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甜食吃多了容易痴呆? 原来“傻白甜”是真的                                     作者: 2023/04/18 10:27
  • 有颜且有毒,打卡郁金香请小心! 春天到了,各地的公园里百花盛开,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去拍照打卡。其中,有一种花尤其受到大家的喜爱,它就是郁金香。郁金香的花期在每年的三到四月,它的色彩明亮艳丽、花形典雅,随手一拍就是超美的春日大片。然而,对于这股“郁金香风”,有网友却十分不看好:郁金香不是有毒吗?靠这么近去拍照,是不是不太安全?来源丨pixabay大家都喜欢的观赏花卉郁金香居然有毒?这是真的吗?难道以后赏个花都要提防中毒不成?郁金香是什么花?郁金香是百合科郁金香属的一种多年生鳞茎类球根花卉,拉丁学名为Tulipa,它是荷兰的国花,但原产地却是在地中海沿岸、中东亚和土耳其等地。1981年,在重新修订的《郁金香国际分类鉴定名录》中,根据郁金香的花期、色彩和形状等性状,将郁金香总共分类为4大类、15个类型。分别是单瓣早花群、重瓣早花群、胜利群、达尔文杂交群、单瓣晚花群、百合花群、花边群、绿斑群、伦布朗群、鹦鹉群、重瓣晚花群、考夫曼群、福斯特群、格里氏群和其他混杂群。来源丨pixabay目前,郁金香的园艺栽培品种已经超过了8000个,由野生郁金香与栽培品种经过多次杂交繁育而成。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我国中国科学院就开展了郁金香的杂交育种研究,到2021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就选育出了11个有着自主知识产权的郁金香新品种。目前国内选育出的郁金香属植物总共有18 种,其中有13种分布在新疆地区,其余5 种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各省。我国自主培育的郁金香品种来源丨屈连伟; 邢桂梅,“中华郁金香新品种群”创建之路(下)郁金香的品种很多,颜色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有白色、红色、粉色、绿色等的郁金香花,但目前没有蓝色的郁金香品种。其中,比较特别的是黑色郁金香,主要品种有“小黑人”“夜皇后”等。来源丨百度百科大多数的郁金香没有很浓烈的香气,味道较淡甚至没有香味。现代栽培的郁金香花期一般为1-3周,郁金香本身不耐热,高温照射下容易衰败凋谢。风靡全球的郁金香你能想象吗?郁金香这样小巧可爱的花朵,竟然能在17世纪的荷兰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泡沫经济事件。事情发生在17世纪的荷兰,当时欧洲出现文艺复兴,且大航海开始兴起,欧洲人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为后续的郁金香热奠定了经济基础。当时,郁金香作为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受到许多人,尤其是贵族们的喜爱,尤其是一些受欢迎的郁金香品种,价格开始水涨船高。那个时期,部分郁金香品种如“总督”(Viceroy)的种球可以卖到2500荷兰盾(荷兰货币),而当时8头猪才卖到230盾。还有最受欢迎的品种——“永远的奥古斯丁”(Semper Augustus)种球据说能卖到10000荷兰盾,这个价格可以买下当时的一栋别墅......“永远的奥古斯丁”来源丨redbubble.com“郁金香泡沫”由此展开,但泡沫注定易碎。高昂的收益促使当地的花农们扩大种植面积、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郁金香,这却导致郁金香变得不再稀缺,价格开始下跌。几个月内,郁金香的价格涨跌幅度巨大,由此引发了世界上第一场泡沫经济事件,经济学中将其称为“Tulip mania(郁金香狂热)”有趣的是,这场热潮中,备受人们追捧的郁金香品种大多有着绚丽的特殊图案。但后人研究发现,这种图案其实是因为郁金香被病毒感染所致,这种病毒名字叫郁金香碎色病毒(Tulip breaking virus),通过蚜虫来进行传播。碎色郁金香 来源丨维基百科虽然这种病毒能使郁金香产生美丽图案,出现两种及以上的绚丽色彩,但却会使得种球的繁育能力下降,导致种球过早地退化。不过前几年,经过科学家的不懈研究,也繁育出了不少健康又美丽的碎色郁金香,比如Keizerkroon红黄双色郁金香、Zurel白色带紫红火焰郁金香等。郁金香有毒?事实上,郁金香有毒是真的,但对人类影响不大,主要是对猫、狗等动物有致命的毒性。试想一下,如果郁金香对人类有毒,那荷兰作为郁金香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占据国土30%以上,那荷兰人民不就等于每天生活在毒窝里了?其实,郁金香的毒素主要来源于其球茎里的生物碱,如郁金香甙A、金香甙B等,但这种毒碱并没有挥发性,除非是直接触碰和食用,才会出现中毒现象。正常情况下,人赏花并不会去吃花,而小猫小狗却的确可能会撕咬植物花卉,导致误食毒碱而中毒。郁金香与猫来源丨pixabay因此,只要不长时间与郁金香接触,尤其是有破损的郁金香,就不会中毒的。但是如果家中有小孩或者宠物,就需要格外注意,建议还是不要在家培养郁金香,难保哪一天小朋友和小动物们好奇心膨胀,就误食了这些“毒花”。总而言之,“郁金香对人体有害”是假的,“郁金香很美”是真的。如果你也喜欢郁金香,那就趁着这个花期多多去欣赏欣赏吧~ 作者: 2023/04/18 10:26
