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
  • 我国奶牛种业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我国奶牛种业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1.奶牛育种特点 荷斯坦牛源于荷兰和德国,是世界公认产量最高、产奶经济性最高的奶牛品种,但是属于单胎动物,繁殖周期长,因此全球均以“本品种纯繁、持续改良”为群体改良的核心策略。结合我国奶业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奶牛育种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像其他畜种那样利用杂交优势不断培育新品种或配套系。奶牛育种工作依赖于一代接着一代干的传承实干工匠精神,如果只为创新而创新,难免本末倒置。 虽然荷斯坦牛是国际化公共品种,但是全球各地奶牛在长期本土化选育过程中,表现出适应不同地区气候环境、养殖模式和饲料条件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围绕实现奶牛养殖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共同目标,全球主要奶业发达国家均建立了更加适合本地区环境和条件的奶牛选育方向和评价标准;例如,澳洲奶牛选育更加关注放牧适应性,北美奶牛选育更加关注集约化生产需要,欧洲奶牛选育更加关注家庭牧场需求。我国奶牛养殖既兼顾欧洲和北美特点又有明显差异,因此,直接采信欧洲或者北美的选育方向和评价标准是不科学的,不一定适合我国不同气候、不同规模、不同养殖水平牧场牛群改良精准需求。在科学准确评估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奶牛养殖业需求的良种选育和评价标准,提升民族自主育种能力,保障奶牛养殖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奶业新时代对我国奶牛育种工作者提出的核心命题,也是奶牛育种创新对“中国特色”的最佳诠释。 2.奶牛育种现状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是全体奶牛育种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然而我们的奶牛育种工作却面临严峻挑战。突出表现在: 一是奶牛存栏规模萎缩。自2008年以来,我国奶牛存栏规模持续萎缩,尽管2019年存栏数量触底反弹,但是恢复速度尚待观察,短时间内奶牛冻精需求无法实现快速放大。全国荷斯坦牛存栏规模按照520万头预估,冻精总需求约800万支;按照冻精自给率70%计算,每年生产560万支高遗传水平冻精即可满足当前70%国内冻精市场需求。 二是进口冻精冲击。我国进口奶牛冻精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欧盟一些国家,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有少量进口。有关数据统计,2019年进口冻精总量超过600万剂,其中奶牛冻精保守估计约500万剂;如果全部实现销售,进口奶牛冻精占我国奶牛冻精市场份额60%以上。从奶牛养殖业发展历史角度客观评价,奶牛进口冻精对于提高我国牛群遗传水平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高遗传水平进口冻精对于丰富本土奶牛育种资源也有重要意义。我国不应该排斥冻精引进,但是应该旗帜鲜明反对低遗传水平冻精无序引进,直接后果是低价倾销冲击国内市场,间接后果是严重冲击种牛自主培育体系,不利于我国牛群精准改良和养殖效益最大化。 三是种牛自主培育体系薄弱。当前,由于活体公牛进口渠道单一且进口国种公牛基因组选择优势不明显,因此国内通过进口奶牛活体种公牛采精销售的情形已经基本不存在;国产冻精绝大部分来自北美进口胚胎国内移植出生公牛;真正通过遴选本土种子母牛开展选种选配自主培育种公牛的育种公司屈指可数。因此,从自主培育满足国内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对精准改良的需求角度来看,我国种牛自主培育体系已是“相当脆弱”。 3.关于国产冻精 为何我国奶牛育种工作已经开展了半个多世纪,还是没有系统解决种牛自主培育的问题,反而冻精进口愈演愈烈?我们可以尝试从市场角度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客户为何选择进口冻精?少部分可能是基于牛群改良方向需要做出的专业选择,大部分可能只是出于对进口产品的无条件信任;但是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对国产冻精的不够信任可能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那么,客户为何对国产冻精不信任?大部分可能来自于对国内奶牛育种体系的不了解,少部分可能认为国内奶牛遗传评估体系不完善,还有一部分可能认为国产冻精存在传播疫病风险。以上,可能涵盖了国内客户对国产冻精的基本认知; 既然如此,客户对国产冻精的认识是否科学呢?我国种公牛站多达40余家,近90%不具备自有或实际控制的母牛资源群体,因此只是严格意义上的冻精采集站。奶牛育种与奶牛养殖的产业链割裂,导致广大奶牛养殖企业并未参与奶牛育种协作,因此对奶牛育种体系不了解也是一种必然;另外,国家对种公牛站实施严格的疫病检疫防控措施,大力推行两病净化种牛场,因此客户对国产冻精传播疫病风险的担心是多余的;然而,有的客户认为我国当前奶牛遗传评估体系不够完善,是有一定道理的。 4.关于育种短板 那么,对标奶业发达国家,我国奶牛选育技术和遗传评估体系的关键短板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 首先,良种资源不再是制约我们自主育种能力的关键短板:个人估计全国约30%成母牛单产达到10吨以上,超过欧盟接近北美国家同等水平;全国近10%成母牛单产达到12吨,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其次,选育技术也不再是我们选育体系面临的关键短板:2012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北京奶牛中心、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构建了我国目前唯一的官方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分子育种技术和遗传评估算法处于奶业发达国家同等水平。 而以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构建为核心的基础表型数据采集系统薄弱以及以产业链纵向联合为核心的开放共享育种组织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奶牛育种工作的核心短板。