其中包括以下三个神经网络系统:自我控制系统: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控制网络,主要包括背外侧前额叶(dlPFC);情绪调节系统:个体用于调节情绪的网络,主要包括眶额皮层(OFC)和前扣带回(ACC);预期想象网络:个体对任务的未来预期价值的想象能力,主要包括海马体(hippocampus)、腹内侧前额叶(vmPFC)和脑岛(insula)。图| Chen,Liu,Zhang,&Feng,2020结构态的脑成像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具备拖延特质时,TA的海马体、眶额皮层和背外侧前额叶的灰质体积更小,因此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当任务引发了消极情绪时,TA往往很难控制自己去注意完成任务所能得到的奖励,而更多地注意当下自己的消极情绪,因而产生拖延行为。任务态的脑成像研究也发现,当一个人产生了拖延行为时,大脑中负责想象的海马体和负责奖赏的纹状体之间的连接会变弱,说明此时个体很难通过想象去获取心理上预期的奖励。图|Unsplash总的来说,当我们要完成一项任务时,这三个神经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既需要我们调动预期想象系统,去正确预估任务带来的价值;而当任务引发厌恶和消极情绪时,也需要我们调动情绪调节系统,去处理负面的情绪;同时还需要我们调动自我控制系统,抵挡玩手机的诱惑,将注意力放在完成当前的任务上。拖延不一定都是你的错除了以上所说的内部原因以外,其实拖延也存在着一些外部原因,组织支持感就是其中之一。组织支持感指的是员工对组织是否重视其贡献和关心其利益的全面看法,例如组织对员工的态度好坏,是否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否重视其工作价值,是否关心其实际利益。图|Unsplash研究者采用组织支持感量表和工作拖延量表对多个企业的共386名员工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组织支持感和工作拖延具有显著的关联,组织支持感越高,工作拖延行为就越少。研究者用资源保存理论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认为当个体拥有足够的心理资源时,可以缓解其感知到的压力,并注入“积极工作”的动力,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从而减少拖延行为,而组织支持感就是补充个体心理资源的源泉之一。所以,当你出现拖延行为时,不一定都是你的错,也可能是公司平常对你不够好,不足以让你克服焦虑、排除万难来按时完成任务。如何改变拖延行为?其实拖延也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心理学家Sirois等人提出了关于拖延的短期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拖延行为是厌恶任务所产生的自我调节失败,导致个体将用于自我控制的资源都放在负面情绪的调节上,对预期任务价值的调动不足,从而引发拖延行为。这告诉我们,当你出现拖延行为时,实际上是因为这项任务给你带来的消极情绪已经超出了你的调节能力,这也是情绪调节系统向你发出的信号,告诉你:现在你的消极情绪已经难以处理了,你必须暂时放弃该任务,并处理负面情绪,否则将难以保证心理健康。图|Unsplash所以,当我们出现拖延行为时,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强迫自己必须立刻去完成任务,而是去内省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当发现自己存在较多负面情绪时,可以采用向亲友倾诉、正念冥想或有氧运动等方式,有效地去处理负面情绪。如果感觉自己要被负面情绪淹没,感到很无力,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就像是心理状态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当前心理状态的好坏,去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寻求改变,才能稳定保持心理的健康。参考文献[1] Zhang S, Feng T. Modeling procrastination: Asymmetric decisions to act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20, 149(2): 311.[2]黄倩倩. 组织支持感、心理资本与员工工作拖延的关系研究[D].湖北大学,2021.[3] Chen Z, Liu P, Zhang C, et al. Brain morphological dynamics of procrastination: The crucial role of the self-control, emotional, and episodic prospection network[J]. Cerebral Cortex, 2020, 30(5): 2834-2853.[4] Sirois F. ,& Pychyl T. Procrastination and the priority of short‐term mood regulation: Consequences for future self.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13, 7(2), 115-127. 作者: 2022/08/16 09:19