  • 中年发福竟与代谢无关!想要甩掉“肥肚腩”,饮食建议做到这3点! 迈入中年之后,“发福”成了横亘在每个中年人面前的一大难题。迈过29岁这个“坎”之后,想要保持苗条的身形会逐渐变成hard模式......过去吃什么都不胖的人,现在喝水都发胖;过去一顿三碗饭,现在半碗就管饱。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01为什么中年发福来的这么迅猛?过去我们总认为,这口让人发胖的锅需要基础代谢来背,走上下坡路的身体代谢让我们无法消耗摄取的能量,从而积攒在体内转换成了大把大把的脂肪。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却打破了这个认知——其实,我们20~50岁期间的能量消耗是稳定,并没有在跨过某个坎之后就出现急转直下的降低。比较明显的代谢水平下降,其实出现在60岁之后,人体已经迈入衰老时。60岁之后,新陈代谢每10年会降低7%左右,到了90多岁时,日常的能量消耗平均会被50多岁的人群低20%~25%。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下降,尤其是肌肉质量的下降,新陈代谢的降低也会越发显著。显然,刚刚30多岁的中年人,远没有到代谢降低的这一步。咦?代谢没降低,吃的东西也没有徒增,为什么还会发胖?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原因很简单,动得少了。在研究中,人们发现30岁以后的人群比20岁的人群少动了20%左右。[1]遥想当年,20岁的我们精力旺盛,能熬夜K歌散步,还能说走就走,拎起行囊就一路硬座到西藏。而30岁的我们,被生活压榨得疲惫不堪,别说每天运动了,就是每天晚下班一小时就够让人心力交瘁了。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动得越来越少了,被繁重地工作死死地焊在了工位上。虽然我们吃不多,身体基础消耗也没变,但我们原本有的额外运动消耗没了,整体算下来能量还是能轻松累积下来,成为我们腰间的游泳圈,脸上的双下巴……不仅如此,迈入中年后我们还面临着压力、熬夜、情绪问题等等“催肥剂”。以及加班、带娃等一系列让我们有心运动也没时间运动的阻碍事件;再加上忙于工作只能吃高油高热量的外卖或者精加工的食品,而没有时间自己去做一顿美味又健康的食物……总而言之,中年发福,哪里是我们不想减肥,分明是我们被生活压迫得死死,根本没工夫减肥啊!也难怪,如今的中产们追求的潮流已经不是名车名表了,而是谁有钱又有闲,能够每周甚至每天坚持运动。02怎么减缓中年发福速度?中年发福其实与代谢水平无关,主要由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日益减少的运动量,和增加的压力,以及为了释放压力而暴风吸入的不健康食品们,都是中年发福的推手。看到这里,你或许想说:如果我有钱有闲,我当然也能每天运动啊!确实,肥胖与个人经济情况也有很强的关联:收入水平、职业类型、受教育程度都会影响到人的体型。此外,性别也会影响到同年龄段内人群的体型。比如同样是中年,高学历男性就会比低学历男性更胖。有趣的是,在女性群体中确实反过来的,高学历的女性会比低学历的女性更苗条。这背后,显然也与个人经历、职业导致的个人观念差异有关。但是,已经踏入中年的我们,显然已经来不及从奋斗改变这些外在条件了。想要对抗中年发福,还是得靠最经典的那一句”管住嘴,迈开腿。”对于缺少时间的中年人来说,像年轻时那样每天花上几个小时去做高强度有氧运动已经不现实了,但每天从工作和家务中抽出十几分钟或者半个小时来做做HIT一类的短时高效运动还是可以的,它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提升你一天的能量消耗。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当然,管住嘴也同样重要,毕竟我们的运动量只有一点点,多吃的每一口高热量食物都在助推我们的发胖。要怎么管住嘴?其实不难,但需要长期坚持。首先,摄取食物需要考虑整体的营养素密度,像高糖甜品、饮料,以及酒类、油炸食品、饼干、泡面一类的食物最好少吃。是的,你最爱的奶茶也最好戒掉,这不光减肥还省钱,毕竟几十块一杯的奶茶除了给你带来短暂的快乐,剩下的全是发福的痛苦。其次,一定要长期关注摄入的总热量,以及膳食结构。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都要适量摄入,为了减肥目的可以优化结构,主食可以在白米饭里增加些粗粮的摄入,比如燕麦米、糙米、荞麦,甚至是杂豆也很不错。没必要为了减肥,而生生饿肚子,毕竟我们还需要满满的能量去应对事务繁忙的每一天。最后,多吃蔬菜,适当吃水果,保证摄入了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能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果吃的不够,可以考虑吃复合维生素片补充,预防维生素摄入不足。 作者: 2023/04/17 08:46
