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睡眠8小时才是最理想的时间吗? 关于睡眠时间,很多人认为,必须要睡满一定的时长才行,有的说法认为8小时睡眠是最理想的。真相:其实,对睡眠时间进行硬性要求就好比对人的饭量进行要求一样诡异,有的人每顿吃2两米饭就够,有的人不吃够5两就没吃饱,哪个是正常的饭量呢?图虫创意即使是按照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的诊断标准,在失眠的诊断中,也没有“少于多少小时”这样一条来作为诊断的标准。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专家提出睡眠时长的建议呢?这是因为,明确的数字更容易被大众记住,好处是给了一个量化好参考的指标,但不足之处就是会让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满足这个时长就是不正常的。说回来,即使专家不提出具体的睡眠时长建议,每个人的睡眠需求也不会相差太多。对于成年人,在6~8小时的范围内是常见的,青少年可能会长于这个时长,而老年人可能会短于这个时长。然而,睡眠时间太短,比如小于4小时,或者睡眠时间太长,比如大于10小时,都是不利于健康的。图虫创意对个体而言,是否睡够了,除了可以参考上述的睡眠时长外,另一个需要考量的就是日间的功能是否正常,即是否会在白天出现疲劳、困倦、精力不足等表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睡眠质量的评定。同样的,午睡也并没有硬性的要求,“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处于何种水平,就决定了我们是否需要午睡,此外,午睡也与个体的生活习惯有关。但为了不影响夜间的入睡,对于有午休习惯的人群,我们建议午休的时间以不超过1个小时为宜。 作者: 2022/08/25 09:28
  • 人物∣韩喜球:寻找海底“黑烟囱”的女首席 她与海为“伍”三十年,既见过碧波淼淼,也见过怒海惊涛,在乘风破浪之间,她为洋底画像,为祖国寻宝,她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谱写了一曲人与海洋的壮美乐章。撰文/记者 王雪莹 图文编辑/陈永杰新媒体编辑/吕冰心专家简介:韩喜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十届常委)“隆隆……隆隆……”渔船的马达声回荡在水天一线之间,欢愉的海鸥鸣叫着,在飞溅的浪花里快乐地穿梭。海浪拍打着渔船,犹如久别重逢的紧密相拥。“我可太激动了,好久没有出海了!”在声声海浪中,一个女子站在船头,她伸开双臂,享受着海风在脸颊上留下的每一个亲吻。与海为“伍”三十年,她—韩喜球,既见过碧波淼淼,也见过怒海惊涛,在乘风破浪之间,大海与她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深耕海底资源与成矿系统数十载,她笃行信道,自强不息,以青春为海底描眉画像,以汗水为地球把脉体检,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谱写了一曲人与海洋的壮美乐章。十年磨一剑对于杰出的人,人们总是喜闻乐见地赋予他们一种命运般的必然,好似他们的成功是由天赋织就的锦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作为中国大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韩喜球虽然被许多媒体誉为“海的女儿”,却不似人们想象中的那般“与海为伴”地长大。“我的家乡靠近台州湾,能够经常吃到小海鲜。但是小时候并不常到海边去,所见到的海也因泥沙含量高的缘故而昏黄浑浊,并不吸引人”。回想起儿时的记忆,韩喜球笑着说:“真正第一次在大海上坐船,其实是我去上大学的时候。”1986年9月,韩喜球离开家乡台州到成都求学,先到椒江海门港搭乘海轮前往上海坐火车。“坐了一天一夜的船,那是我第一次出海的经历”。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地质学系,韩喜球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因为成绩优异,年轻的韩喜球获得了推免攻读硕士的机会,并在1993年毕业后进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工作,开始接触深海大洋,研究太平洋多金属结核。1998年,在儿子1岁多的时候,她又考上浙江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大学求学时的韩喜球(第一排左三)(供图:韩喜球)2001年,韩喜球遇到了一个足以改变她一生走向的机会—她收到了一封来自德国基尔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欧文·休斯教授的邀请信。原来,休斯教授在海洋二所访问交流期间,韩喜球的博士论文工作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邀请我访问这所国际著名的研究所,而且是去作特邀学术报告,时间一周,所有的费用都由对方支付。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把那封电子邮件看了一遍又一遍,非常激动”。回想起接到邀请的那个瞬间,韩喜球的激动仍然溢于言表。正是因为这次契机,韩喜球得到到德国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合作研究的机会,并接触到了国际前沿领域——海底冷泉与热液、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与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也由此开启了与休斯教授团队和对方其他学者长达二十年的合作研究,内容涵盖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冷泉与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热液与多金属硫化物。期间,韩喜球也多次赴太平洋、墨西哥湾、大西洋和中国南海等多处海域,调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和多金属硫化物资源。从1993年参加工作,到2001年走出国门,并于2002年走向大洋,韩喜球用了10年时间。这10年她潜心研究,不断积累,研究论文多次获得浙江省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并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研究,如果你都认认真真地去做,你的经验和知识就会不断丰富,待到某一天,它们就会自动地发生相互链接和贯通,形成一个网络,”她说,“到这个时候,你的机会就来了。” 韩喜球十年磨一剑,用行动诠释了“机会青睐的永远是有准备的人”。脚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其实都算数。韩喜球乘风破浪的人生,就此拉开了帷幕。去乘风,去破浪2005年,中国拟正式启动国际海底区域多金属硫化物资源探查,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组织了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考航次。因为多次在德国科考船上历练,刚刚从德国回国的韩喜球被委以重任,以太平洋和印度洋航段首席科学家助理的身份,登上“大洋一号”科考船,正式开启了她为祖国寻“宝”的深海探矿之旅。▲韩喜球随“蛟龙号”下潜洋底考察返回水面出舱(供图:韩喜球)“我们在海底所寻的‘宝’,就包括神秘的海底‘黑烟囱’,”韩喜球告诉记者,所谓“黑烟囱”是指在海底高温热液活动区,从海底裂隙喷射出来的富含金属元素的高温热液遇到冰冷的海水后迅速形成黑色金属硫化物矿物,好似滚滚黑烟。