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54岁入行,97岁诺奖, “足够好”“足够老”的传奇人生 2023年6月26日,美国物理学家、化学家、锂离子电池发明者之一John Goodenough去世,还有一个月,他将年满101周岁。2019年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当时最年长的获奖者,因其姓氏,世界认识了这样一位“足够好”老爷子。他最著名的工作自然是锂离子电池方面,而这是他54岁时才踏入的领域,数十年身体力行,年近百岁还身处科研一线。他也是一位重要的固体物理学家,在金属氧化物、磁学、高温超导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谨以此文纪念Goodenough教授,此生已good enough。撰文 | 刘辛味我们中有些人就像是乌龟;走得慢,一路挣扎,可能到了30岁还搞不明白。但这些乌龟必须继续爬下去。——John B. Goodenough每天早晨8点前,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的一间办公室会迎来一位白发苍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就是John B. Goodenough。这位科克雷尔百年讲席教授97岁——刚刚刷新了诺奖最年长获奖者的记录,他与惠廷厄姆(M. Stanley Whittingham)、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发展了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共同分享了2019诺贝尔化学奖。如今,我们正在享受他们的成果——从手机、笔记本电脑到电动汽车,乃至清洁能源的存储,这种功能强大、可充电的电池被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诺贝尔奖官方评价,“他们创造了一个可充电的世界”。实际上,Goodenough是在年过半百之后才开始研究锂电池,以97岁高龄获得诺奖,可以说是“足够老”了,但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正是因为他觉得还不够好。他的传奇人生仍在继续。“阅读障碍”的少年进入耶鲁1922年夏天,Goodenough出生于德国耶拿。他的父亲Erwin Goodenough当时正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相信德国医生剖腹产的技艺更高超,到临产时,用牛车载着自己妻子来到了耶拿。第二年,Erwin Goodenough获得了学位,回到美国,进入耶鲁大学任教。小Goodenough的记忆便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的郊外开始。左:John Goodenough与哥哥Ward;中:1930年左右的Goodenough;右:Goodenough和妹妹Hester(右)。图源:nobelprize.orgGoodenough从小就很喜欢大自然,捉虫刨坑不在话下,但童年并不畅快,与他最亲密的玩伴是一只名叫Mack的狗。Goodenough也很喜欢学习,可是早先读书对他来说比较困难——据称他有未确诊的阅读障碍症,因此他说自己那时候是个“差生”。为了能追随年长自己三岁的哥哥进入格罗顿中学(美国最顶尖的私立中学),他自学阅读和写作应付入学考试,最终真的顺利入学,还获得了奖学金。这让他感叹,“到现在我都觉得这是个迷!”Goodenough认为,中学时代严格的教育让自己受益匪浅,并最终考入耶鲁大学。但相比于学习,他更爱运动,因为这样能让他保持良好的身材以及人际关系。美国的精英往往有着优秀的原生家庭,Goodenough也不例外,他父亲后来成为了美国著名的宗教研究学者,他的哥哥成为了著名的人类学家,让Goodenough这一稀少的姓氏永远记录在了历史中。但是他们的家庭生活并不和谐,Goodenough甚至用“灾难”来形容他的父母婚姻关系。受限于宗教信仰,Goodenough的父母在他进入大学前才离婚,父亲很快娶了自己的研究助手。进入大学后,Goodenough才感觉从这段糟糕的关系中解脱出来。1940年,父亲给了他35美元,并说,“去吧,孩子,上大学。”35元勉强可以算为学费的零头,Goodenough却坚定的表示自己也不会再花家里一分钱。在老校长的安排下,Goodenough利用业余时间给家庭富裕的学生补课,Goodenough回忆说,“为了21顿饭,我每周工作21小时。”再加上奖学金,还有朋友们的帮助,Goodenough过上了一段不错的日子。进入大学后,Goodenough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许是受了文科家庭的影响,他也先学习了文科类课程,但Goodenough承认自己阅读不行,“我不喜欢读书,看不懂。”因此不想将来研究历史,也不想学习法律,那时他觉得自己可以上医学院,但对精神病学不感兴趣,而对数学的兴趣与日俱增。一位慧眼识珠的数学教授Egbert Miles看到了Goodenough的天赋,便鼓励他学数学。在耶鲁,他还加入了神秘的精英组织“骷髅会”,这是耶鲁大学历史悠久的秘密社团组织,这里诞生过多位美国总统(一些阴谋论者甚至认为他们把控着美国权力社会)。这让Goodenough的传奇人生又添了一丝神秘。耶鲁“骷髅会”,这里被称为“坟墓”。图源:IndependentGoodenough和骷髅会成员合影(下图后排右一)。图源:nobelprize.org不想当物理学家的气象学者不是好士兵1941年冬天,Goodenough大二时,珍珠港事件爆发。他的很多同学都准备入伍,Goodenough也不例外。Egbert Miles教授知道Goodenough的天赋,告诉他,“不要像所有人一样为海军陆战队服务。他们需要有一些有数学知识的人来进行气象研究。”Goodenough并没有被通知立即入伍,而是要完成学位。但那时候他只完成了数学系的一门课程。仅用两年半的时间,Goodenough从耶鲁数学系毕业并获得了学位,然后被征召入伍派到陆军气象部门,驻扎在葡萄牙沿海的一个小岛上。由于那个年代还未发现“喷射气流”,飞机总是延误。军事部门希望Goodenough这些气象研究者不仅能预测天气,还能计算飞机航班时间,以及最佳的出行计划。可能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当时载着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的航班提供了正确的预计达到时间。当然,也因为没考虑风向,飞机在到达终点前就没油了。战争结束后,尽管陆军总部来信想让Goodenough留在部队继续当气象学家,但他还是选择了继续读书——他想要学习物理。在他读过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A.N. Whitehead)的著作《科学与现代世界》之后便意识到,科学对世界的发展影响愈来愈强,他在自传中写道,“如果有机会,我应该去学物理”。军旅生涯时的Goodenough。来源:news.uchicago.edu1946年,当一张派遣优秀军官前往芝加哥大学学习研究的电报发来后,Goodenough来到了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这个机会来自他那位数学教授的推荐,他希望让有学术前途的人能继续读研,而这也真正改变了Goodenough的一生。来到芝加哥大学,Goodenough仍一字不落的记得当时登记员对他说的话,“我不懂你们这些老兵。你们难道不知道,凡是在物理学上做出过重大成就的,已经在你们这个年龄做过了。你想现在开始吗?”讲出这段略带嘲讽的话的人是辛普森(John A. Simpson),那时他也才30岁,从曼哈顿计划回来没几年,可能他不知道自己在未来能成为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而Goodenough才24岁,他承认,“理论物理的突破大多来自年轻人”,但后来他明白,物理需要实验,而这一方面所需的物理直觉和突破需要厚积薄发。那个年代进入芝加哥物理系的门槛极高。为了确保研究生能了解真正的学问,被誉为物理学史上最后一位理论和实验全才的费米(Enrico Fermi)负责资格考试——每天8小时,考4天。Goodenough考了两次,第一次让他获得了硕士学位,而第二次通过才能获准继续攻读博士,这也让他打下了牢靠的基础。到了选择专业方向时,Goodenough发现费米秘密捣鼓的世界首座核反应堆并不适合自己,他希望学习固体物理,研究材料的性质,便找到了另一位天才物理学家齐纳(Clarence Zener,后来因发明齐纳二极管而闻名)。齐纳决定Goodenough做自己的学生,并告诉了他两个问题:“你的第一个问题是找到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解决这个问题。”Goodenough做到了这两点,他研究了六方密堆积金属晶体布里渊区边界与费米面的相互作用如何改变其结构。(在动量空间中,金属的费米面位置取决于导带中电子密度,而布里渊区则由电子运动所处周期势的平移对称性确定。)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甚至得到了布里渊(Léon Brillouin)本人的指点,“年轻人,你弄错了布里渊区”。但事实上是布里渊的物理图象错了,最终这项研究让他在1952年获得了博士学位。Goodenough与妻子Irene Wiseman。图源:nobelprize.org为计算机开发内存毕业后,Goodenough选择到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工作,主要进行固体磁性方面的研究。这间实验室是由美国空军支持下建立的,旨在建立美国第一个防空系统(后来的半自动防空系统,SAGE)。Goodenough回忆说,“这是一次奇妙的经历……他们有雷达、有通讯系统,但没有数字计算机。”实际上,当时世界首座商用计算机还在开发之中,也不具备军方所需的储存能力,Goodenough就开始和工程师们一起开发了随机存取储存器中(RAM)的关键部件,即如今的电脑内存。Goodenough所在的团队需要找到合适的磁性材料作为存储元件,解决实现方形磁滞回线的问题。当这项工作完成时,Goodenough的同事们有一半都离开了实验室而进入产业界,他们看到了这样研究的巨大潜力。而他在林肯实验室一直工作了24年,在这里研究了过渡金属氧化物,为计算器存储设备发展了各种磁性材料,真正涉及了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这段时间里Goodenough以一名物理学家的身份探索着物质结构的奥秘,提出了磁性相关的理论,特别在RAM研发时发展了氧化物材料协同轨道排序概念(Jahn-Teller效应),而随后得到的Goodeough-Kanamori半经验规则成为了后来固态物理和化学里研究的里程碑,为磁性材料的设计和计算机研发奠定了基础。