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
  • “鼻炎针”是什么?能根治鼻炎吗? 科普中国 每年 4-5 月春暖花开,既是赏花的季节,却也是花粉过敏患者最痛苦的季节。近期有不少网友分享自己在疼痛科打“鼻炎针”的看诊经历,并表示多年的老鼻炎终于有救了。“鼻炎针”究竟能不能治好鼻炎?一起了解↓↓↓什么是“鼻炎针”?医务人员介绍,“鼻炎针”从学术上来讲应该叫颈交感神经阻滞。它的原理是阻断交感神经,产生一过性的阻断作用,从而降低鼻腔黏膜对温度、花粉等刺激源的免疫反应,减轻鼻咽部过度敏感导致的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重新达到一个平衡点。“鼻炎针”能根治鼻炎吗?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看到疼痛科的门口有很多患者在排队等待打“鼻炎针”。“十几年的过敏性鼻炎,每年都挺难受痛苦的,打一针看看。”“第四次打了,打完了之后打喷嚏、流鼻涕和鼻塞这三个症状明显缓解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林增茂表示,“鼻炎针”只是一个缓解症状的过程,和口服药、鼻喷药效果类似,打完针鼻炎也会复发,目前没有特别好的能根除过敏性鼻炎的方法。“神经阻滞的方法,持续时间相对会更长一些,可能有一到三个月,打一次基本上可以度过过敏季,相对来说比较舒适。”以下视频来源于央视新闻什么人群不建议打?医务人员介绍,如果需要治疗过敏性鼻炎,还是建议患者去耳鼻喉科或者变态反应科就诊,即使打了“鼻炎针”,药效也不是一劳永逸。林增茂表示,心脏病或者脑梗这些病人是不能打的, 70 岁以上的老人、孕妇、小孩也不建议打“鼻炎针”。医务人员提示,在接受“鼻炎针”治疗后一周内,避免吃海鲜、辛辣食物,不要摄入酒精饮料,有助于疗效的巩固。平时还要进行日常的防护,戴好口罩,做好鼻腔清洁。以下视频来源于央视新闻策划制作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 2024/04/07 17:04
  • 你喝的水里有“微塑料”,对人体有害!但 1 个超简单步骤能去除 原创 薛庆鑫 科普中国水是构成人体成分的重要物质并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足量饮水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基础,也能帮我们维持正常的身体活动和认知能力。日常我们的饮水来源很广泛,自来水、瓶装水、桶装水都可以选择。甚至有的人因为担心自来水的水质问题而偏向于选瓶装水或桶装水,这样选择真的就更健康的了吗?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微塑料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微塑料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近几年人们对微塑料的研究颇多。所谓微塑料就是尺寸特别小的塑料颗粒,长度为 1μm 至 5mm,甚至还存在纳米塑料,长度比微塑料更小,仅为<1μm。与微塑料相比,纳米塑料尺寸小,更容易在人体内各个组织器官游走,可以穿过生物屏障(比如细胞膜)并进入生物系统,包括血液、淋巴系统,甚至全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生活中,我们和微塑料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含有它的东西相当广泛,只要是塑料材质的几乎就难免会有微塑料的存在。不仅如此,鱼类贝类这些海洋生物的体内也可能存在微塑料的污染,通过摄食会进入我们的体内。饮食是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途径,据估算每人每周大约吃掉 5 克微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也许很多人认为:微塑料属于异物,即便吃进身体也应该会从粪便中排出呀!吃下去的微塑料的确会随着粪便排出一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会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组织中。有研究发现,每 10 克人类粪便中平均有 20 个微塑料颗粒。并且科学家们陆续在人类切除的结肠标本,甚至胎盘组织中发现微塑料的存在。还有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这表明微塑料可能随着血液流经全身,对各器官造成影响。别小瞧了这些被摄入体内的微塑料,它们会影响微量营养素的吸收;增加肠道不适症状比如腹泻、直肠出血和腹部绞痛;塑料微粒还会刺破和摩擦器官壁诱发炎症。目前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有很多未知,需要更多地探索。喝的水竟然有微塑料2024 年 1 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新的显光学成像技术,观测到瓶装水/桶装水中“纳米塑料/微塑料”的存在,发现每瓶 1 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 24 万个塑料微粒,包括 90%的纳米塑料和 10%的微塑料颗粒。并且,瓶装水在我们反复开关以及高温暴晒的条件下会使水中含有更多的微塑料。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不过,并非只有瓶装水才会存在微塑料问题,自来水也难逃微塑料的污染。有研究对来自全球 14 个国家的 159 份自来水样本进行了分析,其中 129 份含有纳米塑料/微塑料,检出比例高达 81.1%。也就是说,无论是瓶装水还是自来水,在我们饮水的同时都会摄入些微塑料。怎么解决水中微塑料的问题?虽然饮水会让我们摄入微塑料,但人离不开水呀,总不能因为这就不喝水了吧!其实不用太担心,对于自来水,我们只要把水烧开后再喝就能最大化地减少微塑料进入人体,降低其对身体的伤害。2024 年 2 月份,来自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联合开展的研究发现:把硬水烧开,再经过简单过滤,就可除去水中 80%以上的纳米塑料/微塑料。研究还发现,烧水的过程中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水中的微塑料去除率逐渐增加;水的硬度越高,对水中微塑料的去除效果越好。