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健康养生】“末伏躲老虎”!入秋保健康,养生注意这几点 “初伏防中暑,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昨日正式进入末伏,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虽然早晚较凉,但中午仍然暑气逼人,这就是“秋老虎”在肆虐。此时,暑邪容易耗气伤津,人们养生注意这几点,可有效挡住“秋老虎”。 作者: 2022/08/23 10:42
  •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云究竟是什么做的? 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经验:天空中云量增加,云层降低,天气可能会转坏;相反,云量减少,云层升高可能是天气好转的预兆。那么,你知道云是怎么形成的吗?天上那些姿态万千的云彩又预示着会发生什么样的天气过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秘密吧!云 (图片来源:veer图库)一、云的成因和成分云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另一方面,江河湖海的水面,以及土壤和动、植物的水分,随时蒸发到空中变成水汽。水汽进入大气后,成云致雨,或凝聚为霜露,然后又返回地面,渗入土壤或流入江河湖海。以后又再蒸发(升华),再凝结(凝华)下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C,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二、如何给不同的云分类?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云主要是由空气上升绝热冷却而形成的,这是云形成的共性。但除此之外,天上的云总是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总的来说,这是因为水汽在凝结或凝华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云状,这就是不同云形成的个性。根据云底的高度,云可分成高云、中云、低云三大云族。然后再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和成因可将其划分为十属二十九类,它们主要是:1.低云包括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五属(类),其中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由水滴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米以下。大部分低云都可能下雨,雨层云还常有连续性雨、雪。而积云、积雨云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混合组成,云底高度一般也常在2500米以下,但云顶很高。积雨云多下雷阵雨,有时伴有狂风、冰雹。层积云 (图片来源:veer图库)2.中云包括高层云、高积云两属(类),多由水滴、过冷水滴与冰晶混合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高层云常有雨、雪产生,但薄的高积云一般不会下雨。3.高云包括卷云、卷层云、卷积云三属(类),全部由小冰晶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5000米以上。高云一般不会下雨,但冬季北方的卷层云、密卷云偶尔会降雪。三、看云识天气长期的观测和实践表明,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都是在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看不见水汽,也看不见大气运动,但从云的生消演变中可以看到水汽和大气运动的一举一动,而水汽和大气运动对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我们在这里列举几个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一下,在“赏云”之时作一些观察对照。“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棉花云 (图片来源:veer图库)“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指卷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高层大气层不稳定,如果云层继续降低、增厚,说明本地区已处于低压槽前,很快会下雨或刮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睛。