他还深入研究了金属和硫化物原子磁矩、电子行为等课题,甚至在70年代就偶然从电子行为发现了高温超导的关键机制。他写下的专著《磁性与化学键》,被后来研究磁性金属的学生认为是“圣经”。Goodenough的经典著作《磁性与化学键》 来源:网络事实上,Goodenough也更喜欢自己在物理学上的研究,以至于连获得诺奖时,他以为自己是关于莫特跃迁的研究,“我认为这一过程的物理研究非常重要,我非常满意。”当然,他没因为这样研究无缘诺奖而失望,毕竟这只是他研究生涯早期的一小部分。54岁开始新的研究生涯60年代时,污染席卷美国,为了减少污染,汽车公司便已经开始考虑让电动汽车重回市场。事实上,汽车诞生的早期,电池发动比内燃机更早,但电池性能发展缓慢逐步被淘汰了。Goodenough受邀作为福特公司的科学家,评估一种新型钠硫电池——1969年,Goodenough首次接触电化学和电池的研究,他开始在离子导电率和能量存储方面下了功夫。最初,这项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仍因为安全问题,电池不适宜在汽车上使用,被福特公司取消了项目。可项目仍带来了诸多好处——为当时的科学家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点燃了政府对能源科学的兴趣。尤其到了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美国遭受石油禁运,各大汽车公司开始生产电动汽车,政府的资金也开始投入到能源相关领域。Goodenough在自传中写道,“我们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使国家变得脆弱,与受到俄罗斯的核弹威胁一样。” Goodenough瞄准能源领域,准备大干一场。今天的林肯实验室。图源:Linkedln然而,由于林肯实验室受空军资助,能源相关研究并不是空军的责任,没了经费,Goodenough知道自己该离开了。恰好这时,牛津大学需要一位教授管理无机化学实验室,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牛津的人很有想象力,邀请一位有物理学背景的非学术界人士成为实验室的负责人。”Goodenough只在研究生时学过两门化学课,他是最合适的人选。其实,当时Goodenough还有另一选择,就是前往伊朗德兰黑大学。这个选项完全被他的妻子否定了,因为那时伊朗正在闹革命。前往牛津的决定得到了妻子的支持,Goodenough说,“这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因为从这时起我将正式成为一名学者,而且是成为一位化学家。”那一年,Goodenough已经54岁,他还不知道自己将会在电池领域大放光彩。锂电池的诞生就在同一年,在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惠廷厄姆在《自然》发表了一篇使用锂阳极和二硫化钛阴极的电池的文章,电池的能量密度很高,并且他制作了可让离子穿梭的分层材料,这意味着这种电池可以充电。这篇论文让惠廷厄姆与Goodenough一起分享了诺奖。然而,锂本身就是一种极为活跃的元素,甚至与氮气都能发生反应,这就对电池的生产制造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充放电,锂金属表明会长出枝晶,就像小“毛刺”,接触到负极就造成了电池短路,发生自燃、爆炸甚至炸毁了实验室。出于安全考虑,埃克森美孚放弃了这个项目。Goodenough却认为这项研究大有前途,物理直觉告诉他金属氧化物比硫化物更适合制作电池的阴极,因为金属氧化物能产生更高的电势,即便他还没想到他的发现有巨大“潜能”(potential)。1980年,57岁的Goodenough领导团队发现使用钴酸锂(LiCoO2)几乎能使电力翻倍,输出4V的电压。钴酸锂是一种层状材料,锂原子位于氧原子和钴原子组成的八面体结构之间,可谓来去自如,而这一性质正是电池所需的,并且钴酸锂相对于金属锂更温和,枝晶问题也得到了改善。这样发现被诺贝尔奖官方评价为“迈向‘无线革命’决定性的一步”。钴酸锂结构,中间紫色的小球是锂原子,红色表示氧原子,钴原子在氧原子形成的结构内部。图源:wiki然而,Goodenough的发明并没有得到西方世界重视,甚至连牛津大学自己都不愿意申请专利。部分原因在于,石油危机后对替代能源的研究热度下降,再加上埃森克美孚的惨痛教训,导致Goodenough的新发现无人问津,还是他自己找另一个政府实验室勉强申请了专利。反而日本人看到了这块市场,80年代日本的电子产品走向了世界,正急缺轻型、可充电电池。Goodenough设计的锂电池阴极使用了氧化钴使电势几乎翻倍。图源:nobelprize.org日本化学家吉野彰以Goodenough的工作为基础,用锂钴氧化物作为阴极,开始研究阳极材料。他发现锂离子可以被吸引到石油焦中,这种碳基材料帮助电子和离子更快的流向阴极,而且由于阴极中本身就含有锂离子,阳极使用石油焦,可以取代纯锂,能让电池更安全。最终靠着吉野彰的成果研发了具有高容量,安全性俱佳的锂电池——“锂离子电池”真正诞生了。1991年,索尼将锂离子电池首次商业化,锂离子电池成为今天我们每个人的手机的必须配件,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只不过Goodenough并没从这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当时价值)中赚到一分钱,他当时签下的专利是被特许使用的。锂电池第二次革命引发“世界大战”Goodenough并没停止研究高效可充电电池的脚步。当时牛津大学规定,教授年满65岁要退休,Goodenough觉得还为时尚早。就像他父亲从耶鲁退休后到哈佛图书馆找了间办公室,1986年,Goodenough回到了美国,来到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系。这一来又开启一个长达30多年的工作。在德州,实用主义者Goodenough在寻找新的电极材料的同时,将一部分精力再次转移了基础研究上,继续从事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电子性质的研究,并进行了了超导相关实验。他觉得这些研究将带来真正的创新。而他的学生们继续寻找新型电极材料,因为钴酸锂电池并不完美。虽然性能优良,但也存在寿命短的问题,而且钴作为一种战略元素,成本极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当时还在牛津的Goodenough就已经开始领团队寻找新材料。Goodenough的物理直觉再次告诉他具有尖晶石晶体结构的材料可能会更合适,因为这类结构可以让锂离子在三维空间中扩散,提高效率。结果,他的博士后不仅发明了锰基尖晶石结构的阴极,安全性更好且成本更低,而且还在继续推进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另外一种结构,橄榄石晶体结构,用最常见的铁和磷构成磷酸铁锂(LiFePO4)。1997年,他们研发了具有商业潜力的磷酸铁锂电池,再次引发了锂电领域的风暴——真正意义上的“风暴”。磷酸铁锂的晶体结构,白色代表锂原子,红色、紫色、黄色分别代表氧原子、磷原子和铁原子。图源:Chemical Structure今天,磷酸铁锂电池广泛运用于储能设备、电动汽车和各种小型设备中。然而,Goodenough依然没有从中获利,还卷入了一场专利纠纷之中!当Goodenough发现磷酸铁锂将再次引发能源革命时,想申请专利,结果发现已经被抢先了。原来,他手下的一名日本“打工仔”将研究泄露了出去,他本来就是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的雇员,借着向Goodenough团队学习的名义来到了团队,他并没有遵从保密的协议。在专利纠纷中,最先制成新材料的人成为了关键人物,他就是当时的一名博士后帕迪(Akshaya Padhi),他却拒绝了帮助Goodenough证明。两人“狼狈为奸”把研究内容透露给了NTT公司,赚了大钱。在专利纠纷中,Goodenough只能无奈地表示自己身边被安插了间谍。由于对电池的一点改进都会牵扯到专利中,多家商业巨头都被搅了进来,让这场专利战争愈演愈烈,堪称锂电的世界大战。Goodenough沉默在浪潮中,直到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与NTT公司和解。不想退休等死幸好,今天人们把发现磷酸铁锂的功劳归功于Goodenough,这项他75岁时做出的成就,彻底改变了电池世界的格局。一般人到这里,或许就该知足了,可是Goodenough觉得过去的工作还“不够好”。目前学界认为,锂离子电池发展已经接近极限,Goodenough还想寻找更好的电池。90岁时,他把目光放在了全固态电池上——使用固态电解质的电池,具有安全性能更好,能量密度更高,体积更小的优势。电池领域群雄逐鹿,这是Goodenough的选择。目前,Goodenough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即使受到一些争议,可他完全没停下来的意思。在办公室内指导学生。来源:news.uchicago.eduGoodenough知道自己并不是唯一有实力解决电池问题的人,也不确定自己能否成功,但是“我不想退休等死,我相信我们正在努力的事情非常重要。“5年前,还他说自己只有92岁,还有时间,希望解决更长远的能源问题,他说:“我们必须在不久的将来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过渡到对清洁能源的依赖。”“所以这就是我去世之前要做的事情,留下一个更清洁,更美好的世界。”为了达成这一远大目标,他决定在102岁时再退休。回顾自己的研究经历,Goodenough说,“科学研究通常是跨学科的,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通常是相互涉及的,这为我提供了真正朝材料科学和工程方向发展的机会。”他认为自己是,“受过固体物理学培训的材料科学家,与化学家和陶艺家(研究电池事用到了陶瓷材料)一起合作,在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生活中,Goodenough是个开朗的人,“哈-哈-哈”,夸张的笑声常常回荡在办公楼的走廊里。直到2018年骨折前,他还每天开车40分钟上班,保持着每周近50小时的工作时间。除了科研,为数不多的爱好就是爬山,年轻时他与妻子怀斯曼(Ireen Wiseman)走过了走过不少地方,他们两人在芝加哥大学相识,共度一生,没有孩子,Goodenough说,“我们拥有彼此”。Goodenough和妻子Wiseman在一起。图源:bbs.creaders.net在Goodenough的办公室中,挂着一张巨大的壁毯《最后的晚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一生从事科学,却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信仰并未阻碍他的研究,反而成为了一种内在的动力和热爱。很长时间以来,Goodenough是一名诺奖陪跑者,他却说,“我才九十多岁,还有时间”。现在,荣誉终于降临,足够好! 作者: 2023/06/30 09:14