这是因为煮沸的过程让微塑料能够与水中的某些化合物共沉淀,容易被水垢包裹住沉淀在容器底部,从而起到了更好的去除效果。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根据全球水质的不同以及用水习惯的差异,研究者估算了六大洲 67 个地区成人和儿童通过饮用开水和自来水所致的纳米塑料/微塑料摄入量。结果显示,相比于每天饮用自来水,饮用烧开后的水纳米塑料/微塑料的摄入量比前者减少了 2~5 倍。“多喝热水”是我国居民的传统养生方式,不仅喝得舒服,也能起到“净化”水的作用,帮我们减少微塑料的摄入,对健康更为有益。同时,也建议大家水烧开后多沉淀一段时间、不喝剩下的水底以及使用过滤装置,比如自来水安装过滤器、用带过滤网的杯子等。减少微塑料摄入小妙招既然微塑料对健康有害,那么生活中除了要将水烧开后再喝之外,还建议做好以下这些事。1少吃塑料包装外卖,也不要直接用塑料袋吃大多数外卖都是用塑料盒或者塑料袋盛装食物,这些塑料制品都可能会让我们摄入更多的微塑料。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也别把塑料袋装的麻辣烫、米线等食物直接套在碗上吃,高温会让微塑料更多地溶解在食物中,在收到外卖之后应当尽快将食物倒入自己的餐具中。另外,也要少吃塑料包装的食品。2少用塑料砧板有研究人员分别在聚丙烯砧板和聚乙烯砧板上切胡萝卜,评估使用这两种塑料砧板时平均每个人的微塑料总接触量。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结果发现,二者均会使胡萝卜被微塑料污染,用刀切食物的过程中会脱落较多微塑料。据研究人员估计,如果用塑料砧板,一个人每年可能接触到1450 万~7190 万个聚乙烯微塑料,而聚丙烯微塑料约为 7940 万个。3不吃海鲜内脏微塑料能够进入一些海洋生物的体内,污染鱼类和贝类食物。来自英国赫尔大学赫尔约克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系统分析了 2014 至 2020 年间超过 50 篇的研究,以调查全球海洋生物的微塑料污染水平。发现亚洲沿海的软体动物微塑料污染最为严重,存在于海洋动物的肠道、肝脏等各个部位中,其中贻贝、牡蛎和扇贝的微塑料含量最高。所以,吃水产品的时候首先不要生吃,一定要烹调熟透;其次,要去除其胃肠、内脏和腮。4少喝奶茶、少用塑料吸管温度高的饮品或食物会让微塑料释放得更多,包括但不限于热咖啡、热奶茶等饮品,很多人还习惯用塑料吸管来喝饮品,这也会增加微塑料的摄入。5不粘锅出现划痕后尽量不要再用2022 年发表在《全环境科学》上的一篇研究提到,几毫米的不粘锅划痕就能释放出大量微塑料。破损的涂层可能导致释放 2300000 个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表面裂缝可能会留下大约 9100 个塑料颗粒。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大多数不粘锅的不粘涂层通常是聚四氟乙烯,也就是特氟龙,属于一种合成塑料。当炊具表面和硬物之间有强烈磨损时,可能会形成微小的聚四氟乙烯颗粒,然后污染食物被人类摄食。所以,不粘锅出现划痕后最好不要再用了,也别用不粘锅烹调质地坚硬的食物,比如排骨,不使用尖锐的铲子,并定期更换新锅。参考文献[1] Cox KD, Covernton GA, Davies HL, Dower JF, Juanes F, Dudas SE. Human Consumption of Microplastics.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Jun 18;53(12):7068-7074. doi: 10.1021/acs.est.9b01517. Epub 2019 Jun 5. Erratum in: Environ Sci Technol. 2020 Sep 1;54(17):10974. PMID: 31184127.[2] Leslie HA, van Velzen MJM, Brandsma SH, Vethaak AD, Garcia-Vallejo JJ, Lamoree MH.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 Int. 2022 May;163:107199. doi: 10.1016/j.envint.2022.107199. Epub 2022 Mar 24. PMID: 35367073.[3]Qian, Naixin et al.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vol. 121,3 (2024): e2300582121. doi:10.1073/pnas.2300582121[4] Naixin Qian, Xin Gao, Xiaoqi Lang, Huiping Deng, Teodora Maria Bratu, Qixuan Chen, Phoebe Stapleton, Beizhan Yan, and Wei Min. "Rapid single-particle chemical imaging of nanoplastics by SRS microscopy." PNAS. 2024.[5]Yadav, Himani et al. “Cutting Boards: An Overlooked Source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Food?.”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vol. 57,22 (2023): 8225-8235. doi:10.1021/acs.est.3c00924[6]Danopoulos, Evangelos et al. “Microplastic Contamination of Seafood Intend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vol. 128,12 (2020): 126002. doi:10.1289/EHP7171[7]Luo, Yunlong et al. “Raman imag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eflon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released from non-stick cookware.”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vol. 851,Pt 2 (2022): 158293. doi:10.1016/j.scitotenv.2022.158293 作者: 2024/04/07 09:35
