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螺蛳粉”味樱花引发关注,蜜蜂都沉默了...... 阳春三月,正值樱花盛放的季节,趁着阳光正好,又是周末,于是你约上三五好友,准备到公园里的樱花山上拍照赏花,顺便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到了公园,刚刚来到种满樱花的小山下,就闻到一阵浓烈的“香气”,味道像极了中午刚吃过的螺蛳粉,可看遍四周也没见有人摆摊,直到走到樱花树下才后知后觉,“摊主”原来是头顶粉白可人的樱花!来源丨hippopx上述场景很有可能发生在不远的未来,因为就在前不久,浙江省林科院发表的一个视频冲上了微博热搜,视频里的专家宣称自己成功选育出了能够散发螺蛳粉气味的樱花品种,名字就叫“螺蛳粉”,并表示在不久后正式投入市场……对此,网友们表示“喜欢樱花的和喜欢螺蛳粉的都沉默了”。来源丨微博樱花是什么?“樱花”指的是蔷薇科李属樱亚属(Prunus subgen. Cerasus)植物的统称,在世界各地都有许多培育出来以供观赏的品种,例如山樱花、垂枝樱花、云南早樱、东京樱花、染井吉野等。樱花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常见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樱花的叶片大多呈椭圆形,边缘有芒齿,花瓣呈伞状分布,花序紧凑,颜色主要有白、粉、红三种。来源丨hippopx樱花的花期主要集中于春季三四月份,花开时会长满枝桠,由于花朵之间十分紧凑,若是有大面积的樱花树林,等到春天来临时将会涌现一片粉白色的花海,花期结尾时,又有无数花瓣慢慢落下,落英缤纷,美不胜收。来源丨hippopx樱花颜色清新淡雅,香气极淡近乎于无,自古便受到我国无数文人墨客的喜爱,到了近代,各种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更是常常出现樱花的身影,樱花也因此广为人们熟知,春日踏青赏花时,正争相盛放的樱花树林常常是出游之地的不二之选。樱花为啥会有螺蛳粉味儿?了解完樱花,我们接着聊螺蛳粉味儿的樱花。新培育的的樱花为什么会有螺蛳粉味儿,专家并没有解释,视频中只是提到:“新品种樱花有一股浓郁的香味,远处闻起来可能有一股类似螺蛳粉的味道,所以给它取名叫“螺蛳粉”。“有一股类似螺蛳粉的味道”是关键。我们知道,螺蛳粉的味道和里面的酸笋有关。在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经过腌制发酵的竹笋中的挥发性成分包括醇、酸、酯、酮、醛、酚、烯烃、醚等物质。其中很多物质都带有臭味和刺激性气味,例如酸中的丁酸,酯类物质中的亚油酸甲酯等。各种具有气味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就是螺蛳粉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新品种的樱花里可能也含有一定浓度的带有臭味和刺激性气味的物质,让开起来的樱花闻着像螺蛳粉一样。来源丨pixabay当然,关于“螺蛳粉”樱花味道的来源目前并没有权威的解释,咱们这里也只是猜测。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亲眼看到并闻到这种“螺蛳粉味的樱花”。这些花花也是臭臭的除了螺蛳粉味儿的樱花,大自然中还有一些花朵艳丽,但味道像螺蛳粉一样一言难尽的花。1.石楠花石楠花属于蔷薇科苹果亚科石楠属,花序呈球状分布,花色白,喜好温暖湿润的气候。石楠花的花期一般在三四月份,虽然作为一种观赏性植物,石楠花长得也算是娇嫩可人,但由于其花开时会散发浓烈的腥气,让人稍稍靠近就头晕目眩,所以很不受人待见。而让石楠花产生这种气味的化学物质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但在与之相同亚科且都会散发腥气的花中都找到了三甲胺,所以推测石楠花的腥气很有可能也是来源于三甲胺。来源丨中国植物图像库 刘冰摄2.天竺葵天竺葵属于牻牛儿苗科天竺葵属的草本植物,别名臭绣球,石蜡红,叶片通常互生,大多呈扇形,边缘有裂纹,表面有马蹄状环纹。花序呈伞状,花形呈星状或漏斗状,天竺葵由于种类繁多,花色十分丰富,不过还是以红色居多。其中一种俗称土天的品种,如果用手拍打它,它就会散发强烈的类似腥气的味道让人皱眉。来源丨中国植物图像库 陈又生摄3.万寿菊也称臭瓣菊,臭芙蓉,属于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粗壮,叶片呈羽状分裂,沿叶缘有少量腺体,头状花序单生,花形有舌状和管状两种,花色通常有黄色和红色黄边两种。万寿菊虽然艳丽娇美,但在开花时会释放具有刺激性的臭气,让不少人喜欢不起来,但将万寿菊花瓣裹上面粉蛋液下锅油炸后却又是一道特色美食。来源丨中国植物图像库 李光敏摄4.马缨丹(五色梅)马缨丹,属于马鞭草科马缨丹属,一种直立或蔓性灌木,原本产自美洲热带。在我国,马缨丹广泛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等地,花序呈球状分布,花型小巧,颜色十分丰富,一簇花序上会有黄、橙、红、紫、粉红等多种颜色,因此,马缨丹也叫五色梅。来源丨中国植物图像库 宋鼎摄虽然马缨丹色彩缤纷且长得十分讨喜,但如果把鼻子凑上去一闻,就会闻到一股类似薄荷或者干燥鸡粪的味道,所以很多地方也把马缨丹叫作鸡屎花或臭花。马缨丹的“臭味”来源于它叶子内所含的一些萜类化合物,也正因为这个奇怪的味道让许多昆虫避而远之。在我们的印象中,娇艳美丽的花朵总是伴随着馥郁的芳香的,可现在看来,总会有那么几种不按套路出牌,就算面对我们熟悉的花,也要担心它是不是被“科技与狠活”整得开始散发臭豆腐味儿了。 作者: 2023/03/21 09:40