相比欧美奶业发达国家,我国奶牛养殖历史短数据积累少;国家大力扶持基础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在扩大DHI测定和后裔测定数据规模、拓展选育性状表型数据采集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由于奶牛育种的特殊性,必须实施产业纵向联合育种;然而,产业链断裂是制约我国奶牛育种工作提升的关键。 5.奶牛育种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倡议: 一是健全育种组织:以政府为主导,鼓励育种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养殖企业和科研机构组建新型育种协作组织,基于对我国奶牛群体的科学准确评估,构建符合我国奶牛养殖业特色的自主选育体系和评价标准;成立奶牛育种协会,建立行业公认的国家奶牛遗传评估中心,接受协会委托开展评估服务,定期发布我国奶牛母牛、种公牛遗传评估结果。 二是聚焦奶牛基因组选择,实施“国家奶牛基因组计划”:我国已经建立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但是和奶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参考群体规模还太小。通过育种公司、规模化大型牧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用3-5年把参考群体规模发展到5-10万头,建立我们自己的牛群评价“黄金标准”,弯道超车迅速接近或达到奶业发达国家同等评估水平。 三是夯实发展基础:技术与数据是奶牛育种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一方面继续加大对良种登记、DHI测定、体型外貌鉴定、基因组检测以及表型数据智能化采集等工作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设立公益性基础性研究课题,支持奶业基础理论研究。奶牛育种是公益性产业,离不开国家财政、政策的支持,但是扶持不等于扶贫,应该集中资源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转变支持方式:从直接补贴终端市场向补贴扶持育种基础体系建设转变,从单纯财政补贴向财政补贴与企业配套相结合转变,从政府补贴工作经费向政府购买育种数据转变。 四是建立种牛疫病防控体系:对牛结核、布鲁氏杆菌病等传染病进行严格检疫净化,推动无疫病净化场建设,种公牛站、核心育种场必须是无疫病场/站。 五是强化进口冻精监管:应警惕低遗传水平的进口冻精低价倾销冲击自主育种体系,建议所有奶牛、肉牛冻精应全部纳入种用管理,参照国家有关法律实施进口审批,从遗传水平、产品质量、疫病安全三个维度强化产品监督。 六是鼓励具备育种实力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北京、上海之所以在奶牛育种方面积累了传统优势,正是源于自有数万头良种奶牛资源群体,可以开展系统选育工作。2016年北京奶牛中心牵头联合国内6家大型养殖企业和研发机构组建奶牛育种自主创新联盟,基于数十年育种数据积累以及国内牛群科学遗传评估,制定并发布了联盟UTPI综合选择指数,在传统产量、体型、乳成分等选育性状基础上拓展了与长寿性、繁殖性能、健康状况等相关的40余个选育参数,UTPI指数设计更符合国内养殖企业实际需求,数据基础源自我国自有牧场,可更好剖析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经济学上可以实现更为准确的种质评估,总体评估可靠性水平达到奶业发达国家同等水平,该指数是国内除官方发布CPI选择指数以外,商业化联合育种组织发布的唯一一个种牛自主培育选择指数,代表了国内奶牛种牛自主选育的最高水平,联盟经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组织评估被评为全国农业创新联盟标杆联盟。 种业安全事关国家战略,奶牛种业事关奶业振兴。基于对中国奶牛养殖现状和养殖环境的科学准确评估,依托基因组选择和分子育种技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种牛自主培育体系,提高种源自主保障能力,满足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对牛群精准改良的产业需求,是从源头上提高我国奶业竞争力的科学与希望之路。 作者: 2021/04/06 23:49
  • “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 春节市场供给有保障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当前及春节期间我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和市场形势答记者问  近期,受强寒潮天气、新冠肺炎疫情局部反弹以及春节临近消费拉动等因素影响,一些地区部分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上涨。春节期间农产品生产形势如何?供给有没有保障?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  该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生猪产能恢复势头良好,猪肉市场供给持续改善,畜禽、果蔬、水产品生产稳定、供给总体充足,近期受节日消费拉动等因素影响,“菜篮子”产品价格季节性走高,基本符合常年波动规律。从春节期间形势看,“菜篮子”产品总体生产稳定,市场供给是有保障的。  问:目前蔬菜水果的生产形势怎么样?春节期间的供应有保障吗?  答:由于去年蔬菜种植效益较好,种植户生产积极性高,今年冬春蔬菜整体供给能力稳中有升。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全国在田蔬菜面积8500多万亩,同比增加100多万亩。其中,“南菜北运”基地3200多万亩,北方设施蔬菜2700多万亩。近期全国平均每周蔬菜收获产量稳定在1400万吨左右,同比持平略增。同时,冬春蔬菜品种类型丰富多样,质量好,结构优,蔬菜抽检合格率达97.6%。据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调度,1月18日,新发地批发市场蔬菜供应品种达105个。此外,去年水果总体丰产,当前苹果库存处于高位,柑橘等水果市场供给充足、品种丰富,后期价格大幅上涨缺乏支撑。  问:我们知道2019年以来生猪生产出现下滑,请问现在恢复情况如何?春节期间老百姓碗里的肉有没有保障?  答:2020年以来,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激励双重作用下,生猪生产持续加快恢复,产能快速提升,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市场供应持续改善。据农业农村部对样本屠宰企业监测,去年下半年生猪日均屠宰量持续增加,12月份日均屠宰量比7月份增加29万头,增长61.7%。可以说,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后期供需关系将越来越宽松。