  • 【创作培育计划】经常不吃肉,大脑会“很受伤” 很多减肥的人都对肉类有一种抗拒,觉得吃肉类容易变胖,有的人则觉得吃肉比较多,容易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的问题,所以现在很多人成了素食主义者,只吃素不吃肉。然而,如果盲目只吃素不吃肉,反而可能给身体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每天只吃素不吃肉会怎样?经常不吃肉,大脑会“很受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指出,肉类为我们提供丰厚的优质蛋白、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能够帮助我们维持机体的各项功能。我们吃到的肉类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质,相对于植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而言,里面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且比例合理,因此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而大脑及神经系统正常工作,需要蛋白质的帮助,经常不吃肉的话,大脑就无法获得全面的营养。其次,很多人都对胆固醇退避三舍,尤其是一些身体出现了“三高”问题的老年人,更是把胆固醇当作“洪水猛兽”,认为胆固醇是有害的,恨不得天天吃素,其实,胆固醇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它不仅是身体的结构成分之一,还是合成许多重要物质的原料。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植物性食物则普遍不含胆固醇。如果长期不吃肉,只吃素,过分忌食含胆固醇的食物,则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如贫血等,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并降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但也不能长期大量摄入胆固醇,会使血清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长期不吃肉除了容易造成优质蛋白质和胆固醇缺乏的问题,它还会使大脑因为缺乏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素而受到损伤,这种物质就是维生素B12。维生素B12被称为造血维生素,细胞再生与造血都少不了它,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成分。维生素B12可以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使肌体造血机能处于正常状态,维护神经系统健康,也是神经系统功能健全不可缺少的维生素,维生素B12还参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代谢。而维生素B12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植物性食物里面极少。如果长期不吃肉食,就很容易缺乏维生素B12,若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舌头发炎、失去味觉等症状,便是缺乏维生素B12的警讯。一旦膳食中缺少了这种营养素,不仅会导致恶性贫血,还会给大脑健康带来诸多危害,导致脑部损伤,表现为走路困难、说话结巴、神情呆滞等。膳食平衡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合理的饮食结构,摄入谷薯类、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品等多种食物,以保证供给人体的蛋白质和脂肪的量。合理搭配是平衡膳食的保障,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形象化的组合,遵循了平衡膳食的原则,体现了在营养上比较理想的基本食物构成。宝塔共分5层,宝塔的底端是谷薯类食物;第二层是蔬菜、水果类;第三层是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第四层是奶类、大豆和坚果;第五层是烹调油和盐。各层面积大小不同,体现了5大类食物和食物量的多少。合理的饮食结构才是正确的生活习惯,只有素食和肉食相结合,才能补充全人体所需的各项物质,使人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作者: 2022/08/16 09:18