  • 抑郁症让你心力交瘁?换个角度,重新点亮生活!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它不仅仅是一阵低落的情绪,而是一种持久而沉重的心灵负担。然而,我们不必沉浸在黑暗中,因为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抑郁,让内心重新绽放阳光。定期锻炼: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能释放身心压力,释放大量的快乐激素,提升心情。调整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和情绪。增加富含维生素B、Omega-3脂肪酸和叶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绿叶蔬菜。与亲朋好友交流:积极的社交关系可以带来温暖和支持,减轻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多与亲朋好友交流,寻求他们的陪伴和支持。培养兴趣爱好:投身于自己喜爱的活动,如绘画、音乐、阅读等,可以转移注意力,增添生活的乐趣,让心灵得到放松。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抑郁症状持续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和治疗,他们会给予你专业的支持和指导。调整睡眠习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恢复身心平衡,提升心情。关注内心需求:倾听自己的内心,学会放慢脚步,给自己一些放松和喘息的时间。适度的自我关爱和放松,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无论抑郁的阴霾如何笼罩,始终牢记,我们可以迎接阳光,缓解抑郁症。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与抑郁症做斗争,恢复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作者: 2023/06/29 09:18
  • 为什么遇到香草味冰激凌,汽车就无法启动? 一个真实却又有些荒谬的故事:一位通用旗下品牌庞蒂亚克汽车用户,发现每当他购买香草口味的冰激凌后,他的汽车就无法启动。于是这位顾客给通用写了两封投诉邮件,并在第二次发送邮件后,成功揭开了汽车与冰激凌之间的关系谜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顾客的投诉邮件这位顾客家有个传统:每天晚饭后一家人开车去吃冰激凌,并且每天晚上买不同口味的冰激凌。但是当他去买冰激凌时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当买香草冰激凌,汽车都不启动,但如果买其他口味的冰激凌,汽车就会很好地启动。汽车公司的经理虽然很怀疑事情的真实性,但还是派了一位工程师调查这个问题。工程师和车主见了面,约定一起去买香草冰激凌,他们到了商店,买完冰激凌,发现车真的不启动了。工程师尽量还原场景,并连着三天晚上开车去买冰激凌。第一晚,买巧克力味的,车启动了。第二晚,买草莓味的,车启动了。第三晚,买香草味的,车不启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仔细地勘察和分析,工程师发现,买香草冰激凌所用的时间远比买其他口味的要短。香草冰激凌卖得最好,它被放在商店离门口很近的地方,不需要找,直接拿起来付账即可。购买时间又和车的启动有什么关系?工程师对这个顾客的汽车进行检查,发现了“气阻”的问题。气阻通常在发动机较热时出现,如果汽车的供油系统中出现气阻,引擎吸燃料时燃料的供应会变得断断续续,汽车会因此无法启动或者在行进时熄火。这位顾客购买的庞蒂亚克汽车就有气阻的问题。购买其他口味冰激凌花费的时间足以让引擎冷却从而让车顺利启动,而当顾客购买香草冰激凌时,时间短,引擎太热,气阻无法及时消失,汽车因此无法启动。工程师解决了顾客汽车的气阻问题,这位顾客以后在购买任何口味的冰激凌时,再也没有出现车无法启动的情况。大部分人看完上文中的故事的收获是:有时候问题看起来无解,但在冷静思考后会发现它的确可以被解释。如果从数学思维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故事中包含了一个数学概念——条件独立。学会条件独立思维,避免陷入混乱条件独立和条件概率有关。我先介绍什么是条件概率。条件概率通常写成P( A|C ) 的形式,即在事件C发生的情况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例如,下雨天通常选择打车上班。在这个例子里,C就是“下雨天”,A就是“打车”,而P( A|C ) 就是一个接近1的概率值(下雨天通常会打车)。如果去掉C下雨天这个条件,P( A ) 就是通常情况下你打车的概率。明显可以看出,P( A|C ) 和 P( A ) 是不同的。知道了什么是条件概率,我们就可以给出条件独立的定义。在数学上,如果事件A和事件B关于事件C条件独立,那么有:P( B|A, C ) = P( B|C )P( A|B, C ) = P( A|C )P( B|A, C ) 是在事件A和事件C同时发生的情况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P( B|C ) 是在事件C发生的前提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条件独立的情况下,这两个概率是相同的。这样说有些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一项调查发现,每当伦敦的出租车驾驶员穿夹克,发生车祸的概率都会大大增加。很多人猜想是穿夹克导致驾驶员的操作不便,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率。后来又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下雨天,驾驶员经常穿夹克;下雨时,发生车祸的概率大。这个例子中,事件A是“穿夹克”,事件B是“发生车祸”,事件C是事件背后共同的原因:“下雨天”,三者的关系如图 7-2 所示,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下雨天”,自然就可以推断出“发生车祸”的概率比较高,并且“驾驶员穿夹克”实际上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推测“发生车祸”的概率。因此,“穿夹克”(事件A)和“发生车祸”(事件B)这两个事件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它们关于“下雨天”(事件C)条件独立。总结一下,如果事件A和事B关于事件C条件独立,那么在知道事件C发生的前提下,知道事件A或事件B中的一个是否发生,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推断出另外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就是条件独立的核心思想。生活中常见的条件独立案例如果有一天你家里没人,并且电器发生自燃、引发了火灾,你的左右邻居看到后,都有一定概率会拨打报警电话,但是他们之间不会询问对方是否打过报警电话。这个例子中有三个事件:事件A“邻居A报警”,事件B“邻居B报警”和事件C“房屋着火”。在这三个事件中,如果我们知道了“房屋着火”,那么我们立刻可以推断“邻居A报警”的概率很高。知道“邻居B报警”,并不能帮助我们推断出“邻居 A 报警”的概率。也就是说,“邻居A报警”和“邻居B报警”关于“房屋着火”条件独立。再来看个条件独立的例子: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理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一种情绪调节法。这里的A代表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是引发情绪和结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结果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基于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见图7-5))假如一个小学生学习不够努力、成绩不好,他的父母自然感到很生气。很明显,学习不够努力、成绩不好,就是父母生气的直接原因。可是,仔细分析后会发现,上文的推理过程并不完全正确。可能孩子学习不好并不会直接让家长郁闷,让家长郁闷的推理链的中间还有一环,那就是家长的认知。在已知“家长的认知更全面”的前提下,知道“孩子的成绩”,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推测“家长的反应”。也就是说,“孩子的成绩”(事件A)和“家长的反应”(事件C)关于“家长的认知”(事件B)条件独立。回到开头买香草冰激凌汽车就启动不了的问题:其中事件A是“购买香草冰激凌”,事件B是“车启动不了”,事件C是“购买时间短”。“车启动不了”的内在原因是“购买时间短”,而不是“购买香草冰激凌”。在“购买时间短”这个事件发生的前提下,知道“购买香草冰激凌”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推断“车启动不了”的概率。所以,“购买香草冰激凌”(事件A)和“车启动不了”(事件B)关于“购买时间短”(事件C)条件独立。综合上述生活中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两个事件看似相关,实则关于另外一个事件条件独立的情况非常普遍。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就很容易犯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的错误。学会条件独立的数学思维,才能帮助我们有效避免陷入混乱。 作者: 2023/06/29 09:17