  • 如何预防癌症?这几张不花一分钱的防癌“处方”,简单又实用,值得收藏! 作者: 2023/04/17 08:43
  • “脑龄”是如何计算的? 大脑一生面临的挑战重重,从出生到成熟,从衰老到死亡,外界环境时常波动,身体结构也一直在变化。6岁时儿童的大脑成熟度超过90%。因此,6岁之前被认为是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感知觉经验和智力发育的核心阶段。多种遗传、环境因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如自闭症),多于此年龄阶段累积并呈现症状。童年脑发育与功能的完善,不仅是人脑早期发展与重塑的基石,也是人生意义和价值判断形成的生理基础,是毕生幸福感的源泉。长久以来,受到临床检查手段、家长与儿童配合度、神经影像模型构建方法等限制,人脑发育期的影像图谱研究多集中在6岁以后的年龄段,严重制约了人们对脑发育关键期的机制理解,也阻碍了基于影像技术对脑发育疾病的早期诊断体系的进展。因此,脑发育领域中始终缺乏“生长曲线”这一“度量衡”的构建,使得我们无法对儿童的脑发育状态实施“脑龄”、“脑发育得分“等精准评估。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收集了逾12万张脑扫描——迄今最大规模的样本群——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第一批完整的脑发育图。这些曲线图直观体现了人类大脑如何在生命早期快速扩大,之后又随年岁增长而逐渐缩小。该研究成果2022年4月6日发表在《Nature》上,让那些苦于研究重复问题的神经科学家大为惊艳。这些研究首次为全身至关重要的器官——大脑,绘制出了综合性的标准化生长曲线图:脑图(BrainChart)。这项研究成果直观地显示了人类大脑在生命早期如何快速膨胀,然后随着年龄增长慢慢萎缩。脑图涵盖大脑在整个人生过程中的变化,不仅能像儿科医生用的生长曲线那样评估生命初期的大脑是否正常生长发育,还可以系统评估大脑的衰老,以及受到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影响。 作者: 2023/04/17 08:42
  • 图解丨聊聊“人造太阳”:做这个很难,也很燃! 还记得《流浪地球》里的行星发动机吗?还记得《三体》里的“可控核聚变”吗?嗯,这些“科幻”有望一步步成为现实!4月12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创造新的世界纪录EAST就是《流浪地球》里行星发动机原型机的一种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人造太阳” 作者: 2023/04/17 08:41
  • 近十年最多!沙尘到底何时休?六问沙尘天气,一图看懂 北京目前仍处于大风蓝色预警中,关于沙尘近期热点问题,六问六答—— 作者: 2023/04/17 08:39
  • 鸭血、银耳......“清肺”食物真的有用吗? 审核专家:王国义(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博士后)今早上班的你,有没有遭遇**“灰头土脸”**的一天?昨天晚上,北方迎来大范围沙尘天气,生活在北京的小伙伴深受影响,截至4月10日21时,全市空气质量已经红的发黑,陷入重度污染水平。沙尘天气,关闭门窗的办公室里也是到处一股土味。不免让人担心这些无孔不入的细微尘土会不会被吸入肺部,造成伤害?于是,不少人把目光投在了鸭血之类的“清肺食品”身上,鸭血粉丝汤销量也随之上涨。那么,想必大家也有疑惑,鸭血真的如民间传说有“清肺”的效果吗?“清肺食物”是不是真的清肺?咱们今天来一起看一看。1**空气中的粉尘是怎么影响健康的?**众所周知,沙尘天气是一种空气中存在大量粉尘的天气情况。而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75微米的固体微粒。粉尘无处不在,是维持地球温度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燃油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释放了大量的颗粒物,通过吸附其他物质,进行各种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不仅造成了大气污染,也危害着人体健康。沙尘暴 来源丨维基百科空气粉尘是怎么影响健康的呢?一般情况下,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能够被鼻腔的绒毛拦截,通过打喷嚏和咳嗽可以排出体外;但是粒径较小的粉尘就容易沉积到肺部。