有黑烟囱的地方,不仅有丰富的多金属硫化物矿,还有极端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是国际上的调查研究热点。因此,找到新的海底“黑烟囱”是海洋地质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们的梦想。然而,在数千米深的大洋深处找到这样一缕“烟”,不仅技术上难如海底捞针,精神上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直面变幻莫测的大海,需要常人难以想象的非凡勇气和惊人魄力。2009年,韩喜球担任中国大洋第19航次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为徐徐展开的中国大洋科考历史长卷,点缀上绚烂的一笔—她的出现,不仅彻底打破了中国大洋科考一直由男性垄断的局面,也让更多人意识到,刚柔并济的女性力量正在我国的科研领域崛起。谈起工作中的韩喜球,外人眼中的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娘子”。“20个小时连轴转依然精力旺盛”“随时找她随时都在”……可以说,干起活来的韩喜球是比“汉子”都强悍的存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海上科考的日子常常不分昼夜,经常需要科研人员“连轴转”。而作为首席科学家的韩喜球,肩上的担子则要多得多、重得多。“科考队员们尚且可以轮班作业,但首席科学家无人可轮换,”她说。有时连轴工作实在太累了,她就和衣而卧小憩一会儿。韩喜球说:“用争分夺秒来形容船上调查作业,可能一点儿不为过。”2010年,韩喜球担任中国大洋第21航次第7航段首席科学家,在有“魔鬼西风带”之称的西南印度洋调查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在即将返航的头一天,韩喜球和团队就遇到了极其恶劣的海况:滔天巨浪撼动着科考船,几米高的海浪重重拍打着甲板,甚至直冲而上,撞向了驾驶台上的玻璃窗。在这样的狂风恶浪中,4000多吨的科考船犹如一叶孤舟,随着海浪剧烈地翻涌晃动。然而,这种剧烈的颠簸丝毫没能影响韩喜球—她全身心地在注视着屏幕上显示的“大洋一号”船的航迹,不时地用对讲机与位于甲板层的控制实验室联络,了解深海摄像所观察到的海底特征,不时地吩咐大副调整航向,朝她预判的目标区前进。前几天的调查数据显示,附近或许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发现了!发现红色热液沉积物了!”在与海浪整整搏斗了4个小时后,突然,对讲机里传来一阵激动的声音。当电视抓斗成功抓取多金属硫化物样品并成功合拢时,在驾驶台导航的韩喜球尖叫着、呼啸着,一路飞奔到控制实验室,兴奋之情无以复加。“那种欣喜若狂,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韩喜球笑着说,这是她担任首席科学家以来第一次取得重大发现。为了让这处位于西南印度洋深处蕴藏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海山不再“默默无闻”,韩喜球决定用杭州的一座名山—“玉皇山”为它命名,称新发现的热液区为“玉皇热液区”。▲2010年韩喜球带队在西南印度洋发现玉皇热液区,并采到了硫化物样品(供图:韩喜球)2011年,经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中国获得了西南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勘探合同。对此,韩喜球功不可没。不过,她没有固守那份成功,2012年,她转身去西北印度洋开辟新的调查区,到现在又一个十年过去了。“我喜欢探索。”她轻描淡写地说。毫无疑问,韩喜球是幸运的。许多海洋地质学家终其一生都未必能找到一个海底“黑烟囱”,可她不仅找到了,还在短短十余年间,带队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12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圈定了50多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远景区,大大推动了我国在国际深海探矿领域的发展。在这份幸运背后,韩喜球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无疑又是必然的。从事海洋地质研究近三十年间,韩喜球先后19次出海科考,航迹遍及全球三大洋、墨西哥湾、中美洲大陆边缘和我国南海,还两次坐“蛟龙号”载人深潜器下潜印度洋洋底到海底热液喷口取样。她广泛的兴趣和不倦的探索精神,促使她成为现今国内外少数同时涉猎海底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和天然气水合物四种海底资源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的专家。2021年在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她援引袁隆平先生的名言,“书本和电脑很好,但是书本和电脑里面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能长出水稻,所以肯定要到田里去,”她说,“我们也同样,只有到深海大洋把真正的矿给找出来,把海底的矿石端出来,才是作为一个探矿者的终极目标。”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韩喜球身上,理性与感性鲜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在与海为伍的日子里,虽然精神和身体经受着巨大的磨炼,但面对丰富多彩的海底、如绸般的洋面,韩喜球也格外享受这异于陆地的独有浪漫。“在大海上一抬头就能看到银河系,特别震撼。只有你亲眼见过之后,才会真正明白银河系的英文名称为什么叫‘Milky Way’,”韩喜球说。那缀满了璀璨宝石的天幕,好似打翻了的奶瓶,奶白色的牛奶流淌飞溅了一路,所以国外叫“Milky Way”即 “牛奶路”,中国称其为“银河”。以天为穹,以海为几,壮阔的自然总能勾起韩喜球心底的温柔,唤醒那个热爱诗与远方的浪漫灵魂。在她的笔下,地球和大海总是充满了生命力,灵动且多情,“它时而静如处子,那是蓝色纱丽平滑如天鹅绒般,激起的点点涟漪;它时而翩若惊鸿,清风掠过它的衣裳,犹如碧波般荡漾,让身上的环佩奏出叮叮当当的动听乐章”。“我觉得科学需要与艺术结合,否则难免有时会觉得乏味,”她说。2015年,韩喜球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中国大洋33航次在西北印度洋发现了两个新的活动热液区,她在《诗经·商颂》里取词,分别命名为“大糦”和“天休”。“天休”取自“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意为承蒙上天赐福,因为此前有多个国际科考队曾在该海域调查苦苦搜索,却怎么也找不到。“大糦” 取词《诗经·商颂》里的“龙旂十乘,大糦是承”,意为古时祭祀所备的丰富黍稷。海底热液区虾蟹成群,好比龙宫盛宴。“这就像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一样,”韩喜球笑着说,“我们想赋予自己调查发现的地理实体一个贴切的并能够体现咱们中华文化和中国人贡献的好名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如今,韩喜球已经将自己的诗情画意,镌刻在了全球16处新发现的大洋海底地理实体上,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增添了一抹独属于中国的别样韵味。