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阻碍生命形成的障碍,为什么这么说? 水是生命之源,关于这一点,相信不会有人提出什么异议,因为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命形式都离不开水。生命为什么离不开水呢?无论是简单的生命形式也好、复杂的生命形式也罢,为了保证自身的存活都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相应的生命活动,这些生命活动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化学反应,而这些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化学反应全部都需要水的参与,由此可见,水被称之为“生命之源”是当之无愧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说水是阻碍生命形成的障碍呢?生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地球上生命的从无到有是有一个过程的,而这一过程便起始于蛋白质的形成。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它是由一系列氨基酸结合而成的,是什么力量使氨基酸结合在一起的?是化学键,而化学键又是通过缩合反应而形成的。什么是缩合反应呢?简单来讲,缩合反应就是多个有机分子相互作用后以共价键结合成一个大分子,同时伴随有失去水分子的反应。如果你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也没有关系,你只需要注意到这个过程是要失去水分子的。蛋白质是生命形成的基础,而蛋白质形成的必要条件就是“失水”。事实上不仅是蛋白质,很多生命物质的形成都需要经历“失水”这个步骤,比如DNA、复合糖等等。失水原本不难,可如果身处于被水包裹的环境中,这就变得十分困难了,这就好比一个全身浸入水中的人却想要保持干燥一样,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说水是阻碍生命形成的障碍了吧。在地球生命形成之前,地球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早期的地球并没有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之分,大陆地壳是在后来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然整个地表都被水所覆盖,早期生命物质的形成又是如何做到“失水”的呢?其实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题,科学家们围绕这一谜题做出过很多的猜测,直到最后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了水滴上。当然,这里所说的水滴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水滴,准确地来讲应该称其为“微滴”。微滴顾名思义就是极其微小的水滴,它的直径大概在百万分之一米左右,这种微小的水滴具有一个典型的特征,那就是体积很小,但与体积相对应的表面积却很大,这种特征使得它可以很好地解决生命形成早期需要“失水”的问题。在微滴与包围微滴的空气的交界处有着很大的空间,这部分空间就被称之为“空气-水界面”,这里拥有独特的化学环境,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之下,化学反应将会被加速。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在微滴表面,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提高100倍到百万倍,这意味着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形成可以在微滴表面迅速完成,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推论,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实验,他们将溶解在微滴中的氨基酸喷向质谱仪,结果两种氨基酸成功地结合在了一起。后来,研究人员又将更多的氨基酸加入到实验之中,以相同的方法模拟生命形成早期的那种碰撞,结果获得了多达6种氨基酸的短肽链。也就是说,地球早期生命是在微滴中形成的,而后又在海洋中得以孕育。早期地球环境中真的有这么多微滴吗?这并不需要担心,微滴是广泛存在的,在水面的浪花中、气溶胶之中都含有大量的这种微型水滴。 作者: 2022/12/14 08:54