  • 于文强教授访谈 | 生老病死,除了与人类的基因有关,表观遗传调控也左右着我们的健康 导语: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可见后天环境对儿童影响深远,事实上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基因相同,但个性、身体体征往往差异很大。这背后都与表观遗传密切相关。除此之外,不同的饮食习惯、生活规律,也会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影响到我们的健康。今天我们访谈的嘉宾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基因组学与表观基因组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于文强教授。于文强教授是我国表观遗传学领域的资深专家,最近他主编了一本《表观遗传学》专著,通过此次访谈我们了解表观遗传是什么?它与哪些有趣的生命现象有关?表观遗传又如何左右我们的健康与疾病?01 表观遗传学和经典遗传学的区别叶水送:您能介绍一下什么是表观遗传学?它同经典的遗传学有什么差别?于文强:用一句话来说,表观遗传是我们生命体或外界环境中的一个桥梁。说到遗传学或表观遗传学其实有一些很好的例子去解释,比如说我们经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问题绝对是一个遗传学问题,再也有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也可以认为是遗传学的问题。关于遗传学或表观遗传学,我觉得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可以来解释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不一样的地方。表观遗传学这个词本身就叫“epigenetics”,“epi”它是在什么之上的意思。比如说最极端的例子——克隆人。你想克隆自己,克隆完了以后,从遗传学角度你是一样的,但结果是是你跟原来的你不一样,这是因为你原来在妈妈肚子里,克隆的你则可能在另外一个不同的环境,几十年前你的出生环境和新的出生环境完全是不一样的,教育环境也完全不一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你可能会克隆你的基因,但你绝对复制不了你自己。所以我们有时经常说,遗传学讲不同物种之间的事,比如说老鼠生老鼠,猴子生猴子。但表观遗传学从一个人来讲的话,你只能是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和你一样,即使克隆出来的也不一样。有人说蜘蛛织网到底是先天具有这种本领还是后天学习的?我们把蜘蛛生下来后就放到一个看不见其他蜘蛛怎么织网的地方,它还是可以织网的,虽然没有别的织那么好看,但它织网的能力还是存在的。遗传学决定了很多物种不同的东西,以及先天的一些技能。而表观遗传学则可以修饰,让这些技能更加细化、更加不一样,所以两者完全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认为遗传学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表观遗传学塑造了同一种物种之间的个体差异,跟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表观遗传这个概念最早大概上世纪30年代出来的时候,就是环境对物种的影响,比如环境对植物的这种影响产生的性状能不能遗传,后来发现这种性状也是可以遗传的,于是就衍生出“epigenetics”这个词。其实表观遗传学,最早就已经提到环境因素对一些物种性状改变了以后是不是可以遗传的问题。02 表观遗传的生理现象叶水送:表观遗传同哪些有意思的生理现象相关?于文强:表观遗传学很重要的一些现象其实有很多例子可以说的,比如表观遗传学里边有个非常重要的基因印记的概念。为什么我们一个人的出生需要爸爸和妈妈的基因结合?如果从遗传学角度讲,爸爸供应一半的DNA、妈妈供应一半的遗传物质。同时提供两份不同人的DNA,它是可以成为生物个体的,爸爸提供的DNA或妈妈提供的DNA可能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表观遗传学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基因印记,某些基因必须从爸爸中来表达,某些基因必须从妈妈中表达。爸爸妈妈虽然提供的DNA是一样的,但他的表观遗传不一样,所以才会形成完整的个体。在其它的动物里,比如说老鼠,我们通过改变一些表观遗传的东西,比如说基因印记,它是可以孤雄生殖的,但是总的来说从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来讲,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有爸爸妈妈的基因结合,虽然爸爸妈妈提供的遗传物质一样,但是它的表观遗传修饰不一样,所以在不同时间起着不同的作用。如果说这些表观遗传出了问题的话,它会引起很多的疾病。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的出生既要有爸爸又要有妈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来解释。我们每一个人细胞里边的DNA其实都是从爸妈来的,肝细胞、肺细胞,它们的DNA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我们还有肝细胞、肺细胞的区分,不是因为它的DNA不一样,而是因为表观遗传的修饰不一样,这也可以理解表观遗传学很重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人体的组织器官之所以每个细胞不一样,是因为表观遗传学不同的调控让我们的细胞不一样。再一个就是关于衰老的问题,比如说人为什么慢慢变老?理论上讲,从出生到现在很多基因可能会有突变。但是人体有30亿个碱基对,突变的几率应该是非常之少的,表观遗传调控时刻在变化,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03 自然界的表观遗传现象叶水送:自然界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可以用表观遗传来解释?于文强:比方说自然界中工蜂和蜂王之间的例子,蜂王它的形成就是在工蜂早期出生后,如果给它喂蜂王浆,它就会变成蜂王。如果你给它吃普通的食物,它就变成工蜂。从环境角度来讲饮食习惯也会改变一些它的性别以及功能。前一段时间有人研究物种性别的决定。我们说性别的决定就是染色体决定的,男性有Y染色体,女性没有Y染色体。事实上,有的物种性别的改变很特殊,比如乌龟,温度就可以改变性别。叶水送:表观遗传与疾病的早诊早治密切相关,如何通过表观遗传学更好地去进行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于文强:这个其实就是表观遗传学应用的问题。比方说我刚才讲了表观遗传修饰,包含了基因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等方面。其实从疾病的发生阶段来讲,表观遗传扮演重要角色,表观遗传现象是可逆的。遗传学一旦突变以后要把这基因改变起来非常难,但表观遗传学包含基因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是通过外界环境的干预产生,它是可逆的,这为我们治疗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另外,表观遗传的发生,我们经常说它可以早期、超早期。我们对一个疾病的认识,通过形态学来看,以肿瘤为例,肿瘤从最早的肿瘤癌变阶段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后面到了肿瘤,它的表观遗传修饰有很多变化,到了转移阶段又有很多变化。反正整个表观遗传学贯穿整个肿瘤的发病的全过程。对肿瘤治疗来讲,早期的诊断非常重要。早期诊断,5年生存率会比较高。最近发现超早期诊断,可以在目前病理还没有认为它是肿瘤而诊断出来,5年的生存率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很高。国内肿瘤的5年生存率大概是美国的一半左右,如果在超早期去诊断,也就是在肿瘤的前一个阶段诊断,5年生存率会很高。超早期的诊断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来讲,我们知道一些表观遗传可能在基因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讲最近我们做的全癌标志物很有意思,它确实在肿瘤的超早期可被检测出来,以宫颈癌为例,低级病变和高级病变都叫癌前病变,但低级病变往往它可以回到正常,而高级病变有很大的概率会变成肿瘤。我们发现甲基化其实在高级别病变就已经发生变化,换句话说我们通过这些检测能够在肿瘤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产生预警,作出诊断可能会非常重要。另外,有了早期诊断的一些措施以后,药物的开发就更加便利。因为表观遗传学本来就是可逆的,通过定点甲基化将其去掉,或者目前一些表观遗传学药物,比如说一些HDAC、乙酰化酶、去乙酰化酶的抑制剂,另外包含DNA甲基化、去甲基化酶,已经作为药物在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中得到应用。从疾病的早期诊断角度我们可能要做更多的工作,另外从治疗角度我觉得做的工作会更多。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方法和技术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同时也用于疾病的一些治疗。04 表观遗传方面的药物叶水送:目前,有很多药企在开发表观遗传学方面的药物,这方面您能介绍一下吗?于文强:从表观药物来讲,基因甲基化的药物,如甲基化酶的一些抑制剂,它是一个全基因组去甲基化。未来的方向我觉得定点去甲基化是一个方向。另外,组蛋白修饰这一块包含牛津大学的施扬老师发现的LSD1,还有一些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乙酰化酶、去乙酰化酶等各种酶,其中针对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这些靶点的药物正在开发中,应该还没有一个药物上市。但这些药物确实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将来定点甲基化或去甲基化药物可能会更有意义。另外一方面,RNA药物有很多公司在做,比如说siRNA分子的出现,大家当时觉得siRNA可以做成药物,但经过长时间发现有非常多的问题。在RNA疫苗出现后,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解决了,所以最近RNA药物非常火。最早我们用化合药物最佳的方式就是小分子药物筛来筛去,弄一个疾病筛,RNA药物则与之不同。小核酸药,我认为它是第三代药物,是未来药物研究的方向。这是因为小核酸药物,最简单方式就是配对碱基,配对的方式无非是找到很好的靶点,然后通过递送。所以我觉得小核酸药物可能在未来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对很多疾病来讲,我相信我们国内新兴的产业、国内科学家、产业界是能够抓住这些目前很好的风口,可以去做很多的东西。表观遗传学在我国是开展得比较早的几个新兴领域之一,在国际上并不处于劣势的地位。如果我们去做的话,一点不比国外差。所以这一块希望大家投入更多的研发在小核酸药物上,更多关注它的发展,也许我们能做出一款具备中国特色的、对某些疾病非常有效的药物来。 作者: 2023/06/28 10:01