传递星光,科学无性别以女性科学家的身份,韩喜球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深海科考的性别偏见,然而在她自己看来,科研其实根本不分性别——她首先是一名科学家,其次才是一名女性。“在科考船上,根据岗位需要安排专业人员,根本没有什么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大家都一样地努力工作。”韩喜球说:“科学研究的标准都是一样的,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降低标准。”作为博士生导师,韩喜球既是“严师”也是“慈母”,每次执行航次任务,她总是力争多带上几个学生,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实践机会。对此,韩喜球有着自己的看法:“大洋科考每个航次都是多任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都会有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聚在一起,所以其实是非常难得的交流学习机会”。在她看来,年轻人一定要心怀梦想,“有了梦想,才会有工作的奔头和劲头”,因而韩喜球常常鼓励学生尤其是女孩子,要多去尝试、大胆去搏、放手去拼,不要被性别所禁锢,“你看女性不也冲上了宇宙蓝天吗?说明男性能干的女性同样可以胜任。”她说。最近,她参加了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同主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指导,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支持的2022年“她•未来”乡村女童科技教育活动,用自己的奋斗故事,鼓励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女性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新活力。登山观锦绣,潜海探深幽。在向星辰大海进发的征程中,韩喜球也在努力将科学的星光播撒给更多的人,从高校学府的科普课堂到海洋馆里的科普讲座,积极投身于各项科普工作。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在她的娓娓道来中,那些关于海的科学奥秘和大洋科考的经历,深深吸引着广大公众,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孩子热爱海洋、珍爱海洋。 作者: 2022/08/25 09:23
  • 人到中年,身材越来越“圆”, 这是怎么回事? 经验告诉我们,中年体重增加是老化过程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机能会发生退化,代谢也会随之变慢。中年超重与代谢变慢当然密不可分,但也并不是一句代谢变慢就能一带而过。人到中年,为什么普遍身材越来越圆?这其中又是否存在需要我们重视的健康问题?图片来源:veer图库一、中年超重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造成超重的原因非常多,其中既有身体内在的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和社会因素,我们先从前者说起。身体内在因素主要是指人到中年后的一系列身体变化,这类变化从过程和机理都非常复杂,但总的趋势是新陈代谢变慢。不过,要问起人到中年后为什么代谢变慢?很多人可能就不清楚答案了。生理学角度来说,中年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肌肉量减少。特别是占肌肉量70%的骨骼肌将会大量流失。进食后血液中的糖分约有70%是被骨骼肌吸收的,如果骨骼肌减少,这些糖分将无处可去,多余的部分就会转化为脂肪。我们在20岁左右时,肌肉约占体重的40%。到30岁以后,肌肉量将迅速下降,每10年就会减少约10%。也就是说,假设20多岁时的肌肉量是100%的话,那么在40多岁时就会下降到80%。这不仅是因为缺乏运动,还因为身体生物节律发生了变化。新陈代谢减缓,体重增加 (图片来源:veer图库)骨骼肌数量的减少,使得身体的基础代谢下降。所谓基础代谢,简单来说就是用于维持生命的能量,我们每天60-70%的能量支出是由基础代谢消耗的。典型的例子包括:呼吸、内脏机能的运行和体温的维持等。虽然大脑和肝脏消耗的能量很多,但需要最多能量的其实是肌肉。此外,骨骼和皮肤的代谢也会减慢,从而导致基础代谢的整体下降。基础代谢会在人们十几岁时达到顶峰,然后逐渐下降,特别是在40岁左右时会急剧变差。此时,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二、环境和社会因素让中年人身不由己除了身体状况的改变,我们身处的环境以及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影响着中年群体的发胖程度。今年3月份发表了一篇与超重相关的研究论文,它对1800名居住在沙特的中年(36到59岁)男性进行了体重和生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超重普遍发生于不同人种和国籍的中年男子身上,且生活习惯极大地影响着超重的发生概率。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超重概率最低和最高的国籍分别是孟加拉国和沙特阿拉伯,二者数字分别为41.0%和85.1%,相差一倍有余。除了人种造成的先天体质差异,在沙特生活的年限也会对肥胖概率的增加造成影响。研究人员认为,沙特当地的气候和饮食习惯是造成超重乃至肥胖的直接原因。图片来源:veer图库而英国科学家的研究指出,在英格兰已经有三分之二的16岁以上男性超重或肥胖。在35到63岁的中年人群中,肥胖的几率高达31%。这项研究对英国当地的数千名中年男性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走访,结果显示对于中年人来说,受到职场和家庭责任的影响,中年人无法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确实是身不由己。大多数受访者都表示拥有孩子或者在单位取得管理岗位后,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特别是定期运动的时间急剧减少。而在饮食方面,中年男性往往是各种社交场合的主力,他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不允许他们坚持足够健康的饮食。汉堡、薯条属于高热量食物 (图片来源:veer图库)虽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听起来有点像借口,但不得不承认,与肥胖的斗争是全世界中年人都面临的共同难题。当我们不再年轻,身体不能足够有效地消耗摄入能量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自然会加剧肥胖的发生几率。一方面缺乏足够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又缺乏合适的条件来控制饮食,当摄入总是大于消耗,脂肪就会自然堆积。三、中年女性体重增加还有额外因素和男性不同,影响中年女性体重增加的内在因素,不仅有骨骼肌减少导致的基础代谢下降,还有与更年期有关的荷尔蒙变化。女性的更年期是指,闭经前后大约10年的时间,一般在45岁至55岁。这期间出现的一系列身体健康不佳和情绪不稳定等症状被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是由女性荷尔蒙之一——雌激素的分泌量突然减少引起的。更年期的主要症状有:突然出汗、脸红(潮热)、易怒、焦虑、乏力、肩酸、头晕和头痛等。