此外,还有不少谚语是从云色和云形来预兆要下冰雹的。例如,内蒙古有“不怕云里黑,就怕云里黑夹红,最怕黄云下面长白虫”等谚语,山西有“黄云翻,冰雹天;乱搅云,雹成群;云打架,雹要下”、“黑云黄云土红云,反来复去乱搅云,多有雹子灾严重”等谚语。这些都说明当空气对流强盛,云块发展迅猛,像浓烟一股股地直往上冲,云层上下前后翻滚时,就容易下冰雹。有关于云的学问远不止以上这些,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多多观察和记录学习吧! 作者: 2022/08/23 10:21
  • 贝多芬《第十交响曲》是人工智能创作的?简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 1827年,当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去世时,他的代表作之一《第九交响曲》发表还不到三年。1817年前后,伦敦皇家爱乐协会委托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和《第十交响曲》。到了1824年,他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结尾就是耳熟能详的《欢乐颂》。随后,贝多芬开始着手创作《第十交响曲》。但由于健康状况持续恶化,这部作品未能取得太多进展,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最终留下的只有一些音符、片段和他草草记下的零星的想法。贝多芬的乐迷和音乐学理论家始终对此感到遗憾。然而,在贝多芬去世两个世纪后,《第十交响曲》竟被谱写完成,还进行了世界首演!当地时间2021年10月9日,德克·卡夫坦带领波恩贝多芬管弦乐团,在电视及电信论坛上进行了《第十交响曲》世界首演现场直播,吸引了全球音乐爱好者的关注,甚至有人发出感叹——贝多芬复活了吗?01谁续写了贝多芬的遗作?贝多芬显然不可能重生,但科技却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卡拉扬研究所负责人马蒂亚斯·罗德尔一直想要完成贝多芬百年前的遗憾,而他在人工智能上看到了希望。为了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年,奥地利卡拉扬研究所的马蒂亚斯·罗德尔(Matthias Röder)博士计划组建一个跨学科团队,尝试挑战完成贝多芬的《第十交响曲》。这个团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人工智能(AI)团队主要由罗格斯大学艺术与AI实验室主任阿赫麦德·艾尔贾马尔(Ahmed Elgammal)教授领导,他和一群计算机科学家的任务是教会AI贝多芬的创作过程。而音乐团队有一些著名音乐人加入,包括音乐奥地利作曲家沃尔特·沃佐瓦(Walter Werzowa)。沃佐瓦最广为流传的创作之一就是英特尔标志性的广告曲。计算音乐专家马克·戈瑟姆(Mark Gotham)则领导了转录贝多芬作品的工作。团队还包括音乐理论家罗伯特·莱文(Robert Levin),他同样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钢琴家,并在此之前完成了许多18世纪莫扎特和巴赫的留下的未完成作品。简单来说,整个团队需要使用贝多芬全部作品的笔记和已完成的作品,外加《第十交响曲》的草稿,让机器学会继续创作。02人工智能如何“谱曲”?想知道人工智能是如何“谱曲”的吗?浪漫悠扬的音乐背后,其实都蕴藏着无数的算法。我们所熟知的旋律重复、转调、排列、组合、回旋、奏鸣都可以被理解为单一或组合的算法。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没有一台现成的机器,只要输入那些草稿,按下按钮,就能吐出一整篇交响乐。当时,大多数可用的AI都无法将未完成的音乐继续拓展超过几秒。团队需要想办法教会机器贝多芬的创作过程,从而突破创造性AI所能达到的极限。借助大量贝多芬的作品的训练,团队让机器学习贝多芬是如何从几小节音乐开始,煞费苦心地将它们一路谱写成激动人心的交响乐、四重奏和奏鸣曲。音乐团队破解并转录了《第十交响曲》的草稿,并试图理解贝多芬本人的创作意图,还开发了一款“贝多芬AI”。他们以贝多芬已完成的交响乐为模板,试图拼凑出草稿的片段应该放在哪里,比如它们究竟属于哪个乐章,或者应该放在乐章中的哪个部分。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与创作”,计算机最终产出了大概200万个音符。随后,团队中多位音乐家根据AI提供的音乐建议进行挑选、重组与拆解,反馈给计算机继续“创作”。经过无数次修正,最终一首完整的交响音乐作品诞生了。难道人工智能能替代音乐家?