  • 台湾 7.3 级地震!多地震感强烈!专家解读:地震来袭,到底应该怎么躲?  科普中国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 月 3 日 7 时 58 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 23.81 度,东经 121.74 度)发生 7.3 级地震,震源深度 12 千米。此次地震是今年迄今我国最强地震,有感范围非常大。震中位于海域,离台湾岛最近约 14 公里。地震造成台湾全岛震感强烈,福建、广东等地震感非常明显,浙江、江苏、上海等地亦有震感反馈。截至 9 时 49 分,台湾今早发生 13 次地震。据台媒报道,捷运全线车站暂停行驶,花莲地区有震感,南港摇晃到发生停电。现场画面。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发布海啸Ⅰ级警报(红色)。自然资源部海啸预警中心根据初步地震参数判断,地震可能会在震源周围引发局地海啸,预计对我国台北东、屏东西、屏东东、台东南、台东北、花莲和宜兰沿岸局部区域造成灾害性影响。@广州铁路 发布消息,为确保列车及旅客安全,铁路部门安排畲龙线、漳龙线、梅汕线、杭深线汕尾以东、甬广高铁汕尾以东(汕汕高铁)临时封锁,沪昆高铁部分列车调整运行区段。地震来袭,应该怎么躲?应急管理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副主任陈虹在科普中国星空讲坛的演讲,给大家如下建议:1科学避险科学避险,首先需要大家养成一个习惯: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要会识别和分析家中及办公环境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尤其是那些容易倾倒的大型家具、容易砸到人的悬挂物、发生位移容易损坏的燃气管道和电线等装置以及在上班、上学途中的巨大的广告牌和玻璃幕墙。因为一个7级地震,可能不会造成建筑物的完全坍塌,但是在玻璃幕墙下面行走,玻璃会碎,这是很危险的。家里能排除隐患的排除隐患,能固定的固定,在路上也要想到,“一旦要地震了,我一定不往那儿跑,不从那底下跑”,大家要能主动识别、避免身边的隐患,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成功的应急避险,还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震前的避险准备,这样才能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正确的避险行为。在上学上班、日常生活中,都要规划好避险的缓冲区和避险的疏散路线,就是要往哪儿逃。家里哪儿是安全的、学校哪儿是安全的、工作场所哪儿是安全的,要制定属于自己的应急避险预案。另外,还要提前掌握反复演练,地震避险方法。供图:陈虹2震时紧急避险怎么做?我国是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在地震的血的教训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地震避险方法。比如唐山地震我们总结了“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疏散”的方法,汶川地震我们总结了“能跑则跑,不能跑则躲”,一些强有感地震总结了“不能跳楼、不能盲目外逃”。震时避险应遵从下列原则:一是因地制宜。根据所处环境和客观条件,选择合适的避险方法。二是果断。沉着、冷静、按预案快速行动。三是要迅速撤离。避免踩踏或慌乱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地震有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地震震中、震级、发生时间、破坏地震波到达时间,除此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所处的位置的预估的烈度。烈度5度以上是一个分界。5度以上能躲就躲,5度以下不用跑。5度的概念是屋里墙上一些挂件可能会掉下来,但房子不会倒。供图:陈虹预警信息里还有一个是S波到达你的时间是多少秒。像上面这张图里显示的是75秒。一般来说,一个地震如果75秒以后才会到达,说明离震中位置比较远,基本不需要避险。但如果是9级地震,75秒到你那儿,就得考虑考虑了,因为这个地震比较大,75秒以后,可能烈度还在6度或7度以上。预警是有盲区的,如果站在盲区范围内,就需要你自己来感知地震的大小和远近。不同大小、远近的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采取的避险方法也不同。远震、小震不用避,近震、大震才需要避险。3如何判断地震的远近和大小?不同距离的地震,晃动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近震是先上下颠簸,然后左右前后晃动,远震不会出现上下颠簸,而是长时间的前后左右晃动。换句话说,我们感觉到明显的上下颠簸的时候,就需要避险了。供图:陈虹对于抗震能力弱的建筑物,在单层房屋或楼房一二层的人员,要迅速撤离到室外的安全区域,在楼房三层及以上的人员,就近躲避。对于抗震能力强的建筑物,可以就近躲避。当就近躲避时,要蹲下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额头置于膝盖之间,双手保护头部。如果有条件的话,用手帕、湿巾等物品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掉落。4身处高层建筑时如何避险?高层住宅大多都是框架结构,在抗震设防上,我们国家考虑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标准。高楼是来不及跑出来的,所以应该选择就地躲避。我们要远离主墙面、门窗和有高大家具的地方,迅速到卫生间、厨房等小开间房间躲避,等晃动停止后,再沿消防通道有序疏散,以防后续余震的影响。疏散时禁止乘坐电梯,也不提倡在有地震的时候,利用绳索逃生。供图:陈虹地震往往还会产生滑坡坍塌,及时避险也非常重要。如果你所处的位置在坍塌影响范围外,一定要绕行。如果滑坡的速度非常快,最好原地不动,抱紧一棵大树不松手。泥石流则不一样,泥石流不建议抱大树。地震是可怕的,但是最可怕的是地震来了,我们不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做好应对灾难的准备。策划制作来源丨综合自南方都市报、北京新闻广播、科普中国此前内容 作者: 2024/04/03 15:29