图片来源:veer图库雌激素能促进脂肪的燃烧,因此当雌激素水平在更年期下降时,身体会变得难以燃烧脂肪、更容易囤积内脏脂肪。雌激素还能刺激大脑的饱腹感中枢,由于这种刺激的减少,已进入更年期的妇女更有可能暴饮暴食。和中年男性一样的是,中年女性同样面临着身体代谢机能的弱化,同时饮食习惯和社会角色也会作用于女性。在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的国家,女性逐渐承担和男性相同的职场角色,而且可能还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履行对于家庭的责任。因此,女性面临的体重压力并不比男性要少,反而不利因素还要更多更复杂。正如中国俗话所讲,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不光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支撑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保证中年人的健康,不光造福个人,而且对家庭和社会都有着不可限量的价值。不管是身为中年人,还是身边有中年亲友,都应该格外重视身体状况,及时体检,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论身材的高矮胖瘦,毕竟,健康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参考文献:Differences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Prevalence in Middle-Aged Men from Twelve Middle Eastern and Asian Countries Living in Saudi Arabia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959720/Middle-aged men see weight gain as inevitable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02/220216095841.htm 作者: 2022/08/25 09:21
  • 少吃盐也会生病?这盐到底该怎么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老一辈念叨:吃清淡好,吃太咸不健康。而在网上,也有很多医生和科普up主指出高盐饮食不健康,主张低盐饮食。那么,高盐饮食真的不健康吗?低盐饮食就一定健康吗?1熟悉又陌生的食盐食盐主要指海盐、井盐、岩盐等日常食用的一种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NaCl,含量占到了90%以上。食盐中还含有钡盐、硫酸盐、氯化物、镁、锌等其他化合物。来源 | pexels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纵观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从春秋战国齐国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盐专卖制度就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压榨百姓的重要手段之一。盐的垄断带来的巨额利润为封建统治掠取民众财富提供了便利。那为什么盐的地位会这么高呢? 来源 | pexels首先,在食物保鲜技术不发达的古代,食盐是保存食物的重要方式;其次,盐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都使其成为战略性物资。食盐参与了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钠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形成的碳酸氢盐是一种缓冲剂,能够维持PH的稳定。而氯离子也参与了血浆与血红细胞间的一种平衡。当碳酸氢根离子从血红细胞渗透出来的时候,血红细胞中阴离子减少,氯离子就进入血红细胞中,以维持电性的平衡。腌制品中往往加入了大量的盐来源 | 某购物网站此外,胃酸的形成离不开氯离子的参与。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HCl,而氯离子主要来源是食盐,因此NaCl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食盐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起着重要作用。兴奋时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而细胞膜内外电位的变化离不开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参与。来源 |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在古代,食盐对平民老百姓来说可是奢侈品,广大民众一般都只能用得起土盐,所谓土盐就是从盐碱地里挖出来的盐,没有经过过滤提纯,混含着泥土等杂质,口感很糟糕。2食盐很重要,高盐有危险新中国成立以来,食盐的价格降了下来,大家也能吃得起干净的盐了。由于以前的人大多数都是做的体力活,流汗多,因此要摄入大量的盐分才能保证身体有力气,也就导致现在很多家庭仍然喜欢咸一点的食物。但你知道食盐吃多了,对身体有啥危害吗?盐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1. 上呼吸道感染:有研究发现,摄入过量食盐会导致口腔和眼部上皮细胞的防御能力下降,减少口腔唾液的分泌从而使口腔保持干燥状态,病毒等病原体更容易入侵口腔上皮细胞,导致口腔溃疡。来源 | pixabay2. 胃粘膜受损:过量的氯化钠进入胃内,因胃液渗透压远大于胃壁细胞,导致胃黏膜中的水分发生转移,从而导使胃黏膜损伤,也可改变胃黏膜分泌的黏液性质,降低了黏液对胃黏膜的保护性,使胃黏膜更加容易被食物成分以及细菌损伤,进而可能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出现上腹痛、恶心等不适症状。来源 | 360百科3. 心脑血管疾病:过量摄入食盐可升高体内的血浆渗透压,引起细胞脱水,使得体内血液循环量增加,长期高盐饮食易引发高血压。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病变的人群,过量摄入食盐可能诱发心衰、心梗、中风等的发作。4. 肾脏功能受损:过量摄入食盐,可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肾脏负担,易出现水肿表现,有肾脏基础病变者摄入大量食盐,可能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此外,摄入过量的食盐可能会使体内钠离子含量过高导致细胞缺水,出现皮肤干燥,生皱纹等皮肤问题,通常表现为口渴难耐。如果一次性摄入过量食盐,会造成渗透压的严重失衡,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3低盐需谨慎,控制遵医嘱可能有人要说,食盐吃多了危害那么大,那我少吃点,甚至不吃不就行了么。哎,还真不行,如果食盐摄入不足,危害也不小喔。食盐摄入过低可能会导致:1. 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属于人体神经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信息,肌肉收缩和心脏跳动都与钠离子有关。因此,人体缺盐时,神经系统会非常虚弱,表现出四肢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呕吐、心率加快、脉搏减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等症状。