  • 《变形金刚》里的大黄蜂是什么蜂? 说到大黄蜂,大家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是什么?是电影《变形金刚》中那个爱搞怪的汽车人,还是长着一对锋利大颚,拥有致命毒液的蜂中杀手?说实话,就冲着电影中“大黄蜂”的性格和阵营,也没办法将其与昆虫界中的杀人蜂联系在一起,这究竟是咋回事呢?(图片来源:veer图库)如果有细心的朋友看过2019年上映的电影《大黄蜂》,就会发现电影的英文片名其实是《Bumblebee》,bumblebee在词典中译为熊蜂,或者是大黄蜂,所以电影中将其译为大黄蜂也算正常,但如果深究一下这个翻译,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点问题。《大黄蜂》电影海报熊蜂到底是什么蜂想要搞清楚前面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弄明白熊蜂它到底是个什么蜂。世界上有超过250种的熊蜂,它们都属于熊蜂属(Bombus),该属是蜜蜂科(Apidae)下的一个属,所以熊蜂和小蜜蜂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模样看起来也和蜜蜂比较相像,只是在体型上要大个几号,而且浑身还毛茸茸的,一股儿“熊样”。熊蜂(图片来源:bumblebeeconservation.org)熊蜂属内的物种在颜色方面差异较大,我们可以通过熊蜂腹段长软毛的颜色来进行简单的区分,将熊蜂分为三大类:白尾、红尾,以及姜黄尾。颜色不同的熊蜂(图片来源:bumblebeeconservation.org)早年间,科学家们通过颜色、形态以及DNA序列等信息将熊蜂属内的物种分为38个亚属(分类学中,在属以下的一个分类阶元),2008年的一项研究则进一步通过一个囊括了所有熊蜂属物种的系统发生树,将这38个亚属缩减为18个亚属。熊蜂自然分布于除了南极洲和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区域,尤其是北半球的温带和亚寒带区域,它们适应寒冷、湿润的气候,毕竟一身的毛不是白长的对不对。和蜜蜂一样,熊蜂也是社会性昆虫,但是熊蜂的蜂后并非养尊处优的贵妇,而是和普通工蜂一样,要通过辛勤劳动来养家糊口。每年早春,熊蜂的蜂后从冬眠中悄悄醒来,蜂后的苏醒就意味着一个蜂群即将诞生。蜂后会寻找其他动物遗弃的洞穴来建造自己的巢穴。熊蜂蜂后的生活史(图片来源:参考文献)在修建完自己的巢穴后,蜂后会修建一个卵室,并产下第一批卵,大约有8-14枚。在产卵后,蜂后会外出采集花蜜,用来喂养即将孵化的幼虫。随着第一批幼虫发育成熟,羽化成为工蜂后,这个小小的蜂群就开始步入发展的正轨,不断扩大规模。正在交配的熊蜂(图片来源:bumblebee.org)随着夏去秋来,熊蜂进入交配的季节,这也预示着一个熊蜂巢群的衰败,雄性熊蜂在交配后陆续死去,而雌性熊蜂则会在自己挖掘的洞穴中冬眠,等待春天到来后,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循环。大黄蜂又是什么蜂?聊完了熊蜂(Bumblebee),咱们继续来看看昆虫界中被称为“大黄蜂”到底是什么物种。事实上,熊蜂是熊蜂属一堆物种的统称,而大黄蜂同样也是一类蜂的总称,没错,就是那些大家同年的阴影,性情爆裂,容易攻击人的蜂中杀手。大黄蜂(图片来源:wikipedia.org)这种大家日常中见到就会避之不及的大黄蜂大都指的胡峰或者马蜂。胡蜂种类繁多,属于膜翅目下细腰亚目中的胡蜂科,而马蜂则是胡蜂科下马蜂亚科中的昆虫。在英文中,不管是胡蜂还是马蜂,都被归入到wasp(译为黄蜂,胡蜂)中,不过wasp的囊括的范围还要更大一些。但不管是胡蜂还是马蜂(wasp),都和蜜蜂科下的熊蜂(Bumblebee)不是一个东西。胡蜂和蜜蜂(图片来源:britannica.com)不论是蜜蜂还是熊蜂,都通过采集花蜜花粉为生,而真正的大黄蜂,也就是胡蜂和马蜂之类,除了少数几个物种也会采蜜,其余几乎都是凶悍的猎手,包括蜜蜂在内的小昆虫都是它们的捕猎对象。正在啃食蜜蜂的亚洲胡蜂(图片来源:entnemdept.ufl.edu)毫不夸张地说,几十只亚洲胡蜂(又被称为亚洲大黄蜂)就可以让一个蜜蜂的蜂群死伤殆尽。除了在原产地“作威作福”,亚洲大黄蜂在其入侵的新地盘同样十分“嚣张”,其在入侵北美之后,因其较强的攻击性和毒性,一度被人们称为“杀人大黄蜂”。亚洲胡蜂(图片来源:entnemdept.ufl.edu)总的来说,中文中的“大黄蜂”在昆虫学家眼中,其实是个相当混乱和不明确的俗称,咱们要是平时拿不准应该用啥,就老老实实用熊蜂、胡蜂和马蜂来进行描述。