12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季节性小幅上涨,主要是元旦春节消费拉动,也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从目前的供需情况看,前期压栏肥猪因临近春节加快出栏,南方制作腊肉香肠活动接近尾声,猪价已经出现下降的苗头。  近期,农业农村部召集专家会商,结合前期生猪生产恢复情况、新生仔猪数量、猪饲料销量等因素测算,预计今年1-2月份生猪出栏比上年同期增长25%左右,后期猪肉价格还有下降的空间。  禽肉、禽蛋、牛奶产量去年也有明显增长,牛羊肉生产稳中有增。从春节期间市场供应来看,产蛋鸡和肉鸡存栏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鸡蛋鸡肉市场供应比较充足,价格将总体稳定。按照惯例,春节前牛羊出栏将显著增加,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价格将以稳为主。  问:中国人讲求“年年有鱼”“无鱼不成席”,请问春节期间水产品生产的总体供应情况如何?  答:2020年我国渔业生产保持稳定,价格维持低位且波动温和。近期,经对我国渔业主产区湖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的调度,各地克服疫情和寒潮天气影响,生产形势较为稳定,春节期间水产品供给是有保障的,能够满足老百姓消费需求。同时,近年来各地大力推广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强化水生生物疫病防控,严格用药监管,加大水产品产地兽药残留监测监管力度,水产品质量安全稳中向好。国家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9.1%,保持在较高水平。  问:为保障好春节期间老百姓的“菜篮子”,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还有哪些举措?  答:每年春节都是“菜篮子”产品消费旺季,一般规律是节前波动上涨、节后价格回落。今年受疫情影响,多地倡导就地过年,预计大中城市农产品消费量较往年明显增长。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紧盯新冠肺炎疫情和灾害性天气影响制定预案,进一步做好防寒防灾准备,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强化产销衔接,及时疏通运输物流堵点,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生产监测,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适时做好储备调节,保障春节期间重要农副产品供应,确保不断档、不脱销。农业农村部 作者: 2021/01/20 09:33
  • 农业农村部紧急提醒:2021年上半年农业灾害较多,看看都有哪些 近日,国家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发表提醒, 2021年上半年农业灾害较多,要引起注意,预计今年冬季(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头很足,从西北方向开始影响我国,全国的气温历年最低,可能出现强降雨降雪低温天气。以下是详细内容日前,国家气候中心联合水利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今冬明春(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全国气候趋势预测联合会商会。在综合分析前期天气气候特征以及未来大气海洋等演变趋势基础上,对今冬明春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做出预测,主要结论如下:预计今年冬季(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主要以西北路径影响我国,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需特别重视隆冬(2021年1月)可能出现大范围强低温雨雪过程。1、前冬(2020年12月),除内蒙古西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及华南部分地区气温偏低外,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隆冬(2021年1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西北地区大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将明显偏低,我国北方地区可能出现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南方发生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但西南东部和江南部分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2、后冬(2021年2月)全国大部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冬季,汾渭平原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总体接近近五年平均。3、春季(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偏少,华南中东部、江南南部发生冬春连旱的可能性较大。冬季冻害需要注意事项:今年冬季气温总体呈东暖西冷分布,季节内冷暖波动大,气温阶段性变化明显,降水北多南少。2021年2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报图冬季气温低,小麦易发冻害,面对小麦冻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1、怎么样防止冻害发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浇冻水,在越冬前浇一遍水,能很好的预防冻害发生。浇水后,使地温增加,并且能促进根系的发育,增加小麦的活力。一般长势弱的田块可以早浇,长势壮的地块,可以适当晚浇。另外,如果地里墒情一直很好,可以选择不浇。2、小麦发生冻害后该怎么办?小麦容易发生冻害的部位为主茎、大孽和小孽,一般主茎和大孽发生冻害较重,小孽适当较轻。发生冻害严重的地块,主茎、大孽和小孽都会死亡,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毁种了,可以种其他蔬菜类的或者是等下一季。如果小孽还存活的话,可以追施氮肥,来促进小孽的生长发育,另外,喷施好一点的叶面肥,来补充全营养。另外,适当的钾肥也可以追施一些。春季旱灾是否会发生:2021年春季降水方面,云南西北部、四川南部部分地区、西藏东南部等地偏多2~5成;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广东大部、福建、浙江南部、江西中部和南部、湖南东南部、新疆北部和东部、内蒙古西部局部、甘肃西部等地偏少2~5成。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预报图2021年,同样为“二龙治水,十一牛耕田”。我们在今年已经见识了“二龙治水”的威力,在山东烟台,今年雨水特别丰富,所以据此推测,明年干旱的几率也不大;另外,今年是十人分饼(丙),明年是六人分饼,自然灾害或许比今年少,年景和收成一定会比今年要好很多。传统的农村俗语对未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指导,虽然随着气候的复杂特征出现,这些古代劳动者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小,但在节气注意观察这两点,能对我们预测和判断提供依据。文章来源: 中原农资宝典 作者: 2021/01/20 09:30