  • “南昌多人被大风吹落坠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毁灭性的强对流天气?如何防范? 科普中国最近,江南、华南强对流天气频发,3 月 31 日凌晨,江西省南昌市突发强对流天气,最强时段是 3:00 前后,南昌市、南昌县观测到了 9 级大风,进贤县等地甚至出现了 11 级阵风。随后#南昌强对流天气已致4死10余人伤#的消息冲上了微博热搜。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整扇落地窗被大风瞬间刮倒,如同经历了爆炸一般。据估计,在那一瞬间可能出现了比 11 级更大的风。那么什么是强对流天气?春天出现这么激烈的天气正常吗?什么是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是指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剧烈、破坏力强的灾害性天气,常见的有雷雨大风、冰雹、短时强降雨;还有一些不那么常见的,如龙卷风、下击暴流等。几种常见的强对流天气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是如何发生的?强对流天气是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导致的,多在春夏季节突然发生。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机制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是在大气层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这种不稳定结构下形成的。强对流天气形成示意丨中国气象局  南昌当时出现的是哪种强对流天气?具体到南昌这次过程来说,当时高空存在一个明显的干冷层,而低空是暖湿层,呈现出了典型的不稳定结构,并且低空有切变线触发,这种形势是非常有利于形成强对流天气的。3 月 31 日 02 时南昌附近天气形势示意丨中国天气从当时观测到的雷达回波来看,可以看到明显的弓形回波经过南昌,这是飑线的典型特征。飑线是一种中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它是一种范围较小、生命史较短的气压和风的不连续线。飑线通常伴随有雷暴、大风、冰雹甚至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现象。3 月 31 日雷达回波丨中国天气这次的飑线中,不排除还出现了下击暴流。下击暴流是指一种雷暴云中局部性的强下沉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大风,越接近地面风速会越大。属于突发性、局地性、小概率、强对流天气。下击暴流常发生在成熟的强雷暴云之中,当雷暴云周围有较干的空气混合进来,会导致雷暴云内的水滴强烈蒸发,蒸发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而加速下沉,形成强下沉气流,该气流冲击地面并向四周辐散,形成短时强烈的直线型大风。2015 年湖北监利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件就是遭遇了飑线加下击暴流的组合。再加上城市中,高楼林立,可能还会存在狭管效应,给大风叠加“buff”,造成更大的破坏。狭管效应是指当气流从开阔地带流入狭窄地带时,如峡谷或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区域,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流速会加快,风速因此增大的现象。简单来说,就像你用水管喷水,把出水口堵住一部分,水流就会加速喷出,是类似的道理。春天出现这么可怕的强对流天气,正常吗?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期在各地并不相同,南方比北方早。通常三四月份,江南一带强对流天气就进入高发时段了。图片来源:中国天气比如南昌,雷暴天气从三月开始明显增多,到了四月,平均雷暴日数为 6.2 天,仅次于 7 月。图片来源:中国天气跟夏季相比,南方春季高空还是干冷的,所以更容易出现雷暴大风、冰雹。到了夏季,高空也变暖了,冰雹、雷暴大风一般会少于春季。图片来源:中国天气北方一般到夏天才进入强对流天气的高发时段。这种强对流天气如何防范?强对流天气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向来都是预报难点。如果天气预报中提示有出现强对流天气的可能性,甚至发布了预警信息,请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掉以轻心。国家级强对流天气预警标准丨中国气象局当气象部门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时,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例如,提前清理好阳台上的杂物;躲到安全的室内,关紧门窗;强对流天气发生时,不要在阳台长时间停留。强对流天气防范指南丨中国气象局策划制作作者丨庞兰 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中心主编         张东婷 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中心编导数据可视化丨徐晓、袁宇、吴丹审核丨信欣  中国气象局 高级工程师         翟羽 中国气象局 气象分析师责编|何通审校丨徐来、林林部分内容引用自中国气象局(ID:zhongguoqixiangju) 作者: 2024/04/03 15:27