  • 世界睡眠日丨失眠数羊有用吗?6个睡眠误区很多人还在傻傻的相信! 想睡又睡不着、很困但不想睡、睡着了又总是做梦总是醒,睡时鼾声如雷,醒来头昏脑涨……你是否正饱受这些睡眠问题困扰?人一生中大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健康是我们整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日常生活中很多的睡眠误区常被大家信以为真,今天是世界睡眠日,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睡眠的六大误区和改善睡眠的8个方法,走出睡眠“困”境。图片来源:版权图库01误区:高枕无忧真相:俗话常说“高枕无忧”,但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会给颈椎造成影响。其实,枕头不是用来“枕头”的,而是“枕颈”的,因为人们睡觉时,会把枕头放在颈部下面,而不是头部下面。人体颈椎前面有一个前凸的弧度,如果枕头过高,那么头部会被迫形成“低头”状态,使颈曲度过伸过屈,这会无形中给脖子增加负担。02误区:打呼噜等于睡得香真相:很多人以为打呼噜是睡得香,但其实打呼噜非但不是高质量睡眠的表现,严重的打呼噜还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该病症患者在睡眠中会反复出现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情况,严重者每晚可能会发生多达数百次,每次持续十余秒至1-2分钟不等,令患者大脑、身体出现反复短暂性缺氧,从而对全身各器官系统造成慢性损害,例如,形成低血氧症,而诱发高血压、脑血管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因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也被称为睡眠中的“隐形杀手”。03误区:数羊可以治失眠真相: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 “睡不着的时候就数羊”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这其实并不管用。睡觉前数羊最早是由国外传入国内,“羊”的英文发音和“睡觉”很接近,所以有一定暗示作用,但放在汉语里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这个方法不仅不能助眠,可能还会影响入睡。因为数羊时会不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数数上,大脑反而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导致越数越清醒。图片来源:版权图库04误区:喝酒助眠真相:不少人以为喝酒能助眠,因为喝酒以后,人昏昏沉沉会出现入睡的假象。虽然睡前喝酒表面上似乎对睡眠有益,但实际上却可能会干扰睡眠。酒精作用下的睡眠往往很浅,中途醒转次数多,睡眠一般断断续续,尤其下半夜酒精作用逐渐消失后,还会引起失眠与多梦,使总的睡眠质量下降。此外,酒精被分解后会产生乙醛,乙醛在体内循环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脱水,醉酒入睡醒来后通常口干舌燥,此后会更难以入睡。05误区:临睡前运动助眠真相:临睡前运动会让交感神经兴奋,特别是容易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这反而会让人难以入睡。建议临睡前3个小时不要运动,理想的运动时间是早晨和午后,但在职人员可能很难在这些时间段抽出大量时间来运动,那么夜间运动可以选择在睡前3~5个小时前进行,并且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适量运动能使白天的紧张情绪得到消除,从而提升晚上的睡眠质量。06误区:睡得多=睡得好真相:很多人会以为睡得多就是睡得好,但其实睡多睡少都不好。睡眠时间过长,大脑皮层兴奋度反而会下降,导致出现昏昏欲睡等不良感受。睡眠时间过短,则会出现头昏、乏力、焦虑、记忆力下降等症状。一般来说,建议成年人的睡眠时间为7~9小时,老年人为7~8小时,不过睡眠时长存在个体化差异,而且时长仅仅是衡量睡眠质量的其中一个指标,睡觉不仅要睡得饱,更要睡得香,质比量更重要。是否为优质睡眠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判断:1.入睡较快,能在10至30分钟入睡;2.睡眠过程中不易醒,即便偶尔醒来也能快速入睡;3.夜间梦少或梦醒后很快忘记;4.睡醒后头脑清醒、情绪良好,精力充沛。图片来源:版权图库如何才能拥有好睡眠?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的基础,那么如何提升睡眠质量,改善睡眠障碍?与其沉迷“喝酒助眠”“数羊助眠”的“障眼法”,倒不如从这八个方面入手,来避免“困”境。1.临睡前不喝茶、不抽烟、不喝酒,以免导致神经中枢兴奋。2.一日三餐规律适量,尤其睡前不要吃得过饱或者过于饥饿,从代谢水平上帮助身体细胞维持好的生物节律。3.掌握自己的睡眠特征,培养规律的睡眠作息。按时起床和就寝,不要提前上床或“赖床”补眠,严守生物节律。4.中午可以进行20~30分钟的午睡,有利于帮助维持下午良好的工作状态。5.临睡前保持放松状态,避免兴奋和刺激,可以听听舒缓音乐,轻微的海浪声、流水声等有规律的波动声,让身体逐渐放松进入睡眠状态。6.床只用来睡觉,不要在床上干别的事。如果在床上吃喝、打游戏、玩手机等,容易破坏生物节律。尤其是躺在床上玩手机,手机屏幕的蓝光,会影响神经睡眠中枢运行。7.睡前热水泡脚、沐浴。热水泡脚、洗澡能促进血液循环,放松全身,促进入睡。8.外部环境的声、光、温度,甚至空间、色彩及卧具等都会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建议营造温暖、安静、舒适等适合睡眠的环境。例如,采用遮光材质窗帘,黑暗更利于入睡和深度睡眠。 作者: 2023/03/21 09:39
  • 今日春分|古人在房子上种草,竟是为了“防火”? 作者: 2023/03/21 09:38
  • 感动中国丨他带领祖国电动汽车在新能源赛道上驰骋、超车! 二十一年,我们初心未改!2022年,又有哪些人感动着我们?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祖国。恰好在这一年,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成为香港第一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者。作为一名归国华侨,他的求学、研学和治学之路,一直与祖国割舍不开。陈清泉:我在第三代华侨家庭成长的,因为我在印尼的时候,华侨得不到保障。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可以站起来。幼年经历的动荡时局,让陈清泉深刻体会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个体命运的重要。1953年,年仅16岁的陈清泉回到了祖国怀抱,他考入北京矿业学院机电系。陈清泉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祖国的工业化进步贡献力量。