新闻上经常提到的雾霾,其形成主要是粒径为2.5微米的粉尘,也就是大家熟悉的PM2.5,PM2.5携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输送距离远,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虽然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吞噬和清除PM2.5,但是并不彻底,残存的颗粒会进入到肺部的细支气管造成沉积,引发呼吸道疾病甚至肺癌。很多人对PM2.5的大小没有概念,举个例子,人类的头发在肉眼看来已经很小了,直径却在50到70微米之间,对比下来,就能想象粉尘颗粒很微小了。然而,还有更小的颗粒,可以深入到肺泡,再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毒和血管硬化,继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空气污染问题得到很多关注,与此同时“清肺”这个词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2****“清肺”食物真的有效吗?****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听说过清肺润肺的食物,比如鸭血、猪血、雪梨、银耳等等。吃这些食物真的能清除吸入的粉尘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前面已经说到粉尘是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而吃的“清肺”食物,是从消化道进入体内,消化吸收后透过小肠绒毛进入血液,与肺部的颗粒物可谓是“隔海相望”,处于两条互不相同的通道,没有丁点儿清除效果。鸭血粉丝 来源丨百度百科有人要说了,吃了“清肺”食物后大便会变黑,是在“排毒”。其实不然,大便的颜色确实与食物有关,但是除了食物原因,还可能与身体疾病有关系,一般出现黑便的原因可能是消化道溃疡或者肿瘤,亦或者是短期补充了大量铁元素等。鸭血中含有丰富的铁,食用后确实会出现黑便,但同“清肺”并不沾边。炖煮的银耳莲子 来源丨维基百科/Mk2010其实在现代医学中,也有清洗肺部的技术,就是肺灌洗,但通常是用于治疗尘肺和吸入性肺炎患者,不适合治疗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至于传统医学上经常说的“清肺”,此清肺非彼清肺,指的是清肺泄热,减缓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相关症状,只是被人们习惯性地叫作“清肺”食物,并不能处理空气污染引起的肺部问题。总的来说,食物清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而当前也没有方法能够清除进入人体内的粉尘。3****如何保护肺部健康?****虽然“清肺”无法实现,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肺部损伤,让肺部保持健康状态。以下是几个在沙尘天气中比较有效的防护方法:>>>>做好个人防护,沙尘天气减少外出由于沙尘暴中含有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会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恶化。所以一般遇到沙尘天气,应当减少外出次数,最好是待在室内活动,关闭门窗,同时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必要外出时佩戴口罩大部分人无法避免外出,那么就需要佩戴好口罩,普通的医用口罩对于小于10微米的颗粒防护作用不大,大家可以选择N95或者KN95口罩,能够有效过滤PM2.5等污染物。要是有呼吸不畅的问题,还可以选择带有呼吸阀的款式。来源丨pixabay>>>>外出回家后尽快洗头沙尘暴不仅包括PM2.5和PM10,还携带着一些砂石、花粉和柳絮等。碰上沙尘天气严重时,有人会觉得出一趟门回来变得灰头土脸的,这并不是个人错觉。众所周知,头发数量多,直径小,总面积大,并且会分泌油脂,很是能够吸附大量沙尘,所以回家之后最好是尽快洗头吹干。留长发的朋友还可以把头发梳起来,减少沙尘与头发的接触面。>>>>清洗鼻腔虽然我们无法做到清肺,但是可以清洗鼻子。鼻子能够过滤很大部分的沙尘颗粒物,但是打喷嚏和咳嗽并不好受,此时就可以适当地清洗鼻腔。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网上购买洗鼻器,注入专业的洗鼻盐液或者生理盐水,根据使用说明来冲洗鼻腔。过敏性鼻炎患者除了服用抗过敏药物,也可以洗鼻,有利于缓解鼻炎症状。总的来说,“护肺”十分关键,避免吸入才能最有效防止粉尘对身体的损害。而从大环境上来看,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才是“护肺”的根本,作为地球家园的一员,我们也需要共同做出努力。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作者: 2023/04/14 10:37