  • 长期喝白开水 VS 长期喝茶的人,谁的身体更健康? 关注→ 科普中国 有些人日常只喝白开水、瓶装水,很少喝茶或喝饮料,还有些人总觉得白开水没有味道,喜欢喝茶。那么长期饮用白开水与长期喝茶的人,在身体健康方面谁更占优势呢?长期喝白开水的人身体健康有什么优势?白开水、瓶装水是生活中我们喝得较多的饮水,清淡解渴、无色无味。因为没有糖、咖啡因、任何色素添加剂等,所以不会对身体造成额外的负担。不过,虽然白开水极其普通,但对人体的生理机理具有重要的调理作用,包括维持生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等。那么长期喝白开水的人,身体健康有什么优势? 1身体状态好白开水在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保障身体细胞正常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体温调节、营养物质运输以及废物排出等生理过程的关键参与者。同时,白开水不含任何添加剂,这意味着它不会对身体产生额外的负担,也最安全。2新陈代谢好我们身体里各种器官代谢、生化反应的过程都离不开水分。充足的水分摄取,对于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水分能够有效地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进而有助于维持健康的体重和体型。3心脏更健康2022 年 3 月,《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表明,每天补充足够的水分可以降低患心衰的风险,并减缓心脏功能的下降。研究人员解释,我们每天喝水,血液中的“血清钠”就会发生变化。而如果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则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血清钠”,更有利于心脏健康。4不容易便秘大部分的便秘患者大多都存在喝水量不足的情况。因为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其所含水分被肠道大量吸收,使大便变得难以排出。便秘的人喝水最好是大口大口地喝(即喝满口),吞咽动作快一些,这样水能够尽快地到达结肠,同时刺激肠蠕动,改善便秘的症状。5很少有结石很多尿路结石的发生都和饮水不足有关,长期保持一个健康的喝水习惯能有效预防各类结石。而多喝水能冲洗尿路,有利于预防结石形成,以及促使尿石排出。6痛风风险低喝水对预防痛风的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嘌呤易溶于水,痛风患者多喝水是有好处的,有利于尿酸的排出,预防尿酸肾结石,延缓肾脏进行性损害。7感冒好得快感冒发烧时,一句“多喝水”可不是什么敷衍的话,多喝水确实对感冒有一定缓解作用,补充体液流失,避免虚脱。另外,多喝水还能促使出汗和排尿,加速体内细菌和病毒快速排出。长期喝茶的人身体健康有什么优势?生活中爱喝茶的大有人在,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茉莉花茶……很多“茶友”都有自己的独特喜好。这些长期喝茶的人,身体健康有什么优势呢?1患癌风险低2020 年发表在《营养学进展》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喝茶真的可以预防癌症,尤其是口腔癌。同时饮用各种茶与胃癌、结直肠癌、胆道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降低有关。茶叶的防癌效果主要与所含茶多酚类物质有关,而这一物质会在发酵过程中被茶叶中的多酚氧化酶所氧化,导致其含量降低。就防癌效果来说:绿茶、白茶,不发酵或轻微发酵的效果最佳。2死亡风险低2022 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发表在《内科医学年鉴》上的一项研究,对 50 万人随访研究发现,每天喝≥2杯茶的人,全因死亡风险比不喝茶的人低 9%-13%。全因死亡率与每日喝茶量关系,研究截图 健康时报译3“三高”风险低对于爱喝茶的人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是喝茶可以调节“三高”。2021 年 5 月,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发了一项综述研究《饮茶与老年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中指出,喝茶可以调节老年人群的“代谢综合征”。研究指出,茶叶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酚类物质,如儿茶素具有抗氧化、降低血压、降低血糖并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水平、减少体脂形成等诸多功效。4心血管病风险低2018 年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喝茶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坚持饮茶的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水平下降得更慢,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 8%。5患老年痴呆风险低2022 年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不喝茶的人相比,喝茶可使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降低 16%。参考文献[1]Natalia I. Dmitrieva,et al.Middle age serum sodium levels in the upper part of normal range and risk of heart failure Get access Arrow.European Heart Journal.2022.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eurheartj/ehac138/6553797?redirectedFrom=fulltext[2]Efects of tea consumption and the interactions with lipids on breast cancer survival.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9;176(3):679-686.