来源 | pixabay2. 长期摄入不足,可能导致甲状腺肿大。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食盐中都含有碘,缺碘会导致甲状腺肿大,也就是俗称的大脖子病。因此食盐摄入过少的同时也容易会导致碘的摄入不足,尤其是内陆地区海产品摄入不足的人群。来源 | 腾讯新闻3. 食欲下降。盐是我们饮食中最重要的调味品,它能刺激唾液分泌。因此含盐量较高的食物更容易令人食指大动,而少盐或不加盐的菜可能就没那么受欢迎了,吃起来总感觉差点滋味。另外,如果钠离子摄入过少,就会导致体内酸碱失衡,肠胃消化液分泌受到影响,胃蛋白酶活性减弱,从而导致消化不良,进一步影响食欲。4健康生活,咸淡适宜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能因其重要而暴饮暴食,也不能因过量摄入带来的危害就因噎废食。要想保证正常健康的生活就得学会适量摄入盐分。在我国,居民每天食用盐摄入量普遍是超标的。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一般人一天食盐摄入量应为3~6克,大约为一瓶盖的量。而我国很大部分居民的食盐摄入量在10克左右。像平常吃的辣条、饼干、炸鸡、腊肉、方便面等都盐含量都偏高,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也得注意一下健康。来源 | pexels据路透社报道,高血压、心脑血管病都与高盐饮食有关。以我国国情来说,大部分人都需要减少食盐的摄入。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对于自己摄入盐分的分量实在担心,可以咨询医生的建议。 作者: 2022/08/25 09:19
  • 他们,最怕你去医院…… “只要能忍住,就不必去医院”,当代年轻人的“自我诊断”真的管用?小病小痛忍忍就好?当心癌症悄然而至!23岁姑娘胃疼2周没重视,最终确诊胃癌。这是真实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这位23岁的姑娘工作忙压力大,以为只是普通胃痛,就没理会,直到咳血,她才慌了神,去医院检查后确诊为胃癌进展期。试想,如果出现疾病苗头时就去医院检查,是不是就能避免“悲剧”上演?今天我就帮大家科普一下那些需要提防、千万不能拖的“小毛病”。1肝炎有一句话叫:“肝病都是拖出来的”。这是因为肝脏上没有痛觉神经分布,人体难以察觉到轻微的肝脏损伤。一旦感到不太舒服的时候,肝脏可能已经出大问题了。2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一般7~10天就能痊愈,如果同一处溃疡几周甚至一个月还不见好,那就要特别注意了!有可能会癌变!有些人买完药,回家吃几次症状减轻了就中断,让一处口腔溃疡反复发作,长期受到刺激。还有一些老年人牙齿缺损,残根、残冠几十年都不拔除,持续刺激口腔,反复溃疡,最终形成癌变。3胃肠道息肉许多胃肠道类癌症是由息肉演变而来,尤其是腺瘤性结肠息肉,癌变率在1%-5%;绒毛状腺瘤息肉,癌变率比管状腺瘤息肉要大10倍以上。因此息肉一经发现,即使是小腺瘤,也应及时切除。4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增生的一种)长期不治有可能恶化,发生癌变,尤其是乳头出现血色或者咖啡色的溢液时,需要谨慎治疗。据统计,腺瘤样乳腺增生长期不愈的病例中,约20%可恶变;囊性乳腺增生的女性患乳腺癌的机会是健康女性的4倍。因此乳腺囊性增生患者要定期检查,以便及早发现有无癌变。大家看完这些,别再说“我工作忙啊”、“等忙完了”……疾病可不会等你闲了再找你。也别再认为“小毛病自己会好”,“我才不会那么倒霉”……迷之自信,是会要命的!更别担心“会花钱”、“去医院麻烦”……一旦小毛病恶化癌变,那只会更麻烦…… 作者: 2022/08/25 09:18
  • 你三岁前的记忆为何“消失”了? 你还记不记得自己在三岁以前做过什么事情?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对于自己非常幼小时候的事情可能都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记忆,大概你的父母会告诉你一些事情,但是你使劲想也想不起来自己真的经历过那些事情。所以到底为什么在三岁之前的记忆好像全都消失了一样?今天,就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叶盛教授来聊一聊关于咱们小时候的记忆。实际上关于幼年时期的记忆消失,很早就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在现代科学蒙昧之前,很多心理学家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今天我们就不去再去赘述这些解释了,因为那些解释实在是不科学,在这也就不去传播这些不科学的想法了。今天,我们站在现代生物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的知识框架下,再去看到底为什么三岁之前的记忆全都消失了。这里面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三岁之前我们整个大脑的神经网络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知道人类其实是所有的动物当中脑神经网络最复杂的一个物种,我们的大脑大概有 1000 亿个神经元,是超级复杂的。实际上我们现在地球上还没有任何一台计算机的复杂度可以和我们的大脑相媲美。这样复杂的一个大脑它不是一下子就发育成的,实际上在我们出生之后大脑仍旧在持续发育,整个发育过程大概是在我们三岁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复杂度的巅峰。在三岁之前,随着我们大脑的不断地发育,这些神经元之间的物理连接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个时候有些记忆很可能就消失掉了,这是第一方面的原因。第二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三岁这个阶段,我们的大脑发育成熟之后又开始了新一阶段的变化——我们的大脑开始减除一些不需要的神经连接。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件事情?给大家先举个例子:我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一个词,叫“通感”。只有很少量的一部分人具有这样的通感的能力。什么叫通感呢?比如说有的通感类型,是他看到某个数字的时候这个数字会带有特殊的颜色;再比如说有的人可能是看到某个字母的时候他的耳朵里会听到一段独特的旋律。也就是说来自一种感官的信号刺激我们产生了另外一种感官的接收,这个就是一个通感的效应。通感的原因并不复杂,其实就是两块脑区之间产生了神经连接,但是科学家在研究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小朋友都是有通感的,在小朋友中通感出现的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那么,为什么这些小朋友在他们长大之后通感都消失不见了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这些特殊的神经链路当中的某一个神经元可能死掉了。因为神经元死掉了这条链路断了,于是通感消失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神经元都还待在原地,只不过是它们之间的连接变弱了,因为这个连接被弱化了,所以他们不能有效的形成信号的传导,于是这样一个通感就消失了。那么到底是哪种意见是对的?