  •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加强基础研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要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持续不断做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工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科技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在新发展阶段,必须更加注重基础研究,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原始创新的主阵地。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加强创新型研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为强化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发挥关键作用。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型人才是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作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高校要把基础理论的教学研究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融为一体,把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作为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好奇心是做好基础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能够持之以恒做好基础研究的动力源。拥有好奇心,才能让对世界的自由探索变为自觉行为,进而取得原创性突破。居里夫妇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氯化镭,源自对未知放射性物质的好奇;袁隆平培育出高产的籼型杂交水稻,因为他有着“禾下乘凉梦想”;屠呦呦发现全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获益于她对植物分类学的极大兴趣……古往今来,好奇心驱动着基础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首先要呵护好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尤其是对青年研究者的“大胆假设”要给予包容,让他们从科学研究中收获乐趣,更好推开科研之门。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六个方面: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科研工作者不仅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立潮头、锐意进取;还要做好“传帮带”工作,通过言传身教、以身示范,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   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要增强创新主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不仅要教育学生遵循学术规范、坚持学术道德底线,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标世界前沿、对接国家战略、对准社会需求,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敢为天下先。此外,还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加大对基础前沿教学研究活动的支持,为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提供空间。 作者: 2021/01/18 18:00
  •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 来源:新华社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全文如下:大家好!2021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我在北京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美好祝福!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书写了抗疫史诗。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迈,有顽强不屈的坚守,有患难与共的担当,有英勇无畏的牺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动。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向所有不幸感染的病患者表示慰问!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我们克服疫情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正增长,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迈上百万亿元新台阶。粮食生产喜获“十七连丰”。“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展开。我们还抵御了严重洪涝灾害,广大军民不畏艰险,同心协力抗洪救灾,努力把损失降到了最低。