不论是哪种“大黄蜂”,都有其重要的生态意义虽然都是“大黄蜂”,但显然一个招人爱,一个招人恨。招人爱的自然是熊蜂,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传粉媒介,熊蜂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特别是高海拔地区植物的授粉,很多都得依靠穿着厚毛衣的熊蜂。但根据研究报道,如今整个北半球的熊蜂种群都在减少,栖息地的破坏和农药的滥用让一些熊蜂物种濒临灭绝。所幸,人们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保护熊蜂。2017年,美国将锈斑熊蜂列入濒危动物保护法案,对其进行保护。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规范杀虫剂的使用,在绿化带种植更多的蜜源植物来对熊蜂进行保护。招人恨的则是胡蜂和马蜂。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胡蜂的攻击性很强,且带有剧毒,时常会有胡蜂攻击人类的新闻被报道。除此之外,胡蜂还会危害养蜂人养殖的蜜蜂蜂群,让蜂农们对胡蜂只想除之而后快。但在这里,笔者想告诉大家的是,虽然胡蜂和马蜂会伤人,破坏蜜蜂养殖,但是其同样是维持生态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看到它们时,对其敬而远之才是最正确的处理方式。 作者: 2022/12/13 16:48
  • 177cm的人,别逞强把共享单车坐垫调到180了! 会骑车的大家,一定都骑过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吧?在扫码开锁和一骑绝尘之间,有个重要的步骤:调整车座高度。作为共享单车上唯一可以调节的部分,这个动作决定了我们骑车能有多舒服或多难受。你喜欢车座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呢?座低膝前痛,座高膝后痛骑行圈有个说法,“是车挑人,不是人挑车”。这句话想传达的主要意思是,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自行车尺寸。为了骑得更快,同时骑行过程更舒服、安全,自行车尺寸非常重要。有的人胳膊短点,趴在大自行车上骑行,肩膀、手腕就会非常酸痛;有的人腿太长,车座调到最高还是伸不直腿,非常难受。所以如果你需要买一辆自行车时,最好先量量自己四肢、躯干的尺寸,再根据尺寸数据,去选合适的自行车车架和零部件。当然,大部分人还是骑共享单车更多,我们就回到车座高度上来说。车座过低车座过低、停车时双脚能全脚着地,好处是上下车都更容易,停车也非常方便,是新手喜欢的车座高度。不过坐得太低,会导致蹬车时腿伸不直,难以发力,骑不快。更重要的是,这种骑法容易引起髌骨或股四头肌压力过大(髌骨是膝盖前侧的圆骨头,股四头肌是大腿前侧的一块大肌肉),久了会感到膝盖前部酸痛,上下楼梯都费力。如果你骑行后膝盖疼,多半就是车座太低了。车座过高很多老手喜欢把车座调得很高,踏板在最低处时,脚掌都有点悬空。这样骑行,其实发力也不太顺畅、不连贯,膝盖后侧也容易疼。由于车座过高,整个人有点“趴”在自行车上的样子,腰部容易酸;而且重心过高,骑手在车座上坐不稳,不仅影响发力,更是很危险啊!要是你骑行后膝盖后侧扯得疼,腰还难受,那很可能是因为车座对于你来说过高了。车座多高合适?一句最简单的话:骑行时舒适好发力,骑行后没啥不适,这样的高度就是合适的高度。嗯,我知道这句话很虚,这就说具体方法。✓第一步单手扶墙,或者请别人扶着车,自己坐在车上,保持平衡;✓第二步脚后跟踩在踏板上,腿完全伸直(可能需要站起来);✓第三步现在你屁股的高度就是最合适的高度了!为了更保险,你可以用这个高度骑一下,请朋友从身后观察你。如果你骑车的样子很顺畅,臀部没有明显的摆动,说明这个高度就挺好了。多说一句。共享单车的车座下方,都会标明建议的身高对应高度。但即使两个人身高一样,也会有人腿更长、有人腿更短。最终还是要以自己的感受为准。骑共享单车,还要注意啥虽然最好的情况是根据自己的身材定制自行车,但共享单车就一个型号。除了调整车座外,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让骑行共享单车更舒服、更安全呢?车座一定得跟地面平行有的共享单车,车座头被压得上翘了。这种车座不仅会把你私处硌得疼,还会让你因为坐姿问题,骑得背疼胯疼。遇到这样的共享单车,扫码点报修吧。车座和把手得对齐一些共享单车可能发生过碰撞,前轮是歪的。也就是说,当你坐上车两手伸直握住把手时,前轮会歪向一侧。骑这种车很难控制方向,尤其是要躲避障碍的时候,你按照往常的经验避开,但歪斜的车子可能并没有听你的使唤。同样,随手报个修。不要用力踩毕竟共享单车不是定制的,再怎么调,也会有不适合自己身材的情况。所以建议大家骑的时候轻轻踩,不要太用力,这也是保护膝盖的一种做法。要是车的尺寸不合适,还使出吃奶的力气踩踏的话,你的膝盖就离受伤不远了。 作者: 2022/12/13 16:47