《第十交响曲》的续写,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了AI的无限潜能。其实早在19世纪,机器作曲的概念就出现了。1951年,“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就尝试过用电脑生成音乐并录制下来。2016 年,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推出的大型歌曲和风格数据库 Flow Machines,创作出了“披头士”风格的旋律。2020年,人工智能微软小冰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音乐科技专业毕业。基于微软的人工智能音乐创作模型以及训练,微软小冰能够根据一段文字描述或图片,在2分钟的时间里,完成配器选择、编曲及歌词创作,创作一首3分钟左右的完整歌曲。AI不仅在创作效率上大幅度超过人类,在音乐风格的探索上,AI也更“大胆”。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媒体与艺术技术中心主任尼克·布莱恩-金斯教授谈起人工智能对音乐类型的贡献时说:“不同类型音乐风格的混搭,是我认为的大转变。目前有研究将一种音乐的内容放到另一种音乐的风格中,同时探索三到四种不同的音乐类型。我们很难在一个有真正音乐家的工作室里尝试这些混搭,但人工智能可以很容易地尝试上百万种不同类型的组合。”03音乐世界里,我们如何与AI共存?人工智能依靠运算可以实现许多人类无法想象或做到的事情,那么人工智能与人创作的差别在于哪里?如果说人的经验和感受是人类独有的宝藏,艺术的创作在于对生命体验的情感迸发。不同于人类音乐家由灵感的唤醒,情绪的表达,通过音符与旋律抒发共通的情感,计算机的创作方式目前只能是遵循设计者的指令和数据信息进行学习和模仿。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研究小组的负责人马蒂亚斯·罗德尔说:“如果只有计算机生成的音乐会比较枯燥、没有感情,这时就需要有人的介入进行共同创作,从众多版本中选择更适合的一版,并再将它们更好的编排起来。”在音乐创作中,人工智能更像一个高科技工具或是共同创造者,它通过大数据再创作,能够给予音乐家新的创作灵感,并提供辅助,让人类不断找到新的方式表达自我、建立连结。在未来,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音乐可能会被AI快速替代,而拥有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的音乐人,才能够真正用好AI,不断延续并进阶创作之路,带来更多优美、感人、共情的美妙作品。 作者: 2022/08/23 09:18
  • 一个看似浪漫的杀手——前方大“雾” 清晨,有雾来,薄雾笼罩山林,恍如仙境。听起来似乎浪漫,但其实,雾是对人类交通活动影响最大的天气之一,由于雾的浓淡不均,会造成视觉错误,驾驶员对距离和车速的判断都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视距变短,容易发生与前车相撞事故。尤其是高速公路上车速较高,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经常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形成严重交通事故。被雾笼罩的大桥 (图片来源:veer图库)除此之外,雾天,污染物与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将变得不易扩散与沉降,这使得污染物大部分聚集在人们经常活动的高度。如长时间滞留在这种环境中,人体会吸入有害物质,消耗营养,造成机体内损,极易诱发或加重疾病。那么,雾是如何形成的呢?雾的形成雾和云都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只是雾生成在大气的近地面层中,而云生成在大气的较高层而已。雾既然是水汽凝结物,因此应从造成水汽凝结的条件中寻找它的成因。大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原因不外两个:一是由于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气自身的冷却。对于雾来说冷却更重要。当空气中有凝结核时,饱和空气如继续有水汽增加或继续冷却,便会发生凝结。凝结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时,雾就形成了。另外,过大的风速和强烈的扰动不利于雾的生成。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气低层冷却的地区,如果水汽充分,风力温和,大气层结稳定,并有大量的凝结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雾。