我到13个省区市考察时欣喜看到,大家认真细致落实防疫措施,争分夺秒复工复产,全力以赴创新创造,神州大地自信自强、充满韧劲,一派只争朝夕、生机勃勃的景象。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些年,我去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亲们愚公移山的干劲,广大扶贫干部倾情投入的奉献,时常浮现在脑海。我们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今年,我们隆重庆祝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置身春潮涌动的南海之滨、绚丽多姿的黄浦江畔,令人百感交集,先行先试变成了示范引领,探索创新成为了创新引领。改革开放创造了发展奇迹,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我同国际上新老朋友进行了多次通话,出席了多场“云会议”,谈得最多的就是和衷共济、团结抗疫。疫情防控任重道远。世界各国人民要携起手来,风雨同舟,早日驱散疫情的阴霾,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此时此刻,华灯初上,万家团圆。新年将至,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谢谢大家! 作者: 2021/01/18 11:02
  • 胡春华强调:确保平稳有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来源:中国政府网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近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顺应“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胡春华指出,做好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务必抓紧抓好。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执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强化就业、产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帮扶措施,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要扎实推进工作衔接,实现工作举措从脱贫攻坚逐步向乡村振兴转换,把脱贫县作为乡村振兴支持重点,完善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要扎实推进政策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优化完善帮扶政策,积极谋划乡村振兴新的支持政策。要扎实推进机构队伍衔接,保持机构队伍总体稳定,调整优化机构职能,更好发挥一线帮扶队伍作用。胡春华强调,要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好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落实各部门职责,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确保各项衔接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作者: 2021/01/18 11:00
  • 英国投资2400万英镑发展尖端技术改造农业 2020年7月17日,英国科研与创新署(UKRI)宣布投资2400万英镑发展尖端技术改造农业。英国将引入最新的大数据、AI和机器人技术,资助包括下一代自动种植系统、新型垂直耕作技术、水果采摘机器人技术以及二氧化碳转化利用等9个重大创新农业技术项目。其中将发电站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鱼类和家禽饲料项目、下一代自治种植系统、新的垂直耕作技术、水果采摘机器人技术最引人注目。这些前沿项目将侧重于开发、示范和采用数据驱动的系统和技术,帮助英国减少农业碳排放,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盈利能力,展示英国食品生产在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先地位,并推动英国经济复苏。  该项投资是UKRI工业战略挑战基金的转变食品生产挑战(TFP)的一部分,旨在使英国食品生产系统到204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以更有效、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式生产食品。这9个重大创新农业技术项目分别是:  1.诺丁汉Deep Branch Biotechnology牵头的REACT-FIRST项目,将获得超过200万英镑资助。该项目利用Drax Power公司Selby发电站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蛋白质独特工艺,生产鱼类和家禽的饲料,最高可达碳足迹减少75%,不需要耕地,用水最少。  2.伦敦Optimal Labs牵头的自动种植系统项目,将获得超过200万英镑资助。该项目将提供控制气候、灌溉和照明的自主种植技术,使任何作物品种均可在任何地方种植。这将大大提高英国现有温室的生产水平和资源效率,有助于保护英国的食品系统免受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影响。  3.Lincoln的Saga Robotics牵头的Robot Highways项目,将获得近250万英镑资助,用于在农场进行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示范。机器人将通过执行基本的、能源密集型的物理农场流程,例如协助农民采摘和包装水果,以及对农作物进行处理,减少严重病虫害。  4.Maidstone的Evogro牵头的消费点生产项目,将获得85万英镑资助。该项目将研发下一代自动种植系统,以确保新消费市场可负担,并成为主要作物的经济生产方法。  5.伦敦垂直农业企业InFarm牵头的InFarm2.x新型农业系统项目,将获得超过300万英镑资助。该项目将开发新型农业系统,垂直种植各种水果和蔬菜。系统还将使用气体传感器和监控摄像头等技术来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方式,从而帮助确定最佳生长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6.伦敦Feed Algae牵头的AGRI-SATT项目,将获得超过400万英镑资助。该项目基于藻类生长系统,利用天然海水在沙漠中生产食物。该项目旨在将来自不断发展的系统数据与卫星数据结合起来,以自动化生产并提高所生产食品的营养质量。  7.曼彻斯特的AEH Innovative Hydrogel牵头的GelPonic项目,将获得超过100万英镑资助。该项目已开发出一种新型生长材料,这种材料可通过过滤病原体来保护水和植物,可提高全球农场的农作物产量。该项目还通过新的基于石墨烯的IoT设备对垂直农场状况进行远程监控。  8.Bath的优质牛奶管理服务公司牵头的REMEDY项目,将获得超过170万英镑资助。该项目用于为奶农提供精密技术,使他们能够访问实时数据,以确保农场高效、环保。通过可穿戴设备等技术跟踪奶牛行为和营养,确保农民在管理农场时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9.Lincoln的B-hive牵头的TUBERSCAN-DEMO项目,将获得近200万英镑资助。该项目将开发和测试创新的演示系统,以测量整个马铃薯田的平均马铃薯大小和产量,从而提供建议,有选择地进行采收,优化作物产量和资源利用。预计这项技术可以使英国可销售的马铃薯产量估计增加5-10%。 作者: 2021/01/18 10:35