[3]Tea Consumption and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the UK Biobank https://www.acpjournals.org/doi/10.7326/M22-0041[4]中华老年医学杂志《饮茶与老年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2021,40(5) : 676-681. DOI: 10.3760/cma.j.issn.0254-9026.2021.05.029[5]Tea Consumption and Longitudinal Change in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Concentration in Chinese Adults[6]Hu, HY., Wu, BS., Ou, YN. et al. Tea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377 592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Transl Psychiatry 12, 171 (2022). 作者: 2024/04/02 10:32
  • 世界首例!透析7年后,等不到人类肾脏的他移植了一颗猪肾 服务医者改善医疗 科普中国 “截至目前,异种器官移植的诸多关键性科学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答。”当地时间 3 月 21 日,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医疗团队宣布,他们成功完成人类历史上首例基因编辑猪肾的人类活体移植。手术非常成功,根据报道,新的肾脏在移植后不久就可以产生尿液。医生预计患者很快就可以出院,“为器官衰竭患者提供更容易获得的移植器官,此次手术标志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麻省总医院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 120 万人需要肾脏移植,但每年仅有不到 1/3 的患者能等到合适的供体器官,其余人只能接受肾脏透析等治疗度过余生。“我们希望这种新的移植方法,能够给全球数百万肾衰竭患者带来新生。”麻省总医院移植外科医生 Tatsuo Kawai 博士表示。美国麻省总医院,人类历史上首例转基因猪肾移植术。图片来源:麻省总医院“最美丽的肾脏”接受本次猪肾移植术的是 62 岁的 Richard Slayman,一名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肾病患者。早在 2010 年左右,Slayman 的肾脏就已经无法正常工作,由于没有合适的肾移植机会,他不得不接受了长达 7 年的透析治疗。一直到 2018 年,他终于等到了合适的供体和手术时机,成功接受了标准的肾移植流程。好景不长,2023 年,移植到他体内的新肾脏也出现了衰竭,当年 5 月 Slayman 又恢复了透析治疗。但此时的他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透析过程中反复出现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需要每两周去医院进行一次解凝和手术修复。在这样的情况下,麻省总医院的医生团队向 Slayman 提出了“猪肾移植”的方案。虽然有着诸多疑虑和担心,但常年被疾病缠身的 Slayman 早已疲惫,他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最终决定接受“猪肾移植”。手术方案也顺利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同情使用条款”的批准,这一条款允许对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提供可能获益却未经批准的治疗方式。医护团队取出猪肾,准备开展移植手术。图片来源:麻省总医院3 月 16 日手术当天,麻省总医院的外科医生团队将一个经多处基因编辑猪的肾,一点点地接入 Slayman 的循环系统。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有基础疾病,Slayman 的血管状况并不理想。“可当猪肾的血管和 Slayman 的血管完全吻合后,猪肾立即‘变成了粉红色’,并开始产生尿液。”主刀医生 Tatsuo Kawai 博士在本周四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这是我见过最美丽的肾脏,当时手术室中的 15 名移植团队成员爆发出热烈掌声。”相关的制药公司也为 Slayman 提供了专门定制的抗排斥药物,以防止猪器官导致的排斥反应。根据团队介绍,Slayman 在术后几天就可以下地行走,截至目前免疫系统并未出现排斥状况,血压等指标和生命迹象稳定。“这一颗猪肾可以持续运作数年。”医生团队在新闻发布会上大胆预测。“我们希望有一天,肾透析将被淘汰。”麻省总医院肾移植医学科主任 Leonardo Riella 博士称,“肾透析就像是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机。你可以使用它一段时间,但如果希望患者能回归正常生活,应该有一个更永久的解决方案,可能是人体移植或者异种移植。”一颗基因编辑猪肾“这位患者非常了不起,他具有‘科学奉献精神’,我非常地尊敬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上海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同玉教授表示。目前在全球异种大器官移植领域,进展最快的是猪心和猪肾移植。和心脏移植不同的是,尽管会导致生活不便,但肾透析是一种极为成熟的治疗方式,可以延续肾衰竭患者的生命。对于 Slayman 来说,同意接受猪肾移植需要莫大的勇气。“他此前已经做过了一次肾移植,一侧的血管通道用掉了。另一侧用于本次异种器官移植,如果失败,后续再做人源肾移植的机会渺茫。这个人应该被历史记住。”朱同玉说。这也不是科学家第一次尝试在人体中进行猪肾移植,只是此前均是在脑死亡患者体内进行。过去几年内,美国纽约大学已接连完成了 3 例脑死亡患者的猪肾移植,一例在最长 61 天的观察期内,肌酐水平处于最佳范围,猪肾具备一定的清除和药物代谢能力,验证了猪肾人体移植的可行性。可脑死亡人体和“活人”终归不同。朱同玉提到,脑死亡人体和活体对异种器官的反应存在差别,大脑会分泌很多神经递质、激素,对免疫系统形成压制。