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清泉仅凭简单的资料,设计研发了低频发电机,为中国煤炭工业的自动化做了最初的尝试。此后,他又用6年时间,研制了中国早期的直线电机。那时为了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陈清泉决定前往香港。1982年,陈清泉博士毕业,在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学系教书。陈清泉通过大量学习研究,预判出电动汽车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希望能够帮助祖国抓住这次发展机遇。为此,他决定将电动汽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世纪九十年代,陈清泉设计了电动汽车HKU2001,它承载了跨越时代的科技理念,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全球的瞩目。陈清泉:那个时候应该是最典型的、最先进的。陈清泉创造性地把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他撰写的专业著作,成为高等院校的经典教材,为现代电动车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陈清泉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成就奖,而在他的内心当中,却更看重祖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为此他建言献策,助力国家战略,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陈清泉:20年前我当工程院院士的时候,我就说了这句话,中国要成为电动车王国,现在已经实现了。2017年6月,由陈清泉牵头,与香港其他23位院士一起,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问题。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了答复,信中提到的问题迅速解决,这让香港科技工作者振奋不已。陈清泉:习主席批示很具体,他那个信是一个强心剂,我一直在脑子里深深记住,所以我要记住习主席的嘱托。香港一定要跟深圳和内地珠联璧合,融入国家的大建设。近年来,国家支持香港科研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2018至2021年共有17个由香港高校牵头申报或承担的项目课题获批立项,项目资助经费达1.38亿元。这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给了陈清泉莫大的信心。心怀祖国,放眼世界,陈清泉仍然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走过86年的人生历程,他仍然初心不改。《感动中国》颁奖辞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国,正在超车。——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 陈清泉 作者: 2023/03/21 09:37
  • 并不生产精力,咖啡只是精力的搬运工 咖啡原产于非洲中北部,为茜草科咖啡属植物,已有3000余年被人类饮用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饮料之一,约80%的欧美人有每天喝咖啡的习惯,中国市场对咖啡的消费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人们热衷咖啡的提神效果,那一缕缕浓郁芳香令人陶醉。咖啡的提神效果来自咖啡豆中的生物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咖啡因。从生物进化角度来讲,咖啡因原本是植物果实中有苦味和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用来保护植物免遭动物啃食。许多动物会因摄入咖啡而中毒,然而,灵长类动物由于长期吃植物果实,导致其肝脏对其有较强的解毒能力。☆咖啡因不产生额外的精力,而是预支精力咖啡因的化学结构很像人体中的腺苷,而腺苷是能量代谢的产物。腺苷源源不断地从细胞中产生出来,分泌到细胞外,当它和细胞膜上的腺苷受体结合,就等于告诉细胞:“能量消耗差不多了,我累了需要休息了”。人在清醒状态下,神经细胞上的腺苷每个小时都会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就会产生困倦。然而,这时如果饮用咖啡会导致咖啡因与腺苷受体结合,抢占腺苷的结合位点。但咖啡因毕竟不是腺苷,它与腺苷受体结合后并不会触发细胞内的信号传导,因此不会引起困倦。此时的腺苷仍在人体细胞中不断产生,既然不能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就在细胞间隙流浪。等到约四五个小时后,咖啡因被人体代谢掉,积累的腺苷会占据几乎所有的腺苷受体,人就会感觉更加困倦。从这个角度来说,咖啡因预支了人的精力,而不是产生额外的精力。☆长期饮用会出现反向调节长期饮用咖啡后,腺苷受体会发生反向调节,在神经细胞上的表达水平升高。人体逐渐对咖啡因耐受,从最初精神百倍到习惯后就没有明显的亢奋了。习惯饮用咖啡者在戒断咖啡状态下,精神状态和认知能力会有所下降,需要摄入与平时相等剂量的咖啡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样看来,为了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而喝咖啡可谓得不偿失,因为你必须每天喝一定量来维持正常的精力,否则还不如正常状态。想必有些咖啡迷看到这个结论就开始考虑戒掉咖啡了。那么在戒掉咖啡一段时间后,人脑中腺苷受体的表达水平就会回到正常,恢复到咖啡成瘾前的状态。咖啡的确是一种成瘾物质,只不过相对毒品没有明显的身心伤害和戒断症状,才能成为可以合法获取的商品。除了咖啡因,咖啡还含有糖类、有机酸、酯类、甾醇、二萜等多类数百种化学物质,对人体机能调节也是多方面的。关于咖啡对健康的利弊一直颇具争议,有科学家统计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关于咖啡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得出的结论是:在适量的前提下,咖啡对人体的益处略高于害处,可降低老年性痴呆和某些癌症发病率,害处则是容易引起女性不易受孕,导致骨质疏松。