一般在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形成雾的机会更多,因为那里有丰富的凝结核存在。五种雾,各有不同平时我们见到雾时,可能都不会认出这是哪种雾,“雾不就是雾吗?”但其实并非如此。根据空气达到过饱和的具体条件不同,通常把雾分为以下五种。陆地上最常见的是辐射雾:这种雾是空气因辐射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主要发生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的夜间或早晨。这时,天空无云阻挡,地面热量迅速向外辐射出去,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气中水汽较多,就会很快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雾。风速对辐射雾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如果没有风,就不会使上下层空气发生交换,辐射冷却效应只发生在贴近地面的气层中,只能生成一层薄薄的浅雾。如风太大,上下层空气交换很快,流动也大,气温不易降低很多,则难于达到过饱和状态。只有在1~3米/秒的微风时,有适当强度的交流,既能使冷却作用伸展到一定高度,又不影响下层空气的充分冷却,因而最利于辐射雾的形成。辐射雾出现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早晨,太阳一升高,随着地面温度上升,空气又回复到未饱和状态,雾滴也就立即蒸发消散。因此早晨出现辐射雾,常预示着当天有个好天气。“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十雾九晴”就是指的这种辐射雾。清晨的雾 (图片来源:veer图库)第二种雾为平流雾:当温暖潮湿的空气流经冷的海面或陆面时,空气的低层因接触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凝结成的雾就是平流雾。只要有适当的风向、风速,雾一旦形成,就常持续很久,如果没有风,或者风向转变,暖湿空气来源中断,雾也会立刻消散。第三种雾为蒸汽雾:如果水面是暖的,而空气是冷的,当它们温差较大的时候,水汽便源源不断地从水面蒸发出来,闯进冷空气,然后又从冷空气里凝结出来成为蒸气雾。一般在南方的暖洋流进到极地区域时,极地的冷空气覆盖在暖水面上而形成蒸汽雾。例如北大西洋上就有一股强大的墨西哥湾流的暖洋流,经常突入北极的海洋上,造成北极洋面上大规模的蒸汽雾。有时候,北极的冷空气停留在冰面上,在冰面裂开的地方,冰下较暖的水就露出来,形成局部的蒸汽雾,蒸汽雾大都出现在高纬度的北极地区,所以人们常称它为"北极烟雾"。除了极地区域外,冷空气覆盖暖水面的情形还常出现在内陆湖滨地区。夜间湖水面比陆面暖,当夜间陆风吹到暖的湖面上时,在湖面上就会形成一层比较浅薄的蒸汽雾。秋、冬季节,每当冷空气南下以后,在天睛风小的早晨,暖水面还来不及冷却时,就弥漫着这种蒸汽雾。第四种雾为上坡雾:这是潮湿空气沿着山坡上升,因绝热膨胀冷却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产生的雾。这种潮湿空气必须稳定,山坡坡度必须较小,否则形成对流,雾就难以形成。第五种雾为锋面雾:经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附近。锋前锋后均有,但以暖锋附近居多。锋前雾是由于锋面上面暖空气云层中的雨滴落入地面冷空气内,经蒸发,使空气达到过饱和而凝结形成;而锋后雾,则由暖湿空气移至原来被暖锋前冷空气占据过的地区,经冷却达到过饱和而形成的。因为锋面附近的雾常跟随着锋面一道移动,军事上就常常利用这种锋面雾来掩护部队,向敌人进行突然袭击。结语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又增添了许多新的雾。比如:工业排放废气形成的废气形成的光化学烟雾,锅炉、窑炉和生活小煤炉排放的黑色烟雾等,以上这些都属于其它雾。但不管是自然形成的雾气还是人工造成的其它雾,他们都同样会影响交通情况,并对于人的身体有可能造成伤害,所以,遇雾需谨慎,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 2022/08/23 09:17