  • 【创作培育计划】吃大豆会性早熟或致癌?多虑了,多吃大豆有“亿”点好处! 大豆异黄酮很多人都熟悉,毕竟在人们的口中它是“让男人变娘、让孩子性早熟、让人乳腺增生”的大冤种。这导致很多人都不敢吃大豆,甚至连豆浆也不敢喝。大豆异黄酮真有这么厉害吗?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关于大豆异黄酮的事,最后再来看看哪种豆制品中的大豆异黄酮含量最高。大豆异黄酮真的冤枉民间经常有传言说:豆类食品含有雌激素,男人和孩子都不能吃,否则男人会变娘,孩子会性早熟,还可能会得乳腺癌。其实,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吃大豆会导致出现传言中的问题。因为大豆及其制品中含有的“雌激素”是大豆异黄酮,它是谷类、大豆等豆科植物产生生长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属于也称为植物雌激素,也是豆制品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大豆异黄酮和所谓的雌激素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过量摄入外源性的雌激素会增加患子宫内膜癌以及乳腺癌的风险,而大豆异黄酮易于分解,不会在体内蓄积,没有外源性雌激素那样的毒副作用。大豆异黄酮可以帮助调节人体的激素平衡可以与不同组织器官的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或拮抗内源性雌激素的作用。比如人体雌激素水平降低的时候,大豆异黄酮可以帮忙升高雌激素;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的时候,它又可以发挥作用把雌激素的水平降下来。总体来说,大豆异黄酮是“遇低而补,遇高而抗”的选手,能帮助我们维持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平衡。大豆异黄酮的诸多益处常吃含有大豆异黄酮的食物,不仅不会致癌、性早熟、变娘,反而还有助于预防身体的很多疾病。抗肿瘤:国内外科研人员对大豆异黄酮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抗氧化、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可以预防降低很多癌症,比如乳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皮肤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并且,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健康证据分析发现,:大豆及其制品可以降低女性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1]预防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朋友,因为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导致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易出现骨质疏松。而大豆异黄酮因具有与内源性激素雌二醇相似的化学结构,可以结合受体,具有拟类雌激素作用,降低骨吸收速率,提高骨形成率,调节破骨细胞、成骨细胞以及骨细胞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2、3]健康证据分析发现,:大豆及其制品可以降低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保护心血管:大豆异黄酮在体内的转化产物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还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活性氧的生成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少氧化破坏,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症因子。对心血管健康有积极作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2、3]抗阿尔兹海默症作用预防老年痴呆:老年痴呆也叫阿尔兹海默症,是老年人易患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神经元变性坏死,这种变化与氧化应激反应相关,而大豆异黄酮中的木黄酮可改善这种氧化应激反应。并且补充大豆异黄酮还能促进小脑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改善神经信息传递功能。另外,大豆异黄酮的抗炎和抗氧化功能都对改善阿尔兹海默症有积极作用。