☆建议每天不超过两杯该不该喝咖啡?答案因人而异。如果吸引你的是咖啡独特的口感和芳香的气味,你对咖啡的热爱已深入骨髓,也不必刻意拒绝其诱惑。如果你想靠咖啡提神,不如在某些重要时刻偶尔饮用,有助发挥超常水平,据说某些运动员就是这么做的。咖啡不算违禁兴奋剂,在体育比赛尿检中规定的咖啡因上限是每毫升12微克。咖啡对人体的影响与剂量密切相关,欧洲食品安全局建议每天不超过400毫克咖啡因,即大约两杯咖啡。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由于脑发育并未成熟,摄入咖啡因对神经系统的刺激更强,因此,教育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们反对未成年人饮用。医学界认为,失眠、甲亢、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孕妇应少喝或不喝咖啡。最后提醒大家,咖啡并非咖啡因的唯一来源,茶叶、可可、可口可乐、巧克力里面也有咖啡因,如果嗜好这些食品也应限制摄入总量。 作者: 2023/03/21 09:36
  • 吃肝补肝?瘦人不会有脂肪肝?认清6大肝病误区,科学护肝 肝脏是人体负责消化、解毒、代谢的重要器官,日常生活中因为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肝病,导致很多人“谈肝色变”。其实,不少人对于肝病不太了解,甚至还存在很多误区。今天(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肝病的六大误区和科学爱肝护肝的三个方法,关注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时提示肝功能异常了。图片来源:版权图库01误区:吃肝可以补肝真相:不能有句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所以很多肝病患者误以为“吃肝补肝”,但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肝脏是动物体内储存养料和解毒的重要器官,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往往会残留在肝脏中,食用动物肝脏会随之摄入这些毒素。脂肪肝、乙肝等肝病患者应尽量少吃胆固醇高、毒素积聚的鹅肝或其他动物肝脏。02误区:乙肝会遗传,不能结婚、生小孩真相:不会遗传“乙肝会遗传”,这是不少人的一大误解。事实上,慢性乙肝是传染性疾病,并非遗传性疾病。男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生孩子基本不受影响。而如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母婴阻断,95%以上的女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也能生出健康的宝宝。03误区:经常在外吃饭,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真相:不会感染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传染病,这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乙肝病毒无法进入口腔、食道和胃肠道的细胞,人体消化道里也缺少病毒生长繁殖所需的物质。因此,共用餐具、水杯,以及握手、拥抱、咳嗽、打喷嚏、接吻等日常接触都不会造成乙肝病毒传染。图片来源:版权图库04误区:瘦人不会有脂肪肝真相:也会有不少人以为瘦人离脂肪肝很遥远,但脂肪肝并非胖人的“专利”,肥胖只是得脂肪肝的风险因素之一。瘦人如果内脏脂肪沉积过多,也会出现脂肪肝。尤其是消瘦的人或短期内快速减肥的人,会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从而导致脂肪肝。此外,一些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遗传代谢以及久坐不动等因素都会引起脂肪肝。05误区:吃素不会有脂肪肝真相:也会有素食者通常会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这很容易导致脂蛋白合成减少,一旦脂蛋白运输能力出现障碍,大量游离脂肪就会沉积在肝脏中,这有可能引起或加重营养不良性脂肪肝的发生。06误区:得了脂肪肝,只要控制饮食就行了真相:控制饮食、运动等都需要轻度脂肪肝一般不需药物治疗,只需控制饮食就可以,但若脂肪肝程度较重,就不能单靠控制饮食了。脂肪肝患者除了控制饮食,还需要戒烟、戒酒、戒糖。因为,肝脏受损后无法完全分解酒精,酒精长时间在肝脏里堆积会对肝细胞造成严重损伤,加重脂肪肝进展。而油炸及高油腻食物里胆固醇含量高,这类物质会影响脂肪类物质的代谢。脂肪肝患者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此外,保持运动,建议每天进行40分钟左右有氧运动,来帮助脂肪分解。图片来源:版权图库身体出现哪些信号是肝功能异常的表现?1皮肤和眼睛发黄肝功能下降,会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当血液中胆红素堆积过多时,会出现皮肤发黄、眼白发黄。因此,如果出现皮肤发黄、眼白发黄,就需要尽快就诊了,这很可能是肝功能异常的表现。2手掌出现红斑肝脏的主要功能是解毒和代谢,如果肝脏健康,气血运行通畅,身体各个部位都会红润通透。但如果肝脏发生病变,肝功能下降,就会出现雌激素灭能减少,致使雌激素在体内蓄积,则会出现手掌颜色变红情况。因此,如果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有红斑,也就是“肝掌”,就需要尽快就诊了,这很可能是肝功能异常的表现。3食欲下降肝功能下降,会使人出现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腹痛以及便秘等症状。因为,肝脏是消化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产生胆汁,促进肠道吸收脂肪、脂溶性维生素。此外,肝脏还会负责一些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合成,肝脏受损会出现消化道症状。