后来科学家们偶然发现了一种叫做 LSD 的致幻剂,因为这种致幻剂的使用会让使用者产生大量的丰富的通感效应,于是科学家们知道那些神经元都没有消失,它们一直就在神经链路上,只不过是这些连接变弱了。而当致幻剂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中加强了这些连接的时候,通感就重新回来了。由此推而广之,我们就知道实际上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大脑中很多被大脑认为是无用的神经链路都会逐渐断开连接,当这些连接断开的时候,我们相应的记忆也就消失了。因为我们所有的记忆其实都是存储在这些神经元相互的连接之中。以上便是第二方面的原因。第三方面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记忆要被我们不断的重新读取才行。你为什么记得一件事情,不是因为你真的经历过了你就永远记住它了,而是因为在此后的岁月中,你的大脑会不断的把它调取出来进行重温。实际上我们的大脑不只是重温了记忆,我们还会对这段记忆进行再加工,然后重新存储回去,所以大家就知道了我们人类的记忆是非常不可靠的。这种不可靠源于什么呢?源于我们会对很久远以前的记忆进行不断地调取、不断地重温、不断地重加工,这个时候我们大脑就有了篡改记忆的机会。当然了我们这个时候说的记忆,都是指的是经历性的记忆,是跟我们的经历、跟我们的情景有关系的,而不是跟像“1+1=2”这样的知识性的记忆有关系的。那么这种情景性的记忆,一定要通过不断地重温才能够长久地记住。但是大家想想在你三岁以前的事情,有哪些事情对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需要你不断去重温的?这种不断重温情景记忆的事情,恐怕只是在我们成年之后才会逐渐养成的习惯,这个也是我们会失去三岁以前记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总而言之,不管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家不需要感到遗憾。既然我们在进化中得到了这样的结果,那么它一定就是有道理的,三岁以前的记忆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或许真的不那么重要。 作者: 2022/08/24 09:17
  • 精神也会感冒?而且还很严重!!! 有调查显示,全球有3亿多人患有抑郁症,近十年来增速约18%,其中中国有5000多万患者。这些年,大家对抑郁症的关注逐渐增多,而同属于精神障碍性疾病的躁郁症依然不为人们所熟知。来源|pixabay躁郁症和抑郁症有什么区别躁郁症及抑郁症都属于精神障碍类的疾病,在医学上分别被称为双极性或单极性情感障碍。“躁郁症”全名为躁狂抑郁症,学名双相情感障碍,病状具体表现特征为情感高涨或情感低落,患者发病时可能会反复发作躁狂状态及抑郁状态两种中的一种,也可能是两种状态的交互发作,呈周期性发作;而抑郁症主要为抑郁状态,不会有躁狂状态。来源|unsplash躁郁症常在二十至三十五岁之间发病,三十至三十五则是抑郁症的高发期。而据相关调查显示,不论何时,对妊娠期妇女而言,躁郁症都是巨大的潜在危险。相较于躁郁症,抑郁症更为常见,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它就像是精神类疾病中的“感冒”。在治疗方式上,躁郁症患者会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及情感稳定剂,而抑郁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是使用抗抑郁药物,例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疾病预后上,躁郁症患者的预后相较于抑郁症会更差,临床上,抑郁症的治愈率也更高。来源|unsplash躁郁症的诱因有哪些躁郁症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它的治疗难度,也让它成为了一种复杂的情感障碍类疾病,无法根治。就目前的研究表明,躁郁症的诱因可分为生物学以及社会心理两方面。从生物学方面,包括遗传、神经内化等众多因素。研究表明,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活动迟缓或是活跃,常常会引发抑郁症和躁郁症。在遗传学上,躁郁症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和遗传有关,血缘越近,遗传概率越高,发病率也越大。去甲肾上腺素的结构示意图 来源|百度百科从社会心理方面,主要包括了不良的应激性事件及物理环境事件等。简而言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一系列如亲人离世、失败婚姻等不可测变故,导致长时间精神紧绷,心理失去平衡,从而促使了双相情感障碍的产生。来源|unsplash如何缓解躁郁症躁郁症是一种周期性的复发疾病,以如今的医疗水平尚且不能完全治愈,但若是在发病早期,及时干预以及在治疗后关注病情发展,避免复发,完全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不让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药物及心理治疗对于躁郁症的诊治,应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以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因人而异,根据病人不同的病情,使用安全合适的稳定药物,且要根据病情发展,联合抗精神药物和抗抑郁药物使用。目前,市面上最常用的抗躁郁药物为碳酸锂,它能在有效地治疗病人的躁狂相同时抑制抑郁症的发作。在使用生理盐为基础的治疗上,患者的发病间歇可以被延长,发病频率可以被减少,从而达到终止的目的。来源|某购物网站躁郁症会让患者在发病时异常的暴躁,所以相对抑郁症患者,在对躁郁症病人的护理上,医护人员和家属要付出加倍的关心和安慰,避免激怒患者。同时,要让患者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以确保能让其积极配合治疗。发生躁郁症的大部分患者都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往往很低沉,导致用药的依从能力低下,兴趣性降低,所以作为家属或者护理人员,需要监督患者按时服用药物,也要常常带患者到热闹人多的环境里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参与欢快的娱乐活动,调动患者的生活热情。陪伴和支持很重要 来源|unsplash2. 如何避免躁郁症复发首先,患者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是预防复发的重要前提,单一、盲目的治疗往往无法很好地疗愈心理疾病。在恢复患者机体功能的同时也要激发患者身体的自愈能力,增强抵抗力,才能有效地预防躁郁症的复发。其次,除了合适的药物及心理干预,患者还需要配合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饮食习惯及体育运动等自律的方式调节患者机体的疗愈能力。来源|unsplash对于躁郁症来说,一切的根源还是患者自己,只有患者的心理回归健康,才能得到根治,故而,做好自我调节,才能终止疾病对自身的摧残。 作者: 2022/08/24 09:16
  • 长图 | LAMOST:高速星“人口普查”利器 作者: 2022/08/24 09:14