  • 最新“口罩令”发布!国家疾控局:这些场景还需要佩戴口罩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根据《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要求,为指导公众科学佩戴口罩,有效保护公众健康,制定本指引。一、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1.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期间。2.出现发热、咽痛、咳嗽、流涕、肌肉酸痛、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期间。3.生活、工作或学习的社区、学校发生聚集性疫情时。4.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5.外来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6.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及托幼机构、学校、校外培训机构等重点机构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人员工作期间。二、建议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1.乘坐飞机、火车、长途车、轮船、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2.进入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时。3.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等前往室内公共场所时。4.参加人员来源较广、流动性较强且没有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要求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举办时。三、可不佩戴口罩的常见情形或场景1.露天广场、公园等室外场所。2.人员相对固定的室内工作场所和会议室等。3.参加人员来源较广、流动性较强但有明确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防控要求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举办时。4.对于定期开展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健康监测等的特定人员,如庆典活动演职人员、仪仗队队员等,在参加大型活动时。5.进行运动的人员,佩戴口罩可能导致呼吸困难时。6.3岁及以下婴幼儿。7.学校师生在校期间。四、口罩选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疑似感染者建议佩戴N95或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无呼吸阀),其他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五、其他注意事项1.除以上情形或场景外,个人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需求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2.心肺功能障碍人员应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口罩。3.有关公共服务人员所在机构应当为其配备符合相关要求的口罩,并设立独立废弃口罩收纳装置。本口罩指引将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动态优化调整。各地各部门可根据本地和行业实际,参照本口罩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来源: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作者: 2023/04/14 09:13
  • 挣扎!恋爱一年半发现男友有家族癌症史,会遗传吗?要不要分手!? 前段时间,闲着无聊在某社区刷帖子看,无意中读到一个“瓜感”十足的帖子。最初是一个“小姐姐”向大家求助:当时,她跟男友在一起已经一年半左右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了解到,男朋友的家族里竟然有多位关系亲密的成员罹患癌症。男友的妈妈、外公、外婆乃至外公妹妹的儿子,都是如此。外公妹妹的儿子更是在三十多岁就因为癌症去世。她不禁有些担忧:和男朋友感情挺好的,但他会不会也遗传到什么癌症基因呢?这场恋爱要不要继续谈下去……说实话,我并没有看到原帖,只看到了某网友贴出的原帖截图和众说纷纭的评论:有人冷静分析说癌症种类不同,不用担心;有人宽慰豆友说现在的问题未来未必还是问题;还有人劝说豆友珍惜当下的幸福,不要错过良好的姻缘。但也有不少不友善的评论诸如:而截图的网友显然也是嘲讽的态度:这我可就坐不住了!