春天万物复苏,由寒变暖,也正是养肝、护肝的好时节。科学养肝、护肝应该怎么做?1饮食有度养护肝脏可以吃一些含维生素、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比如青菜、水果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但要注意膳食均衡和食用量控制,尽量少盐、少糖、低脂,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包括含糖饮料)。若摄入的热量太高,消耗不了,也容易得肝病。2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睡眠是养肝的好方法之一,睡眠时人体新陈代谢减缓,肝脏的负担会随之减轻。一般来说,晚上十一点是肝脏开启自我修复的时间,如果这个时间人体还没有进入休息状态,会对肝脏造成很大伤害。3坚持运动要避免久坐,离开沙发、动起来。每天坚持锻炼,可以做一些快走、慢跑、瑜伽、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不过要注意运动强度和速度,量力而行,避免因过度运动造成身体损伤。 作者: 2023/03/20 10:33
  • 全麦面包越吃越胖?你吃的可能是“假”的,一招教你避坑! 今年,健康饮食的风越吹越旺,全麦面包也作为健康主食的典范成为了人们的首选。但是却有不少人发现,全麦面包吃了一段时间后,竟然越来越胖了。难道全麦面包又是一个被吹出来的神话吗?01为什么吃全麦面包会越吃越胖?我们平时吃的面包多是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而全麦面包制作时使用的则主要是全麦粉。全麦粉,是使用没有去掉麸皮和胚芽的麦子研磨制成的。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它保留了小麦籽粒的大部分营养成分,不仅有更多的膳食纤维,还有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等等,包括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不仅能控制血糖,还能均衡饮食,作为优质主食绝对没问题。既然全麦面包这么优秀,为什么全麦面包还会让人越吃越胖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吃的全麦面包真的没你想象的那么“全麦”。如果是用 100% 全麦粉制成的面包,真没几个人吃得下去。100% 全麦面包不光口感干硬粗糙,如果不添加额外的糖和油,还会有一股挥之不去的发酵酸味。某款德产的实诚全麦面包的味道就被人们评价为捂了几天的臭抹布,每次咀嚼都要鼓足了勇气。这种实诚的味道显然不太讨喜,也不利于全麦面包的销售。因此,全麦面包在制作时往往会额外添加一定比例的白面粉或者糖、麦芽糊精、糖醇等提升口感。随手拿起手边的全麦面包,你可能会发现含量表上排在全麦粉之前的还有小麦粉,甚至还可能有糖和添加剂。什么?全麦面包里面全麦粉的含量还不如小麦粉?是的,这是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全麦面包出台的标准,只要制作中添加了全麦粉的面包,无论多少都可以宣称自己为全麦面包。就算只用了 1% 的全麦粉和 99% 的小麦粉,这款面包依然可以大言不惭地给自己冠上全麦面包的名头,甚至挂上更高的售价,收割想要想要健康饮食的我们。如果你日常吃的都是这样的全麦面包,自然有可能越吃越胖。毕竟你已经无意识中,吃下了太多精面甚至是糖。02各种全麦面包怎么选?为了避免踩这个坑,选全麦面包的时候一定要看配方表。但是,由于目前并没有规定面包厂家们必须在配方中标明全麦粉的配比,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能通过配方表上各个成分的排序来推断它们的成分占比。因为包装食品的配料表都是按照成分添加多少来排序的,这个排序倒是可以放心参考。如果全麦粉排在第一位,那么它的全麦粉使用比例肯定比较高,这样的全麦面包可以买。如果全麦粉排在小麦粉之后,那么它大概率是个挂名全麦面包,本质上就是普通的白面包。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还有一些极端的例子,全麦粉竟然出现在五位开外,那么很显然这种全麦面包中全麦粉的含量真的是微乎其微,很可能就是为了这个名头而硬加了一丁点儿。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坑点。有些全麦面包会贴心地标注出自己的全麦面包粉添加量大于 50%,但是全麦面包粉可不能完全等同于全麦粉,毕竟全麦面包粉里面也添加有小麦粉呀。如果全麦面包粉里面的全麦粉添加量只有 20%,那其实最终算下来面包里的全麦粉含量也不算高。此外,就算全麦粉含量排名第一名也未必就意味着它就绝对健康了。毕竟,还有糖这个隐藏的杀手在呢!如果糖或者糊精的排名比较靠前,那么这款全麦面包依然不是啥好主食,当然相对的它的口感会格外好。除了糖,别忘了还有脂肪含量需要关注。脂肪含量高,面包的热量自然也高,含量太高了就不利于你的健康生活了。但脂肪含量同时也影响着口感,因此你可以在口味和低热量之间找个居中点先试试。总而言之,全麦面包肯定是个不错的主食,但前提是你吃的全麦面包够“真”。 作者: 2023/03/20 10:31
  • 为什么人类便后要擦屁屁,动物却不用? 作者: 2023/03/20 10:28
  • 打呼噜不等于睡得香!可能与严重疾病有关!有这些问题的人得小心了→ 打鼾在人群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打鼾的经历。很多人认为打鼾是睡得香,所以长期打鼾也并没有在意。然而,有一些长期或者严重打鼾的人群,却有可能存在健康隐患,有些甚至已经出现了并发症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关注打鼾会引起一种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约有 1.76 亿OSA患者。此外,打鼾也可能让枕边人不堪其扰,很多家庭甚至会因此而分房睡。01鼾声是如何产生的?引起打鼾的原因很多,当上气道阻力增加,咽喉部的舌根、软腭等软组织处于放松状态,向下塌陷,呼吸时气流通过气道狭窄部位过程中,使组织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为打鼾。气道越窄,气流越强,组织震动越明显,鼾声也越来越大。