  • 超市里的冷冻鸡腿都是从哪来的?为啥从不断货? 逛超市的时候发现,肉品冷冻区总有源源不断的鸡翅鸡腿供应,你有没有好奇过都是哪里来的?网上流传着各种解释,其中最吓人的有说美国有种克隆鸡,身上可以长六七个鸡腿,六七对鸡翅……图片来自网络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是假的。那么这么多鸡腿鸡翅都是哪里来的呢?是不是打了激素?还有人说鸡翅尖是最容易残留毒素的,是真的吗?1超市里的冷冻鸡腿鸡翅都是哪来的?超市里的冷冻鸡腿鸡翅,主要来自于各地养殖场将肉鸡的每一个部分拆分后进行速冻再投入市场中售卖。首先,国内很多大型肉食加工厂,从市场上大量收购整鸡,再按部位处理加工成速冻的鸡腿、鸡翅、鸡脖和鸡头等产品,按不同需求分销至超市和快餐店等不同销售渠道。其次,一些超市会与国内大型养殖场建立直销渠道,待养殖场饲养的肉鸡出栏,养殖场直接将肉鸡的鸡腿、鸡翅和鸡胸肉的部分切割下来冷冻后直接销往国内各地的大型超市。最后,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对各类食品的需求也较大,一部分速冻的鸡肉也会从国外进口。速冻的方式在肉类的运输销售过程中提供了更好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因此在大型超市中出现的鸡腿和鸡翅多为冷冻产品。2鸡翅鸡腿能不能经常吃?相比于生鲜肉,冷冻肉虽有部分蛋白质等营养损失,但同样能满足营养需要,可以经常吃。而且新宰的生鲜肉中经常会有各种细菌,如果是未经检疫的,甚至有可能存在某些病毒。猪黄疸病毒就是存在于猪骨骼血液和肌肉中的,而冷冻鸡肉中的细菌在冷冻储存过程中会因低温而失活。此外,冷冻肉入库前会进行排酸处理,使得肉的味道更加鲜美。图片来自网络但家里的冰箱是不能让冻肉长时间保鲜的,长期储存会影响口感,所以建议买回家的冻肉最好也能在一周时间内吃完。冷冻鸡肉在食用前解冻即可,放在冷藏室自然解冻一天,或用保鲜膜包裹加冷水解冻。解冻方法不当,很可能会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3鸡翅最容易沉积毒素?首先,目前市售的冷冻鸡腿鸡翅等产品是不含任何激素的。我国的兽药管理条例明文规定“禁止在动物饲料和饮用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有一个误区,消费者普遍认为禽畜类长得快是使用激素催熟的结果。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目前市售的很多冷冻鸡翅鸡腿主要是白羽鸡,国内外肉鸡出栏时间大大缩短主要得益于:养殖品种的优化饲料的科学配比有效的防疫措施合理的养殖管理标准化的饲养场所因此,市售的肉鸡不含激素,民众在注意卫生的前提下均可以放心购买。从饲养的经济性来讲,激素的价格相当昂贵,在养殖过程中对肉鸡逐个注射激素更是极大地增加了养殖的成本。而且在肉鸡饲养过程中添加激素并不一定能够起到催熟效果,相反会对肉鸡本身的身体机能产生影响,甚至导致肉鸡死亡。不过这种生长速度快、出栏率高的肉鸡相对容易患病,养殖场会按照国家规定在饲料和饮用水中添加适量抗生素用于防病,因此不存在鸡翅中激素残留的问题。4买回来如何保存?鸡肉解冻后如无法食用完,可擦干表面水分,用保鲜膜包裹后置于冷藏室中短时间保存。若长时间不食用,可将鸡肉表面的水分吸干后分成几部分并置于保鲜袋中排出空气封口后冷冻保藏。可保存半年到一年左右,但仍应该尽快食用。图片来自网络如果保存不当发生变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简单判断:看颜色从颜色上直观判断,新鲜的鸡肉应该是肉粉色带有明亮的光泽,而变质的鸡肉色泽消失,鸡肉的颜色呈现灰暗色。闻气味新鲜的鸡肉只有肉类本身具有的较轻的肉腥味,而变质的鸡肉具有肉质腐败的异味,如果严重变质则会闻到刺鼻的酸臭味。图片来自网络摸质地可以将鸡肉表面的水分擦干,新鲜的鸡肉表面较干,按压下去鸡肉具有弹性,质地紧实。变质的鸡肉表面则有一层粘液,经按压后鸡肉不会产生回弹现象,鸡肉的纤维弹性发生了降低,肉质疏松失去弹性,可以丢弃了。 作者: 2022/08/23 09:16
  • 快住手!爱挖鼻屎小心挖坏脑子! 作者: 2022/08/22 10:06
  • 为什么周一的你,如此疲惫? 作者: 2022/08/22 09:59
  • 为什么只有这三类脊椎动物,征服了天空? 在蓝天中翱翔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早在公元前500年就有人把自己绑在风筝上,试图从天空俯瞰大地。1783年,人类实现了轻质飞行器载人飞行。1902年,人类又实现了自主供能的重质飞行器载人飞行。从最早设想在空中飞翔到最终实现这个梦想,人类用了2000多年。1783年法国孟格菲兄弟(Montgolfier brothers)进行热气球载人实验的绘画来源丨维基百科其实在四足动物界,早已有物种先于人类从空中看到了地面的风景。第一次脱离地面,从天空俯瞰世界的是2亿多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随着物种的不断演化,鸟类和蝙蝠也开始在天空中飞行,而且比起人类来说,它们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那么,翼龙、鸟类还有蝙蝠都是怎么飞起来的呢?飞向蓝天的奥秘不管是翼龙、鸟类还是蝙蝠都长着翅膀。翅膀这一结构是它们能够飞行的基础。根据伯努利原理,在低速的流体中,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翼龙、鸟类以及蝙蝠起飞时,空气(即流体)一接触翅膀便被翅膀前端切割为上下两部分。由于翅膀存在一定的弧度,所以上下两部分空气在通过翅膀时经过的距离并不相同。