咱们来冷静分析一下,男朋友的母系血亲中这么多人患过癌症,其中还有年轻患者,不熟悉医学知识的网友产生基因方面的担忧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换做其他人——甚至是“男朋友”本人,难道就丝毫不会往遗传学方向怀疑一下吗?再者,这些不假思索冷嘲热讽的网友又如何确定,错的不是他们自己呢?01遗传学与肿瘤医学发展至今,肿瘤在学者眼里早已不只是迅速增长的异常组织,而是涉及多种发生、发展机制的复杂疾病。根据不同的机制,肿瘤学的研究也已经在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无限复制潜能、浸润转移机制、能量代谢异常、局部微环境差异、基因组不稳定性和突变等方向各自形成了庞大的分支领域。而肿瘤遗传学更是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揭示肿瘤遗传的分子机制和表观遗传学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肿瘤易感基因的筛选和临床应用也在迅速地丰富和发展。酒精、黄曲霉素、甲醛、紫外线等生活中常见理化类致癌因素可能更为公众所熟知,但遗传因素其实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一项覆盖 9512 对双胞胎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中占 42%,结直肠癌中占 35%,乳腺癌中占 27%,卵巢癌占 22%[1]。可见至少在一些特定的肿瘤中,遗传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02肿瘤易感基因人类基因组中,有些特殊的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被称为“肿瘤易感基因”。不同肿瘤易感基因的致病能力不同,所以学者们把肿瘤易感基因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其中,高风险和中风险的肿瘤易感基因发生的突变更可能导致肿瘤,被称为致病性突变(和良性突变相对应)。致病性突变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中,只会让体细胞的主人自己患肿瘤的风险提高,但如果发生于形成受精卵的生殖细胞中,就成了可遗传的突变,一代一代地传递给后世子孙。那些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特征的疾病,也都是这样来的。目前,临床上已经确认了多种肿瘤易感基因,例如和乳腺癌、卵巢癌密切相关的 BRCA1、BRCA2、PALB2、RAD51C、RAD51D 基因;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小肠癌、肝胆癌、脑癌等多种癌症有关的 MMR 基因;和白血病、淋巴瘤、儿童肿瘤有关的 TP53 基因基因等。03肿瘤易感基因的筛查和意义过去,由于医学界对肿瘤遗传学的了解不足,基因检测技术也不成熟,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对象的筛选往往依赖于家族史。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父系和母系的三代血亲中肿瘤患者的肿瘤类型、发病年龄、死亡年龄、肿瘤组织学资料以及其中任何人做过的基因检测;再根据特定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此人携带致病突变的风险,风险超过阈值的就进行基因检测[2]。这个方法其实是基因检测技术不能普及时的折衷办法,因为它非常依赖于家族史信息的准确性,而很多人并不能完全掌握或者记清家族中各个亲人的具体情况,这会产生相当程度的误诊率。英国大伦敦地区覆盖 16696608 人的调查研究显示,尽管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检测进行了 25 年,但仍有超过 97% 的 BRCA 携带者未被发现,就连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的明星效应都未能提升 BRCA 基因的检测率[3]。技术的进步普及了大规模高通量的基因检测,检测效率的大幅提高和成本的下降让更多人有机会进行基因检测。如今的临床上,对癌症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基因检测已经是不再依赖于家族史的常用方法。肿瘤基因影响着肿瘤的分类和特性,特定的基因可以让肿瘤对特定的方法不敏感或者更敏感,这将影响医生的治疗决策,也让患者能接受更加精准的治疗。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医生还可以通过比对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肿瘤易感基因的情况,判断患者的致病性突变来自于自身体细胞还是家族遗传;这意味着医生可以更敏锐地、准确地评估患者血亲的患病风险,帮助还未患病的携带者进行预防性治疗,还可以通过生殖医学的手段筛选胚胎,避免遗传性的突变基因继续传递给下一代。