  • 长漫 | 100年不用充电的核电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应用在手机、电器、汽车上? 作者: 2022/12/13 16:47
  •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指引(第一版) 作者: 2022/12/13 16:46
  • 今天,以国之名,悼我同胞! 今天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鸣响防空警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仪式以国家之名祭奠30余万遇难同胞勿忘历史,缅怀同胞振兴中华,吾辈自强 作者: 2022/12/13 16:45
  • N95买不到怎么出门?试试DIY一个棉布口罩 法兰绒,纺织界的N95。撰文 | 小叶随着国内防疫政策的开放,某些地区再次出现药品和防疫物资供不应求的情况,这让我们想起疫情初期,曾有一段时间全球口罩供不应求。那时,有一群科学家,他们想出办法自制口罩,同时还找到了可有效抵挡新冠病毒颗粒的最佳面料。新冠疫情迫使许多人开启居家远程工作模式,科学家们也不例外。Edward Vicenzi是美国史密森尼博物馆保护学院(Smithsonian Museum Conservation Institute,以下简称MCI)的科学家研究员,疫情之前的主要工作是使用各种精密设备检查稀有的古代物品遗迹。Jamie Weaver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以下简称NIST)的化学家,调查前维京时代瑞典玻璃制品的化学性质。这两位科学家都精通材料研究,在疫情初期,他们和另外两名同在NIST工作的地球大气气溶胶科学家James Radney和Chris Zangmeister组成小队,响应学界和卫生部门号召,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边DIY口罩,一边研究可有效抵挡病毒颗粒的口罩面料。2020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以下简称CDC)曾在官网上示范并教授3种方法自制简易布口罩。为了增强防护效果,还建议在自制口罩内再佩戴一只一次性外科口罩。曾经挂在美国CDC官网上的口罩制作步骤。不过每个人动手能力不同,个人DIY口罩的效果参差不齐,且后来市面上口罩供应充足,如今CDC已不再建议自制口罩,也注销了DIY口罩页面。Weaver采用的就是上图所展示的方法。需要使用缝纫机缝合,不过制作过程相当简单:1. 裁剪下两块长方形棉布(床单、旧T恤也可以),长约25厘米,宽约15厘米;2. 将其叠放在一起,上下左右四边向内折叠,然后用缝纫机缝合起来;3. 随后,取两根长橡皮筋,穿过口罩的两条短边并打结,将打好的结塞入边缝中;4. 调整好口罩和橡皮筋的位置后,将口罩贴合面部,固定好口罩形状;5. 最后将橡皮筋与边缝牢固缝合,防止滑动。这样,一个简单的布口罩就制作好了。自制口罩时,Weaver的家族背景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她的姓氏Weaver就是“织布工”的意思。确实,家中祖辈五代人都是缝纫高手,收藏了各类纺织品。这次,Jamie本人踩着自己祖母用过的缝纫机,做了各种面料的口罩,从家中藏品,到工艺品商店淘到的布料。为了加强安全性,Weaver缝了三层布料,还在鼻子附近做了贴片,防止口罩不贴合面部。图上四位佩戴DIY口罩的科学家最先在期刊上发表了口罩材料研究,从左到右分别是:Jamie Weaver, James Radney, Edward Vicenzi和Christopher Zangmeister丨来源:NIST布口罩制作过程简单,但要找到防护效果优良的口罩面料并不容易。这也是四人小组研究的重点,他们阅读了不少1918年大流感时期与口罩相关的文章。事实上,也正是1918年大流感的暴发,让口罩从外科医学专用器械走入大众生活。一篇1919年的文献中描述了当时医护人员佩戴的自制医用口罩,以及口罩的制作方法,CDC给出的方法与之类似。