  • 比起纠结能不能吃虾头,这个问题更要注意 如果说起夏日的必备美食,小龙虾一定名列前茅。炎热的夏天夜晚,吃上一口麻辣鲜香的小龙虾,再喝上一口冰凉的啤酒,想想就让人浑身舒畅。然而在吃小龙虾的时候,大家总会争论不休一个问题——小龙虾的虾头能不能吃?吃虾头,其实是吃虾头里的黄色的东西,这些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这是虾黄,营养丰富,有人却认为这是“虾屎”,包含有毒物质,千万不能吃,那么哪种说法才正确呢?来源丨百度百科1虾头里的是便便吗?先说答案,虾头里的黄色物质不是便便,大家尽可放心。那它是什么呢?我们先要认识一下小龙虾的身体构造。龙虾虽小,五脏俱全,它的虾头(头胸甲)里包括了许多内脏器官,如心脏、鳃、胃、肝胰腺、生殖器官等等,根据性别不同分别还有卵巢和精巢。虾用来排泄的孔有两个,一个是负责排出尿液的排泄孔,在头部处;一个是排泄其他消化物的,位置在靠近虾尾部的地方,即虾线的末端。来源丨薛俊增,吴惠仙,张丽萍.克氏原螯虾替代对虾进行甲壳动物学实验的形态解剖. 涪陵师专学报,1998也就是说,虾的粪便并不是从虾的头胸甲部位排出,因此我们看到的虾头的黄色物质,其实是虾的各种消化腺和生殖腺,对应螃蟹的蟹黄蟹膏部位,并不是便便哦。小龙虾,图源pixabay既然如此,那虾黄还能不能吃呢?食用虾的消化腺,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什么影响吗?2虾黄到底能不能吃?当虾获取营养时,同时还会将环境中的污染物摄取进来,这些污染物进入虾的身体里,会参与其体内的代谢过程。因为虾的主要器官都集中在头部,所以主要的代谢过程也在虾头中进行。在动物的取食行为中,有一种现象叫“富集作用” (bioenrichment)。举例来说,假设一个田螺里有1单位的不能被代谢掉的重金属污染物,当小龙虾吃了十个田螺,小龙虾身体内的重金属污染物就变成了10,如果有鲶鱼吃掉了十只这样的小龙虾,鲶鱼体内的污染物就变成了100,此时如果人再吃鲶鱼,很可能只吃少量就会中毒。虽然就重金属而言,小龙虾会将一些重金属(如铬和铅)集中起来转移到甲壳,后续再通过生长蜕壳排出体外,但是总会有一部分有害物质残留在虾的体内。总的来说,相比虾肉,虾头富集的有毒物质含量还是会高一些的。小龙虾肝脏和外壳重金属含量较高 来源丨周立志,陈春玲,张磊,等.三种重金属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富集特征. 生态学杂志,2008当然,上文提到有害物质含量只是相对而言,如果我们购买的是正规途径的龙虾,其饲养水质相对是有保障的,虾头的有毒物质含量不会超过国家安全标准范围,所以正常食用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影响,无需太过担心。总而言之,如果是来源正规的小龙虾,虾头可以吃,里面的虾黄也可以吃,如果你心理上仍觉得不适,那就尽管剥掉虾头,畅快吃肉就好啦。来源丨pixabay3如何正确吃小龙虾?首先,购买小龙虾应该选择新鲜的活虾,选择没有异味、肉质有弹性、甲壳干净污物少的虾。因为死掉的虾的身体组织会快速坏死、滋生大量细菌,如果没有彻底煮熟,就很容易吃坏肚子。购买活虾也要选择养殖场的小龙虾,不要买野生龙虾。因为野生龙虾的生存环境不受控制,小龙虾生存能力很强,即便是很脏的水域也能存活,但其体内富集的重金属很可能会超标,自然也就对人体健康不利。其次,在清洗小龙虾时,要用刷子认真刷干净,可以抽掉虾线(小龙虾的肠道),还可以考虑剪掉虾头前端带有虾胃的部分。龙虾尾 来源丨pixabay比起纠结能不能吃虾头,另一个问题才是最需要注意的——烹饪小龙虾时,一定要做熟!即便是正规养殖的虾,也会携带有细菌和寄生虫,只有高温烹煮彻底煮熟才能安心食用。煮好的小龙虾,在食用量上也有讲究。小龙虾的嘌呤含量比较高,如果是本身尿酸偏高、嘌呤代谢异常或者有痛风史的人群,还是少吃一些,避免嘌呤摄入过多诱发痛风性关节炎。小龙虾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十分丰富,但对于肠胃消化能力较弱的人群来说,过量食用小龙虾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建议适量吃。另外,小龙虾含有的蛋白质属于“异种外来蛋白”,对于一些过敏人群而言,这些“异种外来蛋白”容易诱发过敏反应,比如风团、喉咙水肿等,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对于易过敏人群而言建议不要吃。小龙虾 来源丨pixabay总而言之,只要是正规渠道买的小龙虾,虾头都可以吃,是否要吃可以看个人喜好而定。对于儿童、老人、孕妇等群体,为了保证安全,还是建议少吃或者不吃虾头。但是半生不熟的虾,一定不要尝试哦~ 作者: 2023/06/28 10:00
  • 39℃+高温又来了,还没入伏已成“火炉”,今年夏天为啥这么热? 这个6月,我国北方许多地区似乎格外的热,以北京为例,6月还没结束,北京的高温日数创新纪录,截止6月27日,北京南郊观象台6月份高温日数(最高温达到或者超过35℃)已经达到13天,超过了2000、2018和2020年的12天。近30天全国最高气温实况图。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其中,在6月22、23和24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温度分别达到41.1℃、40.3℃和40.0℃,连续三天最高温度突破40℃,也创下北京气象观测史上首次连续三天40℃的极端高温新纪录。与奥运赛场让人兴奋的新纪录相反,极端天气的“新纪录”让人一点儿都兴奋不起来,因为它往往代表着灾难和危机。图为6月23日北京市民收到的高温红色预警短信,这是2015年以来北京发布的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与此同时,6月份北京的降水量也创下新纪录,自5月27日那场雨之后,北京一直没有像样的降水,在6月1日至6月26日期间,北京观象台累计降水量只有1.1毫米,与常年同期值55毫米相比,大幅度减少98%,也远远不及2022年同期的50.7毫米。1.1毫米的降水量一般是极端干旱的冬天才有的状况,出现在夏季6月极其反常。天气如此反常,究竟是谁的锅?(一)厄尔尼诺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与短期的天气形势和长期的气候异常都密切相关。在短期天气方面,高温期间京津冀受暖气团控制,在西北-蒙古-华北大范围有宽广的高压脊控制,长时间晴热,加之夏至节气之后白昼时间最长,有利于维持高温天气。与此同时,这段时间我国南方正处于梅雨期,雨带长期维持在两广到长江流域,向北方的水汽输送受阻,北晴南雨,形成我国一年中特有的北方温度比南方温度高的时期。在较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异常被提的最多的概念就是厄尔尼诺和全球变暖,尤其是厄尔尼诺,业界有个开玩笑的话,“厄尔尼诺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进装”,厄尔尼诺是搅动全球气候异常的“熊孩子”,过去几年非洲闹蝗灾、澳大利亚山火燃烧等异常事件,背后都有这个熊孩子的身影。具体到东亚地区,厄尔尼诺出现的时候,东亚季风偏弱,雨带北上乏力,步履蹒跚,因此,今年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开始偏晚,在6月18日前后入梅,在江南地区比常年平均(6月9日)偏晚近10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比常年平均(6月14日)偏晚4天左右。雨带维持在南方地区,对北方而言,以晴好天气为主,自然加剧北方的高温和干旱状况。然而,厄尔尼诺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比较复杂,以极端高温为例,过去三次超级厄尔尼诺分别发生于1982/83、1997/98和2015/16,无论是厄尔尼诺发展年(1982、1997、2015),还是厄尔尼诺衰减年(1983、1998、2016),以北京为例,6月份和夏季的高温日数都并未创纪录,仅维持在平均值(6月约4天,夏季约11天)左右。在降雨量方面,上述厄尔尼诺发展年和厄尔尼诺衰减年也未出现极端干旱的状况。事实上,像2023年6月份这样平均降水仅有1.1毫米的状况是北京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少值,其成因还需科研人员深入分析,单以厄尔尼诺并不能解释这种极端状况。(二)东亚季风像人群中被挤来挤去的小孩,行动轨迹复杂多变东亚地区横跨中纬度地区,气候波动除了受热带地区海洋热力状况的影响之外,还受高纬度系统的影响,另外,东亚气候还受季风异常和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影响,因此,影响因子除了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还有西北太平洋暖池热力状况、印度洋海温、青藏高原冬春雪盖、北极海冰、北大西洋海温状况、欧亚环流等因子。受多重因子的影响,东亚季风就像人群中被挤来挤去的小朋友一样,很有可能会偏离原来的方向,行动轨迹复杂多变,因此东亚季风气候就像“小说中的爱情一样,是个永恒而迷人的话题”,其异常变化的机理研究向来是我国气候研究的核心问题。另外,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造成气候异常的各因子本身也存在变化,每个事件并不完全相同,其共同影响就具有多样性。例如同样是厄尔尼诺事件,每次厄尔尼诺的强度、空间分布等都有所差别,其影响就有所差别,尤其是厄尔尼诺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距离我国万里之遥,厄尔尼诺异常扰动的空间范围往往大于我国长江和淮河流域的距离(约200多千米),甚至大于长江与黄河流域的距离(约500多千米),每次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过去三年全球气候遭遇了罕见的三重拉尼娜现象,连续三个冬季,2020/21,2021/22,2022/23赤道中东太平洋均维持偏冷的海温状态,然而这三年我国夏季的气候千差万别。