在 Slayman 的手术中,科学家可以了解活体对异种器官的反应,获得一系列真实世界数据,这为未来移植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改造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来看,Slayman 后续的健康状况还无法预估。”朱同玉称,还需要评估一系列免疫学、微生物病毒学指标,监测移植猪肾的生理指标,观察它能否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讨论异种器官移植是否成功,标志性节点是手术后的半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朱同玉说,“此时患者已度过超急性和急性排异期高发期,可以观察到慢性排异等。其次在半年后,也基本能观察到动物携带的病毒或基因序列,在人体内有没有被激活,甚至导致发病。”朱同玉所说的“动物病毒”,包括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ERV)、猪巨细胞病毒以及我们一些未知的病毒等。据了解,本次移植所用的猪经过了 69 处基因编辑,“其中的 10 处编辑是标准方案之一,包括敲除排斥反应相关基因,加入人补体抑制基因、抗凝基因等,目的是提高猪器官与人体的兼容性。”成都中科奥格生物创始人潘登科教授告诉说,“其他的几十处编辑,是为了消灭供体猪体内的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等。”“无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PERV-C 亚型猪种,目前国际上认为是相对安全的。”潘登科表示,他和团队培育的基因工程医用猪,是从源头上筛选了无 PERV-C 的巴马小型猪,并通过严格的无菌繁育、监测,目前已在国内完成了数十例异种器官移植动物实验验证,并于今年 3 月 14 日与西京医院合作,完成了全球首例脑死亡患者的猪肝移植。今年 3 月 14 日,西京医院窦科峰院士团队完成了全球首例脑死亡患者的猪肝移植。图片来源:西京医院官方针对此次猪肾移植,朱同玉认为,严格意义上还未达到“突破”的程度,而是异种器官移植的又一进步和进展。“所谓‘突破’,是要从理论上解决重大问题。但截至目前,异种器官移植的诸多关键性科学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答。”麻省总医院医生团队同样在周四的发布会上表示,尽管最新的进展很重要,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最好是在不同医院进行的大型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猪肾移植的效果。堪比“登月计划”异种大器官移植即将开展临床试验此次的猪肾移植,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尝试在活人体内移植猪的器官。此前同样基于“同情使用条款”,2022 年 1 月 7 日和 2023 年 9 月 20 日,美国马里兰大学率先对两名终末期心衰患者完成猪心脏移植,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 2 个月和 6 周。目前,全球尚未有正式获批临床试验的异种大器官移植项目。根据美国监管机构的相关标准,正式获批临床试验,需要至少在连续 6 例的动物实验中,4 例存活时间达半年或一年以上。潘登科表示,根据最新披露的信息,至少有 2 个达标的美国科研团队或将于今年进行申报,有望在明年年底前正式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朱同玉表示,虽然已经有 3 例活体移植,但距离异种移植真正走上临床,后续还有很多研究要推进。在跨物种病毒传播方面,此前在全球首例猪心移植患者的尸检中,科学家发现了猪巨细胞病毒存在的迹象。研究团队推测,该病毒可能最早处于“潜伏”状态,躲避了检测,在患者减少抗病毒治疗方案后被重新激活,引发了细胞损伤的炎症反应。不过,没有确定证据表明该病毒感染了患者,或扩散到心脏以外的器官。2022 年 1 月,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宣布,成功实施全球首例人移植转基因猪心手术。图片来源: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朱同玉表示,“虽然科学家对于前期猪的培育、手术前的病毒检测筛查等,目前已有很成熟的技术手段。但猪体内的病毒有很多种,是否还存在未知的病毒,移植后又会不会在人体内不同环境下被激活,目前还不清楚。”另一方面,“供体猪需要经过基因编辑,但它和人的基因组差异毕竟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仍有可能存在排斥。过多的基因编辑也会使得猪本身难以存活。最终到底需要编辑猪的多少基因?编辑哪些基因?还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朱同玉说。但无论如何,异种大器官移植研究已经进入了加速期,它为全球移植器官的短缺提供了一种极具想象力的解决方案:有一天,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器官可能成为一种商品,让无数在等待中的患者延续生命。2022 年 6 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首例猪心移植病例报告的评论文章中写道,无论这次异种移植是否开启了新未来,研究都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生物工程和细胞发育生物学,迅速而深刻地解决医学问题。同时,随着近年来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异种移植免疫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异种移植的免疫治疗方案也越来越完善。“异种器官移植的临床转化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堪比‘登月计划’,需要器官移植、基因工程、畜牧学、免疫学、伦理等各方面专家配合完成,已有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潘登科说。朱同玉表示,在正式开启临床试验前,医学试验不可能做到万事俱备,答案还得在真实世界研究中寻找。“从近年来医学科研领域的相关进展看出,一旦通过伦理学等严格审批程序,人类已经具备了探索的条件。” 作者: 2024/04/01 10:26