[3]要补大豆异黄酮,谁更靠谱?大豆异黄酮普遍存在于我们常吃的豆制品中,比如黄豆、豆腐、豆腐脑、豆浆、豆干……那么,这么多豆制品哪种更适合补大豆异黄酮呢?有研究对我们常吃的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做了检测,结果发现:对大豆的加工工艺会直接影响到最终食物中的大豆异黄酮含量,大豆经过加工后大豆异黄酮的含量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在不同豆类之间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比较中,黄豆高于其他杂豆,含量约为97毫克/100克。[4]在不同豆制品之间大豆异黄酮含量的比较中,腐竹>豆干>豆皮>豆腐>豆瓣酱>豆乳>豆浆>豆腐乳>辣条>酱油。[4]另外,用大豆制成的豆芽也含有大豆异黄酮,但含量不多,仅为14.2毫克/100克,处于豆乳和豆浆之间。所以,如果想要更有效的补充大豆异黄酮,除了可以吃黄豆以外,还推荐吃腐竹、豆干、豆皮、豆腐。吃多少呢?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日本人的平均寿命最高,他们的饮食中人均大豆异黄酮的摄入量为17.96毫克/天,著名的长寿之乡冲绳县居民大豆异黄酮的人均摄入量为32毫克/天。[5]日本东京大学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大豆异黄酮40~50毫克,如果每天都能吃到这个量可有效预防男性前列腺癌和女性乳腺癌。[5]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居民大豆异黄酮的人均摄入量可能不超过15毫克/天,[5]这个量还是比较低的,相当于人均每天最多摄入约16克大豆。我国《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成人大豆的摄入量每周要达到105~175克,平均到每天为15~25克。如果每天能吃够25克大豆,就能摄入近25克毫克大豆异黄酮。虽然达不到日本东京大学的建议,但对于我国居民来说已经是很好的进步了。25克大豆相当于100克左右的北豆腐或一个拳头的豆腐皮/丝。▲图:100克北豆腐总结:大豆不仅是大豆异黄酮的来源,还能为我们提供优质蛋白质,建议健康人每大家每天要尽可能的足量摄入多吃大豆及其制品。炖豆腐、煎豆腐、炒豆腐皮、凉拌豆腐丝等,都是非常美味的菜肴,别错过哦!参考文献:[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1.82[2]陈嘉序,陈如扬,连媛,姚欣硕,黄钰昕,高瑶,肖愈.大豆异黄酮的生物转化及功能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09):176-182.[3]李硕,王建.大豆异黄酮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20,39(04):633-640.[4]刘李婷,石菲,刘叶,陈姗姗.不同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的种类和含量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2(19):100-102.DOI:10.16043/j.cnki.cfs.2022.19.050.[5] 顾景范,杜寿玢,郭长江.现代临床营养学第二版[M].科技出版社,2009 作者: 2022/08/15 17:25
  • 77年了,铭记!铭记! 今天(8月15日)是第77个日本投降纪念日。77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伟大的抗战精神却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铭记,为了来之不易的胜利;前行,带着不能忘却的纪念! 作者: 2022/08/15 17:23
  • 北京有银环蛇出没?关于它的杀伤力你了解吗 日前,北京发现一条疑似银环蛇出没,后被证实为加州王蛇。虽然是虚惊一场,但很多人对银环蛇的杀伤力并不十分了解。银环蛇有多毒?被咬后可用嘴吸蛇毒吗?一起来看。整理/新媒体编辑 吕冰心近日,北京有市民反映在望京东路附近,发现一条半米左右的黑白条纹蛇出没。这条蛇约半米长,周身黑白条纹相间,在车下游走。此前有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表示这是一条银环蛇,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有“慢性杀手”之称。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11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过对视频仔细辨认,这是一条无毒的加州王蛇。虽然是虚惊一场,但很多人对银环蛇的杀伤力并不十分了解。银环蛇主要生活在长江以南,广东、广西等地,近年来却时常出现在我国其他地区,原因是总有人网购银环蛇当作宠物饲养,造成多起伤人事故。那么,银环蛇到底有多毒?被咬后可用嘴吸蛇毒吗?一起来看。毒性强烈,被咬后易困倦且几乎无痛感银环蛇是我国最毒的陆栖生物,毒性非常强,仅需0.08mg毒液就能致人死地。