2020年我国长江流域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和洪涝灾害,淮河王家坝开闸分洪、新安江水库九孔泄洪;而2022年长江流域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和高温,鄱阳湖和洞庭湖汛期反枯,川渝地区干旱叠加干旱、缺水、缺电,并遭遇山火燃烧;2021年长江流域并无大灾,但是河南郑州发生“720”特大暴雨,北京遭遇最多雨日的9月,山西在国庆期间遭遇严重秋汛。因此,同样的气候影响因子,其造成的结果差别非常大,厄尔尼诺这个“筐”并不好用。值得注意到是,尽管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内外各气象部门预测厄尔尼诺现象即将发生,但是目前还没有最终确定厄尔尼诺现象“已经发生”。例如5月3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评估报告,指出今年5月至7月,从中性状态过渡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为60%,6月至8月可能性将增加到约70%,7月至9月将增加到约80%。以上都是可能性,而不是宣告厄尔尼诺已经发生。这是因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条件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常用NINO3.4海区)连续3个月海温异常超过0.5℃以上。目前仅5月份和6月份数据满足超过0.5℃标准,距离连续3个月还差时间。在历史记录中也有厄尔尼诺“虚晃一枪”的事件,即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在春夏短暂偏高,但是在秋冬恢复为中性,例如1980年和1993年都是在春夏之交海温异常超过了0.5℃,但是在秋季和冬季都回复为中性状态,这些都不能算作是厄尔尼诺事件。即使届时5月、6月和7月三个月连续三个月海温异常都超过0.5℃以上,而如果秋季和冬季海温异常掉头,年底时候海温异常不超过0.5℃以上,也不能算作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因此,目前信誓旦旦说已经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人,是对WMO所述的可能性理解有误。NINO3.4海区海温异常(实线)和预测(虚线),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FGOALS-f2天气-气候动力集合预报展示平台(http://project.lasg.ac.cn/FGOALS_f2-S2S/index.php?Var=P-Enso )(三)极端天气这颗“骰子”究竟被谁动了手脚?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创纪录极端高温的反复出现是全球变暖的必然结果。根据2023年4月21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年度气候报告,2022年的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的1850-1900年高1.15°C,过去8年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8年。“大河涨水小河满”,全球温度升高地区温度自然随之涨高,如果把今年6月每天温度减去1.15°C,其气温在历史资料里并不极端。如何分析全球变暖对某一次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在过去20年里,气候科学界发展起了“极端天气监测与归因”的成熟方法。思路并不复杂,假如掷普通的骰子,得到最大值6的概率是六分之一,如果你某次掷出6,可以将其归为随机的运气,但是如果掷很多次,出现6的概率远远大于六分之一,这时候就不能将其归因为运气,很有可能是骰子本身被做过手脚。极端天气也一样,对有全球变暖和没有全球变暖分别进行模拟,如果有全球变暖的模拟中,出现某种极端天气的概率大大提高,就不能将其归因于随机性(非线性)的天气过程,而是全球日益变暖改变了这种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2004年,英国气象局Hadley中心Peter Stott等人在Nature上发表文章,对2003年欧洲极端高温天气进行归因分析,这次极端高温天气在欧洲导致7万多人死亡。他们的分析指出,由于全球变暖,2003年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出现的可能性翻番,因此,极端高温天气的“骰子”已经被全球变暖所改变,当出现这样的极端高温天气时,就不能看做是纯粹的随机天气过程所产生。过去几年,国际天气归因小组(WWA)对全球极端干旱、高温、暴雨、寒潮和风暴进行了归因分析,发现全球各种极端天气几乎都能找到全球变暖的影子,例如2022年8月,伦敦最高温度超过40℃,2021年6月底,加拿大立顿(Lytton)最高温度达到49.6℃,分析表明,在没有全球变暖的时候,这样的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2022年3月,南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破122年的历史纪录,模拟分析表明,气候变化让这样的事件发生概率增加了30倍,这个可是个被深度改造过的极端高温“骰子”。全球变暖带来的不光是极端高温,还有“全件套”的灾害。全球变暖带来重要的“湿变湿,干变干”效应,即原本湿润的地区降水会更多,原本干旱的地区会更加干旱;在季节方面,湿润多雨的季节洪涝更严重,干旱少雨的季节干旱更加严重。具体过程和影响区域很复杂,一个简单的解释是,当气温升高时,大气中能容纳更多的水汽(饱和比湿增加),因此当发生暴雨的时候,大气中水汽更多,所以导致更剧烈的降水;而当未发生降雨时,因为空气中能容纳更多的水汽,空气更不容易饱和,所以更容易导致干旱高温。很多人有被水蒸气烫伤的经历,知道水蒸气从气态凝结为液态时会释放出大量热量(凝结潜热),在降雨发生时,因为大气中水汽更多,凝结释放出的热量也更多,因此强对流天气就来的更加暴虐,与之对应的龙卷、冰雹、大风、雷电、暴雨、洪涝等现象就更加严重。根据联合国防灾减灾署《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2000-2019》,过去20年,极端高温事件大幅度增加了232%,洪涝灾害增加134%、风暴增加97%,山火燃烧增加46%,干旱事件增加29%,全球天气正在日益极端化。根据中科院大气所对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的归因分析,气候变暖和变湿使得河南暴雨的发生概率翻番,降雨强度增加了大约7.5%,不要小看这7.5%,这可能就是导致最严重灾难的那多余的降水。而到本世纪末,如果按照中等排放情形来估计,降水强度还会再增加21.9%,概率再增加4倍,郑州暴雨这样的极端暴雨也是一个被全球变暖深度改造过的“骰子”。极端天气的归因分析有潜在的法律应用前景,之前个人遭遇极端天气被看做是“运气不好”,或者是个人疏忽,没有注意天气预报和预警,现在归因分析告诉大家,这样的极端天气本不会产生,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促成的,全球变暖让某种极端天气产生的概率和强度都大幅度增加。因此受某极端天气损害的个人和组织,可以据此向造成全球变化的组织和国家索赔。2022年埃及沙姆沙耶赫气候大会(COP27)期间,“损失与损害”(Loss and Damage)首次被列入官方议题,讨论那些有历史排放责任的富裕国家,是否需要对受全球变暖影响的脆弱国家进行气候赔偿,会议设立“损失与损害”基金,这是全球走向气候正义的重要一步。随着北半球夏季的到来,极端高温肆虐将成为常态,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各国早预警、早行动。对于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而言,除了提供天气预警和预报,还需要多关注弱势人群、户外和高温天气劳动者的权益,提供公共的避热中心,尤其是在高温橙色和红色预警期间,开放公共活动中心、政府部门、图书馆等,使得户外工作者能避开正中午最酷热的天气。对于公众而言,则需要关注各种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及时更新最新预报和预警,从而减少中暑风险。 作者: 2023/06/28 10:00
  • 夏天七类人最招蚊子,核对这几点,你“中招”了吗?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眼看夏天就要到来了,距离蚊虫活动的高峰期越来越近。为什么共处一个空间,蚊子总是爱追着一个人叮?核对以下几点,看看是否与自己相符:1、出汗多者。人体的汗液中含有大量氨基酸、乳酸及氨类化合物,蚊子对此非常敏感,一旦嗅到这些物质的气味就会“食欲大开”。2、奶味重者。宝宝容易成为蚊子进攻的对象,原因有两个:一是宝宝没有防御能力,蚊子更容易叮咬。二是宝宝身上有又香又浓的奶味,蚊子会被奶味吸引而进行叮咬。3、衣服颜色较深者。蚊子最喜欢在弱光环境下吸血,衣服颜色过深能为蚊子提供很好的掩护,且深色衣服的吸热能力强,蚊子又喜欢叮咬体温较高的人,这使得穿着深色衣服的人被叮咬的几率增加。4、体温较高、呼出二氧化碳多者。蚊子的触角里有一个受热体,对温度十分敏感,它在50米外就能通过触角锁定好“目标”。因此,体格魁梧、容易出汗的人比较吸引蚊子;此外,在运动后,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高,对此敏感的蚊子会闻味而至。5、孕妇。有研究显示,孕妇被蚊子叮咬的机会比其他女性高一倍。这是因为孕妇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多种易招蚊子的化学物质,并且她们的腹部温度较高,皮肤表面的挥发性物质也相对较多。6、喝酒的人也容易招蚊子。有研究发现,在室外喝上一两杯啤酒,被蚊子叮咬的几率会增加15%。科学家分析指出,饮酒后的体味改变和呼吸变化,会让人更易招蚊子,且饮酒会使身体防御蚊虫叮咬的能力下降;7、化妆的人比不化妆的人更容易吸引蚊子。研究发现,许多发胶、护手霜、洗面奶等化妆品因为含有特殊的气味,对蚊子的诱惑力非常强。而家庭驱蚊主要方式不外乎蚊香或喷剂两种。商家生产出了各种形式的蚊香,从最开始需要点燃的蚊香盘,到电热蚊香片,再到现在的电热蚊香液。同时,使用花露水提神、驱蚊的人也越来越多。驱蚊液与花露水为什么属于农药范畴在身上或屋内喷洒的驱蚊液与花露水,其主要驱蚊的有效物质为避蚊胺(DEET)和驱蚊酯。这两种物质在中国属于农业部监管,所以会有些人看到“农药登记证号”的标识。避蚊胺可以在皮肤周围挥发,其通过形成汽状屏障,来干扰蚊虫等触角的化学感应器,使蚊虫不能对人体表面挥发物做出感应,从而达到使人避开蚊虫等叮咬的目的。