如果查出携带有致病性突变,但身体尚未出现恶性病变,那么根据致病性突变风险等级的不同,可以进行影像学筛查、组织学筛查、药物预防、预防性手术切除等对应的预防措施。前文的研究中提到的安吉丽娜·朱莉就是因为携带 BRCA1 基因而进行了预防性手术切除,当时曾一度引起国内外的热烈讨论。如今看来,朱莉当时的决定并不莽撞,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目前也推荐 BRCA1 或 BRCA2 基因的携带者接受预防性双侧乳房切除术,以降低未来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但考虑到携带 BRCA1/2 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乳腺癌,而现在乳腺癌的筛查手段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因而是否采取预防性手术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本人的意愿和医生的风险评估结果。04肿瘤基因的检测和普通人的生活科技进步总体而言是好事,但细分到个体身上时不一定总是带来益处。基因检测的结果,包括肿瘤基因和一些意义不明的突变,可能会给检测者个人带来担忧、焦虑,以及因为遗传给子女而歉疚等心理负担,也可能影响到一些家庭的和谐和婚姻关系。从群体上来看,某些基因的携带者可能会遭遇择偶、就业、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歧视或者污名化。英美国家为此设置了相关的反歧视法条(美国的遗传信息反歧视法案、英国的基因检测与保险法),为了防止商业保险公司因为基因问题区别设置保险金额,禁止他们从卫生部获取公民的基因检测信息[4]。对于个人而言,目前临床上主张对特定类型的癌症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如果检测结果提示亲属有携带风险,再对亲属进行进一步检测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所以大多数人暂时用不到肿瘤易感基因检测,不必有太重的心理负担。回到文章开头的“瓜”,“男朋友”的母系家族中或许真的存在某些肿瘤易感基因,也可能只是家人各自运气不好。网友有顾虑非常正常,就和有人希望伴侣是单眼皮、有人希望伴侣头发茂密一样——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看重的事情不同,网友可以有不同意见,但不应该过于苛责。当然,即便“男朋友”真的携带肿瘤易感基因,现在也已经有很多应对方案,未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方法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如果那个最初发帖求助的“小姐姐”能看到这篇文章,也希望本文的信息能给你的疑虑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Lichtenstein P, Holm NV, Verkasalo PK, et al. Environmental and heritable factors in the causation of cancer--analyses of cohorts of twins from Sweden, Denmark, and Finland. N Engl J Med. 2000;343(2):78-85. doi:10.1056/NEJM200007133430201[2] Evans DG, Harkness EF, Plaskocinska I, et al. Pathology update to the Manchester Scoring System based on testing in over 4000 families. J Med Genet. 2017;54(10):674-681. doi:10.1136/jmedgenet-2017-104584[3] Manchanda R, Blyuss O, Gaba F, et al. Current detection rates and time-to-detection of all identifiable BRCA carriers in the Greater London population. J Med Genet. 2018;55(8):538-545. doi:10.1136/jmedgenet-2017-105195[4]https://www.abi.org.uk/data-and-resources/tools-and-resources/genetics/code-on-genetic-testing-and-insurance/ 作者: 2023/04/14 09:13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