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打鼾,都影响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人只是有鼾声,但睡眠结构良好,没有缺氧,此时并不影响健康。当上气道阻力过大,吸气时气道变得更窄,甚至完全堵塞,气流无法顺利通过气道(就像水管堵塞时水流变细甚至没有水流一样),导致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大脑感知到这样的状态,会将我们从睡眠中唤醒,使气道重新打开进行呼吸,这种唤醒时间通常很短暂,以至于我们都不记得,这种模式会多次间断性出现,甚至持续整晚,这样的状态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长期打鼾的人,如果引起了OSA,就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严重的、多系统的健康问题。02有哪些症状?白天嗜睡、疲劳:这是非常常见却又非常容易忽视的症状,常常会在看书、开会、开车等情况下出现疲劳、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出现脾气暴躁。有时本人没有察觉到,而是被家人发现才就诊,这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危及生命;呼吸中断:通常是被家人发现,打鼾过程中突然有一段时间非常安静,甚至呼吸中断,但随着大声打鼾会重新恢复呼吸,有时本人也会被憋醒;晨起头痛:约有10%~30%的OSA患者伴随晨起数小时内的头痛症状;晨起咽痛或咽部不适:经过整夜的咽喉软组织震动以及口呼吸状态后,很多人会出现晨起咽部疼痛、咽部不适感;生长发育缓慢:常见于儿童03心血管系统疾病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SA与许多心血管并发症有关,包括高血压、房颤、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中风(脑卒中)、肺动脉高压,而重度OSA与心血管死亡率相关。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机制 图源:参考文献[4]另外,OSA是一种具有潜在负反馈的条件,例如,OSA→高血压→恶化的OSA,如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04有哪些危险因素容易导致或加重OSA?年龄: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是高危群体,尤其我国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打鼾的人群非常庞大;性别: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 2~3 倍、绝经后的女性风险接近男性;肥胖:BMI(体块指数)是OSA风险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很多打鼾患者的主要原因,上气道部位的脂肪堆积也会使气道进一步变窄。以上三个因素是比较明确的可以引起OSA 的风险因素,以下则是可能会加重OSA的风险因素:吸烟:吸烟会增加上气道炎症,吸烟者罹患OSA的概率比不吸烟者高出接近 3 倍饮酒或镇静类药物:可导致睡眠时咽喉部软组织过度松弛,加重打鼾症状颅面和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从前鼻孔到喉部,任何一个平面上导致气道变窄的解剖因素都有可能增加OSA风险,如果把气道比喻成水管,管子的任何一个部位狭窄,水流都会变小,更容易缺水,如颈围大、下颌后缩、小下颌、舌体肥大、悬雍垂和软腭肥大、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儿童常见)、鼻中隔偏曲、鼻窦炎等遗传:OSA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家庭成员患有OSA时可能会导致患病风险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儿童打鼾,很多家长以为是遗传导致,未予重视。实际上儿童打鼾需要重点关注是否有扁桃体或腺样体肥大的问题05何时就诊?如何诊断?如果出现了上述的临床症状,或合并有相关心脑血管并发疾病,尤其是高风险因素人群,建议尽早到医院就诊。除了详细的病史、查体,医生可能会让做一些相关检查。其中,睡眠监测是可以评估整夜睡眠时的呼吸事件频率和血氧下降程度的检查,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客观的、直观的、量化的睡眠结果,对指导治疗非常有意义。诊断OSA的金标准是有技术人员值守的多导睡眠监测(PSG),需要在医院睡眠中心住一晚,但很多医院不具备条件,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在医院过夜,这时可以结合当地医院条件和本人意愿,选择便携式睡眠监测带回家做,这种设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没有PSG高,但仍然对治疗有指导性意义。06如何治疗?OSA是需要长期、多学科管理的慢性疾病,并不是吃某种药或贴某种东西就能一劳永逸。早诊断、早治疗、长期治疗,能带来更多的获益,包括改善临床症状(如,减少日间嗜睡)、减少未来的医疗相关费用,还可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及辅助治疗方式:1、佩戴呼吸机:一旦诊断OSA,一线治疗方案为佩戴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治疗(如,持续正压通气,CPAP),通过外部的压力协助打开堵塞的气道,满足夜间睡眠时的供氧,可降低睡眠时的呼吸事件频率、减少日间嗜睡、改善血压、降低撞车风险、改善勃起功能障碍和提高生存质量。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我建议佩戴呼吸机的时候,很多患者,甚至朋友,一听呼吸机就非常排斥。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此不太了解,但仍然强烈推荐尝试使用,可以对其进行更多、更耐心的健康教育。如果在使用后出现不能耐受的情况,可以再考虑其他治疗方案。2、口腔矫正器:是OSA的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可用于拒绝或不能耐受气道正压治疗的轻、中度OSA患者,通常在口腔科进行评估和治疗,口腔矫正器可使下颌前伸、增大咽腔,从而防止上呼吸道在睡眠中塌陷。3、行为矫正:建议作为日常生活需要的注意事项和长期管理事项来做。减重,控制饮食,加强锻炼,这是性价比极高的治疗手段;禁烟、酒;体位性OSA患者,尽可能采取侧卧位。4、手术治疗:拒绝气道正压或口腔矫正器治疗或者已尝试这些治疗且无效的患者、有明显的扁桃体肥大或者鼻中隔偏曲等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能会考虑予以手术治疗。 作者: 2023/03/20 10:27