丨来源:George H. Weaver, Droplet Infection and its Prevention by the Face Mask,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24, Issue 3, March 1919, Pages 218–230,https://doi.org/10.1093/infdis/24.3.218居家令让Vicenzi和Weaver远离了实验室先进的设备。不过,既然DIY口罩难不倒他们,DIY实验室自然也不在话下。他们从沃尔玛超市以每台不到30美元的价格买到了一批简易显微镜。Vicenzi又在网上找到了高分辨率显微镜,可清楚看到布料纤维的细节特征,精度高达2μm。后来团队发表的文章中,不少高清精美的纤维结构微观图正是出自Vicenzi之手。另外,Vicenzi还动手将啤酒冷却器改造成简易加湿器,用胶带将布料固定在上面。所有这些简易的实验设备帮助两位科学家观察并检测各种布料样本的属性:孔隙率、织物经纬密度、织物线厚度和成分等,从而揭示布料如何抵御小小的病毒颗粒。Vicnezi从去年4月开始动手搭建的居家实验室丨来源:Ed Vicnezi与他俩相比,Radney和Zangmeister要幸运得多,他们获得特殊许可,可以在疫情期间去实验室工作。那段时间,俩人不断往返于Weaver和Vicenzi两人的家,给居家科学家带去一包包布料样本。在单位实验室里,他们以氯化钠模拟新冠病毒,用“神奇喷射瓶”发射不同尺寸的小颗粒或者气溶胶,直径从50纳米到825纳米不等,观察这些颗粒穿透封闭试管中布料的情况,测量布料两面颗粒数量的比例,从而判断每一种布料的过滤效果。很快到了2020年6月,4人小组的成果迅速发表在ACS Nano(《ACS 纳米》)期刊上[1],掀起了不小的关注热潮。据统计,这篇文章上线之后,迄今浏览量已超过了6.4万次,成为该期刊2020年的头条文章。显微镜下几种防护效果最好的布料放大图像:A. 100%棉,毛巾,B1和B2分别是100%棉,轻质法兰绒的外表面和内表面,C. 100%涤纶,成衣面料,D.100%棉,枕套,E.100% 涤纶短纤丨来源:ACS Nano 2020, 14, 7, 9188-9200根据论文描述,这四位科学家选择了32种布料,测量了它们的过滤效率(Filtration efficiency)、压差(differential pressure)、品质因数(quality factor)和结构参数(construction parameters)。同时还与外科手术口罩和N95口罩所使用的7种聚丙烯纤维过滤材料做了对比。结果发现,100%棉法兰绒的病毒颗粒抵御效果表现最佳,且不亚于N95口罩,紧接其后的是机织合成纤维。如果在法兰绒的基础上再添加一至两层过滤层,诸如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过滤网、咖啡滤布或者其他可捕获微小气溶胶颗粒的材料,口罩的防御能力则更上一层楼。那么,N95口罩是怎么做的呢?N95口罩的原型来自于1958年美国时尚编辑Sara Little Turnbull的女性内衣罩杯设计思路,经过不断改造,最终成型的口罩可以阻挡95%与新冠病毒颗粒大小相当的气溶胶。一般来说,单个病毒颗粒直径约为110纳米,但据Zangmeister的记录,新冠肺炎患者呼气中的病毒团包裹在蛋白质和盐分内,直径最大可达一两微米。工业上制作N95口罩时,会使用熔融吹塑挤压法(melt-blowing extrusion),让N95的塑料纤维变形,如此一来,厚度不一的纤维束混合在一起,形成不同形状及纹理,这一杂乱的混合织里让气溶胶无法通过口罩。N95口罩内部乱成一团的塑料纤维结构丨来源:Ed VicenziVicenzi团队的结构成像揭示了布口罩不逊于N95口罩的防病毒颗粒机制。像法兰绒这种常见的布料,内部结构介于N95和涤纶之间。尽管其纤维是按照一定模式编织起来的,但仍然非常不规则。这是因为在法兰绒的编织过程中,纤维束会从表面凸起,形成所谓的“绒毛”。研究人员推测,这种毛绒绒的表面不仅给布料提供了柔软的触感,还能像N95口罩一样捕获更多的气溶胶颗粒。Vicenzi表示:“法兰绒就是纺织界的N95。”效果仅次于N95口罩的法兰绒面料显微结构丨来源:Ed Vicenzi2021年3月8日,团队的第二篇文章发表在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ACS 应用纳米材料》)期刊上[2],进一步揭示了棉布口罩的另一优势:湿度加强口罩保护效力。他们模拟了人呼吸时的高湿度环境,发现包含新冠病毒的飞沫来袭时,亲水性布料(如纯棉布料)的过滤效果会增强。原理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呼气的湿度为100%,棉布口罩又具有吸水性,纤维吸水后大幅膨胀增粗,使微小的内部空间更为狭小,气溶胶愈发难以穿过口罩进入鼻腔。