避蚊胺的确具有微毒,其副作用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产生的,对眼睛有刺激性。不过,对成年人而言,只要不误食其在使用过程并无大碍,但敏感人群可能造成皮肤过敏。驱蚊酯的毒性比避蚊胺更低,对人体皮肤或者环境没有明显的危害。对于儿童而言应注意使用浓度和次数,对于不足2个月的婴儿应避免使用避蚊胺产品。相比于避蚊胺,驱蚊酯毒性更低,趋避效果也更好,目前也暂未发现毒性反应。如何正确使用蚊香?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袁海滨介绍,不管是哪种蚊香,基本上都含有低毒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家用卫生杀虫用品的药剂有效成分。如果长期接触,会引起头晕、头痛、神经感觉异常甚至神经麻痹等症状。选择蚊香液,一定要看产品外包装是否有农药登记证号和生产批准证。蚊香驱蚊的效果比较好、比较快,所以掌握好使用的时间和方法很重要。1、最佳时间:点蚊香最好的时机并不是睡觉之时,而是应当在傍晚时分,因为这个时候蚊虫最为活跃,也最容易将蚊虫驱逐出室外。2、最佳方法:把蚊香点燃后放在通风的地方,如房门口、窗台前,一次最好使用一根(或一盘),点燃后人最好离开房间,为了安全可把点燃的蚊香放在一个瓷盘子内,以免被风刮倒后造成火灾。人进入室内后,一定要先打开门窗通风。驱蚊还是“物理方式”最健康大家应该做到:1、勤洗澡,保持皮肤清爽,流汗时及时擦去汗液。2、在室内使用蚊帐、纱窗等驱蚊。3、在户外穿长袖衣服,穿袜子,而且衣服最好穿浅色的。 作者: 2023/06/27 09:40
  •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814 收藏 国际禁毒日丨毒品是如何“绑架”我们的心灵的? 毒品不仅破坏身体健康,还会导致犯罪、危害家庭和社会。而且,毒品的危害不分种族、性别和年龄,任何人都有可能受到它的侵害,因此,禁毒不仅是一项国家政策,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今天是国际禁毒日,我们就来谈一谈关于毒品上瘾的心理机制,以及为什么毒品难以戒断。“瘾”是如何诞生的?人们常常认为,一个人染上毒瘾后无法戒掉是因为他意志力薄弱,不能控制好自己。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在开始之前,我们可以简单地了解下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形成“瘾”的。人的大脑可以分泌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调节我们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比如多巴胺可以让人觉得快乐、血清素可以缓解疼痛、肾上腺素可以调节血压和呼吸……这些化学物质可以统称为神经递质,它们与大脑中的特殊结构(受体)结合后就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神经递质就像数量众多、型号不同的钥匙,它们能够打开大脑的不同开关,让人产生愉悦、满足、快乐、痛苦、悲伤等情绪。(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愿意重复去做那么让自己觉得快乐的事情,这个过程叫做正反馈,适量的运动可以释放多巴胺,让我们觉得放松,进而爱上运动;考试取得高分、工作中攻克难题可以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快乐的感觉让我们愿意继续接受挑战。而为了逃避痛苦或惩罚而重复某种行为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负反馈。比如项目失败会觉得悲伤、失落,工作没完成被批评处罚,之后我们就会更努力地完成任务来避免处罚。为了获得快乐,我们会重复能体会到快乐的行为。为了逃避痛苦,我们会做能躲避痛苦的事情。我们体验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感受,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应行为出现的次数。而这就是“瘾”的形成过程。毒品是如何挟持你的大脑的?我们生活中经历的事情都可以让大脑分泌不同的神经递质,紧接着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而毒品具有和上述神经递质相似的功能,但毒品能给予大脑更为强烈的感觉刺激。毒品成瘾是一个慢慢由正反馈走向负反馈的过程。刚开始使用毒品时,吸食者会感到强烈的快感,这能促使他更多地重复吸食的行为,此时还属于正反馈的过程。但是毒品会破坏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受体,导致毒品可以在大脑中结合的位点减少,同样的剂量便不足以带来同等程度的快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毒者就需要更高剂量的摄入毒品才能达到相同的快感。此时的吸食者往往陷入负反馈的陷阱中,他们体验到的是巨大的痛苦,为了缓解痛苦才不得不继续吸食毒品,完全被毒品控制。(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这种生理上的依赖突然被中断会打破身体的平衡,毒瘾发作时浑身疼痛、流泪抽搐、头晕目眩、思维混乱。这些戒断时的痛苦体验逼迫吸食者们继续使用毒品缓解症状。长此以往,这种行为模式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并最终演变成毒瘾。毒品成瘾只有生理依赖吗?毒品成瘾不只是单纯的生理依赖,还会形成心理依赖。生理上的成瘾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治疗逐步摆脱的,想摆脱心理上的成瘾则相对困难。认知唤醒理论就认为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些物品或事件会唤醒深埋于内心的部分回忆。正所谓睹物思人,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某些物品或人是带有特殊含义的,对你而言可能毫无触动的物件,另一个人看到则会情绪高涨、甚至激动得大哭一场。(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普通人看到针管之类的器械只会想到医院和医护工作者,但对于吸毒者而言则是吸毒的快感和戒断时的痛苦。即使一个人生理上戒毒成功,不再接触毒品,他的身体依然会保留下强烈的习惯和心理上的印记。哪怕曾经的吸食者已经戒断毒品长达十余年,可当他再次看到吸食的工具或观看吸毒的影视作品时,脑海最深处的有关吸毒的记忆还是会被唤醒。接下来他的身体依旧会涕泗横流,勾引出他对毒品的渴望。此时的当事人如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那么他复吸的可能性非常高,十余年的戒毒成果将功亏一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心理上的毒瘾无视时间和空间,甚至当事人单纯的幻想都可以被激活,而这也是毒瘾极难彻底根除的关键原因之一。吸毒者是不是终生难脱毒瘾?戒毒的过程漫长且痛苦,并非意志力强大就可以做到。人一旦陷入毒品成瘾状态,其心理和身体状况将逐渐恶化,长期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都将遭受重大冲击。毒品成瘾与心理健康彼此牵涉密切,在戒毒过程中,心理健康的治疗就显得相当重要。1. 正视毒瘾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回避不能解决问题,成瘾者必须接受自己已经毒品成瘾的事实,要勇敢地向身边的朋友、家人、医生寻求帮助和支持,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情绪和状况,接受他们的支持和关爱,缓解因孤独感和自我否定而带来的痛苦和压力。2. 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要相信自己能坚持戒断,同时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和思考方式,学会正确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参加心理治疗并学习如何缓解焦虑、抑郁和其他不良情绪,以及增强个人心理韧性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切不可通过错误的方式逃避生活中的空虚和枯燥。3. 回避任何会触发吸毒记忆的场景或物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做法用在戒毒上是非常危险的,出现在吸毒场景中是导致复吸的高风险行为之一。戒毒应该靠的是科学系统的长期坚持,不单单是意志力的较量。不试探自己,不让自己暴露在相关场景下能够有效克制对于毒品的欲望,这也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做法。(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戒毒是一个困难且漫长的过程,但这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会的过程,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态度。只要积极寻求帮助和治疗,坚持进行康复训练,随着身体机能逐步恢复,人是有可能成功克服毒瘾,重拾人生的自由和幸福的。 作者: 2023/06/27 09:40