  •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 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 周忠和院士【院士访谈】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骨架,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周忠和院士建议科普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将科普放在宏观的人文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在科普活动中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宣传普及,让科普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吸引力。今年全国两会上,科普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我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委员提出,要多用新方法、新技术,让科普工作从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委员呼吁,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宣传;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郭进代表建议,加大对博物馆科普教育支持力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委员建议,积极推动科技界和影视界建立直接联系,科技工作者可结合科学研究经历,为影视界提供创作选题思路和创作素材,为新的科幻IP打造提供参考……近年来,科普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广泛认同。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的发展目标。如何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以科普现代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科技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长期活跃在科普一线的周忠和院士进行了专访。科普与多种人文艺术形式结合记者:近年来,科普越来越受社会关注。根据您的观察和感受,这些年科普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周忠和:科普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出现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科普品牌,如航天领域的“天宫课堂”;促进乡村振兴、专注农业科技推广的“科技小院”等,还有不少科普自媒体品牌,如“汪品先院士”科普抖音号等。在上述科普品牌的成功实践中,科普和新媒体技术融合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发微博、发微信公众号文章、做抖音直播等,都是科普的新业态,这些平台也是科普工作者需要适应的新阵地。科普工作者需要跟上传播潮流,用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进行科普,在科普过程中多用短视频、图片、音乐,多和科普受众互动。记者:今年初,《流浪地球2》《三体》等科幻影视剧大热,科幻和人文艺术的交融越来越深入。在您看来,在这样的交融背景下,未来科普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周忠和:不少科学顾问参与了《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剧的创作,在世界观建构、概念图设计、故事情节科学审核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随着影视界和科技界的深入交流沟通,科学顾问参与科幻影视剧创作的行业规范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科学顾问也将为科幻影视创作提供更多科学支撑,未来科幻影视剧的科学性将进一步加强。我近期参与录制了北京卫视热播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这个节目很有“综艺感”,采用了全程实景走访的制作模式,通过设置悬念、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理性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随着大科普时代的来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边界正在被打破,科学正与文学、艺术联姻,形成更为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寓教于乐,同综艺、脱口秀等各种人文艺术形式相结合是未来科普发展的趋势,科普也将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让更多科研人员做高质量科普记者: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不少“伪科普”。您认为,好的科普要满足什么标准?