与此相比,N95口罩采用的合成塑料纤维则是疏水的,我们呼出的水汽会凝结在口罩内侧表面。Vicenzi打了个比方:“……就像嗡嗡飞的昆虫撞上了捕蝇网,一接触网的表面就被牢牢困住。”同理,在棉口罩内部极为潮湿的环境中,气溶胶颗粒因吸水而变大,最终而困陷于狭小的空间中。干湿材料对比之下,棉布口罩的过滤和防护效果模拟图。可见通过干燥织物(a图)的气溶胶颗粒要多于通过潮湿织物(b图)的颗粒丨来源:Hydration of Hydrophilic Cloth Face Masks Enhances the Filtration of Nanoparticles不过,这并不表示佩戴口罩前需要用水浸泡一下,而是说如果你一直佩戴棉布口罩,随着时间延长,口罩内湿润的过滤层会增强病毒防护效果。众所周之,在新冠疫情蔓延之初,是否必须佩戴口罩这一议题,曾在全球引起广泛争议。Vicenzi团队的研究揭示了口罩阻挡病毒颗粒的结构机制,证明了中国一直坚持的做法是正确的:疫情期间,人人都应佩戴口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2021年5月,一篇发表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的研究[3]再次从理论上证明了日常生活中佩戴口罩减少新冠病毒传播的观点。在公共环境中,我们都无法避免吸入他人呼出的空气,尤其是在病毒浓度最高的医院,即使是防护效果最高的医用口罩,如果不穿防护服,保持通风,也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效力。但在普通人的生活环境中,人们呼出的气溶胶内新冠病毒浓度并不高,属于病毒有限环境(virus-limited regime),只要大家都佩戴口罩,哪怕是最简单的一次性外科手术口罩,就能有效减少可能接触到的病毒,同时也更好地过滤残余病毒,进一步降低感染率。总而言之,若要取得最佳防护效果,患者和健康人都要佩戴好口罩,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社交距离。在病毒有限环境中,即普通人生活的环境,佩戴口罩和不佩戴口罩的差异,红点代表包含新冠病毒的气溶胶颗粒,而绿点代表不包含病毒的气溶胶颗粒。丨来源:Tinu CA from www.freeicons.io, distributed under CC-BY 3.0.全球抗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活动,人类行为做出的微小改变,可能会极大改变病毒传播的轨迹和效果。新冠病毒演化至今的毒株Omicron传染性极强,更需要我们做好防疫三件套,保护自己和家人朋友的健康。当无法购买到充足的N95口罩或其他口罩时,我们不妨自己动手制作花色合意的棉布口罩,既保护自己,也保护环境。毕竟,科学研究和生活实践都证明了佩戴口罩的实际意义,这确实是我们普通大众对抗疫情的最有力武器之一。原文参考: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mithsonian-institution/using-store-bought-microscopes-and-eye-detail-heres-what-smithsonian-scientists-have-learned-about-mask-effectiveness-180977216/参考文献[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0c05025[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m.0c03319[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2/6549/1439[4] https://doi.org/10.1093/infdis/24.3.218 作者: 2022/12/12 12:04
  • 五十年来寿命减少一半!蜜蜂消失会导致人类灭绝吗? 近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在受控实验室条件下,现在饲养的蜜蜂其寿命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短了50%。现在饲养的蜜蜂平均寿命为17.7天,而上世纪70年代为34.3天。当与自然环境下的蜜蜂相比时,其趋势竟然一致。为了找到原因,研究人员考虑了农药、环境压力、寄生虫、营养等各种因素,结果显示,蜜蜂寿命的总体下降可能是遗传因素。