  •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委关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以下简称赋权试点)改革任务,近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知识产权局等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组成部门共同召开赋权试点工作推进会,解读试点相关政策,交流试点经验,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协调机制组成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北京市科委等9家试点推荐单位有关负责同志,40家试点高校、院所(医院)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赋权试点工作是落实中央深改委重大改革任务部署、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改革举措,要具有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举措,要加强落实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阮高峰、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王卫明、财政部资产管理司副司长胡成玉、科技部评估中心主任解敏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领导分别解读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优惠政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知识产权运营相关政策,介绍了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司长包献华强调各试点单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提升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危机感,紧紧围绕“四个面向”部署科技创新任务,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要立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推动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度环境,健全技术转移体系,加速专业化人才培养。要准确把握赋权试点内涵要求,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并推广。部分试点单位分享了前期工作经验、取得成效以及下一步赋权试点工作思路。浙江大学介绍了当前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立、人才培养、风险防控等方面工作,解读了止血复合物技术等5项成果转化赋权典型案例,提出下一步将深入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优化国资管理模式、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转为科研预研基金、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等方面考虑。哈尔滨工业大学介绍了“学科团队+区域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模式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效,下一步将全面加强体制机制、人才队伍、服务能力建设,打造“赋权+赋能”全要素成果转化创新模式。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介绍了“技术研发平台+中试转化平台+资本运作平台”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强调将根据市场化、开放性原则,对转化前景明朗和一般性质的科技成果分类转化,同时加强科技安全和科技伦理管理,建立完善尽职免责机制。  在交流讨论中,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介绍广东省高度重视赋权试点工作,副省长王曦多次专门召开座谈会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痛点堵点,并对赋权试点工作专门部署。北京市科委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北京市开展尽职免责的相关立法工作,为试点单位开展赋权试点提供良好政策保障。湖北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试点单位负责同志就界定职务科技发明、分配赋权比例、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和制度体系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推进会会期一天,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黄圣彪主持上午会议并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下午会议由中国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主持。 作者: 2021/01/18 10:31