  • 带你抓住化石里的“幽灵” 虽然现实中没有“幽灵”,但是在古生物学领域,却存在着一些被称作“幽灵”的生物类群。这些“幽灵”都不是孤零零地出现,它们被叫做“幽灵支系”。看到这的小伙伴是不是要想,“好家伙,你们还会做‘幽灵’的生物演化树?这不科学啊!”幽灵演化树(图片来源:作者自制)非也,非也,不过它们确实来自生物演化的相关分析。而要说这个故事,就得从1970年讲起。在这个时间点前,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化石时认为化石的年代就是跟它周围岩石的年代相一致。若是按照这一看法的逻辑,不难发现,这些变成化石的生物登上地球舞台的顺序,可以通过包含它们岩石的年代来确定。也就是说,生物化石所处岩石的年代越早,这种生物登上地球舞台的时间就越早。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如果你觉得一点听起来似乎合乎逻辑,那就需要先了解生物、化石与岩石之间的关系。一、从活蹦乱跳到被拍进石板远古时代生物的遗体或者生活时留下的遗迹若是要变成化石,先需要被掩埋起来,接着随着其上覆盖物的逐渐增加,遗体或遗迹上受到的压力也逐渐增加,之后慢慢被压实、成岩。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每一块化石在成形时都要经历重重考验。首先面临的问题来自其肉身。生物本身通常既有硬体部分也有软体部分,在死亡后腐烂时,软体几乎都会被破坏掉,只有硬体得以保存。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化石都是生物的骨骼等硬体部分,其软体早就随着时间而消亡了。 图片来源:wikipedia接踵而来的则是来自死后还暴露在外时的物理、化学条件。如果水体或风沙的能量过于强大,遗体或遗迹会被磨损、破坏,压根不会有机会被埋藏起来;此外,倘若环境的酸碱度、氧化还原环境不合适也都会对有机体的保存产生影响。然后是掩埋环节,覆盖物的成分也会影响化石的完整性。比如在泥沙、冰川冻土、半冷却的岩浆等不同环境下,保存下来的化石完整性都会相差很多。之后是形成岩石的部分,这也是真正形成化石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外界物理性的挤压和与地下水溶液等化学物质的交换也会对化石有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即使在化石形成后(也就是完全变成了岩石的一部分后),它们也会在漫长的地下时光内,因继续受到挤压、地下热量或是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被破坏掉,完全等不到被人类发现的那一天。两只恐龙从死亡、埋藏、成岩到挖掘。图片来源wikipedia(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F%8B%E8%97%8F%E5%AD%A6#/media/File:Fossilization_process.jpg)这些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一项大筛选,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化石,只是极少数有幸保存下来的古生物遗体、遗迹。在它们之外,无数生物的痕迹都早已被时光消磨一空。正是由于绝大部分生物的遗体和遗迹都无法保存,因此无论是古生物的种类还是古生物生存的时间,其化石记录都是非常不完整的。图片来源:微博大概从1970年开始,古生物学家们逐渐注意到这个问题,开始寻求逻辑上更严谨的办法。既然岩石靠不住,那我们就来看看化石本身吧。古生物学家提取了化石上保留的信息,归纳出可以描述化石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是帮助恢复古生物生存时间的关键。这些特征按照是否能反映生物出现先后顺序这一条,可以分成反映祖先特性的“祖征”和体现后代特质的“衍征”。祖征和衍征可以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定义。生物间所共有的特征是祖征,比如所有脊椎动物都具有脊柱;而与之相对应的衍征则指只有一部分生物有而其他生物没有的特征,就像鸟类及部分恐龙都长有羽毛,但还有许多其他恐龙并无羽毛。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群的生物在地球历史中演化出来的先后顺序,进而就可以推断出某一个类群演化出它们自己迥异特征的时间点。这个时间节点就是这个类群生物理论上演化出现的时间。A、B是两个拥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类群; T1是这两个生物类群演化上分开的时间节点; T2是B这个类群发现时的时间节点; T2总是等于或晚于T1。化石物种的发现时间与演化上出现时间示意图不过现实总是不尽人意,更何况要恢复跨越亿年的“真实”。化石的保存本就不完整,其中缺失的信息则会导致演化出现的时间节点早于最早化石记录的情况。由于没有化石佐证,在这一段时间里,这类生物就变成了一种理论存在但实际看不见的状态。于是乎,“幽灵”就诞生了。在这段没有化石证据的时间里,理论上应该存在的这一段演化树就是它的“幽灵支系”(ghost lineage)。此外,与幽灵支系同时提出的还有一个词叫“ghost taxa”,译作“幽灵类群”。顾名思义它自己本身是一个“幽灵”,但是与幽灵支系不同的在于,虽然它没有被发现,但是从理论上可以推断出它存有后代。它的灭绝从演化角度看则是演化成了它后代。比如兽脚类恐龙的一类就演化成了鸟类,这一类恐龙现在已经灭绝,但是它演化出的后代仍还存在。倘若至今都没有发现这一类恐龙,那么这类恐龙就是幽灵类群。换句话说,幽灵类群是一种只存在于演化分析中的类群,是一个纯理论分析的产物。比如图中的E就可以被称作幽灵类群。A、B、C、D是四个物种。图I表示出了这四个物种之间的演化关系;图II中的E和F分别是A、B和C、D的祖先;图III是这些化石物种存在的时间范围,其中纵坐标的1-10表示时间顺序,10最老,1最新,实线是有化石记录的时间,而虚线是根据系统演化推断出的存在时间。A、D用虚线表示的部分就被称作幽灵支系,而E则被称作幽灵类群;那F呢?因为C的出现时间就已经在10了,所以作为祖先的F出现时间肯定早于10,那在这个图上自然就看不到。幽灵支系、幽灵类群解释图(修改自Norell, 1993)机灵的小伙伴此时怕是要举一反三了。那会不会存在单纯理论推断得出并且也没有找到实际化石的幽灵支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它活得够久并且其化石还没被发现就可以了嘛!比如现在还能在海洋中见到的拉蒂迈鱼(Latimeria)。二、活着的幽灵在现生鱼类里最著名的“幽灵支系”之一就是拉蒂迈鱼,也叫矛尾鱼,位于腔棘鱼目拉蒂迈鱼科拉蒂迈鱼属,是一类有着深蓝色或棕色基调,具有肉鳍和白色斑点的深水鱼。2019年在南非海岸附近发现的拉蒂迈鱼 图片来源:Bruce Henderson除了被生物和古生物学家关注,它还是热爱加入钓鱼元素的日本游戏公司所钟爱的角色。《FF14》中的拉蒂迈鱼,游戏截图《怪物猎人世界:冰原》中的拉蒂迈鱼,游戏截图宝可梦里的古空棘鱼,引自wiki.52poke.com1938年人们在南非发现了活着的西印度洋拉蒂迈鱼(Latimeria chalumnae),这是最经典的拉蒂迈鱼形象来源,是深蓝底色的那一种。而1997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了另一种棕灰色的印度尼西亚拉蒂迈鱼(Latimeria menadoensis)。印度尼西亚的拉蒂迈鱼 图片来源:wikipedia目前,拉蒂迈鱼属仅由这两个种构成。从分析得到的演化树来看,拉蒂迈鱼属是从石炭纪早期就同它的姐妹群分开了。而分子钟的分析结果则表明,拉蒂迈鱼的这两个种在4000万-3000万年前从一个共同祖先那里开始形成各自的差异,在约距今1300万年前正式走上各自的演化道路。而然而时至今日,古生物学家们除了现存的两种拉蒂迈鱼外,并未发现任何拉蒂迈鱼属的化石。这段化石记录的空缺使得拉蒂迈鱼成为了一个从石炭纪早期至今的“幽灵支系”。红线为幽灵支系 拉蒂迈鱼幽灵支系图(作者绘)三、化石中的幽灵2008年,中科院古脊椎所的早期脊椎动物课题组在曲靖志留纪晚期的地层中发现了一条保存几近完整的硬骨鱼,并将研究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这条鱼就是梦幻鬼鱼(Guiyu oneiros)。