周忠和:在进行科普的时候,科普工作者要尊重基本的科学事实,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解释问题,“一是一、二是二”,对于不清楚的内容要直言“不清楚”,不能含糊不清、随意拼贴科学知识。当涉及科学预判时,希望大众对科学家有一定包容度,很多时候预判作为参考并不一定绝对准确。好的科普和电影一样,要“票房口碑双丰收”。具体而言,科普既要严谨又要新潮,还要通俗、有人文精神,优秀经典的科普都是满足这些要求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票房很高,又激发了青少年对生命科学的热爱。著名进化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 Gould)撰写的专栏文章后来集结成书出版,很受读者欢迎,使很多人对古生物学及进化产生兴趣。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骨架,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现在我国科普大部分能做到新潮、通俗,但在人文内涵、人文素养方面还比较欠缺。我建议科普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将科普放在宏观的人文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在科普活动中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宣传普及,让科普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吸引力。记者:您对于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有何建议?周忠和:其实,科普是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承担的社会责任。科研和科普工作都需要花费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我自己在科普工作上投入了较多时间,有时也会纠结“要不要花费那么多时间”这个问题。因此,这需要做好平衡。同时,科普工作也需要国家从体制机制层面出台激励政策,改变很多教育理念,鼓励科研人员拿出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支持科普工作,让科普成为“分内事”。未来我会一直坚持科普,也会更加灵活高效地从事科普工作。在形成大科普格局的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无疑具有显著的导向和牵引作用。俗话说,干部带好头,群众有劲头。科研机构的领导,特别是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院士们,可以带头做一些科普工作,加强科普与科研结合,为开展科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以此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同时,我认为社会舆论环境,尤其是科学共同体内部,需要认可科普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能随意乱扣“做科普不务正业”的帽子。舆论环境的认可和重视,能够减轻一些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科普这一社会责任。准确理解和把握“同等重要”记者:您如何理解“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周忠和:首先,“同等重要”不能狭隘地理解成需要给“一样的经费投入”。它是一种定性的价值比喻,即将科普看得同科技创新一样重要。科普与全民科学素质、科学教育水平息息相关,科普工作质效提升,有利于国家创新文化、创新人才的培育,也将促进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实现科普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我认为要从顶层设计上给予科普经费支持,并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精心部署。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责任,各类媒体要发挥传播渠道重要作用,全社会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目前,科普法正在修订,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望为新时代的科普工作保驾护航。记者: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城乡之间还呈现明显的不均衡问题。如何推动乡村科普事业发展?周忠和:科学教师是乡村青少年科学梦想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也是乡村科普的重要力量。乡村学校对专业科学教师的需求很迫切,我希望有关部门落实《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等政策,加强乡村科学教师队伍建设。乡村科普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来丰富科学教育内容,如慕课、各媒体上的公开科普讲座等。同时,挖掘当地与附近区域的科普资源,例如,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科普场馆,和当地科技特派员等科技工作者合作开展特色主题科普活动。社会力量在促进科普繁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机构、民营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一些科学家去乡村地区进行科普活动。出版机构可以向乡村中小学、图书馆赠送一些科普图书。来源:《科技日报》实习记者:孙 瑜 作者: 2023/03/20 10:20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