图源:中国蜂业杂志1小小蜜蜂,巨大作用“如果没有昆虫进行这种自由自在的授粉工作,那么很多植物必将灭绝——原先靠这些植物来保持土壤的活力,并且给土壤增加养分,一旦这些植物灭绝了,那么土壤就会变得干枯贫瘠,进而严重影响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大地的绿色瀑布》蜜蜂是授粉网络的核心。作为授粉昆虫,蜜蜂在全世界各地辛勤地传播花粉,直接关系到全球76%的粮食作物和84%的植物的花粉传播。每一只蜜蜂,能够沾住足足五十万到七十万粒花粉,使得植物授精充分,无论对于作物产量还是质量都有着广泛的提升。图源:联合国粮农组织蜜蜂影响农作物产量。蜜蜂是授粉活动的主力,影响了世界35%的农作物产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与人类密切相关的107种重要农作物品种中,91种依赖蜜蜂授粉。经过蜜蜂授粉后,13种农作物增产幅度达90%以上,30种农作物增产幅度为40%-90%,27种农作物增产幅度为10%-40%,21种农作物增产幅度在10%以下。图源:参考文献1蜜蜂创造了巨大经济价值。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研究结果显示,蜜蜂授粉对36种作物生产贡献的经济价值达到3042.20亿元,占作物总产值的36.25%,相当于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2.30%。据估计,蜜蜂授粉每年可以为美国创造150亿美元的价值,除了酿蜜,更多的是作物因蜜蜂授粉而在产量和质量上产生的增加值。图源:中国蜂业杂志2蜜蜂消失会导致人类灭绝吗?很多文章中有过这样的言论“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将只能再存活4年。没有蜜蜂,没有授粉,没有植物,没有动物,也就没有人类。”这是真的吗?蜜蜂消失会导致人类灭绝吗?答案是不会的!首先,蜜蜂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不可替代。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蜜蜂会授粉,有很多昆虫,如蛾子、蝴蝶、苍蝇、蝙蝠、甲虫都能进行花粉传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蜜蜂缺失的不足,至于效率,确实没有蜜蜂那么高。其次,人类主要的农作物要么是风媒(玉米,水稻,小麦),要么是自花授粉(大豆,豌豆),要么干脆是克隆繁殖(土豆),没有蜜蜂也一样可以产生籽粒和可食用部位。只有水果和蔬菜与蜜蜂授粉相关,例如西瓜、苹果、芒果等水果,南瓜、丝瓜、黄瓜等蔬菜。但是蜜蜂消失带来的损失确实是巨大的!如果蜜蜂灭绝,很多物种也会跟着逐渐湮灭。比如高度依赖昆虫授粉的巴旦木,如果缺少蜜蜂等授粉昆虫,几乎不会结果。许多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甚至只能依靠特定的蜜蜂帮助授粉。如果蜜蜂灭绝,蜜蜂珍贵的副产品也会消失。比如蜂蜜、蜂胶和蜂蜡。蜂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美容养颜方面效果也十分显著。蜂蜡作为少有的能被大规模获取的天然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农业、医药、食品甚至航天、电子、军工等行业的生产制造中。3保护蜜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蜜蜂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大量食品、医药、营养等,还可以为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等传播花粉,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利用蜜蜂为大田植物授粉和大棚植物授粉,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好蜜蜂。为蜜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保障授粉。将部分农田空出,为蜜蜂打造天然的栖息地。种植不同花期的本土植物,形成灌木篱墙。同时种植向日葵、咖啡树,以及牛油果树和芒果树等,吸引蜜蜂。减少杀虫剂的使用,不破坏蜜蜂窝。在花园里种植本地植物,为蜜蜂提供它们喜欢的食物。植物和授粉昆虫是共生互助的关系。它们彼此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并进化。种植各类不同花期的本地植物,有助于授粉昆虫的生存。增加对蜜蜂的了解,克服你的恐惧。通过学习,你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蜜蜂都蜇人,它们成群而上是为了保护自己,并非有意伤人。通过了解如何尊重蜜蜂,我们可以避免遭受蜜蜂袭击,并能学会与这一重要生物和谐共处。 作者: 2022/12/12 12:03