尽管它是硬骨鱼,但是它将硬骨鱼类、软骨鱼类、盾皮鱼类和棘鱼类的特征汇集一身,拉近了硬骨鱼和“相对古老”的盾皮鱼类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它的头甲在形态学上可分为顶甲和后顶甲,这与早期肉鳍鱼类一样;其颊部骨骼与早期辐鳍鱼类似,且膜质骨上的脊状纹饰也更接近辐鳍鱼;它的肩带在胸鳍之前有一个棘刺,这与早期肉鳍鱼类(如斑鳞鱼)、早期软骨鱼类、棘鱼类以及盾皮鱼类相似;其背部中线的大块骨片则可能相当于盾皮鱼类中相同位置的骨片。在它重见天日前,研究者就已经发现在早期肉鳍鱼中的斑鳞鱼身上带有与盾皮鱼类、棘鱼类和软骨鱼类带有相同的棘刺,但是由于当时发现的斑鳞鱼材料均为零散的骨片,所以这种将早期有颌类中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这些类群联系起来的特征让研究者一直心存疑虑。在鬼鱼发现后,其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它位于肉鳍鱼类的基干位置。这就证实了斑鳞鱼与盾皮鱼类、棘鱼类和软骨鱼类带有相同棘刺这一奇妙特征,填补上了一个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的空位。既然是填补了空位,那么它在未发现之前也算是幽灵了。鬼鱼所在的演化位置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发现了这样一只幽灵,古生物学家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古生物命名沿袭生物命名的二名法,由属名和种名前、后两部分构成。梦幻鬼鱼的种名是拉丁文“oneiros”,源自希腊神话暗夜女神的儿子之一梦神奥涅伊洛斯,有凸显梦中之鱼的意思。而它的属名是“Guiyu”,简单直白汉语的拼音,一是取“鬼才”之意,暗指特征怪谲;而另方一面就是取幽灵支系的“鬼支”这一称呼,不仅特征怪,而且是之前演化树上古生物学家魂牵梦绕,一直想要找到的一只4亿年前的幽灵。梦幻鬼鱼复原图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参考文献[1] Norell M A. Tree-based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history; comments on ranks, rule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fossil record[J].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93, 293(A): 407.[2] Encyclopedia Latimer[3] Inoue J G, Miya M, Venkatesh B, et al.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Indonesian coelacanth Latimeria menadoensis (Sarcopterygii: Coelacanthiformes) and divergence time estimation between the two coelacanths[J]. Gene, 2005, 349: 227-235.[4] Sugeha H Y, Pouyaud L, Hocdé R, et al. A thirteen-million-year divergence between two lineages of Indonesian coelacanths[J].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1): 1-9.[5] Zhu M, Zhao W, Jia L, et al. The oldest articulated osteichthyan reveals mosaic gnathostome characters[J]. Nature, 2009, 458(7237): 469-474.[6] Yu X B, Zhu M, Zhao W J.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Osteichthyans and Sarcopterygians: Rare Chinese Fossil Findings Advance Research on Key Issues of Evolution[J]. Paleoichthyology, 2010, 24(2): 71-75.[7] 乔妥, 朱敏. 志留纪肉鳍鱼类梦幻鬼鱼 (Guiyu oneiros) 的脑颅形态[J].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 (9): 1191-1203.[8] 卢静,朱幼安,朱敏. 我们的祖先从水里来——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J]. 自然杂志, 2016, 38(6): 391-398.[9] 赵文金. 梦幻鬼鱼: 最古老的硬骨鱼[J]. 收藏, 2009, 6. 作者: 2022/08/24 09:14
  • 今日处暑丨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北京时间8月23日11时16分我们迎来处暑节气这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炎热结束,是气温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的时令。(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俗语道“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此时,天气昼夜温差大白天热,早晚凉今年的加长版“三伏天”也接近尾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景致自是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的“秋老虎”依旧凶猛大汗淋漓还是生活的常态但有些地方的景色却早已发生了变化天高云淡,色彩斑斓初秋缤纷的美景已经迫不及待地铺陈开来(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鹰乃祭鸟,老鹰开始大量猎食其他鸟类,为冬天储备能量。二候天地始肃秋天肃杀之气渐盛,万物开始收敛凋零。三候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也就是禾谷渐次成熟,五谷丰登。(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农谚有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此时,南方的田野里稻谷金黄一些夏秋作物也即将成熟正值家家户户忙着秋收的喜悦时刻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则是渔业丰收的好时候浙江沿海地区还会举行开渔节祈愿渔民出海平安,满载而归首届福清开渔节上,渔船驶向大海(无人机拍摄)。(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在食俗方面不少地区有着处暑吃鸭的习惯此时的鸭肉鲜美且味甘性凉既营养又有着清热去火的作用此外,广东地区的人们还会喝很苦的凉茶缓解处暑时的秋燥处暑天气转凉,八个养生小知识需掌握愿你在伏去秋来之时依旧怀揣莫负光阴的希冀愿你在金色绚烂的时节收获满满当当的硕果炎热终会散去凉爽的一天终会到来 作者: 2022/08/24 09:12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