  • 原来你是这样的小火锅:自热火锅是如何“自热”的? 火锅,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因其方便快捷的烹煮方式和独特风味被消费者接受和喜爱,是老少皆宜的一道美食家肴。我们常吃的火锅种类有以“麻、辣、烫”著称的重庆南派火锅,也有以涮羊肉为主要代表的北派火锅。那么这么美味的火锅,我们的先祖是否也爱吃呢?答案是肯定的。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史书《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坐在鼎四周,将食材放入鼎钟煮熟分食,学界许多人认为这可以视作火锅的萌芽。而火锅的发展依据当时的器皿、社会的需求与原物料的发现引进,而加以变化。现代广受消费者喜爱的鸳鸯锅、九宫格锅的前身就是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可以同时煮各种不同的食物。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烹饪技艺的发展,火锅品种和烹煮方式也异彩纷呈。一种全新的速食品——自热火锅也走进了我们的视线,这种不用插电、只需要倒入一杯凉水就能自动加热的简易版火锅,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自热火锅加热的原理加热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利用发热包内的物质与水接触,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热量被放出,在密闭空间内空气不断升温,升温可达150℃以上,蒸汽温度可达200℃。从而使得上层食材盒内的食物吸收热量后迅速升温。发热包主要有碳酸钠、焙烧硅藻土、铁粉、铝粉、焦炭粉、活性炭、盐,生石灰等成分。生石灰加水生产熟石灰,发出大量的热能。同时,铁粉、铝粉可以与活性炭、水和盐形成原电池效应,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大量的热量。另外,硅藻土具有疏松多孔结构,常用来当干燥剂吸水。发热过程中,硅藻土能吸收部分的水,让它们充分地接触并发生反应。碳酸钠等盐分则主要用于吸收渗入的微量水分,防止生石灰逐渐失效,在化学反应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自热火锅加热虽然方便快捷,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自热食品的发热包属于易燃易爆品,要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防止儿童盲目使用发热包发生危险。消费者在使用时要非常小心,且坐火车和飞机都不允许携带。操作时请注意:1、发热包上只能加冷水,切忌为了求快而将热水倒在加热包上,热水容易使发热包中的物质和热水发生剧烈反应,导致发热包膨胀甚至破裂,还有可能引发爆炸。2、加热时,不要放在、塑料等桌面上,以防玻璃碎炸裂。因为自热火锅在加热时底部温度很高,若放在不耐高温的桌面上,就有可能导致桌面破裂。盖子上有透气孔,使用时一定要确保透气孔打开,让它有个泄压的地方。并且不要加覆盖物,防止膨胀导致爆炸事故。3、不要在密闭空间中使用加热火锅。当发热产生的氢气到达一定浓度后,一旦遇上火源都会有爆燃的隐患。4、自热包有破损的情况下不要使用。使用完发热包丢弃前要让它与水充分反应,如果不确定可以考虑用塑料袋扎好再丢,否则有水分或者雨水进到窄小的垃圾桶内反应产生氢气,虽然氢气量小而且易扩散,但产生的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选购自热产品时,最好选择PP5材质的塑料盒。并严格按照提示内容操作,在耐高温的桌面上享用它们。加热完成后,揭盖要当心,以免被蒸汽烫到手。最后在享用完自热火锅后,分类处理的产生食品包装和残余食物。 作者: 2023/06/26 09:28
  • 关于男性健康的7个谣言,你信了吗?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些谣言,比如:男性喝可乐会“杀精”、男性吃芹菜会“杀精”、男性喝豆浆会变得女性化等等……男性朋友们可能会胆战心惊,生怕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子子孙孙”给“断送”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男性健康的相关知识,击破谣言,不要被一些不实说法给忽悠了。×谣言一:男性喝可乐会杀精?√真相:建议少喝可乐,但不是因为可乐会杀精。关于“喝可乐会杀精”的说法流传已久,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研究,研究中的观察组将精子浸泡在可乐中,而对照组将精子浸泡在生理盐水中,结果发现浸泡在可乐中的精子活性降低了,于是就得出了“可乐杀精”的结论。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是将精子直接浸泡在可乐中,而正常生活中的可乐我们是倒进嘴里喝的,两者操作完全不同。喝下去的可乐会进入胃部,而不会直接灌进睾丸等生殖系统中。至于喝可乐会不会影响精子的质量,也曾有人对此做过研究。丹麦有人对2554名年轻男子的精子质量和咖啡因摄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每天摄入≤800毫克咖啡因、每周≤14瓶(500毫升/瓶)可乐的男性,不会影响到精子的质量。而每天饮用可乐>1升的男性,其精液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可乐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到,每天大量喝可乐者的饮食习惯大多不健康,这类人群可能更爱饮酒、吸烟,这些不良嗜好也会影响到精液质量。因此,如果你不是每天都要喝1升以上可乐“续命”的人,并不用担心“可乐杀精”。但是,常喝可乐不利于健康,还是要注意适量。×谣言二:吃芹菜会杀精?√真相:正常吃芹菜不会杀精,男性可以放心吃。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关于男性“吃芹菜会杀精”的说法也已流传了很久,很多男性听之信之,一直不敢吃芹菜。关于芹菜和精子质量之间的关系,我国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过很多研究,主要研究对象是健康的成年雄性小鼠。给小鼠连续灌胃芹菜素,连续灌胃时间最长达35天。结果显示,芹菜素对雄性小鼠的精子活动率和运动参数有一定影响,但其对精子质量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针对小鼠的动物研究,并非人体研究,而且实验中连续十几天或几十天给小鼠灌胃芹菜素,但生活中我们应该不会连续十几天或几十天大量吃芹菜。然而,国外一篇相关研究给出不同结果。该研究中提到,芹菜富含抗氧化物,如类黄酮、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可以减少氧化应激,保护细胞膜免受损害,能增加男性的精子数量,增强男性生育能力。但这一结论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因此,目前并没有高质量的可靠证据来证明吃芹菜会影响男性精子质量。按照我们日常吃芹菜的量和频次,根本无须担心。×谣言三:吃韭菜能壮阳?√真相:韭菜很有营养,但不能壮阳。有说法称“吃韭菜壮阳”来自《本草拾遗》,其中关于韭菜的部分提到了一句话:“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臼脓、腹冷痛,并煮食之”。但其实,这里的“益阳”和“壮阳”并不是一回事。吃韭菜能壮阳的说法并不靠谱。但韭菜中富含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以及矿物质——钾,对预防便秘、保护眼睛、平稳血压都有帮助,是建议可经常食用的蔬菜,韭菜炒鸭血、韭菜炒鸡蛋、韭菜盒子等都不错,美味又营养。×谣言四:吃生蚝能壮阳?√真相:生蚝富含锌,但壮阳作用不大。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建议男性常吃生蚝并不是因为吃它能壮阳,而是因为它富含矿物质——锌。锌是非常重要的营养成分,关乎男性的生殖健康。锌能促进性器官和性功能的正常发育,还可能与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功能有关。锌缺乏会影响睾酮和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产生和分泌,导致男性性功能减退,影响精子的形成和精子质量。有研究显示,男性生殖道内锌含量较高时,生精能力也较为活跃;男性缺锌会导致性功能减退,可能出现睾丸缩小、重量减轻、精子数量减少甚至精子发生停止。生蚝中的锌含量相当丰富,为71.2毫克/100克。理论上,一天吃50克生蚝肉就能满足男性全天锌需求量的284%。×谣言五:吃动物腰子能壮阳?√真相:多吃腰子不能壮阳,但胆固醇可能会超标。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夏天的烧烤摊,总能听见一声吆喝:“老板,来5串烤大腰子!”实际上,吃腰子和壮阳可没啥关系。动物肾脏不仅锌含量低,胆固醇含量还超高。猪腰子、牛腰子和羊腰子的胆固醇含量分别高达430毫克/100克、295毫克/100克和289毫克/100克,而我们日常吃的猪瘦肉的胆固醇含量仅为81毫克/100克。为了所谓的“壮阳”天天大量吃腰子,小心吃出高胆固醇血症!×谣言六:男性不会得乳腺癌?√真相:乳腺癌不是女性专属疾病,男性也会得。男性也会得乳腺癌。男性乳腺癌属于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发病人数极少,在新发乳腺癌中只占<1%,其发病年龄多在68~71岁。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组织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男性乳腺癌患者约占所有乳腺癌患者的0.31%。所以,男性并非不会得乳腺癌。×谣言七:男性不能喝豆浆?√真相:放心喝!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民间传言说:“豆浆有雌激素,男性不能喝,否则越喝越女性化”,这是真的吗?实际上,男性完全可以喝豆浆!豆浆中含有的“雌激素”是大豆异黄酮,属于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可以帮助人体调节激素水平,比如人体雌激素水平降低时,大豆异黄酮可以帮忙升高雌激素水平;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时,它又可以帮忙把雌激素水平降下来,有利于维持人体激素水平的平衡。因此,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喝豆浆。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的建议,成人每天饮食中可以食用25克大豆等豆制品,豆浆也是豆制品哦!不过,喝豆浆时最好别加糖,可以放几颗红枣增加甜味,以免糖超标。各位男同胞们,可别再被谣言忽悠啦!与其相信这些无科学根据的谣言,不如从戒烟、限酒开始,均衡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更有利于健康哦! 作者: 2023/06/26 09:26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