但奇怪的是,它的知名度却没有五步蛇,眼镜王蛇,莽山烙铁头这么高。之所以银环蛇的名气不高,主要是因为它们性情实在是太温顺了。银环蛇昼伏夜出,活动时间和人类并不重叠,因此尽管它们分布广泛,但遇到银环蛇的概率较小。其次,银环蛇个头较小,体型最大的也只有1.8米左右,体型较小意味着它的排毒量也较小,平均每次排毒量为4.6mg,而五步蛇平均排毒量为176mg,眼镜王蛇每次排毒量为101.9mg。银环蛇不仅排毒量小,而且咬人还不疼,如果在夜晚不小心被咬到了,你可能还会误以为只是被蚊子叮了一下。但是五步蛇和眼镜王蛇就不同了,它们咬人非常疼,就算是反应再迟钝,也知道自己被毒蛇咬中了。银环蛇毒性非常强烈,但偏偏被银环蛇咬中后你仿佛感觉不到疼痛,反而很困,很想睡觉。这其实是因为银环蛇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毒发时会让身体局部产生麻痹的感觉,长时间中毒会导致 横纹肌无法正常收缩,呼吸麻痹,然后在睡梦中死亡。所以被银环蛇咬中之后千万不要睡,如果一定要睡,打个报警电话再睡。五步蛇、眼镜王蛇则不同了,它们的毒素中含有血液循环毒素,血液循环毒素毒发时不仅伤口会持续出血,而且非常疼,疼到你难以走路。其中五步蛇名字的由来就是被它咬中之后,会因为剧烈疼痛走不出五步。另外,血循毒素还非常地可怕,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救治,伤口处的肉会烂掉,因此它又被称为“烂肉王”,即使侥幸不死,肢体也会残疾。在过去,由于没有蛇毒血清,不管是被五步蛇咬中,还是被银环蛇咬中,死亡率都非常高,只是五步蛇毒发作时非常吓人,因此人们误以为这些蛇毒性更强,殊不知银环蛇杀人于无形,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虽然银环蛇是我国最毒的毒蛇,但是我们没必要害怕,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生性胆小,当听到人类的动静之后,它们就会躲起来;另一方面银环蛇轻易不会攻击人,只有当受到威胁时,才会释放毒液。网购银环蛇做宠物,曾发生多次伤人事件2018年时,陕西渭南一位21岁女孩,网购银环蛇做宠物,但却不幸被银环蛇咬伤,由于错过了最佳黄金时期,导致救治无效身亡。2018年10月份时,杭州市一名25岁的男生,也被银环蛇咬伤,被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恢复意识之后男生表示,蛇是他三天前网购的。2019年时,陕西一名24岁男生被银环蛇咬伤,虽然紧急就医,但因为当地不是银环蛇的自然分布区,所以当地医生没有治疗银环蛇经验,也没有相应的血清。最终还是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之下,才找到了救命血清,小伙子才转危为安。这些人接触银环蛇的途径并不是在银环蛇的自然分布地区,而是利用网购或者其他手段,将银环蛇带入到陌生环境。当银环蛇感受到威胁时,此时它们就有可能会伤人,银环蛇毒性强烈,如果没有及时注射相应的血清,就会有生命危险。假如被蛇咬伤,可以用嘴吸蛇毒吗?影视剧里,常常看到用嘴吸蛇毒的剧情,这潜移默化给观众造成很大的误导。黄山市蛇类科学研究所蛇类科学工程师黄锋表示,这种做法不可取。第一,用嘴无法将蛇毒全部吸出。因为人中毒以后,随着血液和体液的循环,蛇毒很快到达身体各部分。第二,吸蛇毒的人也会有危险。被蛇咬后,体表外会残留一些蛇毒。吸蛇毒的人万一口腔有牙龈炎或者是其他炎症,毒会渗透粘膜,对人体产生伤害,很危险。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施救者可以用以下方法来代替嘴,排出部分蛇毒。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院区急诊科医师高巍说,比如用手挤——在允许的情况下用吸奶器、火罐或空矿泉水瓶子,通过真空原理可以适当地吸出一些毒素。蛇毒分为血液循环毒素、神经毒素、血液循环与神经混合毒素,不同毒性的毒蛇咬伤后出现的症状并不相同:被五步蛇咬后会血流不止,体内溶血导致脸色会变苍白;被短尾蝮蛇咬到,眼睛会双视;被银环蛇咬后会昏昏沉沉,容易睡着。黄锋提醒,被蛇咬伤后,均应该以有毒蛇的救治方法进行急救处理,而不要自行判断蛇是否有毒,第一时间拨打求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援。在等待过程中可以进行临时的紧急处理。首先应远离毒蛇,防止二次咬伤。其次,安慰被咬伤者,防止其心里过于恐慌,同时让其保持镇定不要用力活动。然后进行以下一些紧急的处理方法。一是防止受伤部位高于心脏,比如手受伤了,应该使其低垂,防止血液回心血过快。第二,在近心端绑上绷带,注意是“绑”而不是“扎”。很多人用铁丝或者线绳扎是错误的,这样可能会导致肢体坏死,应该用柔软一些的东西去绑,比如皮筋、布条或者袜子等,松度以伸进一个手指为宜,一般绑15至30分钟,松1至2分钟。可以用手挤,边挤血边用凉水冲,冲完之后用冰块敷在受伤部位周围,使皮肤降温、血管收缩,减少血液回流。 作者: 2022/08/15 17:23
  • 8.15 日本投降!带你全面回顾抗日战争 作者: 2022/08/15 17:18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