  • 腿脚是人体的“血糖仪”!发出以下 5 个信号,一定要警惕 生命时报微信 科普中国血糖高了,症状通常不明显,但坏就坏在,它对身体的伤害一刻都没有停止过。腿脚就像人体自带的“血糖仪”,这个部位出现变化,可能是在提醒你——血糖失控了。那么,为什么说腿脚是人体的“血糖仪”呢?血糖高,腿脚容易释放信号血糖超标时,运输糖的“血管”往往最先受到损伤,其中,小血管受损导致的症状通常先于大血管出现。在糖基化终末产物的不断攻击下,小血管的管壁内层被破坏,糖蛋白沉积在里面,让血管壁的厚度远远高于普通人。而腿脚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会差一些,当高血糖导致血管管腔变小、病变较重时,缺血症状就会较明显,因此,腿脚容易释放信号。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另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足部溃烂坏死”是常见致残原因,也是花费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除了双足血液循环差外,足部承重大、易滋生微生物,鞋子不合适造成摩擦,都会增加烂脚风险。5 个症状提示血糖失控我国糖尿病患者有 1.41 亿人。相当于我们身边,每 10 个成年人里,就有 1 名糖尿病人。还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血糖已经超标而不自知。长期高血糖,如同“把内脏泡在了糖水里”。当腿脚出现以下迹象时,记得查查血糖水平。1伤口不易愈合高血糖会使伤口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皮肤自我修复能力降低,一旦出现皮损,往往迁延不愈。血糖失控时,还可能出现无痛性水泡。这种水泡好发于双腿及足部,外壁薄,含有浆液,一般 2~6 周内会自行消退,注意不能抓挠。2瘙痒血糖升高刺激皮肤末梢神经,就会导致瘙痒。这种痒主要发生在手脚部位,会有“蚁走感”,像是有蚂蚁在皮肤爬行,到了夜间往往更明显。3腿脚麻木长期血糖超标,会对血管内壁产生不良刺激,出现“僵硬”的情况,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引起腿脚麻木。4出现“糖斑”也叫胫前糖斑,表现为小腿前侧出现边界清晰的褐色斑块,不痛不痒,是糖尿病比较特异的皮肤病变。5皮肤皴裂高血糖会损害自主神经,使皮肤因出汗减少而异常干燥。长期血糖超标还会使部分体液从皮肤流失,引起皮肤脱水,导致干燥。控糖的两个核心:降、稳控制血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的“稳”定。因为血糖波动大,会导致并发症加速出现,包括心梗、脑梗等大血管病变,以及眼底出血、肾功能损害等小血管病变。一个简单的评测方法是:用一天内测得的最高血糖值减去最低血糖值,差值大于 4.4 毫摩尔/升,就说明今天的血糖波动过大。当然,血糖也不是越低越好,成年 2 型糖友的空腹血糖控制在 4.4~7 毫摩尔/升,餐后 2 小时血糖控制在 10 毫摩尔/升以下,就能大大降低危害。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控糖重在坚持,以下方法有助降低并稳住血糖水平。1主食增加粗粮将部分精制米面换成粗粮,有助延缓餐后血糖升高,比如薯类、玉米、山药、糙米等。2吃“硬”不吃“软”食物越精细、越软烂,升糖越快;而那些不够软烂、需要细细咀嚼的食物,更有利于稳定血糖。3放慢吃饭速度吃饭细嚼慢咽,一餐饭吃 30 分钟以上,有利于增加饱腹感,避免餐后血糖波动过大。4调整吃饭顺序先吃菜和肉,进食快一半时再吃主食,会使营养素直达小肠,且有饱腹感,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但如果先吃主食,再吃菜和肉,就容易引起血糖波动。5健康吃水果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关注 GI 和 GL 两个值。血糖生成指数 GI:GI 越高,血糖升高越快,消化吸收越快,饿得越快。血糖负荷 GL:GL 值越高,对血糖影响越大,越不利于糖尿病人。常见的高 GI/GL 水果有鲜枣、荔枝、葡萄、山楂,相比来说,苹果、梨、桃等水果升糖较慢。6烹调方式简单一点比如,土豆做成泥,就比单纯煮土豆的升糖指数高;白米粥煮开花后,就比不煮开花时更易升高血糖。7早饭、晚饭早点吃早饭早点吃,有助预防低血糖,尽量在 8 点之前吃早餐;晚饭别太晚,有助减少胰岛素抵抗,尽量在晚上 7 点前吃最后一餐。8将运动培养成一种习惯运动不仅能降血糖,还可以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推荐有氧和抗阻运动联合进行。 作者: 2024/03/29 09:47
  • 早上起床后有这4个表现,说明你身体可太健康了!!! 身体倍儿棒的 科普中国附录1:晚上经常做梦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常做噩梦!《柳叶刀》旗下期刊eClinicalMedicine的一项研究指出,经常做噩梦与老年痴呆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每周做噩梦的中年人群(35~64岁),其接下来10年中出现认知能力下降的可能性是同龄普通人的4倍;而每周做噩梦的老年人群(≥65岁)后续确诊痴呆症的可能性是同龄普通人的2倍。 作者: 2024/03/28 10:54
  • 长期处于压力下,身体会发生什么? Murphy 科普中国写在最后:可能经常会听人说“TA 能有什么压力”,是呀,在很多人眼里,压力一定来自于一些大事件。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还真的值得一说。实际上,同样一件事,对于不同人来说压力感知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同样是面对高考的两个人,有些人可能会压力大到每天睡不着,而有些人可能只是吃得少。有些“好事”也可能是压力源:升职,搬家,添丁,结婚,同样有可能带来压力感。压力来自于我们无法避免的压力事件,也来自于我们怎么应对它。如果可以,试着停一停,也或者就来评论区说一说,无法解决也好但我们能倾听到你的声音。 作者: 2024/03/27 09:08
  • 晚上手机屏幕调亮VS调暗,到底哪个更好? 博士 科普中国 作者: 2024/03/26 10:19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