  • 胡春华调研畜禽种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并出席专家座谈会 来源:新华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12日在京调研畜禽种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并出席专家座谈会。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大力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  胡春华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调研国家肉牛遗传改良中心、全国种公牛联网实时监控中心,了解畜禽种业科研进展和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筹备情况,并出席专家座谈会认真听取畜禽种业领域专家意见建议。  胡春华指出,畜禽良种既是畜牧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我国畜牧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要开展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收集,加快布局建设种质资源库和保种场,强化畜禽种质资源遗传材料保存和活体保护,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要大力推进畜禽种业科技自主创新,启动实施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选育一批优势特色品种,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要充分发挥畜牧业大型龙头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提高畜禽种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 作者: 2021/01/18 10:29
  • 近二十九万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一线 把产业和技术留在农村(权威发布)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刘诗瑶  科技扶贫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2月23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请有关专家介绍科技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关情况。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科技部统筹推进“点片面”科技扶贫工作,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扶贫大格局,积极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点”上全力推进定点扶贫。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在江西井冈山、永新,四川屏山,陕西柞水、佳县等5个定点扶贫县累计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等科技项目250余项,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引进帮扶资金约8.6亿元。  “片”上合力推进片区扶贫。科技部会同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系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工作,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通过“三区”人才计划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累计投入经费近5.2亿元,支持该片区五省一市选派科技人才2.75万名,培训5211名农村科技创业骨干。  “面”上强力推进行业扶贫。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投入200多亿元资金,实施3.76万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  “我们还通过部际协同、四级联动、东西协作三大机制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推进脱贫攻坚。”徐南平介绍,具体工作通过“百千万”工程实现。一是“百”,在贫困地区建设100个科技园区、“星创天地”等平台。二是“千”,组织高校院所与贫困地区1000个科技扶贫帮扶结对。三是“万”,实现1万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动员科技特派员深入到贫困村去。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兰玉杰表示,已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新带动、培养培训等行动,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精准赋能扶贫产业,着力提升贫困地区产业质量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发展专项等各级各类项目3.76万项,推广应用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  二是精准选派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员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广大科技特派员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三是精准统筹科技资源,促进创新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科技部先后在贫困地区建立了国家创新型县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83个,“星创天地”1002家,为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增加了活力。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企业带动,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与贫困地区对接,为地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作者: 2021/01/18 10:27
×
×

扫一扫下载APP,体验更多功能!