来源|en.wikiversity.org空气经过翅膀上方的距离长,经过翅膀下方的距离短,而通过时间相等,因此空气在翅膀上方的流速快,在翅膀下方的流速慢,这就导致翅膀上方的压强小于翅膀下方的压强,于是就产生了向上的力,正是依托产生的升力,翼龙、鸟类以及蝙蝠得以脱离地面,飞向天空。前面解释了翼龙、鸟类、蝙蝠飞行的基本原理,但是在实际飞行过程中,三者的飞行方式存在着一些差异。来源|互动科普翼龙的翅膀(通常我们称之为翼膜)仅由一根伸长的手指支撑,这种结构决定了翼龙无法像鸟类那样高速飞行。风神翼龙在地面活动的想象图来源丨维基百科某些翼龙体型巨大,飞行时非常依赖气流,这样能使它们更轻松地离开大地。通过模拟实验,科学家们推测翼龙飞行时速度不快,而且飞行方式比较简单。鸟类的飞行方式很多,比如扑翼、滑翔、盘旋等,这与鸟类的翅膀形状和大小、肌肉强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鸟类的翅膀有4类:椭圆型、高速型、大展弦比型以及带翼缝大升力型。椭圆型翅膀又短又圆,这种翅膀适合快速起飞及转弯,拥有这种翅膀的鸟儿能够自如地在林中穿梭,啄木鸟、喜鹊就属于这一类型。喜鹊 来源丨维基百科高速型翅膀短且尖,能够帮助鸟儿达到较高的飞行速度并在空中捕食,蜂鸟、燕子是这一类型的代表。蜂鸟 来源丨维基百科大展弦比型翅膀长、窄、平,能够较好地利用风速的差异带着鸟儿在天空中滑翔,飞过一望无际的大海,信天翁等海鸟的翅膀多是这一类型。信天翁 来源丨unsplash带翼缝大升力型翅膀能够较大程度减少空气阻力,并利用热气流让鸟儿在陆地上缓慢地飞行,多见于秃鹫、猫头鹰等猛禽。秃鹫 来源丨pixabay蝙蝠的翅膀与翼龙的有相似之处,但是支撑蝙蝠翅膀的手指有4根,这使得蝙蝠的翅膀稳定性更高,因此蝙蝠对飞行的控制能力要高于翼龙。但是由于后肢不够发达,跳跃能力退化,蝙蝠很难像鸟类一样从地面起飞。因此蝙蝠的起飞方式相当特别——采用倒挂的姿势起飞。蝙蝠 来源丨维基百科会飞的都是亲戚吗?脊椎动物中,仅有翼龙、鸟类和蝙蝠真正突破了地面空间,飞向了广阔的天空。根据生物学分类,翼龙属于爬行动物,蝙蝠属于哺乳动物,鸟类则演化自恐龙,与这两类并列。这三者之间是远缘的,都是各自独立演化出了翅膀。那么为什么它们有类似的结构,并且都会飞呢?生物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趋同演化。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它们的祖先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环境下而产生的趋同演化。为了适应环境,生物会演化出特定的结构,演化出特定的功能,而相似的环境使得他们朝着相似的方向演化,于是便出现了形似的翅膀、会飞的功能等。类似的案例还有中生代的海生爬行动物鱼龙与现代的海豚外形相似、鼹鼠与蝼蛄具有形状相似的挖掘前肢(前足)等。鱼龙化石(上)和海豚(下)来源丨维基百科虽然人类没有演化出翅膀,不能实现自主飞行,所幸人类可以运用智慧,研究飞行动物的身体结构,探索它们的飞行奥秘,并利用其中的原理设计制造各种机械装置,以实现长久以来的飞行梦。动物最初的起飞大概率是为了生存——或是为了躲避天敌,或是为了捕捉猎物;而人类起飞是为了发展,为了改变,为了突破。不管初衷为何,在升上天空的过程中,无论是翼龙、鸟类、蝙蝠,还是人类,都已在地球的历史上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 2022/08/22 09:57
  • 末伏的“秋老虎”凶猛,养生有九忌,不懂要吃亏 不经意间就要出伏了!知道这代表什么吗?由夏入秋,由热渐冷,阴阳变化的交替点就在这些天!据说!秋老虎是最凶的!防不好秋老虎,过不好末伏,太伤身体了! 末伏已经入秋,所谓“火烧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颇凶。由于暑热最易伤心,热扰心神,人常表现出心烦不宁,坐卧不安,思绪杂乱。 作者: 2022/08/22 09:46
  • 那些听上去就不太好惹的风 风在自然界里做了许多工作——使大范围的热量和水汽混合、均衡,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把云雨送到遥远的地方,使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得以完成。我们不能没有风。如果没有风,靠风力传播花粉的植物就无法传播、繁殖;污染的大气得不到稀释;帆船将无法在水上航行;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会如同“一潭死水”,污浊不堪……可是,风一旦”发起脾气”来,那也是够吓人的。一、焚风当气流跨越山脊时,背风面上容易发生一种热而干燥的风,名叫焚风。这种风不象山风那样经常出现,它是在山岭两面气压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在山岭的一侧是高气压,另一侧是低气压时,空气会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动。