  • 北京流行毒株比广州的更“毒”?权威解读→ 各地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有所不同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许文波近日介绍,我国现阶段流行的新冠病毒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的亚分支BA.5.2和BF.7为主;其中BA.5.2在我国31个省流行;BF.7在我国24个省流行。北京流行的变异株以BF.7为主,广州流行的变异株以BA.5.2为主。那么,北京与广州主要流行的这两个变异株,从临床医学角度来说有何不同?针对这个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回应。奥密克戎不同分支传染性和传染力没有差别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介绍,其实这个病毒的变异是很正常的,比方说我们过去大家知道流感病毒每年也是不一样的。新冠病毒实际上也变了好几代了,从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就变到奥密克戎,那么我们现在比方说像BA.4、BA.5就是从BA.2变过来的。那么BF.7又是从BA.4和BA.5变过来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这个病毒还是奥密克戎分支的,其实它病毒的毒性、致病力和传染性是不会有本质改变的。童朝晖表示,比方说我们现在北京主要流行是BF.7,目前统计它的无症状和轻型占到98%,所以说大家看了这个数就应该知道,就是说无症状加轻型都占了百分之九十几,说明病毒它对人体主要是侵犯在上呼吸道。童朝晖介绍,无症状是没有任何症状,轻型是有上呼吸道症状,比方说咳嗽、发烧,甚至嗓子不舒服,所以高热的时候它有一些肌肉酸痛。大家可能觉得是不是不同类型、不同分支的变异株有什么差别?其实大家应该知道,从传播性和传染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它都是奥密克戎的分支。奥密克戎不同分支致病力没有区别 公众不用担心此外,童朝晖介绍,奥密克戎不同分支致病力没有区别,公众不必过分担心 。童朝晖表示,从致病力上也是没有区别的,因为百分之九十几都在上呼吸道症状,所以引起的是上呼吸道的症状。至于说有人会发烧明显一点,有人会咳嗽明显一点,有人会嗓子不舒服明显一点,所以说上呼吸道症状表现不一样。如果说我免疫力很好,抵抗力很强,我即便是阳性,我表现还是一个无症状,这个还是因人而异,跟他自身的免疫力,跟他的年龄,跟他的基础疾病有关系,并不代表是病毒的致病力和毒力有改变,所以我觉得大家不用担心。不同人群居家治疗和隔离需要注意哪些?那么,不同人群居家治疗和隔离需要注意什么?哪些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呢?童朝晖回应,比方说青壮年,他是轻型或者是无症状的,没有明显基础疾病,可以居家观察,居家对症处理。如果是有一定的基础疾病,但是基础疾病是稳定的,他也是一个无症状和轻型,也可以居家隔离和观察的。但如果说脆弱人群,比如年龄65岁以上,比如他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肿瘤、免疫抑制等等这一类的基础疾病,基础疾病是稳定的,但是新冠本身可能比较重,比方说他可能表现为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这种气促胸闷这些新冠导致它的临床表现有所加重,就要去定点医院就诊。第三类就是说同样是属于脆弱人群,65岁以上,比如心梗、脑梗或者基础疾病不稳定,再或有急诊手术,比方急腹症了,还要做急诊手术,心梗要放支架了,或者是晚期妊娠快要生小孩了这一类,这一部分人群,就建议他去综合医院去就诊,因为综合医院学科比较齐全,各科都有,有什么问题,它会有多学科来看,各个专业对你进行会诊,这样的话对于我们这些不同类型的这种新冠患者都有一个很好的就诊条件和保障。 作者: 2022/12/12 12:02
  • 转给家人朋友!关于新冠病毒你要知道的30件事 作者: 2022/12/12 12:01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