在空气移动途中遇山受阻,被迫上升,气压降低,空气膨胀,温度也就随之降低。空气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C,当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雨雪落下。空气到达山脊附近后,变得稀薄干燥,然后翻过山脊,顺坡下降,空气在下降过程焚风中,重又变得紧密,并出现增温的现象。空气每下降l00米,气温就会升高1°C。因此,空气沿着高大的山岭沉降到山麓的时候,气温常会有大幅度的升高。迎风和背风两面的空气,即使高度相同,背风面空气的温度也总是比迎风面的高。每当背风山坡刮炎热干燥的焚风时,迎风山坡却常常下雨或落雪。焚风的害处很多。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十九世纪,阿尔卑斯山北坡几场著名的大火灾,都是发生在焚风盛行时期的。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狂风暴雨下的玉米地 (图片来源:veer图库)焚风有弊,但是它也有利。由于它能加速冬季积雪的溶化,不用等到明年春天,牛羊就可以在户外放牧了。焚风还丰富了当地的热量资源,象罗纳河谷上游瑞士的玉米和葡萄,就是靠了焚风的热量而成熟的;而焚风影响不到的邻近地区,这些庄稼就难以成熟。二、干热风在初夏季节,我国一些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的风,这就是干热风,也叫“热风”、“火风”、“干旱风”等。它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一般3天左右)的特定的天气现象。由于各地自然特点不同,干热风成因也不同。每年初夏,我国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气压迅速降低,形成一个势力很强的大陆热低压。在这个热低压周围,气压梯度随着气团温度的增加而加大,于是干热的气流就围着热低压旋转起来,形成一股又干又热的风,这就是干热风。强烈的干热风,对当地小麦、棉花、瓜果可造成危害。干旱的玉米田 (图片来源:veer图库)干热风对作物的危害,主要由于高温、干旱、强风迫使空气和土壤的蒸发量增大,作物体内的水份消耗很快,从而破坏了叶绿素等色素,阻碍了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合成过程,使植株很快地由下往上青干。尤其是干热风,常常和干旱一起危害作物。作物根部本来就吸不到应有的水分,而干热风却又从茎叶中把大量的水分攫取走了,因而使作物更快地萎黄枯死。三、龙卷风龙卷风,因为与古代神话里从波涛中窜出、腾云驾雾的东海跤龙很相象而得名.我们知道,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远远看去,它不仅很象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象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龙卷风 (图片来源:veer图库)这个大“象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自然里的龙卷风诞生在雷雨云里。在雷雨云里,空气扰动十分厉害,上下温差悬殊。在地面,气温是摄氏二十几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在积雨云顶部八千多米的高空,温度低到摄氏零下三十几度。这样,上面冷的气流急速下降,下面热的空气猛烈上升。上升气流到达高空时,如果遇到很大的水平方向的风,就会迫使上升气流“倒挂”(向下旋转运动)。由于上层空气交替扰动,产生旋转作用,形成许多小涡旋。这些小涡旋逐渐扩大。上下激荡越发强烈,终于形成大涡旋。龙卷风出现时,往往不只一个。有时从同一块积雨云中可以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象鼻”--漏斗云柱。只是有的“象鼻”刚刚开始下伸,有的“象鼻”下端却已经接地或在接地后正在缩回云中,也有的在云底伸伸缩缩、始终不垂到地面。龙卷风里的风速究竞有多大?人们还无法测定,因为任何风速计都经受不住它的摧毁,极端情况下,甚至达到每秒300米或超过声速。尤其可怕的是龙卷内部的低气压。这种低气压可以犹如一个特殊的吸泵一样,往往把它所触及的水和沙尘、树木等吸卷而起,形成高大的柱体,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龙倒挂”或“龙吸水”。如果龙卷风的爆炸作用和巨大风力共同施展威力,那么它们所产生的破坏和损失将是极端严重的。 作者: 2022/08/22 09:42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